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进度安排[范文]

时间:2019-05-15 01:2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进度安排[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进度安排[范文]》。

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进度安排[范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进度安排

教学措施

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动手、动脑,做好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进度 序号 课

题 课时 序号 课

题 课时 1 我在成长 1 16 能量转换 2 2 悄悄发生的变化

1-2 17 能源 1-2 3 人生之旅 1 18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1 4 踏上健康之路 1 19 拓展 2-3 5 生物的遗传现象 1 20 应用 2 6 生物的变异现象 1 21 复习4 7 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2 22 考试消失了的恐龙 1-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2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1

寻找生物的家园 2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2

有趣的食物链 1

生态平衡 2

各种各样的能量 2

审查意见 教研组

教务处

第二篇:苏教小四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科学知识: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的同样多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和调查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

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忙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点。

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的感受。

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

4、小组讨论,汇报

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空气是有质量的

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讨论:杯子里的空气向水面跑。

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的上方。

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的,那空气有吗? 出示研究表格,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设计图。

6、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7、各组交流。

8、各组说明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论。

9、师生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1、请两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2、学生观察松手时气垫发生的变化。

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实吗?提供针筒和橡皮。

4、观察针管里的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的空气、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讨论得出结论。

6、平时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7、学生讨论、汇报

8、利用教学光盘补充。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占据空间 觉察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质量

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回顾和解释

1、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2、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后汇报。

3、通过活动和不同物体与空气的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教学反思:

2、冷空气和热空气

科学探究: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科学知识:

1、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

2、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描述冷空气往下沉,热空气往上升;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能将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的对流联系起来。

借助其他物体继续认识空气。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探索和调查 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空气中有什么

科学探究: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描述空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能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联想来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学材料:三只相同的蜡烛、大小两只玻璃杯、火柴、水槽、红色水、细铁丝、小苏打、醋、集气瓶、带乳胶管的橡皮塞、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蜡烛熄灭的实验

1、出示书上第九页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

了解学生有关空气知识的认识

初步了解学生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探索和调查 蜡烛燃烧的实验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回答,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5、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小组的讨论在班级进行解释汇报。火柴熄灭的实验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的瓶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为什么?

2、师提供实验装置(也可演示实验),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5、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认识二氧化碳

1、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能,“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2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瓶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认识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成分。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的石灰水是澄清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对比)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实验,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2、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描述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空气污染联系起来。

能用简易的方法调查,了解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教学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

2、哪些地方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呢?

3、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持续十几秒中左右。)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有什么样的感受

4、大家有什么感觉啊?

5、这说明什么啊? 从中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关注。探索和调查 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空气的关系

1、大家看看书上第十二页的第一副图,这就是我们刚才所做的那个试验,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空气)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第二副图呢?又说明了什么?

3、第三副图是什么人啊?她在地球上吗?她为什么要被设一个氧气瓶呢?

4、同学们说说看,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第十三页。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看了书上的这副图,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长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他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1、看看书上第十四页的六副图,然后讨论,他们分别为净化空气做了什么事情?

2、在这方面你可以有哪些地方向她学习的?

3、说说现在人们已经为精华空气做了哪些事情?

4、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5、我们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为净化空气做哪些事情?

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

1、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我们要从小为家乡出力,所以老师打算提议组织一个防治空气污染小队,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2、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就到课代表那去报名 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引出空气污染的话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这说明空气不但对我们的生命很重要,而且对动植物的生命也很重要。认识空气的污染与危害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交流调查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了解应该防治空气的污染。回顾和解释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科学知识: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收集数据并描述热水变凉时温度下降的规律。描述什么是温度。

教学材料: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从容的喝了? 激疑,使学生产生思考。探索和调查 试水温

1、学生分组实验。

2、请你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测水温

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2、布置实验要求。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实验:

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热水、杯子、温度计。”

2、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布置实验要求。

4、再次提醒:

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建立温度的概念 形成温度的概念

学会测量水温的技能 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回顾和解释

1、教师请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3、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呢?

4、借助教学光盘结合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学会分析并进行合理地解释,得出结论。

2、热 的 传 递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1、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敢于大胆想像。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固体传递的实验。描述液体对流实验。描述热传递和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教学材料: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热水变凉,很多同学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几乎每个同学都问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热水的“热”传到哪里去了?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些热传递的现象。探索和调查 实验一:研究“传导”

1、那么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样传递的呢?

学生猜测。

2、出示图片:

(1)用蜡烛在金属片的一角加热,观察涂在金属片上的蜡烛油的融化过程。(2)在金属片的中央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

3、同学们,你们认为可能发生什么?(分小组讨论)

4、那么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试一试。

5、学生动手实验。

6、利用教学光盘播放铜丝上的火柴掉下来的实验巩固热传递的概念。实验二:研究“对流”

1、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一下加热一杯水的过程中,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领取实验材料。

2、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去研究。

3、联系前面所学的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了风,介绍热对流。研究“辐射”

1、学生自己阅读有关辐射的资料。

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1)辐射是否依靠其他的物体?

(2)热量是怎样行进传递的?(3)我们接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的热?

3、学生讨论后汇报。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了解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辐射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吗?

2、看图,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区分三种热传递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热传递现象。

3、加热和冷却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科学知识: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糖受热冷却后的形态变化。

描述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描述温度计的发展历史。

举例说出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物体所做的事情。教学材料: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的铜球。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 探索和调查 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

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

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组讨论

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

实验制作

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把制作的蜡画展示前面的黑板上(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记录

6、教师点拨: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作出假设、并实验

7、观看教学光盘中巧克力受热后的变化。

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

1、谈话: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大家发现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可真不小。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这个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2、究竟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3、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这种现象科学上叫热胀冷缩,其实是冷和热对物体体积产生了影响。探究水和空气在加热、冷却后的变化

1、刚才的两个实验使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将水和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会和前面的物体一样都发生变化吗?

3、学生预测。

4、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5、汇报实验设计,修改完善。

6、动手实验。

7、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形成的结论。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进一步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回顾和解释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受到冷和热的影响?

大组交流:铺水泥地时要夹木条、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2、讲解:法国塞纳桥断裂的故事和北京至太原铁轨伸长的事例。

3、立交桥、铁轨在建造在建造时应注意些什么?协和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会长胖25厘米?

学生大组交流、汇报 了解温度计

1、阅读有关温度计发明的内容。思考:(1)温度计的发明者是谁?(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温度计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总结 通过本节课中的实验,你对物体经过加热或冷却后,有了怎样的认识? 了解生活中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所做的事情。

4、吸热和散热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描述同种物体中深色比浅色吸热、散热快。

设计不同物体和相同物体颜色吸热、散热的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的观察、数据记录形成解释和结论。

教学材料: 同样大小、质地的杯子、沙、水、温度计、酒精灯、三角架、温度计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在手上那一个热水袋,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2、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索和调查

1、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相同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看到过?(2)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4)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3、那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和沙这两种物体,能猜猜看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情况吗? 实验前

1、现在请同学们作好作实验的准备,在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啊?

