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EO笔记最实用的全完整的.doc
第一条因素:服务器因素
重点强调:
1、服务器的地区分布影响排名,我做过很多次试验, 相同的英文关键词,用相同的方法,总是服务器在美国的网站排到第一页的速度快
放在国内服务器上的慢。所以大家要做英文站,一定要放国外。用户爽,搜索引擎也爽
2、服务器的速度和稳定性,服务器速度快了,蜘蛛爬行你网站的时候效率就高。慢了,用户不喜欢,搜索引擎也不太喜欢。因为搜索引擎的标准是围绕用户的爱好的。关于稳定性 可以举一个例子。我的电子商务指南一直排google第一页 2004年底
经常被黑客攻击
网站经常打不开,于是,可能出现了很多次这样情况,google爬行我的网站,突然服务器完蛋了。于是我的排名就很快下降了, 后来调整了半年,才又重新恢复到第一名
第二条因素:网站的内容因素
大家记住一下几个要点:
1、网站的内容要丰富。
2、网站原创内容要多。
3、用文本来表现内容。
第三条因素:Title和meta设计因素
这一条因素是大家都知道的因素,也是大部分人知道并且还会犯错的因素。
要点重点强调:
Title和Meta设计原则:
1、每个页面的title和meta标签都要不同,并且要与该页面的内容相符合。
2、title和meta的长度要控制合理:
title设计越简洁明了越好,尽量不要超过25个汉字。
网页描述meta标签不要超过100个字,3、title和meta标签中的关键词密度
title中合理突出1-2个关键词就可以了,不要太多
网页描述meta标签,核心关键词合理出现四次左右。
关键词标签已经不被重视,合理放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大家常犯什么错误呢?
1、title中堆积一大堆关键词
这是严重不合理的
我认为:一个页面只排一个词,最合理。
如果你堆积关键词,别人一看就知道你过度SEO
而真正的SEO,优化过之后,就像没有优化一样,很合理,自然。
1、每个页面的title和meta标签都要不同,并且要与该页面的内容相符合。
2、title和meta的长度要控制合理:
title设计越简洁明了越好,尽量不要超过25个汉字。
网页描述meta标签不要超过100个字,3、title和meta标签中的关键词密度
title中合理突出1-2个关键词就可以了,不要太多
网页描述meta标签,核心关键词合理出现四次左右。
关键词标签已经不被重视,合理放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这几点,大家一定要记住,我重复强调了一次
大家可以现在检查一下自己的网站,是否这几方面都符合第四条因素:网页的排版
这条因素也很简单,也是做html时候的基本知识
强调以下三点
1、大标题要用
2、文本中的的关键词用加粗或者加重
3、网页中的图片要加上alt注释
加alt注释的图片,是网页中的重要图片 比如产品图片
明星图片等等网页中的修饰图片不要乱加,因为 图片搜索引擎的用户越来越多,在百度中都超越了MP3用户。合理的加图片说明,不要在说明中堆积关键词
第五条因素:域名、文件名、url路径因素
先讲域名,如果你做英文站,直接采用包含关键词的域名非常有助于排名。比如 你要排 china tour 这个关键词, 如果你选用了 w2tejia.com那么很快就可以获得好的排名。我在做英文关键词,都会专门选择域名。如果你是中文站,那么现在可以考虑一下全拼的域名 因为各大搜索引擎都可以很好的识别拼音了。这样对你的排名也非常有利。
比如大家在google搜索一个 网络赚钱
排第一的就是一个做的很差的网站 但是它很短时间就跑到了前面。
文件名
中文网站无所谓,如果你做英文站,文件名要用关键词
并且各个单词之间要用中横线-分开,这点很重要,不要用下横线
接下来讲url的权重
二级域名比栏目页具备优势:
abc.web.com比这样的路径有排名优势.静态路径比动态路径具备优势:
比www.xiexiebang.com/adc.asp?=321 这样的路径具备优势。
为什么是这样规则呢? 其实很简单
比如我注册一个域名
我用这个域名的首页排 电子商务 这样的一个关键词。那么搜索引擎就认为这个网站整个网站都围绕这个主题。
那么,我这个网站针对电子商务的专业程度,肯定要超越其他网站的一个栏目
来规划url的时候,要需要注意地点。就是目录的层次不要太深。最少不要超过3层,你的层次越深,权重越低,大家可以看看新浪,它的新闻虽然多,但是层次都不超过3级。
第六个因素: 网站的导航构架
这个要注意一下几点:
1、导航结构要清晰明了
2、超链接要用文本链接
3、各个页面要有相关链接
这一条,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大家可以多观察一些超链接结构比较合理的网站。如果你的构架合理了,用户喜欢,搜索引擎也喜欢。如果策划网站的超链接结构呢?
不同类型的网站,策略不同。这个属于SEO策略的范畴。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第七条因素:关键词的密度和分布
一般认为,关键词密度在3%~5%左右为适宜,不要刻意追求关 键字的堆积,否则触发关键字堆砌过滤器(keyword stuffing filter)处罚的后果。
关键词能够在以下地方合理体现,就会非常合理的,具体的密度,不需要刻意去追求.Title、meta、网页大标题、网页文本、图片alt注释、超链接、文本内容。
一般认为,关键词密度在3%~5%左右为适宜,不要刻意追求关键字的堆积,否则触发关键字堆砌过滤器(keyword stuffing filter)处罚的后果。
但是,没有必要刻意去强求
如果每一个页面都去计算密度,调整,累死了也做不好
所以,大家只要处理好分布,密度自然就会合理了
那么,一个关键词,在一个网页的那些地方合理出现呢? 主要是以下几个地方。大家重点记一下
Title、meta、网页大标题、网页文本、图片alt注释、网页底部超链接文本
在一个网页中,你的关键词能够在一下6个地方合理出现,就OK了。但是,千万千万不要堆积关键词。堆积关键词,后果很严重。哈哈。
一些刚刚SEO入门的朋友特别喜欢堆积关键词,但是不可取。这样很直接都可以看出是SEO过度。会被处罚的。
第八个因素:反向链接因素和PR值因素
PR值大家下载google工具条,浏览每一个网页的时候,自动出现他的PR值。反向链接可以用这个语法来查
link:url。比如你要查 百度的 输入 link:www.xiexiebang.com。
这条因素之所以放到最后,是因为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做反向链接大家都知道。这里给大家说一个最为关键的要点,反向链接的链接按钮,不要用图片,要用文字,而且要用 关键词
作为链接按钮,做友情链接,用文字哦
比如。我们如果在1万个网站上,用,特价,这个词链接指向www.xiexiebang.com.那么大家在搜索我的名字的时候,肯定图王的网站排第一,接下来就要讲一下反向链接的质量和数量
在2004年以前,反向链接的质量非常重要,所以搞很多垃圾链接也能排上去
但是现在,反向链接的质量就更为重要了,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说 你自己说你是好人
但是没人相信,如果有1000个流氓说你是好人,别人也不一定相信。这1000个流氓就好比1000个垃圾链接,但是有一个非常有威望的知名人士站出来指着你说,你是好人。那么大家都会相信。这个人就好比一个高质量的反向链接,在做反向链接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一点: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在短短的时间迅速的获得几十个或者上百个高质量的反向链接。那么你很容易被google放进沙盒。因为google怀疑你是购买的。这样他不删除你,你也很那获得好排名。所以做链接,特别是高质量的反向链接。要一点一点的做。八大因素讲完了。
然后讲一下常见的集中对搜索引擎不利的因素
1、框架网页 搜索引擎抓不到
2、过度JS调用
JS里面的内容搜索引擎也抓不到
3、flash网页
flash太多,搜索引擎也不喜欢,企业网站多范这个错误。把以上每一条的细节都做好。那么排名自然会越来越好。不过,八大因素虽然说着简单,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做好的人却很少。
还是那句话: 知道不等于会!
所以学习SEO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 1:真正的技巧,经验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不要想着等自己成为高手了再系统地改自己的网站,那你永远也成不了高手.2:一步一步来,比如你的网站标题有问题,关键字密度不够,图片太多且没做ALT描述…那你第一天应该先改网站标题,其他的不要动.等目标搜索引擎更新了你的站后(一般都会排位有点提升),再去改下密度,然后再等更新,提高了一点点排名,再改其他的…这样当你改完后,应该就可以排得很不错的位置了.而且通过这样的改动,你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哪些因素是对搜索引擎排名占比较重要的权重,方便以后的优化.3:对于百度而言,以下公式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字密度+布局+合理的内部连接=排名
4:细节决定成本,关键词密度,首页顶部和右下部,中部加粗体现。
5:SEO,细节决定成败。最好的猜想,这就是科学的全部。
6:这里涉及到一个SEO中技术重要还是技巧重要的问题.对于技术不怎么样的朋友,不妨多去研究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吧.学会捕捉及预测需求.7:个人觉得,网站推广的方法有很多,当你把其中一种运用到极致了,那你就牛了。
8:事实上,做百度优化,最最最重要的还是关键字布局的调整.9:分词技术:热血江湖私服,这样的词可以拆成什么词? 热血,江湖,私服,热血江湖,热血私服,江湖私服,热血江湖私服…等等.10:我们假设SE排名是有分数可以看的,目前你站的分数是80分,排在第一位,但其实你还可以有进一步的提升,那就是去超越自己.你的分数越高,后面的人就越难赶上你.有些网站排名经常在第二名第三名徘徊,如果你能比对手的站分数高很多,它就难以超过你了.11:网络只是网络,别让它占用了你太多时间。不要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这点真的很重要。
12:关键词布局:比较喜欢集中布局+分散布局的方式。
关于布局,我个人感觉,你在顶部或左上方集中出现关键字.然后分散一下,其他地方都有合理地出现,效果是非常好的.13:关键词密度:我个人比较喜欢4%-5%的密度.14:关键词密度相关性:SEO资料站-免费SEO入门教程、SEO工具下载及SEO技术论坛培训=SEO资料,资料站,免费SEO,SEO入门,SEO 教程,SEO工具,SEO下载,SEO工具下载,SEO技术,SEO论坛,SEO 培训,SEO工具下载,SEO教程下载…等等关键词.15:se是采用的核心原则。文字少的优先权〉文字多的;时间靠前的〉时间靠后的。
16:关键字标题+描述+密度+布局+内部链接=排名。
=======================================
第二篇:方剂笔记(最全的)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一 章 解 表 剂 概说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 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 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 黄 汤 《伤寒论》 方歌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组成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方解
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君
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臣
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
(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
(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使 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桂 枝 汤 《伤寒论》
方歌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组成
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枣 生姜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八纲辨证(太阳中风证——六经辨证)
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与恶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鸣干呕(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吐:有物无声谓之吐。),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病因病机
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主要包括:
1、卫弱营强: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泄,汗液自汗而出,症见身不热而时有汗出。
2、卫强营弱:卫气强而浮越于外,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病机关键: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方解
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调卫)——君
白芍:敛阴和营,固在内之营阴。(和营)——臣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助桂枝解除表邪。
大枣:补益脾胃,补脾生津,助白芍和营。——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发热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2、除风寒表虚证外,还可以治疗内伤杂证、病后、产后等因营卫不和、阴阳不和而致之证。
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
2、本证的病因病机、服用方法。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方歌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组成 羌活 防风 苍术 川芎 白芷 细辛 黄芩 生地 甘草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方解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止痹痛。(太阳)——君
防风:祛风散寒除湿。苍术:发汗祛湿健脾。(太阴)——臣 川芎:(厥阴、少阳)
细辛:(少阴)白芷:(阳明)祛风散寒,行气活血,宣痹止痛。
黄芩、生地:清泻里热。(治、制)——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配伍特点
升散药与清热药同用,使升者不峻,寒者不滞;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
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微渴。
2、本方为四时感冒风寒湿邪的常用方剂。书中记载:“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所以应用本方要结合季节气候的不同,灵活加减。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小青龙汤 《伤寒论》
方歌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半夏 细辛 干姜 桂枝 五味子 麻黄 芍药 甘草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
外寒里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方解
麻黄: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宣肺平喘。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温阳协助温化水饮。
——君
干姜:温脾肺之寒。
细辛:解表温肺散寒。
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臣 芍药 五味子
养阴敛肺防止汗散太过伤津耗气 ——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使
配伍特点
一以麻黄、桂枝解散在表之风寒,配白芍酸寒敛阴,制麻黄、桂枝而使散中有收;二以干姜、细辛、半夏,温化在肺之痰饮,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令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运用
1、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咳嗽,痰清稀而多,舌苔白滑,脉浮。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3、使用注意: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必须确属寒水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阴虚干咳无痰,口渴,舌苔黄,脉数者不宜使用。
4、加减: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桂枝,可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
外感已解,但喘咳未止:去桂枝、麻黄,+少量炙麻黄
胸满,痰多,气急不得卧:重用细辛、半夏,再加生姜,以增强其降逆下气,温化寒痰之功。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
2、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第二节 辛凉解表 银 翘 散 《温病条辨》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组成
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竹叶 荆芥穗 豆豉 牛蒡子 甘草 苇根(用法中加入)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
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君
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芥穗、豆豉:解表散邪,防止凉遏太过。(制性取用)——臣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清利咽喉。——佐
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佐使
配伍特点
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构成外散风热,兼清热毒,芳香辟秽的清疏兼顾之剂。运用
1、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
2、《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
3、使用注意:本方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对于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则禁用。
4、加减:
本方也可用于风疹发热和麻疹初起。麻疹初起,透发不齐+浮萍、蝉蜕等以透疹达邪;疹色红赤,有热入营份现象+生地、赤芍等以清营凉血解毒。
治疗痈疮初起而有风热表证者+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等以加强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的作用。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及方解、配伍特点。
2、银翘散中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桑 菊 饮 《温病条辨》
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组成
桑叶 菊花 杏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苇根 甘草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方解
桑叶:散上焦风热,清宣肺热而止咳。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 ——君
杏仁:肃降肺气。桔梗:开提肺气。——臣
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咳嗽,身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2、本方较银翘散力量较弱,故被称为“辛凉轻剂”。
3、使用注意:风寒咳嗽者禁用;肺热甚者
应加味使用本方,否则药轻病重,必不奏效;本方均为轻清之品,不宜久煎。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方歌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凉;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功用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方解
麻黄:宣肺散表。
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君
杏 仁:利肺气平喘咳。——臣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佐使
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
本方是麻黄汤之变剂,麻黄汤可治喘咳,但为风寒束表,肺气不得宣降之寒喘,故用麻黄、桂枝配伍,以散风寒。本方证之喘是热壅于肺的热喘,绝对不能用辛温之剂,故配伍石膏,且其用量要大于麻黄,确保辛凉之剂之旨。与麻黄汤相比,本方麻黄用量增多一两,杏仁少20个,炙甘草多一两。因为本方减掉了桂枝,所以相应增加了麻黄的用量。又因重用了石膏,石膏质重而降,故减少了杏仁。甘草防止石膏伤胃,且二药甘寒可以生津,故加大用量。两方只差一味药物,可性能和功效却迥然不同。运用
1、辨证要点: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2、加减:可治麻疹之疹毒内陷+大青叶、连翘、黄芩;痰阻气急+葶苈子、枇杷叶;痰黄稠+瓜篓、贝母等。
3、现代运用: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2、方中麻黄与石膏的剂量比例。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 《局方》 方歌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方解
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君
川芎:活血行气止痛 柴胡:辛散解肌 ——臣(散表邪)桔梗:宣肺 枳壳:降气 前胡:祛痰 茯苓:渗湿
——佐(利肺气)人参:扶助正气以祛邪; 散中有收不伤正。
——佐(扶正气)
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 生姜、薄荷:以助解表。——佐使
逆流挽舟:是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的方法。即邪从外入里者,治疗时乃使邪气由里还表而出,好像在逆流的水中挽船上行一样。代表方剂:败毒散。运用
1、辨证要点: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
2、加减后可以治疗麻疹有出疹征兆,但未
出疹,身热不壮,脉细弱,苔白不渴,大便溏者。
3、现代运用: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
2、逆流挽舟的概念 第二章 泻 下 剂 第一节 寒 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 方歌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组成
大黄 四两,酒洗(12g)
厚朴 八两,去皮,炙(24g)枳实 五枚(12g)芒硝 三合(6g)功用与主治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方解
釜底抽薪:指用通导大便以泻去实热之邪的方法,好比抽去锅底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代表方为大承气汤。
急下存阴:指用苦寒泻下药迅速通便泄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之法。代表方为大承气汤。运用
1、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舌红苔黄,脉沉实。
2、随证加减:气虚,加人参适量;津亏,加玄参、生地。
3、使用注意:(1)体虚慎用。(2)中病即止。
4、现代运用: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幽门梗阻等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第二节 温 下
温 脾 汤 《备急千金要方》 方歌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组成
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参 大黄 芒硝 当归 功用
攻下寒积 温补脾阳 主治
阳虚寒积证
症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方解
附子:温补脾阳,以解寒凝 大黄:荡涤泻下,以除冷积 ——君
◆大黄虽然苦寒,但与大辛大热的附子同用,则寒性可去,而泻下的作用仍然存在,此处用大黄,就是取大黄的泻下作用,使寒积从大便而出,即为“制性取用”。芒硝:软坚通便,助大黄泻下 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散寒
——臣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归:润肠通便)——佐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使
制性取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药物所制约,不至于加重病情,助长邪气或影响疗效,但又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运用
1、辨证要点: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
2、随证加减: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于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
2、附子与大黄的配伍意义及制性取用的概念。
第四节 逐 水 十 枣 汤 《伤寒论》 方歌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与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组成
甘遂、大戟、芫花 功用 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症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症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方解
甘遂:善行经隧脉络之水 大戟:善泄腹膜肠胃之水 芫花:善消上部胸胁之水
大枣:
1、培土制水:补养脾胃,以制水邪。
2、益气护胃:防止逐水药伤及脾胃。
3、缓其峻毒:缓和逐水药的毒性。运用
1、辨证要点: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
2、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需要注意的是,无大枣,则本方不可应用。
3、使用注意:
(1)本方为攻逐水饮的峻剂,非水饮壅盛不能妄用。服时宜清晨空腹,剂量从0.5克开始逐渐加大,若泻后积水未尽,患者精神尚可,则次日再服(3-5天为一疗程,服2-3疗程),如泻后患者精神疲倦,短气厌食,虽水未尽去,亦应暂停攻逐,须观察1-2日,再看具体情况而定;若服后泻下不止,可服冷粥或冷开水以止之。(2)体虚者及孕妇慎用。(3)甘遂等不能与大枣同煎,否则可增加腹痛吐泻的副作用。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大枣的配伍意义。第三章 和解剂
一、概念:
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八法”中的“和法”。
二、适应范围:
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
1、原为少阳证而定,少阳,从经络上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从六经辨证上位于太阳阳明之间,已出太阳之表,未达阳明之里,位于半表半里。
2、肝胆相表里,胆经发病可影响到肝,肝经发病也可影响到胆,肝胆病又可影响到脾胃,故可用于治疗肝脾失调。
3、中气虚弱,寒热失调导致的肠胃不和也可应用。
三、分类
和解少阳——邪在少阳——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肝脾不和——逍遥散 调和肠胃——肠胃不和——半夏泻心汤
四、注意事项:
1、凡邪在肌表,或表邪全部入里,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2、肝胆病常伴有情志因素,在治疗时应适当配伍调畅情志的药物——疏肝理气之品。亦可配合心理疗法。第一节 和解少阳
小 柴 胡 汤 《伤寒论》 方歌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组成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方解
柴胡 解半表之邪(使少阳邪热外解)疏理气机 ——君
黄芩 清半里之热(使少阳邪热内消)清泄胆火
——臣
和里解表的基本结构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临床上只要见到一部分主证,便可用本方治疗。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2、随证加减:
半里之热渐盛,心烦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
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
兼有肺寒留饮,咳嗽—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
3、现代运用:常用于感冒、疟疾、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胸膜炎、乳腺炎、睾丸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属少阳证者。
4、使用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重点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理效无双。组成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 功用
和解少阳 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少阳初入阳明)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方解
柴胡、黄芩(重用):和解少阳 ——君
大黄、枳实(轻用):内泻热结 ——臣
生姜(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配伍治腑中实痛与枳实配伍可理气和血,除心下满痛 ——佐
大枣:配生姜调和营卫而生津,调和脾胃 ——佐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或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2.现代运用: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少阳阳明合病者。重点
组成、功效、主治。
逍 遥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组成
当归 茯苓 白芍 白术 柴胡 甘草 功用 疏肝解郁 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
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 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助肝用)——君
当归:养血和血 养血柔肝
白芍:养血敛阴 ——(补肝体)——臣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运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佐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佐使
配伍特点 既补肝体、又助肝用,体用并调,肝脾同治,气血津液兼顾。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补,诸证自愈。为调肝养血的名方。运用
1、辨证要点:胁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
2、本方为中医妇科之常用方剂
月经不调:滞——鸡血藤、香附、泽兰、虚——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
痛经:鸡血藤、香附、川芎、金铃子散 乳房胀痛、包块:橘络、青皮、夏枯草、牡蛎
更年期综合征(喜怒无常):合补肾药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方解及配伍特点。
2、柴胡在四逆散、小柴胡汤、逍遥散中的配伍意义。
第三节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方歌
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人参草枣行; 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组成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甘草 功用
寒热平调 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方解
半夏(辛苦温):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君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 黄芩、黄连(苦寒):苦寒泄热 ——臣
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 ——佐
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使
难点解疑
本方证已有痞满,又用了参、枣、草滋补,能否会加重痞满?
