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八谈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何平大路朝天

时间:2019-05-15 00:1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十八谈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何平大路朝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十八谈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何平大路朝天》。

第一篇:新十八谈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何平大路朝天

新十八谈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何平:大路朝天

(2011-08-29)

大路朝天 何平

河有道,山有脉,路径条条,纵横世界。南辕北辙,万事成空,几多人行程苦短命途舛;掌舵把向,顺风顺水,几多人一路高唱凯歌旋。无数事实证明,思路决定道路,道路验证思路;思路不清路子短,道路通畅天地宽。

大象前行,气势磅礴,“一个引领”,“两不牺牲”,“三化”协调,正在中原大地上铺就一条符合河南省情、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之路,从历史厚重的云烟中走来,由今天务实的抉择中显现,自亿万父老的渴盼中诞生,在光明远景的憧憬中拓展。

大路朝天,科学发展前程锦绣;路在脚下,步履坚定只争朝夕。

路在脚下,落在重做重效。不能夸夸其谈走形式,务必脚踏实地求作为,一砖一瓦垒砌,一点一滴汇集,以聚沙成塔的精神,干出一条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为加快河南振兴夯实基础。

路在脚下,勇在敢闯敢创。不能因循守旧看摊子,树立敢拼会赢新形象,敢想敢干敢试,创新创造创业,以前所未有的实践,闯出一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为解决中国发展难题树立样板。

路在脚下,重在持续持久。不能思路多变急功利,惟有持之以恒成大业,持续思路举措,提升发展品质,以切实有效的运作,铺出一条快速发展的新轨道,为推动中部崛起贡献力量。

路在脚下,贵在求真求实。不能呼呼隆隆一阵风,坚持遵循规律抓根本,真心真意真做,实心实诚实行,以实事求是的作风,趟出一条务实发展的新坦途,为实现中原人民福祉再立新功。

寓发的《崛起之路更宽广》告诉我们,路遥知实力,日久见众心,勤劳勇敢的中原儿女正意气风发地沿着崛起振兴之路开拓进取。读文章,细思量,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油然而生:虽然征程路漫漫,尽管前行路艰难,探出了路就不会犹豫,修好了路就不要止步,看准了路就不能言弃,走对了路就不怕路远。

崛起之路更宽广

寓发

(一)路,始于脚下,是前进的方向,行动的指南。古往今来,凡辉煌,凡崛起,无一不与探索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息息相关。路正则通,路畅则快,路明则达。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发展壮举。其核心与灵魂,是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条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振兴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崛起之路。

(二)“一高一低”、“两个较高”、“两大跨越”、“两高一低”,鉴往知来,薪火相承,思路在持续,目标在持续,探索在持续;

“十八罗汉闹中原”、中原城市群、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延伸、拓展、深化,内涵在提升,带动在提升,战略在提升;

遵循规律、科学发展,攻坚克难、民富省强,站位全局、立足河南,发展与转变在统筹,当前与长远在统筹,大局与局部在统筹;

农业更先进,工业更发达,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发展思路在为民,发展方式在为民,发展成果在为民。

(三)“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做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各项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温家宝总理的深情话语鼓舞人心。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率先闯出一条新路,是河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全国大局的体现。

(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参考,我们要敢为天下先,勇于迎接多重考验。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路子我们走不通,靠过度消耗资源和巨大的环境生态代价获取快速发展的路子我们走不通。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

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是我们要长期冷静面对的道道难题,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要保持足够的清醒。

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三化”发展不充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全而不优,城镇化慢而落后。“三化”发展不协调,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人口和产业聚集程度不够,二、三产业发展缺乏基础,工业化水平难以提升;城乡二元分割,“三农”问题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领导方式亟待转变:有的地方只图局部受益,不顾全局受损;有的地方只图眼前好过,不顾长远利益;有的地方只图数字报表,不顾客观实效;有的地方只图一时政绩,不顾后人负担。

推动发展改革工作的方式方法亟待转变:

有的地方履责善谋能力不强,研究问题不深、学习知识不够、分析形势不透,主动出主意、想办法不多,难以当好参谋;

有的地方谋划发展缺乏战略性、前瞻性、开放性,打不开思路,跳不出惯性思维,造成有些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有的地方谋划项目水平低,不能很好把握市场需求,不重视主导产业培育,不讲求竞争力,为上项目而上项目,急功近利,“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比重大,发展不可持续;

