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00:0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

第一篇: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

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

东升二中

随着人们教育思辩的成熟,不少人己意识到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现代教育的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首先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的文化功能,因为文化功能作为现代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它是教育整体功能释放的基础。本文试从普通学校教育的角度,就上述问题作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教育文化功能意义论

1、教育文化功能之涵义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教育与文化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姐妹。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有效地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其二是加速实现人的社会化;其三是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从尝.体上说,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是以文化知识为内核的,其释放是以人为载体的,其完善与否是以社会效益为唯一标准的。

什么是文化,历来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广而言之,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见《辞海》“文化”条),而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文化则主要涉及人类的精神财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下过一个较有权威性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已包括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为了具体分析,社会学家通常把文化归结为五太要素: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东、行内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从文化的构成要素来看,学校教育的内容即涉议了人类文化的基本范畴。

一般地说,影响教育文化功能形成与释放的主要因索有:学校传授的文化知识的框架是否完整,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否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为标准;传递文化知识的手段与形式是否有效,学校及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与分配是否合理。由于文化知识是构成教育文化功能最基本的内核,因此,教肖文化功能释放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教育内容的完整与否。这就要求普通学校课程的组合必须贯彻基础、系统、精选、科学的原则。总之,学校教育的过程,既是传承、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多又是创造、更新人类文化的过程。

2、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整体功能释放的基础

现代教育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教育整体功能的释放必须以文化功能为基础。

首先,从教育经济功能的形成与释放来看。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地不是依靠自然资源、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而是靠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科学素质,通过人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普通,教育来说,其经济功能的形成与释放主要是通过文化科学技术在全体学生(未来劳动者)中的普及,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人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因而可以说,离开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授,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成了无本之木,现代经济的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再从教育政治功能的形成与释放来省。所谓教育的政治功能,其核心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同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现念、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从而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权延续。而这一切,无不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列宁曾深刻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没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列宁全集》第33卷第55页)最后,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教育整体功能的形成是以文化知识为媒介的,而其释放,必须以入为载体,这是教一育的本质规定。一方面,实现人的全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人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如果撇开社会等其他因素不谈的话,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与他所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另一方面,教育功能释放量的大小,与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多少也是成正比的;而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文化的精华。正是在以上意义上说,人的全而发展也好,教育整体功能的释放也好,都必须以文化科学知识为底蕴。

当然,说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整体功能得以形成与释放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功能可以取代其他功能,而无非是为了强调文化功能的基础性,从而使教育的整体功能发挥得更实在、更有效。实际上,教育的功能是一种整合功能,其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功能相辅相成的。

3、教育的文功能是动态发展的

教育的文化功能不会一成不变,其内涵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文化本身也是在不断生发、不断更新的,以人类文化精华为内核的教育文化功能,当然也应不断地发展变化。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加快,人类文化积累的速率不断加快,新的知识、新的文化元素以加速度的状态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为传递文化、适应社会发展为本旨的教育文化功能也必须保持动态的发展,以很好地完成它的本来使命。

第二,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机政治的反映,因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文化的需求及其选择标准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决定了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制度的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的不同意志,对文化的选择和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标准,这一点自不待言。就是在同一社会中的不同历史时期,这种标准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重,如我国五十年代的标准同八十年代标准相比,就反映出很大的不同。正是由于社会与时代对文化的选择以及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人参与社会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其文化功能当然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

由于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不可能绝对同步(因为教育对文化有一个选择、整理和吸收的过程),所以,教育相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正常的,但是这种滞后性绝对不能凝固化一一从另一面看,正是由于这种滞后现象的存在,教育的文化功能才需要永远保持动态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总体上得到两点启示:其一,教育的文化功能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因此,任何对教育的期望值,都必须以此为前提,这也可为说是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任何舍本逐末的做法一一比如出于一时之需而片面地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一一到头来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整体功效的发挥。其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是发展的,因此,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昌氏春秋·察今》),这些古训,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教育文化功能窄化论

毋庸讳言,现行教有的文化功能严重地窄化了,其集中表现是:教育在传递人类文化精华,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弱化。如前文所述,影响教育文化功能形成与释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试就此作些具体分析。

1、知识体系的凝固化

教育文化功能的正常形成与释放是以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为前提的,但几十年来,我们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体系却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自循环系统。

从开设的科目看,五十年代的课程结构与八十年代的课程结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没有实质的变化,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课程结构,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育传递的文化远远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如果说,课程开设的多少与文化的实际蕴含量没有必然联系的话,那么,学科知识更新的程度则更能说明问题了。几十年来,多数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多大程度的更新。以与社会文化发展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文学科为例,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史实与事件,很少或者没有纳入学科知识体系,甚至有些有违历史原貌的东西,还在课程中被传授。另外,由于知识体系的自我封闭与僵化,致使人类文化发展中产生的许多具有基础性质的新文化元素也被排斥于课程之外。如环境科学、生计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自然学科中一些基础的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等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几十年来我们的学校课程一无变化,事实上我们也在不断地作些修修补补,但这种变化相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从总体土说,几十年来因循守旧,课程内容日见庞杂,知识程度日益艰涩,学生负担不断加重;而另一方面,学校课程对人类文化的载负量逐渐下降,教育的文化功能日见衰微。

2、课程标准被异化

学校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它根据一定的目标把各种文化物质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框架。因此,课程标准被执行的信度与效度,对教育文化功能的完善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地看,对现行的各科标准,《教学大纲》中都有比较准确的表述,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课程标准跟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实践甚至制约了教学目的的实现。

如语文学科,本应是使学生具备理解、表述等社会交际能力,但实际教学却大多纠缠于词语分析与华而不实的文章作法,如数理与自然学科,本应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识自然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但实际教学却充斥着大量的习题演练,如社会学科本应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但实际教学却被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知识传授所主宰;如德育学科,本应是知、情、意、行并重,旨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但实际教学中情意与认识被严重割裂,以至造成部分学生的双重人格;如美术学科,本应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实际教学却主要被美术所替代。

凭心而论,出现上述现象的责任,主要责任不在教师,作为以传授知识为天职的教师,心中未必没有课程标准,未必不想执行课程标准。问题在于:片面的价值导向、不公正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身不由己,无能为力一一这是课程标准被异化的实质。

由于课程标准被异化,使得知识的文化价值被贬低了,其结果自然是教育文化功能的窄化。

3、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缺乏必要的矫饰

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指校园文化、教育媒体以及一切影响文化知识传授的因素。大致来说,可以包括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校风校貌以及校园环境布置等;如果放得更宽泛一些,我们不妨把教育的条件与手段也看作是构成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因素之一。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主要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每时每刻,无所不至地影响着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完善。然而在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对文化环境的矫饰是普遍被忽视了的;学生的课余生活大都缺乏生机与引导,学校内的人际关系很难得到有意识的矫饰,校园风貌往往游离于学校教育整体之外,另外,教育条件的不完善与教学手段的陈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说,原有的教育条件与手段是符合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需要的话,那么,再以这样的条件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就难免显得捉襟见肘了。由于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缺乏必要的矫饰,不但影响了文化知识传递的效率,而且它本身还造成了学生文化内蕴的某些缺损。