在《伤寒论》中,本方的产生是由于误下损伤中阳,邪气内陷,寒热错杂所致。误下后必然损伤脾胃,脾胃失运,可以加重痞满,故用参、枣、草健脾以消痞,这符合《内经》中“塞因塞用”的原则。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 辛开苦降
补泻兼施
辛开苦降——指用辛味药如半夏、干姜开结散寒,配合苦味药如黄芩、黄连以降泄除热,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的方法。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临床多用于治疗胃部疾患。运用
1、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苔腻微黄。
2、加减变化: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3、使用注意:气滞较重或食积所致者,不宜使用。重点
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机及配伍意义 第四章 清热剂
概念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 清热剂。
分类
1、清气分热: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作用。代表方剂:白虎汤
2、清营凉血:具有清营凉血的作用。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
4、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
5、清虚热:具有滋阴清热,养阴透热作用。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
注意事项
1、辨部位,掌握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热剂所宜。)
2、辨热证真假:真热假寒,则大胆使用,真寒假热,则忌用。
3、辨轻重:凡适用本类方剂时,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皆可产生恋邪不解,或损伤脾胃之弊(苦寒害胃甘寒碍胃)
4、辨虚实:屡用清热剂,热仍不退者,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应考虑改用滋阴补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
5、应用反佐法:若热邪之炽盛,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反佐法)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的方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伤津或气阴两伤之证。主证
壮热烦渴、大汗、恶寒、脉洪大等,或热病后气分余热未清,气阴皆伤,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干舌红等。白虎汤 《伤寒论》 方 歌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命名
不是以君药命名。天上二十八星宿按四象来划分,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
柯琴曰:“白虎为西方金神,秋金得令,则炎暑自解也。”方中行说:“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若白虎。”以白虎来比喻清热之功,故名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 解
石膏(辛甘大寒):除阳明气分内盛之热 ——君
石膏辛甘大寒,辛可透热外出,甘寒不伤津,清热又可除烦。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膏可以调节体温中枢,使体温降低,但药力持续时间短,用之不久,旋而复升。且除热象外还有伤津之象。知母(苦寒而质润):助君药清热滋阴 ——臣
知母虽为苦寒之品,《医学衷中参西录》:“知母不甚寒,亦不甚苦,且质润多汁。”清热之力不及石膏,但滋阴之力强。既可助石膏清热,又可补已伤之阴。药理研究表明,知母药力持续时间较长,与石膏配伍,效果最佳。
炙甘草、粳米:益胃护津,防大寒伤中,防热盛伤津 ——佐使。
二药同用,可缓和石膏、知母的寒性,防止伤胃,并可使药气留连于胃,更好地发挥药力。
运用
1、辨证要点:
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
2、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3、使用注意:以下情况不可误用。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4、现代运用: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属气分热盛者。重点:
白虎汤的组成、功效、主治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温病条辨》 方 歌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组成
竹叶、犀角、生地、银花、连翘、玄参、丹参、麦冬、黄连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热入营分证
病机: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方 解
犀角:清营解毒
---君
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养阴生津--臣
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佐
丹参:凉血活血--佐
黄连:清心泻火,引药入心经--佐使 配伍特点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清气泻热之品,透热转气,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名词
透热转气:用于治疗湿热病邪初传营分的治法。在清营解毒药中配伍清气分热的药物,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代表方剂:清营汤。运用
1、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2、随证加减:舌干较甚,去黄连。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营热动风,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气分热盛,重用银、翘、竹叶、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兰根、贯众。
3、使用注意:原书云:“ 苔白滑者,不可与也。”苔白滑,为有湿邪,本方中有滋阴之
品,可助湿。
4、现代运用:多用于乙脑、流脑、败血症等属热入营分者。重 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银花、连翘与竹叶的配伍意义、透热转气的概念 犀角地黄汤 《小品方》 方 歌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 热入营血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专。组成
犀角、生地黄、芍药、丹皮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病机:热毒炽盛于血分 证候特点
神志症状:心主血,主神明,热入血分,必然扰乱心神。出血:热邪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出现各种出血症状。瘀血:邪热耗伤血中津液,血液粘稠,运行不畅,聚而为瘀。方 解
犀角:清心凉血解毒--君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臣 芍药、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佐使
配伍特点:
凉血与化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运用
1、辨证要点: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
谵语,身热舌绛。
2、随证加减: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 吐血——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地榆、槐花
尿血——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大枣
3、使用注意: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4、现代运用:多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DIC、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于血分热盛者。亦有人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重 点
组成、功用、主治、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比较
第三节 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方 歌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
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组成
黄连 黄芩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板蓝根 马勃 连翘 玄参 升麻 柴胡 陈皮 薄荷 僵蚕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
方解
黄芩、黄连(酒炒、重用):
清泻上焦热毒--君
牛蒡子、薄荷(少量)疏散上部风热 连翘、僵蚕--臣
陈皮:理气疏壅散结
玄参、马勃、板蓝根 助清热解毒--佐 甘草、桔梗:清利咽喉 升麻、柴胡: ①疏散风热
②载药上行:
③火郁发之:--佐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头面红肿焮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
2、随证加减: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加川楝子肿痛明显:加青黛、丹皮、赤芍,并用青黛外敷兼便秘:加大黄(热甚,无便秘亦可用)。
3、现代运用: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于风热邪毒为患。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黄芩、黄连与升麻、柴胡的配伍。第四节 清 脏 腑 热 清 胃 散 《 脾胃论》 方 歌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组成
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
病机:《脾胃论》言本方病机为“阳明经中热盛”,阳明热盛循经上攻。症见: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方解
黄连:清胃泻火 —君
升麻:清热解毒、疏散郁热 —臣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丹皮:清热凉血 —臣
当归:养血活血——助消肿止痛 —佐 运用
1、辨证要点: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2、随证加减:
胃热甚:加石膏、大黄;口臭:加芳化药(藿香、佩兰、砂仁);
牙痛冷热皆加重:加细辛、白芷;
牙龈溃烂:加芳化、淡渗药(藿香、砂仁、车前、木通、滑石)
3、现代运用: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属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风寒及肾虚牙痛不宜使用。
5、升麻的用量:升麻在方中用量重,但其必借黄连的苦寒泻火于下,不致助火上炎。陈士铎:“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所以必须多用。升麻多用,是为了清泻胃中火热而设,但无黄连恐升散太过,故为臣药。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清胃散黄连与升麻的配伍的意义 芍 药 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方 歌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 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组成
黄芩、炙甘草、肉桂、大黄、槟榔、木香、当归、芍药、黄连 功用
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主治
湿热痢疾
方解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 ——针对湿热之邪 ——君
芍药:养血和营,又可缓急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和血 —臣
二者共用,“行血则便脓自愈”。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行气 —臣 “调气则后重自除”。
大黄:泻热除积 通因通用 ——佐 肉桂(少量):可协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制约芩、连苦寒之性,防止呕逆拒药。——佐助和反佐之用。
甘草:与芍药配伍缓急止痛,又可调和诸药。—佐使 配伍特点:
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重在“热者寒之”。运用
1、辨证要点:
便脓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赤白相兼,苔腻微黄,脉弦数。
2、随证加减:
白多赤少: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 赤多白少:去肉桂、当归,加丹皮、地榆、白头翁;热盛津伤,去肉桂,加乌梅; 兼食积,苔腻脉滑,热重者,加白头翁、银花。
3、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4、现代运用: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属湿热为患。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肉桂的配伍意义
3、配伍特点
白 头 翁 汤 《伤寒论》 方 歌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宜。组成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主治
热毒痢疾
病机:热毒深陷于血分,下注大肠。
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解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君 黄连:清热燥湿 —“治痢之最” 黄柏:清热燥湿厚肠 —臣
秦皮:清热解毒,收涩止痢 —佐 与芍药汤比较:
1、病机:
芍——湿热蕴结,气血瘀滞 白——热毒深陷血分,下注大肠
2、功用:
芍——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白——清热解毒兼凉血止痢
3、主治:热毒痢重于湿热痢 运用
1、辨证要点: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2、随证加减:
兼有表邪,加葛根、连翘、银花;
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槟榔、枳壳; 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 夹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 阿米巴痢,合桂园内包鸦旦子同服。
3、现代运用: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属热毒偏盛者。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对比 第五节 清 虚 热
青 蒿 鳖 甲 汤 《温病条辨》 方歌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组成
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功用
养阴透热 主治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
鳖甲:滋阴退热
青蒿:清热透邪外出 —君
二药配伍,鳖甲专入阴分滋阴,青蒿可出阳分透热,使养阴而不恋邪,透热而不伤正,有相得益彰之妙。“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生地、知母:滋阴清热 —助鳖甲养阴以退虚热 —臣
丹皮:泄阴中之火 —助青蒿透泄阴分伏热
—佐
配伍特点:
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养阴不恋邪,祛邪不伤正。
运用
1、辨证要点: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2、随证加减: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兼肺阴虚,加沙参、麦冬;小儿夏季热,加白薇、荷梗。
3、现代运用:用于原因不明的发热,各种传染病恢复期低热等属于阴虚内热者。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青蒿与鳖甲的配伍意义 第五章 祛 暑 剂
清 暑 益 气 汤《温热经纬》 方歌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
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组成
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功用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治
暑热气阴两伤证。
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方解
清解暑热 益气生津
君——西瓜翠衣:清热解暑 西洋参:益气生津
臣——荷梗:助君清热解暑 麦冬、石斛:养阴生津
佐——黄连:清热泻火 —归心经,可清热除心火 竹叶:清热除烦
知母:清热泻火 —— 滋阴润燥 佐使——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配伍特点:
用了大量甘凉濡润之品,稍佐苦寒清泄,兼顾清热解暑与益气生津,使清热而不伤阴,补虚而不留邪。运用
1、辨证要点: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
2、随证加减:
暑热较高:加石膏;暑热轻者,去黄连;若属小儿夏季热,宜清透虚热,去黄连、知母,加白薇、地骨皮。
3、使用注意:暑病夹湿不宜使用。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六章 温 里 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 中 丸 《伤寒论》 方歌
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组成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方解
干姜:温中散寒 ——君
大辛大热,温脾阳,散寒邪。人参:补气健脾 ——臣
人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能鼓舞脾胃的元气,振奋脾胃的功能,促进运化,多用于脾胃虚弱之证。
白术:燥湿健脾 ——佐
白术既助人参增强健脾益气之力,有可除湿健脾以助运化炙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为温中祛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2、随证加减:
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于脾胃虚寒者。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不宜使用。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
第二节 回阳救逆
四 逆 汤 《伤寒论》 方歌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组成
附子 干姜 甘草 功用
回阳救逆
主治
心肾阳衰寒厥证
(寒入少阴之寒厥证或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神疲欲寐,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沉微细;或太阳病汗多亡阳证。方解
附子(生):温壮元阳,回阳救逆。——君 附子大辛大热,回阳救逆,温肾助阳——偏肾阳
干姜:温中散寒,通阳助脉——臣
干姜温中,更偏于补脾阳,与附子配伍,脾肾同补,回阳救逆的力量更大。二者常配合应用。
(1)二者配伍,干姜助附子温肾阳,附子助干姜健脾阳,一温先天,一温后天,脾肾同健,有先后天互相滋养之意。
(2)二者一走一守。附子回阳救逆功效虽强,但不持久——走而不守;干姜发挥作用虽慢,但药效持久——守而不走。二者结合,各取所长,干姜可固附子的走窜,温阳的力量更加雄厚。前人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谈。
甘草: ——佐使
①益气补中。
②缓和附子、干姜的峻烈之性。③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配伍特点
1、温里药与补益药同用。
2、脾肾先后天同补。
3、补阳之中寓以护阴之旨。
运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微细。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2、使用注意:若用后出现拒药,可热药冷服。本方大辛大热,不可久服,中病即止。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附子与干姜的配伍意义。
第三节 温经散寒
当 归 四 逆 汤 《伤寒论》 方歌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 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组成
当归、桂枝、芍药、通草、细辛、甘草、大枣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
病机:营血亏虚 感受寒邪 寒凝经脉 血行不利 方解
当归:养血和血
当归养血,可补充血液的不足;当归活血,可以促进血液畅通。——君 桂枝:温通经脉
桂枝性温,可祛除寒邪;可宣通阳气,促进血液运行,故可祛除经脉中的寒邪而促进血行。——君 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阴血之不足。——臣
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散经脉中的寒邪 ——臣
木通:通经脉,畅血行 ——佐 大枣:益气健脾养血
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佐使 运用
1、辨证要点: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2、现代运用: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症、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血虚寒凝者。
3、临证加减: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头痛:加川芎、玄胡。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紫斑肢寒(雷诺氏病):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3)厥阴肝经寒证的主方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三个四逆的特点。第七章 补 益 剂
概念
凡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 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 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属 八法中的“补法”。
适应范围
补益剂为治疗虚证而设,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即人体的气、血、阴、阳等不足而产生的病证,具体的说即久病体虚,脏腑亏损、津血不足、机能衰退等各种病证。病因
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不足
思虑太过,过度劳倦—劳伤气血营阴 房事不节—损伤肾精元气
大吐、大汗、大泻-阴液气血耗损 分类
气虚(肺、脾)—补气—四君子汤
阳虚(心、脾、肾)—补阳—金匮肾气丸 血虚(心、肝、脾)—补血—四物汤 阴虚(肝、肾)—补阴—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虚—气血双补—八珍汤 阴阳两虚—阴阳并补—地黄饮子 使用注意
1、要掌握补益剂的使用原则,必须在外邪已解、正气已虚的情况下才可应用。若正 气已伤而余邪未尽,则在补虚扶正的同时兼以祛邪,即“补正不忘祛邪”。
2、要辨别虚实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如“大实有羸状”之真实假虚之证,至虚有 盛候”得假实之证
3、要注意观察脾胃功能
4、不可滥用补益剂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保持精神愉快
5、补益剂的组成药物多味厚滋腻,煎煮时间应稍长,使性味尽出,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30~60分钟,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6、在运用补益剂的时候,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补益法:直接补益虚损的脏器。二是间接补益法:可以依据脏腑相生的关系补益虚损的脏器。第一节 补 气
四 君 子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
本方中的四味药物,皆属平和之品,不热不燥,补而补滞,益气补中,健脾
养胃,如同宽厚和平的君子一般,不偏 不倚、故名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 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
症见:面色晄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 方解
人参:大补脾胃之气 —君 白术:燥湿健脾 —臣 茯苓:渗湿健脾 —佐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佐使 与理中丸比较:
本方与理中丸的药物组成中均有人参、白术、炙甘草三味,皆可益气补中,治疗脾虚之证。但四君子汤与茯苓配伍,以人参为君,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理中丸与干姜配伍,以干姜为君,重在温中祛寒,主治中焦虚寒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的基本方,很多补气或健脾的方剂都是由本方演化而来。
主要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乏力而致的各种病症,以面色晄白、食少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呕吐加半夏;胸膈痞瞒加枳壳、陈皮;心悸失眠加酸枣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干姜、附子。
3、临床运用:临床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虚弱者。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理中丸与四君子汤的比较
参 苓 白 术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
四君子汤、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盛证
症见: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腻、脉虚缓。病机关键:脾虚夹湿 方解
四君:益气健脾 —君
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补脾渗湿止泻 —臣
砂仁:行气化湿、便补而不滞 桔梗:载药上行、宣开肺气 —佐 1.开宣肺气以通利水道。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方中桔梗:
(1)桔梗苦辛而平,借其升浮之性,与渗湿的药物配伍而使降中有升,以恢复气机的升降功能。
(2)桔梗上行入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则水道通利而湿有去路。
(3)宣利肺气,借肺的布精而养全身。《素问》中言“食气入胃„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桔梗宣通肺气,通过肺之布津而养全身。
(4)作舟楫之用,载药上行,引脾气上行,使输精于肺,达到“培土生金”之用。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使 纵观全方,补中有行、行中有止、功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
本方除补脾胃之外,尚有补肺之功。1、直接——山药有补肺
2、间接——脾肺为母子关系、培土可生金、肺得脾之转输、可得到营养;桔梗载药上行,使精微上达于肺,故肺气不足亦可选用此方。
配伍特点:
1、药性平和,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2、肺脾同治,培土生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除用于脾胃气虚外,对于肺气虚弱亦可应用。临床以泄泻、舌苔 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久泻兼里虚腹痛,加干姜、肉桂。
3、临床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属脾虚夹湿者。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解中桔梗的配伍意义。补 中 益 气 汤 《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组成
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症见:食少、体倦 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3、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方解
黄芪(重):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君
补中升阳之品首推黄芪,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黄芪不仅能益气补脾,又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黄芪生用,其性轻清而锐。轻清可升阳举陷,锐则补益更速,通达内外。人参:大补元气
炙甘草:益气调中 白术:燥湿健脾 —臣 当归:养血和营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佐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升提阳气 —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1、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2、补益药中配伍了少量行气药物,既可调气机的升降,又可使补而不滞。名词
甘温除热——用甘温的药味以解除因
虚而致身大热的方法、代表方为补中益 气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小建中汤。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脉虚无力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白芷、细辛。腹痛加白芍。
兼气滞,加木香、枳壳。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
兼贫血,加补血药(四物)、补肾药(枸杞、鹿胶)。
月经过多,去柴胡、当归,重用人参或加止血药。
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
便秘,重用当归或加适量火麻仁、肉苁蓉。
3、临床应用
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黄芪与升麻、柴胡的配伍意义)。生 脉 散 《医学启源》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组成
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津证。
症见:神疲乏力,短气;多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
症见: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咳则汗出,脉虚细。方解 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 —君 麦冬:润肺养阴 —臣
五味子:敛肺止汗,益气生津 —佐
三药合用,一补(人参)一润(麦冬)一敛(五味子),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故暑热气津耗散,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肺虚久咳得之,可益气养阴,敛肺止咳。运 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阴两虚的常用方,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
阴虚有热,以西洋参代人参; 元气大虚,用红参; 虚而有火,用西洋参;气阴不足轻者,可用党参。病情急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
3、现代运用:现用于肺结核、慢支、神经衰弱所致的咳嗽,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玉 屏 风 散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 命名
玉者,珍贵之品;屏风,挡风的屏障。喻本方的功能如挡风的屏障,珍贵如玉。通过本方的应用,可补益肺气,增强卫外之功,由此一来,则风邪不能内袭,汗补外泄,从而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症见: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病机:肺卫气虚,腠理不固。表虚自汗。主治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均可以治疗表虚自汗。本方的自汗是由于卫气虚弱,腠理不固而致;桂枝汤的自汗,是由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正如吴昆所言:“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均可用于治疗表自汗,二者有何区别? 方解
黄芪:补益脾肺之气,固表止汗 —君 白术:益气健脾,加强固表之功 —臣 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 —佐 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黄芪与防风相伍,一收表,一散表,二药合用,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相畏相使,实系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之意。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以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为证治要点。此外,体虚易感冒者也可应用。
2、加减变化:
(1)自汗重,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2)有表证:合桂枝汤;
无表证:合补中益气汤+淫羊藿 运用
3、现代运用:现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肾小球肾炎易于感冒而反复发作者。属表虚外感之人。重点
玉屏风散的组成、功用、主治 玉屏风散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第二节 补 血
四 物 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 营血虚滞诸多证,加减运用贵变通。功 用
补血调血(和血)主治
营血虚滞证。
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血色淡;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病机关键:
营血虚滞、冲任虚损、血行不畅。营血亏虚 脏腑失养 血行不畅 冲任虚损 营血瘀滞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妇人月经不调、量少、血色淡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 方解
熟地:大补肝肾、滋阴养血 —君 当归:补血和血 —臣 白芍:养血益阴,缓急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 —佐
补中有散,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血为主,调血为辅。配伍特点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血、调经之基本方。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血家百病此方宗)
2、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血崩气脱等证,不宜使用。现代运用:现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伤科疾病,及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营血虚滞者,均可应用。
重点
四物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归 脾 汤 《校注妇人良方》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功 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数。2.脾不统血证。
症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方解
配伍特点
1、气血双补,以补气为主。
2、心脾同治,重在补脾。
3、补中有行,补气养血方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
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失血、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皮下出血,加紫草、仙鹤草、花生衣。若用于再障,加阿胶、肉苁蓉、补骨脂。用于贫血,可加熟地。
运用
3、现代运用:现用于各种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于心脾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还可用于妇女月经不调。重点
归脾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 归脾汤中配伍木香的意义
第四节 补 阴
六 味 地 黄 丸《小儿药证直诀》 命名
由六味药组成,以地黄为主药,故名。本方原治疗小儿发育迟缓——五迟(立、行、发、齿、语)及囟门闭合晚,后用于补肾阴的方剂,因小儿发育迟缓与骨骼缺钙有关。中医认为,通过补肾可使发生骨长,二者实质上是相同的。方歌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侶; 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组成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功用
滋阴补肾 主治
肾阴虚证
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消渴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肾阴不足,水亏火旺,以阴虚为主 方解
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直补先天)—君 山茱萸:温养肝肾而涩精 山药:补脾固肾 —臣 泽泻:利湿泄浊 丹皮:清泄相火 茯苓:健脾渗湿
配伍特点:
1、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2、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玄参。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
3、现代运用:现代应用较为广泛,如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亢,无排卵性宫血。更年期综合证等属于肾阴虚者。掌握: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配伍特点)一 贯 煎 《续名医类案》 方歌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组成
生地黄、沙参、当归、枸杞子、麦冬、川楝子 功用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病机:肝肾阴虚,肝气失舒。方解
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君(滋水涵木)
沙参、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 ——臣(佐金平木、培土抑木)枸杞子、当归:养血柔肝 —臣
川楝子(少许):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佐
配伍特点:
1、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病必求于本”,针对肝阴不足证,采取滋水涵木,佐金平木,培土抑木三法。
2、大队养阴药配少量行气药,补肝与疏肝结合,以补为主,既体用并调,又补而不滞。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滋阴疏肝的代表方、常用方。可治疗阴虚胁痛。以胸胁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
胁痛甚:+柴胡、佛手、白芍、甘草; 包块,痛处固定不移,舌黯而干:+川芎、赤芍、丹参、鳖甲;
3、现代运用: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者,均可以此方
4、使用注意:有停痰积饮或苔白腻,则不宜使用。
掌握: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川楝子的配伍意义
第五节 补阳
肾 气 丸 《金匮要略》 命名
本方由八味药组成,故名八味丸,但此方为补阳之品,为何名肾气丸?前所言,此方与六味地黄丸仅两味药之差。补阴之品多了桂枝、附子,既补阴又补阳,非大队的温阳之品,温阳作用不甚强。故非补火之意,而在于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主要作用是温化肾气。故本方不叫“温肾丸”而叫“肾气丸”。方歌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苓泽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组成
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
症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方解
附子:温肾助阳
桂枝:温阳通脉,化气行水 —君 地黄(生地):滋阴补肾 山茱萸:补肝涩精 山药:健脾益肾 —臣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丹皮:清泄肝火,泄阴中之火 —佐 虽为补阳之剂,却是少量补阳与大队补阴同用,为何要重用补阴之品?
1、阴根于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阳是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肾阳亦是由真阴所化生。本方以少量的桂枝、附子,纳入补阴药中十倍之一。是阴中求阳、取“少火生气”之义,使之微微生火、以生肾气,使在真阴充足的基础上,微微生火以化生肾气。
3、从药物作用的角度来看,治疗肾阳虚多用丸剂缓补,故需久服、多服方可奏效,但补阳药多为温燥之品,若纯用补药,必温燥伤阴,故在补肾阳的同时必须固护肾阴,因此必须补阳药与补阴剂同时配伍应用。
2、从疾病的性质来看,肾阳虚系统慢性病的一个过程,疾病发展到这一阶段,阴阳俱虚、而以阳虚较为突出,故在补阳的同时必须补阴。
配伍特点:
1.补阳药配补阴药,意在“阴中求阳”。2.大量补阴药配少量补阳药,意在“少火生气”,鼓舞肾气。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以腰痛脚弱,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脉来尺脉沉弱。
2、加减变化:
方中干地黄、现多用熟地; 桂枝,多用肉桂则效果更好。
3、现代运用:现多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低性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支哮喘、更年期综合症等属肾阳不足者,均可加减使用。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配伍特点)第六节 阴阳双补
地 黄 饮 子 《圣济总录》 方歌
地黄饮萸麦味斛,苁蓉附桂阴阳补; 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喑痱服。
组成
滋肾阴—熟地、山萸、麦门冬、石斛、五味子补阳—巴戟天、肉苁蓉、附子、肉桂 化痰开窍—石菖蒲、远志、茯苓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主治
喑痱证 喑:(1)暗哑,咽喉不利。
(2)错语,所言非所想,“命名性失语”。(3)舌强不能言:舌咽神经麻痹,如:脑血栓、脑出血后遗症。
痱:足废不能用。指腿脚不利,不听使唤。病机: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 方解
补肾阴:熟地、山萸—滋阴补肾
补肾阳: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 —君
附子、肉桂—温阳散寒 石斛、麦冬、五味子 —滋养肺肾
—
臣
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 —佐
生姜、大枣 —和中调药 —佐使
纵观本方,既补肾阴,又温肾阳,且两方面药效相当,阴阳双补;既补下元、又治上窍,上下同治,而以治下治本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舌暗不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而弱。
2、随证加减:
若痱而无瘖,去菖蒲、远志;
瘖痱以阴虚为主,痰火偏盛者,去桂、附,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 兼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
3、使用注意:本方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不宜使用。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八章 固 涩 剂 概 念
凡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以“散者收之”立法,属“十剂”中的“涩”剂。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适用于气、血、精、津液耗散滑 脱不禁之证。