2、学生分小组讨论。需要控制什么条件,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实验(1)指导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各自进行实验。实验结束进行对比。实验(2)演示实验

实验建议:两个烧瓶放入相同的有色液体(红墨水),在它们的外面分别罩上(涂上)不同颜色(黑白两种颜色)的袋子,过十分钟之后观察,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汇报。(既要注重结果,还要仔细观察升温的进程)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让学生进行预测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回顾和解释

1、通过两个实验,你对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和相同物质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有了哪些认识呢?

2、吸热和散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3、设计一个保温杯。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 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 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 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 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

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

云的实验: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 雨、雪的实验:雨和雪实验设计中的不同点

露的实验:注意易拉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增加周围的湿度或水汽的量)[鼓励学生做对比性的实验(干毛巾和湿毛巾的对比)]

7、刚才,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的情况对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请各小组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适当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的形成。研究蒸发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猜测、汇报

2、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

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的成因。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回顾和解释

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

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巩固水的三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水的循环

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组讨论。(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水的循环)

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技能

1.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2.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

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2. 学会尊重事实。

3.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物体发声时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

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 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2、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

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探索和调查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B、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过程与技能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建议课后完成)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实验中教师要先帮学生将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装好,以便学生顺利实验。

同时提醒学生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3)只要学生能举例说明我们还能听见远处的声音即可。

回顾和解释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2.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

(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科学课上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的: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过程与技能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3.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 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的应对噪音的办法。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以及耳廓的功能提出合理假设。● 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作用,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 可以用模型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解释。● 对噪音有一定认识。

教学材料:耳膜模拟实验演示材料、大白纸、透明胶带、剪刀。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师: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儿童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的感受的内容。探索和调查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

(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2.学生汇报预测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在学生汇报时一定要追问学生预测的理由。(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耳朵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可能具有把振动放大的构造;看电视时只听到电视机里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其他声音不被注意,说明听声音同人的大脑有关系,等等。)(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分类,3.教师通过挂图及碟片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4.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5.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认识耳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示: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三、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让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当的知识讲授在科学课的学习是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耳朵的构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构造的对比,来加深对耳朵构造的印象。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到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回顾和解释 1.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耳朵的构造、耳廓的作用、对噪音的认识等等,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2.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解释这两个问题。4.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 能够辨别出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 能够观察到声音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弦的变化。● 知道弦的变化与声音产生高低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技能

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2.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3.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高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

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教学材料:小鼓、三角铃、橡皮筋、空盒子、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吸管、橡皮泥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猜声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为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2.问:为什么他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由这个猜声游戏让学生发现之所以能辨别出声音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高低和强弱。探索和调查

一、发现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大小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2.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学生做发声活动)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3.学生演示,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只能改变声音的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二、辨别声音的高低

1.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 2.发给学生橡皮筋,你能用它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4.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及设计的实验大致可分成三组,即橡皮筋的长短、松紧、粗细都有可能影响声音产生的高低。)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7.你能试着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建议课后完成)

本课是在学生对强弱不同的声音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以简单的实验感受,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音量的认识。

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拨松紧、长短、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的活动,使儿童在充分感受音调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低音。由于这个活动学生不具备自主探究的基础,因此建议详细指导实验。让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实验时,教室要尽量保持安静,要引导学生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问题下方空白处。并试着让学生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思考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顾和解释 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做出相应解释。例如:用吉他中的一跟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音。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科学探究

1.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做好原始记录。2.能用比较、分类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证据。3.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4.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成果:

1.能够对食物进行分类,并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2.了解营养成分的作用,知道可以按食物含有的主要成份给食物分类。3.利用资料获取知识。4.按指定标准给食物进行分类。教学材料:食物卡片、统计图表、食物营养标签的挂图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有哪些呢?

生:食物、空气……

2.对,食物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可有的人就是因为吃而得了疾病。实际上,每天吃什么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3.现在我来问一下,你们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呢? 生:米饭、蔬菜、肉类、水果……

1.那这些食物里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引出关于食物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生:阅读资料

粮食类:丰富的淀粉,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油脂类:丰富的脂肪,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但不能多吃。

蔬菜、水果类: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2.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食物分类吗?(强调分类要有一个标准)

生: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反思和解释 1.你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食物进行分类的?

集中话题 1.在这些食物中,你最爱吃什么呢?

生:小组交流、记录,汇报给全班。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要做一个统计,我想统计一下你们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用图表统计,强调三种)

生:先设想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作出自己的统计图。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反思和解释 1.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什么? 生:喜欢吃的食物比较集中。

2.这样只爱吃一种食物有什么危害?

生:就会营养不全,由于缺少这样或那样的营养而得各种疾病。

3.我们应该吃什么?

生: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得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能偏食。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怎样搭配食物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2.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过程与方法

1.作出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2.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知识与技能: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成果:

1.认识食物金字塔,能合理搭配食物

2.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3.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材料:投影片咸食、甜食、肉类、油炸类食物为主的四份食物、纸餐盘或塑料盘,白卡纸、直尺、彩笔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你能说一说吗? 生:粮食类:

鱼、肉、蛋、奶、豆类: 油脂类:

蔬菜、水果类:

2.那你们看看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 生:讨论。

①都是甜的,糖类太多; ②脂肪、淀粉类太多; ③全是腌制类食品;

④全是油炸类食品。

都不合理。引起学生对合理营养的关注,引出合理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那怎么搭配才合理呢? 生:先看金字塔图,介绍。

2.你能根据这个图告诉我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3.你们每天的食物搭配合理吗?根据你的食物日记,作出你的食物金字塔。生:根据食物日记,画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4.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5.好,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当一天家,来设计一天的食谱,在设计时要注意,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合理,又好吃,又省钱。

生:设计食谱。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的方法

反思和解释 1.现在请大家利用食物卡片,配一顿有营养的午餐或晚餐。生:配餐并作出解释。

2.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怎样的饮食才是合理的,请你们回去以后,为你的家人设计出一份一周的食谱,写在活动记录上。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3、食物的消化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2.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2.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学习成果:

1.运用画图方式进行交流

2.认识人体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的大致过程 3.学习消化的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材料:人体轮廓图、笔、消化器官挂图或模型、消化过程的多媒体影片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地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2.小馒头最终会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那小馒头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怎样“旅行”的呢?

探索和调查 1.请学生在书本上画出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图,并写出器官的名称。2.把消化器官的挂图放在自己的身上让同学们指认。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反思和解释 1.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科学探究: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科学知识:.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知识与技能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学习成果: 1.能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2.能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3.认识到天然食品业存在安全问题 4.学会安全饮食的常识

教学材料:常见食品的挂图、色彩鲜艳的小食品和饮料、食品包装袋、果汁瓶上成分说明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常吃的食物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食品,一类是加工食品,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天然食品哪些是加工食品吗?