4、学校教育模式严重封闭

目前,学校教育“围墙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日益呈分离状态,其后果是: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日趋隔离,缺少将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融合贯通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从理论上说,文化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本身不存在升值与贬值的问题,但由于它以人为载休,一旦加入了人的因素,客观上也就造成了文化知识的增值与贬值现象。从这一点看,学校教育模式的封闭就必然会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的窄化。

5、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择与分配机制

所谓学校教育的选择与分配机制,通常是指学校根据每个人的天赋条件和发展趋向,施以合理的教育,使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与他未来的职业、专业相适应,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由于合理的选择与分配从根本上是受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制约的,因此,根据我国的现状,要让每一人都做到各有所学、人尽其才就未免太理想化了。但是,就是在学校内部,也有一个合理地选择与分配的问题,即是否在可能范围内做到了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现实是难以令人乐观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太强调统一和共性了,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是群体,而非作为认识个体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太缺乏灵活性与应变性了,成了铁板一块。学生一旦入了学,不管他们天赋条们如何、努力程度如何、智力发展水平如何,他所面对的是同一的知识体系,同一的要求与标准,从本质上说,他是无所谓发展与选择的机会的,唯一可做的,是身不由己地挤上升学的小道。木来应该掌握更多文化知识,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苦于没有这样的条件;本来由于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同样可能学得实在有用的人,苦于没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样一来,文化知识的价值就难以充分体现,人对文化知识的载负能力也相对下降,这不能不说是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窄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人的总体素质下降,教育的社会评价不高

由于上述因素,人的总体素质下降就成了必然结果,这也是教育文化功能弱化的主要标志。学了语文不会规范地写信、写产品说明,不能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数理化不懂数量单位的换算,缺乏起码的生产和生活常识,不能解释正常的白然现象;学了历史不能正确地评价历史,讲不清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学了地理在生活中分不清东南西北,不了解地貌与资源;学了政治不懂得辩证的看问题,缺乏起码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一个读了十年左右书的人,走向社会后无论在心态上、体质上还是智力结构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据《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有关课题组的抽样调查,这样的人占了70%以上。

维系社会对教育评介的唯一杠杆是教育的社会效益,而决定教育社会效益的根本因素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人们常常感慨于这样的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成功者有相当数量不是学校中的佼佼者----这种二律背层观象不正是教育文化功能弱的有力佐证吗?“读了书无用一一无用就不读书”,这样的怪圈一旦形成,势必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片而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二是厌学、辍学之风汹涌泛滥。

从表面上看,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窄化的直接原因似乎是片而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因为这股恶潮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教师无意于正常的教,学生无心于正常的学。但进一步深究,“片追”本身也只是一种浅层原因,它不是以全部涵盖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窄化的根源。教育界不少人习惯于把“片追”归咎于社会原因,这里面固然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但与其说“片追”是纯粹的一个社会问题,倒不如说更主要的是教育体制自身的问题一一试想,教师也好,学生也好,社会舆论也好,其价值取向都是随教育的选才行准、评价标准的转移而转移的,而我们的评价体系作的是如此的导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向社会一推了之。

因而可以说,呀致枚含文化功能窄化的更深层、更潜在的原因,在于僵化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大一统的体制,大到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小到课程设置、学科标准、评价指标、教学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都不等越雷池一步。正是这种统一到底的体制模式,使得教育相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来说,缺少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要有适应其变化的机制,而现行教育恰恰缺少这样的机制一一这就是教育文化功能窄化之根源。

三、教育文化功能完善论、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前提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的管理模式

为完善教育的文化功能,就必须建立起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机制的教育管理体制。

其基本思路是:改变国家一统到底的教育管理模式,变课程的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变行政的层层控制为宏观调控,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

其主要措施是:第一,转换课程的管理模式。根据国家提出的基本课程标准和评价指标,学校有权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增减课程,实现学校课程的动态化和实用化,以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性。第二,转换学校的目标模式。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之实际需要作为选择课程的基本准则,真正实现由升学目标向素质目标的转换,以有效地完善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三,转换人才的评估模式。将选才与评价的标准同社会的实际需要直接挂钩,彻底摒弃以升学为唯一标准的评估模式,以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引导,从而充分发挥知识的文化价值。

2、完善教育文化的核心是课程的动态更新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在此意义上说,教育文化功能的完善首先是学校课程的完善。课程的完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并保证其在教学中得到实施,二是不断完善课程框架,使学校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保持均衡的态势。

课程的完善必须以如下三个方面为依据: 其一,新纳入的课程知识必须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并能反映文化发展的趋向; 其二,新纳入的课程知识必须是对社会的发展,尤其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的。这主要取决于普教依附于特定地区的特性;

其三,新纳入的课程知识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据此,在改革现行课程的同时可以增设如下一些课程:

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与人的生存有关的自然、生态、资源、经济、社会、人文、审美、伦理等方面的环境知识,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等。显然,这里的“环境”是个广义的概念,涉及自然与社会两大方面。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基本知识,提高适应环境与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学到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处世之道,以有效地提高生存与生活的质量。其文化学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了解与适应生存区域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并对文化的变迁产生积极的影响。

生计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能力的综合评价、就业的心理准备、择业的意识与方法、社会生产的知识与原理、社会劳动的基本技能等等。生计教育不同于现有的劳动技术教育,它综合了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社会与生产、劳动技术与职业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成为一门基础性的综合课程。生计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联系自身的前提下,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文化学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知识文化价值,从而提高教育的社会信誉。

思维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人脑的结构与功能、人的智商与创造力、思维的类型与方式、思维的训练与技巧等等。开设思维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为今后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文化学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为思维与表达方式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特征。

从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角度看,开设上述课程的积极意义至少育三:一是及时地将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精华及时地引入了学校教学体系;二是体现了基础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素质教育的宗旨,使人的文化底蕴更充实、更全面。能让人终身受益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三是有助于丰富教育文化功能的内涵和提高它释放的能量。

3、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对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矫饰和突破封闭的教 育模式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课内与课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校内与校外,都是构成受校教育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把对文化环境的矫饰纳入学校教育的常规中去,尽可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致力于人际的沟通、理解与尊重、努力形成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同时,注意教育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手段的更新。总之,要把对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矫饰看作是提高文化传递效益、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致力于突破封闭的教育模式,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问的联系,建立起各种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接触、了解、认识社会创造条件。应该看到这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德育的需要,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是捉高知识的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

