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高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研究
普通高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总报告
【内容提要】:本报告从分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入手,阐述新课改形势下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课题研究实践过程的阐述,探讨了在普通高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四种途径:校本心理课程、学科教学渗透、班级团队建设和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总结出普通高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归纳了具有较普遍意义的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普通高中 团体心理辅导校本课程 学科渗透 班级建设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21世纪的教育更加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与谋生,更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个性,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做事。这一目的顺应世界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新世纪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对学校带来的教育压力,全社会越来越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国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各阶层之间人的生活水准落差的扩大,家庭结构不稳定因素的增加,社会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 这一切都将造成人们过重的心理压力,同样也必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会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随着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处处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适应课改形势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中学校,一直在贯彻和践行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尤其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探寻一种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原则,更加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使之可以在学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教师能够轻松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充分营造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我们根据多年的心理教育工作经验,针对个别咨询、讲座、热线、心理信箱等辅导方式存在的局限性问题,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努力寻找一种能更积极有效,能更全面开展辅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来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调查、研究以及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而且类型相对比较集中。但这些问题在学校的心理课程教学中难于被揭示,学生的问题也不易被解决,所以对这些心理问题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帮助解决。现阶段,高中的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还比较悬殊,即使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也无法解决学生的那么多心理困扰和问题,更何况有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只有兼职教师来担任。为此,各个学校都开展了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团体辅导则是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方法。
基于此,我们开始学习和借鉴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高校发展很快的团体心理辅导,并把其引入我校的学生心理辅导中来,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2006至2008学年,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并作为学生校本选修课程。两学年来校本课程的开设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并且参与该校本选修课程的同学对团体辅导的效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普通高中继续探索团体心理辅导的决心。
随着探索的不断扩大与深入,我们意识到必须寻找一种具有普通意义的操作模式,必须在不断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经验与认识。因此,我们提出了“普通高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并得到了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认可,于2009年10月被批为省级十一五立项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目标
探寻普通高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及具体应用的方法和途径,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体系,形成新课改形势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结合新课改形势下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研究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团体心理辅导与校本课程、学科教学、学生朋辈辅导互助等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三)研究思路 充分发挥我校作为新课改实验学校的优势,大胆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探索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在每学年开始时通过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以此设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根据实际需求将团体心理辅导渗透到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中。一方面以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开设校本心理选修课及必修课,另一方面尝试在学科教育、班级建设中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同时思考如何在学生的专题辅导训练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从而探求普通高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体系。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每学年利用心理问卷测试及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需求及参与辅导后的反馈等。
2、经验总结法:每学期做好计划和总结,同时通过课题参与者对每项实践活动阶段性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以便不断改进和进行理论提升。
3、观察及个案分析法:观察团体心理辅导里的个体,收集个体问卷调查反馈信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积累,寻找预防的措施和矫治的经验。
4、实验研究法:在每个年级各选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对照班级,进行对比实验,另外对参与专题实验辅导和非辅导的学生也可进行实验对比。
5、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所有参与者都在各自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相关研究。一方面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提出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又通过具体的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在工作中研究,在合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认识,以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不断推进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逐步形成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五)实施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撰写实验方案,建立健全课题组织机构,健全研究制度,加强宣传,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技巧,收集各地先进经验,开设校本心理课程,为课题研究作好充分准备。
2、实施阶段(2010年1月至2010的9月):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在理论和技术上全面把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原则,探索并努力创设普通高中学生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将团体心理辅导逐步渗透到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中,初步构建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建立实验课题资料档案,做好阶段性实验总结,开展阶段性实验心得体会交流,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3、深化阶段(2010年9月至1011年7月):进一步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和德育中渗透应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开展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以朋辈心理辅导互助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体系;抓好实验过程的管理,积累实验过程的素材,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
