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思考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思考
【摘 要】由于现在毕业大学生数量庞大且质量略微偏低,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压力巨大,随着这种现象的愈演愈烈最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引起了众多教育者的思考。本文介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阐述了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也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改革,传统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制度已经被时代淘汰,大学生自主择业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高校就业部门所要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思考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在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各高校普遍比较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业指导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同时工作开展的力度不大,甚至是单纯的模仿外国的指导模式,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调查,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不明显,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不能很好的解决。
(二)就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相关资料表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主要是一些非专业人员、也千差万别,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再加上这些教师的随意性、临时性、缺乏系统性等制约了这门课的未来发展,试想一个就业指导课的老师在知识储备和能力匹配上都不合格的话,毕业学生的能力、素养就可想而知了!
(三)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现在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要么形同虚设、要么类型单一,另外开设的课程只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对学生的性格、职业定位等并未很好的进行把握,内容单
一、授课方式简单、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课后缺乏实践,最终就导致这门课效果十分不理想。
(四)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狭窄
当前部分学校的投入经费不足,相关的硬件设备不齐全,实施不完善,种种原因制约了就业信息的来源渠道,造成就业信息的不完善,同时对毕业生就业信息不能很好把握、对获得来的信息也不能进行充分利用,再加上信息资源并不是很丰富、收集手段等综合性问题较多,最终导致“上情不能下达”等问题的出现,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当前国家战略竞争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力量,用好大学生人才资源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就业指导是什么?是直接帮大学生找工作吗?是帮大学生寻找找工作的捷径吗?当然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来认识自己、找准自己定位、发觉自己潜能的一门学科,最终帮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运行轨迹。更进一步说,就业指导是端正大学生的择业观点,对其进行职业观念教育、择业选择、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也是培养其职业素质的一部分。让大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岗位真正适合自己。与此同时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就业指导工作,为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实际技能培养,在学校里就为其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应对高校改革的必要工作,传统的高校毕业生培养模式已经和当前人才要求相脱离,已经不能和适应信息社会就业制度的要求,所以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原来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就可以包分配而现在需要自己走到人才市场进行竞争,这就大学指导质的改革!大学只有进行观念、职能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改革,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三)紧跟高校改革指导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继续深化高校就业指导改革,在专业设置上要紧密联系社会需要,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高等院校和社会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通过各种手段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式,学校也应当积极改变就业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这也直接地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要做的以下,积极向外拓宽就业渠道,此外,高校加强和企业的联系,通过开展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建立和企业良好的供求关系,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同时不断加强大学生培养工作,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生命力,在日益竞争的高校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吸引力。
三、大学生就业工作应采取对策
(一)大学生在当今如此严峻就业形势下,学校必须积极开拓、努力进取、勇于创新、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切实、充分的解决。因此,学校确定大学生就业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点是做好大学生的指导工作;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校企合作。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社会岗位首先要做的一项重要功课,对于其以后的发展道路意义非凡,所以必须重视!
(二)针对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的长期迷惘、不知所措、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担忧等诸多问题,应该遵循以下解决办法,那就是在大学新生入校之日起就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职业测验,让学生明白自身的条件以及适合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分析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使他们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能够在大学期间真正的成为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专业教师进行授课,亲民、热爱教育事业、真诚的教师优先考虑。从老师进门便直接决定了这堂课的整体气氛,老师如果进门时都死气沉沉提不起精神,那么试想学生们会充满激情的上课吗?这肯定是不会的,所以老师在进门时就应该调整自己,保持一颗阳光的心态,充满激情、充满生命力、充满活力、带着甜美的微笑走进教室,这是对学生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职业最起码的尊重。学生们看到老师整天喜气洋洋,性格便有可能也会随之改变,那么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上这样老师的就业指导课呢?再说一说,老师课堂上应该如何表现吧!课堂是老师展现自己个人魅力的舞台,在课堂上老师不应该只强调“我认为”、“我想”、“我觉得”等这样的话语,应该学着说“你认为怎么样呀”、“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呀”等这类的话,这样一来既尊重了学生,也会令学生们喜欢上交流、喜欢上互动。课堂上不免有学生回答问题会回答错误,老师不能因为他回答问题回答错误就再也不理他或者再也不提他回答问题等,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一个阳光的老师、作为一个好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毕竟这个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尚未建立成熟,老师更要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变得自信、变的阳光,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课堂质量,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传播正能量。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同时又具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企业会不青睐吗?