4、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必要保证是建立和健全合理的选择与分配机制

全面形成合理的选择与分配机制,固然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但根据现有的条件,学校教育至少在如下一些方面是可以做些努力:第一,在面向全体的教学中,尽可能在对学生作出综合测定的前提下,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第二,打破普教铁板一块的格局,实行多次、合理的分流,包括小学后,初中二、三年级,初中后等阶段;第三,探索建立各种类型的办学模式,诸如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综合性学校等,形成立体、交叉的办学结构,以满足学生多次分流与选择的需要。总之,要基本上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各有所学、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对提高人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载负能力,进而对完善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期末考核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育的文化功能

姜靖 银川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本文在考察了诸家关于教育功能、文化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作者关于教育的功能以及文化的定义的浅显认知,进而理解解释了教育的文化功能,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关键词:文化 教育 功能

引言:关于教育的而文化功能,初次看到论文题目时就想选则这个题目,脑海中隐隐约约的想法却怎么也串不起来。确定题目后,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对于这些陌生似又熟悉的概念感到莫名的恐慌,所以最先做的就是去查找相关的书籍,跑了各种大型的书店,未果。于是又跑到自治区的图书馆,顿时尤其怀念师大的图书馆,因为自治区图书馆内相关的书籍比起师大的藏书数量和质量都有太多缺陷,愧疚曾经未能好好利用校图书馆。由于所找到的资料并不多,无奈之下只能用自己生涩的语言去组织表达教育的文化功能这样一个看似易懂却有深厚底蕴的名词。学习的路途可能就是这样从茫然无知到熟能生巧吧。正文:

人类创造了文化,又生活在文化中。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就批判了文化对人的消极影响。虽然如此,人也不可能超越文化而存在,学校也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影响而独立存在。因此,教育、文化与人的关系,是值得我们一起去研究的。

那么教育如何与文化挂钩,谈到这点我们就不得不谈教育的功能,那么什么是教育功能?不如反过来问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所以正确认识什么是教育是理解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如上面的材料里所说的,在教育学术界,不同的人对于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教育的功能回答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些基本易混淆的词语的应用更是众说纷纭甚至是混乱不堪的。又因为教育功能所代表的层次不一,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区域广阔,所面对的主体、客体不一,必然会导致对于它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要想有一个准确的大家都认同的定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由于中文的博大精深,教育功能在不同的教科书、学术论文上被冠以不同的名称,比如教育效能、教育功效、教育性能、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等等说法,众说纷纭。但也可以看出以上称谓中也有不尽相同之处。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功能或曰性能、职能,指的是一个事物系统所具备的对周围其他事物发生作用的能力或者根本属性。(论教育的功能问题)是物质存在的一个重要特性。物质外在或者内在的变化就是物质性能的改变或者进化,即物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物质形态的改变体现了物质职能的发展,即功能是每个物质固有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必须借助周围其他事物经行作用或者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是事物功能的表现方式。即离开周围事物,物质的功能则不能较好的体现出来。那么什么是教育功能呢,总的来说就是指我们所研究的教育如何影响周围事物如何和周围事物进行相互作用。那么这些周围的事物到底是什么,首先最直接受影响且和教育相互作用的就是文化,其次才是指人类即包括社会和个体。这里所提到的个体在内容上涉及两个方面既包括生理又包括心理。前者是指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机能的发展,完善。后者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人格等[1]。也就是说,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局限在每个人类个体上,更深远的讲教育的功能作用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对于个体而言表现为每个人具有个性追求个体的独立性。又由于个体也有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其表现为追求个体的共性。教育对个体产生的作用是源于它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而发展影响到个体。即教育通过影响促进个体的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使得个体由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生活在现实中的具体的人。脱离教育对文化所起到的传承与改造作用而去单独讲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是无稽之谈。因为个体是无法讲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无法与庞大的教育相互作用的,那么何谈教育的功能。

当前关于教育功能的理论,除了上述提到的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外,另一种说法是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此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发挥是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径的,但是由于不同途径的复杂性从而使得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教育的负向功能,比如说,通过教育来培养下一代,正向功能表现为把祖宗们积累的有利的生活经验或者其他科学知识得以传承,使得下一代少走弯路。但是负向功能却也有比如压抑了人的天性、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简而言之教育的功能可以看成是对于对于人类个体的内在影响和对于外界既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社会环境又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的元素。

二、文化的含义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多少个人思考过它,它就有多少个答案。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等人的统计,1871~1951年,在世界上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0余种。而根据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社会心理研究所的莫尔统计,20世纪70年代前,世界文献中有关于文化的定义则有250多种。我国学习者习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文化”的含义。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包含着众多要素的多层次、多方面、复杂的、发展变化着的有机系统,包括物质、精神与制度三种。狭义的文化是啊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以及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汇。文化即文治与教化,在包括物质、精神与制度的三种文化中,狭义的文化重要是指思想精神等观念形式的文化,文化中更为复杂而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则在它的深层,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假说和思维方式等隐含的成分,这些成分不仅指导着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一句话,精神形态的文化就是狭义的文化。

另外20世纪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堪称半个世纪来为人引述不断地经典,作者列举了上百条不同的文化定义,逐一进行解析,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将五花八门、形形式式的文化定义很据一些“基本主体”进行归类。其归类的结果得出九种基本文化概念,它们分别是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可谓面面俱到[2]。另一个必须提及的关于文化的概念它被人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定义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来自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的《文化的起源》其中说到,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3]。文化定义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对于人类及社会的密切关联度,不仅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同事也揭示了文化对于人类每一个的个人权利、利益、自由、生存状况的关注。文化定义现象所揭示出来的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心,证明了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的这种鱼人类社会的独特关系,以及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了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回答、分析和解决文化文化与人类社会、社会变革的种种相关的矛盾、问题、冲突和困惑,从而使文化与人类社会更为和谐的发展[4]。文化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从共时态来看,文化具有社会信息表达、传递和交流的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个人的经验成为社会的经验,是个人的思想成为社会的思想,使个人的创造成为社会创造,是个人的贡献成为全社会的财富。从历时态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经验和知识遗传到下一代,代代相传,从而把社会和人类按照一定方式不断地复制出来。横向的传递交流和纵向的遗传复制,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经验和知识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把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在一起,使每一代人都能继承前人的一切成果,并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持续发展的特点。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化人。从发上学的意义上说,文化无疑是人的实践创造的结果,人从一出生就受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熏陶,受到一定文化模式的塑造,从而有“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实际上,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文化塑造人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文化的育人功能既全面又深刻;既是潜在的又是现实的;既是隐性的又是显性的。

通过对教育功能和文化定义的理解,我们会发现,文化定义中很多地方彰显着教育的功能,文化主要强调的是对个体的影响,而这一点包含于教育的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文化以达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教育者、受教者、以及教育手段的有效联系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

教育对人类来说之所以具有功能和价值,说到底是因为文化对人具有作用和价值的缘故。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文化的存在和文化的需要,则在人类社会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传递就没有必要了。教育为之传递、传播的社会文化,如果对人类不具有真正意义,教育功能与作用就无从谈起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育对个人、对社会来说是“物”与“人”的关系,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但是,教育与物的价值有明显的不同。物的价值仅仅表现为物对人的一种有用属性,而教育并不是一个实体的物,因此,它对人所具有的属性并不是在教育本身,而是来源于它所传递、传播的社会文化和知识[6]。所以教育的文化价值就是社会文化、知识对个体与社会所客观具有的意义、作用和效用问题。