4、结束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1月):积极做好总结验收工作。编辑“海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海南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集锦”、“海南中学团体心理辅导论文集”;制作研究过程录像(或VCD)材料;写出结题报告,迎接结题验收。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普通高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六条具体培养目标,第五条和第六条分别为: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以及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在培养目标中意志、积极、情感、能力、自我认识、合作、交流、理解、尊重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词语的运用,也就此指出了新课程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尤其是普通高中新课改引发师生地位与关系的变化,形成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发课程结构变化,提供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性的要求,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还有引发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教师观念等一系列变化,促使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实践表明,普通高中的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那么他们则难以应对学业和人际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也更难以达成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使这样的学生考上了高等院校,无疑也给高校和社会留下隐患。因此,重视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一种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原则,更加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在普通高中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教师能够轻松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让高中生能够快乐地成长,从而充分营造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则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创造一个坦诚、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并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从定义上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第一,团体辅导是普通高中学校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心理辅导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个别辅导,另一种就是团体辅导。第二,它是通过“团体”的方式去辅导他人。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辅导形式,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个体成长、发展与适应。但是,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是有区别的,两者各有其特征及有效范围。团体辅导的部分效能是个别辅导无法达到的。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普通高中团体辅导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与个别辅导具有互补性,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个别辅导在解决问题复杂的、触及来访者内心的隐秘的、学生有危机状况的事件上有优势。但是,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心理辅导教师资源有限,通过个别辅导能解决的心理问题则更有限,并且有很多问题,在一般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到咨询室咨询的同学并不多。团体辅导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重于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在团体情境中,团体愈有凝聚力,成员间就愈能互相扶持。“我助人人,人人助我”情境可以使参与者相互感染,互相影响,多向交流。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感受到的冲击力越大,就越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心理素质,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把具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辅导,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既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又可以解决学校的困难。
1、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高中生来说,社会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在普通高中学校,团体辅导较之个别辅导能更有效地发展其人际交往能力。在团体中,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一系列互动,参与者可以观察、体验人际关系如何形成,人际沟通如何进行以及各种微妙的人际反应,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增进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增强归属感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当团体凝聚力形成并增强时,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会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要保持和团体一致的认识和评价,会以团体为荣,爱护和保护团体的形象及荣誉,并且以同舟共济的精神去应付外界。这种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经验。
3、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体验互助与互利
在团体活动中,成员一直在彼此帮助,互相支持,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分担相互之间的困难。每一个成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对别人很重要。对高中生来说,被需要的感觉是很重要的,这种体验使之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欣喜感和满足感,进而增强自信心。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成长之源。来自于团体中的互助互利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学生不仅可以在团体中充分感受,而且还会扩展到他们今后的生活中,使他们主动承担责任和助人的行为继续下去。
4、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发展良好适应行为
团体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真实反映。在团体中,学生彼此提供行为示范,他们可以通过团体经验进行仿效性学习。在个别辅导中,来访者可仿效的只是咨询师一个人,在团体辅导中除了辅导者外,还可以有其他成员的行为可以模仿和参考。团体辅导能够给学生提供接受反馈的机会,团体中其他学生的建议、反应和观点往往是很有价值的。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学生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团体的反馈比之个别情境的反馈更有冲击力,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适应行为。
5、团体辅导能使学生得到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的交流
在团体辅导中,信息和资料的提供是辅导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辅导者之外,成员之间也常常传递资料,如各种信息,社会资源等。学生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验,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这种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无疑为其他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开启了他们的思路,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6、团体辅导能帮助学生宣泄自我,平衡自身
宣泄是团体中必有的一个内容,长期积压的痛苦、不安,想讲而没有讲,发泄出来可以减少心中的压力和矛盾。宣泄过程中,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情绪整理一下,而自他学生则会表示同情、关怀、支持。宣泄可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神平衡。在团体中学生通过经验与感受的分享,产生“和别人一样”的体验。
当学生个人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会把自己的问题看得很独特,于是会感到恐惧、无助和失望。在团体中他们发现别人也有类似的问题,于是他们不再会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可怜的人,孤单感减少,同伴感增加,学生也因此矫正了个人错误的看法和假设。由此,他们不仅会降低自卫心理,而且还会彼此认同与关注。
7、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有机会探索与自我成长 团体辅导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氛围,使个体处于一个比较安全与温暖的情境中,因此很适合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涯的态度,积极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使学生更为成熟地接受挑战。
(二)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1、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原则、内容、分类
(1)目标: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素质、能力、态度,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自我实现。
(2)原则: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原则。
(3)内容: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交往和自我认识,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但是心理问题并不是全部都可以用此方法解决的。在学校教育中,团体辅导较适宜解决学生中共同性的心理问题。在内容选取上更多的适用于:自我意识、青春期心理困惑、人际交往、亲子沟通、学习困难、升学与择业等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共同关心和普遍困扰的问题。所以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比较集中的几类问题,如新生入学适应指导、学习适应指导、人际沟通训练、考前自信心训练、青春期指导等。
(4)分类: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可以指班级为单位的团体,也可指跨班级的同质群体,如考试焦虑学生、人际沟通困难学生等。又根据人数来分有大、中团体心理辅导和小团体心理辅导。
2、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1)针对高一年级的特点,可选取入学适应、学习指导、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环境、认识自我,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生活。主要以行政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为主。