2.你是怎么来区分的?

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引出食品安全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通常吃的这些加工食品安全吗? 2.你知道这些食品和饮料中漂亮的颜色是什么吗?

3.下面请同学们来调查一下,这些食品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4.出示一些天然食品的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些天然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反思和解释 1.分析调查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2.什么样的天然食物才安全? 3.怎样吃才安全?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1、排序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简单排序。

2.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深化“排序”概念。3.初步尝试用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某一特征或多种特征进行排序。难点: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记录。

学生实验材料:五种不同型号的铅笔、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排队”,并说说是按什么来排的?

2、揭示:生活中,我们常常像排队这样,根据物体的某一种特征来排列,这种活动就是排序。(板书课题)

(二)、学会简单排序。

A、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一组科学家测出的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你能为它们来排序吗?

2、活动,填写排序结果。

3、成果交流。

4、小结: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整理信息的方法。B、判断物体排序的特征:

1、快速说出下列物体是根据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2、出示铅笔:6B、3B、HB、3H、6H 老师已经为它们进行了排序,请你们试着用各种铅笔依次写写画画,猜猜看它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3、学生实验,寻求答案。

4、交流,相机出示“资料库”。

(三)、学会复杂排序。

1、谈话: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序的,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物体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特征。

2、(出示塑料薄膜)找一找,这三种塑料薄膜会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3、学生交流。

4、提问: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三种塑料薄膜的透明度,该怎么做?

5、学生示范演示,教师相机指导实验记录。

6、自主选择其他的两个特征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排序。

7、实验汇报。

8、小结:根据不同的特征来排序,结果就不怎么一样了。生活中我们会选择厚实的衣物塑料袋装一些分量较重的东西,而用透明程度很高的保鲜膜袋盛放食物,正是运用了排序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拓展运用。

1、拓展:编排速成班活动。

2、课外实践活动:运用今天所学的排序知识,回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整理一下碗橱、收拾一下衣柜等。

2.分类 科学探究

1.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学习成果: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4.学会多极两分法 教学材料:印泥 教学步骤: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1.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2.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3.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4.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5.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6.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 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1.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2.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3.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4.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教案

张春香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时《杠杆》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媒体:播放“杠杆” 视频。

四、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媒体:出示课本图。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各组的研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对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质疑、补充、梳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小结: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费力,动力大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费力杠杆;相反,杠杆的支点越远离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省力,动力小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讨论: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找一找身边常见的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3课时《滑轮、轮轴与齿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否()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4课时《斜面》 内容标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这种简单机械的使用。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 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利用斜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木板、测力计、绳子、卡纸、螺丝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工人在搬运重物上车。没有重型机器的帮助,他们只是利用一块木板就轻松地把重物搬上了汽车。

问题:这块搭成斜面的木板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考:认识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研究斜面的作用

导入:人们从低处把重物搬运到高处时,常常会在高低处之间用木板架设一个斜面。问题:这些斜面有什么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设计:设计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引导:利用测力计进行测量,观察同一个重物在垂直提升和沿斜面提升时的重力分别是多少? 按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尝试改变斜面的角度,分别测量同一重物的重力,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按改变斜面角度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

交流:请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数据以及找出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作用。小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小,沿斜面提升重物就越省力,但是经过的路程就越长。

媒体:播放“斜面” 视频。

拓展:当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时,斜面便垂直于水平面。这时还能省力吗?

三、活动二:变形的斜面 教具: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卡纸。

导入:这是一张三角形的卡纸,如果把它卷到铅笔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活动:把三角形的卡纸卷到铅笔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变形的斜面。讨论:这种“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有什么特点? 媒体:出示课本盘山公路图。

引导:在卡车车厢与地面之间放一个平直的斜面,搬运重物时就可以省力;但在一座大山的山顶与山脚之间就不能放一个平直的斜面了,因为距离太远。

山顶与山脚之间的盘山公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汽车利用这个变形的斜面来爬坡就可以省力,但是就要行驶更多的路程。

拓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种“卷起来”的斜面?

四、活动三:斜面的应用

媒体:出示盘山公路、飞机货舱输送带、商场的自动扶梯、登山旋梯、高层停车场的斜坡、大桥的引桥的图片。

导入: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设施,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是利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讨论:分析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斜面的认识和了解。目的:了解人们怎样利用斜面,懂得解释斜面的作用。拓展:寻找生活中应用斜面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第5课时《研究自行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第二单元

第6课时《珍贵的淡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水资源的含义,分析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相应措施,理解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能力目标:能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比较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地区差异;能运用图表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能根据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该区域的水资源情况,并提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情感目标:通过身边用水现状和节水方法的调查,增强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水资源危机的案例分析

2、教学难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谈天说地”主题:家庭用水调查与节水措施(1)、调查统计班级内同学家庭的月用水量及水费,并算出人均用水量和水费(2)、询问其中节水家庭的节水措施(3)、设计几条节约用水的标语

2、课题引入

观看投影片:干旱地区、水体污染的图片

学生感悟:说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教师归纳并板书: 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稀少、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水体污染、浪费严重、需水量加大、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

3、难点分析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4、案例分析

(1)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通过连线题的形式归纳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2)“谈天说地”

请课前安排的两位同学展示班机同学家庭用水调查的结果。(3)案例分析

提供小课题:黄河断流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上海地区缺水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学生分析:选择以上的案例进行分析。

5、专题小结

利用学生设计的标语,增强节约、保护淡水资源的意识。

第7课时《宝贵的耕地》 内容标准: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重要性; 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非常匮乏。能力培养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数据分析——讨论归纳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情况,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正用轻质砖砌墙。问题:工人为什么不用红砖砌墙?

思考:大量使用红砖是否会破坏我们宝贵的耕地资源?

二、活动一:为什么禁用红砖?

问题:制造红砖需要什么作为原材料?为什么政府要禁用红砖?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红砖的原材料来自耕地中的黏土。红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活动:小组活动。算一算,如果要建造一栋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18层大楼,需要使用多少红砖?要生产这些红砖,需要耗费多少面积的耕地?

交流:小组交流,认识使用红砖作建筑材料将造成严重的耕地破坏问题:

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为0.095公顷,还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3%的人口,可见我国土地资源多么珍贵!媒体播放-----“宝贵的耕地” 视频。

三、活动二:调查我们周围的耕地情况

问题:为什么耕地面积会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所得,讨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

交流: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了解人类的发展与耕地受到破坏是一对矛盾体。拓展:能否提出一个方案来尝试解决这对矛盾,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资源?