教育的文化功能指上承传递、传播人类知识、文化教育本体功能,下启教育作用所及的人类群体,国家社会。教育活动作为人类世代创造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的一种传递、传播的工具和手段,是直接以人类的个体为对象。人一旦成为人,从根本上讲,他就处于和自然界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实践性,其次又是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的,这时人是实践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的主体[7]。教育的文化作用如果站在社会全局和历史的高度,主要在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手续人才的造就。

教育的文化功能,只要表现在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变迁功能三方面[8]。首先文化传递是指文化的留存和传承。人类文化既是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新生一代进行生产与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失去了文化,人类与其他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人类本身也就无法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下去,由于文化的习得性,使得其被学而广泛传播,而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进行传播。所以文化的传递必须借组教育这个媒介。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作用一共经历了三个有简单到复杂的阶段。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优先选取和主动的摒弃,既教育的所选择的是有促进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文化。第二个是按照教育所需要的来进行选择,既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选择留下教育需要的,且有利于教育继续发展的部分。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定向功能即为教育优先选择的文化,一般都是被人所赞扬的优秀的文化。

2、扩大文化选择区的功能。促进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相互介绍,学习新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知识,扩大文化的格局,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碰撞出更多种多样的文化。

3、提高主体选择能力的功能。教育教会人们用更优越的方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另外教育也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样式,使得人们在多彩的选择形式中逐渐培养出多样的选择特性,丰富个体的思维模式。第三个是文化的变迁是由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引起的结构变化。教育的文化变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从横向看,文化由诸如科学、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纷繁复杂的各个子系统构成,文化的各个子系统由不均衡到均衡,从无序到有序,构成文化变迁的一个侧面。在这种文化内部矛盾运动中,科学发挥了启动的作用。而如果没有教育对科学知识的积累、传播、普及,没有教育对人的智力的开发,对人的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的培养,科学的发展是不可思议的,而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就要受阻。(2)从纵向看,文化大约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心理意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之间的依次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构成文化变迁的另一个侧面。教育在这种过程中具有全面完成文化变迁的作用。因为技术设备的引进、各项制度的改革,如果不伴之以必得由教育而形成的人的心灵的现代化、社会各种价值与观念的现代化,前两个层面的发展也必不能持久进行。(3)从文化的主客体来看,文化又可以分为主体与客体。文化客体对主体的人有规定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文化主体又具有超越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这种主客体矛盾运动构成文化变迁的又一侧面。在这里,教育既具有一定“文化材”,使之定形和固定的功能,也具有使文化主体得以产生超越客体——文化材的意向和能力之功能,后者恰恰是当代教育的主要功能。当代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人,教育不再限于现存文化的灌输,而重视人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文化变迁功能。

参考文献:

[1]雷鸣强.教育的功能、价值、功效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1996,03:9-11+5.[2]陆扬.文化定义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51-154.[3] [英]爱德华·泰勒.文化的起源[M].纽约:哈泼和罗出版社,1958(Edward burnet Tylor, The Origins of Culture, 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58.)

[4]曾小华.文化定义现象述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05:56-62.[5]张兴华.文化传统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6胡贵勇.教育功能:诠释,梳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8:1-4.[7]李醒民.论文化的固有特征和研究进路[J].社会科学论坛,2005,07:5-20.[8]胡德海.论教育的功能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8-14+107.[9]雷兵.教育学的文化观[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109-112.

第三篇: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德育与师德教育

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德育与师德教育

(一)一、填空题

1.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内的______,是______和______在各个职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2.教师道德是一种__,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__的指导下,通过__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__和__的总和。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有________。

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________,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

5.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

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________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________等方面。

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

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______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___而生,又为___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___功能。1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答案与解析:

1.特殊道德要求,一般社会道德,阶级道德

2.职业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教育劳动过程,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3.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 4.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5.坚定的事业心,较强的荣誉感

6.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

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

7.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

8.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9.教育,教育,教育 10.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二、选择题

1.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______。A.工作关系B.心理关系C.道德关系D.个人关系 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

A.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团结协作D.以身作则 3.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________。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4.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________。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5.在哪种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________。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6.哪种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________。

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答案与解析:1.A2.B3.B4.D5.C6.D

三、判断题

1.教师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而不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2.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按其职业道德的要求行事就可以了。

3.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就可以当教师。

4.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养应有特殊而严格的规定。

5.师生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

6.师生关系如何无所谓,只要教师业务能力强就行。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8.教育机智是教师灵感的突现。答案与解析:

1.错误。教师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因此,教师道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2.错误。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精神支柱。因此教师应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其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3.错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科学知识。4.正确。

5.错误。师生关系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教与学的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6.错误。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7.正确。8.正确。

五、简答题

1.教师的职业素养具体应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教师有何要求? 4.热爱学生对教师有何要求?

5.团结协作在教育工作中有何重要性? 6.教师要为人师表,必须做到哪些要求? 7.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是什么? 8.教师合理的智能结构应是怎样的? 9.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是什么? 10.社会对当代中学生有哪些特殊要求? 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12.怎样理解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13.怎样理解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14.怎样理解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 15.怎样理解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16.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其次是教师的智能结构,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机智;再次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和清晰的自我表现意识。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几个方面。

3.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较强的荣誉感;发扬蜡烛精神,甘为人梯,做辛勤的园丁;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4.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要公平地对待学生。5.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群体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劳动,学生的成长主要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只有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才能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才能使教育工作有效地运行,才能使教师集体给学生集体以良好的道德影响。6.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使用文明语言;仪表端庄、朴素大方。

7.教师的语言表达应符合以下要求:语言表达要准确通俗;语言表达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应以口头语言为主;口头语言应与体态语言配合使用;还应具有监听自己语言的能力。8.教师合理的智能结构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就知识结构而言,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就能力结构而言,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

9.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主要有: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信念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心理上的闭锁性所导致的不易被理解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心理;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导致的心理活动内容的社会性的增多。

10.社会对当代中学生的特殊要求有:要具有艰苦、勤奋的吃苦精神;要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做“四有”新人;要“学会关心”。

11.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12.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即它是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目标上的协调一致。13.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而形成和建立的人际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使师生摆脱了既定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束缚,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人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14.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是一种非外来强制和约束的,发生在正式组织之外的,自然形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的交往没有正式关系中的拘谨、刻板及模式化的倾向,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实现正式关系难于达到的师生之间的深刻了解和情感沟通。

15.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的。

16.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指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三类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无序、随意和放纵;专制型师生关系模式的待征是命令、权威和疏远;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

六、论述题

1.你认为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什么意义?