有的地方推动改革不敢碰硬,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说,遇到问题绕着走,一些改革年年喊、推不动、没进展;

有的地方调控经济习惯行政推动,疏于市场运作、服务解难,大呼隆、“一刀切”,有时越位、有时缺位、有时错位。

(五)观念转变天地宽,方式转变道路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广。

(六)抓关键、带全局,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卢展工书记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传统城镇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河南的实际问题。河南的新型城镇化,“既要考虑到工业化、城镇化带动

农村的问题,又要考虑到农村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作用”,“如果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离开了农业,这个城镇化很难是新型城镇化,充其量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

加快新型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才能有空间;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用地才能有保障;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集约集聚,工业化发展才能提升水平;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村发展才能和谐;充分挖掘巨大的内需潜力,经济发展的动力才能持久强劲。新型城镇化源于实践:

新乡市从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交通干道等周边重点区域入手,首批启动的369个农村新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6万亩。

鹤淇产业集聚区推动区内村庄整体搬迁,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支持项目集中布局和基础设施连片开发,2万多农民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滑县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商养居、以商补农,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实现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权、不失业。

舞钢市从实际出发,构建“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城镇体系,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现代生活需求,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变化。

大胆试、大胆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新型城镇化重在求新:

“新”在城乡统筹。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紧紧抓住农村新型社区这个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使农民群众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城市新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新”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紧紧抓住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放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把中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促进更多的农村产业融入现代化大生产的链条,更多的农民实现就近就业,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果。

“新”在节约集约。统筹安排农田保护、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

局,严格耕地保护和城乡节约用地,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和农业规模经营,向节约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

“新”在和谐发展。着力民生民心,从水电路气网、教科文卫体等看得见、用得着的领域入手,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农民富起来、跟上来。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动城中村、产业集聚区内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市民,支持城市新区、城市近郊区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典型示范、率先突破、带动全局。

(七)高起点、高水平,“三化”协调是核心。

郭庚茂省长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主题是‘三化’协调。无论是河南自身发展,还是从全国大局出发,都迫切需要解决‘三化’协调发展的问题”。

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体现在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体现在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推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八)仓廪实、生态美,“两个不牺牲”是前提。

既保“天下粮仓”,又建“国人厨房”。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耕地守红线,水利强基础,科技增效益,产量稳提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进军,向二产、三产拓展延伸。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突出人地和谐、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节约优先、集约发展、绿色发展,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呼吸到新鲜空气,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态财富。

(九)走好这条路,基础设施须先行。加快构建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坚强电网、信息网、水网和生态系统“五网一系统”,基础更扎实、保障更有力。

枢纽是河南的象征,标志着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推进高速公路内连外通,建设“米”字形铁路网,打造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公铁航高效衔接、功能互补,通江

达海、走向世界,撑起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脊梁。

(十)走好这条路,改革创新强动力。破瓶颈、解难题,标本兼治求突破,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城乡利益平衡机制,使“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动力越来越澎湃。

(十一)走好这条路,扩大开放拓空间。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潮风起云涌,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海内外客商更加看好河南。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深入推进大招商,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一举应多变,一举求多效。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时不我待。

(十二)走好这条路,遵循规律抓根本。

遵循区域发展规律,突破行政区划束缚,站位全局,主动融入;突破“小而全”观念束缚,发挥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突破“画地为牢”思维禁锢,合作共赢图发展。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一手抓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正确认识“重”与“轻”,“重”未必不合理,“轻”未必就先进,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正确对待“工”与“农”,上工业不一定都赚钱,抓农业未必没出路。

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运用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搞好调控调节。

遵循运作规律,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围绕大局抓运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突出中心抓运作,重点突破,举纲带目;依法合规抓运作,不碰高压线,不留后遗症。

(十三)走好这条路,项目带动为抓手。

项目谋划重水平,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民生、农村新型社区等领域和基地型、龙头型、引领型等重大项目谋划上下功夫。项目前期重服务,着力在联审联批、提高审批效率上下功夫。项目推进重协调,着力在保障要素供给、优化建设环境上下功夫。项目建设重质量,着力在建设优质工程、百年工程上下功夫。

(十四)谋发展大计重实,抓发展大事重效。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思路切合实际,发展目标切实可行,发展举措切实对路;调控调节重实效,推动改革重实效,审批审核重高效,资金安排重高效。