良好的互动会产生良好的效益,师生互动、师生交换看法和建议、师生心灵相通,还担心课堂质量不高吗?在就业指导课堂上,老师应该多给学生模拟真实的就业环境,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课堂质量就大大提高了。再说,真实的就业环境,不像书本上机械的对话听着就像瞌睡,既然真实学生就会觉得自然、朴实、易于接近,只有从内心不惧怕就业,才能在行动上战胜就业压力,才能够在未来的求职路上无所畏惧、所向披靡。
(四)掌握和运用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方法,增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尊重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在指导过程中,通过内容的讲解和现实就业情况的介绍,提高学生的就业认识,培养其择业挂念,如为学生提供一些列的就业讲座、名人指导报告、工厂参观实习等,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工作实践活动,增强其对就业的认识,熟悉行业中的职位职能,培养其职业兴趣,增加工作经验的积累,为未来的道路铺平道路。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准备在任何情况下都基本上能够应付自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大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紧张的就业形势,所以每一个大学都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就业压力和自己所缺乏的社会能力,让他们了解社会、面向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就业指导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关乎社会的发展强大。进行大学生就业工作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徐献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经济师,2007.8
[2]赖新华,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第,茂名学院学报,2007.5
[3]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4]杨宜勇,大学生问题成因及其对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5]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赵磊波(1982-),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篇: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思考
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必须正确分析形势和梳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就业指导机制。该文从制度、供求关系、专业设置、服务体系、学生自身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创造性的提出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实现3项创新,加快2项改革,引导3项转变,以期为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4-0034-02
就业是民生之本,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随着我国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1]。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已实现就业的不足70%。面对严峻的形势,重新审视和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和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是摆在高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和迫切要求[2]。
1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的是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包统分”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3]。这种“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在当时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给的社会背景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推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自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993 年 2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明确目标: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实施给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更大的空间,却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给作为教育“产品”的高校毕业生带来新的就业压力。
1.2招生规模盲目扩大与社会劳动力供求关系不相协调,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1999年各高等院校面向社会大规模扩招,盲目追求数量与规模的发展,带来了高校毕业生持续大幅度的增长[4]。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5万人,飞速增长到2009年611万人,8年间增长5倍之多。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但同样带来教学质量的滑坡,教学条件的下降,师资队伍的短缺,从而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规模与质量的严重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撒下种子,造成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同社会需求相违背。扩招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2006年国家发改委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 500万人,而2006年新增的岗位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缺口约达到1 400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约1 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 400万人,缺口达1 200万人,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出劳动力的需求。2009年恰逢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我国企业资源基础相对薄弱的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的倒闭与裁员,这进一步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1.3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学校专业的设置,要依据国家科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断需求,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根据学校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在正确衡量学校服务面向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与学校实际,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5]。但目前各高校竞相开办全科性大学,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贪“多”求“全”。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中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普遍现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缺乏稳定、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要想实现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加强建设。
1.4大学生就业择业期望值过高,综合素质不强,优势不突出,成为就业难的内在因素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更多学生期望到大城市、大公司、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工作,而对更需要人才的西部和基层地区,以及个体、私营和民营企业单位等却缺乏兴趣。同时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未来的发展前景等要求也过高,并且缺乏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优势不突出,个体竞争能力不强等劣势。同时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成为制约就业难的主要因素[6]。
2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思考
高校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在观念、机制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才能提升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推动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7,8]。
2.1实现3项创新
2.1.1创新思想观念。一是要把就业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就业是学生当前最大的利益,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利益体现,是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高校要把学生能否实现就业作为自己的要求和使命,要带着感情、满怀热情,要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兄弟姐妹来为他们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二是要树立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观念。2007年2月2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对今后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出的要求,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要转变观念,只有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就业难问题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2.1.2创新体制机制。一是领导机制。要建立校院两级的“一把手”负责机制,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形成校长―校级分管领导―主管部门领导―院系级领导―班级领导―辅导员―教师相互统筹的协调机制。各级领导要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二是工作机制。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机制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力保障,要成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枢纽、负责好大学生就业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工作部门。以就业工作指导服务队伍为补充,全面负责学生就业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就业观念的形成与转变等工作,负责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三是面向基层的引导机制。建立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的引导机制。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服务精神,加强思想教育,联合政府、企业、基层组织,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投身西部,在充分就业的同时,填补基层、一线的人才空缺。四是就业评估考核机制。将就业率作为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量化管理与考核,制定标准,在校内定期公布各学院、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通报各专业就业进展情况,并将就业率作为考核学院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学院效益挂钩。
