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1:2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

科学教案

固关镇民族小学

赵莉

第1单元 生物的进化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 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3. 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教学准备

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

一. 教学导入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

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 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 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4.我们怎样查找?

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6.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

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化石)活动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 1.化石的形成(放映短片)

2.依据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化石为什么能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 时间的顺序 生物演化 请比较4个时期的化石,试讨论分析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地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发展。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发展。三.阅读:关于生物进化的辩论 1.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 2.组织交流阅读收获:

化石的形成非常偶然,人们通过化石所获取的信息是跳跃的、不连续的;人们探索生物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说;认识到科学上光有观点是不够的,需要由证据证明观点;了解到辩论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机动部分:补充讲解乔治〃居维叶、拉马克的故事.物竞天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资料分析,了解马的进化与生活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2.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适者生存,不适则被淘汰。3.通过资料分析,探究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构造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适者生存的科学进化论观点。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进化是环境的变化、自然选择的结果。教学准备

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

分组材料:鲫鱼、小玻璃缸;绿色的桌布,同样多的绿、白、红、黑四种短细线。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 谈话引入:

直接入题: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曾出现过众多的生物,这些生物中的绝大多数在进化过程中灭绝了,又不断有新的生物出现。这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以马的进化为例,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马进化的影响吧。二.研究讨论:

活动1 马的进化与自然环境的变化

1.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信息,绘制流程图。找出两条主线: ① 生活环境的变化:原始森林→森林减少→现代草原

②马的体态的变化:体形小,多脚趾→侧趾退化→体形大,单趾。2.对流程图进行分析,小组讨论:自然环境在马的进化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3. 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原始马,有充足的食物,小巧的体形有利于躲避天敌。随着森林面积减少,原始马失去森林的庇护,只有快速地奔跑才能躲避天敌,于是体形变大,更加有力,脚趾的中趾变得更为粗壮。森林完全消失,体形更大、奔跑速度更块的马才能得以生存,因此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马遭到自然的淘汰。在自然的选择中能适应新环境的马生存了下来。

4.让学生思维进一步迁移,理解: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了生物的进化。5.播放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进化起到的作用。三.活动体会

活动2 自然的选择 1.师介绍活动方法及要求 2.学生活动

3.完成数据的统计,填写在第8页表格中

4.组织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当四中颜色的短细线散落在绿色的桌布上时,与背景色反差越大的短细线越容易被我们发现。这个实验说明,在自然界中当一种生物容易暴露给天敌,它的数量就会减少,长此以往就会有灭绝的可能。反之,色差接近的生物也有被天敌发现的可能,但是总会保存下足够的数量进行繁殖,这样整个物种就不会灭绝。这正说明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5.补充案例分析:

案例重现:英国有黑、白两色的胡椒蛾,它们喜欢在树干上停留。工业革命前,白胡椒蛾的数量要远远高于黑色胡椒蛾的数量。随着工业革命开始,工厂中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环境,树杆也因此变为黑色,这时,黑胡椒蛾的数量就远远地高于白色胡椒蛾的数量。

请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的环境变化对胡椒蛾的生存、繁殖会造成哪些影响?这个影响又说明了什么?

第2课时

一、观察引入,了解动物适应环境 1. 观察水中的鱼,分别从上面和下面看,有什么发现?

从上面看鱼的身体颜色与水面颜色相似,从下面看身体颜色与天空颜色相似。

2. 提出问题:这样的颜色对于鱼有什么意义?

3. 教师讲述:不错,鱼的身体颜色能更好的保护自己,那么其它动物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适应新环境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构造特征,请大家分析教材第9页中的图片,小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这些动物用怎样的方式适应周围的环境。

4.拓展:介绍你知道的动物适应环境的知识 二.观察分析,了解植物适应环境

1.观察骆驼刺的图片,分析骆驼刺哪些结构适合沙漠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骆驼刺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构:骆驼刺的叶片很小,并且上面有一层蜡质层,减少蒸发,防止水分流失;针状的枝,防止天敌落在植物体上啃食叶片;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这些特征,让骆驼刺能够适应沙漠高温、少雨、强蒸发的生存环境。(学生没提到的部分,教师可以补充讲解)

2.师小结:地球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生存着不同的植物,植物的这些不同的结构特点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的植物适应在不用环境中生存。三.课外作业:

课后搜集更多的关于动植物适应环境的资料,可以合作完成手抄报的制作,也可以将内容摘要发送到班级论坛,参与讨论。注:将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办一个专刊。人类的起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2.通过对化石的分析,了解人类的主要的进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到人类能够制作工具、使用工具,是文明的开拓者。科学知识

1.知道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2.初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教学准备: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课件 一.问题引入

1.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动植物的进化过程,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呢?这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人们一直都在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模范科学家的研究

1.那么人们寻找答案会顺着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方法进行呢?(可以提示学生:希望能从人类研究马的进化获得启示)2.小组讨论

3.交流,并整理研究思路和方法:先在动物中寻找和人类长得相似的动物,然后借助已发现的相关化石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4.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与整理 师提出问题:有哪些动物与人相像?(学生回答后适时出示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动物有哪些地方与人相像?教师最后讲述称它们为类人猿的原因。

5.讨论并提出假设,思考研究方法 请依据上面的现象,请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人类的祖先是谁?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下一步需要怎么做?(借助已发现的化石进行研究)

假设1:人类是类人猿进化来的。

假设2:类人猿和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6.课件提供化石的记录,并告知学生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200ml,然后要求学生用流程图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这些已发现的化石能说明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疑惑? 7.组织学生的交流

注:只要有道理的观点都可以允许学生保留 8.教师进行必要讲解和补充:

课件介绍现在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认识: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是怎么分成了两支——类人猿与人类。

主要是介绍因为在有些时间段还缺少化石证据,所以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问题仍在继续研究中。

三.鼓励学生继续查找资料,以求对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动物的驯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对野生动物与驯化动物的对照分析,判断人类的哪些需求决定动物的进化过程。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现代人们驯化动物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动物驯化的研究,引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保护自己的意识。科学知识

1.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动物驯化的历史。

2. 知道现代化的动物驯养,可以弥补野生动物资源的不足。教学准备:动物驯化过程音像资料 一. 教学导入

提问:被人们称之为“家畜”、“家禽”的动物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让学生说说他们已知的一些内容)二.学生阅读观看 家畜从哪里来 1.学生阅读,了解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我国最早驯化动物的历史。3.观看动物驯化过程音像资料 三.总结人类驯化动物的成绩

1.小组讨论:驯化的动物有哪些适合人类需要的优点? 2.组织交流:

狼与狗。狗是由狼进化而来,狗对主人忠诚、温顺、乐于与人类亲近,又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可以保护主人的利益与安全。有些方面还是人类的助手。

野猪与家猪。家猪体肥,不具有攻击性,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肉食。

野马与马。马温顺,可以人类是代步工具,力气大,可以拉车。

野牛与牛。牛温顺,可以为人类耕地、拉车等。

3.师讲述: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需求,决定驯化动物的进化过程。

四.学生阅读 现代的动物驯养

阅读与思考:现代动物的驯养目的在哪?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在语言上准备一下,可以为大家介绍介绍。