症见: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分 类
固表止汗——牡蛎散 敛肺止咳——九仙散 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 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 固崩止带——固冲汤 使 用 注 意
1、掌握应用原则:必须在纯虚无邪而耗散滑脱时才可应用,否则会“闭门留寇“。
2、本方属治标之法,故在治疗时,应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找出耗散滑脱的原因配伍相应的药物。
3、本类方剂所治之证,多以虚为本,故多配伍补益剂。
第三节 涩肠固脱
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的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症见:泻痢不禁,腹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饮食减少。
常用药物
1、涩肠止泻药:如赤石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等。
2、温里散寒药:如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3、滋阴养血药:如当归、阿胶等。
4、理气药:如陈皮、青皮、丁香等。真 人 养 脏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蔻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组成及功用
〖组成〗木香、诃子、当归、肉蔻、粟壳、白术、芍药、人参、肉桂、甘草。〖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主治 久泻久痢。
症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不思不饮,舌淡苔白,脉迟细。《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生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乃至合污而降,而泻痢作矣”。病机分析: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或因久泻久痢,损伤脾胃,累及于肾,致脾肾阳虚、关门不固。
脾肾阳虚、关门不固—久泻久痢、滑脱不禁。脾虚中气不足—肛门坠下。
脾胃虚寒—脐腹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虚弱,运化无常—不思饮食。方解
本病为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脾肾阳虚为本,久泻久痢为标,故治疗时当标本兼顾、除此外并依据本虚表实的轻重度有所侧重。泻痢滑脱不禁,精微外泄,脏气已虚,当“滑者涩之”,急则治其标。罂粟壳:涩肠止泻。——君
诃子:助君药涩肠止泻。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臣
肉桂:温补肾阳、暖脾助运。
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补中。
当归、白芍:养血益阴,补耗伤之阴血。木香:调气醒脾。
(1)与归、芍配伍调和气血,以除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2)与温补脾胃药同用,可促进脾胃运化,使本方补而不滞。(3)与涩肠固脱药同用,可使涩而不滞。——佐
甘草:调和诸药,合芍药又可缓急止痛。——佐使 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重在治标; 脾肾同调,补脾为主; 补中有行,补而不滞。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用于脾肾虚寒、久泻久痢。以 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为辨证要点。加减变化:
脾肾虚寒甚者,加附子;脱肛加升麻、黄芪。现代运用:
现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日久不愈者。使用注意:
若泻痢虽久,湿热积滞未去者,忌用本方。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方解中木香的配伍意义
四 神 丸《内科摘要》或《证治准绳》 方歌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 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组成与功用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用法〗姜、枣同煮,枣肉为丸。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
五更泻(肾泄)。
——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症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肾火衰弱,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肾虚寒,又正值五更之时,由于肾阳虚,阳气当至而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而泄泻。由此可见,本方证虽然是脾肾阳虚所致,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肾阳虚。
病机分析: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肾阳虚衰——五更泄泻,久泻不愈,腰酸肢冷,脉沉迟无力。
脾虚失运——不思饮食,食不消化,神疲乏力,腹痛喜温,舌淡,薄白。方解
补骨脂:补肾壮阳,暖脾止泻。——君
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臣
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酸敛固涩止泻。
——佐
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促进运化。——使
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与五味子散两方组合而成。二神丸由肉豆蔻、补骨脂组成,主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五味子散由五味子、吴茱萸组成,专“治肾泄”。两方组合,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之功益佳。比较:四神丸与真人养脏汤
二者均为固涩止泻之剂,有脾肾并补之功,但所治各异。
本方重用补骨脂为君药,以温肾为主,补命门以暖脾土,兼以酸涩固肠,主治命门火衰,火不生土的肾泄。
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君,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主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以脾虚为主者。
真人养脏汤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 四神丸以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五更泻。以五更泻泄,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证治要点。随证加减:
根据阳虚程度,可合理中丸或附子、肉桂同用。
现代运用:
适用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属脾肾虚寒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的比较 第九章 安 神 剂
概 念
凡用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重镇安神或补养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适用于神志不安疾患。神志不安,多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烦乱狂躁等。主要与心、肝、肾关系密切,尤其与心有关。分 类
1、突受惊恐或肝郁化火,扰乱心神。——症见惊恐善怒,燥扰不宁(属实)——重镇安神(惊者平之)
——朱砂安神丸
2、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神失养,心血不足或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心神
——症见惊悸,健忘,虚烦不眠(虚)——补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 使 用 注 意
1、重镇安神剂多由金石类药物组成,质重而碍胃,只宜暂时使用,中病即止,脾胃虚弱者,并配合健脾益胃之品。
2、神志不安疾患,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故治疗时应结合心理疗法。
3、重镇安神药多坚硬,宜打碎先煎或久煎
4、某些重镇安神药物有毒,不宜久服。如朱砂。
第一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内外伤辨惑论》 方歌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 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组成及功用
〖组成〗朱砂、当归、黄连、炙甘草、生地黄。
〖用法〗水飞朱砂,以朱砂为衣。〖功用〗重镇安神、清热养血。
主治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心火内扰证)症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 胸中懊恼,舌红,脉细数。亦治疗夜游症。病机分析:心火亢盛,灼伤阴血 方解
治疗时应本着“惊者平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本方为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亢盛之心火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故治疗时首先清泻亢盛的心火,其次补灼伤之阴血。朱砂:清心火,(镇浮阳,安心神),重镇安神。——君
黄连:清心除烦泻热。——臣
当归:甘润养血。
生地:滋阴凉血(滋肾阴以降心火)——佐
甘草:养胃和中,调和诸药。——使 配伍特点
泻偏盛之火以治主; 补不足之阴以治次; 标本兼治,清中有养。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火亢盛而阴伤不甚之失眠的常用方。以失眠、心悸、心烦、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加减变化:
挟痰:加瓜蒌、竹茹、远志、菖蒲。兼易惊恐:加生龙骨、生牡蛎。心烦甚:加栀子、连翘、莲子心。失眠多梦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使用注意:
(1)一般不作煎剂。朱砂含硫化汞,故不宜多用,经防汞中毒,剂量:每次<1g,不宜多服,久服。
(2)脾虚或阴虚较重者不宜使用。现代运用:
现用于神经衰弱或精神抑郁证属心火上炎者。
本方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二节 滋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 《校注妇人良方》 方歌 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 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组成及功用
〖组成〗柏子仁,酸枣仁,天门冬,麦 门冬,生地,当归身,三参(人参,丹参,玄参),桔梗,五味子,远志,茯苓,朱砂 〖用法〗朱砂为衣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症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病机分析:心肾不足,阴亏血少,心失所养。虚火上扰,扰乱心神,心神不宁—虚烦不眠。阴虚血少,心失所养—心悸,神疲健忘。阴虚血少,虚热内扰—手足心热,梦遗,口舌生疮。
方解
本方证是由于阴虚火旺致的神志不安,虚火内扰。在治疗时既要治阴虚火旺之本,又要治神志不安之标,所以选用滋阴养血为主,配以补心安神之品。
生地:滋阴养血,补肾养心。玄参:滋阴润燥,养阴生津。——君
人参:益气生津而宁神。茯苓(茯神):健脾宁心。柏子仁:补心益脾安神。远志:安神益智。酸枣仁:宁心安神。五味子:敛心气,安心神。朱砂:镇心安神。
——佐
桔梗:虽为肺经药,实取其载药上浮之意,使其作用于心。——使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滋补阴亏而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剂,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随证加减:
失眠重者,酌加龙骨、磁石;
心悸怔忡重者,酌加龙眼肉、夜交藤; 遗精者,加煅牡蛎、金樱子。使用注意:纳差,便溏慎用。现代运用:
现用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甲亢等属心经阴亏血少者。本方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方解中桔梗的配伍意义 第十一章 理气剂 概 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的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适应范围
气机逆乱或阻滞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证。分 类
1、气滞(气机郁滞)
——肝气郁滞(胁肋胀痛、善太息)脾胃气滞(腹胀食少呐呆)——行气 ——越鞠丸
2、气逆(气机逆乱,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胃气上逆(呕吐、呃逆)肺气上逆(咳嗽、喘促)——降气
——苏子降气汤 使 用 注 意
1、辨别病情虚实:勿犯虚虚之戒。若气滞,当需行气,误用补气则气滞更甚;气虚当补气,误用行气,则易伤正而气更虚。
2、理气药多属性味辛温香燥之品,易伤易阴耗气,故应中病即止。
3、单纯气虚或阴虚火旺之人忘用,孕妇慎用。(气行则血行)第一节 行 气
越 鞠 丸 《丹溪心法》 方歌
行气解郁越鞠丸,香附芎苍栀曲研; 气血痰火湿食郁,随证易君并加减。
组成及功用
〖命名〗越,发越。鞠,聚集,郁结。本方可发越郁结之气——使郁结之气慢慢发越、解散,故名越鞠丸。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
六郁证。
六郁:气郁→血、痰、火、湿、食 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方解
本方治疗气郁而致的六郁(痰、火、湿、食、血)。其中以气郁为主,故治疗时当着重行气解郁、使气机流畅、则诸郁自解。气郁多由肝所致。
香附:行气开郁以治气郁。——君
川芎:行气活血以治血郁。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
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郁。——臣
五味药治六郁,因痰郁多由脾湿所生,且与气,火,食有关,气机流畅,诸郁得解,则痰郁自消。此为“治病求本”。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因其产生病因不同,故临床表现亦不完全相同。以胸膈痞闷,脘腹刺痛或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加减变化:
临床应视何郁为主,调整其君药并加味相应药物。
偏重于气郁,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
偏重于血郁,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
偏重于湿郁,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偏重于火郁,重用栀子,酌加黄芩、黄连。偏重于痰郁,酌加半夏、瓜蒌。
偏重于气郁,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
2、方解中为何没有治疗痰郁的药物?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方歌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组成及功用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 梅核气。
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吐,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病机:七情不畅,气机郁结,肺胃宣降失常,痰涎凝聚,痰(无形之痰)与气相结,逆于咽喉。
痰气相阻、逆于咽喉——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
痰涎壅聚、肺失宣降——胸膈满闷、或咳。甚则胃气上逆——或吐。方解
半夏:化痰开结、和胃降逆。(痰)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气)——君
茯苓: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苏叶:①芳香疏散,宽胸利气。②并可引药入咽喉。——臣
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佐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法治梅核气,以咽中如有物梗,吞吐不得,苔白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随证加减:气郁甚,加香附、郁金。胁肋痛,加川楝子,元胡。咽痛,加玄参,桔梗。
使用注意:气郁化火,阴伤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
半夏厚朴汤——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
2、半夏、厚朴配伍体现出的意义
第二节 降气
苏 子 降 气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
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甘草姜; 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组成及功用 组成及功用
〖组成〗紫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
〖用法〗加姜,枣,苏叶同煎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实喘(上实下虚之喘咳)。
症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病机:痰涎壅肺,肾阳不足。
方解
本方证上有痰壅,下有肾阳虚衰,下虚为本,上实为标,治疗当标本兼顾,治上固下。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本方以痰涎壅盛,喘咳为主,故以降气平喘,止咳祛痰治疗上实为主,兼以温肾纳气治下虚。紫苏子:降逆止咳定喘。——君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前胡:降逆化痰。(去性取用)厚朴: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臣 三药共用,助苏子降气祛痰平喘,君臣配伍,治疗上实。
肉桂:①温肾纳气。使肺吸入之气可下纳于肾。
②温阳化气。使阳气足则气化行,气化行则水道通调而不致停蓄为痰。
当归:①治咳嗽气逆。
②养血补虚,与肉桂配伍,温补下元。③润各药之燥性,防止辛燥药伤阴耗气。——佐
二药合用,以治下虚。
生姜、苏叶:和胃散寒,降逆去痰。大枣:和胃健脾。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上下并治,标本兼顾,治上治标为主。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上实下虚喘咳证的常用方。以喘咳痰多而稀白,胸膈满闷,呼多吸少,苔白滑,脉滑为辨证要点。加减变化:
痰多喘甚:加泻肺平喘药、葶苈子、桑白皮 喘不能平卧或动则气短难续: 加纳气平喘药,胡桃肉、沉香、诃子
肾阳虚明显:加温肾助阳药,附子、补骨脂 水肿、小便不利:加利尿药 现代运用:
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属痰涎壅盛,肾气不足者可参照本方。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方解中肉桂、当归的配伍意义 定 喘 汤 《摄生众妙方》 方歌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组成及功用
〖组成〗白果、麻黄、款冬、半夏、桑白皮、苏子、黄芩、甘草、杏仁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主治
哮喘(齁喘,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症见:咳嗽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外有风寒,内有痰热。
故外见恶寒发热之表,内见咳喘痰多气息,色黄稠,但此中风寒外束是其病因,痰热内蕴才是其根本病机,故表证轻,里之痰热重。风寒外束——微恶风寒
痰热内蕴,肺失宣降——哮喘咳嗽,痰稠而黄,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
本方证表证较轻,肺气不利,痰热内蕴是其主要病机,故治疗时要宣肺降气,清热化痰。麻黄:宣肺散邪平喘。
白果:敛肺定喘,止咳化痰。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解散表邪;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二者相伍,一散一收.既加强平喘之功,又可散不致耗气,使祛邪而不伤正,敛肺而不留邪。——君 方解
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臣
苏子、半夏、杏仁、款冬:降气平喘,止咳化痰。——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配伍特点
散收合方,宣降协同; 表里同治,寒热并用。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降气平喘的常用方。由于素体痰多,复感风寒,致肺气壅闭。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表证者,减少麻黄用量。
痰多者,加瓜蒌、胆南星。
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鱼腥草。
使用注意:内无痰热及肺阴虚者不宜使用。现代运用:
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属痰热壅肺者。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
2、方解中麻黄与白果的配伍意义
3、治疗喘咳方剂的比较 旋 覆 代 赭 汤 《伤寒论》 方歌
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参甘枣尝; 降逆化痰益胃气,胃虚痰阻痞嗳康。组成及功用
〖组成〗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甘 草、生姜、大枣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气虚弱,痰阻气逆证。
原方在《伤寒论》中属太阳病的变证。太阳病,本应发汗但汗不得法,或误用了吐,下之法,虽然解除了表邪,但损伤人体脾胃。病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痰阻气滞——心下痞硬
胃虚运化无常——纳差,恶心 胃气上逆——噫气(嗳气),呕吐,呃逆 苔白腻,脉缓或滑 以往所云“噫气不降,心下痞”概括其表现。方解
有胃虚——和胃,痰阻——化痰,气逆——降气,故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旋覆花:降逆止嗳,下气消痰 ——君
代赭石:镇胃气之上逆。
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可使气机下降,二药合用,降逆之力强,故胃气上逆致呕吐,呃逆,嗳气等症均可解决。半夏:降逆化痰。生姜:①和胃止呕
②制约代赭石寒凉之性,使之不伤胃。③宣散水气助祛痰。
——臣
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健脾。——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运用
辨证要点:
呕吐或嗳气频作,或呃逆,兼心下痞硬,苔白腻,脉缓或滑。加减变化:
胃气不虚,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痰多,加茯苓、陈皮。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十二章 理血剂 概 念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等作用,用于治疗血瘀或出血证的方剂,统称为理血剂。适应范围和分类
1、瘀血证
——刺痛有定处,舌暗紫、舌上有紫斑,腹中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适应范围和分类
2、出血证
——吐、衄、便、咳、尿血、崩漏 ——止血 ——小蓟饮子 使 用 注 意
活血化瘀剂
1、活血祛瘀剂中常配伍理气药。
因瘀血内阻每致气机运行不畅,气机阻滞又可瘀血难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伍理气药可使气行血行,有利于瘀血的排除。
2、逐瘀防伤正气,多辅养血益气之品。活血祛瘀剂有耗血伤正之弊,并应适当配伍扶正之品。
3、活血祛瘀剂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止血剂
1、止血应治本,不能单纯见血止血。
2、上部出血,忌升提;下部出血,忌沉降。
3、大出血者,单用止血药效果不佳,应配 伍益气固脱之品。
4、配伍活血药。
止血剂有留瘀恋邪之弊,故应审明出血原因,止血适当辅以活血,以防血止留瘀。并可适当配伍活血药,使血止不留瘀。第一节 活血化瘀
作用:促进血行,消散瘀血。适应证:多种瘀血证。
表现:瘀积肿痛,外伤瘀肿、瘀血内停之胸腹诸痛。刺痛有定处,舌暗紫、舌上有紫斑,腹中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
常用药物
依据瘀血产生的原因配伍不同的药物。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赤芍、丹参。
气滞血瘀:理气药—枳壳、桔梗
热结血瘀:清热药—生地、麦冬(瘀久化 热)
寒凝血瘀:温经散寒药—干姜、桂枝(血瘀兼寒)
外伤血瘀:
气虚血瘀:益气药—黄芪、当归(瘀久伤正)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方歌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组成及功用
〖命名〗王清任认为隔膜低处,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据“血府”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血府逐瘀之剂。此言有误,但运用有效。
〖组成〗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川芎、桔梗、牛膝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病机:瘀血内阻胸中(血府),兼气机失畅(肝气郁滞)。
瘀血内阻,妨碍气机,不通则痛——胸痛 瘀血内阻、清阳不升——头痛
瘀血不能及时消散而瘀于一处——痛如针刺而有定处
肝脉循行于胸胁,肝气不舒——急躁易怒 肝气横逆犯脾胃——呃逆、干呕、引水即呛 瘀久化热、气郁化火——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潮热
血府逐瘀汤——方解
本方证病位在胸中,病机重点是血瘀,兼有气滞。治当活血化瘀为主,行气开郁为辅。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君
当归、川芎、赤芍、↓牛膝:助君祛瘀。牛膝又可通血脉,引瘀血下行。——臣
↑柴胡:①疏肝解郁;②升达清阳 ↓枳壳、↑桔梗: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桔梗常为上部引经药,可载药上行入胸中。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瘀祛而不伤阴血。——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配伍特点
1、气血兼顾,化瘀为主,理气为辅。
2、邪正兼顾,活血理气寓养血益阴。
3、升降同用,条达气机。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剂。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证治要点。加减变化: 瘀痛日久入络,加全虫、山甲、地龙、三棱、莪术;
气滞较甚,加川楝子、青皮、香附; 血瘀经闭、痛经,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
胁下有痞块,加丹参、郁金、蜇虫、水蛭。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药,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组成与功用
〖命名〗王清任认为:人之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剩余五成归并一侧故“半身不遂”。遂创补气活血化瘀之剂,使气血充足,瘀祛络通,气行周身而“十全”。〖组成〗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下肢痿废。小便失禁或频数,口角流涎,苔白,脉缓。
病机: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经脉失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气虚血瘀,舌本失养,约束无力——言语蹇涩,口角流涎
气虚不能固涩——小便频数、遗尿失禁 苔白,脉缓。方解
本方为气虚血瘀之证。虽然就血瘀本身来说是实证,但其成因是虚,主要矛盾是“气虚“,属本虚标实,其中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治疗是首当补气,再配以活血通络之品。黄芪(重用):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君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臣
地龙:通经活络,引药周行于全身。——佐 配伍特点
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标本兼顾,气旺血行以治本,活血通络以治标,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剂。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证治要点。
加减变化:
上肢加桑枝、桂枝; 下肢加牛膝、杜仲;
久病加水蛭、虻虫;
语音不利,加菖蒲、郁金、远志; 口眼歪斜,合牵正散; 痰多,加半夏、天竺黄; 偏寒,加附子;
脾虚,加党参、白术。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痰阻血瘀不宜使用。现代运用:
现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温 经 汤 《金匮要略》 方歌
温经汤用萸桂芎,31 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组成及功用
〖命名〗温则通,本方以温养血脉为主,使血得温则行,血行则无瘀血之患,用于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故名~。〖组成〗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症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日再行或经停不止,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干口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病机: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虚寒失固 瘀血阻滞
血不循经
月经先期或后期,或一月再行,崩中漏下,或经停不至。月经不调
寒凝气滞——少腹里急、腹满、久不受孕。寒凝血瘀——痛经。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唇口干燥。
瘀阻生机——阴血不足、虚热内生——傍晚发热,手心烦热
病机特点:寒、瘀、虚、热错杂。本方冲任虚寒,瘀血内阻证。瘀血内阻是标,冲任虚寒是其产生的原因,因虚寒导致血瘀,故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方解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君
川芎、当归:活血祛瘀。丹皮:活血祛瘀,清血中虚热。——臣
阿胶、麦冬、白芍:养血益阴。
三药同用,既可养血,又可制约茱萸、桂枝辛燥之性。此方中芍药古用白芍,亦可用赤芍—偏活血。
补阳中—配补阴(阴中求阳)补血中 —配补气(气能生血)
——佐
人参、甘草:益气健脾。
半夏、生姜:降胃散结,以助祛瘀。——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配伍特点
1、温清消补并用,以温经补养为主。温——吴茱萸、桂枝 清——丹皮 消——川芎、当归
补——阿胶、麦冬、白芍、人参、甘草
2、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温而不燥,刚柔相济。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冲任虚寒而致的月经不调。以月经不调,经血夹有瘀块,小腹冷痛,时发烦热,舌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小腹冷痛甚,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或桂枝易为肉桂;
寒凝气滞,加香附、乌药;
漏下不止,血色暗淡,去丹皮,加炮姜、艾叶;
气虚甚,加黄芪、白术;
傍晚发热甚,加银柴胡、地骨皮。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现代运用:
现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配伍意义 生化汤
方歌
生化汤是产后方, 归芎桃草加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血化下行不作痨。组成及功用
〖命名〗生乃生新血、化为化瘀血之意、用
于产后瘀血、腹痛。
〖组成〗当归(重用24g)、川芎、桃仁、甘草、炮姜
〖用法〗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功用〗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
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瘀血腹痛)症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病机:血虚寒凝,瘀血阻滞。产后(虚、瘀)+ 感受寒邪
病机关键:虚、寒、瘀。血虚寒凝 瘀血阻滞 恶露不行
小腹冷痛 方解
新产之后,营血必虚,理当培补。此中恶露不行,为产后血虚,寒凝血瘀所致。若纯补则瘀血不去,单破则新血不去,故养血去瘀,化瘀生新。“若先通之,必先充之”。当归(重用):补血活血、祛瘀生新。
当归辛甘而温,辛可行血,甘可补血,温可祛寒,一箭三雕,正合虚、寒、瘀三方面。其温、行、补三者,以补为主。营血充沛,脉道满盈,瘀血方能疏通,将化瘀寓于养血之中,则新血生,瘀血化,名为“生化”。——君
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臣
炮姜:散寒、温经止痛。
炮姜功效与干姜相似,但温里作用弱于干姜,而长于温经止血。本方用炮姜,一者温经散寒;二者温化瘀血。“炮姜色黑入营”,善入血分,本方用之,引药入血,以温化瘀血。——佐
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黄酒:温散而助药力。
童便:益阴化瘀,祛瘀生新,引败血下行。——佐使 配伍特点
寓生新于化瘀之内。运用
辨证要点: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加减变化:
恶露已行,腹微痛,可减桃仁;
瘀滞较甚,痛剧,加黄蒲、五灵脂、元胡、益母草;
冷痛甚,加肉桂;
气滞明显,加木香、香附、乌药。使用注意:
有些地方习惯将本方作为产后必服之剂。产后血热而有瘀滞,不宜使用本方。出血不止,甚则汗出气短神疲,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
产后诸疾。如产后子宫修复不良、产后子宫收缩痛,胎盘残留,人流后出血不止等属于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者。比较:生化汤与温经汤
两方均可以温经、养血、祛瘀,适用于血虚寒凝血滞证。
温经汤——重用吴茱萸、桂枝为君,以温经补养为主,配少量化瘀、养血之品,温清消补并用。——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
生化汤——重用当归为君,以活血补血为主,配少量散寒之品,重在生新化瘀。——治产后血虚寒凝,瘀血阻滞之恶露不下。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二节 止血 作用:止血。
适应证:各种出血证,属于中医“血证”的范围。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之鼻衄、齿衄、呕血、咯血,下出于二阴之便血、尿血以及溢于肌肤之间的肌衄均属于本证。
常用药物
1、益阴养血药:失血必然损耗阴血。如:当归、阿胶等。
2、活血药:止血过急易致瘀,大剂凉血止血药的应用也容易导致血涩不行。如:丹皮、川芎等。
3、配沉降或升提药:血随气而升降,逆于
上者是升多降少,陷于下者是降多于升。上部出血,配牛膝、赭石、龙骨、牡蛎等。下部出血,配升麻、柴胡、黄芪等。小 蓟 饮 子
《济生方》 方歌
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襄; 凉血止血利通淋,下焦瘀热血淋康。组成及功用
〖组成〗小蓟、藕节、蒲黄、木通、滑石、生地、当归、甘草、栀子、竹叶
本方为导赤散加上小蓟、藕节、蒲黄、滑石、当归、栀子而成。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主治
下焦热结之血淋、尿血。
症见: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病机:下焦瘀热,损伤膀胱血络,气化失司。热结下焦,损伤膀胱,血随尿出——血淋、尿中带血。
热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小便频数、赤涩热痛。
热结——舌红、脉数。
方解
本证病因属热,病变部位在下焦膀胱,且损伤膀胱血络而见尿血、血淋,故治当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小蓟: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小蓟凉血止血,尤长于治疗尿血,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清利膀胱的湿热,一药而两擅其功。——君。
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生地:凉血养阴、防止利尿伤阴。——臣
木通、滑石、竹叶:清热利尿通淋。栀子:清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血淋、尿血必然损伤阴血;热邪所致,亦损伤阴血,加上多味渗利之品,再伤其阴。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
——佐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配伍特点
止血之中寓以化瘀(藕节、蒲黄),使血止不留瘀;清利之中寓以养阴(生地、当归),使利水而不伤正。运用 运用
辨证要点:
尿中带血,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加减变化: 尿痛,加琥珀末;
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减木通、滑石,加太子参、黄芪、阿胶。
使用注意: 若血淋、尿血属寒证或阴虚火动、气虚不 摄者,不宜使用。现代运用:
常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及泌尿系结石属于下焦瘀热蓄聚膀胱者。重点
组成、功效、主治 方解
配伍特点
黄 土 汤 《金匮要略》 组成及功用
〖组成〗灶心土、白术、附子、生地、阿胶、甘草、黄芩
〖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过滤取汤,再煎余药,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症见:各种出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神倦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脾阳不足,脾不统血。
部位——上为吐衄,下为便血、崩漏。血色、质——血色黯淡
病程——长
伴见虚寒证——四肢不温,神倦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黄。
本证临床虽然表现为便血,或崩漏,或吐衄,但其本质不出“虚”、“寒”二字。方解
本方证标为便血,病本虚寒,当以“标本兼
顾”之法,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灶心土:温中收涩止血。——君
白术:益气健脾。附子:温阳祛寒。——臣
生地、阿胶:滋阴养血。
黄芩:清热凉血,制约白术、附子温燥之性。——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运用
辨证要点:
便血。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加减变化:
出血多,加白及、三七; 气虚甚,加人参;
中焦虚寒甚,加炮姜炭。
使用注意:阳热证出血忌用。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十三章 治风剂 概 念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适应范围和分类
1、外风:风从外来,六淫之首的风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人体正气不足则容易感受外界风邪,发生风病。由于风邪有在肌表、经络、筋肉、骨节等的差别,所以有中风、破伤风、外感风邪头痛、风疹等多种外风病证。——头痛、恶风、肢体麻木、筋骨挛痛或口眼歪斜,甚至角弓反张。——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
2、内风:风从内生,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热极动风,肝阳化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等均属于内风。——眩晕、震颤、四肢抽搐或卒然昏倒、不 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平息内风 ——镇肝熄风汤 使 用 注 意
1、分清内外:辨别风病属内,属外。外风宜散,内风宜熄。
2、分清主次: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可兼夹外风。这种复杂证候,应分清主次。
3、分辨病邪兼挟,病情虚实。第一节 疏散外风 作用:疏散外风。适应证:外风证。
表现: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等。
常用药物
辛散祛风药:麻黄、防风、川芎、白芷等。清热药:风为阳邪,易从热化;祛风药多辛温香燥,易助热;风邪可兼热邪侵袭人体。如:黄芩、生地、石膏、知母等。常用药物
活血药:风邪入侵,可致经络闭阻,瘀血乃生,瘀血阻滞,不利于疏散风邪,配伍活血药,有利于化瘀,有助于祛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如:地龙、乳香、没药等。
养血药:“风胜则干”,风邪侵袭,易损伤阴血;祛风药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阴血伤又可致血虚生风。
如:当归、熟地、白芍等。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方歌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川芎茶调散——组成及功用
〖命名〗以川芎为主药,用时以清茶调下,故名。
〖组成〗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甘草、羌活
〖用法〗食后以清茶调下。〖功用〗疏风止痛。川芎茶调散——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
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腑,风乃清阳之邪,“上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部,阻遏清阳,故见头痛。病机: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少阳、厥阴、太阳、阳明,阻遏清阳。
风邪循经上犯,阻遏清阳,气血逆乱——头痛、目眩
伴见表证——恶风发热,脉浮
鼻为肺之窍,风邪侵袭、肺气不利——鼻塞 川芎茶调散——方解
本方证是由外感风邪,阻遇清空所致,在具体用药时,选用辛散疏风之品(即所谓“风药”)组方。正如汪昂所言:“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故治疗时首当疏散风邪以止头痛。川芎(少阳、厥阴):祛风活血止痛。
川芎辛温,辛香走窜,为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头痛。——君
羌活(太阳)、白芷(阳明)、细辛(少阴)、防风:疏风止痛。——臣
诸药合用,效专力强,各有侧重,止痛之力更著。
薄荷、荆芥: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并可透表。
薄荷重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在大队辛温祛风药中配伍辛凉之薄荷,有监制其过于温燥之意。——佐
茶叶:清上降下。
茶叶苦凉轻清,可上清头目。——清上 茶叶下行之性可制约疏风药过于温燥升散,使升中有降,升散不至于太过。——降下 ——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川芎茶调散——配伍特点
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为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疏风止痛而不温燥。
川芎茶调散——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风邪头痛,(风寒风热均可,风热 中薄荷量重)以头痛、鼻塞为证治要点。加减变化:
外感风寒,减薄荷,加苏叶、生姜; 外感风热,加僵蚕、菊花、蔓荆子; 风湿,加苍术、藁本;
头风头痛,加重川芎,酌加桃仁、红花、全虫、地龙。
现代运用:
现用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属风邪为恶患者。
使用注意:气虚、血虚,或肝肾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引起之头痛,不宜使用。第二节平熄内风
作用:平熄内风——平肝熄风
适应证:内风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藏血,主筋,通于风气,体阴而用阳,故内风亦称肝风。
其病证又有虚实之分。内风之实证,或因热盛生风,如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或因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所致。内风之虚证,是指阴虚血亏生风,如温病后期,阴液亏虚,虚风内动。
实证——高热不退,手足抽搐。(邪热亢盛)——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虚证——头目眩晕,面色如醉,甚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阴虚阳亢)——滋阴熄风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物
1、平肝熄风药:如:羚羊角、钩藤、天麻、石决明、代赭石、龙骨、牡蛎。