(十五)大路朝天走走走,河南朝前走,整个世界注视着咱,赶路正是好时候。“三

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在脚下;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前程锦绣。

第二篇:新十八谈之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新十八谈”之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寓发

(一)路,始于脚下,是前进的方向,行动的指南。古往今来,凡辉煌,凡崛起,无一不与探索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息息相关。路正则通,路畅则快,路明则达。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发展壮举。其核心与灵魂,是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条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振兴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崛起之路。

(二)‚一高一低‛、‚两个较高‛、‚两大跨越‛、‚两高一低‛,鉴往知来,薪火相承,思路在持续,目标在持续,探索在持续;

‚十八罗汉闹中原‛、中原城市群、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延伸、拓展、深化,内涵在提升,带动在提升,战略在提升;

遵循规律、科学发展,攻坚克难、民富省强,站位全局、立足河南,发展与转变在统筹,当前与长远在统筹,大局与局部在统筹;

农业更先进,工业更发达,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发展思路在为民,发展方式在为民,发展成果在为民。

(三)‚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做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各项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温家宝总理的深情话语鼓舞人心。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率先闯出一条新路,是河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全国大局的体现。

(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参考,我们要敢为天下先,勇于迎接多重考验。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路子我们走不通,靠过度消耗资源和巨大的环境生态代价获取快速发展的路子我们走不通。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是我们要长期冷静面对的道道难题,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要保持足够的清醒。

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三化‛发展不充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全而不优,城镇化慢而落后。‚三化‛发展不协调,大量农

— 2 — 村富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人口和产业聚集程度不够,二、三产业发展缺乏基础,工业化水平难以提升;城乡二元分割,‚三农‛问题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领导方式亟待转变:有的地方只图局部受益,不顾全局受损;有的地方只图眼前好过,不顾长远利益;有的地方只图数字报表,不顾客观实效;有的地方只图一时政绩,不顾后人负担。

推动发展改革工作的方式方法亟待转变:

有的地方履责善谋能力不强,研究问题不深、学习知识不够、分析形势不透,主动出主意、想办法不多,难以当好参谋;

有的地方谋划发展缺乏战略性、前瞻性、开放性,打不开思路,跳不出惯性思维,造成有些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有的地方谋划项目水平低,不能很好把握市场需求,不重视主导产业培育,不讲求竞争力,为上项目而上项目,急功近利,‚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比重大,发展不可持续;

有的地方推动改革不敢碰硬,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说,遇到问题绕着走,一些改革年年喊、推不动、没进展;

有的地方调控经济习惯行政推动,疏于市场运作、服务解难,大呼隆、‚一刀切‛,有时越位、有时缺位、有时错位。

(五)观念转变天地宽,方式转变道路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广。

(六)抓关键、带全局,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卢展工书记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传统城镇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河南的实际问题。河南的新型城镇化,‚既要考虑到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的问题,又要考虑到农村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作用‛,‚如果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离开了农业,这个城镇化很难是新型城镇化,充其量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

加快新型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才能有空间;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用地才能有保障;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集约集聚,工业化发展才能提升水平;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村发展才能和谐;充分挖掘巨大的内需潜力,经济发展的动力才能持久强劲。

新型城镇化源于实践:

新乡市从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交通干道等周边重点区域入手,首批启动的369个农村新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6万亩。

鹤淇产业集聚区推动区内村庄整体搬迁,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支持项目集中布局和基础设施连片开发,2万多农民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滑县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商养居、以商补农,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实现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权、不失业。

舞钢市从实际出发,构建‚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城镇体系,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现代生活需求,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变化。

大胆试、大胆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新型城镇化重在求新:

‚新‛在城乡统筹。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紧紧抓住农村新型社区这个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使农民群众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城市新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新‛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紧紧抓住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放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把中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

— 5 — 载体,促进更多的农村产业融入现代化大生产的链条,更多的农民实现就近就业,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果。

‚新‛在节约集约。统筹安排农田保护、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和城乡节约用地,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和农业规模经营,向节约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

‚新‛在和谐发展。着力民生民心,从水电路气网、教科文卫体等看得见、用得着的领域入手,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农民富起来、跟上来。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动城中村、产业集聚区内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市民,支持城市新区、城市近郊区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典型示范、率先突破、带动全局。

(七)高起点、高水平,‚三化‛协调是核心。

郭庚茂省长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主题是‘三化’协调。无论是河南自身发展,还是从全国大局出发,都迫切需要解决‘三化’协调发展的问题‛。