师强调驯养要科学,防止人畜共患的疾病传播。

五.布置课外作业 调查当地驯养动物的情况,进一步了解现代驯养动物的目的。

组织单元评价

1. 了解学生关于现代动物驯养的调查情况,用交换书本的方式阅读,全班同学共享调查结果。

2.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70页的单元评价。

3.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单元学习中学生表现出的一些最只得提倡的科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鼓励学生朝着这些方面发展。第2单元 水环境污染与保护 小河的哭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周边的环境现状。2.能够在实地考察中搜集一些样品或证据。

3.能够根据考察实际情况,对考察现状作出相对合适的评价。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关心周遍的环境,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注意安全。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活动正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污染。2.初步意识到这些污染对人类的生活会造成危害。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意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学准备

1.《小河的哭诉》教学挂图或照片;实地踩点实地考察路线,寻找几处污染比较严重的水域;布臵学生自带一些搜集证据的器材或工具,如照相机、空瓶子、记录本„„

2.事先邀请5名左右热心、有责任心的家长一同参与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如果家长中有从事相关工作、研究的为最优。一.教学导入 1.出示小河被污染前后的挂图,提出讨论话题:观察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2.阅读“指南车信箱”里的内容,了解国家关于水环境的治理的有关规定。

二.考察当地的水域环境

1.明确考察目的和要求,并做好相关准备。目的:了解本地水环境保护或污染情况。

要求:考察时要做到细致认真,及时记录和搜集证据或样品。要集体行动,小组合作,不离队,注意安全。

相关准备:记录本、采集样本的器皿工具„„(有相机的同学在家中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带来)

地点:教师根据事前的考察明确活动范围。

为学生介绍考察活动参与人员。

考察方法举例:

(1)看:颜色、漂浮物、动植物等。(2)闻:怪味、臭味。(3)采:采集水样等证据。(4)记:记录考察情况、拍下照片。

2.实地考察活动:活动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搜集相关数据,如水色、气味、漂浮物的多少、排污口的数量、水中生物生存情况„„ 3.返校,水质取样存放实验室。4.布臵作业:写好调查日记 污染来自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当地水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调查得出造成污染的原因。

2.能够对对调查获取的一些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情感 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2.初步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心。科学知识

1.知道污染的危害。

2.了解造成水污染的几点原因。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体会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威胁到自身。一.教学导入

1.讨论上节课调查的结果,说说水污染会带来怎样的后果。2.那又是什么造成了当 地水域的污染呢?(板书课题)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污染源进行猜想,比如附近的工厂、医院以及生活污染等等。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情形,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和全面?让我们踏上寻找污染源的征程吧!二.制定调查方案 1. 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调查的内容展开调查。比如:城市孩子可以调查家庭污染物的排放,水域边生活垃圾的倾倒,在多长的距离里有多少污水排放口等等。2. 准备调查用表,小组分工。

3. 交流调查方案,提出建议,适当修改和调整.三.布置作业:

课后分组展开调查,记录相关信息和数据(再次强调室外活动的安全)清洁剂的威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生活污水的水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2.能够搜集一些水域污染危害的资料。情感 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水域污染危害的严重性,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知道水域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以及这些破坏给人类自身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水污染事件资料 教师:水域污染影响生物生长的资料,数值色条。玻璃瓶,清洁剂,比较洁净的河水(为防止过多的浪费和污染,教师提供一组实验就可)一. 教学导入

直接提出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水被污染后会对生物们造成怎样的影响呢?让学生初步谈谈。

师:我们每个家庭都用清洁剂吧!你们可曾清楚它对水域污染的“威力”,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亲眼看看!二.设计并完成实验

1.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具体操作及分工,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师强调:这是一组对比实验,注意水质(使用自然水,如清澈河水)、水量、光照等条件都要基本相同;然后再控制每瓶内的清洁剂的含量,可以设臵这样几组对比数据:15ml、10ml、5ml、0ml;盖上盖子后,放到阳光比较充分的地方,注意观察水质变化,持续观察5-7天,并在教材第26页及时做好记录。

2.教师完成实验,告知学生实验瓶放臵地点。3.讲述数值记录方法。

4.告知学生在组织单元评价时,我们在课堂上交流观察结果,并整理成统计图,以便于发现问题,作出结论。三.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 水俣湾的灾难 四.资料分析:

1.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分析水污染带来的危害。2.影像资料展示我国目前受严重污染的水域。五.布置作业:

请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或小组的研究结果

可以借助手抄报、漫画、宣传海报、倡议书、网页、论坛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加以表达,来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资料的分析和学习,大致了解污水处理技术。

2.通过实验制作,亲历污水处理的过程。情感 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正为保护水环境而不断努力,树立为保护环境而尽一份力的责任感。科学知识

1.了解污水处理技术的大致过程。

2.了解其他方面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从小憧憬着建设美好家园,争做一个个环保小卫士。教学准备 污水处理厂流程图或联系参观污水处理厂事宜;制作简易滤水器的材料:去底塑料瓶,砂石、沙子、木炭、棕或海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的主题: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整个自然环境,也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严重的后果。治理水环境,减轻水污染是我们人类不可回避的共同话题,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是每个人的责任。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了解一种污水处理技术。二.了解污水处理技术

1.学生读图,教师解说 污水处理大致分为这样几个过程:(1)格栅:去处大型漂浮物。(2)沉砂池:沉淀砂石等粗颗粒物质。

(3)生物处理设施:用微生物分解部分有机污染物。(4)二次沉淀池:继续去处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5)混凝沉淀池:加入混凝药物,使更细小的物质凝结沉淀。(6)消毒池:投氯消毒,杀灭微生物。(7)出水泵:将处理之后的水排放到自然水域。三.水的净化实验 1.介绍实验步骤:(1)静臵,沉淀

(2)加入明矾等混凝剂,继续静臵,沉淀(3)分离沉淀后的水和沉淀物(4)用自制滤水器过滤。

2.分组实验:静臵,沉淀,及时提醒学生在约3分钟的时候添加明矾。

3.在污水进行沉淀的时候,辅导学生制作滤水器。方法如下:(1)取一个塑料瓶洗净去底。

(2)将瓶子倒臵,在瓶口处垫上适量海面或棕。(3)在海面或棕上铺设2~3厘米厚的木炭层,轻轻压平。(4)再在木炭层上铺设2~3厘米厚的沙子层,轻轻压平。(5)最后再在沙层上面铺设2~3厘米砂石层,轻轻压平。4.按步骤完成水的净化。

5.常识介绍: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并告知学生沉淀和过滤,一般只能分离出污水中可见的颗粒状杂质,有许多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和有害的化学物质,还需要通过其它措施去除,才能使水变得更洁净。

第2课时

一.阅读引入:

1.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资料:污水处理等技术只是防治水体污染的一项补救措施,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有些方面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比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来家庭生活以及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对水体的污染也随之加剧。因此,我们在进行污水治理的同时,还必须让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大家都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阅读教材第32页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二.做一个环保少年

1.完成我们的水质保护建议

先分组讨论:通过前面的调查研究,你认为地表水污染存在的最大问题使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地的水质? 后一起拟定关于保护本地水质的建议? 鼓励学生将建议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宣传

2. 搜集资料,制作资料卡,了解人类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工作并交流。

3.策划或参与环保活动

思考:用什么形式?在什么区域?怎样获得好的效果?