2.1.3创新方法渠道。一是开拓就业市场。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市场拓宽活动,组织专门队伍奔赴各地加强学校的宣传,了解社会需求,进行就业后的跟踪回访,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纳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友联谊会,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形成就业市场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展社会实践和创新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带动创业教育的开展。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学生创业项目,争取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共建创业服务点。积极加强与校内外科技园区的联系,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引进适合毕业生的创业项目;要科学安排、系统规划大学生4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内容贯穿始终。三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全面推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做到课程安排规范化、教学内容科学化。定期邀请就业指导专家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校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四是举办就业招聘会、洽谈会。要充分利用洽谈会的形式,开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除大型招聘会,逐步加强校内小型洽谈会。各学院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开展各种小型就业洽谈会。积极与各地校友会合作,广泛收集校友信息,在区内各盟市设立校友联络点,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吸纳力和推荐力。五是实行奖优促劣。建立有效的就业工作激励机制,推动学校各方面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设立就业工作专项奖励基金和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对就业工作好的院系和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2.2加快2项改革
2.2.1专业课程改革。造成目前就业难局面的首要因素就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各高校要重新定位,根据就业情况,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大力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优化上,课程体系改革更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改革成果的创新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2.2就业实习改革。学校要建立毕业生实习制度,将学生的实习纳入学校整体的规划之中,进行统筹安排,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严格的规制,建立专门的实习机构管理委员会,对实习效果、实习质量进行评估,从而避免就业实习流于形式、实习质量和效果不佳的局面。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增强学生的“真本领”,提高学生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
2.3引导3个转变
2.3.1引导学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改变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在谋求生存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积累知识,逐渐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实现价值。
2.3.2引导学生转变就业精英意识。目前,我国的就业模式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已经由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教育模式。但受传统精英意识影响,学生父母和学生本人仍然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这种精英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毕业生无法正确定位的真正原因。因此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精英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才竞争的激烈,鼓励学生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牧、支医和扶贫工作,切实转变精英意识。
2.3.3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的惶恐心理。要做好大学生因金融危机带来就业压力的心理惶恐。无论从网络还是新闻媒体,就业难的报道铺天盖地,同时就业市场岗位的缩减和层次的下降以及门槛的升高,都势必要引起学生一定的就业恐慌。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就业优势,在压力面前,沉着冷静,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国务院,2007.[2] 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G].2002.[3] 郭继严,王永锡.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 佚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预定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4-9-29(1).[5] 邓晓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1):5-11.[6] 范颖.关注学生就业、构建和谐社会[J].经济师,2005(11):106-107.[7] 冯熠.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 任国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责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186-187.
第三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自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功能切入,并分析了在大学生自媒体时代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了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10-02
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然到来,逐步丰富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与人进行沟通往来的渠道,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甚至不用读书和看报,仅通过微博和一些社交网站就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所谓自媒体,指的就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正是由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因此为广大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自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功能
1.信息交互的功能。自媒体的信息交互功能可以说是十分强大的,高校和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之间可以通过自媒体的就业信息交互功能进行交流,其交互和交流的过程不仅简单,而且十分快捷,在就业信息的传播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2.舆论引导的功能。信息量巨大和时效性较强以及覆盖面宽广是自媒体最主要的三个特点,从而使其在宣传国家一些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可以很好地引导舆论和将社会文化进行传承等。高校可以根据自媒体向广大大学生宣传和讲解我国的政策、优惠措施以及一些相关条文规定,可以通过树立模范带头人来引导舆论,可以很好地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咨询与指导的功能。视、听、说、写可以通过自媒体将其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就业和创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及手段越来越丰富。高校可以通过自媒体,为大学生指导职业生涯的设计、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网上的测评、加大就业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等,这些都十分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4.动态管理的功能。头绪繁杂、耗费时间长、工作人员多是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管理工作的三个主要特点,传统的就业指导管理模式可以通过自媒体得到相应地改革,从而帮助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有秩序、效率高、动态控制。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
1.网络基础的整体建设水平较差。自媒体的根基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发展较为落后、经济水平较差的高校网络基础建设设施的总体水平偏低,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部分高校,由于资金的匮乏,导致其网络基础设施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巨大,从而使得信息传输的质量较差。此外,针对系统的良好维护和开发,不仅需要良好的建设基础,还要求软件和硬件达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保证其正常运行;想要在线播放和下载一些视频等资源,就必须拥有高速的宽带网络,只有具备了高的网速才能进行数据的传输和运行,在这一方面统一要求具有充足的资金做后台保障。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高校由于经济实力跟不上,校领导对于自媒体也不能给与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网络建设的欠缺和不足,从而使得自媒体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就业指导的服务质量较低,不能保证就业信息的交互渠道保持畅通。该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在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在给学生提供就业渠道和信息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网络招聘信息发布给学生,但是很少有高校会追踪招聘之后的后续结果,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部分用人单位给予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二是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根据调查统计,由于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将招聘信息公布在一些招聘网站上,为此许多大学生都会在网上申请注册来投递简历,但是其反馈效果并不是很好。部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会在用人单位的漠视情况下受到较大的打击,从而使其开始质疑通过网络渠道的求职。三是高校与高校之间:据统计,各个高校和高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平台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而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这样使高校资源产生极大的浪费。