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体现在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带动‚三

— 6 — 化‛协调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体现在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推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八)仓廪实、生态美,‚两个不牺牲‛是前提。

既保‚天下粮仓‛,又建‚国人厨房‛。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耕地守红线,水利强基础,科技增效益,产量稳提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进军,向二产、三产拓展延伸。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突出人地和谐、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节约优先、集约发展、绿色发展,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呼吸到新鲜空气,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态财富。

(九)走好这条路,基础设施须先行。加快构建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坚强电网、信息网、水网和生态系统‚五网一系统‛,基础更扎实、保障更有力。

枢纽是河南的象征,标志着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推进高速公路内连外通,建设‚米‛字形铁路网,打造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公铁航高效衔接、功能互补,通江达海、走向世界,撑起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脊梁。

(十)走好这条路,改革创新强动力。破瓶颈、解难题,标本兼治求突破,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城乡利益平衡机制,使‚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动力越来越澎湃。

(十一)走好这条路,扩大开放拓空间。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潮风起云涌,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海内外客商更加看好河南。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深入推进大招商,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一举应多变,一举求多效。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时不我待。

(十二)走好这条路,遵循规律抓根本。

遵循区域发展规律,突破行政区划束缚,站位全局,主动融入;突破‚小而全‛观念束缚,发挥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突破‚画地为牢‛思维禁锢,合作共赢图发展。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一手抓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正确认识‚重‛与‚轻‛,‚重‛未必不合理,‚轻‛未必就先进,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正确对待‚工‛与‚农‛,上工业不一定都赚钱,抓农业未必没出路。

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运用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搞好调控调节。

遵循运作规律,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围绕大局抓运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突出中心抓运作,重点突破,举纲带目;依法合规抓运作,不碰高压线,不留后遗症。

(十三)走好这条路,项目带动为抓手。

项目谋划重水平,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民生、农村新型社区等领域和基地型、龙头型、引领型等重大项目谋划上下功夫。项目前期重服务,着力在联审联批、提高审批效率上下功夫。项目推进重协调,着力在保障要素供给、优化建设环境上下功夫。项目建设重质量,着力在建设优质工程、百年工程上下功夫。

(十四)谋发展大计重实,抓发展大事重效。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思路切合实际,发展目标切实可行,发展举措切实对路;调控调节重实效,推动改革重实效,审批审核重高效,资金安排重高效。

(十五)大路朝天走走走,河南朝前走,整个世界注视着咱,赶路正是好时候。‚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在脚下;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前程锦绣。

第三篇:“新十八谈”之七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新十八谈”之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大路朝天

□ 何平

河有道,山有脉,路径条条,纵横世界。南辕北辙,万事成空,几多人行程苦短命途舛;掌舵把向,顺风顺水,几多人一路高唱凯歌旋。无数事实证明,思路决定道路,道路验证思路;思路不清路子短,道路通畅天地宽。

大象前行,气势磅礴,‚一个引领‛,‚两不牺牲‛,‚三化‛协调,正在中原大地上铺就一条符合河南省情、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之路,从历史厚重的云烟中走来,由今天务实的抉择中显现,自亿万父老的渴盼中诞生,在光明远景的憧憬中拓展。

大路朝天,科学发展前程锦绣;路在脚下,步履坚定只争朝夕。

路在脚下,落在重做重效。不能夸夸其谈走形式,务必脚踏实地求作为,一砖一瓦垒砌,一点一滴汇集,以聚沙成塔的精神,干出一条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为加快河南振兴夯实基础。

路在脚下,勇在敢闯敢创。不能因循守旧看摊子,树立敢拼会赢新形象,敢想敢干敢试,创新创造创业,以前所未有的实践,闯出一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为解决中国发展难题树立样板。

路在脚下,重在持续持久。不能思路多变急功利,惟有持之以恒成大业,持续思路举措,提升发展品质,以切实有效的运作,铺出一

‚十八罗汉闹中原‛、中原城市群、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延伸、拓展、深化,内涵在提升,带动在提升,战略在提升;

遵循规律、科学发展,攻坚克难、民富省强,站位全局、立足河南,发展与转变在统筹,当前与长远在统筹,大局与局部在统筹;

农业更先进,工业更发达,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发展思路在为民,发展方式在为民,发展成果在为民。