单元评价

1. 清洁剂污染水体的实验总结汇报

2.在学生的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富营养化可以促进藻类迅速大量繁殖,以致使水体氧气不足而危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3.回顾本单元学习中所经历的探究活动,填写单元评价页的内容。4.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第3单元 宇宙探索

第1课 太阳与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2. 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

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三.了解太阳

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四.观察太阳

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 2.安全教育:

(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3. 组织学生室外观察 4.交流发现

第2课时

一. 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乘坐一辆神奇校车,开始我们奇妙的太阳系之旅。旅途中请大家弄清楚太阳系的组成,并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一些星球的知识,填写好资料卡。二.观看课件,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填写资料卡

课件模仿著名丛书《神奇校车》制作

课件中除了显示教材内容外,还加进很多的数据和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特别补充: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行星进行了重新定义,冥王星已经不再属于行星,而是矮行星。大会规定现在太阳系的天体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三.组织交流

1.什么是太阳系?由哪些星体组成? 2.请介绍你印象最深的内容

3.教师说明书本中定义的太阳系组成:因为教材是在2005年通过国家审查的,所以教材上关于太阳系的组成仍然沿用的是历史上的规定。

四.阅读,了解有关观察流星与彗星的科技史。五.课外作业 观察金星 1.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安全。

2.教师告知学生金星是很明亮的星体,它常常出现在朝阳和落日的附近。有时,金星在日出前4小时或日落后4小时出现在空中。在深夜是看不到金星的。

第2课 浩瀚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来认识浩瀚的宇宙。2. 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教学准备

有关银河系、河外星系、探测宇宙的工具等各种影像资料。一. 教学导入

板书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用浩瀚来形容宇宙?(很大)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到现今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吧 二.阅读讲解银河系 1.学生读图文

2.分析:银河系的形状;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

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构成银河系的每一颗恒星就是一个“太阳”,而且其中有很多比我们所说的太阳还要大。用比喻让学生理解银河系的大小。

3.认识天文学中使用的距离单位:光年

组织学生计算: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每秒,照这样计算,1光年大约为 30万×60秒×60分×24小时×365天=94608亿千米

三.阅读讲解 河外星系

1.指导学生认识大麦哲伦星云与仙女大星系,明白它们是和银河系一样大小的恒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两个河外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只在南半球才能看得到。

2.阅读了解银河系外还有无数的河外星系,每一个河外星系都是由上千亿颗恒星构的。3.认识总星系:是现在人类已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即总星系是银河系和河星系的总称;总星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让学生理解课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用浩瀚来形容宇宙? 四.绘制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

1.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天体系统有哪些,它们的关系怎样? 2.画出表示已知天体层次关系的示意图

3.学生展示、解说自己画的示意图,并听取同学的意见,展开评价。

五.阅读 漫漫探索路

1.学生阅读图文,了解相关探究过程

2.告知学生目前能观测到的最远天体,离我们约150亿光年。人类对宇宙的构造和发展的认识,正在日益加深。人类探索宇宙的研究近年来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请大家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最新活动动态。

第3课 灿烂星空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知道并能辨认北斗七星与北极星。

2.能用阅读资料与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四季的主要星座。3.会读星空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认真读图与仔细地观察,逐步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习惯。科学知识

1.知道北斗七星与北极星。2.知道春季的狮子星座、夏季的天蝎星座、秋季的猎户星座、冬季的飞马星座等主要星座。

3.知道不同季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示方向不同。教学准备:

大熊星座图、小熊星座图、夏季星空图(南天、北天)和春季的狮子星座、夏季的天蝎星座、秋季的猎户星座、冬季的飞马星座等主要星座图的图像资料、指南针等。一.教学导入

1.灿烂变幻的星空给人无限的遐想,有多少故事流传。教师讲述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的故事。

2.讲述: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88个星座。星座的名称是由亮星组成的图形,并结合神话故事,用人物、动物和器具来命名。

二.认识北斗七星与北极星 1.了解学生对北斗七星的认识 2.阅读教材

3.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位臵关系

要求学生先画出北斗七星来,然后再根据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位臵关系画出北极星。.4.阅读指南车信箱的一段科技史:明白我国古代观察星座的成就;北斗七星的斗柄四季的朝向不同,因此北极星可以给人们指示方向。三.指导学生观察北斗七星与北极星 1.学会观看星空图

教师示范并讲解使用星图寻找星座的方法:使用南天星图时,要面对南方,将星图上的地平线方向与实际地平线方向一致,将星空图举在头顶上来观看,这时星图上弧线顶端即是天顶位臵,对照星图寻找天空中的星座;使用北天星图时,方法与使用南天星图相同,只不过方向相反。

2.学生观看星空图,从星空图里寻找北斗七星、北极星及其他星座,了解星座的形态特征与相互的位臵关系。

3.验证北斗星斗柄可以指示方向的特征。方法是:面对北方,将夏季北天星图举在头顶上方(注意要让星图上的“地面”对准北方、“天顶”对准南方。),我们会发现星图上的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南方(观察者身体的后方)。

4.在星座图中找出四季星空中的代表星座:狮子座、天蝎座、猎户座、飞马座。四:布置作业:

1.晚上观察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2.在不同季节里,在成人的陪护下,观察四季星座

第4课 宇宙畅想曲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发挥想象,绘制一幅开发月球的蓝图。2.能设计探寻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研究方案,并展开学生自己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科学知识

1.了解我国的探月工程。

2.了解人类探寻外星人的有关活动。教学准备

有关我国探月工程和人类探寻外星人活动的资料等。一.教学导入

1.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幻想)

2.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提供的有关我国探月工程的资料。(现实)3.交流各自的感想。二.开发月球

1.组织学生回忆有关月球的知识,分析讨论:月球上的自然条件与地球上有哪些不同?人类要在月球上活动需要些什么装备? 2.阅读资料 师:我们知道了开发月球的意义,请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张开发月球的蓝图

3. 学生绘图后组织展示优秀有创意的作品 4. 讨论:开发月球会有弊吗? 三.探寻外星人

1.阅读了解人类探寻外星人活动 2.关于人类探寻外星人的活动,说说你的见闻。

3.关于外星人从猜想 要求学生先看教材,思考从中获得什么启示,我们的研究什么问题?要按什么步骤展开?采取什么方法最合适?小组怎样分工? 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四.布置作业:

课后分组按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并整理好研究成果,在单元评价课上交流。

单元评价

1. 各组研究成果展示

2. 师生共同评点各组的表现:包括研究成果质量,合作完成情形,展示介绍的精彩度等 3. 完成单元评价中指南车竞赛场的判断题。4. 个人的自我评价,填写单元评价页中的其余部分。5. 教师小结单元学习情况。

第4单元 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 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回顾4年来科学探究学习的经历,明确、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并初步理解科学探究中各步骤之间及各步骤与科学探究主题的关系和作用。将4年来所经历的科学探究实践,上升为初步浅显的理性认识,为今后中学的学习作好准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教学准备

小纸条(各组必备)一.教学导入

1.组织学生对本学期科学学习进行简单的回顾,有哪些感受? 2.那么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学习呢?静心回顾写写各自的探究经验和教训。

二.回顾自己的探究经历

1.说说你最感兴趣或最难忘的科学课堂学习,在那些有趣的活动中,我们分别尝试了哪些方法和步骤?请分别写在一张小纸条上。2. 拼接“探究之龙”

3.交流排序结果,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问——猜想——设计研究方案——实验调查搜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做出科学结论。

4.教师讲述以上便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具体的研究活动,有时也需要对这些过程作适当调整。确定我们研究的主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选择比较有价值并适合自己研究的研究主题。

2.能针对自己选定的研究主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制订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学准备

提供一些研究主题供学生选择。一. 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经过4年来的科学学习,我们经历过很多次有趣的科学探究,我们还学习掌握了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今天,让我们自己来做一次科学研究!二.确定研究主题

1.提出选题 讨论和交流:把平时科学课上乃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搜集到一起,数量尽可能多一些,形成一个题库。

2.分析甄别选题(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题目),即可行性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对于小组内有疑义的同学,可以根据他们选题的具体异同,让他们进行重新组合成新的小组。

3.确定选题,确定选择的题目,并梳理出研究的基本思路。要引导学生从选题意义、自己的研究条件、研究周期、研究难度等角度来展开讨论,确保每个小组都能选到难度适中,便于研究的主题。三.制订研究方案

1.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主题,讨论研究思路 2.制订一个比较可行的研究计划。3.全班进行交流,以1~2个小组的计划为例,进行讨论和修改。4.各组对自己的方案或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师将各小组的方案收上来,课后进行批阅,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写出评价意见。启动我们的探究之龙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案准备相应的研究材料,教师给予帮助。一. 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实施自己的研究方案,开始我们的探究吧!