四、课堂小结。

第8课时《保护生物资源》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力培养目标

1.体验在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搜集数据——分析思考——讨论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分析,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从而意识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二、情景:在自然保护区里,憨厚、可爱的大熊猫正在吃着竹子。波波说:“大熊猫真可爱,它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问题: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呢? 讨论:通过阅读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研究杂交水稻等事例,讨论野生动植物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以及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媒体:播放“保护生物资源” 视频。小结:

三、活动:

媒体播放“保护生物资源” 视频。

问题:什么是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什么样的区域能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呢? 引导: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后,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我国各地的国家级、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已相继建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活动:对我们居住的地区(城市)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有没有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没有明显变化。

四、课堂小结。

第9课时《矿产资源》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了解一些其他的非金属矿产。能力培养目标

1.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非金属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稀有性特点,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小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图。问题:工人为什么要开采矿石?这些矿石有什么用途?

二、活动一: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问题:大家是否知道钢铁是从哪里来的?出示课本图(常见的铁矿石)。

引导:铁矿石是金属矿产中最普通的一种。我们以铁矿石的提炼为例,一起来了解金属材料是从何而来的。

三、活动二:全身是宝的石油 出示课本图片。

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矿石能提炼出各种各样的金属材料。除此之外,有一些能源矿产,如石油,还能提炼出一些能源物质。

讨论:为什么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它有什么用途?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石油的重要作用。总之,人类的衣食住行,哪样也离不开石油。

四、拓展:石油来自哪里? 出示课本图片。

介绍: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

五、活动三:能源矿产还有多少?

导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矿产的形成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活动:算一算,能源矿产还能开采多少年。媒体播放“珍惜矿产资源” 视频。

讨论:不难看出,能源矿产很快就会被人类开发完。能源危机正威胁着人类,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拓展:非金属矿产资源,可以说,它对人类的生存、进化和繁衍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第10课时《海洋宝库》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要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

2.了解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能力培养

1.具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形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意识,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情景引入

问题:大小渔船全都停靠在海港里。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原来现在正值休渔期。在休渔期间,渔民不能出海捕鱼。思考:为什么要设休渔期呢?

二、活动一:为什么要休渔?

休渔期就是禁渔期。人们根据海洋鱼类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和繁殖季节等特点,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作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比如渤海湾近几年一般是6月15日~8月16日为休渔期。

讨论:休渔期是否会有明显的效果?

小结:经过了休渔期后,鱼的体重大大增加。另外,单网捕鱼量比以前大增。拓展:人们还采取了哪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措施?

三、活动二:海洋里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

我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小结:海洋是一个巨大宝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讨论:海水里有没有其他值得利用的资源?

四、拓展:向海洋要宝 海洋资源如此丰富,但目前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将来,人类总有一天会更广泛地、更大规模地开发海洋宝藏。问题:你能想象一下未来的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情境吗?把你的想象用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

五、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第11课时《太阳系》 内容标准: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资料整理——分析讨论——归纳体会 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了解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和排列顺序。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我们能透过蔚蓝的天空,我们将会看到什么呢?媒体播放“太阳系” 视频。思考:说说大家知道的太空知识。

二、问题:

1、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

2、哪颗行星的体积最大?其他的行星有多大?

3、讨论:

4、活动:小组活动。制作行星的模型卡片。体会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交流:认识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

拓展: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为什么现在只有八大行星呢?

三、课堂小结。

第12课时《银河系》 内容标准: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理解“光年”的概念。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描述比较抽象的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理解光年的概念。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

银河系的相关资料;银河系的视频和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情景引入,晴朗的夏夜,我们在空中常常看到一条光带。这条光带就是银河,它是由许多颗恒星组成的。

问题:银河与我们太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活动:了解银河系的大小

1、问题:银河系有多大?我们身处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什么位置?

2、思考:从书中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整理数据,思考银河系的问题。

3、讨论:银河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

4、媒体:播放“神秘的银河系” 视频。

5、交流:明确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以及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6、讨论:感受和想象银河系的大小。

三、阅读资料:河外星系

1、学生自行阅读资料

2、讨论:什么是河外星系?什么是总星系?宇宙是无限的吗?

3、归纳:宇宙的无限

四、课堂小结。

第13课时《观天认星》 内容标准:

知道四季的代表星座。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星座,懂得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 2.认识春夏天空中一些显著的星座。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描述比较抽象的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阅读观察—观测绘图—观测记录—制定计划 重点难点

学习观测星座的方法,完成星座的观测报告,制定观测四季星座计划。教学准备

春季星图;星座相关视频、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媒体出示星空的图片。

2、我们每天晚上看到的星星都是一样的吗?

二、活动一:看星图

1、媒体出示天空区域的图片。

2、为了便于认识星空,古人依据天空中一些明亮恒星形成的图案,结合神话传说,将整个天空划分成8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

3、在春季星空中有哪些显著星座呢?

4、分小组在春季星空图中寻找代表星座,在星图中圈出来,并填写在记录单中。

5、交流:分小组汇报各自的观察和思考结果,交流活动体会。认识每个星座的外形特点。拓展:天空中星座与什么神话传说有关?

三、活动二:春季星座观测

1、在实际观测时,如何在星空中找到春季的主要星座呢?

2、活动:分小组思考实地观测的方法。

3、交流:各小组交流各组讨论的方法。

4、如何通过北斗星寻找北极星呢?

5、引导学生思考观星时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观星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制作观测表格?

四、活动三:观测星座

1、出示撰写得较好的观测报告。

2、出示四季星图图片。每个季节天空中的星座是不同的,每个季节里都有代表星座。

3、长期观测星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长期观测四季星座,我们该如何观测呢?

4、讨论:根据上节课的实际观测经验,讨论长期观测方案。

5、交流: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制作长期观星计划。

6、分小组修改观测计划。

五、课堂小结。

第14课时《探索宇宙》 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

2.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改进而深化和拓展。3.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4.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规律—想象推测 重点难点

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及意义。教学准备

人类探索宇宙历程、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空间科学的应用等相关文字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情景引入,出示浩瀚宇宙的图片。

2、银河系那么大,人类是怎样了解到那么远的地方的?

2、播放“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 视频。

二、活动一:月球的“面纱”是怎样揭开的?

1、导入离我们生活的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个? 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是地球的卫星。人类很早便开始观察月球。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不同角度的照片,甚至还登上了月球。

2、人类是怎样揭开月球的“面纱”呢?

3、交流:学生交流各小组的整理结果。

4、从整个探月历程来看,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与探测工具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三、活动二:空间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1、大家知道什么是空间科学吗?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品或设施是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

4、学生互相质疑。

5、思考未来人类能发展出哪些新的空间科学技术。

四、活动三:联络外星生物

1、人类一直在宇宙其他星球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2、这些图片是天文工作者尝试与外星高智能生物进行联络的信息。大家能读懂这些信息吗?你会用什么方式向外星人发出信息呢?

3、用图画或其他形式设计与外星生物联系的方法,并填写在记录单中。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方式,并说出理由。拓展:外星人会是什么模样呢?一定长着眼睛吗?