3.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自媒体时代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不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从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和发布效率,不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分析相关的就业情况,也无法有效地指导和解决大学生的咨询问题。
4.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同直接导致就业结构矛盾的产生。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不同,从而导致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单位,用人单位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员工,使就业结构产生矛盾,这成为现在制约大学生就业最突出的问题。许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都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一心想去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而且是非国有企业不去,不愿下基层锻炼,害怕吃苦,最看重的是单位的福利待遇。正是由于这种“一步到位”的思想,使得大学生对于基层岗位需求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三、针对自媒体时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网络作为就业指导的新技术、新工具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面对自媒体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种种变化,我们还应该有更加与时俱进的思考。
1.主动开展信息传播。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校园,任何一位大学生不仅是发布信息的媒体,也是所有信息的受众和参与者。因此,这就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将服务做到更新、更细,更体贴。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工作部门需要开展的工作为: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其他自媒体相关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为大学生定期发布一些相关的就业信息、解读当今的就业政策、讲解就业的程序、为学生解答就业中产生的困惑;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相关专职工作人员需要开展的工作为:要对自媒体相关技术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相关自媒体培训,能够熟练使用自媒体技术,并使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院系的毕业班的专职辅导员需要开展的工作为:由于毕业班的大学生的分散性和特殊性,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群聚作用,不断补充一些常规工作,指导与辅导每一位学生,从而有效消除就业指导工作中遗留的死角问题。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高校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就业指导
高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笔者对此谈点浅见。
一、“全程就业指导”的概念和目标
“全程就业指导”是指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大学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家报告会,印发《就业指导信息报》和制作就业服务信息网,进行日常咨询、就业政策宣传及模拟招聘等方式,对在读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全程就业指导”力求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结合就业日标分别加以指导。
全程就业指导的目标是:第一,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自觉性,为及早确立职业目标奠定良好基础;第二,让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剖析个人性格、兴趣、优势及不足,提高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目标;第三,指导和鼓励学生从事与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第四,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择业的知识、方法及技巧,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职业决策能力等,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二、实施“全程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全程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1999年全国性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前进了十年。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就业选择的多样化,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念产生巨大冲击,无不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已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实践证明,以往只重视在毕业班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早已跟不上当今形势的要求,必须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全程就业指导,开展贯穿全过程、伞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自觉学习,主动成材,使高校形成健康向上的优良学风,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质最,提高整体办学效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二)全程就业指导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大学生难找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事实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只有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来发展、塑造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能确保自己将来“适销对路’’。因此,全程就业指导理应成为连接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帮助大学生及早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一旦明确了职业目标,学生就会主动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锻炼机会和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最终了解社会、融人社会。
(三)全程就业指导是增强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基本属于“临阵磨枪”型的短平快模式,指导对象狭窄,形式简单,内容零散,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发展的指导性不够,针对性不足,效果不理想。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国民办高校就业状况调查”在问及‘学校就业前培训指导对你就业当中的作用有多大时”,近4000份答卷中,12.61%认为很大,37.07%认为一般,16.52%认为不大,11.65%认为很小.19.74%认为根本没用,这表明调查活动中近一半的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表示失望。而全程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常规内容,具有时间充足、内容广泛、科学性强、效力大等优势,能进一步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全程就业指导是借鉴国际化先进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早在1953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就提出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应贯穿于长期的教育工作中;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几个连续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前一个阶段任务完成不好必定影响到后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导致职业选择障碍。生涯辅导理论以发展的观点来探究职业选择的过程,研究个体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和职业成熟,在职业指导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传统与现代职业指导的分野。20世纪70年代,是职业生涯理论成熟、完善和国际化的时期,为世界各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带来理论支持。如,在美国、加拿大、口本等国,都注重对学生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其兴趣爱好,为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利用求职信息资料库的资料,分析职业市场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选择系科和专业;在就业阶段着重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不盲目选择高薪职业岗位。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学习和借鉴国外广泛应用的就业指导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必将促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上新水平。
三、全程就业指导的实现途径
全程就业指导就是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这项工作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主要指一年级学生。应着重于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教育,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指导他们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从在校新生的实际情况看,经过紧张的高考,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有的新生感到无所适从,徘徊迷茫,基本上没有目标,容易随波逐流;有些新生虽有努力学习的意愿,却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他们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对自身以及社会各行业的了解也极为有限。全程就业指导应从这一阶段开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主动了解自己所处环境、所学专业以及可利用资源的有关情况,深入探讨“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为确立个人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当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进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学校可以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南》和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使新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人观教育,认识所学专业特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设计。