二.大家动手来探究

实验前的提示:要注意实验观察、数据的记录与统计分析、做出结论;注意合理控制条件,注意规范操作和实验安全;注意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整理和统计,合适的话可以直接在教材上完成;注意作出的结论是否语言通顺,逻辑严密。

1.各组进行实验。教师适当巡视,适当进行个别点拨和辅导,但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2.组织评价 评价标准: a)实验设计合理严密(20分)b)实验操作规范(20分)

c)实验记录清晰,实验数据准确可靠(20分)d)能采用合理的方式整理数据(20分)

e)能认真分析数据,并能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结论(20分)分享我们的研究果实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带领学生做好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的前期筹备工作。一. 教学导入

引语导入:我们很多的研究都取得了成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一课请各组用合适的形式表达你们的研究成果。二.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1.指导:可以通过科学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都要说清楚研究的目的、过程、结果等及来龙去脉,让别人可以信服。2.试举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明了。三.举办探究成果展示会

1.各组轮流上台介绍(请其余组的同学都担任小评委,评委可以在介绍完毕后向相关同学提出疑义,并给出合适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和真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四.自我评价 利用教材第64页的探究齿轮图,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本次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表现,给齿轮涂上颜色。

教师引导学生做评价时,提供评价权重指标帮助对学生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

科学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主动探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并展望未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中国技术发展的辉煌的自豪;对中国在科学上的落后形成责任感。

2.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3.能主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的科学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教学准备

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动画式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整理有关科技改变人们生活的资料。一. 观察谈话引入:

引导学生观察单元页的画面并结合画面文字和简介引出本课的课题——科学的历程(板书课题)。二.回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1.播放课件前提出要求,重点了解科学的发展经历着怎么的历程。2.学生观看动画:时光穿梭号 3.整理时光穿梭号列车

三.探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并展望未来。1.教师提出话题 2.组织学生讨论 3.交流会 四.总结:

教师利用指南车卡通人对学生四年来的学习做个总结,鼓励他们在即将进入的中学科学学习中继续探究,不断进步!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教案

张春香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时《杠杆》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媒体:播放“杠杆” 视频。

四、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媒体:出示课本图。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各组的研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对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质疑、补充、梳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小结: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费力,动力大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费力杠杆;相反,杠杆的支点越远离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省力,动力小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讨论: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找一找身边常见的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3课时《滑轮、轮轴与齿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否()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4课时《斜面》 内容标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这种简单机械的使用。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 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利用斜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木板、测力计、绳子、卡纸、螺丝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工人在搬运重物上车。没有重型机器的帮助,他们只是利用一块木板就轻松地把重物搬上了汽车。

问题:这块搭成斜面的木板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考:认识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研究斜面的作用

导入:人们从低处把重物搬运到高处时,常常会在高低处之间用木板架设一个斜面。问题:这些斜面有什么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设计:设计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引导:利用测力计进行测量,观察同一个重物在垂直提升和沿斜面提升时的重力分别是多少? 按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尝试改变斜面的角度,分别测量同一重物的重力,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按改变斜面角度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

交流:请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数据以及找出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作用。小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小,沿斜面提升重物就越省力,但是经过的路程就越长。

媒体:播放“斜面” 视频。

拓展:当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时,斜面便垂直于水平面。这时还能省力吗?

三、活动二:变形的斜面 教具: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卡纸。

导入:这是一张三角形的卡纸,如果把它卷到铅笔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活动:把三角形的卡纸卷到铅笔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变形的斜面。讨论:这种“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有什么特点? 媒体:出示课本盘山公路图。

引导:在卡车车厢与地面之间放一个平直的斜面,搬运重物时就可以省力;但在一座大山的山顶与山脚之间就不能放一个平直的斜面了,因为距离太远。

山顶与山脚之间的盘山公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汽车利用这个变形的斜面来爬坡就可以省力,但是就要行驶更多的路程。

拓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种“卷起来”的斜面?

四、活动三:斜面的应用

媒体:出示盘山公路、飞机货舱输送带、商场的自动扶梯、登山旋梯、高层停车场的斜坡、大桥的引桥的图片。

导入: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设施,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是利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讨论:分析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斜面的认识和了解。目的:了解人们怎样利用斜面,懂得解释斜面的作用。拓展:寻找生活中应用斜面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第5课时《研究自行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第二单元

第6课时《珍贵的淡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水资源的含义,分析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相应措施,理解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能力目标:能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比较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地区差异;能运用图表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能根据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该区域的水资源情况,并提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情感目标:通过身边用水现状和节水方法的调查,增强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水资源危机的案例分析

2、教学难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谈天说地”主题:家庭用水调查与节水措施(1)、调查统计班级内同学家庭的月用水量及水费,并算出人均用水量和水费(2)、询问其中节水家庭的节水措施(3)、设计几条节约用水的标语

2、课题引入

观看投影片:干旱地区、水体污染的图片

学生感悟:说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教师归纳并板书: 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稀少、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水体污染、浪费严重、需水量加大、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

3、难点分析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4、案例分析

(1)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通过连线题的形式归纳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2)“谈天说地”

请课前安排的两位同学展示班机同学家庭用水调查的结果。(3)案例分析

提供小课题:黄河断流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上海地区缺水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学生分析:选择以上的案例进行分析。

5、专题小结

利用学生设计的标语,增强节约、保护淡水资源的意识。

第7课时《宝贵的耕地》 内容标准: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重要性; 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非常匮乏。能力培养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数据分析——讨论归纳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情况,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正用轻质砖砌墙。问题:工人为什么不用红砖砌墙?

思考:大量使用红砖是否会破坏我们宝贵的耕地资源?

二、活动一:为什么禁用红砖?

问题:制造红砖需要什么作为原材料?为什么政府要禁用红砖?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红砖的原材料来自耕地中的黏土。红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活动:小组活动。算一算,如果要建造一栋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18层大楼,需要使用多少红砖?要生产这些红砖,需要耗费多少面积的耕地?

交流:小组交流,认识使用红砖作建筑材料将造成严重的耕地破坏问题:

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为0.095公顷,还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3%的人口,可见我国土地资源多么珍贵!媒体播放-----“宝贵的耕地” 视频。

三、活动二:调查我们周围的耕地情况

问题:为什么耕地面积会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所得,讨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

交流: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了解人类的发展与耕地受到破坏是一对矛盾体。拓展:能否提出一个方案来尝试解决这对矛盾,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资源?