(2)针对高二年级,可开展青春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一般为20人左右。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规划自我发展方向。(3)在高三年级开展高考与自我成长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帮助高三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和高考,缓解考前压力,寻求同伴支持,增强自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学生们在这个团体中得到了互相的安慰和鼓励,有效缓解了紧张情绪。
3、普通高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途径
(1)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活动课是当前普通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具有教育、发展、预防的功能。团体心理活动课可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纳入正规课表中,实施以班级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上课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课以培养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为目标;以高中生心理成长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互动、分享、共同成长为教学原则,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并充分利用了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团体心理辅导。任何学科的教育都以课堂作为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巧渗透在各科教学实践中去,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挖掘教材中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形成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
(3)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把团体辅导的形式有效引入到了班集体的建设中,在开展班会活动方面采取部分团体辅导的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分享,进一步加深了同学间的理解和交流,比起传统的班会课方式,内容更生动、互动更多、交流更深入、也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以及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根据不同的团体,设定相应的辅导方案,开展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因为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普遍的问题。如:刚入学的新生主要是环境和人际适应问题,高二部分学生则遇到情感困惑或自我规划方面的问题,高三学生则面临高考压力有自信心不足或情绪障碍等,另外一些学生社团或学生干部则是集中需要改善、提高某些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调查以及与班主任的沟通,组织有同类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非班级性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开展诸如新生入学、消除自卑心理团体、消除考试焦虑团体、学生干部领导团体等的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都可以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
(三)我们的实践与成果
1、以校本心理活动课为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激发学生心理潜能。
(1)课程开设情况
2006年秋季开始,我们尝试开设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的校本心理选修课《心灵俱乐部》,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该选修课选修名额只有60人,对于一个年级有一千多人的学校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因为还有太多的学生有参与团体辅导活动课的需求。2009年我们申请课题研究以来,就调整了课程思路,把团体心理活动课作为学校的校本必修课程纳入正规课表中,在高一年级开课,每班两周一学时,全学期均匀排课,实施以班级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由专职心理教师上课的团体心理辅导。两年多来,我校开设的《心灵直通车》校本课程,是适应新课改形势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德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2)课程开展原则
在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某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学生出现的身心问题,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的一定活动。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满足其合理需要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的客观需求,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培育、预防并举。在团体心理活动课中要以培育应有的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预防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为主,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培育和自我保健的意识与能力,尤其培养自身的积极心态和激发心理潜能。我们始终坚持团体心理活动课要以学生的心理保健、适应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维护心理健康、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个性、促进全面主动发展为主要目的,以普及必需的心理知识为基础,以课堂为场所,以活动为载体,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更多体验幸福生活为归宿的新型课程。
(3)课程内容
高中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可分为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及生活适应性辅导等四个部分。我们在对高一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时,是以生活适应性辅导为突破口,以自我意识辅导为核心,以人际交往辅导及学习辅导为重点而展开的。
•生活适应性辅导——学会生活
心理健康泛指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所谓适应,指有机体与环境能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高一学生在新校园、新环境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适应性困难,例如刚进入新环境后充满竞争的人际关系、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改变、面临升学、考试方面激烈竞争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或消极适应等等。因此,高中团体心理辅导要引导学生顺利度过人生道路上这样一段最为动荡的时期,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青春期适应辅导、环境适应辅导、升学就业适应性辅导和消休闲适应性辅导等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自我意识辅导——学会自尊
高中阶段是获得“同一感”、克服“同一感”混乱最后的敏感时期。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辅导可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层面进行:自我认识辅导包括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辅导包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战胜自卑、克服焦虑、对抗挫折;自我监控辅导包括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调控等内容。辅导者要引导学生努力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规划自我、调适自我,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挑战的态度,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制的独立型人格。
③学习心理辅导——学会学习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在个体20岁以前的五个发展阶段的发展危机,无一不与认知学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学会计划与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发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形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型人格。
④人际关系辅导——学会交往
罗杰斯认为,个人的成长需要在个人能够感到真诚、温暖、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样,个人才能真实地展现自我,才能完成独立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足这种温暖的情境需要,帮助个人彼此接纳和探索自我。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后阶段,伴随着人际关系的剧烈变化,因此人际关系也应该是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包括同伴交往辅导、异性交往辅导、师生交往辅导、亲子交往辅导、社会交往辅导。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与他人,养成社交活动的兴趣,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与他人友好相处,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我们认为,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教育实践中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时期的实际需求做调整和综合安排。
(4)课程效果