2、清热药:因内风之实证,多由肝之阳热亢盛所致。
如:黄芩、寒水石、石膏、知母等。
3、滋阴养血药:阳热亢盛,易损伤阴血,阴血损伤,则阴虚阳亢,更加助长风阳。如:生地、玄参、龟甲、白芍等。
4、安神药:因阳热亢盛,易扰乱心神。如:茯神、夜交藤、龙骨、牡蛎等。羚 角 钩 藤 汤 《通俗伤寒论》 羚角钩藤汤 ——方歌 羚角钩藤菊花桑,36
地芍贝茹茯草襄;
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羚角钩藤汤 ——组成及功用
〖组成〗羚角、霜桑叶、京川贝、鲜生地、钩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用法〗水煎服。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羚角钩藤汤 ——主治 热盛动风证。
症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台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以及肝热风阳上逆,头晕胀痛,耳鸣心悸,面红如醉;或手足躁扰;甚则瘛疭;舌红,脉弦数。
病机:温热病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
热盛动风多见于温病极期,按病变阶段有气、营、血分的分别,但推其病所,总不离厥阴肝木。因动风为筋脉的病变,筋束骨,联络关节,刚劲柔韧相兼,而筋为肝所主,并有赖于肝血的濡养。若温邪入侵于肝,或其他脏病影响到肝,致阳盛而热,津液亏少,筋脉失养,失去柔和而刚强之性太过,则生内风。
阳热亢盛——高热
热扰心神——烦躁、神昏。
热极动风,灼伤律液,筋肋失养——手足抽搐,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数。羚角钩藤汤 ——方解
本方所治,为肝经热盛生风,病势急暴,病情危重。内风为病,当平熄内风,又要去除病因,调其脏腑。故立法清热凉肝熄风为主,佐以养阴增液舒筋。羚羊角:凉肝熄风。
钩藤:清热平肝,熄风解痉。
羚羊角偏于清热,且具有较强的平肝熄风作用,钩藤清热作用不显著,但具有熄风解痉之功。二药既可平熄肝风,又能清肝经之热,二者合用,相得益彰,清热凉肝,熄风止痉之功益著。——君
桑叶、菊花:清热平肝。以加强凉肝熄风之 效。
——臣
生地:凉血滋阴。白芍:养阴敛营。——佐
川贝母、鲜竹茹:清热化痰。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羚角钩藤汤 ——配伍特点
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羚角钩藤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肝经热盛动风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若邪热内闭,神昏谵语者,宜配合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开窍; 抽搐甚者,可配合止痉散以加强熄风止痉之效;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本方清热凉血解毒之力不足,运用时可酌加水牛角、丹皮等。
使用注意:
若温病后期,热势已衰,阴液大亏,虚风内动者,不宜应用。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流脑、乙脑以及妊娠子痈、高血压所致的头痛、眩晕、抽搐等属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或阳亢风动者。
镇 肝 熄 风 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镇肝熄风汤 ——方歌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 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镇肝熄风汤 ——组成及功用
〖组成〗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镇肝熄风汤 ——主治 类中风。
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镇肝熄风汤 ——方解
本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为标,证属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治以镇肝熄风为主,佐以滋养肝。
怀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
牛膝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针对气血逆乱冲激于脑的病机,引血下行,缓解气血上冲之势,同时兼以补益肝肾。——君
代赭石:镇肝降逆。龙骨、牡蛎:平肝潜阳。——臣
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
玄参、天冬: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臣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阳有余,条达肝气郁滞。
——佐
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使
镇肝熄风汤 ——配伍特点
全方重用潜镇诸药,配伍滋阴、疏肝之品,共成标本兼治,而以治标为主的良方。镇肝熄风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类中风之常用方。无论是中风之前,还是中风之时,抑或中风之后,皆可运用。临床应用以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加减变化:
心中烦热甚者,加石膏、桅子以清热除烦; 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水以清热化痰; 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山茱萸以补肝肾;
中风后遗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不能复元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等活血通
络。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者。
使用注意:
若属气虚血淤之中风,则不宜使用本方。第十三章 治燥剂 概 念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适应范围
燥证。燥证有外燥与内燥之分。
外燥是感受秋令燥邪所致的病证,因秋令气候有偏寒、偏热之异,故感邪后所表现的证候又有凉燥、温燥之分。燥属六淫之一,有一定的季节性,多易犯肺耗津,初起可见恶寒发热,常伴有口干咽痛、鼻燥、干咳无痰,或咳嗽少痰等津液干燥的表现。
内燥是属于脏腑津亏液耗所致的病证,发病部位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累及脏腑有肺、胃、肾、大肠之别。一般而言,燥在上者,多责之于肺,见有咳逆少痰;燥在中者,多责之于胃,症见口干、呕吐或食不下;燥在下者,多责之于肾,症见咽干、便秘等。分 类
外燥——轻宣外燥——杏苏散 内燥——滋阴润燥——百合固金汤 使 用 注 意
1、治疗燥证,首先要分清外燥和内燥,外燥中又须分清是凉燥还是温燥。然而人体内外、脏腑之间相互联系,故临床上所见燥证亦多内外相兼,上下互见;治法亦须随证而施。如外感温燥,不仅有发热、头痛等表证,而且兼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上燥证,治疗时当以轻宣燥热与凉润肺金并用;而咽喉燥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上燥证,每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有关,治宜养阴润肺,金水并调。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2、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故运用治燥
剂有时还须酌情配伍清热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
3、燥虽近于火,但又不同于火,所以治燥不同于治火,不宜使用苦寒之品;至于辛香耗津,亦非燥证所宜。所以,多以甘寒或咸寒为宜。
4、此外,甘凉滋润药物易于助湿滞气,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第一节 轻宣外燥
适应证: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凉燥是因深秋气凉,感受凉燥,肺气不宣,津液凝聚不布所致;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本证性质近于风寒,但较严冬之寒为轻,故有“次寒”、“小寒”之称。治宜轻宣温润,用辛温解表药,如苏叶、豆豉、生姜等。
温燥是由初秋燥热,或久晴无雨,燥热伤肺,肺失清肃所致,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或薄黄;治宜清宣润肺,用辛凉解表药,如桑叶、菊花等。
常用药物
1、配伍止咳化痰药:因燥邪外袭,肺气不宣,可聚津成痰。
如:杏仁、前胡、桔梗等。
2、配伍养阴润燥药:因燥邪可耗伤阴津。如:沙参、麦冬等。
3、配清热药:燥性近火,常见热象。但宜选用清而兼散或轻宣清热之品,以防凉遏。如:石膏、山栀皮等。杏 苏 散 《温病条辨》 杏苏散 ——方歌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杏苏散 ——组成及功用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橘皮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杏苏散 ——主治 外感凉燥证。
症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 咽干,苔白脉弦。
病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外感凉燥,先犯皮毛——恶寒无汗,头微痛。皮毛受邪,内入于肺,肺失宣降——咳嗽,鼻塞嗌干。
肺失宣降,不能输布津液,聚而成痰,痰湿内阻——咳痰清稀。舌脉——苔白,脉弦。杏苏散 ——方解
本方证之主治,病因为凉燥外袭,病机为邪束卫表,内舍于肺,肺失宣降,聚生痰饮。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苏叶:发表散邪,宣发肺气。杏仁: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君
前胡、桔梗、枳壳:宣肺宽胸,祛痰止咳。——臣
半夏、橘皮、茯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利于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佐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佐使
杏苏散 ——配伍特点
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本方虽为治疗外感凉燥而设,但因凉燥乃秋令“小寒”,与外感风寒是同一属性的病邪,故临床也常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咳嗽。杏苏散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加减变化:
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 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
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 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 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之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清燥救肺汤 ——方歌 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 清宣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
清燥救肺汤 ——组成及功用
〖组成〗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现代用法:水煎,频频热服)。〖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清燥救肺汤 ——主治
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病机:温燥伤肺,气阴两伤。
温燥伤卫——头痛身热
温燥伤肺,肺气不降——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
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
舌脉——舌干少苔,脉虚大而喘
清燥救肺汤 ——方解 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肺失清肃,治疗时当清燥热、养阴液、降肺气兼补中气,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伤阴耗气。桑叶: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桑叶经霜而柔润不凋者,得秋之全气,秉清肃之性,质轻辛凉,可除燥热,故重用为君。——君
石膏:清泄肺热。麦冬:养阴润肺。
——臣
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清燥救肺汤 ——配伍特点
全方宣(桑叶)、清(石膏)、润(麦冬、阿胶、胡麻仁)、降(石膏、杏仁、枇杷叶)四法并用,气阴双补,且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
用量、炮制特点:桑叶量大,石膏煅。清燥救肺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加减变化:
若痰多,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
热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热凉血。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属燥热犯肺,气阴两伤者。使用注意:
方中石膏,原书用锻用,现代临床一般用生石膏,煅石膏则以外用为主。至于石膏的用量,当按病情轻重并参照原方的比例酌定,以免过重而伤肺气。第二节 滋阴润燥
适应证:脏腑津液亏损的内燥证。症见: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或开裂,舌干少苔,脉细等。常用药物
1、养阴润燥药:如:生地、沙参、麦冬等。
2、配伍益气和中药:因脾胃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用上述药物,既有利于生化津液,也能制约养阴药寒凉滋腻伤中之弊;另外,部分病证为内燥兼脾胃虚弱,也需要健脾和中。
如:人参、茯苓、黄芪、大枣等。常用药物
3、配清热药:内燥者,阴津不足,易于生内热,一般而言,养阴药多寒凉,本身可用之清热。若内热较甚,需配伍清热药。如:丹皮、知母、天花粉等。养 阴 清 肺 汤 《重楼玉钥》 养阴清肺汤——方歌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
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养阴清肺汤 ——组成及功用
〖组成〗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白芍
〖用法〗水煎服。一般日服1剂,重证可日服2剂。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养阴清肺汤 ——主治 白喉之阴虚燥热证。
症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并逐渐扩展,病变甚速,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病机: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燥气疫毒所致。喉为肺系,少阴肾脉循喉咙系舌本,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复加燥热疫毒上犯,以致喉间起白如腐、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养阴清肺汤 ——方解
白喉为肺肾阴虚,复感燥气疫毒所致,治宜养阴清肺,兼散疫毒。故《重楼玉钥》说:“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
生地:滋阴壮水,清热凉血。——君
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利咽。麦冬:养阴清肺。
白芍:敛阴和营。——臣
丹皮:清热凉血,散结消肿。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薄荷:辛凉散邪,清热利咽。——佐
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调和诸药。——佐使
养阴清肺汤 ——配伍特点
诸药配伍,共奏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本方配伍特点是邪正兼顾,养肺肾之阴以扶其正;凉血解毒,散邪利咽以祛其邪。养阴清肺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虚白喉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若阴虚甚者,加熟地滋阴补肾;
热毒甚者,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 燥热甚者,加天冬、鲜石斛以养阴润燥。使用注意:
白喉忌表,尤忌辛温发汗,据原方后记载;“如有内热及发热,不必投表药,照方服去,其热自除。”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鼻咽癌等证属阴虚燥热者。第十五章 祛湿剂
概 说
一、概念: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二、适应范围和分类
(一)适应范围:水湿病证。依据病邪致病分为外湿、内湿。
1、外湿
——肌表、经络、关节。(病位)
——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表现)
2、内湿
——多伤及脏腑。(病位)
——脘腹胀满、呕恶泄利、水肿淋浊、黄疽。(表现)
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故外湿、内湿又常内外相引而相兼为病。
(二)分类
湿阻脾胃(中)—燥湿和胃—平胃散
湿从热化(湿热)—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湿从寒化(寒湿)—湿化寒湿—苓桂术甘汤 水湿内停(下)—利水渗湿—五苓散 风湿侵袭(外)—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
三、使用注意:
1、密切联系脏腑,以治生湿之本。肾为主水之脏,脾能运化水湿,肺能通调水道,故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健脾、温肾、宣肺。
其它如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相关。——通利三焦、助膀胱气化。
2、注意湿与气的关系,多配理气药。
3、易于耗伤阴津。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
利之药组成,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第一节 燥湿和胃
适应症:适用于湿邪阻滞脾胃,脾胃失和。药物组成:
1、苦温燥湿或芳香化湿药:如苍术、藿香、白豆蔻等。
2、行气药:如陈皮、厚朴等。
3、健脾药:如人参、甘草、白术、大枣等。
4、解表药:如藿香、苏叶、白芷、香薷等。平胃 散 《简要济众方》
〖命名〗“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说明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为平治胃气之剂。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组成〗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 〖用法〗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
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病机:湿滞脾胃,运化失职。〖方解〗
苍术:燥湿健脾。——君
厚朴:行气除满。——臣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佐 甘草:调和诸药,且能培土制水。—使 生姜、大枣:同甘草调和脾胃。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3.使用注意: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重点】组成、功效、主治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以藿香为主药,“正气”就具有驱邪之意。此方中大量芳香之品,可辟秽去浊,以正“不正”之气,故名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具;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组成〗藿香、大腹皮、紫苏、甘草、桔梗、陈皮、茯苓、白术、厚朴、半夏曲、白芷 半夏曲——半夏、生姜汁加面粉发酵而成(止呕之力更强)
〖功用〗化湿解表、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病机)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方解〗 桔梗
藿香: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紫苏.白芷 白术.茯苓 半夏曲.陈皮 厚朴.大腹皮 姜.枣.草
由此可见,三部分共同作用达到了解表、化湿、理气之功。〖运用〗
1.辨证要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3.使用注意: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桔梗的配伍意义 第二节 清热祛湿
适应症: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所致暑湿、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药物组成:
1、清热利湿药:如茵陈蒿,薏苡仁,滑石,栀子等。
2、行气药:如陈皮、厚朴等。
3、补养气血药:如当归、人参、白术、甘草。
茵陈蒿汤 《伤寒论》
〖命名〗 以茵陈为主药,用于湿热黄疽,故名。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组成〗 茵陈、大黄、栀子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主治〗 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头汗出或无汗,口渴欲饮,腹满,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热—外感时疫之邪,入里化热(里热)湿热内蕴(脾胃)
熏灼肝胆,胆汁
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 外泄,侵入肌肤
〖方解〗
茵陈:清利脾胃湿热而退黄。—君 栀子:清热燥湿,通利三焦。—臣 大黄:泻热逐淤,通利大便。—佐 注:大黄之作用
三承气汤一泻热通便,因邪热与燥屎相搏结。
温脾汤一制性取用,仅取泻下之功,而非泻热之功。
茵陈蒿汤一使湿热从大便而去。
黄疸有腹满便秘,无腹满便秘均可用,意在清热燥湿去黄。〖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以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大黄的配伍意义
第三节 利水渗湿
适应症:利水渗湿,运用于水湿壅盛素致水肿、泄泻。
药物选择:治时用甘淡利水之品如茯苓、泽泻。
五苓散 《伤寒论》
〖命名〗本方由五味药组成、名为“苓”,苓同令、意在令水行之意 故名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组成〗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 〖用法〗以白饮和服。白饮—米汤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病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外)太阳病 经证 经腑同病 腑证 膀胱气化不利
(内)脾虚湿盛 水饮停蓄 〖方解〗
泽泻:利水渗湿。——君 茯苓、猪苓:淡渗利湿。白术:燥湿健脾。——臣
桂枝:
(1)温阳气化,内助膀胱气化而利水。(2)疏散表邪,外解太阳之表。——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潞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病机
3、桂枝的配伍意义 第四节 温化寒湿
适应症: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等。
药物选择:温阳药如干姜、桂枝、附子 健脾祛湿药如茯苓、白术等 真 武 汤 《伤寒论》
〖命名〗 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医方集解》云“真武北方之神,一龟一蛇,司水火者”本方具有温阳利水之功。类似于民间传说中司管水火的“真武”神。故将本方拟名为真武汤。真武附苓术芍药,温阳利水壮肾阳; 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瞤惕尝。
〖组成〗茯苓、白芍、白术、附子、生姜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
症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润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病机: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方解〗
附子:温肾暖脾助阳。——君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臣
生姜:温阳散湿。
白芍:
1、利小便,使湿从小便而走;
2、柔肝缓急止痛(本方证中伴有腹痛);
3、敛阴舒筋以解筋肉润动;
4、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白芍的配伍意义 第五节 祛风胜湿
适应症:风湿在表所致的头痛身重,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所致的腰膝顽麻痛痹等证。药物选择:祛风湿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桑寄生等。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命名〗以独活、寄生为主药而命名。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顽痹风寒湿是因。
〖组成〗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症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方解〗
祛风湿,止痹痛—独活 —君 秦艽、防风、细辛、桂心 —臣
益肝肾,补气血—桑寄生、杜仲、牛膝(肝肾)
人参、茯苓、甘草(气)当归、生地、白芍、川芎(血)—佐
纵观全方,以祛风寒湿邪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3、使用注意: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重点】组成、功效、主治 第十六章 祛痰剂 概述:
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
适应范围及分类:
痰证的适应范围甚广,变化复杂,临床常见咳嗽有痰,胸脘痞闷,胁肋胀痛,恶心呕吐,心悸眩晕,瘰疬痰核,以及有痰引起的中风、44 癫狂、惊痫等证。
分类:
湿痰(脾虚生湿,聚湿生痰)—燥湿化痰—二陈汤
热痰(火热伤肺,灼津成痰)—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
燥痰(津失输布,聚而成痰)—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寒痰(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
风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四、使用注意事项:
1、辨明生痰的原因,以配伍治本药物。(脾、肾)
2、辨明痰病的兼证,以配伍相应药物。(理气药、通络散结药、止血药)
3、祛痰剂在剂型上可以用汤剂、散剂、水丸,但不宜用蜜丸。
4、祛痰药物属于行消之品,不宜长服久服,应中病即止。
第一节 燥湿化痰
适应症:适用于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滑或腻,脉缓等。
常用药物:半夏、南星、陈皮等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
方中半夏、陈皮属于六陈之一,(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至少保存一年以上。陈久者,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消之虞,中州之圣剂。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组成]半夏 橘红 茯苓 甘草
[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一个,水煎服。[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病机:湿痰是由于脾弱不能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水湿凝聚而成。
饮食 中阳 聚 痰阻气机 胸膈痞闷 不节 不运 湿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损伤 运化 生 痰随气升 上犯于肺—咳嗽痰多
脾胃 失司 痰 肢体困重 上犯于心—心悸 阻遏清阳—头眩 [方解]
半夏(君):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橘红(臣):理气燥湿,芳香醒脾。茯苓(佐):健脾渗湿。生姜:降逆化痰。乌梅:收敛肺气、生津。
甘草(佐使):调和诸药,健脾和中。[运用]
1、辨证要点: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于湿痰者。
3、加减变化:
治湿痰+苍术、厚朴燥湿化痰; 治热痰+胆星、瓜蒌清热化痰; 治寒痰+干姜、细辛温化寒痰; 治风痰+天麻、僵蚕化痰熄风; 治食痰+莱菔子、麦芽消食化痰;
治郁痰+香附、青皮、郁金解郁化痰; 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海藻、昆布、牡蛎软坚化痰。
4、使用注意: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禁用。第二节 清热化痰
适应症:热痰证。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痛,眩晕,惊痫等。
药物选择:清热化痰如胆南星、瓜蒌等。理气如枳实、陈皮等。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瘳。
[组成]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蒌仁 茯苓 胆南星 制半夏
[用法]姜汁为丸。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
膈痞闷,甚则气极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火邪灼津,痰气互结,肺失宣降所致。
痰阻 痰热互结 壅肺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痰热扰神 烦躁不宁
气滞 气郁化火 阻滞气机 胸膈痞闷,甚则 气逆而上发为呕恶 [方解] 胆南星:清热化痰。
瓜蒌仁:清热化痰通便。——君 黄芩:降肺火,化热痰。半夏:燥湿化痰。——臣 杏仁、枳实:理肺健脾 陈皮、茯苓:以助消痰 ——佐 姜汁:开痰之先导。——使
[运用]
1、辨证要点:以咳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
第五节 化痰熄风适应症:内风夹痰证。药物选择:平肝熄风药如天麻、僵蚕等。健脾祛湿药如茯苓、白术等。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
[用法]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病机:脾虚生湿,痰湿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
[方解] 痰:头痛 风:眩晕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君
陈 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汤 橘红:理气化痰。甘草:和中调药。
白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运用]
1、辨证要点: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于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神经性眩晕、癫痫、面神经瘫痪等。
3、使用注意: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使用。第十七章 消食剂 概述:
概念: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统称消食剂。使用注意事项:
1、区别消食剂与泻下剂。(作用峻缓、病势、病程、剂型)
2、配伍(理气药、扶正健脾药)
3、消食剂属于克伐之剂,不宜长期服用。第一节 消食化滞适应症:食积内停证。药物选择:消食药如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等。
保和丸 《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组成]山楂 神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用法]丸剂,每服6-9克,温开水(或麦芽汤)送服。也可按照原方比例酌减,用作汤剂。[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症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关键: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素问》 饮食 食积 气机不畅 脘腹痞满胀痛 过度 内停 升降失司 脾不升清——大便泄泻
胃不降浊——嗳腐吞酸 [方解]
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君
神曲:消食健脾,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谷面之积。—臣
半夏、陈皮:理气化湿,和胃止呕。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
连翘: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佐
麦芽汤:有助消食。—使 [运用]
1、辨证要点: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等属于食积内停者。
3、使用注意:本方属攻伐之剂,不宜久服。第二节 健脾消食
适应症: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
药物选择:益气健脾药如人参、白术、山药等。
健脾丸《证治准绳》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 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组成]白术 木香 黄连(酒炒)甘草 白茯苓 人参 神曲 陈皮 砂仁 麦芽 山楂 山药 肉豆蔻
[用法] 丸剂,每服6-9克,温开水送服。也可按照原方比例酌减,用作汤剂。[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病因病机:脾虚停食,食积化热所致。脾胃 运化 食少难消,大便溏薄
虚弱 失常 气血生化无源 倦怠乏力,脉虚弱
食积内停 阻滞气机 脘腹痞闷 生湿化热 苔腻微黄 [方解]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益脾胃。
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滞,以除内停之食积。
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
山药、肉豆蔻:健脾止泻。
黄连:清热燥湿。[运用]
1、辨证要点:以脘腹痞闷,是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于脾虚食滞者。第十八章 驱虫剂 概说:
一、概念: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驱虫剂。
一般见证:多见脐腹作痛,时发时止,痛定能食,面色萎黄,或面白唇红,或面生干癣样的白色虫斑,或睡中咬牙,或胃中嘈杂,呕吐清水,舌苔剥落,脉象乍大乍小等证。人体寄生虫
二、适用范围: 特殊见证 日久成疳 蛔扰成厥
三、使用注意事项:
1、空腹时服用。尤以临睡前服用为妥,并应忌食油腻香甜之物。
2、配伍泻下药物。以助虫体排出。但有的驱虫药(如槟榔、使君子等)本身就有缓下作用,一般无需配用泻下药。
3、服药后应检查大便内有无虫体排出。要讲究卫生,注意饮食,避免重复感染。一定时间后,当复查大便,必要时可反复使用驱虫之剂。
4、药物配伍。在运用安蛔驱虫剂时,还应根据人体寒热虚实的不同,适当配伍清热药如黄连、黄柏,温里药如干姜、附子,消导药如神曲、麦芽,补益药如人参、当归等。
5、禁忌。驱虫药多系攻伐或有毒之品,对年老、体弱、孕妇宜慎用或禁用。同时还要注意用量,剂量过大或连续服用则易伤正或中毒,剂量不足则难以达到驱虫之目的。乌梅丸 《伤寒论》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清热又安蛔。
[组成]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 蜀
椒 桂枝 人参 黄柏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入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温脏安蛔。
病机: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
[主治]脏寒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方解] 酸:乌梅(君)
辛:蜀椒、细辛(臣)
附子、桂枝、干姜(佐)——温
苦:黄连、黄柏(佐)——清 甘:当归、人参(佐)——补
[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关于久泻久痢,多呈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本方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切中病机,故每可奏效。[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等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
第三篇:唐诗研究-最全笔记
《唐诗研究》笔记
第一部分 唐诗的繁荣
一、作品数量多
•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汇总了当时收集到的全部唐人诗篇,计二千二百余家,诗48900多首。
•由于敦煌石窟的发掘及现代学者的努力,现存唐诗总数约55000多首。•1982年7月,中华书局刊《全唐诗外编》。
二、古调新声,各体该备
古调: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乐府、歌行;(无八言诗)新声:律诗(七律、排律)、绝句。
• 今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为古体诗。
• 唐以后再无新的诗体,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因此说“古调新声,各体该备”。1)最早的四言诗出现于《诗经》
• 唐以前三言诗、四言诗多出现在乐府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中,属民间诗歌。• 唐诗中三言诗不多,文人较少涉及,仅李贺的《苏小小墓》(也不是完全的三言诗)。• 杜甫不作四言诗。李白则创作了较多的四言诗,如《来日大难》、《上崔相百忧章》、《雪谗诗赠友人》等。李白曾说:“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束之以声调,俳优哉。”
2)西汉苏武、李陵是五言诗的始祖。(说法)3)七言诗最早出现于乐府。4)排律:超过八句的律诗。
5)唐六言诗多写山水景色、离别远行及夫妇之情。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李冶,字季兰(女道士)《八至》 6)杂言诗较多存于乐府,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三、五、七言》等。秋 风 清,秋 月 明。
落 叶 聚 还 散,寒 鸦 栖 复 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 有人认为词就是从杂言诗变化而来的,如白居易《忆江南》后成为词牌名。(说法)
三、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绮而不靡的贞观诗; •言近旨远的梵志体; •奠定近体声律的珠英学士; •提倡风骨兴寄的四杰、陈子昂; •胸襟开阔、气象豪迈的盛唐山水田园诗; •侠气、豪情、立功、报国的盛唐边塞诗;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 •“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 •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 •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等吴中诗派; •元清白俗、郊寒岛瘦;
•次韵相酬、杯酒光景的“元和体”; •求新求变的韩孟诗派;
•韩昌黎以文为诗、以铺叙为诗、以议论为诗; •幽艳晚香、唯美、悲剧、偏重近体的晚唐诗;
•李商隐:“沉博艳丽”;温庭筠:“藻绮”;杜牧:“清丽”。
四、朝野上下,人工篇什
1)皇帝、大臣、宫女、道士、职业诗人、武将、平民、乐妓、小孩、甚至敌人都在作诗。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唐皇重视诗人,无因人废诗之行为(如:骆宾王、上官婉儿等)。• 唐二十位皇帝,武则天时代诗人聚集最多,典故“夺锦之才(东方虬、宋之问)”。武则天自己也创作了一些思妇诗(闺怨诗),例如:《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
李白的“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二首》之一),与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上官婉儿不仅会作诗,且会评诗,“能秤量天下之才”。例宋之问、沈佺期在昆明池斗诗。沈佺期“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二句,上官婉儿评曰:“词气 已竭”。明王世贞评曰:“累句中的累句”。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二句,上官婉儿评曰:“犹陟健举”。明王世贞评曰:“佳句中的佳句”。(“夜珠”典故:汉武帝曾在昆明池得夜明珠。)
• 唐代的武将也会作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曾作过一首咏雪诗《咏雪》: 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
那个(骨孝)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
• 唐代的小孩儿也非常了得。李商隐赞10岁时的韩偓“雏凤清于老凤声”。2)言论自由
“童子皆吟长恨曲,胡儿都唱琵琶篇。” ——唐玄宗悼白居易。
3)因诗取材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就因其《寒食》诗为德宗赏识,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一下子平步青云。(汉朝寒食节不许生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4)“绝句登上诗坛是唐诗高潮的标志”——北大林教授。
绝句是当时最普及的诗歌体裁,因为绝句能唱(新乐府不能唱),所以唐人常将绝句称为“乐府”或“小律诗”。
• “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序》)
唐诗繁荣的原因:(社会渊源、思想渊源、文学渊源)
(一)外因
1)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天下太平。
•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 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门阀制度的打破,庶族地主开始崛起于政坛,士庶于是渐趋合流; • 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为广大地主分子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
• 阶级关系的变动使得唐以前封建社会中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 • 唐代文学以寒士为主体,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力量。3)思想解放、南北汇合、中外交流。
• 儒、释、道三教并重,任侠之风炽盛,这四股思潮相互融和,互为表里,合成了有唐一代社会思想的基本框架;
• 唐以前北方文学雄浑悲壮,南方文学秀丽阴柔,入唐以后,将南北风格糅合在一起。•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
• 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于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4)帝王的提倡
• 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 • 经常举办的赛诗活动,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 • 唐皇对诗人重视且宽容,文境松弛,无因人废诗之行为;
•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
(二)内因
5)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 唐人所承受的文学遗产是相当丰厚的。从《诗经》到齐梁,诗歌在形式上日臻完备,艺术上日趋成熟。特别是齐梁时期,诗歌的词汇日渐丰富,音节日渐和谐,诗人开始注意平仄的协调、对偶的工整。齐梁的新体诗开始具备了律诗的雏形。• 诗歌发展至唐代,已经具备了繁荣的条件。唐代诗人学习并发展了齐梁诗人的技巧,但改革了内容。
• 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思考题:你认为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说明理由。(2004年 简答题)
“行卷”——(2001年名词解释)
1)唐代科举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社会风尚。2)由于唐代科举考试之试卷不糊名,主考官除了审阅考生在考场上的答卷,还可视其平昔诗文和声名来决定录取与否。“行卷”正是考生们向主考官乃至天下人展示自己文才,并籍此博得声名的一种重要手段。
3)“行卷”是唐代科举考试与唐诗繁荣之间的一个关键点。前人对唐诗的繁荣有那些说法?
•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
•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和统治者的提倡,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 •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 “诗赋取士”的争论?