四、课堂小结。

第8课时《保护生物资源》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力培养目标

1.体验在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搜集数据——分析思考——讨论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分析,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从而意识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二、情景:在自然保护区里,憨厚、可爱的大熊猫正在吃着竹子。波波说:“大熊猫真可爱,它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问题: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呢? 讨论:通过阅读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研究杂交水稻等事例,讨论野生动植物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以及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媒体:播放“保护生物资源” 视频。小结:

三、活动:

媒体播放“保护生物资源” 视频。

问题:什么是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什么样的区域能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呢? 引导: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后,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我国各地的国家级、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已相继建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活动:对我们居住的地区(城市)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有没有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没有明显变化。

四、课堂小结。

第9课时《矿产资源》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了解一些其他的非金属矿产。能力培养目标

1.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非金属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稀有性特点,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小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图。问题:工人为什么要开采矿石?这些矿石有什么用途?

二、活动一: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问题:大家是否知道钢铁是从哪里来的?出示课本图(常见的铁矿石)。

引导:铁矿石是金属矿产中最普通的一种。我们以铁矿石的提炼为例,一起来了解金属材料是从何而来的。

三、活动二:全身是宝的石油 出示课本图片。

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矿石能提炼出各种各样的金属材料。除此之外,有一些能源矿产,如石油,还能提炼出一些能源物质。

讨论:为什么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它有什么用途?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石油的重要作用。总之,人类的衣食住行,哪样也离不开石油。

四、拓展:石油来自哪里? 出示课本图片。

介绍: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

五、活动三:能源矿产还有多少?

导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矿产的形成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活动:算一算,能源矿产还能开采多少年。媒体播放“珍惜矿产资源” 视频。

讨论:不难看出,能源矿产很快就会被人类开发完。能源危机正威胁着人类,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拓展:非金属矿产资源,可以说,它对人类的生存、进化和繁衍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第10课时《海洋宝库》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要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

2.了解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能力培养

1.具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形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意识,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情景引入

问题:大小渔船全都停靠在海港里。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原来现在正值休渔期。在休渔期间,渔民不能出海捕鱼。思考:为什么要设休渔期呢?

二、活动一:为什么要休渔?

休渔期就是禁渔期。人们根据海洋鱼类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和繁殖季节等特点,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作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比如渤海湾近几年一般是6月15日~8月16日为休渔期。

讨论:休渔期是否会有明显的效果?

小结:经过了休渔期后,鱼的体重大大增加。另外,单网捕鱼量比以前大增。拓展:人们还采取了哪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措施?

三、活动二:海洋里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

我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小结:海洋是一个巨大宝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讨论:海水里有没有其他值得利用的资源?

四、拓展:向海洋要宝 海洋资源如此丰富,但目前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将来,人类总有一天会更广泛地、更大规模地开发海洋宝藏。问题:你能想象一下未来的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情境吗?把你的想象用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

五、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第11课时《太阳系》 内容标准: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资料整理——分析讨论——归纳体会 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了解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和排列顺序。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我们能透过蔚蓝的天空,我们将会看到什么呢?媒体播放“太阳系” 视频。思考:说说大家知道的太空知识。

二、问题:

1、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

2、哪颗行星的体积最大?其他的行星有多大?

3、讨论:

4、活动:小组活动。制作行星的模型卡片。体会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交流:认识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

拓展: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为什么现在只有八大行星呢?

三、课堂小结。

第12课时《银河系》 内容标准: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理解“光年”的概念。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描述比较抽象的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理解光年的概念。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

银河系的相关资料;银河系的视频和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情景引入,晴朗的夏夜,我们在空中常常看到一条光带。这条光带就是银河,它是由许多颗恒星组成的。

问题:银河与我们太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活动:了解银河系的大小

1、问题:银河系有多大?我们身处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什么位置?

2、思考:从书中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整理数据,思考银河系的问题。

3、讨论:银河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

4、媒体:播放“神秘的银河系” 视频。

5、交流:明确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以及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6、讨论:感受和想象银河系的大小。

三、阅读资料:河外星系

1、学生自行阅读资料

2、讨论:什么是河外星系?什么是总星系?宇宙是无限的吗?

3、归纳:宇宙的无限

四、课堂小结。

第13课时《观天认星》 内容标准:

知道四季的代表星座。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星座,懂得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 2.认识春夏天空中一些显著的星座。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描述比较抽象的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阅读观察—观测绘图—观测记录—制定计划 重点难点

学习观测星座的方法,完成星座的观测报告,制定观测四季星座计划。教学准备

春季星图;星座相关视频、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媒体出示星空的图片。

2、我们每天晚上看到的星星都是一样的吗?

二、活动一:看星图

1、媒体出示天空区域的图片。

2、为了便于认识星空,古人依据天空中一些明亮恒星形成的图案,结合神话传说,将整个天空划分成8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

3、在春季星空中有哪些显著星座呢?

4、分小组在春季星空图中寻找代表星座,在星图中圈出来,并填写在记录单中。

5、交流:分小组汇报各自的观察和思考结果,交流活动体会。认识每个星座的外形特点。拓展:天空中星座与什么神话传说有关?

三、活动二:春季星座观测

1、在实际观测时,如何在星空中找到春季的主要星座呢?

2、活动:分小组思考实地观测的方法。

3、交流:各小组交流各组讨论的方法。

4、如何通过北斗星寻找北极星呢?

5、引导学生思考观星时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观星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制作观测表格?

四、活动三:观测星座

1、出示撰写得较好的观测报告。

2、出示四季星图图片。每个季节天空中的星座是不同的,每个季节里都有代表星座。

3、长期观测星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长期观测四季星座,我们该如何观测呢?

4、讨论:根据上节课的实际观测经验,讨论长期观测方案。

5、交流: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制作长期观星计划。

6、分小组修改观测计划。

五、课堂小结。

第14课时《探索宇宙》 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

2.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改进而深化和拓展。3.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4.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规律—想象推测 重点难点

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及意义。教学准备

人类探索宇宙历程、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空间科学的应用等相关文字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情景引入,出示浩瀚宇宙的图片。

2、银河系那么大,人类是怎样了解到那么远的地方的?

2、播放“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 视频。

二、活动一:月球的“面纱”是怎样揭开的?

1、导入离我们生活的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个? 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是地球的卫星。人类很早便开始观察月球。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不同角度的照片,甚至还登上了月球。

2、人类是怎样揭开月球的“面纱”呢?

3、交流:学生交流各小组的整理结果。

4、从整个探月历程来看,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与探测工具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三、活动二:空间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1、大家知道什么是空间科学吗?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品或设施是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

4、学生互相质疑。

5、思考未来人类能发展出哪些新的空间科学技术。

四、活动三:联络外星生物

1、人类一直在宇宙其他星球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2、这些图片是天文工作者尝试与外星高智能生物进行联络的信息。大家能读懂这些信息吗?你会用什么方式向外星人发出信息呢?

3、用图画或其他形式设计与外星生物联系的方法,并填写在记录单中。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方式,并说出理由。拓展:外星人会是什么模样呢?一定长着眼睛吗?