五、课堂小结。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

科学教案

固关镇民族小学

赵莉

第1单元 生物的进化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 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3. 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教学准备

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

一. 教学导入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

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 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 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4.我们怎样查找?

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6.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

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化石)活动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 1.化石的形成(放映短片)

2.依据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化石为什么能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 时间的顺序 生物演化 请比较4个时期的化石,试讨论分析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地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发展。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发展。三.阅读:关于生物进化的辩论 1.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 2.组织交流阅读收获:

化石的形成非常偶然,人们通过化石所获取的信息是跳跃的、不连续的;人们探索生物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说;认识到科学上光有观点是不够的,需要由证据证明观点;了解到辩论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机动部分:补充讲解乔治〃居维叶、拉马克的故事.物竞天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资料分析,了解马的进化与生活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2.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适者生存,不适则被淘汰。3.通过资料分析,探究动植物适应环境的构造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适者生存的科学进化论观点。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进化是环境的变化、自然选择的结果。教学准备

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

分组材料:鲫鱼、小玻璃缸;绿色的桌布,同样多的绿、白、红、黑四种短细线。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 谈话引入:

直接入题: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曾出现过众多的生物,这些生物中的绝大多数在进化过程中灭绝了,又不断有新的生物出现。这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以马的进化为例,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马进化的影响吧。二.研究讨论:

活动1 马的进化与自然环境的变化

1.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信息,绘制流程图。找出两条主线: ① 生活环境的变化:原始森林→森林减少→现代草原

②马的体态的变化:体形小,多脚趾→侧趾退化→体形大,单趾。2.对流程图进行分析,小组讨论:自然环境在马的进化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3. 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原始马,有充足的食物,小巧的体形有利于躲避天敌。随着森林面积减少,原始马失去森林的庇护,只有快速地奔跑才能躲避天敌,于是体形变大,更加有力,脚趾的中趾变得更为粗壮。森林完全消失,体形更大、奔跑速度更块的马才能得以生存,因此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马遭到自然的淘汰。在自然的选择中能适应新环境的马生存了下来。

4.让学生思维进一步迁移,理解: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了生物的进化。5.播放生物进化过程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进化起到的作用。三.活动体会

活动2 自然的选择 1.师介绍活动方法及要求 2.学生活动

3.完成数据的统计,填写在第8页表格中

4.组织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当四中颜色的短细线散落在绿色的桌布上时,与背景色反差越大的短细线越容易被我们发现。这个实验说明,在自然界中当一种生物容易暴露给天敌,它的数量就会减少,长此以往就会有灭绝的可能。反之,色差接近的生物也有被天敌发现的可能,但是总会保存下足够的数量进行繁殖,这样整个物种就不会灭绝。这正说明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5.补充案例分析:

案例重现:英国有黑、白两色的胡椒蛾,它们喜欢在树干上停留。工业革命前,白胡椒蛾的数量要远远高于黑色胡椒蛾的数量。随着工业革命开始,工厂中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环境,树杆也因此变为黑色,这时,黑胡椒蛾的数量就远远地高于白色胡椒蛾的数量。

请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的环境变化对胡椒蛾的生存、繁殖会造成哪些影响?这个影响又说明了什么?

第2课时

一、观察引入,了解动物适应环境 1. 观察水中的鱼,分别从上面和下面看,有什么发现?

从上面看鱼的身体颜色与水面颜色相似,从下面看身体颜色与天空颜色相似。

2. 提出问题:这样的颜色对于鱼有什么意义?

3. 教师讲述:不错,鱼的身体颜色能更好的保护自己,那么其它动物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适应新环境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构造特征,请大家分析教材第9页中的图片,小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这些动物用怎样的方式适应周围的环境。

4.拓展:介绍你知道的动物适应环境的知识 二.观察分析,了解植物适应环境

1.观察骆驼刺的图片,分析骆驼刺哪些结构适合沙漠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骆驼刺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构:骆驼刺的叶片很小,并且上面有一层蜡质层,减少蒸发,防止水分流失;针状的枝,防止天敌落在植物体上啃食叶片;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这些特征,让骆驼刺能够适应沙漠高温、少雨、强蒸发的生存环境。(学生没提到的部分,教师可以补充讲解)

2.师小结:地球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生存着不同的植物,植物的这些不同的结构特点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的植物适应在不用环境中生存。三.课外作业:

课后搜集更多的关于动植物适应环境的资料,可以合作完成手抄报的制作,也可以将内容摘要发送到班级论坛,参与讨论。注:将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办一个专刊。人类的起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2.通过对化石的分析,了解人类的主要的进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到人类能够制作工具、使用工具,是文明的开拓者。科学知识

1.知道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2.初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教学准备: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课件 一.问题引入

1.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动植物的进化过程,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呢?这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人们一直都在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模范科学家的研究

1.那么人们寻找答案会顺着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方法进行呢?(可以提示学生:希望能从人类研究马的进化获得启示)2.小组讨论

3.交流,并整理研究思路和方法:先在动物中寻找和人类长得相似的动物,然后借助已发现的相关化石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4.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与整理 师提出问题:有哪些动物与人相像?(学生回答后适时出示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动物有哪些地方与人相像?教师最后讲述称它们为类人猿的原因。

5.讨论并提出假设,思考研究方法 请依据上面的现象,请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人类的祖先是谁?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下一步需要怎么做?(借助已发现的化石进行研究)

假设1:人类是类人猿进化来的。

假设2:类人猿和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6.课件提供化石的记录,并告知学生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200ml,然后要求学生用流程图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这些已发现的化石能说明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疑惑? 7.组织学生的交流

注:只要有道理的观点都可以允许学生保留 8.教师进行必要讲解和补充:

课件介绍现在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认识: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是怎么分成了两支——类人猿与人类。

主要是介绍因为在有些时间段还缺少化石证据,所以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问题仍在继续研究中。

三.鼓励学生继续查找资料,以求对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动物的驯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对野生动物与驯化动物的对照分析,判断人类的哪些需求决定动物的进化过程。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现代人们驯化动物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动物驯化的研究,引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保护自己的意识。科学知识

1.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动物驯化的历史。

2. 知道现代化的动物驯养,可以弥补野生动物资源的不足。教学准备:动物驯化过程音像资料 一. 教学导入

提问:被人们称之为“家畜”、“家禽”的动物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让学生说说他们已知的一些内容)二.学生阅读观看 家畜从哪里来 1.学生阅读,了解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我国最早驯化动物的历史。3.观看动物驯化过程音像资料 三.总结人类驯化动物的成绩

1.小组讨论:驯化的动物有哪些适合人类需要的优点? 2.组织交流:

狼与狗。狗是由狼进化而来,狗对主人忠诚、温顺、乐于与人类亲近,又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可以保护主人的利益与安全。有些方面还是人类的助手。