1)首先把唐诗繁荣的原因归之于“诗赋取士”科举制度的是南宋的严羽;
2)反对科举兴诗说的理由有二:一是诗之盛衰取决于人之才学,不取决于科举选拔制度;二是唐人省题诗多不工。
3)“以诗取士”制度促使唐诗兴盛者,“功夫在场外”:
• “以诗取士”制度的产生与帝王对诗歌的倡扬有关。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
• 唐科举考试与唐诗繁荣之间的一个关键点——“行卷”。
• 正缘此,终唐一代,举国士子以攻诗为业,书肆商人以售诗为事,娼楼歌妓以唱诗为荣,市井小民以传诗为乐。从这个角度说“以诗取士”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不亦可乎? 唐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
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第二部分 唐诗的分期
唐王朝290年,20位皇帝,期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故(武则天篡权、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文学亦随之而变化。文学的发展与政治是紧密相关的,政治的兴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一、四唐分期说的形成过程(2001年 简答题)(1)严羽的“以时为体”说——五期论
• 最早给唐诗分期的是南宋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以时而论”,把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根据:严羽认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诗歌有不同的言语、气象,亦即风格,虽不无例外,但大致可以加以区分。
• 目的:反映了严羽推崇盛唐、标榜盛唐,处处以盛唐诗歌为法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严羽分期中没有“中唐”概念,而早在《沧浪诗话》问世前一百多年,杨时就提到过“中唐”,而且提出了“元和之诗极盛”的观点。
(2)杨士弘的“音律正变”说——三期论
• 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则是根据“音律之正变”,把唐诗分为三段:唐初、盛唐诗,/ 中唐诗,/ 晚唐诗。
• “正(音)”即“盛、兴”,“变(音)”即“衰、亡”。
(3)高棅的“声律、兴象、文词、理致”说——四期论
• 最后完成“四唐分期说”,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是明代的高棅。• 高棅在《唐诗品汇》中,以“声律、兴象、文词、理致”为依据,结合各个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和流变情况,对唐诗作了详、略两种分期。
•略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详分:
①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
②神龙以还,洎(ji)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③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者也。④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⑤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
⑥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馀韵犹有存者焉。
• 由于《唐诗品汇》是分体编次,高棅在对各体的论述品评过程中,又分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馀响”、“旁流”等九个品目,以充实四唐分期说。• 高棅的分期,鲜明地体现出“伸正绌(chu)变”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表现在对李白、杜甫的苦心安排上,更表现在元和诗坛的归属问题上。“四唐分期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伸正绌变、标榜盛唐、推崇李杜的观点,开了明七子以盛唐为宗、李杜为主的先河。《唐诗品汇》——(2001年名词解释)1)明代高棅编撰的一部唐诗总集。(1分)2)书中提出“四唐”说。(1分)3)分体编排,每体分九等。(2分)
二、后人对四唐分期说的意见
(1)明、清诗论家对四唐分期说的攻击
这些学者抓住“四唐分期说”论人论世,无法统一的矛盾,来反对唐诗分期,特别是藉分期标榜盛唐,贬低中晚唐的做法。
• “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则?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明•王世懋)• “文章关于世运,而有盛必有衰,乃风气使然,非人力所能勉强也。”(明•叶羲昂)
• “初、盛、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钱、刘,下迨元、白、卢、郑,各自有诗也,不必李、杜也。”(明•袁宏道)
• “世之论唐诗者,必曰初盛中晚,老师竖儒,递相传述。揆厥所由,盖创于宋季之严仪,而成于国初之高棅,承伪踵谬,三百年于此矣。”(清•钱谦益)• “夫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后可耳,岂可以此定诗人之高下哉!”(清•黄周星)(2)近、现代学者对四唐分期说的修正
现当代学者一般并不反对给唐诗分期。不过,现当代学者对唐诗的分期只是取其形式,而不取其藉分期标榜盛唐、贬低中晚唐的立场。
• “我们分唐诗为四个时期,便是指明唐诗起、盛、变、衰的脉络,只为叙述的清楚计,并不含有何等褒贬深意的。”(胡云翼《唐诗研究》)
• “所谓‘盛唐’,应当首先理解为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所谓‘中唐’,也应当理解为唐代史的中期。唐诗的时期是依历史时期来区分的,但‘盛唐诗’并 不表示唐诗的全盛时期,‘中唐诗’也不是盛唐诗的衰落现象。甚至,我还以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反而应当属于中唐。”(施蛰存《唐诗百话》)
思考题:四唐分期说是如何形成的?谈谈你对唐诗分期的设想。
第三部分 唐诗的流变(初盛中晚)
一、唐诗的准备阶段(唐音始制•618—712近百年)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一)绮而不靡的贞观诗——唐五古诗之始
(a)从宋人《新唐书》,到闻一多的《唐诗杂论》,后人多把以唐太宗为代表的贞观诗看作是六朝绮丽诗风的馀波。
• 除众口一词指初唐诗为六朝遗风外,具体的罪名也从“纤巧”而逐步升格为“浮靡”、“颓靡”,以至“宫廷”,其结果是出现了闻一多《唐诗杂论》中的那个 著名论断:“宫体诗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闻一多先生一锤定音,从此,唐太宗及其领导下的贞 观诗人们就被戴上了“宫体诗”、“宫廷诗”、“艳情诗”作者的帽子而载入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
(b)然而,绮丽非“浮靡”,更不等于“颓靡”或“宫体”。应该说明过去很长时间内把这一段诗歌叫作“宫体余风”是不确切的。
• 贞观诗坛确有绮丽的一面,但绮丽非“浮靡”,更不等于“颓靡”或“宫体”。• 《全唐书》收录的69首唐太宗作品中没有一首是宫体诗。相反,他那些自诩功业、言志抒怀之作,更是辞气壮伟,诗语与功业相副,受到历代诗论家的称赏。例如: “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 传说唐太宗试作宫体,让虞世南唱和,受到虞世南的劝阻,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 纵观虞世南现存诗作,边塞诗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宫廷诗,我们即使称他为唐代第一位边塞诗人亦不为过。他的《出塞》中的“雪暗”几句甚至还令人想起岑参的《白雪歌》。
• 总而言之,还以明人徐献忠《唐诗品》中“贞观之初,浮靡虽去,而绮丽犹扬”数语,持论平,著眼正,最为切而宜。
(二)言近旨远的梵志体——通俗诗之源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才高位下”,为人放诞纵酒,诗多以酒为题材,似陶渊明。王绩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开山祖,也是唐山水田园诗之祖。作品《野望》是唐代最早的五言律诗,最早的山水田园诗。
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是唐代最早的通俗诗。王因此可以称得上是初唐通俗诗派之祖。其他还有:王梵志、寒山、拾得。通俗诗特点:
内容:劝世讽时、注重教化; 语言:通俗平浅、富有理趣; 诗风:言近旨远、词朴理到。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句破题。“东皋”:作者号。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对仗,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对仗,写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采薇”:典故。王绩《野望》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王绩《过酒家•五首之二》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王绩《独酌》
唐代早期最有代表性的通俗诗人——王梵志
王梵志,诗僧,原名梵天,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其诗语言浅近,风趣幽默,主要流传于民间。集已佚,《全唐诗》未收录其诗,近代在敦煌考古发现残卷存其部分诗篇。(约300多篇)。王梵志与王绩时代相近,同为唐通俗诗之源。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与世无争、息事宁人。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养儿从少打,莫道怜不笞。长大欺父母,后悔定无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梵志体”——(2004年名词解释)
从王绩到王梵志,唐诗开辟了一条通俗化的新路。通俗诗派的诗歌以其劝世讽时、注重教化的内容特色,通俗平浅、富有理趣的语言特色为世人所注目。他们言近而旨远、“词朴而理到”的诗风,对后世通俗诗歌,甚至文人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这一派诗人的创作风格被称为“梵志体”。
(三)注重声律的珠英学士派——“盛唐之音”的基础
珠英学士派——(2001年名词解释)初唐诗坛之盛,当推武后时期。武则天欲以美事掩其丑,乃诏男宠张昌宗撰《三教珠英》。引文学之士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张说等 26人,用二年时间完成。这26位当时一流的大诗人,今统称之为“珠英学士派”。珠英学士们借修书之名,“日夕谈论,赋诗聚会”,对诗歌体裁格律多所研 究,从理论到创作皆有建树。
珠英学士派向上继承了贞观、永徽的遗风,向下开辟了开元、天宝的新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唐向盛唐转变的关键,珠英学士派以前一直被看作宫廷诗人,忽略了他们的贡献,事实上他们与“四杰”和陈子昂同等重要。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文章四友”; 苏味道、李峤——“苏李”; 沈佺期、宋之问——“沈宋”。
珠英学士对唐音之由初入盛所作的贡献: 1)奠定近体声律
唐人称五七言近体诗为“今体诗”,近体诗的成熟与繁荣也是唐诗由初入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初唐诗人们对近体诗的声律、对偶、病犯作了系统的研究。这其中 珠英学士派起了关键的作用:从“苏李居前,沈宋比肩”到“唐人律诗,沈宋为正宗”等评语,我们不难得出珠英学士派奠定五七言近体诗基础的结论了。正是他 们,为唐音之由初入盛作好了声律方面的准备。2)树立创作范式
由于举世学诗的的风气,在初唐时,许多介绍诗歌作法、树立创作范式的著作(类书、类书式的大型组诗等)应运而生。其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者大都出于珠 英学士之手,如崔融的《新定诗体》,张说、徐坚的《初学记》等。其中流传最广者当推珠英学士李峤的类书式组诗《杂咏》。《杂咏》——
珠英学士李峤的《杂咏》是一部由120首咏物五律组成的类书式组诗诗集。诗歌按乾象、坤仪、芳草、嘉树、灵禽、祥兽等十二类编排,每类十首,每首使用 二三个至四五个不等的典故。诗人的目的是为学作咏物律诗者作系统的示范,故这120首诗不仅为一时取法,而且飘洋过海,成为日本的幼学启蒙书。后世学者对 这部诗集也较重视。3)注意发扬性情
在唐初的五十余年间,诗人们大都注重藻绘而忽略性情。从珠英学士开始,已在向着托物写心、借景抒情的创作方向前进。当然,这一特色的充分发挥,尚有待于后来者——盛唐诗人的共同努力。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迟日”:春日迟迟。)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杜审言在唐中宗时被贬官流放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渡湘江时所写,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以热景写哀之作。• 最早注意到人的主观情绪的是时代略早于珠英学士的宫廷诗人元兢的《古今诗人秀句》。
(四)提倡风骨的四杰和陈子昂
高宗永徽、龙朔年间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以文词齐名,文学史上并称为“初唐四杰”。陈子昂,唐诗由初转盛过程中一位得风气之先的伟大作家,但在当时是一个“孤独的复古者”。“风骨”之说起于建安,三曹七子以风骨振于文坛。至六朝,浮靡之风走向极端。陈子昂以复古反正,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珠英学士
汉魏 否定 六朝 否定 唐朝
(风骨)(声律、性情、艺术经验)(盛唐之音:声律风骨兼备)四杰、陈子昂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中评曰:“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正是初唐众多诗人的努力,特别是经过珠英学士、四杰、陈子昂等人在声律、风骨、性情 诸方面的准备,唐诗逐步走出了六朝的阴影,确立了自己的面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之音终于在诗坛奏响,唐诗开始进入全面繁荣的春天。
思考题:“声律风骨始备”的“盛唐之音”是如何形成的?(2004年 论述题)
二、唐诗的兴盛阶段(盛世风范•713—765•只50多年,最短)
•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安史之乱(755•天宝14年)。
• 一般认为盛唐从公元713—755。本教材延长十年,目的将杜甫大部分划入盛唐(杜卒于770年)。
(一)诗歌体裁形式的发展
盛唐气象:(2001年 简答题)
1)律诗规范确定,七言地位渐高
① 七言律诗渐盛 初唐律诗较柔靡,多五言应制诗。盛唐始七言律诗渐盛,例如,贾至、王维、岑参、杜甫于758年春同题唱和《早朝大明宫》。当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 为太子中允,岑参官右补阙,杜甫官左拾遗。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王、岑、杜三人以同题和作,下面引王维之作《早朝大明宫》: 绛帻鸡人报晓筹,——早朝前。绛帻:红色鸡冠帽。尚衣方进翠云裘。——尚衣:尚衣局,负责皇帝的穿戴。九天阊阖开宫殿,——早朝中。气魄大。
万国衣冠拜冕琉。——各国使节朝拜。冕琉:唐皇的帽子。日色才临仙掌动,——仙掌:仪仗中的华盖。香烟欲傍衮龙浮。——香:香炉。衮龙浮:皇帝临朝。朝罢须裁五色诏,——早朝后。裁:写。佩声归到凤池头。——佩声:中书舍人的玉佩声。凤池头:中书舍人官邸所在地。
王右丞的这首诗描绘了大明宫早朝庄严华贵的气氛,反映了唐朝皇帝的庄严威仪。后人认为这首诗气象阔大,雍容华贵,有盛唐气象。② 长篇排律出现
盛唐长篇排律的出现,也是盛唐诗歌兴旺的表现。
2)乐府面貌改变,歌行发达成熟
① 盛唐是唐代乐府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初唐乐府绮丽而不浮靡。较著名的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两首诗被后人誉为“青春少年的青春歌唱。”闻一多先生更是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盛唐乐府较之初唐,反映的生活更广阔,思想更深沉。李白的乐府旧题、杜甫的新题乐府代表了盛唐乐府的最高成就。
• 李白对乐府浸淫很深,著名作品有《蜀道难》、《远别离》等。
• 杜甫跳出了乐府旧题的范畴,字字新题、“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大大改变了唐乐府的面貌。杜甫不仅创造了新题乐府,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来的新乐府运动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著名作品有《兵车行》、《三吏三别》、《石壕村》等。② 歌行发达成熟在盛唐
唐人乐府的主要形式是五七言歌行,《燕歌行》是唐以前较早的歌行体诗。歌行发达成熟在盛唐,王、孟、高、岑、李白等都写歌行。古诗篇幅长,有气势,语 句自由不受束缚,但音韵不美。而律诗要求对仗,讲求平仄,音韵跌宕起伏,有韵律之美,但语句受束缚不自由。盛唐歌行兼取古、近两体之长,既有铺张淋漓的气 势,又有排比对称的美感;既有婉转谐和的韵律,又有跌宕跳跃的节奏。唐代诗人笔下的歌行平仄对仗、不受束缚,容量大、音韵美(古诗的容量,律诗的音韵)。
* 除五七言歌行外,盛唐的长短句杂言歌行也占有重要的一席,李白的《蜀道难》就是。
3)绝句创体创格,蔚为诗国新声
绝句体裁短小,极易抒情,易于歌唱。五七言绝句在唐代被称为“乐府”或“小律诗”,是当时最普及的诗歌体裁。曾有人认为“绝者截也”,意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从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看,是先有绝句,后有律诗。应该说律诗是绝句的发展。清王士禛:“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
胡应麟:“乐府之体,古今凡三变,汉魏古词,一变也。唐人绝句,一变也。宋元词曲,一变也。”
• 盛唐五言绝句以李白、王维为最,次为孟浩然、崔国辅。• 盛唐七言绝句以王昌龄、李白为最,次为高适、岑参。
真正代表盛唐绝句成就的是李白、王维、王昌龄等绝句大家,他们的绝句“一唱三叹、风调飘逸。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
有人认为杜甫的绝句不是正声而是变音,甚至说他“绝句本无所解”。事实并非如此,杜甫不仅用绝句的形式发表了对诗歌的独到见解,如《戏为六绝句》,且同样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简论“盛唐气象”。(2001年 简答题)
1)风骨、兴寄、声律、辞章、兴象、韵味之总和。(2分)2)感性认识„„王湾诗句。(1分)3)理性概念„„严羽观点。(2分)4)唐诗风貌的典型。(1分)唐人绝句常用表现手法:(1)融情入景,意在言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较喜欢以水寓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语近情遥,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收到意在言外的效果。(2)意象集中,以小见大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之二)
此诗意象集中在“寒梅着花未”一句中,以小见大,更感韵味无穷。(3)借端托喻,以少胜多
昨夜风开露井桃,(春风吹开井边的桃花)未央前殿月轮高。(未央:未央宫,以汉喻唐。)平阳歌舞新承宠,(平阳:平阳公主,以汉喻唐。)帘外春寒赐锦袍。(用新人得宠托喻自己失宠。•反暗示)(王昌龄宫怨词《春宫曲》)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班婕妤“秋扇见弃”典故。)(崔国辅《怨词》二首之一)
这首诗从侧面写失宠,有一种以少胜多的效果,耐人寻味。(4)时空交错,容量扩大 洛阳访才子,——才子: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流人:流放之人。
闻说梅花早,——梅花早:南方的梅花早于北地开放。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此诗用南北两地的春天作比较,表现出怀念伤感之情。(同一时间,两个地点)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明月照今亦照古,此诗通过联想,今昔对比中表现盛衰兴亡之感 慨。(同一地点,两个时间)以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时空交错,扩大了诗歌的容量,达到加强诗歌感染力的效果。(5)其它手法
(a)讲究尾联,特别是第三句。
初唐绝句多为不自然的对接,如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昔时人已没,今日水流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等都是并列、对仗。
而盛唐绝句讲究起、承、转、合,很少三、四句对仗,其中最重要的是“转”。清人***说“七绝用„„宜在第三句。”就是强调第三句的重要性。(b)喜欢用否定词强化语气。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c)喜欢用限制性词语。形成感叹,增强感情色彩。“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d)喜欢用问句作结,更有情味,令人联想无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今夜曲终闻折柳,谁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曲》)此外,盛唐起开始出现绝句组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李白的《„„》、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等。
(二)诗歌题材风格的发展
初唐时代多贵族宫廷诗人。开元全盛,至天宝时已危机四伏,盛唐诗人成分有所改变,庶族出身的诗人此时分隔为三类(《唐诗百话》):(1)王孟山水田园诗派、高岑边塞诗派;
(2)李白兼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被人称为“诗仙”;
(3)杜甫走李白相反的创作道路,苍老、雄健,被人称为“诗史”。
开天盛世孕育了李白,李白飞扬跋扈的诗歌,反映了李唐王朝政治、经济的盛况,上升气象。安史之乱造就了杜甫,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入衰的社会现实。
1)从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和高岑的边塞诗看“盛唐之音”的本质
•田园诗起源于陶渊明;山水诗起源于二谢。至盛唐,山水和田园合一。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1)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尤尊道教,帝王对著名道士或隐士的礼遇为士大夫出仕开辟了“终南捷径”。
(2)盛唐诗人大都以功业自许,有强烈的从政愿望和用世精神,在“仕”与“隐”之间,他们固然会首选“仕”,但仕途并非人人可登,对有些人来说,甚至难于上青天,在求仕不遇时,不少人往往退而选择暂隐山林这条“终南捷径”,隐逸之风因此大盛。
(3)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以隐求仕或亦隐亦仕者提供了悠游林泉的保障,也为诗人们干谒、漫游提供了方便,盛唐山水田园诗正是在此基础上大量滋生和发展起来。“终南捷径”——(2004年 名词解释)
简述盛唐诗人的仕隐观念。(2004年 简答题)为什么说盛唐山水田园诗体现了盛唐之音的本质?
(1)盛唐诗人多有漫游的经历,足迹遍布南北,无论在胸襟、气象、境界远比二谢开阔,体现出盛唐诗人豪迈气概以及有所作为的气象,例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千古名句)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济:渡,寓济天下之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诗气象开阔,充满活力,通过写景表达了生当盛世应大有作为的时代精神,体现出盛唐诗的特征。
(2)唐帝国经过将近一百多年的安定发展,到开元、天宝间,国力空前强盛,当时的知识分子大都以功业自许,有强烈的从政愿望和报国思想。盛唐诗人仕隐之间 首选仕,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望洞庭景色,后四句赠张丞相托兴观湖而寓求荐之意、用世之志,虽然词意超绝,委婉得体,但汲汲于功名之情已表露 无疑。“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四句含蓄地表示了怀才不遇、渴求荐拔的愿望。另可举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李白认为只有在完成了“事君之道”、“荣亲之义”之后,才能退隐山林。李白这种隐不绝俗、功成身退的仕隐观,是对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的新发展。同样反映出盛唐诗人积极用世的时代精神。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1)经过将近百年的安定和发展,到玄宗开元间,李唐国力臻于极盛,朝廷安边开疆引发的从军之热,使尚武任侠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2)生于这个文治武功均足以傲视千古的泱泱大国的诗人们,也多把赴边报国、建立军功,以至封侯拜将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3)科举入仕的困难更增强了他们对立功边塞的向往,边塞诗的繁荣可以说是时代的需要。为什么说盛唐边塞诗体现了盛唐之音的本质?
(1)盛唐边塞诗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诗人们不仅歌颂军功,抒写豪情,也描写战争的残酷、征人的幽怨、军旅的矛盾,人民的苦难,甚至还有边地的自然风光和边民的生活习俗,但表现最多的还是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例如,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英勇气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边地景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军旅矛盾)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征人思妇怨旷)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争残酷)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既有对军事形势、战争气氛及广大将士英勇气概的描写,也有对边地景色、军旅矛盾及征人思妇怨旷之情的反映。全诗雄浑悲壮,托意深远,确实称得上盛唐边塞佳作。
(2)侠气与豪情,立功与报国,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在这些诗中,时或也有幽怨与悲慨,更多的却是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故能给人怨而不怒,悲中有壮之感。“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崔颢《赠王威古》)“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崔颢《赠梁州张都督》)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李颀《古意》)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这种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不仅出现在边塞诗人的作品中,而且也常常出现在所谓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中,如王维的《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4)风气所被,就是李白和杜甫的边塞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精神。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杜甫《后出塞五首》)
两首诗都写得雄浑超拔,意气激昂,报国杀敌的雄心,唾手封侯的气概,从字里行间溢出。(5)王昌龄对盛唐边塞生活和将士心理的描写似乎更为全面深刻。王江宁好用组诗,特别是连章七绝来描写边情、边景、边声、边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
盛唐诗人的报国热情和尚武精神甚至在王昌龄的闺怨诗中也有所透露: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扬。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青楼曲二首》)
“功名之望”和“离索之情”是这位少妇心中的两大情结:受时代风气熏染,她能主动教丈夫“觅封侯”,但在春日为柳色所惑时,她又倍感孤独,萌生“悔” 意。当然,这种“悔”只是暂时的“悔”,这种“愁”也是淡淡的愁,当她的丈夫真的功成封侯时,她又转愁为喜了。这样的闺怨诗、闺情诗,只能产生在国力强 盛、世风尚武的盛唐时代!