2.分析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答案与解析:

1.(1)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灵魂对灵魂的塑造,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就会给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2)教师的劳动具有周期长、见效慢、艰巨复杂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3)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稳定的情绪,否则就会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失败,而且也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4)良好的性格特征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无法取代的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5)清晰的自我意识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克服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使其始终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之中。2.师生关系模式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同。(1)在专制型模式之下,当教师在场时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教师不在场时,说明他们是在教师的权威下才努力学习的。(2)在放任型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不在场时反而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中的具有领袖才能的人,出面进行组织的结果。(3)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比较适中,学习成绩比较稳定。

七、设计题(无答案)

1.请你根据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设计一套开放性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

2.在对开放性调查问卷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请你再设计一套封闭性调查问卷。

八、讨论题(无答案)

1.读了以下这段文字后,请你谈谈自己对教师的仪表的看法。

马卡连柯说:“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最好还是请他走到角落里,在那里去擤鼻涕,叫谁也不要看见他。”

2.“棍棒底下出孝子”,体罚学生有时也是必要的。请你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3.阅读《中国孩子敢向新世纪发问吗?》,并请你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学生的创造性的。

九、教学实践(无答案)

1.运用你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到中学去进行实地调查。2.与学生进行座谈,请他们谈谈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应是怎样的?

3.与教师进行座谈,请他们谈谈当代中学生的特殊心理要求。

4.请中学校长从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谈谈学校对中学教师(包括未来的教师)的特殊要求。

2011教师招聘考试公共综合完整版复习资料2

(二)1.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A.有序问题 B.无序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2.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最适当的解释是()。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 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

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3.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

5.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6.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8.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A.一般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无结构问题 D.特殊问题 9.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10.()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11.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14.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5.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1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17.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19.可采用()来治疗失眠。

A.系统脱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自我暗示法 D.行为疗法

20.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

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2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22.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23.在心理测验中,成就动机测验属于()。A.认知测验 B.能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商测验 2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A.会谈 B.倾听 C.鼓励 D.询问 25.肌肉的松弛训练法是由()首创的。A.皮亚杰 B.雅各布松 C.艾里斯 D.沃尔茨 26.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A.学习目的 B.教学目的 C.学习目标 D.教学目标 27.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

A.目标分类 B.目标表述 C.任务分析 D.任务执行 28.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是()。

A.弗洛伊德 B.布卢姆 C.皮亚杰 D.杜威

29.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

A.知识 B.领会 C.综合 D.评价

30.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是()。A.知识 B.领会 C.综合 D.评价 答案与解析:

1选D。研究者一般将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两类。其中无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2选D。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问题的解决。专家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地被提取和应用。专家不仅拥有丰富且组织合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也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须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3选C。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的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的特点。

4选A。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心理眩惑”等情况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都影响问题的解决。

5选C。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正是功能固着的表现。

6选A。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为此,可以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7选C。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8选B。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正属于这类问题。9选B。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10选C。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11选B。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12选A。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13选B。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道德发展的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14选D。在道德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和无限的感激,这样一种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15选D。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16选D。认同的含义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17选A。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18选A。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9选B。肌肉松弛法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而失眠状态的出现就是由于情绪上紧张、不安,心里产生的焦虑,肌肉松弛法刚好能够治愈这一症状。

20选B。强迫行为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是指产生一系列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涉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小王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的行为就是强迫行为的表现。

21选D。强迫行为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是指产生一系列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涉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也就是产生焦虑行为。

22选A。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成就测验。

23选C。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人格测验包括多相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24选A。教师通过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25选B。肌肉的松弛训练法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这种方法由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

26选D。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27选C。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力求使任务变得细化可行。

28选B。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对每一个领域进行详细的分类,使之形象化、条理化,成为一个教育目标体系。29选A。知识是认知领域的构成部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30选B。领会是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三)1.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2.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负迁移 D.纵向迁移 3.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4.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5.()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

A.正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垂直迁移 6.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7.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 8.关于陈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B.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C.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D.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9.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A.派生类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B.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C.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和总括学习10.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1.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12.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是()。

A.并列结合学习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D.归属学习13.()是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A.组合律 B.活动律 C.强度律 D.差异律

14.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应用技能 D.学习技能 15.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A.物质性、协调性、简缩性 B.适应性、协调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协调性、适应性 16.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17.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A.打开收音机 B.草书 C.实弹射击 D.开车

18.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19.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20.在操作过程中动作的品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这属于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A.操作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2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22.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23.在学习新材料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这属于()。

A.复述策略 B.理解——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24.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25.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生成技术 26.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27.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28.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是由()提出来的。A.加涅 B.布鲁纳 C.斯滕伯格 D.弗拉维尔

29.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之为()。

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 30.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是()。

A.发现教学 B.指导教学 C.程序教学 D.合作教学 答案与解析:

1选A。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2选C。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3选C。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考&试大$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选D。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5选B。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顺应性迁移是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重组性迁移是指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6选D。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客观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认知结构属于主观因素。

7选C。定势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有时也称为心向。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

8选C。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因此也称描述性知识。9选B。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划分学习的类型,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学习。

10选B。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陈述性知识。

11选C。所谓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考&试大$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12选C。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因为学生是通过对“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进行综合归纳后才获得“水果”这一概念的意义的。13选A。组合律表明,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14选B。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15选C。操作技能本身属于技能的范畴,具有一般技能所有的特点,但就操作技能本身而言,又具有与其他技能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有: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因此,答案为C。

16选D。操作技能按操作对象的不同分类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前者操纵的对象主要是机体自身,后者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操纵一定的器械来进行的。

17选B。连续动作技能即连续型操作技能,这类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操作技能表现为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协调的动作序列。只有B选项符合这一定义。18选A。智力技能也称为心智技能,所谓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19选D。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形成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20选D。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于操作活动方式的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

21选A。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22选B。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

23选D。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是属于组织策略中列提纲的方法。24选B。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25选A。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

26选B。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都属于元认知策略。

27选B。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考&试大$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属于组织策略中利用图形的方法。28选B。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由布鲁纳在其著名的人工概念的研究中提出,直到20世纪70年代加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才明确地将认知策略划分出来,在其学习结果分类中单列一类。

29选B。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考&试大$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30选B。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在指导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教学目标;在充足而连续的教学时间里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监控学生的表现;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反馈。

教育政策法规

一、多选题

1、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ABCD)、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

A、教育方针

B、政策

C、法律法规

D、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BCD)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A、“八荣八耻”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

3、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BCD)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A、共产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4、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和材料:(ABC)和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材料证明。

A、身份证 B、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C、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D、教材教法合格证

5、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ACD)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A、宪法 B、教育法 C、劳动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6、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AB),制定本法,A.宪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7、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AB)

。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8、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C)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D),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A、耐心

B、个性

C、平等

D、个体差异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CD)来保障”。

A、靠教师 B、靠社会 C、靠法制 D、靠制度

10、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BC)放在突出地位。

A、学历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职业道德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11、法律责任的类型有(ABCD)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12、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ABCD)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13、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AD)A、行政复议