(二)发展阶段,主要指二年级学生。应着重于学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与人相处和扩大知识面做‘型人’的重要意义,掌握与人合作的基本技巧;邀请社会成功人士或素质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努力提高“硬件”和“软件”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职业素质等,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实践技能,尽早确立职业道路和事业目标,自觉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三)成熟阶段,主要指三年级学生。应着重职业道德、职业发展教育和社会适应性训练。主要是针对所学专业的专业特征,有针对性选择职业典范实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原定的职业日标做出调适。可借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设立“首都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做法,设立见习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进行适应性训练,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发展;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平台。
(四)完善阶段,主要指毕业班学生。应着重心理教育、就业服务、择业技能培训和诚信道德教育。高校应突出服务意识,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报考公务员、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充分发挥招聘单位与毕业生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搜集和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组织用人单位进校园开展现场宣讲和招聘活动;特殊关心和帮助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注重开展个案分析与模拟训练,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若干,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具有较强的形象感和可比性,极易为毕业生接受。模拟训练意在通过对求职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想情况即兴练习,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和运用技巧的能力,克服怯场和惧怕心理。要强化毕业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杜绝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的现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违约不仅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也损害个人声誉,损害学校声誉,妨碍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以职业发展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紧密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紧密结合,分年级分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阶段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和影响。只有认真作好每个环节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全程化的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求职竞争力,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
第五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困难;建议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独立学院作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决定着独立学院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独立学院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就如何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独立学院作为一类新型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依据教育部的规定,由普通高校优质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互相结合形成的本科层次的新机制、新模式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实践。在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满足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实现高度教育大众化。特别是扩大本科教育规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独立学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往往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熏要指标,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关系到高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解决好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摸索出一条符合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途径,1.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对困难已成为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针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社会与政府、学校及学生这三个主体出发寻找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1就业的严峻形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4万人,增幅为13%,但同时仍有144万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在全社会供求结构矛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区域不平衡、社会岗位有效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毕业生增长速度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更加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大难题,主要反映在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上,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不能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普通高校毕业生成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强烈的竞争对手。
1.2独立学院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还不高独立学院作为近年来教育领域诞生的新事物,依托母体学校的智力、人力资源优势延伸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实践。但是独立学院建校历史一般很短,普遍在文化底蕴、条件设施等很多方面和母校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同样不能和母体学校相比,其培养嗣标和教育体系、教育质量、毕业生质量等等都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要被社会接纳还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由于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了解、不认可,电导致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1.3教学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质量需要提高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本科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于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参考母体学校。培养方向定位还不明确: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大都是市场热门专、啦,没有自身的特色,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师资力量以从母体学校聘请为主,其余引进为辅,这些引进的教师大多是年轻的教师,还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一般,专业特色还不明显。
1.4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过于简单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无论是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人员队伍建设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还足在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不能很好适应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要求。目前,独立学院从事就、指导工作的一线主体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毕业生辅导员,但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学校平时对学生又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多数为讲座性的指导;同时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又缺乏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流动性大,导致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另外多数独立学院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接轨还不够,也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1.5学生的就业观念偏差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在择业时多选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热衷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薪酬的要求过高。有的学生宁愿等待,也不愿意到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地区、部门工作。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的高投入,就存在着高回报的心理,家长和学生的这种不正确的就业观念,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加大,导致学校面临的困难也更多。同时毕业生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成熟的就业观念,过分地看重用人单位的规模、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成为阻碍独立学院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屏障。