2)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歌行、绝句的魅力
能在生前引起轰动的,中国文学史上无人能与李白媲美。作为时代的歌手,李白身上集中体现了盛唐诗人崇高的理想、非凡的气魄和狂傲的性格。他是盛唐风范的典型代表。他的诗引起了同时代人强烈的共鸣,也为他赢得巨大的声誉。
李白诗歌具有奇异壮盛的夺人气势,具有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即所谓“飞扬跋扈”的盛唐时代精神。有人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具有以气夺人的浪漫主义风格。他最擅长歌行和绝句。
(1)歌行。李白的五、七言歌行豪放飘逸、想落天外,既有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又充满着张扬个性的自由精神。
(a)李白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体型巨大,充满力量,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受,符合西方美学中崇高范畴,例如:大鹏鸟。这在他的五、七言歌行中表现得犹为突出。
(b)李白的歌行具有一泻千里的豪放气势,抒发了他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的澎湃气势。
(c)李白总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主人、大自然的主人,其诗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有自我膨胀的欲望。清叶燮评李白诗歌“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 举例:李白常自命为搏击天空的大鹏鸟,就算是干谒诗,却也表现出飞扬跋扈、自命不凡的气度。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
(d)李白诗歌还表现在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经常表现出忧时愤世的感情基调,李白后期作品中充满了对时代的忧虑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慨,这也是李白成为时代代 表作家的重要原因。龚自珍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李白一生追求济苍生,安社稷,有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同时又向往遗世独 立、自由放任的浪漫生活,他把屈原热爱祖国、积极入世和庄子蔑视权贵、遗世隐逸的精神集于一身,“隐不绝俗”、“功成身退”八个字堪称其人生态度的写照。这种执著于追求理想的精神,正是盛唐的时代精神。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写出了李白对人生的思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既不想同流合污,也不愿独善其身。即使是这样,他也能摆脱纷乱的思路,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友人会宿》);“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千古愁”、“万古愁”,李白的愁是强者之愁。
(e)李白的五、七言歌行具有跳跃性、和谐性、气势美的特点,他的诗大开大阖、大起大落,意象跳跃,富于想象,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
(2)绝句。人们往往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李白的绝句。李白的歌行是“气盛于情”,而李白的绝句是“情盛于气”。绝句适宜于抒情和歌唱,李白绝句抒情的同时也抒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杜鹃鸟。)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夜郎:湖南夜郎。)一二联得之于《离骚》中的“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鹈鴂,即子规鸟。此诗写得一往情深,给人以光明与希望,它的气势表现在将“愁心”托付“明月”,使贬谪之人得到心理上的宽慰。
同样是听到朋友遭贬,李白这首诗和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在诗的题材、体裁、手法、大致相同,但给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同样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感情,李白诗表现婉转,给人以昂扬的希望;元稹诗表现直接,给人以凄惨的哀婉。李诗解愁,元诗助哀。清人毛先舒比较这两首诗“体同题类,而风趣高卑自觉天壤。”因此说,李白绝句境界之高,与情与气是分不开的。
3)杜甫的现实主义诗史及其对叙事古体诗、抒情律诗的贡献
诗史——(2001年名词解释)1)杜甫为诗;(2分)
2)善陈时事,时人称为“诗史”。(2分)杜诗成就的主要表现:(老师简说)
(1)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古体诗,以叙事为主,在安史之乱之前到安史之乱的最初几年,以古诗体裁,以叙事的手法,写出阶级对立,把自己的病苦与国家的民族 的灾难联系在一起。这类诗运用乐府诗的形式写,用古乐府的体裁来反映现实,如“三吏”、“三别”,虽自制新题,但基本上模仿古乐府,题材也模仿古乐府,一 直影响到元白。(2)反映自己思想感情的新体诗,以抒情为主,新体诗以新的形式来写新的内容。都是晚年创作,以自叹身世为主,兼顾时事,名篇多为律诗。把事实的感情注入律诗,描写天衣无缝。律诗到杜甫时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为什么说杜甫晚年五、七言抒情律诗代表了杜诗的最高水平?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创作了大量的五、七言抒情律诗,(杜甫现存诗1450多首,其中五、七言律诗占一半以上)这些律诗倍受后人推崇,其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代表了杜诗的最高水平(a)杜甫晚年有意作近体诗(律诗),自觉在格律上下功夫。“晚节渐于诗律细”(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杜甫《又示宗武》)杜甫律诗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结合,具备了多样的风格,与他自觉在格律上下功夫是分不开的。
(b)杜甫之前,世人多推五律为正宗,七律往往被人所轻视。杜甫创作的七律不仅思想价值极高,且艺术上如火纯青,出神入化,大大提高了七律在诗坛的地位。
(c)能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苦难紧密联结在一起。杜诗成熟不仅表现在格律上下功夫,更取决于思想、阅历的老成深沉。杜甫律诗或忧国伤时、或自叹身世。但是,杜甫能将这两种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境界更开阔,充分展现了杜甫诗歌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例如,《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无限感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千古名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叹身世)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忧国伤时)
此诗写得非常有气势,但更融合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此时的杜甫虽已是一身病痛,自身难保,但他登上岳阳楼,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国家分裂,和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想到的却是关山北面的边防和国家的安危。
(d)经常通过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抒情。
(e)杜甫不仅创作了超过前人创作数量总和的七律,还打破固定的谱式,创为“连章体”七律组诗。
分析杜甫《登岳阳楼》诗的格律及艺术特色。(10分)——(2001年 赏析题)
李杜优劣问题。(老师没说,要求自己看教材。)
1)最早提出李杜优劣问题的是元稹和白居易,他们认为杜甫好,抬高杜甫,贬低李白。但是,同时代的韩愈反对这种说法:“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2)但是后来更多人则是从不同角度将李杜作比较: •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严羽《沧浪诗话》)
• “太白志存复古,少陵独开生面。少陵思精,太白韵高。”(刘熙载《艺概》)•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清•徐增《而庵诗话》),又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试观两人泰山诗,就可以知道此说不为无理。“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李白《游泰山》六首之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3)李杜无优劣之分,同样伟大,各有千秋,无法代替。•李白擅长:歌行、绝句。
杜甫擅长:叙事古体诗、抒情律诗、绝句。•李白以气为主,杜甫以意为主。
•李白继承(乐府旧题),杜甫创新(新题乐府)。•李白飘逸,杜甫沉郁。
思考题:李、杜诗风格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三、唐诗的转折阶段(诗运中天•766—835•70年)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中唐一般分期为756—835,本教材从大历起算。
(1)高棅《唐诗品汇》中将中唐细分为“大历、贞元中”和“元和”两个时期。“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高棅《唐诗品汇》)。有人认为中唐诗歌繁荣胜过盛唐。
•大历、贞元——中唐之再盛•接武。•元 和——晚唐之变•正变。
(2)李肇《唐国史补》按中唐诗坛风尚分为三个阶段:“大历”、“贞江”和“元和”。并认为:
•大历之风尚浮(承上); •贞江之风尚荡(承上又启下); •元和之风尚怪(启下)。
(3)中唐不仅是唐诗的转折阶段,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承担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叶燮《百家唐诗序》认为,“唐贞元、元和之间”是古今诗运之“一大关键”,“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得而称中者也”,“诸公无不自开生面,独出机杼,皆能前无古人,后开来学,以发明诗运之中天,后此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 断”。叶氏之说不无道理。中唐转折地位表现在: ① 是盛唐向晚唐的转折。② 是唐诗向宋诗过渡的开始。
前人为什么称中唐为“诗运之中天”?(2001年 论述题)1)叶燮之论。(2分)2)盛唐向晚唐的转折。(2分)3)唐诗向宋诗的过渡。(2分)
4)概述大历、贞元、元和,从承上到启下。(6分)
“大历之风尚浮”
——基本继承盛唐余饷。(“箧中集派”、“大历十才子”)1)“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派 “箧中集”派——
1)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元结集沈千运、王季友、于逖(ti)、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七位朋友诗二十四首为一集,名曰《箧中集》,后人因此把这七位诗人称为“箧中集”派。2)“箧中集”派继承陈子昂传统,崇尚古雅、气骨。艺术上主张质朴,反对绮靡。形式上大多采用风格质朴的五言古诗,以形式自由的古体诗反对“拘限声病”的近体诗。创作风格上强调气格高古,属现实主义流派。
3)思想上,七人大多穷居山林,生活贫困,属仕途不得志的下层士人。相同的志趣和相似的经历,使作品内容表现出大致相同的主题:反映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抒发失意的人生情怀、发泄怀才不遇的苦闷、倾诉世态的炎凉。
4)“箧中集”派继承陈子昂古雅、气骨的传统。七人包括元结本人的诗在当时很受重视(元结诗曾受到杜甫的大加赞赏)。但是宋以后,世人对“箧中集”派评价 越来越低,认为他们“率直无文,浅陋不工。”现代学者认为:“箧中集”的诗歌在艺术上过于粗率和质朴,但在反映社会现实,及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方面有一定 的进步性。
2)“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
大历时期影响更大的是“大历十才子”。(“曲江”:张九龄)“大历十才子”——
1)“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文学史把活跃于这一时期的一个诗人群体称为“大历十才子”。十才子崇尚王孟,偏向清淡的诗风,但缺乏王孟“浑厚朴拙之气”,反而在“清淡中时露工秀”,过于雕琢,故其诗达不到王孟淡远的境界,而时时 显露出浮躁的弱点。2)最早提到“大历十才子”这个称号并详列十人名字的是姚合的《极玄集》十才子包括: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其中,钱起才能全面,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3)艺术上,由于十才子依附权门,以诗干谒,作诗讲究辞藻,注重华丽和技巧。故在当时名声显赫,为人艳羡。其诗也常被人画成图画,悬于壁上。
4)内容上,多为唱和、应酬及流连光景之作,但也有一些反映现实,雄劲慷慨之作,如卢纶名篇《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十才子创作较多,成就较高的是一些雅畅的小诗,受到后人的称赞。如钱起的《湘灵鼓瑟》就是省题诗中的佳作。其末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联,被朱光潜认为是“诗美的截止。”(《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
6)十才子作诗在格律上非常讲究,其五七言律诗,尤其是七言律诗紧跟杜甫,达到完美。《唐诗百话》引卢纶的七律《晚次鄂州》进行仔细分析,认为此诗足能代表中唐诗歌的特点。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思归心切)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估客:贾客。)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战事仍在)(卢纶《晚次鄂州》)
时值安史之乱之际,诗人回家途中,在三湘抒发思归心切的情绪。写出了唐朝百姓的共同命运,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全诗多用赋体,不用比兴,格律严整,四平八稳。足以代表大历十才子近体诗的特点。
7)十才子工于言情,创作了大量的情诗。如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婉转地写出女子邀宠之情,心理描写细腻。
8)综上所述,“大历十才子”虽严守律法,但缺乏气骨,只能做到“声辞工秀,风调雅畅”而已,并无推陈出新的内容,继承王孟而不如王孟。尽管在当时名声很大,但今天看来似乎“名浮其实”。“贞江之风尚荡”——唐诗转折的关键。
贞元是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在唐诗发展史上却有着特殊的地位。皎然在其著名的诗学著作《诗式》中曾提及大历至贞元中诗风的变化:“大历中,词人多在江 外,皇甫冉、严维、张继素、刘长卿、李嘉祐、朱放,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大历末年,诸公改辙,盖知前非也。” 此话说明三个问题: ① 大历贞元之间,江外诗坛活跃。由于安史之乱的关系,相当一部分文人逃难南方或在南方做官。(江外:江左、江东、江浙一带。)
② 江外诗人爱做山水隐逸诗。所谓“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 ③ 大历之后诗风开始改变。
江外诗人分为年长辈和年轻辈:
年长辈:皇甫冉、刘长卿、韦应物等,继承王孟清淡之风。
年轻辈:皎然、顾况、陆羽等,注重创新,渐成主流。被现代学者称为“吴中诗派”。1)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等
刘长卿也有反映当时**的诗,但不是主流。刘长卿擅长并成就高的有两类作品: ① 抒发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的作品;② 山水隐逸闲情诗。
刘长卿自称“五言长城”,与“箧中集”派相反,从唐到清,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 “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唐•高仲武)
• “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宋•范晞文)
• “与杜子美并时,其得意处,子美之匹亚也。‘长城’之目,盖不徒然。”(宋•张戒)
• “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明•顾璘)• “钱似不及刘。”(明•王世贞)
• “刘长卿体物情深,工于铸意,其胜处有迥出盛唐者。”(明•陆时雍)
• “盛唐摩诘、中唐文房,五、六、七言绝俱工,可言才矣。”(明•胡应麟)• “文房五言,格韵高妙,绝处不减摩诘。”(清•李因培)
• “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清•沈德潜)• “众体皆工,不独五言,为长城也。”(清•卢文弨)
从唐之“五言长城”,到宋之“七言亦高”、明之“五、六、七言绝俱工。”再到清之“莫妙于排律”,刘长卿终于被戴上了“众体皆工”的桂冠。
袁宏道云:“夫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及,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意思是:诗文一代比一代气薄,才气不够,而诗文的技巧一代比一代好。刘长卿现象说明,越往后越不重视气势,而越来越重视艺术技巧。韦应物,诗风学陶,主写山水隐逸诗。出身望族,安史之乱前是个不识字,整天吃喝嫖赌的浪荡子。曾做过近侍。安史之乱后,随着命运的改变,性格为之大变,变 得发愤读书,清心寡欲,常在所居地焚香扫地。做地方官时,也能爱护百姓。后期韦应物的诗中对年轻时的那段生活并不忌讳,也常常写诗回忆。韦应物诗风“清淡闲适”,诗风直接继承陶渊明。如《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朝学陶诗的人很多,白居易也曾学陶,但被苏东坡讥为“乐天长短三千言,不如韦郎五字诗。”可能韦应物与陶渊明“人品似之”(平淡自然、淡泊名利)的关系吧,后人多认为韦应物学陶学得最好。
2)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等 吴中诗派——
1)活跃在江外诗坛的年轻诗人主要有皎然、顾况、陆羽、张志和、秦系、灵澈、朱放等七位,被现代学者称为“吴中诗派”。七人中,除陆羽、朱放早年就移居
吴地外,其余都为吴本地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中皎然、顾况成就最高。(2001年 多项选择题)
2)这些人经历遭遇都差不多,仕途上受过挫折,对政治不满,都经历了“有志用世”到“遗世隐逸”的历程。最后,多数人以佛道作为精神归宿,过着内儒外佛的隐士生活。
3)江南山水、吴楚民歌滋养了吴中诗派疏逸奇诞的气质和放荡不羁的诗风。他们的诗作,精思结撰,不主故常,表现出“清狂”,亦即李肇所谓的“尚荡”的特色。
4)吴中诗派的崛起,不仅昭告了大历诗风的终结,实亦预示着中唐诗变的开始。特别是皎然“复古通变”的诗史观,顾况首句标题、俗语入诗的讽喻乐府,立意新奇而又抒情自然的长歌逸句,由趋俗和造险两途,为元和诗变作了准备。皎然,僧名,原姓谢,是谢灵运的十代孙。以“佯狂”自高,但实际上并不反对进取,诗风在放荡不羁中时露出奇崛不平之气。他的诗,精思结撰,不主故常,表现出“清狂”的特色。乞我百万金,封我异姓王。不如独悟时,大笑放清狂。(皎然《戏作》)
“清狂”——“清中而狂外”。亦即李肇所谓的“尚荡”的特色。
皎然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诗学理论著作《诗式》。此著诗历深刻,组织有序。首先肯定了诗歌贯方经之首,同时又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情性与艺术构思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复古通变”的诗学观。
皎然指责陈子昂“唯变多而复少。”(“体变未必通变”)强调“通变”。怎样“通变”,皎然指出了两条途径:
① 精思结撰,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由险得奇的苦思途径。(韩孟)② 不平故常,惊世骇俗,宛著神助——化俗为奇的超逸途径。(元白)
贞元诗坛在江外诗人,特别是“吴中诗派”的努力下,诗风开始出现变化,为元和之大变作好了准备。“元和之风尚怪”
元白诗派(新乐府运动、元和体)
一、后人对于“新乐府运动”的质疑。
80年代后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学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新乐府运动”,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那么应如何评价元白诗歌、如何评价白居易及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呢? 否定“新乐府运动”观点的归纳:
1)认为白居易把诗歌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忽视了诗歌的其它功能,不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有矛盾,白现存诗歌约2800多首,然而符合他“美刺比兴”要求的只有100多首。
2)文学史上难说有所谓的“新乐府运动”,尤其不可能有有领导、有纲领的“新乐府运动”。所谓的“新乐府运动”在艺术上也是不成功的。
3)元白诗歌主要成就不在“新乐府”,而在于题材广泛的抒情诗和元和体诗。“新乐府”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
4)白居易曾提出“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个观点超越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有学者认为白有双重人格,尤其在晚年,白的人品趋向 消极,信奉“中隐哲学”,并且把佛、道、酒、色集于一身。因此,后人认为,无论是诗歌还是做人,从城府上来说都是“元浅白深”。
上述说法有一定道理:
1)作家不多。所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指元和初年元稹和白居易创作的一些新乐府诗,如《新乐府》50首等。后期作的非常少,除元、白、李绅等,当时实际创作新乐府的人并不多,现存诗也看不到。
2)所谓“纲领”不成立。《与元九书》作于元和十年。这时,白居易已经不写乐府诗了,当然更不可能作为新乐府的纲领,起指导“新乐府运动”的作用。
3)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肯定,在元和初年元白写过不少符合儒家“美刺比兴”的诗。可以认为《与元九书》是对元和初年新乐府创作的理论总结。
* 元和初,元白写了大量的讽喻诗,(王运奇)先生说,与其叫“新乐府运动”还不如叫“讽喻诗运动”。
元白诗派走得是用常得奇、化俗为奇之路。刘煦载“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元和诗坛影响最大的是化俗为奇的“元和体诗”。元和诗强调变,文学史称“元和之变”。白居易“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始变新”。“元和体”诗—— 1)狭义的元和体指元白的两类诗。陈寅恪先生根据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说到的“元和诗体”把元和诗体分为二类:一是次韵相酬之长篇排律;二是杯酒光景间之小碎篇章。
(a)第一类次韵相酬之长篇排律,即元稹所谓的“驱驾文字,穷极声韵”的“千言”、“百韵”律诗。• 特点:气势恢弘,争能斗巧,层出不穷。(元稹号为“元才子”,才气超过白居易。)
(b)第二类杯酒光景间之小碎篇章,也包括一部分酬唱之作。元白二人以这些酬唱小品“相戒、相勉、相慰、相娱”。
(c)从内容上来说,艳诗也是“元和体”中的一种。
•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不是新乐府,而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据陈寅恪先生笺证,元稹之艳诗多为其昔日之情人崔莺莺而作,如《梦游春七十韵》、《会真诗三十韵》等,都写得妖艳纤丽,不仅风靡当时,而且影响到晚唐诗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之一)
•白居易也写艳情诗,但成就不如元稹。十五年前似梦游,曾将诗句结风流。偶助笑歌嘲阿软,可知传诵到通州。昔教红袖佳人唱,今遣青衫司马愁。惆怅又闻题处所,雨淋江馆破墙头。
(《微之到通州日授馆未安见尘壁间有数行》)
2)广义的元和体把韩愈、樊宗师一派的古文和张籍、孟郊、元白等人的诗歌都纳入了“元和体”的范畴。
共同特点:恶同喜异、求新求变、尚奇尚怪、另辟蹊径。
3)元和诗坛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以“元和体”为代表的元和诗风的形成标志着唐诗向宋诗过渡的开始。次韵——(2001年名词解释)
1)由元稹、白居易首倡的一种唱酬方式;(1分)2)指唱和之诗不但要步原韵,且每韵均须用同字。(3分)“元和体”与中唐诗变的关系: 1)苏东坡认为: •一是“诗至杜子美一变。”即唐诗变音自杜甫始; •二是元和、长庆为“文字一大关”;
•三是“元和体”不仅指元白的“和韵长篇”,也应包括韩孟等派在内。2)“三元”说:
•近人陈衍有“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 3)“三关”说:
•沈曾植有“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的“三关”说。
4)以上三种说法的诗学宗趣虽异,以“元和”为诗歌发展进程中之一大关捩(lie)则相同,于此亦可见“元和体”之诗学意义在于“变”。
•在广义上的“元和体”诗人群中,最能体现“变”之方向的是韩愈。“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维,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黄,皆愈为之发端,可谓极盛。”(清叶燮《原诗•内篇》)。
“诗到元和体变新”。“元和”不仅是唐帝国的中兴时期,也是唐诗的第二个繁荣期。元和诗坛名家辈出,各具风采。这些诗人,门派、风格虽异,尚奇尚怪、求新求变之趋向却一致,故前人往往统称之为“元和体”,而其中又以元白和韩孟两大派为主。韩孟诗派
孟郊长韩愈十七岁,两人初识时孟郊已四十二岁。韩愈学孟郊诗风,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文学史上地位高于孟郊,二人并称“韩孟”,这是因为: 1)韩愈的社会地位高于孟郊;
2)韩愈不光写诗还写文章,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韩愈好为人师,门徒众多。
韩愈作文主张复古,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作诗主张创新,追求“奇险豪放,瘦硬生新”的诗风。韩愈第一个认识到李杜的伟大,对之充分肯定,正确评 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昔年因读李杜诗,长恨二人不相从。”他 将李杜并提,充分肯定了李杜的价值,韩孟诗派求新求变的原因:
1)文学(唐诗)自身发展的需要。李杜之后,唐诗盛极难继。韩一方面肯定李杜为两座高峰,另一方面自认为诗歌应向前发展,应创新。
2)好奇。愈之好奇,人所共知。赵翼《瓯北诗话》云:“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韩愈求新求异的行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为宋诗开辟了道路。韩愈诗新异的主要表现: 1)想象特别奇特,意境特别险峻,笔力狠重。例《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把一场山林大火写得光怪陆离,奇特异常。又如“昨来得京官,照壁喜见蝎。”(《送文畅师北游》)。再如《苦寒》通过写小麻雀的心理来表现奇寒。
2)以丑为美。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中所描绘的虾蟆的奇特形象。
3)以文为诗、以铺叙为诗、以议论为诗。
(a)“以文法为诗”是指用散文,特别是古文的章法、句法、字法来写诗,讲究虚实正反、转折顿挫,而不用对仗,避免圆润。如寄游诗《山石》,此诗直书即目,按时间顺序记述游踪,“夹叙夹写,情景如见,句法高古”看上去只是一篇朴素自然的山水游记。
• “以文为诗”是宋人沈括对韩诗的评价。后人往往以此点攻击韩诗,宋陈师道曰“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b)“以铺叙为诗”是指用辞赋铺陈夸张、排比堆砌的表现手法来写诗。如《南山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诗以画家之笔摹写南山四时景色,中间连用五十一个“或”铺张地描写了南山石的怪状,超越寻常人想象。
(c)“以议论为诗”是指少用或不用诗歌的形象描写手法,而代之以抽象的说理。如《落齿》在叙述了牙齿一颗一颗落空之后发表了如下一通议论:“人言齿之 落,寿命理难恃。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因歌遂成诗,持用诧妻子。”表达了 乐天知命,不因落齿而消沉的旷达的人生态度,颇有哲理意味。以文为诗——(2004年 名词解释)
苏东坡云:“书之美者,莫如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由唐诗到宋诗,韩愈把中国诗歌推向一个新时代——宋诗时代。故宋诗不是从宋代开始,而始于中唐,韩愈可以称得上是宋诗的鼻祖。
思考题:胡震亨云:“唐至开元而海内称盛,盛而乱,乱而复,至元和又盛。前有青莲、少陵,后有昌黎、香山,皆为其时鸣盛者也。”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它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为什么?(2004年 论述题)
1)“唐至开元而海内称盛,盛而乱,乱而复,至元和又盛。”说得是唐朝的政治、经济的盛衰起伏。“前有青莲、少陵,后有昌黎、香山,皆为其时鸣盛者也。”说得是唐诗的盛衰起伏。胡震亨想说明文学的盛衰与政治、政局的休戚相关,是一种相互平衡的关系。2)看待这种观点应一分为二。
正确处:胡震亨认为盛唐、中唐同为唐朝诗歌的繁荣期的观点超越了严羽和高棅标榜盛唐贬低中晚唐的观点,具有进步意义。
不正确处:胡震亨认为青莲、少陵、昌黎、香山皆为其时鸣盛者,此言非也。杜少陵的“三吏”、“三别”,香山的《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都是生 动描绘现实生活的杰出画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不朽诗句交织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并非“皆 为其时鸣盛者也。”
四、唐诗的创新阶段(芳林夕照•836—907•70年)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
唐诗经过盛、中唐127年的繁荣发展,终于进入了“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时分。晚唐的80年(?),是唐帝国走向没落的时期,国运将弛,士气日丧,在气韵衰飒的诗歌中也得到了反映。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用三联诗说明盛、中、晚三个时期唐诗的不同气运:“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断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 所谓“气运”,即不同的国家形势、时代精神,形成的诗歌不同的景象风貌。1)盛唐气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中认为“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两句诗“从时序交替中表现出自然的理趣。”它描写了江南早春海天空阔、春意萌动的景象,显示出一种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气势。此种景象,此种气势,正 是盛唐国力的象征,正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只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诗人才能写出,所以,胡应麟认为这两句诗只能属于盛唐,而不可能属于中晚唐,它表现的是典型 的“盛唐气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点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千古名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分析下面这首五言律诗,指出其格律及艺术特色。王湾《次北固山下》。(2004年 赏析题)2)中唐气象:
“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两句出自中唐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是中唐江山破残的写照。
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登临思不已,何处得销愁。3)晚唐气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出自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两句中无一动词,写出了游子的道路辛苦和羁旅愁思。
宋代梅尧臣曾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要求举例说明,梅尧臣就举“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然后再反问欧阳修:“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4)三联诗的相同点:
体裁都是五律;题材都写游人思乡;时间上都是冬末春初;都是黑夜将逝,白昼临近,但反映出的却是不一样的气象。
思考题:袁宏道云:“文章之气一代薄一代,文章之妙一代胜一代。”联系唐诗发展的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1)所谓“文章之气”指的是气骨、气象、气势、气概,即诗人诗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初唐:四杰、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盛唐:当时的知识分子大都以功业自许,有强烈的从政愿望和报国思想:山水田园诗人的以隐求仕、边塞诗人的侠气、豪情、立功、报国、李白的隐不绝俗、功成身退等。
•中唐:不再有盛唐诗人那种昂扬向上的气概,代之以揭露社会黑暗、抒发失意情怀和倾诉世态炎凉。“箧中集”、白居易的新乐府等。
•晚唐:大唐走到末路,知识分子陷入深深的苦闷。他们再也没有盛唐诗人“更上一层楼”的雄心,也失去了中唐诗人曾经怀有的对“中兴”的向往和救时的热情,他们更多地沉湎于声色犬马的生活。在创作上,不再注重诗歌的政治功用和社会意义,却转向了对爱情悲欢、都市风俗的歌咏,对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的描绘,对细 微感受、曲折心理的刻画。2)所谓“文章之妙”指的是作诗的艺术技巧。•初唐:珠英学士奠定近体声律,树立创作范式。•盛唐:律绝地位渐高。
•中唐:十才子作诗注重辞藻、倾心技巧。•晚唐:晚唐诗人更注重于技巧和工丽,把追求形式美作为创作的目标,把达到“韵外之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孟郊、贾岛刻意推敲诗句,以苦吟求工,内容平乏,境界狭小,语言僻涩,彻底丧失了气骨。3)说明:
•从唐诗发展由重视“社会功利”到重视“艺术技巧”过程看出,文学或文学家的命运与政治、政局的盛衰休戚相关,是一种相互平衡的关系。
•从盛唐诗人以功业自许,以求从政报国,到晚唐诗人倾心与技巧工丽,追求形式美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正逐步丧失对政局的希望。充满一种凄凉的悲剧色彩。•符合艺术本身发展的规律。从粗率到工丽,从稚嫩到精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无不如此。
(此处所列仅为答题要点,应结合具体实例加以说明。个人认为也可以直接用对胡应麟三联诗的解析来解答此题。答案并非唯一。)
晚唐诗总的气象:绮艳、纤巧、俚俗、浓厚的感伤气氛。
晚唐诗人自觉接受中唐诗人的苦吟诗风,更注重于技巧和工丽,把追求形式美作为创作的目标,把达到“韵外之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显示出“幽艳晚香”之美。
有人认为“幽艳晚香”是气韵衰飒表现,是没落。叶燮针对那些执盛、晚偏见者,为晚唐诗辩护云:“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 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夫天有四时,四时有春秋。春气滋生,秋气肃杀。滋生则敷荣,肃杀则衰飒。气之侯不同,非气有优劣也。使气有优劣,春与秋亦有优劣 乎?故衰飒以为气,秋气也;衰飒以为声,商声也。俱天地之出于自然者,不可以为贬也。又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 无寒瘦俭薄之态,固足美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原诗》外篇下)“幽艳晚香”四字,庶几可为晚唐诗之定评。
“幽艳晚香”三大特色:
1)重视技巧,忽视功利的唯美倾向。
唐诗的美学思潮分为两派,一派是“四杰”、陈子昂所提倡的“社会功利派”,中间经元结,到白居易发展到顶峰。另一派是上官仪、“珠英学士”所提倡的“艺术技巧派”,中间经皎然,到司空图发展到顶峰。
晚唐诗总体倾向“艺术技巧派”(除少数如皮日休、杜荀鹤等),更注重形式美,这跟时代现实有关,诗人无盛唐诗人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转而追求声色犬马(裘马轻狂)的生活,尤其是进仕阶层,追求所谓“通脱”之风,如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如此生活态度,反映在诗中,自然是崇尚唯美和艳 丽。后人评晚唐诗也往往脱离不了“美”、“艳”、“绮”等字。如后人评价晚唐三大诗人:李商隐:“沉博艳丽”;温庭筠:“藻绮”;杜牧:“清丽”。
大唐帝国走到末路,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无不为国担忧。然而帝王重色、重道,不重贤臣。使晚唐诗人陷入深深的苦闷。他们再也没有 盛唐诗人那种“功名图麒麟”的理想和“更上一层楼”的雄心,也失去了中唐诗人曾经怀有的对“中兴”的向往和救时的热情,他们更多地沉湎于声色犬马的生活。在创作上,不再注重诗歌的政治功用和社会意义,却转向了对爱情悲欢、都市风俗的歌咏,对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的描绘,对细微感受、曲折心理的刻画。艺术上,晚唐诗人自觉接受中唐诗人的苦吟诗风,更注重于技巧和工丽,把追求形式美作为创作的目标,把达到“韵外之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由此产生的那些辞藻华 丽、声律工细、韵致深细的作品,虽刻镂过巧,气格稍弱,却也别具一种幽艳之美。2)咏史感怀,悼古伤今的悲剧色彩。
这指得是晚唐咏史诗、怀古诗的繁荣。咏史诗体裁最早出自东汉班固的《孝女题咏》,发展至盛、中唐都有创作,但晚唐最为繁荣,几乎无人不写。
夕阳心境,末世情调。生逢末世的晚唐诗人一方面怀着对李唐王朝濒临灭亡的隐忧,另一方面又怀着对安史之乱痛定思痛的幽怨,撰写了大量借史事感讽现实的 咏史诗和怀古诗,希望通过对本朝曾经有过的辉煌进行反思,来提醒帝王接受历史教训。溢于言外的凄凉之意、感慨之情,更让人感到末世诗人特有的家国身世之 感,“天荒地变”之悲!晚唐咏史诗特点:
(a)喜写开元、天宝旧事(唐玄宗、杨贵妃)。
以小见大,讽意隐然是中晚唐咏史诗的一个基本特点。请看下面几首吟咏开、天旧事的名作: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张祜《集灵台二首》之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
写的都是具体而微的生活小事,抒发的却是家国兴亡之感;诗中没有一句议论,对唐玄宗的讽刺却见于言外。
(b)好翻旧案,最突出的是杜牧。
咏史诗写作前提是巧妙的假设,独辟新意,诗人不仅要具诗才,而且要具有史识。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选择二乔来立言,其意义确实非同寻常,确实能以小见大,也确实是巧妙而有眼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不同意杜牧对乌江自刎事件的翻案,认为: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南宋李清照则同意杜牧的观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工丽巧切,妙逼盛唐的七言绝句。(包括律诗)
古体衰歇,近体工妙。晚唐诗人窘于气局,限于才力,在五、七言古诗的创作上无力与前人争胜,故除李商隐、杜牧等少数人外,这一时期古体数量剧减,近体诗篇激增。
•晚唐五律走“大历十才子”和姚、贾之路,思致清苦,律对精工,隽思警句或亦可望前人妙境。•晚唐七律继承杜甫而更趋精纯,不仅体势绵密,用意深曲,而且笔势跳脱,语调婉丽,属对工稳,用典精切。
•晚唐绝句更有独造之妙,尤其是七绝。既善于抒情,又巧于用事,加上婉转深曲的的思致,画龙点睛的议论,往往能取得以小见大、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王世懋曾称叹“其妙至欲胜盛唐”。(《艺圃撷馀》)
简述晚唐诗的特色。(2001年 简答题)1)幽艳晚香(1分)2)唯美倾向(2分)3)悲剧色彩(2分)4)偏重近体(1分)晚唐主要流派:
《诗人主客图》——(2004年 名词解释)
晚唐诗坛门户林立,流派众多。最早为中、晚唐诗人分派的是唐末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把中、晚唐诗人分为六派,各以一中唐诗人为宗主,其余中、晚唐诗人则是“客”。“客”又分为“上入室”、“升室”、“及门”等归属之。第一派:广大教化派——宗主:白居易 第二派:高古奥逸派——宗主:孟云卿 第三派:清奇雅正派——宗主:李益 第四派:清奇避苦派——宗主:孟郊 第五派:博解宏拔派——宗主:鲍溶 第六派:瑰奇美丽派——宗主:武元衡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认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中流派划分生强和主客设置失当,但亦可以见出当时诗坛的紊乱状况。本教材将晚唐流派划分为四派:
苦吟派:学习孟郊、贾岛,专攻五律,刻意推敲诗句,以苦吟求工,“两句三年得”。内容平乏,境界狭小,语言僻涩,在晚唐有一定影响,被人称为“晚唐体”。李洞、方干、姚合等都是这一派。
雅正派:学习张籍,以“理致清新,表达真切”为特色,擅写律诗,他们的律诗清丽雅正,属对工整。被后人称为律诗的“正格”。朱庆余、章孝标、项斯、司空图等都是这一派。
写实派:学习白居易,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都是这一派。
创新派:学习李贺,但不限于李贺,兼学李白、张籍、王建、杜甫等各派。特点:想象瑰丽、辞藻艳丽,文辞华美、色彩浓烈。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都是这一派。
从功力之深,成就之大,在当时风气之盛、对后世影响之广来看,四派之中最重要的是创新派。•“温李诗派”(包括韩偓)具有文辞绮密、诗思幽远、寄托遥深、情韵婉转的美学风格。•杜牧诗豪迈中时见轻倩,宕逸中不乏秀丽,自成一派。
第四部分 唐诗的研究
一、唐五代唐诗研究概况(唐诗学的酝酿期)
唐人不仅是唐诗的创作者,也是最早的研究家。唐人研究唐诗不外三个方面:一是选诗,二是品藻,三是述事。这是唐诗学的最原始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1)这一时期的“选学”大致可分为唐中叶以前和晚唐以后。
(a)唐中叶以前的选本侧重于选取唐诗发展中某一阶段或某一流派的作品,收录面较单一,缺少综贯的手眼和会通的心胸。代表作品:
•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序》标举“风骨”与“声律”; •元结的《箧中集》揭示“雅正”的主张; •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鼓吹“理致清新”。(b)晚唐以后选诗开始走向综合。代表作品:
•顾陶的《唐诗类选》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一部综合性选本(已佚)。2)唐人品评唐诗的方式多种多样(略),更有一种唐人首创的文学批评形式,就是论诗诗的写作,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韩愈的《调张籍》等。3)唐人述事有两大类型:
一是给诗人正式立传,体现在墓志、碑文、行状、传记诸种文体中。二是载录遗文逸事,拾缀趣语琐谈,散见于各种笔记和杂文之间。
二、宋金元唐诗研究概况(唐诗学的形成期)
宋代是唐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奠基时期,唐诗研究在这一期间出现了质的飞跃,应予足够重视。1)唐诗研究上升到理论概括阶段。
宋室南渡以后,家国之变一时给予士夫文人以巨大的冲激,回荡于文苑,便是对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江西诗派的反拨。人们迫切希望 摆脱原有的程式,打开新的创作路子,于是唐诗被作为一种与“本朝人诗”相对立的传统提了出来,重新加以认识和学习。这时候在谈论唐人诗,已不仅着眼于它的 炼字造句、用事作意,而更欲深入究明其根本,找出唐诗之为唐诗的精神所在。因而,唐诗研究也就正式上升到了理论概括的阶段。
•南宋张戒首开这方面风气,他的《岁寒堂诗话》将历来的诗歌分成五等,明确地划分了唐诗与宋诗的界限。