B、民事诉讼

C、仲裁

D、教师申诉

14、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ABC)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15、学校可以解聘教师的情形有(BCD)

A、不能团结同事,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6、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BC)A、让1-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

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1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有(ABCD)A、权力和自由的广泛性 B、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C、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D、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18、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设定包括(AB)

A、法定监护

B、指定监护

C、委托监护

D、代理监护

19、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ABCD)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20、学校对高中生可以进行以下何种处分?(ABD)A、警告

B、记过

C、送劳动教养

D、开除学籍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ABCD)

A、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B、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C、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D、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2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和(ABCD)义务。

A、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B、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3、监护人的职责是(ABC)

A、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B、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的民事活动,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人发生争执时,代理其进行诉讼;C、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对被监护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D、不管不问。

24、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有(ABCD)

A、遵守法律法规;B、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C、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D、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ABCD)A、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有合格的教师;

C、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D、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2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和(ABCD)权利。

A、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B、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C、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D、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7、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办理程序上的规定是(ABC)

A、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 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

B、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的,应当附具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

C、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D、应当得到省一级教育部门的许可。

2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臵的要求是(ABCD)

A、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臵,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 规划,合理布局。

B、小学的设臵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寄宿制小学设臵可适当集中。

C、普通初级中学和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臵,应当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和地理条件 相对集中。

D、盲童学校(班)的设臵,由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聋哑学校(班)和弱智儿童辅读学校(班)的设臵,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 排。

2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对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节应(ABC)

A、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B、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 C、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D、教育教育就行。

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CD)来保障”。

A、靠教育教师 B、靠社会 C、靠法制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单项选择

班主任是班级体的(C)

A、管理者

B、领导者

D、指导者

班级个别教育是集体教育的深化和(A)

A、补充

B、发展

D、提高

班级管理的计划是班级管理过程的(B)

A、中心环节

B、首要环节

D、终结环节

操行评定必须实事求是,把握学生的(A)

A、主流

B、优点

D、全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的(C)D、靠制度

C、组织

C、完C、中介环

C、缺

A、组织活动

B、小组活动

C、独立活动

D、文体活动 搞好活动是夏令营成功的(A)

A、关键

B、特点

C、保证

D、内容

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C)A、客体

B、内容

C、手段

D、依据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一种(B)

A、教育内容

B、教育因素

C、教育力量

D、教育原则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A)

A、基本单位

B、组织形式

C、对象

D、主体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A)

A、根本保证

B、重要途径

C、主要形式

D、重要内容 规范是集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D)

A、内容

B、方式

C、途径

D、准则

家长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B)

A、合作者

B、助手

C、领导

D、支持者 模仿是学生独特的(B)

A、生活方式

B、学习方式

C、活动方式

D、交往方式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人的个性的(A)A、核心

B、标志

C、特点

D、结果

热爱学生,坦诚相待是个别教育的(B)

A、前提

B、心理基础

C、关键

D、感情基础

榜样示范作用与榜样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威信之间成(B)关系。

A、反比

B、正比

C、无关

D、未知 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D)

A、结果

B、环节

C、目标

D、出发点

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实二者是(A)A、一致的 B、辨证的 C、有区别的 D、联系的

二、多项选择

主体教育理论把(CE)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A.教育资源

B.教育内容

C.教师

D.教育方法

E.学生

班级活动的形式有(BCD)。

A.课外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D.群众性活动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方法主要有(ABCD)。A.行为练习法

B.环境陶冶法

C.活动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班级活动应该坚持(ACD)等原则。

A.方向性

B.控制性

C.整体性

D.主体性 班主任针对中学生进行的班级教育主要包括(BCD)等内容。

A.社会教育

B.班级德育

C.班级智育

D.中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教育 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A.教学常规

B.生活卫生

C.教学环境

D.档案资料

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的类型主要有(ABCD)。A.经验管理型

B.行政管理型

C.随意管理型

D.科学管理型

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ABD)。

A.长期性与连续性

B.早期性与奠基性

C.计划性与规范性

D.自然性与随意性 班级德育的主导力量是(B)。

A.学生

B.班主任

C.任课教师

D.班干部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主要有(ABCD)。A.利益型

B.心理型

C.地域型

D.相似型

按性质划分,非正式群体的类型主要有(ABC)。A.积极型

B.中间型

C.消极型

D.虚拟型

中学生的升学心理可划分为(ABCD)等类型。A.志向型

B.现实型

C.依附型

D.随意型

班主任素质提高与完善的方法和途径有(ABCD)。A.正确审视自我 B.加强理论学习

C.深入教育实践

D.重视教育信息反馈

班主任工作技能各形成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ABC)。A.活动结构的改变

B.活动速度和品质的变化 C.活动本身的调节功能

D.知识的积累和理论的提升 家长会的形式,按其内容可分为(BCD)。A.校长办公会

B.情况通报会

C.家长座谈会

D.经验交流会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方法主要有(ABCD)。A.行为练习法

B.环境陶冶法

C.活动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组织、协调家庭教育力量的原则主要有(ABC)。A.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 B.对家长指导与尊重相结合 C.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案例解析:

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

那么,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呢?我们认为: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或指责一番,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不仔细调查了解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掩,找不到其真正原因,而作出错误处理。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缺乏经验而犯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特别是缺乏经验往往导至犯错误。例如,他们要求粉刷教室的墙壁,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结果不但没有把墙壁刷白,反而刷得更难看,甚至,把教室的地板流了一滩滩水,把教室弄得更脏,严重的,刷墙的水还流到楼下教室里去了,把别班的教室搞得很脏,闯下了“大祸”。诸如此类由于缺乏经验犯上错误是屡屡可见。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能教给他们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

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由于好奇心而犯错误。例如,对某一件物品,对某一件事产生了好奇心,他不管可看 不可看,可玩不可玩,可拆不可拆,结果看起来了,玩起来了,甚至于拆起来了,导至了犯错误。

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至了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很低,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美的,结果犯了错误。“江湖义气”是封建义气,这是不好的东西,但他们却认为这是“够朋友”,把它当作好的东西,结果导至了犯错误。

第四,别人促成了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例如,有两个同学在打架,他跑去制止,结果自己挨了一拳,他吃了这一闷拳,顿时火气上升,也打起来了,形成“二打一”,结果犯了错误。

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

根据前述,可以看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乱加指责和批评不可能收到教育的效果,更不利于学生对错误的改正!