野猪与家猪。家猪体肥,不具有攻击性,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肉食。

野马与马。马温顺,可以人类是代步工具,力气大,可以拉车。

野牛与牛。牛温顺,可以为人类耕地、拉车等。

3.师讲述: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需求,决定驯化动物的进化过程。

四.学生阅读 现代的动物驯养

阅读与思考:现代动物的驯养目的在哪?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在语言上准备一下,可以为大家介绍介绍。

师强调驯养要科学,防止人畜共患的疾病传播。

五.布置课外作业 调查当地驯养动物的情况,进一步了解现代驯养动物的目的。

组织单元评价

1. 了解学生关于现代动物驯养的调查情况,用交换书本的方式阅读,全班同学共享调查结果。

2.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70页的单元评价。

3.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单元学习中学生表现出的一些最只得提倡的科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鼓励学生朝着这些方面发展。第2单元 水环境污染与保护 小河的哭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周边的环境现状。2.能够在实地考察中搜集一些样品或证据。

3.能够根据考察实际情况,对考察现状作出相对合适的评价。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关心周遍的环境,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注意安全。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活动正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污染。2.初步意识到这些污染对人类的生活会造成危害。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意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学准备

1.《小河的哭诉》教学挂图或照片;实地踩点实地考察路线,寻找几处污染比较严重的水域;布臵学生自带一些搜集证据的器材或工具,如照相机、空瓶子、记录本„„

2.事先邀请5名左右热心、有责任心的家长一同参与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如果家长中有从事相关工作、研究的为最优。一.教学导入 1.出示小河被污染前后的挂图,提出讨论话题:观察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2.阅读“指南车信箱”里的内容,了解国家关于水环境的治理的有关规定。

二.考察当地的水域环境

1.明确考察目的和要求,并做好相关准备。目的:了解本地水环境保护或污染情况。

要求:考察时要做到细致认真,及时记录和搜集证据或样品。要集体行动,小组合作,不离队,注意安全。

相关准备:记录本、采集样本的器皿工具„„(有相机的同学在家中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带来)

地点:教师根据事前的考察明确活动范围。

为学生介绍考察活动参与人员。

考察方法举例:

(1)看:颜色、漂浮物、动植物等。(2)闻:怪味、臭味。(3)采:采集水样等证据。(4)记:记录考察情况、拍下照片。

2.实地考察活动:活动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搜集相关数据,如水色、气味、漂浮物的多少、排污口的数量、水中生物生存情况„„ 3.返校,水质取样存放实验室。4.布臵作业:写好调查日记 污染来自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当地水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调查得出造成污染的原因。

2.能够对对调查获取的一些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情感 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2.初步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心。科学知识

1.知道污染的危害。

2.了解造成水污染的几点原因。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体会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威胁到自身。一.教学导入

1.讨论上节课调查的结果,说说水污染会带来怎样的后果。2.那又是什么造成了当 地水域的污染呢?(板书课题)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污染源进行猜想,比如附近的工厂、医院以及生活污染等等。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情形,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和全面?让我们踏上寻找污染源的征程吧!二.制定调查方案 1. 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调查的内容展开调查。比如:城市孩子可以调查家庭污染物的排放,水域边生活垃圾的倾倒,在多长的距离里有多少污水排放口等等。2. 准备调查用表,小组分工。

3. 交流调查方案,提出建议,适当修改和调整.三.布置作业:

课后分组展开调查,记录相关信息和数据(再次强调室外活动的安全)清洁剂的威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生活污水的水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2.能够搜集一些水域污染危害的资料。情感 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水域污染危害的严重性,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知道水域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以及这些破坏给人类自身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水污染事件资料 教师:水域污染影响生物生长的资料,数值色条。玻璃瓶,清洁剂,比较洁净的河水(为防止过多的浪费和污染,教师提供一组实验就可)一. 教学导入

直接提出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水被污染后会对生物们造成怎样的影响呢?让学生初步谈谈。

师:我们每个家庭都用清洁剂吧!你们可曾清楚它对水域污染的“威力”,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亲眼看看!二.设计并完成实验

1.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具体操作及分工,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师强调:这是一组对比实验,注意水质(使用自然水,如清澈河水)、水量、光照等条件都要基本相同;然后再控制每瓶内的清洁剂的含量,可以设臵这样几组对比数据:15ml、10ml、5ml、0ml;盖上盖子后,放到阳光比较充分的地方,注意观察水质变化,持续观察5-7天,并在教材第26页及时做好记录。

2.教师完成实验,告知学生实验瓶放臵地点。3.讲述数值记录方法。

4.告知学生在组织单元评价时,我们在课堂上交流观察结果,并整理成统计图,以便于发现问题,作出结论。三.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 水俣湾的灾难 四.资料分析:

1.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分析水污染带来的危害。2.影像资料展示我国目前受严重污染的水域。五.布置作业:

请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或小组的研究结果

可以借助手抄报、漫画、宣传海报、倡议书、网页、论坛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加以表达,来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资料的分析和学习,大致了解污水处理技术。

2.通过实验制作,亲历污水处理的过程。情感 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正为保护水环境而不断努力,树立为保护环境而尽一份力的责任感。科学知识

1.了解污水处理技术的大致过程。

2.了解其他方面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从小憧憬着建设美好家园,争做一个个环保小卫士。教学准备 污水处理厂流程图或联系参观污水处理厂事宜;制作简易滤水器的材料:去底塑料瓶,砂石、沙子、木炭、棕或海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的主题: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整个自然环境,也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严重的后果。治理水环境,减轻水污染是我们人类不可回避的共同话题,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是每个人的责任。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了解一种污水处理技术。二.了解污水处理技术

1.学生读图,教师解说 污水处理大致分为这样几个过程:(1)格栅:去处大型漂浮物。(2)沉砂池:沉淀砂石等粗颗粒物质。

(3)生物处理设施:用微生物分解部分有机污染物。(4)二次沉淀池:继续去处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5)混凝沉淀池:加入混凝药物,使更细小的物质凝结沉淀。(6)消毒池:投氯消毒,杀灭微生物。(7)出水泵:将处理之后的水排放到自然水域。三.水的净化实验 1.介绍实验步骤:(1)静臵,沉淀

(2)加入明矾等混凝剂,继续静臵,沉淀(3)分离沉淀后的水和沉淀物(4)用自制滤水器过滤。

2.分组实验:静臵,沉淀,及时提醒学生在约3分钟的时候添加明矾。

3.在污水进行沉淀的时候,辅导学生制作滤水器。方法如下:(1)取一个塑料瓶洗净去底。

(2)将瓶子倒臵,在瓶口处垫上适量海面或棕。(3)在海面或棕上铺设2~3厘米厚的木炭层,轻轻压平。(4)再在木炭层上铺设2~3厘米厚的沙子层,轻轻压平。(5)最后再在沙层上面铺设2~3厘米砂石层,轻轻压平。4.按步骤完成水的净化。

5.常识介绍: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并告知学生沉淀和过滤,一般只能分离出污水中可见的颗粒状杂质,有许多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和有害的化学物质,还需要通过其它措施去除,才能使水变得更洁净。

第2课时

一.阅读引入:

1.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资料:污水处理等技术只是防治水体污染的一项补救措施,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有些方面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比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来家庭生活以及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对水体的污染也随之加剧。因此,我们在进行污水治理的同时,还必须让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大家都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阅读教材第32页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二.做一个环保少年

1.完成我们的水质保护建议

先分组讨论:通过前面的调查研究,你认为地表水污染存在的最大问题使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地的水质? 后一起拟定关于保护本地水质的建议? 鼓励学生将建议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宣传

2. 搜集资料,制作资料卡,了解人类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工作并交流。

3.策划或参与环保活动

思考:用什么形式?在什么区域?怎样获得好的效果?