•真正将唐诗传统予以发扬光大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2)严羽对唐诗传统的发扬光大。简评严羽的唐诗观。(2004年 简答题)《沧浪诗话》——
1)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专著。作者南宋严羽。
2)首先阐明了唐诗的特质,鲜明地树立起唐诗之为唐诗的基本观念。这在唐诗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其次初步划分出唐初、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五种体式,不仅可以看作唐诗分期的肇始,也直接成为后来“四唐分期说”的先导。
4)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倡导“以盛唐为法”,这对宋以后诗歌创作宗唐之风气的形成,以及历时持久的唐宋诗之争,影响很大。构成了后世唐诗学的主导倾向。
5)《沧浪诗话》使唐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唐诗学,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探索,终于获得了诞生,而严羽便成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元代两部值得注意的唐诗研究专著: •辛文房的《唐才子传》; •杨士弘的《唐音》。《唐音》——
(a)元代杨士弘所著的唐诗研究专著。《唐音》选录了179位诗人的1341首诗作,标以“始音”、“正音”、“遗响”的名目。
(b)杨士弘根据“音律之正变”,把唐诗分为三段:唐初、盛唐诗,/ 中唐诗,/ 晚唐诗。实际上是把严羽的理论观点初步应用于选诗,成为唐诗“选学”上第一个以盛唐为宗主的选本。3)对唐诗收集、整理、校辑、印刷等贡献。
例如,北宋整理杜甫诗集的有孙仅、刘敞、苏舜卿、王洙、王安石诸家。穆修以20余年心力整理、校勘韩愈的诗集等。这不仅为保存资料作出了贡献,也给唐诗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为什么说宋代是唐诗研究的飞跃时期?(2001年 论述题)1)唐诗研究上升到理论概括阶段。(6分)2)严羽对唐诗传统的发扬光大。(4分)
3)对唐诗收集、整理、校辑、印刷等贡献。(2分)
三、明代唐诗研究概况(唐诗学的发展期)
《唐诗品汇》——(2001年名词解释)
1)明代高棅编撰的一部唐诗总集,明代唐诗学的第一个范本。
2)共90卷,分体编次,每体分九等:“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馀响”、“旁流”。
3)高棅以“声律、兴象、文词、理致”为依据,结合各个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和流变情况,对唐诗作了详、略两种分期。
•略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详分:
①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
②神龙以还,洎(ji)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③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者也。④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⑤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
⑥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馀韵犹有存者焉。
4)高棅的“四唐分期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伸正绌变、标榜盛唐、推崇李杜的观点,开了明七子以盛唐为宗、李杜为主的先河。《唐诗品汇》——(2001年名词解释)1)明代高棅编撰的一部唐诗总集。(1分)2)书中提出“四唐”说。(1分)3)分体编排,每体分九等。(2分)明代格调论:
•李东阳(“茶陵诗派”)正式提出了讲求诗歌气格与声调的号召; •格调论的唐诗观在“前七子”身上达到了极顶;
•“后七子”未越出格调论的传统藩篱,但提倡博采兼收,变化自得,较之“前七子”似稍高出一筹。明代“性灵说”:
• 公安派提出的公安派核心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提出“初、盛、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钱、刘,下迨元、白、卢、郑,各自有诗也,不必李、杜也。”象这样打通初盛中晚乃至唐宋分界,来论述诗歌的流变,显然是对传统唐诗学的一大突破。公安派的诗论成为清代宗宋派唐诗学 的先导。
? 竟陵派与公安派同是从性灵说出发,但归趋并不一样。其首领钟惺提出了“求古人真诗”的目标。竟陵派的唐诗观构成了由“前后七子”向王士禛的过渡。
4.清明唐诗研究概况(唐诗学的总结期)
“总结”包含双重含义:既有集大成的意思,也含带结束、终止的味道。大体来说,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清中叶(乾隆、嘉庆年间)和清后期(鸦片战争以后),是其发展的三部曲。
(一)清初重点:叶燮、王士禛。叶燮:
?叶燮不把唐诗和宋诗对立起来,认为后者为前者的合理发展的思想,无疑是对格调论的有力针砭。?叶燮在《百家唐诗序》中称中唐为“古今诗运的一大关键”。
?唐宋一源和注重中唐,构成了叶燮唐诗观的两大要义,为清代宗宋派乃至性灵派的唐诗学确立了理论支柱。王士禛及其“神韵说”(宗唐)—— 1)清初诗人王士禛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
2)所谓“神韵”,指的是唐人诗作中那种自然超妙、含蓄隽永的情味,耐人咀嚼而又难以实指。
3)“神韵说”源于司空图的“诗味”和严羽的“兴趣”。
清前期其它成就:康熙年间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彭定求《全唐诗》。
(二)清中叶重点:“格调说”、“性灵派”、“肌理说”。沈德潜及其“格调说”(宗唐)——
1)清乾隆时代诗人沈德潜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
2)沈德潜是格调论的集大成者,他企图把格调与“诗教”贯通起来,因此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3)“格调说”将封建诗教与唐诗的艺术格调捏合在一起,实际上割裂了唐诗的艺术表现与诗人内在情感之间的联系。所以沈德潜本人的诗歌大多平庸无奇。袁枚、赵翼与“性灵派”——
1)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
2)袁枚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在文学史观上,“性灵诗派”主张文学进化论,具有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
3)性灵诗派唐诗学的出现,可看作清中叶诗风由宗唐转向宗宋的中介。翁方纲及其“肌理说”(宗宋)——
1)清乾隆时代诗人翁方纲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3)“肌理说”是一种以学问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非宋诗精华,而是其流弊。思考题:谈谈你对“唐宋之争”的看法。1)中国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期的酝酿的演变,到唐代终于登上了高峰。宋诗承唐诗之余绪,别开生面,变化出新,形成了与唐人诗风相对峙的另一种诗歌传统。2)但是,唐诗的辉煌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随着历史条件的迁化与转换,唐诗本身也必然进行质性的蜕变,历史实践有力地证明:唐诗时代确实一去不复回返了。
3)明代公安派首领袁宏道曰“初、盛、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钱、刘,下迨元、白、卢、郑,各自有诗也,不必李、杜也。赵宋亦然。?? 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象这样打通初盛中晚乃至唐宋分界,来论述诗歌的流变,显然是对“诗必盛唐”观点的一大突破。
4)叶燮《百家唐诗序》认为“唐贞元、元和之间”是古今诗运之“一大关键”,“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得而称中者也”,“诸公无不自开生面,独出机 杼,皆能前无古人,后开来学,以发明诗运之中天,后此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叶氏之说不仅表明了中唐的唐诗发展上的转折地位,而且点明了中唐在中国诗 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叶燮以其文学史家深邃的洞察力,构成了唐宋同源和注重中唐的唐诗观,为后世的唐诗学研究确立了理论基础。
前人为什么称中唐为“诗运之中天”?(2001年 论述题)1)叶燮之论。(2分)2)盛唐向晚唐的转折。(2分)3)唐诗向宋诗的过渡。(2分)
4)概述大历、贞元、元和,从承上到启下。(6分)
(三)清后期重点:“同光体”、“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孙洙编,家喻户晓的唐诗读物。分析下面这首诗,指出其体裁、题材及艺术特色。(8分)——(2001年 赏析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分析下面这首诗,指出其体裁、题材及艺术特色。(8分)——(2004年 赏析题)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之一)
思考题:(必读书:《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参考书:《唐诗百话》(施蛰存著)1)为什么说宋代是唐诗研究的飞跃时期?(2)谈谈你对“唐宋之争”的看法。
《唐诗风貌》(余恕诚著)
第四篇:史上最全高中数学笔记
最全高中数学笔记
第一章:易错点大全 第一节:解题前任务
1做题先看是否有小括号。
2解题凡有两组解,设法取舍验证。3解不等式、求参数范围关注等号。
4构建不等关系,例如使用三角形两边大于第三边。5含参问题首先考虑分离参数。6函数存在a、x型常变换主元。7三角化简遵循:化切为弦。8讨论单调性,先观察后通分。9s0=0,能够验证数列是否分段。10求圆锥曲线问题,△>0。
11不等式问题,解集端点对应方程根。12关注导数问题的函数定义域。13双曲线关注两支的取舍。
14活用向量,对应建立两向量横坐标相等。15等比数列偶数项开方后取舍。
使用均值不等式的三个要求,尤其关注等号成立条件。
第二节:易忽视的重要解题前提 1定义域大范围及括号(n∈z)。2数列验证n=1是否符合通项。
3解析几何:所设直线k是否存在、△>0、焦点位置、短轴长与短半轴长的区别。
4分奇偶性的数列问题,先求偶再求奇可简化运算。5关注区间开闭问题。
6运用正难则反,由题目向已知转化。
第二章:高中数学知识梳理 第一节:集合与简易逻辑
属于最简单的题目,但有许多关注事项。
集合中空集存在,容易忽视。在转化过程中,会出现繁杂运算,可使用补集思想,减少讨论。
否命题否定小前提,不否定大前提。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等价性转化。
第二节: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2.变形:a=2RsinA
3.S=absinC=1/2(a+b+c)r=1/2︱x1y2-x2y1︱
4.应用:解三角形
大边对大角 两内角之和小于180° 弦函数的有界性
5.内角平分线定理:在三角形ABC中,当AD是顶角A的角平分线交底边于D时,BD/CD=AB/AC.6.三角形内,a>b→sinA>sinB。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最全笔记
学前教育学
引言
学前教育是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中的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中的教育(即组织化了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我国学前教育真正堂而皇之地进入教育的舞台应当是以清政府1903年颁行癸卯学制为标志的。
第一章 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第一节 西方
一、西方最早的教育机构
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
二、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一)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主张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不论男女都应受到教育。教育需从幼年开始,而且应当适应自然。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家庭中进行。
为此目的,他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学制,这个学制涉及从出生的儿童到24岁的青年,共分为4级,每级6年。
(二)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
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 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否定式教育:想在直接授予知识钱让知识工具的器官美化,努力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称之为否定式教育。
(三)福禄贝尔
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代表著作《人的教育》。
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四)杜威
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
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五)蒙台梭利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主张: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母体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母体里尚未完成的“精神胚胎期”。“精神胚胎期”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它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即儿童具有“吸收的精神”。儿童不自觉的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也就是说,儿童具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儿童具有成长的敏感期。从昆虫研究中得出启示:即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所以她反对传统教育中将教育任务与儿童的兴趣对立起来的做法,而是精心的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节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原因
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二、‘癸卯学制’:学前教育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 癸卯学制 :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蒙养院的建制和办院的思想方法深受日本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刚刚诞生的学前教育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色彩。
意义:学前教育在中国的诞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而癸卯学制以及《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尽管在1901年,清政府为了落实“新政”中“兴学育才”的内容,就以“上谕”的形式命令各县州“多设立蒙养学堂”,但是,直到癸卯学制和相关章程才将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学制,这意味着我国公共教育的制度和体系正式诞生,标志着近代形态的学前教育在我国已瓜熟蒂落、呱呱坠地。
尽管当时的学前教育还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色彩,但是,它的诞生适应和满足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和“强国强种”的需要,因而这一新生事物是进步的。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一、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的变革
在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的失败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倡“学术第一”、“教授治校”、“讲学自由”、“兼容并包”,在短短几个月把北大从一个封建的官僚机构改造成了生机勃勃的近代大学。新北大的出现使全国看到光明和希望,于是全国风起云涌,相互呼应,移风易俗的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形成。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二、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 当时幼稚园的三大病:“外国病”、“富贵病”、“花钱病” “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
“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三、新中国的学前教育
第二章 儿童与教育
第一节 儿童发展:自然?使然?
一、自然—使然问题 “自然”指人的天性
“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等 常被还原为“先天——后天”、“天赋——经验”或“遗传——环境”。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第二节 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园丁说
一、外国教育学中的园丁说
夸美纽斯开创了尊重儿童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种子论”)我国最早提出类似园丁说思想的人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他认为成人应当尊重儿童喜欢游戏 的天性,儿童早期教育不是抹杀这种天性,而是要利用这种天性。(P38)
二、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
园丁说是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它把教师比作园丁,儿童比作种子、花木、庄稼,取譬种植来探讨儿童教育的规律,指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这些观念都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念。
但这种类比有局限,实际不儿童比种子或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也复杂得多,尽管它们拥有共同的或共通的规律,人与植物毕竟也有不同的地方,仅仅是取譬种植谈论教育并不能揭示教育的全部内涵。
第三节 儿童的本能与儿童的教育
二、儿童的本能:意识生活之根
儿童的无意识的生活是今后一切一是生活的根基。儿童并不必然地代表着邪恶,事实上,他的无意识生活为今后自觉的文明的道德生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对待儿童不应当是捆绑,而是顺应其本性的自由的放飞。(荣格)
三、顺性而动
本能与无意识是意识的发源地,是意识成长的根基。所以意识的成长是不能脱离本能与无意识的。
我们承认本能或无意识有其任性的一面(恶),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本能与无意识又有其趋向有趣的一面(善)。我们承认有善有恶,然而之顺其天性而动,人性最终达成的不是传统所要求的乌有的单纯的善,而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丰富的善。这种人性论对于我们如何对待儿童时期精神生活中本能与无意识内容、如何进行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四、吾道不孤:罗素、梭罗、周作人、鲁迅
五、儿童教育:尊重儿童的本能
第四节 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儿童教育与儿童关系的辩证发展
关键期:指在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物对某种类型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而且该种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发挥重大作用。关键期的思想可以提出一个关于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的假说:
1、教育依赖于儿童成熟的水平,因而儿童尚未达到某种成熟时便进行难度明显高于这一水平的教育活动,这是不适宜的。(格赛尔:双生子爬梯训练的实验)
2、大年龄儿童学小年龄儿童应学的东西不一定那么容易学到,而且也不一定掌握的那么好。(兽孩)
由此可见,对发展关键期的任何向上或向下的偏离,即过早或过迟地实施教育,从发展的观点看,总是有害的,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如果从功效学的角度来看,过早或过迟的实施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投资的浪费。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1、发展决定着教育。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取的内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或者说,教育从属于发展;
2、教育又创造着发展。没有教育,儿童的发展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儿童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生物体而存在。从这一角度看来,发展是由教育制约的、决定的、创造的;
3、教育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尽管教育创造的发展,但他所创造的发展又必然遵循着儿童发展的“必经途径”(皮亚杰),教育对发展的创造不是任意的、无边无际的,它的创造过程立根于发展,而且它的创造结果又必然地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
二、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 对于一个主体来说,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过渡存在一个不快不慢的最佳速率,这一速率恰恰是大自然规定的速率,这一速率亦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教育应当尊重这一自然速率。
第五节 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
教学的两个极端:
3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维果斯基将这类教学称为自发型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极端现象
另一个极端现象是反应型教学,儿童自己的大纲与教学大纲相比微不足道。学前教育应当更接近于自发型教学
学前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的程度”。蒙台梭利提出:“向儿童学习”
意大利瑞吉欧—爱米利亚学区的“方案教学”在体现这一观念方面是一个光辉的范例,“方案教学”主张:
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 教育的内容不再由教师一方单独抉择,而是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
这是一种偏重于自发型一侧的自发—反应型的教学,真正保障了教育内容的大纲与儿童发展的大纲的一致性。
“方案教学”有助于我国学前教育走出成人中心主义的教育误区。
运用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来分析现行学校的教学现状 现状:现实中的学前教育,特别是我国传统的学前教育,只是注重儿童意识层面的学习活动,往往疏忽了儿童无意识层面的工作。
第三章 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这个社会组织里,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关系,家庭教育又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有计划和无计划相结合的双向相互影响的共同成长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婴幼儿时期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也是社会教育的示波器。
(2)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
家庭教育着眼于儿童“一切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教育。
家庭和家庭教育成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通道和桥梁。它指导儿童随机的吸收有益的社会、自然和科学信息,抵制和缓解过于剧烈的冲击和不健康因素的侵袭,为儿童适应未来生活打下基础。
(3)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父母不仅给子女先天的遗传素质,包含机体的形态、体质、先天禀赋和遗传病等种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也提供儿童后天发育成长的环境和条件。父母的爱抚、合理而充足的营养、宽松而暖和的衣服、空气流通和阳光充足的生活场所,以及能促进其体力、智力发展的丰富信息刺激的物质环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4)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家庭不但为儿童创造生活和发展的物质环境,满足其物质需要,而且还给儿童以父母的爱,满足其精神需要。幼儿的性格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关系。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儿童,就应首先了解其家庭。要促进和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就要加强园、所与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节 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是在特定群体或社会组织制度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们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以及相应的表现方式。
二、家庭结构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中的代际关系的组合形式,有核心家庭、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等,它涉及家庭人口、结构形式、物质条件等。家庭结构与其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家庭功能的变化表现为经济中心与情感中心并重。单亲家庭的不良影响:(1)家长容易心理失衡,给子女身心健康也造成消极影响;
(2)家庭教育活动遭削弱,而个别家长的期望值反而不切实际的升高,甚至用不健康的教育方法,损害子女的心灵。
(3)有的单亲家长惧怕社会舆论压力,拒绝学校与社会的关怀,禁止子女与同伴、邻居交往或带小伙伴回家,不让子女谈及家庭状况;甚至干涉、限制孩子参加学校、班级活动和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大大削弱了协同教育的力量和作用。
三、家庭经济和物质条件因素 儿童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对其健康状况和学习环境等有一定影响。在经济条件相仿的家庭中,家庭文化用品比生活用品对儿童发展影响更显著。家庭经济条件还涉及儿童使用电视、录音、录像、图书、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机会和频率,对儿童的发展有利有弊—— 利:(1)多通道的感官刺激载体,从单一的视觉或听觉感知转换到声像同步、时空合一、形趣交融。
(2)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又保留着生活原型的某些形态和属性,能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印证,使儿童体验到强烈的变幻性和思维驰骋的很大的自由度,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3)内容丰富,咫尺之间可知天下事。有助于儿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发展智力,掌握手工技能,学会合作、助人、友爱、自制的行为。弊:(1)刺激起一种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这些传媒不像读报刊那样要求人们逐字逐句、花费心力的掌握复杂的文字符号,容易使有些儿童养成怕苦嫌烦、懒于思考的消极学习惯性。(2)展现的现象泥沙俱下,既有成人世界的美好事物,也有许多夸张做作的阴暗丑恶面。难于辨别真伪能力较差的儿童,会引发来自大众传媒的“媒介焦虑”。
(3)过长时间地沉迷于大众传媒,缺乏节制,不仅影响身体发育和视力保健,剥夺了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减少和父母交谈和自然亲近的真实情感,还会意志消沉、知识狭隘,片面的只接受某种文化形式,兴趣和思维形成了定势,日后要改变就会很困难。成人应该怎么做:
(1)帮助幼儿一起科学地选择内容,合理安排看电视时间;(2)通过边看边谈,倾听幼儿的提问,加以具体引导;
(3)同时,要丰富、扩展幼儿的多种活动,使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自然、结交同伴、阅读书刊和动手操作,以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家长因素
第三节
学前教育机构的家长工作
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
(1)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做好宣传、汇报工作;
(2)加强对幼儿的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按照各个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3)动员广大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托儿所、幼儿园。
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
个别方式(家庭访问、个别交谈、家教咨询、家庭联系本、电话或书信往来)
集体方式(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报告会、专题辨析会、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
第四节 社区与社区学前教育
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地域性、实用性、综合性、双向性
学前教育机构的社区工作:
(1)确定幼托机构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2)动员社区力量共同办好幼托事业;
(3)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活动网络;(4)因地制宜,设置和指导非正规幼托组织活动;
(5)家前教育机构适当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赢得群众对幼托事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1996年国这教育委员会下令正式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在这个规程中增加了社区工作部分。
第四章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
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的重要性(1)儿童生活的保障。(2)促进儿童身心健康。(3)激发智力潜能。
(4)锻炼对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5)萌发爱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
园所基地的选择要求:
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
3、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或接近城市绿化地带;
4、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运用: 尝试运用托幼机构的园舍配置原则来分析托儿所的现状。(设计题:结合书本P96)
1、实用和经济;
2、卫生和安全,有助于健康;
3、全面和多样;
4、动态性和参与性;
5、可持续发展性。
托幼园所配置的动态性和参与性:环境的创设,应根据教育的需要不断变化;环境创设应教师幼儿共同参与。
托幼园所配置的可持续发展性:在设计建筑物时,应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满足扩大招生、设专门功能室的需要。
第五章 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内涵及其发生的条件
任何一种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借助它们所特有的物质的、制度的、人际的三种环境因素来表示它们存在的基础与形态的。
物质环境包括:机构的园舍与活动空间,教学、游戏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设备等能为人们亲眼所见的实物; 制度环境:是指那些保证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作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与管理方式等等;
人际环境:是学前教育机构中所有成员,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儿童三种群体,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叉进行的各种行为往来所构成的关系状况的总称。
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的内涵:又称师幼互动,是专门指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
二、师幼互动行为发生的条件
第一,在客观上,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
第二,主观上,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有一个是相互指向性行为。
第二节 教师与幼儿互相作用行为的构成要素
外显要素:
一、施动者与受动者: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体的称谓
二、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归类;
三、互动行为的性质: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概括性特征:
1、就行为的实现方式,可分为言语型的行为与非言语型的行为;
2、就互动主体情感特征:教师情感有正向情感、负向情感与中性性质的情感;幼儿的情感也有进取、畏惧与平和。
四、师糼互动行为的题与结果:施动者行为意图称为施动行为目的,受动者的行为意图称为反馈行为取向。
内隐要素:
1、场景界定;
2、角色认知;
3、行为期待。
第三节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基本流程 第四节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1、制度的规定,幼儿园制度的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
2、主体的建构;教师与幼儿有着一种最基本的差异:即教师是独立于他人,可以自理自立的成年人,而幼儿是需要依靠外界的关爱与照顾才能生存下去的未成年人。
3、文化的安排,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师幼互动行自然与文化中价值取向与基本观念有关。
第五节 师幼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控制问题
第一,对幼儿的控制:幼儿教师没有必要试图监控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言行,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要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行为。必须处理好:教育者控制的范围、控制的度、控制的弹性以及控制与激发问题;
第二,教师的自控:教师的情绪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对互动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不但影响幼儿的情绪,而且也影响整个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和幼儿互动中特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教师对自身的控制包括:控制日常言行、控制情绪、控制教学语言。(潜在课程与潜在学习)
二、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
平视: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的、真实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不是想到然地从成人的角度、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去判断儿童行为的合理性。平视的视角可以帮助教师与幼儿之间达成一种视角上的融合,进而使师幼互动真正成为其行为主体双方的事情,以利于双方各自能动性的发挥。
支架教学:指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
支教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把握他们的学习进程,还要准确地分析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最核心部分,而后根据孩子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步骤提供给他们最为适当的帮助。支教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教学的进程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的,教师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是作为孩子的辅导者而非指导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幼儿的主动性将因为教师给他们提供的充分的自由度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六章 学前儿童体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
一、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关键期,狼孩)
二、学前体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自上而下,由身体的中心向边缘或末端部位发展,多元智能理论)
三、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1、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
2、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
3、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
第二节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生长是指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
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形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还包括心理 和行为的改变。前者突出的是量的发展,后者体现质的变化。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由头至尾原则:生长发育是由上及下进行的。这点在胎儿的发展上表现的最清楚;在胚胎初期,头部约为身长的一半,出生时则为身体的四分之一。由近及远定律:生长发育的方向由近处至远处进行。最靠近身体中心的大肌肉先成长并发展出协调的功能,较远的手部和指头的小肌肉则发展较慢。生理年龄和生长发育阶段相关。每个儿童发展的顺序和方向大致相似,但每个儿童会以自己的速度和自己的形态行进在成长途中。
第三节 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
学前儿童体育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学前儿童保育保健、学前儿童身体锻炼
一、学前儿童保育保健
(一)学前儿童生活护理
1、优美、自然、丰富的环境
2、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设施
3、丰富的营养
4、充足的睡眠
5、合适的衣着
6、防病治病
7、安全
(二)学前儿童心理保健
1、学前儿童应当有丰富营养的实物,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睡眠等
2、学前儿童应当有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和睦,能合理地关照孩子的健康和学习
3、学前儿童应当有漂亮的御寒的衣服,有珍爱的玩具,有游戏的伙伴
4、学前儿童应当有适当的表现自我的机会。适当的自我表现是自信、自尊的重要来源。
5、成人应当使学前儿童避免高度的情绪紧张或情感危机。
6、教师应当注意认识需求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应当把握教育的规律,应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肯能使教育工作达到理想的境界。
7、保证学前儿童适当的社会交往机会。通过社会交往,学前儿童学习到以社会赞同的方式表现他们的情感和情绪,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前儿童身体锻炼
学前儿童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也称身体练习,动作练习是身体锻炼的基本手段,动作练习包括:基本动作的练习、基本体操的练习、体育游戏、运动器械的活动。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应注意遵循两条原则:
1、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应当以尊重学前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水平为前提;
2、学前儿童体育应多用游戏形式。
第四节 关于幼儿健康教育
目标: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健康水平分为四个层面,即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各个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
幼儿健康教育和幼儿体育之间的关系:
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的对象是身心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心态、有适度的交际愿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向的承载者—身体。健康教育是内含于体育中的,是体育概念的下位概念。幼儿健康教育应当以体育理论为依托,幼儿健康教育是学前体育的一部分。
健康教育应当注意利用身体锻炼在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身体锻炼也纳入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补----你如何看待在幼儿园中进行“淬砺体育”?