(三)‚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做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各项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温家宝总理的深情话语鼓舞人心。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率先闯出一条新路,是河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全国大局的体现。

(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参考,我们要敢为天下先,勇于迎接多重考验。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路子我们走不通,靠过度消耗资源和巨大的环境生态代价获取快速发展的路子我们走不通。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是我们要长期冷静面对的道道难题,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要保持足够的清醒。

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三化‛发展不充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

卢展工书记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传统城镇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河南的实际问题。河南的新型城镇化,‚既要考虑到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的问题,又要考虑到农村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作用‛,‚如果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离开了农业,这个城镇化很难是新型城镇化,充其量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

加快新型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才能有空间;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用地才能有保障;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集约集聚,工业化发展才能提升水平;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村发展才能和谐;充分挖掘巨大的内需潜力,经济发展的动力才能持久强劲。

新型城镇化源于实践:

新乡市从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交通干道等周边重点区域入手,首批启动的369个农村新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6万亩。

鹤淇产业集聚区推动区内村庄整体搬迁,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支持项目集中布局和基础设施连片开发,2万多农民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滑县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商养居、以商补农,建设农村

‚新‛在和谐发展。着力民生民心,从水电路气网、教科文卫体等看得见、用得着的领域入手,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农民富起来、跟上来。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动城中村、产业集聚区内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市民,支持城市新区、城市近郊区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典型示范、率先突破、带动全局。

(七)高起点、高水平,‚三化‛协调是核心。

郭庚茂省长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主题是‘三化’协调。无论是河南自身发展,还是从全国大局出发,都迫切需要解决‘三化’协调发展的问题‛。

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体现在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体现在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推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八)仓廪实、生态美,‚两个不牺牲‛是前提。

既保‚天下粮仓‛,又建‚国人厨房‛。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耕

(十二)走好这条路,遵循规律抓根本。

遵循区域发展规律,突破行政区划束缚,站位全局,主动融入;突破‚小而全‛观念束缚,发挥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突破‚画地为牢‛思维禁锢,合作共赢图发展。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一手抓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正确认识‚重‛与‚轻‛,‚重‛未必不合理,‚轻‛未必就先进,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正确对待‚工‛与‚农‛,上工业不一定都赚钱,抓农业未必没出路。

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运用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搞好调控调节。

遵循运作规律,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围绕大局抓运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突出中心抓运作,重点突破,举纲带目;依法合规抓运作,不碰高压线,不留后遗症。

(十三)走好这条路,项目带动为抓手。

项目谋划重水平,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民生、农村新型社区等领域和基地型、龙头型、引领型等重大项目谋划上下功夫。项目前期重服务,着力在联审联批、提高审批效率上下功夫。项目推进重协调,着力在保障要素供给、优化建设环境上下功夫。项目建设重质量,着力在建设优质工程、百年工程上下功夫。

(十四)谋发展大计重实,抓发展大事重效。一切从实际出发,发

第四篇:新十八谈-----崛起之路更宽广

崛起之路更宽广

寓 发

(一)路,始于脚下,是前进的方向,行动的指南。古往今来,凡辉煌,凡崛起,无一不与探索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息息相关。路正则通,路畅则快,路明则达。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发展壮举。其核心与灵魂,是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条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振兴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崛起之路。

(二)“一高一低”、“两个较高”、“两大跨越”、“两高一低”,鉴往知来,薪火相承,思路在持续,目标在持续,探索在持续;

“十八罗汉闹中原”、中原城市群、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延伸、拓展、深化,内涵在提升,带动在提升,战略在提升;

遵循规律、科学发展,攻坚克难、民富省强,站位全局、立足河南,发展与转变在统筹,当前与长远在统筹,大局与局部在统筹;

农业更先进,工业更发达,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发展思路在为民,发展方式在为民,发展成果在为民。

(三)“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做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各项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温家宝总理的深情话语鼓舞人心。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率先闯出一条新路,是河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全国大局的体现。

(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参考,我们要敢为天下先,勇于迎接多重考验。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路子我们走不通,靠过度消耗资源和巨大的环境生态代价获取快速发展的路子我们走不通。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是我们要长期冷静面对的道道难题,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要保持足够的清醒。

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三化”发展不充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全而不优,城镇化慢而落后。“三化”发展不协调,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人口和产业聚集程度不够,二、三产业发展缺乏基础,工业化水平难以提升;城乡二元分割,“三农”问题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领导方式亟待转变:有的地方只图局部受益,不顾全局受损;有的地方只图眼前好过,不顾长远利益;有的地方只图数字报表,不顾客观实效;有的地方只图一时政绩,不顾后人负担。