其次,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道我原因,启发他们勇于讲清事实,承认错误。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给予改正的机会,不要老是揪住不放,动不动就当众“揭粑”。这样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一是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感到犯了一次错误就永不得翻身,抬不起头来;再是,今后犯了错误再也不敢承认了,因为他承认了反而成了老师“整”他的把柄,那就只有不再承认了。因此,教师正确的做法;允许学生犯错误,也要允 许学生改正错误,决不能揪住不放。

再次,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有一点点改正,即使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最后,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批评,但也不能漠然视之。既是错误,就必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这样,既可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也可使其他学生防患于未然。当然,这就需要班主任的机智和艺术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一、单项选择题

1、()在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

A、戴尔 B、普莱西 C、加涅D、斯金纳

2、贝罗的传播模式中把传播过程的要素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

A、信息源、信息、通道、接受者

B、学生、教师、媒体、信道

C、信息源、媒体、通道、接收者

D、信息源、信道、效果、接收者 3、1954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书,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活动的发展。A、斯金纳

B、华生

C、贝罗

D、普莱西

4.历史上有三种教育实践既相互融合,又各自发展,为形成教育技术这样一个独特的领域,奠定了基础,这三种教育实践是

A、视听教学、程序教学、掌握学习法

B、程序教学机器、工业化社会、电化教育

C、合作学习、系统方法、教育传播

D、视听教学、程序教学、教学系统方法

5、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实际上也构成了一种媒体的分法,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是()。

A、媒体所呈现信息的抽象水平

B、媒体所呈现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觉通道

C、媒体的先进程度

D、媒体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能力

6、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的过程与资源的理论与实践。A、开发、应用、购臵、建构、设计

B、组织、设计、实验、管理、辅导

C、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

D、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学习管理、开发、评价

二、简答题

1、写出教育技术的五个领域。

2、写出历史上对教育技术的形成影响重大的三个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A

4、D

5、A

6、C

二、简答题

1、五个领域分别是: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设计包括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开发包括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楚合技术。应用包括媒体应用、革新技术推广、实施和制度化、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递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评价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一是视听教学运动,它推动了使用各类学习资源来促进和优化学习;二是程序教学,它推动了心理学与科学技术在个别化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个别化教学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组合与早期教学设计的形成;三是系统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它推动、奠定了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基本方法的形成和基础,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发展。

(二)一、单项选择题 1、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用五个问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描述传播行为的方法。

A、拉斯韦尔 B、香农 C、施拉姆 D、贝罗

2、在()的传播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受者以及噪声六个因素,其中发射器和接收器起到了编码和译码的功能。

A、贝罗 B、香农一施拉姆 C、拉斯韦尔 D、香农一韦弗

3、伊利认为系统方法包括5个基本过程,分别是:分析确定问题、确认目标;选择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与控制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A、评价和修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案 B、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评价和修订解决问题的方案

C、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修订解决问题的方案 D、评价和修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性评价

4、教育技术有四个理论基础,它们分别是()。A、机械论、进化论、教育哲学、工具论

B、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教学论

C、教育传播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D、视听教学论、程序教学论、教育传播论、媒体论

5、第一个传播过程的模式是贝尔电话实验室的()提出的。

A、施拉姆 B、香农 C、韦弗 D、拉斯韦尔

6.心理学家()提出把学习分解成八个阶段,即动机阶段(期望)、领会阶段(注意)、习得阶段(编码)、保持阶段(记忆)、回忆阶段(提取)、概括阶段(迁移)、操作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

A、加涅 B、奥苏贝尔 C、伊利 E、布鲁纳

二、简答题

1、写出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和相关内容。

2、写出伊利关于教学系统方法的五个过程和流程图。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C

5、B

6、A

二、简答题

1、传播过程通常都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和效果。

(1)传播者 ①传播者的任务 ②影响传播者传播能力的因素(2)信息 ①信息的符号 ②信息的编码、译码(3)媒体(4)接受者(5)效果

2、曾经担任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主席的伊利认为,教学系统方法本身应该包括5个基本过程,分别是: l 分析确定问题、确认目标; l 选择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l 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案; l 尝试、评价和修订解决问题的方案; l 实施与控制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整个过程的各个步骤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注意过程与过程、步骤与步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运用当中的创造性与启发性是这一系列过程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特征。

(三)一、单项选择题

1、正常人的听觉器官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Hz(听域)。A、16~20000 B、5~29000 C、20~30000 D、15~43000

2、人的听觉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一生理一心理过程,常用()三种量来描述,这三种量是人对声音的主观感觉的要素。A、响度、频率、音色 B、响度、音调、音色C、音调、频谱、音律 D、普通音响、立体声、音色

3、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人耳的音调感觉与声音的()相对应。

A、强度 B、泛音 C、频率 D、回声

4、音色是人耳听觉的一种感受特性,代表人耳区别相同响度和音调的两类不同声音的主观感觉。人耳对音色的感觉决定于声音中()的数量、相对强度关系和分布。A、高频部分B、泛音各分量 C、低音部分D、和谐音

5、立体声技术是利用听觉的(),在放音时重现各种声源的方向及相对位臵的技术。A、方位感 B、灵敏度 C、分辨力 D、听力曲线

6、传声器是一种将()转换为电能的能量转换器件。俗称话筒、麦克风。

A、机械能 B、热能 C、内能 D、势能

二、判断题

1、将人耳感觉器官能听到的各种频率声波的最低的声压值连成一条曲线,称为闻阈曲线;对各种频率声波所能忍受的最高声压值并连成一条曲线叫最大可听闻,将人耳对于响度过大以至难以忍受的各频率声波的声压值同样连成一条曲线,称为痛阈曲线。比它再强的声音就要引起痛觉。()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2、对不同频率音响的人耳听觉响应是不同的,频率越低或越高,响度感觉越差,而对中高频率(1kHz~5kHz)的声音相对比较灵敏。人耳听觉的频率响应不是平直的,而且声压级不同时,听觉频响也不同。()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3、音调是入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人耳的音调感觉与声音的频率相对应。频率高,音调高,声音听起来“尖”;频率低,音调低,声音听起来“低沉”。在复合音中,音调决定于基频频率。但是,音调的高低感觉与声音频率之间不

第四篇: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期末考核

关于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评价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中最常规的工作。精当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堂生气勃勃;教师兴味浓烈,精神百倍;也让听课者入情入境,如痴如醉。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很高。相反,无效不当的课堂评价则令学生恹恹欲睡,教师无精打采,听者兴味索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正确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发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源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课堂评价蕴藏的巨大潜力,正视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种弊端,积极改进课堂评价手段,挖掘课堂评价丰富的宝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呈现: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弊病:

1、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知识性的错误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画杨桃》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围绕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老师,“半晌”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替他解答? 生1:“半晌”的意思是一会儿。生2:我认为是过了一会儿

师:你们都说得很对,真聪明!

说实话,这样错误评价的现象在我们课堂里时有发生。在这个案例中,两个学生的回答明明是错误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半晌”的解释是“半天”,在这里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也应解释为“过了好久”,然而因教者对词义不甚明了,故给学生做出了错误的评价。古人说得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试问,这样的评价有效吗?这样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吗?

2、课堂教学评价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师:你知道“天堂”是什么意思吗? 生:人死后要去的地方就是天堂。师(脸一沉,面对全班同学):她说得对吗? 生:不对!师(生气的):没有好好读书吧?坐下!(又面对全班)不过,她是我们班最差的学生,你们不要歧视她!