单元评价

1. 清洁剂污染水体的实验总结汇报

2.在学生的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富营养化可以促进藻类迅速大量繁殖,以致使水体氧气不足而危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3.回顾本单元学习中所经历的探究活动,填写单元评价页的内容。4.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第3单元 宇宙探索

第1课 太阳与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2. 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

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三.了解太阳

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四.观察太阳

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 2.安全教育:

(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3. 组织学生室外观察 4.交流发现

第2课时

一. 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乘坐一辆神奇校车,开始我们奇妙的太阳系之旅。旅途中请大家弄清楚太阳系的组成,并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一些星球的知识,填写好资料卡。二.观看课件,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填写资料卡

课件模仿著名丛书《神奇校车》制作

课件中除了显示教材内容外,还加进很多的数据和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特别补充: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行星进行了重新定义,冥王星已经不再属于行星,而是矮行星。大会规定现在太阳系的天体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三.组织交流

1.什么是太阳系?由哪些星体组成? 2.请介绍你印象最深的内容

3.教师说明书本中定义的太阳系组成:因为教材是在2005年通过国家审查的,所以教材上关于太阳系的组成仍然沿用的是历史上的规定。

四.阅读,了解有关观察流星与彗星的科技史。五.课外作业 观察金星 1.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安全。

2.教师告知学生金星是很明亮的星体,它常常出现在朝阳和落日的附近。有时,金星在日出前4小时或日落后4小时出现在空中。在深夜是看不到金星的。

第2课 浩瀚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来认识浩瀚的宇宙。2. 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教学准备

有关银河系、河外星系、探测宇宙的工具等各种影像资料。一. 教学导入

板书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用浩瀚来形容宇宙?(很大)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到现今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吧 二.阅读讲解银河系 1.学生读图文

2.分析:银河系的形状;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

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构成银河系的每一颗恒星就是一个“太阳”,而且其中有很多比我们所说的太阳还要大。用比喻让学生理解银河系的大小。

3.认识天文学中使用的距离单位:光年

组织学生计算: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每秒,照这样计算,1光年大约为 30万×60秒×60分×24小时×365天=94608亿千米

三.阅读讲解 河外星系

1.指导学生认识大麦哲伦星云与仙女大星系,明白它们是和银河系一样大小的恒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两个河外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只在南半球才能看得到。

2.阅读了解银河系外还有无数的河外星系,每一个河外星系都是由上千亿颗恒星构的。3.认识总星系:是现在人类已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即总星系是银河系和河星系的总称;总星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让学生理解课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用浩瀚来形容宇宙? 四.绘制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

1.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天体系统有哪些,它们的关系怎样? 2.画出表示已知天体层次关系的示意图

3.学生展示、解说自己画的示意图,并听取同学的意见,展开评价。

五.阅读 漫漫探索路

1.学生阅读图文,了解相关探究过程

2.告知学生目前能观测到的最远天体,离我们约150亿光年。人类对宇宙的构造和发展的认识,正在日益加深。人类探索宇宙的研究近年来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请大家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最新活动动态。

第3课 灿烂星空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知道并能辨认北斗七星与北极星。

2.能用阅读资料与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四季的主要星座。3.会读星空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认真读图与仔细地观察,逐步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习惯。科学知识

1.知道北斗七星与北极星。2.知道春季的狮子星座、夏季的天蝎星座、秋季的猎户星座、冬季的飞马星座等主要星座。

3.知道不同季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示方向不同。教学准备:

大熊星座图、小熊星座图、夏季星空图(南天、北天)和春季的狮子星座、夏季的天蝎星座、秋季的猎户星座、冬季的飞马星座等主要星座图的图像资料、指南针等。一.教学导入

1.灿烂变幻的星空给人无限的遐想,有多少故事流传。教师讲述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的故事。

2.讲述: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88个星座。星座的名称是由亮星组成的图形,并结合神话故事,用人物、动物和器具来命名。

二.认识北斗七星与北极星 1.了解学生对北斗七星的认识 2.阅读教材

3.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位臵关系

要求学生先画出北斗七星来,然后再根据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位臵关系画出北极星。.4.阅读指南车信箱的一段科技史:明白我国古代观察星座的成就;北斗七星的斗柄四季的朝向不同,因此北极星可以给人们指示方向。三.指导学生观察北斗七星与北极星 1.学会观看星空图

教师示范并讲解使用星图寻找星座的方法:使用南天星图时,要面对南方,将星图上的地平线方向与实际地平线方向一致,将星空图举在头顶上来观看,这时星图上弧线顶端即是天顶位臵,对照星图寻找天空中的星座;使用北天星图时,方法与使用南天星图相同,只不过方向相反。

2.学生观看星空图,从星空图里寻找北斗七星、北极星及其他星座,了解星座的形态特征与相互的位臵关系。

3.验证北斗星斗柄可以指示方向的特征。方法是:面对北方,将夏季北天星图举在头顶上方(注意要让星图上的“地面”对准北方、“天顶”对准南方。),我们会发现星图上的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南方(观察者身体的后方)。

4.在星座图中找出四季星空中的代表星座:狮子座、天蝎座、猎户座、飞马座。四:布置作业:

1.晚上观察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2.在不同季节里,在成人的陪护下,观察四季星座

第4课 宇宙畅想曲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发挥想象,绘制一幅开发月球的蓝图。2.能设计探寻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研究方案,并展开学生自己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科学知识

1.了解我国的探月工程。

2.了解人类探寻外星人的有关活动。教学准备

有关我国探月工程和人类探寻外星人活动的资料等。一.教学导入

1.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幻想)

2.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提供的有关我国探月工程的资料。(现实)3.交流各自的感想。二.开发月球

1.组织学生回忆有关月球的知识,分析讨论:月球上的自然条件与地球上有哪些不同?人类要在月球上活动需要些什么装备? 2.阅读资料 师:我们知道了开发月球的意义,请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张开发月球的蓝图

3. 学生绘图后组织展示优秀有创意的作品 4. 讨论:开发月球会有弊吗? 三.探寻外星人

1.阅读了解人类探寻外星人活动 2.关于人类探寻外星人的活动,说说你的见闻。

3.关于外星人从猜想 要求学生先看教材,思考从中获得什么启示,我们的研究什么问题?要按什么步骤展开?采取什么方法最合适?小组怎样分工? 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四.布置作业:

课后分组按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并整理好研究成果,在单元评价课上交流。

单元评价

1. 各组研究成果展示

2. 师生共同评点各组的表现:包括研究成果质量,合作完成情形,展示介绍的精彩度等 3. 完成单元评价中指南车竞赛场的判断题。4. 个人的自我评价,填写单元评价页中的其余部分。5. 教师小结单元学习情况。

第4单元 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 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回顾4年来科学探究学习的经历,明确、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并初步理解科学探究中各步骤之间及各步骤与科学探究主题的关系和作用。将4年来所经历的科学探究实践,上升为初步浅显的理性认识,为今后中学的学习作好准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教学准备

小纸条(各组必备)一.教学导入

1.组织学生对本学期科学学习进行简单的回顾,有哪些感受? 2.那么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学习呢?静心回顾写写各自的探究经验和教训。

二.回顾自己的探究经历

1.说说你最感兴趣或最难忘的科学课堂学习,在那些有趣的活动中,我们分别尝试了哪些方法和步骤?请分别写在一张小纸条上。2. 拼接“探究之龙”

3.交流排序结果,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问——猜想——设计研究方案——实验调查搜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做出科学结论。

4.教师讲述以上便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具体的研究活动,有时也需要对这些过程作适当调整。确定我们研究的主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选择比较有价值并适合自己研究的研究主题。

2.能针对自己选定的研究主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制订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学准备

提供一些研究主题供学生选择。一. 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经过4年来的科学学习,我们经历过很多次有趣的科学探究,我们还学习掌握了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今天,让我们自己来做一次科学研究!二.确定研究主题

1.提出选题 讨论和交流:把平时科学课上乃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搜集到一起,数量尽可能多一些,形成一个题库。

2.分析甄别选题(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题目),即可行性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对于小组内有疑义的同学,可以根据他们选题的具体异同,让他们进行重新组合成新的小组。

3.确定选题,确定选择的题目,并梳理出研究的基本思路。要引导学生从选题意义、自己的研究条件、研究周期、研究难度等角度来展开讨论,确保每个小组都能选到难度适中,便于研究的主题。三.制订研究方案

1.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主题,讨论研究思路 2.制订一个比较可行的研究计划。3.全班进行交流,以1~2个小组的计划为例,进行讨论和修改。4.各组对自己的方案或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师将各小组的方案收上来,课后进行批阅,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写出评价意见。启动我们的探究之龙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案准备相应的研究材料,教师给予帮助。一. 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实施自己的研究方案,开始我们的探究吧!

二.大家动手来探究

实验前的提示:要注意实验观察、数据的记录与统计分析、做出结论;注意合理控制条件,注意规范操作和实验安全;注意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整理和统计,合适的话可以直接在教材上完成;注意作出的结论是否语言通顺,逻辑严密。

1.各组进行实验。教师适当巡视,适当进行个别点拨和辅导,但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2.组织评价 评价标准: a)实验设计合理严密(20分)b)实验操作规范(20分)

c)实验记录清晰,实验数据准确可靠(20分)d)能采用合理的方式整理数据(20分)

e)能认真分析数据,并能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结论(20分)分享我们的研究果实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带领学生做好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的前期筹备工作。一. 教学导入

引语导入:我们很多的研究都取得了成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一课请各组用合适的形式表达你们的研究成果。二.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1.指导:可以通过科学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都要说清楚研究的目的、过程、结果等及来龙去脉,让别人可以信服。2.试举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明了。三.举办探究成果展示会

1.各组轮流上台介绍(请其余组的同学都担任小评委,评委可以在介绍完毕后向相关同学提出疑义,并给出合适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和真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四.自我评价 利用教材第64页的探究齿轮图,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本次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表现,给齿轮涂上颜色。

教师引导学生做评价时,提供评价权重指标帮助对学生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

科学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主动探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并展望未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中国技术发展的辉煌的自豪;对中国在科学上的落后形成责任感。

2.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3.能主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的科学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教学准备

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动画式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整理有关科技改变人们生活的资料。一. 观察谈话引入:

引导学生观察单元页的画面并结合画面文字和简介引出本课的课题——科学的历程(板书课题)。二.回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1.播放课件前提出要求,重点了解科学的发展经历着怎么的历程。2.学生观看动画:时光穿梭号 3.整理时光穿梭号列车

三.探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并展望未来。1.教师提出话题 2.组织学生讨论 3.交流会 四.总结:

教师利用指南车卡通人对学生四年来的学习做个总结,鼓励他们在即将进入的中学科学学习中继续探究,不断进步!

第五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

六年级数学科目(第 十二 册)教学进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含知识基础、技能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等)。

六(2)班学生情况:本班学生54人,总体男生较女生活跃。从学生们平时的各种现象表明,以及我对他们的了解,班上半数的学生有着较明确的学习方向,但有少数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几个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学习情况:男生比较喜欢动脑筋,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作业完成情况不够理想,总有学生忘带忘作业或质量极差,而女生作业完成较好些,有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较慢,而且容易把新旧知识混淆,因此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也有部分学生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会倾听,有部分学生管不住自己,自控能力较差。

二、教学内容简析(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教育因素、重难点分析、各部分内容间关系等)。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目标与达成措施。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3)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数学思考方面

(1)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发展统计观念,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3.解决问题方面

(1)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3)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情感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 觉性。

达成措施:

1.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学习素材,创设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突出学生的探索活动。

2.重视数学应用,设计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 学 进 度 安 排 表

单元课题课时周次素质训练目标重点难点辅助措施第一

单元百分数的应用111-31.使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含有百分数的式题,初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经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突出百分数的广泛应用。

2.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数量关系,完善认知结构。第二

单元圆柱和圆锥113-5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

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1.计算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容积。

2.比较把一张长方形纸按不同的方法卷出的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单元课题课时周次素质训练目标重点难点辅助措施第三

单元比例76-7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1.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第四

单元确定位置47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单元课题课时周次素质训练目标重点难点辅助措施第五

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48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

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让学生从变化中看到不变,体会并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第六

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29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1.,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2.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直观图启发转化的具体方法。单元课题课时周次素质训练目标重点难点辅助措施第七

单元统计310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能解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1.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重视对扇形统计图描述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八

单元总复习3011---18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及能力;能合理、灵活地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图形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和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放大与缩小;掌握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不同方法。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

6.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水平,增强探索和掌握数学知识、规律和方法的能力。

1.把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2.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进度安排[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进度安排[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 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日食和月食》 主讲人:张建成时间:2013.5.27 甘河子镇戈壁小学 日食和月食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定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展现人类祖先的生活画卷要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大家交流。 目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2、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辑后)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五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模拟辩论,收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精选5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生态平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