推动发展改革工作的方式方法亟待转变:

有的地方履责善谋能力不强,研究问题不深、学习知识不够、分析形势不透,主动出主意、想办法不多,难以当好参谋;

有的地方谋划发展缺乏战略性、前瞻性、开放性,打不开思路,跳不出惯性思维,造成有些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有的地方谋划项目水平低,不能很好把握市场需求,不重视主导产业培育,不讲求竞争力,为上项目而上项目,急功近利,“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比重大,发展不可持续;

有的地方推动改革不敢碰硬,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说,遇到问题绕着走,一些改革年年喊、推不动、没进展;

有的地方调控经济习惯行政推动,疏于市场运作、服务解难,大呼隆、“一刀切”,有时越位、有时缺位、有时错位。

(五)观念转变天地宽,方式转变道路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广。

(六)抓关键、带全局,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卢展工书记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传统城镇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河南的实际问题。河南的新型城镇化,“既要考虑到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的问题,又要考虑到农村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作用”,“如果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离开了农业,这个城镇化很难是新型城镇化,充其量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

加快新型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才能有空间;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用地才能有保障;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集约集聚,工业化发展才能提升水平;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村发展才能和谐;充分挖掘巨大的内需潜力,经济发展的动力才能持久强劲。

新型城镇化源于实践:

新乡市从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交通干道等周边重点区域入手,首批启动的369个农村新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6万亩。

鹤淇产业集聚区推动区内村庄整体搬迁,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支持项目集中布局和基础设施连片开发,2万多农民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滑县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商养居、以商补农,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实现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权、不失业。

舞钢市从实际出发,构建“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城镇体系,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现代生活需求,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变化。

大胆试、大胆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新型城镇化重在求新:

“新”在城乡统筹。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紧紧抓住农村新型社区这个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使农民群众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城市新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新”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紧紧抓住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放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把中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促进更多的农村产业融入现代化大生产的链条,更多的农民实现就近就业,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果。

“新”在节约集约。统筹安排农田保护、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和城乡节约用地,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和农业规模经营,向节约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

“新”在和谐发展。着力民生民心,从水电路气网、教科文卫体等看得见、用得着的领域入手,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农民富起来、跟上来。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动城中村、产业集聚区内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市民,支持城市新区、城市近郊区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典型示范、率先突破、带动全局。

(七)高起点、高水平,“三化”协调是核心。

郭庚茂省长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主题是„三化‟协调。无论是河南自身发展,还是从全国大局出发,都迫切需要解决„三化‟协调发展的问题”。

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体现在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体现在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推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八)仓廪实、生态美,“两个不牺牲”是前提。

既保“天下粮仓”,又建“国人厨房”。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耕地守红线,水利强基础,科技增效益,产量稳提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进军,向二产、三产拓展延伸。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突出人地和谐、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节约优先、集约发展、绿色发展,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呼吸到新鲜空气,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态财富。

(九)走好这条路,基础设施须先行。加快构建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坚强电网、信息网、水网和生态系统“五网一系统”,基础更扎实、保障更有力。

枢纽是河南的象征,标志着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推进高速公路内连外通,建设“米”字形铁路网,打造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公铁航高效衔接、功能互补,通江达海、走向世界,撑起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脊梁。

(十)走好这条路,改革创新强动力。破瓶颈、解难题,标本兼治求突破,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城乡利益平衡机制,使“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动力越来越澎湃。

(十一)走好这条路,扩大开放拓空间。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潮风起云涌,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海内外客商更加看好河南。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深入推进大招商,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一举应多变,一举求多效。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时不我待。

(十二)走好这条路,遵循规律抓根本。

遵循区域发展规律,突破行政区划束缚,站位全局,主动融入;突破“小而全”观念束缚,发挥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突破“画地为牢”思维禁锢,合作共赢图发展。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一手抓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正确认识“重”与“轻”,“重”未必不合理,“轻”未必就先进,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正确对待“工”与“农”,上工业不一定都赚钱,抓农业未必没出路。

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运用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搞好调控调节。

遵循运作规律,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围绕大局抓运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突出中心抓运作,重点突破,举纲带目;依法合规抓运作,不碰高压线,不留后遗症。