1.6学生的竞争力不足独立学院的学生为第三批招生,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不仅是在分数上存在差异,在整体素质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存在着明显不足,在自控能力和理想抱负水平上的差距也客观存在,因而独立学院的学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出国和自主创业的比例非常小,多数同学还是要面临就业。另外进入大学后,他们对三本院校或者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很多同学缺乏学习的目标性和计划性,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同时由于这些学生从小倍受宠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在就业的工程中主动性不够,就业能力差,出现了“等、靠、要”的现象,因而在同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往往表现出的是竞争力不足。
1.7用人单位歧视现象较为严重由于供需矛盾的突出,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了主动地位,他们的选择范围广,选择余地大,因此在选择过程中往往会设立与毕业生个人能力没有必然联系的标准,很多用人单位更喜欢选择高学历、名牌大学、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这大大减少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很多招聘会上,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常常反映因为自己是“三本”的学生而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接收简历或者不愿意与其签约,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自信心,加剧了他们的挫败感,这样的现象在女生的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为了节约用人成本,他们通常不招收刚刚走出校园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也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1.8国家及省市地区政策的限制许多有用人单位尤其是大城市的用人单位以及许多非公有制经济的用人单位,由于当地政策的限制,无法接受非当地生源的毕业生落户,由于档案和户口限制问题,导致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有业无法就。
2.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社会与政府、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多个方面出发加以解决。独立学院必须坚决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调整学校发展策略,加强学校品牌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构建新的就业模式,主动适应市场竞争,尽可能的把握就业工作的主动权,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1政策支持为独立学院创造条件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加大对独立学院的宣传和引导,增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认知和认同,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创造更符合市场竞争要求、规范而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和氛围。同时也应该适当增加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开辟更广阔的就业市场。2.2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由于独立学院建校历史不长,所以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的认识和了解需要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同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影响还处于一个积累和提升的阶段。要想尽快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这就要求学校需要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在各级各类媒体上的宣传和报道,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社会认识到学校工作取得的成效、创新点和亮点: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争取官方、社会的资源。
2.3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和实践环节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是顺利就业的基础,独立学院应该利用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经常性的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突出实践环节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调整招生计划及培养目标,努力使专业培养方向和就业趋向与市场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创新性的人才为目标,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4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并对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的专业培训,提供教育进修的机会,要多进行对外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多吸取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加强交流和互动。另外还要从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上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壮大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营造全员就业的浓厚氛围;就业工作负责人要经常性地与辅导员、任课教师交流,增强他们的就业指导意识,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所带班级和所带学生的就业状况,协助做好就业工作,多层面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知识、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和就业心理进行指导,形成“上下互动、专兼结合、内外并举”的就业工作体系。要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讲座、招聘信息、模拟招聘等活动,重要的是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让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了解就业,增强他们学习、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他们系统的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教师、家长等社会资源,多方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增进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建立合作关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后,学校可以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为用人单位稳定可靠的输送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实习就业、实践就业,与用人单位共建就业基地,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人才;可通过回访、调研的方式了解毕业生在单位的表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改进学生培养方式: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的人事主管、业务主管等到学校举办讲座,让学校和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和用人标准,从而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2.5端正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为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毕业生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和就业政策教育,分析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教育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和功合实际的就业期望,要本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充分审视自身条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时,保持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用人单位的挑剔,也要积极进取,总结经验教训,寻求合适的求职目标。对于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应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从基层做起。
2.6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要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进学方法,多参与社会的见习、实习和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是毕业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寻找多种形式的就业途径,举办各类讲座,开展主题教育,成立考研、考证的服务社团,家校联动,加大考证、考研、考公务员服务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吸引更过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努力提高就业层次。同时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抱负水平,加强创业教育,建立比较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让学生不仅成为就业岗位的竞争者,也能成为就业岗位的提供者。
2.7鼓励用人单位转变录用观念用人单位要转变人才标准,注重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务实的用人观念。不要单方面追求高学历和名牌大学,要建立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同感,承认他们的能力,并为他们提供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
2.8国家政策支持毕业生就业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鼓励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对用人单位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简化有关手续。各级政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引导并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切实解决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到非公自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安机关应该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及时、便捷地办理落户手续。用人单位也应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应该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
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的高低,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在选择独立院校求学时,就业率的高低也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方面,独立学院只有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体现优势,提高生源质量,实现学院的町持续发展。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独立学院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独立学院的生存具有莺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