五、课堂小结。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日食和月食》

主讲人:张建成时间:2013.5.27

甘河子镇戈壁小学

日食和月食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日食和月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的认识日食和月食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是什么神话传说所说的天狗食日和食月。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手段了解和认识日食和月食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将这一科学现象讲给自己的亲人听。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

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

四、月食的成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关键是上一节课是否真正了解了月相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月球的公转轨道。

我在上课时通过“三球仪”的演示与月相变化演示仪的演示,学生对月相的圆缺变化了解比较清晰,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像,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映很快,有人愿意上讲台利用三球仪说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确,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楚,最后,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摆放”。学生学得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使难点化为乌有。但如何理解“月相与月食的不同,月食日食为什么只有在农历的十五和初一前后才有可能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糊涂弄不清。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这些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理解为什么月食只有在农历十五左右才可能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应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定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讲述: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

2.小结: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你们想测量吗?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4.出示思考题: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5.汇报: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怎样测量?

6.小结: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1.提出要求: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2.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3.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的生长情况,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出生第一年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四、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成长的痕迹除了课上研究的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寻找。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2、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

2、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难点: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

2、课前让学生分男、女生坐或和好朋友一起坐。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一、回顾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些成长的情况,大家发现自己都在慢慢地长大了,自己的身体都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时时察觉出来?

2.小结:对,这些变化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要来继续了解我们身上悄悄发生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讲述: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我们六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你愿意和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你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记录。

4.全班交流: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5.教师针对性小结。

我国7——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性别 年龄7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男

身高121 126 131 135 141 145 154 160 165 168 169 171 女

125 131 136 143 148 153 156 157 158 158 158 6.谈话: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看看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多大年龄开始增长比较快?男生和女生有没有差异?

7.小结: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8.播放青春期特点的录像。

9.谈话:青春期除了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10.出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读一读。11.提问:近来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变化?

12.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说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同学们不用害羞、不用害怕,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事情。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1.谈话: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期我们要注意些什幺? 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4.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小结,没有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并板书。(青春期注意点:加强营养

保证睡眠

注意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穿戴合适的衣物

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了,你觉得当孩子好,还是成人好?为什么? 3.谈话: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老师专门为大家制作了这样一个网页,(教师打开网页),你们想上网浏览一下吗?

4.学生上网浏览有关内容。

5.汇报:从网页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6.教师小结。

7.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手抄报。

3、人生之旅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写出调查报告。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2、难点: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猜谜激趣

1.谈话: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听完后猜一猜,这种动物是什么。你们想听吗? 2.教师讲解“斯芬克司之谜”的故事,同时出现狮身人面像图片。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4.小结:对,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二、讨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1.出示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

2.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你能给你划分的各个时期起个名称吗?(适时板书:人生之旅)

3.请把你的划分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人 生 之 旅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个阶段

分别为:

4.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1)请你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是怎样来划分的。(2)与大家交流你是怎样划分的?

(3)每一个同学汇报完,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他的划分依据、划分阶段?(4)看一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三、预测自己的身高

1.出示P8上面的一组照片,谈话: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父亲的合影,有趣吗?从他们两人不同阶段的合影中,你有什么发现?他们的身高为什么越来越接近?长得为什么很像? 2.小结:从这一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他们的身高从原来相差很多,到越来越想近了。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长得也很快很高,那是不是会越来越高无休止地长下去呢?而也有的同学却长得很慢,他们是不是就长不高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长大后身高多少?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的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

(4)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可靠、准确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5)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6)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可靠、更准确?

4.小结: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谈话:我们都是从婴儿到长大到成熟然后慢慢老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资料和观察了,你家里或邻居家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还有老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应该怎么做? 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

4.思考:请你想象一下,自己60年后会怎样生活?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小结: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婴儿和老人都是需要照顾的,你们愿意去关心、照顾他们吗?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周围哪些婴儿和老人还需要别人的照顾,我们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学雷锋小组,去帮助他们,你们愿意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吗?

4、踏上健康之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做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2、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作出解释;

3、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2、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

3、知道可以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健康在人体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2、珍爱生命。教学重难点

3、重点: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

4、难点: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影响健康生活的资料,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研究数据,制作身高统计图

(一)研究身高规律

1.出示教材第1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讲述:上面这一张是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下面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

2.谈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数据和相关的统计图,看看大家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4.汇报:谁愿意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小结:是呀,在同一年龄组中,中等身高占多数,矮个和高个差不多一样多,相对较少,分布在两头。

(二)制作班级身高统计图表

1.提问: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也来制作这样一张统计图?(1)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统计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把统计表拿出来,谁来汇报一下统计结果?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2.(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统计图)谈话: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课前统计的结果,在这张空白统计图上分别制作我们班的男、女生身高统计图。

3.学生制作统计图,并展示自己制作的班级身高统计图。

4.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看自己处于哪个位置上?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了解等级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1.谈话: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了,下面,我们再来根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身高等级评价表,来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2.教师指导学生看表。

3.学生活动:找一找自己的身高在等级表中所处的位置,同时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4.学生汇报、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

5.教师小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突出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促进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

三、讨论、交流,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1.谈话:那么,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 2.学生交流讨论。3.汇报讨论结果。

4.思考:自己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生活方式?

5.小结: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有着极大的作用。

四、应用拓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你能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制作一张健康作息表吗?

3.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影响身体生长发育的其他资料,与同学交流。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学生准备:带只有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三、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

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5、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四、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6、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7、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2)小组讨论回答

8、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五、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板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

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 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特征1人数特征2人数 1有耳垂无耳垂 2直

发 卷

发 3单眼皮双眼皮

4舌头能卷舌头不能卷

5大拇指能弯曲大拇指不能弯曲 6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教学重难点

5、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6、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2.分组辩论赛

3.总结: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现代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

本次辩论题: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

第三单元

进化

1、消失了的恐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教学重难点

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

充分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讨论,确定下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二、搞一个恐龙博览会。

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三、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四、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关于绝灭生物墓地,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了解,教师作必要的介绍。请学生谈谈:面对着如林的墓碑,心中有什么感想? 【恐龙世界】

距今2亿多年到7 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个“爬行动物的时代”,它们形态多样,各成系统,霸占一方。

向海洋发展的鱼龙和蛇颈龙,成了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科学家在海拔4800米高的土隆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体长10米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发现的和它同期的其他鱼龙。这证明了,在2亿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是鱼龙腾飞跳跃的地方。

在海洋中能同鱼龙相匹敌的是蛇颈龙,它曾盛极一时,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身体较扁平,以减少水的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的牙齿,能咬住滑腻的鱼儿;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整个模样仿佛是一条长蛇和一只乌龟的结合,由此得名。

向天空发展的飞龙、翼龙,成了当年空中的霸主。最大的飞龙两翼展开时长6米多,尖长的头颅,长着尖利的牙齿,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尖端还有一个“舵”膜,用来平衡身体。翼龙已经逐渐进化了,头骨变轻,牙齿和尾巴已经退化或消失了,大脑半球中的视觉、平衡觉和肌肉等协调作用都已加强,飞行能力也增强了。翼龙是古代世界上能在天上飞的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北美洲的翼龙,双翼展开宽11米以上。

向陆地发展的恐龙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陆地的统治者。根据恐龙的食性可分为两大类,有吃裸子植物的,也有吃其他恐龙和动物的。

一些巨大的素食恐龙,喜欢在沼泽和湖泊里生活,由于身体过大过重,行动不灵活,只好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持着。

生活在1.4万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身高3.5米,长22米,重约30~40吨。它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以藻类等植物为食,在产蛋时才到泥沙较硬的水边去。