(十三)走好这条路,项目带动为抓手。

项目谋划重水平,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民生、农村新型社区等领域和基地型、龙头型、引领型等重大项目谋划上下功夫。项目前期重服务,着力在联审联批、提高审批效率上下功夫。项目推进重协调,着力在保障要素供给、优化建设环境上下功夫。项目建设重质量,着力在建设优质工程、百年工程上下功夫。

(十四)谋发展大计重实,抓发展大事重效。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思路切合实际,发展目标切实可行,发展举措切实对路;调控调节重实效,推动改革重实效,审批审核重高效,资金安排重高效。

(十五)大路朝天走走走,河南朝前走,整个世界注视着咱,赶路正是好时候。“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在脚下;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前程锦绣。

大路朝天

何平

河有道,山有脉,路径条条,纵横世界。南辕北辙,万事成空,几多人行程苦短命途舛;掌舵把向,顺风顺水,几多人一路高唱凯歌旋。无数事实证明,思路决定道路,道路验证思路;思路不清路子短,道路通畅天地宽。

大象前行,气势磅礴,“一个引领”,“两不牺牲”,“三化”协调,正在中原大地上铺就一条符合河南省情、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之路,从历史厚重的云烟中走来,由今天务实的抉择中显现,自亿万父老的渴盼中诞生,在光明远景的憧憬中拓展。

大路朝天,科学发展前程锦绣;路在脚下,步履坚定只争朝夕。

路在脚下,落在重做重效。不能夸夸其谈走形式,务必脚踏实地求作为,一砖一瓦垒砌,一点一滴汇集,以聚沙成塔的精神,干出一条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为加快河南振兴夯实基础。

路在脚下,勇在敢闯敢创。不能因循守旧看摊子,树立敢拼会赢新形象,敢想敢干敢试,创新创造创业,以前所未有的实践,闯出一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为解决中国发展难题树立样板。

路在脚下,重在持续持久。不能思路多变急功利,惟有持之以恒成大业,持续思路举措,提升发展品质,以切实有效的运作,铺出一条快速发展的新轨道,为推动中部崛起贡献力量。

路在脚下,贵在求真求实。不能呼呼隆隆一阵风,坚持遵循规律抓根本,真心真意真做,实心实诚实行,以实事求是的作风,趟出一条务实发展的新坦途,为实现中原人民福祉再立新功。

寓发的《崛起之路更宽广》告诉我们,路遥知实力,日久见众心,勤劳勇敢的中原儿女正意气风发地沿着崛起振兴之路开拓进取。读文章,细思量,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油然而生:虽然征程路漫漫,尽管前行路艰难,探出了路就不会犹豫,修好了路就不要止步,看准了路就不能言弃,走对了路就不怕路远。○

第五篇:新十八谈之基础篇 新型农业现代化 何平强基固本

新十八谈基础篇:新型农业现代化强基固本

2011年11月30日11:31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原丰

(一)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文明之光、农牧分工,都离不开“民以食为天”这个永恒主题,遵循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个朴素真理,验证着“农业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个理性结论。

古今中外,无数民变战乱、朝代更替,多以饥荒为导火索,因饥寒交迫而引发。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当今世界,人口激增,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而制约因素日益凸显,食物短缺、粮食危机成为重大国际问题,粮食被当成重要的战略物资。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兴,国家盛。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上,农业和粮食生产注定是一出重头戏。

“能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寄托了党和国家对河南农业的殷切期望。

“农业是河南的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依然需要在念好‘粮食经’的基础上全面展开。”温家宝总理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视察河南,对河南农业和粮食生产寄予无限希望。

省九次党代会指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

确保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始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稳粮强农,强基固本,乃河南自身发展所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担当。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农耕文明从此发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发展,至今绵延不衰。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幅河南农村常见的春联,是千百年来农民内心愿景的真切反映,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具体表现。

“得中原者得天下”,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历史上兵连祸结,加之水旱病虫等灾害频发,人民饱受饥荒之苦。距今最近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饥馑仍让人心有余悸。

“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沉重命题,一度是国人心中难以排解的“结”。

历史在警示我们:稳粮强农,民之大业,国之根本,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紧绷!