这是在前不久一位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研究课上亲眼目睹的一幕情景。且不说这位老师是否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凭那最后一句对学生的评价,我想那孩子在这堂课上的收效可能微乎其微,更有可能在自此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便成一个“哑巴”了。

3、课堂评价语言单一

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不对、好、不错”,这些过于简单笼统的评价语言。而至于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好?好在哪里?不错又不错在那里?只有靠学生去揣摩。或者聪明的学生慢慢会摸索出和教师预想一致的答案就是好答案,和教师不一致的答案就是错误的答案。慢慢地,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揣摩老师的心思,课堂变成了一个变相的一言堂,也就索然无趣了。

4、课堂评价的形式单调,令人生厌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煞费苦心地讲解、表演,学生毫无表情地配合、接受。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抽一名学生画画后,教师表扬他“画得好”,全班同学就竖起大姆指说两遍“XX,你真棒!”课后,我问同学们你觉得他真的比自己好吗?有的同学说:“教师说好,就是好吧。”我又问另一位同学:“你能画得比他更好吗?”那个同学回答我:“当然能”。“那你为什么还赞扬他呢?”“教师是这样要求的。”可见,学生的表扬是言不由衷的,只是为了表演给教师看的。

课堂评价的常用手段是语言,这一点是无疑的。但我们不能仅限于语言评价、鼓掌表扬,忽视其他手段的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频率更快,这些方法和手段远不能适应新型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对获得成功的孩子握握手,或一声隆重的祝贺,或摸摸头,或一个小小的“奖品”、或一段亲切的寄语等方法,这种无声的“语言”所带来的动力和发挥的作用往往超过用过了千遍万遍的语言评价。

5、课堂教学评价表扬泛滥,忌讳批评 在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一道连续退位减的过程,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一学生说完,老师说:“她说得好不好啊?”小朋友们齐声说:“好!”老师接着说:“我们来表扬她一下!”于是,小朋友们训练有素地边拍手边齐声喊到:“Good!Good!Very good!”一节课下来,满脑子都是这样的“掌声”、“喊声”。这样的评价在过了开始的新鲜感之后,留给学生的只是单调、乏味、没有意义。还有部分老师喜欢搞利益驱动,回答对一个问题或做对一道题目都会得到一颗“智慧星”或一个“聪明奖章”等等,一节课下来,学生的额头上贴满星星,身上也挂满奖章,可这样的情感发动,后果又是什么呢? 曾经在一节课中有这样两个镜头:

镜头1:小组合作时,一个学生紧攥着学习材料,不愿与其他同学合作,急煞了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一个学生向老师求助:“老师,××故意捣乱!”

镜头2:两个学生貌似端坐,但私下里拳脚相加,最终一生忍不住大叫“哎哟”,惊动了课堂。

但奇怪的是,执教老师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似乎被施了“障眼法”。对此,一位学者的话振聋发聩:“教师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不只是教师的失察,而是渎职!”曾几何时,“批评”成了教师观念里一个颇为尴尬的词。一方面,学生许多错误的行为、思想、观点需要批评和纠正;而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变得越来越缩手缩脚。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已经成为迁就的代名词,甚至已经异化为对学生的放任。

6、评价渠道单一,主体受限,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作为被评价的客体,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因而课堂教学往往处于沉闷状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改革弊端,拓宽评价的渠道,提倡学生自我评价,生与生互相评价,生与师互相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7、课堂评价的内容单一,范围狭窄

目前,我们的课堂评价的内容往往注重学生的个体,忽视学生集体。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能抓住单个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而对小组或全班同学的学习表现则关注不够。偏重对学生口头表达方面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如书写、观察等)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所为的评价。课堂评价中常常注重表现得较优秀或成功的学生的褒奖,而忽略经努力而仍表现拙劣或失败学生的鼓励。较注重学生获得的知识情况的评价,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习惯等方面的评价。

二、几点建议: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对此,我们该怎么呢?到底如何实施课堂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应该怎样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评价水平,真正实现课堂评价的有效?除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多钻研教材,练就善听的本领。

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练就善听的本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确实有一群失听的老师。教师怀里揣着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个环节,而所谓的听,就成了形同虚设。对学生的发言不善于倾听,又怎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呢?所以要想实现课堂评价的有效,教师必须多钻研教材,在课堂上练就善听的本领。首先,教师应把主要精力花在钻研教材上,努力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自如地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才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其次,应在课堂上养成倾听的习惯。只有善于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才会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才会从学生的精典的发言中捕捉到许多生成性的资源。

2、多几分宽容,练就赞美的本领。

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几宽容,练就赞美的本领。教育学家曾说:孩子总在不断地犯错误中成长的。孩子在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再所难免的,这需要我们教师非常理性地去看待孩子的错误,多几分宽容,善于从孩子的错误中捕捉正确的因素。由衷、恰到好处地赞美孩子是一门艺术。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尽管这一说法显得夸张,但也不难看出赞美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特别善于赞美孩子,特别面对弱势群体时,他更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不简单!”我想这群孩子在这一份真诚的赞美里,一定会重新找回自信。所以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宽容孩子,给孩子多一点赞美。当然要充分提高赞美语言的含金量。相信这些美丽的话语定会成为孩子前进的不竭动力。

3、多阅览群书,练就善说的本领。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博览群书,练就善说的本领。读书是语文之本,成人之源。读书应该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道:“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的那点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老师必须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具有精深广博的学科知识。此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所以教师应徜徉在茫茫的书海里。只有这样,才能在三尺讲台前得心应手,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况且课堂评价要求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反馈,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还应当在平日的课堂里努力练就善说的本领。俗话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书读多了,积累丰厚了,才会即时正确地总结归纳评价学生的发言,从而实现善说、会说。

第五篇:教育学原理专题四学习活动之终身教育与民主教育的关系

专题四学习活动:终身教育与民主教育的关系

1、终身教育与民主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民主教育是一种政治教育,它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播民主理想,培养他们健全的民主意识和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民主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在民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并树立某种程度的民主信念,以最终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民主公民。而终身教育包括了三个很基本的概念,“生活”、“终身”、“教育”;第一,它强调终身教育并不是结束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一个正规的过程;第二,终身教育并不限制在成人教育,而是包含了教育的所有阶段,并且将它们统一起来,所以它是强调从整体去看教育;第三,它包括了正规、不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模式,同时也寻求教育过程中纵向的联系和连接以及生活中各个阶段的横向的整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反映了教育的民主化。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教育的民主化。另外,终身教育在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和技术以及学习时间上具有非常大的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终身教育具有一种矫正的功能,能够完善现存教育系统的不足。

2、形成不同时期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 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决定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决定着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统治阶级的这些要求既体现在他们的教育观念上,又体现在他们的教育制度上,而且必须借助教育制度加以保障和实现。因此,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2)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

(3)文化因素: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一定的文化功能。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4)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5)原有教育制度以及国外教育制度育法律、规 则、条例等。

下载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