禄丰龙,身长6米,高2米,是中等的素食恐龙,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剑龙的背上长着刀山似的骨板,甲龙装备坚硬的甲板,角龙的头部长着犀牛般的尖角„„这些显然是它们防御敌害的武器。

最凶残的霸王龙长17米,站立起来就有6米高。它那血盆似的大口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它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的恐龙。

最大的恐龙要算“梁龙”了。梁龙的脑袋很小,脖颈和尾巴很长。20世纪初,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了3条恐龙遗骸,后来利用这些遗骸复原了一条梁龙的骨架,陈列在匹兹堡的自然博物馆里。它全身长26.6米,颈长6.7米,尾长15.3米,身长4.55米,重约10.5吨。最重的恐龙要算腕龙了。1909年,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发现了一具腕龙的完整骨骼,现在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它身体总长22.5米,身高6.4米,估计重78吨。在这以后,又发现了一些腕龙的骨骼,估计这些腕龙在活着的时候,身长可超过27米,体重达100吨。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制作化石模型。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化石实物或模型、课件、石膏粉、肥皂水。

学生准备:毛笔、牛奶盒或饮料瓶、贝壳(或植物、鱼骨、硬币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程教 学 改 进

一、认识化石。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教9币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的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的化石图片。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远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是遗体、遗物还是遗迹?以使学生对化石的种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了解化石的成因。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的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

三、拓展活动:制作化石模型。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做过石膏模型,因此这个活动的难度不大,耗时也不会太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这个动手的机会。教材中介绍的是制作恐龙骨骼化石模型的方法:

a)做模具。先揉出一长截橡皮泥,使它成为大约l厘米厚的扁平状的表面光滑的状态。将恐龙骨骼复印图盖在橡皮泥上,用针扎点描出恐龙骨骼的轮廓,然后揭开复印纸,用铅笔等工具细致刻画恐龙骨骼的细部。最后用纸板围出5厘米深的长方形外框,再在橡皮泥上刷些肥皂水(以利脱模)。

b)注模。浇入调好的石膏液体,大约1~2厘米。

c)脱模。待石膏充分干燥后取下橡皮泥,恐龙骨骼化石的模型就做好了。

四、探究化石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科学家会怎样研究化石,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呢?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时间。除了教材中展示的恐龙头骨化石,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化石资料让学生试作分析。

五、认识活化石。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为什么这些生物被称为“活化石”?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你还认识哪些活化石?上课时由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要使学生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资料:

【化石分类】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划分成以下几类:

1.实体化石

人们曾经在西伯利亚第四纪的冰冻土层中发现了巨大的猛玛象,这些庞然大物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连粗厚的皮肤、长长的体毛,甚至胃内的食物都保存了下来。现代科学认为,巨厚的冻土地带可以使动物的遗传基因不受到任何破坏,甚至有可能通过克隆的方法赋予这种动物第二次生命。后来,科学家们又在波兰发现过完整的披毛犀,所有这些实体得到保存的化石都是实体化石,实体化石通常保存了动物、植物遗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特别是坚硬的骨骼部分),既有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是一种很珍贵的化石。

2.铸模化石

动植物遗体在保存为化石的过程中,通过挤压作用在地层的岩石表面留下的印模、铸型等称做铸模化石,这种化石能清晰地显示生物硬体表面的精细结构,可以划分出若干类型,其中印痕化石最常见。

3.遗迹化石顾名思义,遗迹化石主要是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或遗物,前者如爬迹、足迹等,后者如粪便、蛋等,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就是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著名遗迹化石。遗迹化石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及生命活动的重要证据。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想像对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科学知识

•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难点是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20颗,相关课件。学生准备:查阅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做捡豆子的实验。

为让适者生存的主题更鲜明,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情境:“草地上有很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去草地上找食吧!”——可以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豆子的种类和数量,待统计结束后再告诉他们各色的豆子都是20粒。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将各色豆子增加相同的数量。这个活动很简单,建议连统计在内用10分钟做完,然后将主要时间用于相关讨论。

可替代的实验有:在草地或塑料草皮上插数量相等的各色牙签,让学生扮演“吃牙签的鸟”;在树干上贴好数量相等的用褐、白、红、绿、黑等颜色纸剪成的昆虫,让学生当啄木鸟吃虫。如果是用豆子做实验,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要把豆子都捡回来,不要浪费粮食。

二、讨论: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教师整理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学生中一定会有人认为,长颈鹿为了吃到树梢的树叶,一代代演化,长出了长脖子。也许有的同学会根据前一单元学到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推测是由于遗传优势,使长脖子的长颈鹿有了更多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从而使这一优势逐渐强化,使后代的脖子越来越长。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辩论,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因为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也曾争论不休。这样为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做好铺垫。

补充例子:达尔文在马德拉群岛科格伦海岛上发现,550多种昆虫中有200种无翅或翅不发达(包括蝴蝶类、蚊类、蝇类等23个属)。经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现象的形成是昆虫在与强大的海风进行生存斗争中,海风对它们进行选择与淘汰的结果。教师演示实验:用两块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软木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蝴蝶模型,用扇子扇一扇,看哪只“蝴蝶”容易被风吹走。

三、揭示自然选择规律

四、人类的进化历程,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上课时汇报交流,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

五、人类的未来演化趋向,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还让学生尽量细致地把自己设想的人类未来的形象画出来。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提醒他们说明这样设想的理由。

第四单元

寻找共同的家园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l 能够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l 能够例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l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l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l 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敌对关系。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l 感受生物之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合理性。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难点是要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教学准备

有关生物生存之间有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图片与录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图片,讲解地球是每一种生物的家园,但每一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着一定的范围,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1)出示P26页的图片,认识图上的动物。(2)提问:它们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3)学生看图辨析。

(4)提问:为什么企鹅要生活在南极?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生活在那?在那会有狮子吗?为什么?(5)讨论:其它几种环境里分别只生活这一种动物吗?还应该有哪些生物?通过这几幅图,你发现生物与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1)出示一张包含丰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录像。(2)提问:图片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3)师生交流。

(4)在图片上有两种颜色笔分别写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称。

(5)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6)讲解:像这样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7)讲述:一棵树也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下面让我们一起考察一下校园中的一棵树是哪些生物的栖息地。

(8)看书27页学习观察方法(提示学生要爱护树木,就摇一摇够的着的树枝,观察结束,将摇下的生物放回树上)。

(9)教师选择观察的树木,学生分组外出调查,记录。(10)汇报调查结果,师生交流。

(11)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生活在这棵树上?这棵树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什么? 3.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1)提问:在同一个栖息地,这些不同的生物又是怎样共同生活呢?它们之间是朋友还是敌人呢?

(2)看28页图片,或提供有关生物间合作关系的录像。

(3)提问:图上是什么动物?它生活在哪里?与什么生物生活在一起?

(4)讨论:这些动物能离开与它们一起生活着的其它生物吗?为什么?你能举例说说图上的这些生物它们之间是怎么合作生存的?

(5)谈话:向自然界中这些生物相互合作生存,你觉得它们的关系像什么?(伙伴、朋友)(6)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生物伙伴相互合作生存的例子吗?

(7)谈话:大自然中的生物在生存中都是这样合作的伙伴关系吗?你知道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8)出示生物之间敌对关系的图片或录像。

(9)提问:它们之间为什么成为了敌对关系?是什么原因?

(10)讨论:既然自然界中有这么多凶猛的动物,它们是些弱小动物的敌人,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消灭这些猛兽,而保护那些弱者?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树上非洲大草原的图:图上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的生存是哪种关系?仅仅是一对一的敌对关系吗?