(四)农业,是河南的优势、骄傲和光荣。河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国人厨房”。

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对农业地位和功能的认识,清醒而深刻。“对河南来讲,粮食生产怎么保是个很大的问题。粮食生产,只能进,不能退。”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这句话,表达出河南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坚守和担当。

勤劳朴实智慧的河南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推动河南农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进入新世纪,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千亿斤、连续8年创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满足自身需求之外,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其制成品,还有大量蔬菜、瓜果、肉蛋奶等农副产品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河南念好“粮食经”的同时,谱写着强省富民的动人华章。今日,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大省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为现代农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加速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五)河南农业在承载无上荣耀的同时,更担负着重大和持久的责任。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赋予河南占总量1/7的增产份额。2010年春,河南向国家做出了10年之后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的郑重承诺。

举足轻重的战略定位、沉甸甸的数字,昭示着国家对河南的重视和重托,昭示着河南的勇敢担当,昭示着农业和粮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独特分量。

(六)任重道远,困难犹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粮食生产是一个弱质、低效的传统产业,河南一年生产1100多亿斤粮食,产值不过1100多亿元,只相当于搞两三个大型企业;

耕地刚性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匮乏,资源约束趋紧,制约越来越大;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良种良法配套水平不高,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进入高成本阶段,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育较慢,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远低于二、三产业,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

(七)农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要从领导方式上找症结、挖根子。

发展思路不够开阔。有的部门有的人不善于站在巩固“三化”基础、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农业,不善于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始终在农业的圈子里打转转;

工作方式不够科学。有的部门有的人看不清“三农”发展的新变化,采取的措施不能满足农民的新要求、新期盼,不适应农业生产规律,不符合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有的部门有的人不是一心扑在为农民办事上、深入“三农”实际上,热衷于干“有钱、有利”的事,把眼光盯在短期利益上,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做得不够。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八)困难不是缓步的借口,解困才是努力的方向,克难方是突破的重点。

决策者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气魄,赋予农业现代化全新的要求、动力和使命:

努力建设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在哪儿?

新在不简单就现代农业谈现代农业,而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不争资源,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新在有力推动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拓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加快现代化进程,改变全社会发展的面貌;

新在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效减少农村人口,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强大的技术和物质生产能力、信息化优势,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新在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更加凸显粮食安全、突出农产品质量、重视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走的是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建设的是可持续农业,实现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目标是盈仓富农、强基固本;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全面总结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做出的重要举措;是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农情,破解“三农”难题的客观选择;是深入贯彻中央要求,结合河南发展实际,立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做出的重大部署。

(九)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出路在全面改革创新,关键在转变领导方式,根本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省长郭庚茂指出:“解决‘三化’协调发展问题,要通过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来稳固粮食基础。”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在思路、科技、机制、政策、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闯出新路。

转变领导方式,必须坚持用工业化、信息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示范引领的办法建设现代农业,以“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推进现代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向统筹协调转,向发挥农业多种功能转,向农业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向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向适度规模经营转。

(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丰肌腴体”展新姿,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

以吨粮田建设为抓手,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实现集约化、内涵式增长,把7500万亩耕地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围绕农业“接二连三”,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加强生态建设,推广“绿色植保”、科学施肥、农田节水等,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标准农业,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十一)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强筋壮骨”夯基础,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基础地力,打牢“基础”,贯通“命脉”,增强“体质”,有效支撑农业高产再高产。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着力突破制约持续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走完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迈过技术普及“最后一道坎”。

整合种业资源,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十二)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通经活络”增活力,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

健全粮食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证抓粮种粮“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

加强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开展统一服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整合各类农业项目,推动生产要素流向现代农业园区,流向种养大户和专业能手,实现集约发展。

(十三)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输血补气”添动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破解“三农”问题,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规划利用土地,坚守耕地红线,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发展非农产业,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吸纳农村劳动力,实现产城互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健全城乡统筹发展制度,给农村居民平等自由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土地出让收入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利益协调。

(十四)仰望辽阔星空,脚踏中原大地。探索农业大省保粮富民强省之路,为传统农区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河南上下有决心、有信心,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担当重任。

(十五)农道亦天道,天道酬勤,勤必有得。

遵循规律,不动摇、不折腾,抢抓机遇,大胆实践,务实重干,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中原农业必能脱胎换骨,生机蓬勃。

(十六)潮起中原,风正扬帆,强基固本,根深叶茂。

中原经济区建设气势恢宏,新型农业现代化东风正劲。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征途上,我们必将书写更加精彩的华章!

下载新十八谈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何平大路朝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十八谈发展篇崛起之路更宽广 何平大路朝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