淬砺体育强调建立一种淬砺主义的体育观念和相应的体育实践体系。要用远足、劳动、竞赛、野营等活动来磨炼学前儿童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用冒险活动、安全知识技能教育、挫折教育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淬砺体育是值得提倡的。但在满足学前儿童的自然需要与有意识地延迟他们的某些需要之间如何抉择,这是一种艺术,具体实行淬砺体育时应当注意一个“度”,否则就会物极必反,变成变相的虐待,平白无故地让孩子找罪受,遭挫折。这就从过度保护这一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第七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一、语言在儿童发展中作用 儿童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和谐统一的,语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
首先表现为对认知的影响;其次,语言又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的心理工具;语言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没有正常的语言能力,很难作为正常的“社会人”。
二、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学说
前结构阶段(0-2岁)、简单结构阶段(2—4岁)、合成结构阶段(4—6岁)、嵌置结构阶段(4——6岁)。
第二节 儿童怎样学习语言
一、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机械主义强化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 他们认为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刺激——反应”,是经过强化而形成的习惯;儿童学说话就是对环境或成人话语所给予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反应正确,他就从成人哪里得到物质的或口头的奖励,使反应得到强化而形成语言习惯。强化论忽视了儿童语言所表现的创造性,同时也不能解释儿童对语法规则的敏感性,不能解释语言获得“关键期”的存在。
理性主义的内在论,乔姆斯基;
他认为:儿童有天生的一套“语言习得装置(LAD)”,语法规则不是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归纳出来的,而是由LAD中的普遍语法规则转换而来。该理论有唯理论和先验论的色彩,是不全面的。
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发展要以认知能力发展为基础;
二战后出现了社会相互作用理论; 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的作用,把儿童及其语言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系统,认为儿童不是语言训练的被动受益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意图和目的、积极主动的语言加工者。
现在出现了韩礼德为代表的儿童语言功能理论。
特点:
1、重语言的意义而不重语言形式;
2、强调语言的用途和运用;
3、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
语言的三大因素: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处理过程 语言的功能有七种: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的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
二、语言获得理论的发展趋势
1、重语言的社会性因素;
2、重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3、重儿童的主动性;(动机水平影响其语言学习水平)
4、重语义与语用(语言运用)。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1、语言教育整合观
强调语言教育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强调在语言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应执行整合的观念;
2、完整语言教育观
提倡自然、完整的语言学习,认为应重视语言能力而非孤立的语言技巧,强调语言的交际意义;强调真实的语言情境;强调语言而不是独立系统,而是和认知、情绪、经验、学习欲望等密切相连。
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错误:(1)只教语言形式,没有帮助儿童提高对语境的理解能力及交际能力;(2)忽视儿童的语言经验;(3)把教师的责任只看做提供语言范例及强化正确语言;(4)不能给儿童提供交流、自然语言学习的机会;(5)将语言分成零碎的、孤立的部分,不能将语言学习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中。
3、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同伴)
4、叙事性智能理论与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 布鲁纳从教育角度提出一种全新的见解:“儿童叙事性智能理论”,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叙事结构的智能,把周围环境看做是有生命、有联系和有故事的世界,将该理论运用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领域实践,文学作品的教学备受重视,即“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儿歌的作用:(1)提高儿童学习语言的愿望;(2)幼儿在反复吟唱浅近简单的儿歌中,能不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得到心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能培养幼儿最初的美感;(3)形成语言符号系统;(4)语言连贯性的发展是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5)正音。
5、语言教育寓于活动和游戏之中
6、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为儿童创造情绪良好、丰富多彩的环境,为儿童创造交往的机会
二、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家庭中的语言教育。
家庭中的语言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和幼儿园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家庭语言教育要避免一些误区,如家长对识字教育盲目推崇,其根源在于幼儿教育成人化;
2、计算机辅助语言教育
是一种非常得力的语言教学工具:(1)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因材施教”,适合不同的水平(2)提高语言学习效果(3)刺激儿童学习兴趣(4)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顺利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家长也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教育中,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育。
第八章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人类认知的本质
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把大量的信息组织为有意义系统的能力。人类的智力尤指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早期的斯皮尔曼1904年提出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组成 2、90年代,詹森认为智力存在一种普适因子g,影响g的两个最强的因素是速度和头脑中同时应付事项的数目。
3、卡特认为一般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4、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万分构成
5、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过去的智力理论都是以逻辑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而忽视了另外一些能力,如艺术能力、交往能力等等,因而是一种不完整的智力观。他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七种智力: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身体动觉、人格等。由于遗传和后天训练等原因,个体可能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发展得比其他人要好得多。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个体,只要她获得机会,都可能使其每一种智力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
6、当代科学证明作为为类智力的物质基础的人脑,是进化的产物。越是高级的动物,其脑容量越大,所表现出的智力行为也越复杂。
二、认知的个别差异
遗传仅仅提供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而现实的发展则决定于外部环境。
人类个体在出生之初,就已表现出认知发展的潜在差异。除了这些先天的差异,在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还表现出更明显的现实的差异性,这其中既有认知风格的差异,更有能力高低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差异。造成这此差异的原因也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影响。
三、智力开发与认知发展
智力开发和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是外在于儿童的影响源,后者是儿童内在的发展过程。两条线相互交织,互有先后。智力开发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对认知的自发发展过程产生促进作用。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一、皮亚杰理论及其认知教育观 皮亚杰的学术背景是生物学,认为儿童首先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儿童的发展和所有生物一样,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他相信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存在一种“最佳时间”,不可以匆促地加以提前。坚持儿童发展的速度有一个“适宜量”,并且相信儿童能够通过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
据此,皮亚杰认为,教育不应该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从属于儿童的发展阶段。教育也不应该立足于促进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让儿童以他们能够的方式认识世界。
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注重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内在机制作具体、精细的描述和解释。教育主张大多集中于儿童认知策略的培养。
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具体的问题,并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它对于学校教育,告别是学习落后儿童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节 关于儿童智力开发
一、智力发展的好坏问题
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任何割裂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费希尔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人的发展的整体性给予了形象说明。他提出,儿童的发展是若干个领域的整合,这些领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保持着平衡的状态。如果对其中某个领域施加刺激(比如强化的训练),尽管在短期内能后引起儿童在该领域的进步,但是破坏了整体的平衡,使整体的发展脱离平衡状态,产生某种弥散性效应。原先受到刺激的领域,最终也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皮亚杰效应”。从智力开发的角度来看,学前儿童的认知教育应该是一种立足于整体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某种特殊技能的训练。
二、智力发展的快慢问题
国外曾有学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助长式教育和丰富式教育。
我们常常把童年看成是智力不成熟的时期,而正是那些“不成熟”的思想中,蕴含着巨大价值。它能让儿童亲身体验到认知的冲突,它能转化为儿童内在的认知冲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
第九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 第一节 社会性和社会性教育的意义
社会性的内涵:广义的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同其他社会关系有密切的关联。分两类:一是先赋社会性,二是后成社会性。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教育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包括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
一、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和教育
社会性客体和非社会性客体的根本性区别
1、稳定性与变动性
2、明显的外在特点与神秘的内在活动
3、自我中心的态度
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证实学前儿童正处于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对于社会性客体的反应常产生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角色采择(或观点采择)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儿童对不同角色、不同观点进行协调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其认识社会关系方式的再建构。通过角色采择,可以预测儿童对同伴、对成人以及对自我进行推理的概念水平,可以吧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不同方面联系在一起。
学前儿童角色承担或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包括: 3-6:自我中心或未分化阶段
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6-8:主观的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儿童认识到人们接受的信息不同,会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但不能以他人的观点来评判自己的行为,很难接受和考虑别人的观点。
在促进儿童认知他人和其他群体的教育中,要努力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1、提供幼儿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机会,扩大其视野;
2、让儿童比较和描述他人的外形特征;
3、启发儿童从自身体验引伸到他人同样的体验;
4、通过询问、调查同伴中不同的意见、爱好、兴趣、理解加人与自己有同、不同的观点、情感、态度,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
5、组织儿童交流和讨论有分歧的观点,探讨如何协调不一致的观点,达到相互考虑和接受对方的合理建议;
6、参与不同群体的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对这些群体的认识。
二、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教育
1、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有不同的选材;
2、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过程中给予幼儿社会情感体验的深度,要着力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
3、选择社会现象应以正面为主;
4、要充分运用故事、儿歌、情景表演、游戏或艺术手段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或让幼儿表达感受;
5、紧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增强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
三、对社会规范与规则的认知和教育 社会规范的类型有
基本道德准则、习俗规则、谨慎规则、带情境性、临时性的规则
进行社会规范教育是要使规则内化,其过程一般为:
1、儿童被动地顺从成人的规则要求;
2、在执行过程中逐渐理解规则的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3、通过模仿、认同和观察学习,体验到招待规则和违反规则的不同结果,出现认识和情感上的渐趋一致。
进行社会规范和规则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内化的过程:
1、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园实际的行为规则体系;
2、规则的数量不宜过多,表达要清楚、明确,便于记忆,易于执行;
3、在执行规则过程中要及时讲评,指明效果与范例,经常表扬、鼓励符合规则的言行,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规则对集体生活的益处;
4、教师必须和家长取得教育态度上的一致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情感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对社会性行为导向、维持、调节、监控的动力。索罗维耶夫提出三种情感是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原始因素:羞耻感、怜悯感和虔敬感。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是开端,而母婴依恋则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鲍尔贝把母婴依恋发展分为4 个阶段:
1、无分化期(或称不分对象的导向和信号阶段)
0-
2、3个月,婴儿的社会反应还没有分化,但他的信号行为和趋近行为,吸引了父母和抚养者的爱抚和照料,从而获得安全感、信任感与各种需要的满足,构成了父母和婴儿的亲密关系。
2、低分化期(或称导向一个对象的分化的导向和信号阶段)
3~6、7个月,儿童出现了对熟悉面孔的再认与识别行为,社会行为逐渐指向母亲,然而对熟人和陌生人同意持友好反应。
3、依恋关系明确期(或称运用运动或信号同已识别对象保持亲近阶段)
6~18个月,儿童对待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变得积极主动。由于婴儿已获得“客体永恒性”概念,依恋行为具有“目标-矫正”的性质,能根据父母行为改变自己行为的方向、速度或动机。尤其依恋母亲。对陌生人恐惧。
4、伙伴关系发展期(或称矫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2岁以后,随着语言、动作能力的迅速发展,幼儿交往范围扩大。鲍尔贝认为,这时幼儿与母亲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关系,即“伙伴关系”。社会反应具有合作性质。也能忍受和母亲的短暂分离。
早期依恋的考察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安全的依恋使儿童愉快而满足,有利于身心健康,促进今后的社会性发展。
2、不安全的依恋(回避型与抗拒型),说明儿童早期可能生活环境不稳定,社会刺激性不足,但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及时改善亲子关系和社会环境,也能较快学会良好的交往行为,得到正常的社会性发展。
3、鲍尔贝认为不安全的依恋(或称不良依恋)如果得不到补偿和改善,这些儿童也许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延续到童年末期也难以与人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在幼儿园里,他们可能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婴儿般的依恋行为,或对所有成人持冷淡态度,不愿甚至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友好关系,对新环境适应缓慢。
二、移情与同情感、羞耻感、罪错感 移情又称“情感投入”,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同情感来自于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和移入 羞耻感来自别人的评价 罪错感主要是自我评价
三、社会性情感的培养与教育
如何结合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社会性情感的教育:
1、根据教育目标,强化情感体验,有计划的选择、设计符合幼儿特点的、有明确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
2、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精神需要,集中组织一个时期的专门性情感训练活动;
3、在教学、游戏、劳动、散步、娱乐各项活动中,针对所发生的情境、实例,自然而然地进行分散的、渗透性的情感教育
4、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因人而异的社会性情感教育。
第四节 同伴关系和社会地位不利儿童的矫正研究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之间的共同活动或相互关系。儿童只有在于与众多的同伴交往时,才是真正独立、平等、互惠的。同伴交往是儿童演练未来生活实践的现实领地,是锻炼造就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能力的最重要课堂。
二、同伴间的游戏
2岁儿童一般从事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
4岁儿童主要从事平等游戏、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
三、幼儿的友谊
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共同兴趣、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幼儿间的同伴交往:
1、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2、在丰富多样的兴趣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充分表现其才能;
3、有针对性地对“被拒绝儿”、“被忽视儿”进行家庭访问,了解其早期亲子交往经验,争取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重视对幼儿社会交往的指导;
4、采取专门的训练措施提高其社会交往技能。
对忽视儿的注意(p207)
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学前儿童常见的亲社会行为包括:有益于他人或对集体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根据动机分为回报行为、补偿行为、利他行为(较少)
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熟悉社会规范、掌握移情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重视社会性发展的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
1、给予幼儿更多自我决策的条件和机会。
2、经常给予幼儿一定范围的决策权。
3、幼儿在不同情境和群体中时常要充当不同角色,必须要学会相应的技能
4、鼓励幼儿独立解决他们遇到的人际矛盾问题;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引导幼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锻炼乐观、开朗、坚强的品质。
5、培养幼儿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有计划地向4~5岁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怎么办”教育,引导幼儿设想应对策略。
个性: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和多层次的动力结构,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智力、社会性、动机、志向、信念和人生观。个性发展的核心是自我调适。
第十章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与道德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概况
一、杜威
儿童道德发展概况的经历的三种水平:
1、前道德或习俗水平
行为动机大多来自生理或社会的运动
2、习俗水平
行为大都接受团体的规范,很少对外部规范进行批评或异议
3、自律水平
行为的善恶全有自己的思想与判断等决定,而不受制于团体的标准
二、皮亚杰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他主要从认识发展的过程和结构来研究儿童道德的发展,他认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思维的发展,而且,他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儿童道德发展有以下几种规律性的运动线索:
1、从把规则看作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到意识到规则是契约;
2、从单方面尊重到多方面尊重;
3、从约束的道德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4、从他律到自律。
幼儿还处在前道德的或前习俗的道德发展水平。
三、科尔伯格 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二
以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易定向
2、习俗水平
阶段三
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四
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3、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六
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第三节 儿童道德发展的智慧条件和社会刺激性
一、个体的智慧发展水平是其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 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由智慧水平内在地制约着的,智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两者不是同一个过程,具有平行发展的趋势。儿童的道德发展除需要智慧这一必要条件外,还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
二、社会性刺激条件与智慧发展条件一起促使儿童道德发展的具体实现
(一)儿童的角色承担及其发展
角色承担指: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设身处地的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角色承担对于道德判断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角色承担是从没有意识到他人或社会的观点,到领会他人的观点和社会的规则发展的。
(二)角色承担是儿童(主体)与外部道德主体(交往的对象)的相互建构
角色承担实际上是儿童主体对其他的道德主体所表现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意的把握,因而角色承担实际上便是儿童(主体)与外部道德主体(交往的对象)的相互构建。主体的发育水平影响角色承担的质量。班图拉提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理论与我们所谓“道德是主客体相互建构的结果”这一主张是可以会通的。实际上,替代性强化也是一种替代性体验,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因而必然具有角色承担的过程。
角色承担便是对外部道德主体的建构,没有或缺乏建构的对象,个体道德是无法发展的;有交往对象,但交往对象缺乏良好的道德风貌,个体道德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就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因而,建立良好的道德环境,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帮助儿童多与同伴及成人交往,多接触健康的书籍和大众传媒,这是儿童道德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三、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
儿童的道德认识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的动力。
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绪或情感倾向:爱的需要、对比他在和强的人的畏惧感、由爱和畏惧混合而成的感情。
第四节 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一、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
成人化的原因:
1、人们对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还存在着把学校德育的一些概念和模式照搬照抄给学前儿童德育;
2、学前教育界还存在着把成人世界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不加选择、不加转化的照搬照抄给学前儿童的现象。
二、发展儿童的智慧,为提高儿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条件
(一)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而言,道德就是知识
(二)智慧的发展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儿童早期是必要的
(一)向儿童传授的规则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检查
(二)道德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良好的感情关系上
(三)道德传授旨在使儿童掌握处理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四)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
四、幼儿园后期的道德教育应注意发展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科尔伯格提倡认识冲突法,即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上,以引起儿童认知上的冲突,接着组织相邻阶段的学生进行讨论。
五、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应当采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 智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儿童的智慧发展可以高过道德发展阶段,但道德发展阶段不可能高于相应的智慧阶段,可以平行。即超出儿童智慧说的道德教育内容或方式都是错误的,也是徒劳的。
对处于感觉运动智慧阶段的托儿所儿童,道德教育主要是在行为水平上进行。小中班则是采用知识水平的道德教育,也不能忘记对儿童进行道德启蒙(即发展其自律性),大班以上的儿童应采用推理水平的道德教育,日益加强道德自律性。注意:
1、不能忽视道德内容的传递,不宜用强制灌输,而应该借助生动的教育活动
2、行为水平上的道德方式永远不会过时,成人以身作则与人格感化是永不褪色的道德影响源。
3、较高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应随着儿童道德发展的新阶段而出现,但它不应取代或消灭过去的方式,而应当与它们联合起来。
六、提供交往机会,利用游戏、通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一)交往 只有在交往中,儿童才可能逐步去除自我中心主义,产生对同伴情感的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步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二)游戏
(三)童话
童话为儿童的思想和情感提供了无限扩张的时间和空间。
七、与儿童平等对话
建立在权威和仅仅尊重一方基础上的教育,无论是发展智力还是发展道德,都是有缺陷的。没有平等的智力和道德方面的交流,试图让儿童充分自律是不可能实现的。
八、“培养一个儿童需要一个村庄”
成人应当为了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审美
一、学前儿童审美及艺术的特征
1、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
二、学前儿童审美欣赏心理过程的描述 准备阶段(最初是审美态度)实现阶段(审美感受阶段)
效应阶段(最后阶段,结果是主体审美心理的变化)
审美欣赏:指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的审美创造心理过程的描述
审美创造是指创造者在一定的创造欲望的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心理过程三阶段:
1、审美知觉阶段(指审美器官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
2、审美反思阶段(包括了体验和对信息的形式分析两方面)
3、审美表达阶段(儿童的审美表达是他们的知觉与情感的物化形态)审美创造:指创造者在一定的创造欲望的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特性有:
(一)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种种审美活动的熏陶和影响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审美教育是人体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文学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
1、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包含;
2、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
总之在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方面相辅相成,起着相互促进作用。
二、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较为具体的目标,就是审美教育必须促进学前儿童对美的敏感性以及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二层次是为将来学前儿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
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第三节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
审美教育进行的两方面:
一、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用美包围儿童;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3、帮助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积累;
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
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1、丰富儿童的内在图式;
2、激发儿童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的动机;
3、启发儿童的审美思维;
4、教给儿童表现的技能。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第一节 游戏的发展性概念
一、游戏的概念
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的活动,它有别于日常生活,并伴有愉悦的情绪,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二、游戏的特征
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的活动,它有别于日常生活,并伴有愉悦的情绪,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1、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它具有主动性;
2、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它具有虚构性;
3、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它具有有序性。
第二节 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
一、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游戏是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保障。游戏为儿童身体的正常发展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动作练习和运动的机会,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增强了儿童的体质。
二、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它保证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通过游戏及玩具材料,可获得日常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知识,促进儿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重复练习的机会,儿童通过游戏来获得技能,在游戏中学会了推理,发现了有关数的知识及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入学校学习作了知识、经验和能力上的准备。
三、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愉快的游戏,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游戏对于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为儿童提供表达各种情绪的场所。
四、游戏可以促使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在游戏中,由于需要且必然要与其他伙伴发生关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的发现和了解自我和他人,在集体游戏中,实践着如何使自己的行为能被同伴接受,如何与别人相互适应,逐步学会理解别人,掌握和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交技能。尤其是在角色游戏中。
第三节 游戏与工作、学习的关系
一、游戏与工作的关系
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二、游戏与学习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游戏中包含着学习,学习中也包含着游戏,让儿童在游戏化的学习中获得发展。
第四节 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年龄发展阶段
(一)认知发展
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儿童游戏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偶然行为、游戏的旁观者、独自游戏
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儿童游戏的形式遵循着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到合作游戏的发展顺序
3、规则游戏阶段(7-11岁)
随着智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现实,象征性成分逐渐消失,规则在游戏中成为中心,儿童按规则进行游戏,按既定的规则控制自己的行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规则游戏逐渐复杂,竞赛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逐渐演变为体育运动和棋类游戏。
(二)社会性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帕顿根据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交往关系和协同程度将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六种水平:
1、偶然的行为
2、旁观行为
3、独自游戏阶段
4、平行游戏阶段
5、联合游戏阶段
6、合作游戏阶段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按认知分类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按社会性分类(主要根据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划分):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根据儿童参与时的角色分:主动性游戏、被动性游戏 按教育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按实用性来分类:自发性游戏、教学性游戏
第五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一、幼儿园活动游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注重游戏的教育作用,忽略游戏的发展价值;
2、注重追求游戏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儿童游戏的特点和需要;
3、注重主观的随意性指导,忽略了系统的观察指导;
4、注重以成人的既定模式来讲评游戏,忽略儿童的经验获得和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1、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支持者;
2、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与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所需的物品、材料;
3、观察儿童游戏,与儿童一起来讲讲玩过的游戏。
第六节 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
一、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意义
1、对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尊重儿童的具体体现;
2、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就能真正把儿童当作游戏的主人,尊重儿童游戏的愿望,让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耍,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
3、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我国履行对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承担的义务的具体行动表现。
二、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有关规定(《儿童权利公约》)
1、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2、社会有保护儿童游戏权利的义务
3、社会应为儿童开展游戏创造机会和条件
4、社会要加强对儿童服务机构的管理
三、儿童权利游戏的社会保护
儿童游戏权利社会保护的诸多环节和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使一部分儿童失去了充分游戏的权利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儿童的教育、保健等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不管是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的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都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1、活动场地不足
2、游戏设施不普及
3、玩具设计不合理,价格昂贵
(二)社会成员对儿童游戏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重学轻玩”的思想 我们的传统文化倡导的是“头悬梁、锥刺股”、“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苦学精神,这种思想至今还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社会判断儿童成功的标准是学业而不是游戏,认为游戏是不学无术、浪费时间。
1、学习活动侵占游戏活动
2、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偏差
3、教育行政部门干预不当
(三)保护儿童权利的各项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变全民意识; 其次,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游戏设施;
最后,对儿童游戏权利实施保护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作为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把儿童看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
第十三章 学前课程 第一节 学前课程的基本问题
一、学前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指联系教育目标和实现儿童发展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中介,它反映了教师的有目的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
二、学前课程系统的构成要素
1、课程目标
在课程系统中起着统帅的作用。一方面它反映了教育的总目标,是一定理论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教育目标在实践中的具体化,是一种可操作的目标。一个课程的总目标是这个课程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2、课程内容
学前课程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而为儿童选择和设计的学习内容。包括: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组织课程内容的五条原则是: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关联性和均衡性。
3、课程实施
是一种组织过程,是对教育过程的组织,它包括方法、途径和组织形式。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途径有三个方面:教学、游戏和生活。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体教育活动、分组教育活动和个别教育活动。
4、课程评价
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了解课程的目标是否实现,所以说课程评价是课程系统运动的最终环节;二是了解课程本身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进以使它更加完善,所以说课程评价是使得课程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新一轮课程系统运动的开始。
第二节 学前课程的理论实践基础
一、学前课程的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更新的产物,是新的教育目的观、知识观、儿童观、学习观等等在课程上的反。
(一)发展理论与课程
是制约学前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格赛尔 遗传决定论
桑代克 环境决定论
皮亚杰 相互作用论
对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解应成为现代课程的基础:
A、儿童的发展受到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因素影响 B、儿童是通过和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 C、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
D、每个儿童都是年龄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结合体,在发展的水平、速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二)哲学观点与课程
不同发展理论之间的争论,根本上都可归结为哲学价值观的争论。
日本学者森昭分析了教育思潮的对立:
1、教育目的:个人目标和国家(社会)目标的对立
2、教育内容:主张教授适应儿童发展的内容的心理主义与主张教授注重文化遗产的体系的科学主义的对立
3、教学方法:侧重儿童的主动性与侧重教师的文化传授的对立
4、儿童的发展观:尊重儿童自发发展的自然主义与强调形成有价值的人格的理想主义的对立
5、学校论说:视学校为传授知识的场所与视学校为儿童生活、作业场所的定位
(三)社会要求与课程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必然要反映社会的要求,课程对于个体发展的价值和对于社会的价值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
幼儿园的课程,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不仅要反映当代社会的要求,还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四)文化选择与课程
文化选择指的是任何一个课程,都要适合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说,都要经过文化的筛选、选择和适应性改造。文化选择对课程的影响表现在:
首先,文化价值观影响着课程的目标;
其次,文化内容的差异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 再次,文化也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之路
第一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为代表的为构建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而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影响下,全国一律实施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分科教学; 第三次是始于80年代初,直至今天仍方兴未艾,延续时间最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针对我国长期据主导地位的分科教学模式的弊病提出。80年代,赵寄石首创综合教育课程,也有的课程完全打破学科界限,如“活动课程”,还有的在保持分科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分科教学进行改革。除上述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分科课程外采用一种混合的课程模式。
第十四章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1、识记: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感知与考察的方式获取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按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完全参与观察、名义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或局外观察; 按观察过程的结构特点:标准观察与非标准观察 按观察的场所: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观察法的运用包括观察设计与观察实施两个方面。观察设计阶段第一步是确定具体的观察内容,第二是选择观察方式和观察策略,第三是制定观察卡片或记录表,第四,要对观察人员进行培训。
(2)实验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依照事先规划的程序,给予研究对象以特定的刺激,同时研究者要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一些干扰因素,之后再观察或测量实验刺激所产生的结果,以确定实验刺激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的要素:实验对象、实验变量、实验测量; 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室或某种人为环境中所进行的实验,其情境特征是控制;现场实验法是将实验控制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
(3)调查法:指以语言为中介来收集间接资料,对学前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考察、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提问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问卷设计。
2、领会: 为行动而研究:就是实践者为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又称行动研究。主要特征有:自然性、行动性、多种角色统一性、研究成果的非普适性.3、运用:尝试用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来做行动研究。
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展望 走出儿童教育的误区:(1)超前教育的误区(2)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3)超前识字的误区(4)幼儿外语热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