2.请学生把图上有敌对关系的动物列举出来。3.师生交流结果。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栖息地

生存、生长、繁殖等条件

教后记: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查阅资料,例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l 能设计实验验证对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释。l 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l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l 认识并描述动植物在外形、习性等方面是如何适应生长环境的。l 知道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l 知道不同动植物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l 知道一些典型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特征。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生存环境的丰富多彩和动植物生存本领的奇特有趣。l 想知道关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内容,爱提出与此相关联的问题。l 重视证据。l 意识到要爱护生命,要为生物的生存创设合适的生存环境。l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研究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 方面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学准备:

纸巾、蜡纸、保鲜膜、彩色透明纸、水彩笔、鱼的图案。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里生存着不同的生物,生物为了在各自的家园里生存下去,都形成了哪些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呢?(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动物在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对环境的适应。1.认识沙漠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讲述:大家都知道沙漠是一个条件很恶劣的环境,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2)沙漠里有生物生存吗?最常见的动植物是什么?

(3)谈话: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在沙漠中大约有2000种仙人掌和仙人球。(4)观察仙人掌,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为什么能适应沙漠这种环境?(5)怎么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6)看书上得30页实验:这是用了一种什么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注意什么?比较的是什么条件?

(7)学生分组实验。

(8)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能证明什么问题?(9)小结仙人掌的本领。

(10)谈话:下面就沙漠中最典型的动物——骆驼来说,你知道它有哪些是应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

(11)出示骆驼图或视频资料。

(12)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交流骆驼本领。(13)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14)讲述:其实除了仙人掌和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如果你走进沙漠,仔细搜索一番,结果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很多动植物都住在这片严重缺水的地方。(15)认识一些适宜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的生物。

(16)谈话:课前有些同学也查找了些资料,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植物生活在沙漠环境中?(17)学生介绍。

2.认识海洋环境中生物的生存本领。

(1)出示水母和鱼的图:一些海洋中的动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本领。图上是什么动物?(2)提问:它们的体色有什么特点?不同部位的体色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3)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

(4)学生操作活动: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用黄色笔在白纸上画条鱼,覆上一张黄色的透明纸,观察,有什么现象?(5)交流活动结果。

(6)提问: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是像这样靠体色来保护自己生存的?(7)学生交流。

3.认识草原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谈话:斑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你知道它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讨论。(3)学生汇报。

(4)讲述:让我们看看书上科学家研究的结论。

(5)提问:科学家为了研究斑马的条纹的作用蹲在草丛中观察斑马得出另一种结论,你猜猜另一种结论可能是什么?(6)学生汇报猜测结果。(7)播放有关斑马的录像。

(8)教师小结斑马身上条纹的作用。

三.启发学生讨论给动植物搬家的注意事项。

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那么是否只有沙漠中才有仙人掌? 2.讨论:把沙漠中的仙人掌移栽到我们居住的地区,要注意什么问题?

3.提问:仙人掌能搬家到我们居住的地方,南极的企鹅能搬到我们这儿吗?见过吗?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给生物搬家需要了解这种生物适合生存的环境,并给它创设这样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它生存下去。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板书设计: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外形

适应环境

习性

3.有趣的食物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l 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l 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l 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l 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l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l 知道食物链的组成。l 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l 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l 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前面我们了解到在同一区域中生活的各种生物之间会存在两种生存关系:伙伴关系或敌对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能把这些不同的生物联系起来?(食物)2.动物和植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揭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1)出示植物、老鼠、猫头鹰三种生物图片:这个地区的几种生物之间是种什么生存关系?(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3)学生画图表示。

(4)讲述:你们看看生物之间像这样以“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5)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对食物链的看法。

(6)谈话:请学生在自然界中举几个生物的例子。师边板书在黑板上。(7)提问:你们说的这些动植物之间有没有食物链的关系?(8)学生讨论、写食物链。

(9)汇报结果:黑板上的这些食物链有的同学箭头向左,有的却向右,那到底哪种画法才是规范的呢?

(10)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

(11)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过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其实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种食物联系,你能根据这句成语的意思把图画完整吗?

(12)学生画图P34页。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

(3)学生讨论分析35页图上各种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

(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1)谈话: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多不多?

(2)看书P36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

(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不管有多少条,从图上看这些食物联系已经形成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比如图中的狐狸在食物链中处在什么级别?它只是一条食物链中的角色吗?

(6)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应用

1.出示36页下图:这片庄稼地中如果农民在这里喷洒农药,那么这个场景中会发生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提问:你能将这幅图中的动植物包括人画出一条食物链吗?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 有趣的食物链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植物)

(动物)

4.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l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l 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l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l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l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l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l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1.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2.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3.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板书课题)5.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模拟生态平衡。

(1)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看37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设计要求:

A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饲养提示:

A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2)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3)预测一下,: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4)提问: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5)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2.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2)讨论书上38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3)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5)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3.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2)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4.生态平衡

第五单元

神奇的能量

1、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各种各样的能量。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科学知识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知道各种各样的能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能量在生活生产的重要性。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出示P42的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师引出课题。

二、新课

1、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师讲述: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从刚才的五幅图中你能说出一些能量的名称吗? 学生说出图片中的能量名称。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学生举例。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水能、风能、热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了解能量的作用

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

出示P43的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如果,一切物体都将停止。

3、火箭发射活动

让学生根据P44的要求制作和发射火箭,并把活动方案写活动记录本上。要求:发射时不要对着人,要尽量向上发射。

记录时要认真仔细。

2、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科学知识

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讲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其实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请同学们自己搓搓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搓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觉。

师: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热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量的转换。

二、新课

1、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

出示P45页的图片,请学生们观察并描述图中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规范学生的描述:如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太阳光使西红柿生长,西红柿储存有化学能的方式描述。

尽量让学生描述完整。并且让学生把能量转换的过程写在活动记录上。

2、运用能量转换的知识

师:运用你掌握的关于能量转换的知识,以卡通画的形式将你的能量转换过程画出来,其中应至少两种能量转换。

学生动手去画,师巡视指导。

3、制作能量转换玩具

出示P46页的制作说明,并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们按要求制作玩具。学生动手制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玩具,并比比谁做得好。

3、能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第六单元

拓展与应用 1.拓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二、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三、回顾和解释

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2.应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不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2: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不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2: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3: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第五篇: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展现人类祖先的生活画卷

要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大家交流。

目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并参与交流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专题研究的完整过程,培养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的科学态度。●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与进化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本活动是专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之一,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尊重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同时由于小学生有一定的从众心理,要防止表述形式单一化。

第二,在五年级下学期已经系统训练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专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使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本课对于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教材中呈现了探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和奇妙小组的手抄报,旨在对学生的表述形式和要求起到引领作用。

活动的组织,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分组较多,可以让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先进行交流和评议,再开展集体交流活动。如果分组较少,可以直接进行集体交流。

交流时,可以采用汇报与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展览与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取汇报、展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下载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2、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辑后)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五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模拟辩论,收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精选5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生态平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科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科学六下教案 教科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1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

    六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

    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 初中科学电子教案 执教: 宋广艳 1 2 3 初中科学电子教案 执教: 宋广艳 4 ? 学习自评、互评表 预备年级科学学习自评、互评表 自评人: 月 日 互......

    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第一学期健康教育课教案第一课:青春期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起青春期。 2、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发生的变化及如何正确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教学重点: 认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