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程以来,我们的任课教师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打分中均获得98分以上,属于学校教师排名的前列,而且担任高中课程教学的两位老师的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均获得2010年全国首届心理科普大赛团辅教案三等奖。其中一位老师的团体心理活动课参加2009年12月海南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课调教比赛中获得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而每学年结束时的调查表明,开设班级团体心理活动课,有96.5%的学生感到有收获,其中84.5%的学生认为受益非浅,感觉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在提高;学会了制定学习计划、管理时间、能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善于调整学习压力及考试焦虑水平;知道怎样去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怎样去面对青春期常遇到的困惑;懂得如何克服不良心境,保持健康的情绪等。同时,有91.4%的学生认为今后很有必要继续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62.5%学生甚至建议今后每星期开设二节课,热切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为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详见:2009-2010学年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调查问卷报告)而两年多的团体心理活动课实践也初步形成了我们的成果——校本心理课程《心灵直通车》教材初稿,该教材目前初步整理成型。
实践证明:我校的团体心理活动课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校本新型课程,它以培养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为目标;以高中生心理成长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互动、分享、共同成长为教学原则,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并充分利用了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高一学生对今后继续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呼声不断,因为他们明白,培养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健全的个性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他们积极参与实践的持续过程。我们坚信,团体心理活动课必将在我校继续生根、开花、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以学科教学渗透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和利用,同时我们还想将我校团体心理辅导这块“试验田”的价值渗透到其他学科及班团队活动中。来更好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1)学科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因为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仅仅依赖于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的。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而学科的教育都以课堂作为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巧渗透在各科教学实践中去,充分体现出当前新课程改革中“自主、体验、互动”的理念,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挖掘教材中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辅导,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提高心理素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及形成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渗透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2)学科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①营造良好的课堂人际氛围,培养和谐师生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方式,营造的是坦诚、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通常是由团体指导教师根据辅导对象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通过共同商讨、交流、引导和训练,帮助团体成员解决他们问题。学科渗透团体心理辅导就是营造这样的信任、坦诚、尊重和互助互助的团体人际氛围,可以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更能打开自己,以开放和愉悦的心情接受知识,获得进步。而良好的人际氛围也更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需求的角度去加以引导,将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的教育的同时,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认识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
②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辅导。进入新课改后,普通高中各学科的教材基本上都进行了改编,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供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集体心理辅导的契机。尤其是文科类的教材,渗透着思想感情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学生提高素质,扩大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因此学科教师可以根据新教材的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利用教材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来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那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例如,利用教材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观激发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树立环保意识等。
③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及全面发展,实现教学与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仍普遍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学效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不关心学习的成长。不管学生其它方面发展如何,只要成绩考得不好,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尤其新课改以来,随着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深入推进,更应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而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这些正是团体辅导过程的所遵循的理念和实施原则。
(3)我校学科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学科渗透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努力学习理论,钻研理论,勇于实践,尤其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型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学家。同时它又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教师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泛的舞台。
我校在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过程中,主要吸收了我校英语组和语文组几位非常具有开拓创新实践精神的年青骨干教师。两年多来,参与的实验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把握了学生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将心理教育团体辅导渗透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注意捕捉各种教育契机,优化学生心理,使课堂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为显著。这几位实验教师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打分排名中均处于科组前列,英语组的吴爱姣老师更是连续两年获得学生满分评价。而这些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题组老师洪艳祺在2010年11月荣获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课题组老师吴爱姣在2010年第四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优秀课展评一等奖及最佳教学设计奖,在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同时她还获得2010年“海南省新课程有效教学实验研究”教学能手称号,海南省首届教学能手称号。课题组老师黄波在2010年7月获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省说课一等奖。(详见后面的科研成果一栏)
3、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促进班级团队建设强化德育阵地。
(1)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训练形式,它是通过模拟社会情景中的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在当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正在被广泛应用尤其在班级建设中。尤其是把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有效引入到了班集体的建设中,在开展班会活动方面采取部分团体辅导的形式,如游戏辅导、角色扮演、价值澄清法等,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分享,进一步加深同学间的理解和交流,比起传统的班会课方式,内容更生动、互动更多、交流更深入、也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可以收到更好地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主题班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自我省悟和主动改变, 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
(2)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成果
①宣传先行,更新理念。开展本课题以来,我们借助我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力量,先对班主任进行了培训,让班主任们先对团体心理辅导有一个共性的认识,以便更新理念,在实践中去运用。我们通过体验活动,让班主任们了解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在班级团队建设中的实际意义。
②亲身体悟,掌握方法。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学期开学前有针对性地对班主任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例如针对新班主任开展的“班主任领导能力团体心理辅导”,让班主任们体验了团体动力,学会领导团体、运用团体动力促进班级建设的技能,合理宣泄压力,促进资源共享,增进团体的凝聚力。针对老班主任开展了“沟通技能团体心理辅导”,让班主任们在其中打开心窗、放飞心灵,有所感悟,学会聆听、沟通与共享,初步掌握带领团体及沟通的技能,从而得到心灵的成长与班主任领导及沟通技能的提升。又如针对所有班主任的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团体动力,让班主任们在团体中掌握摆脱负面情绪的方法,学会保持积极情绪的方法,解决问题,做情绪的主宰。
诸如此类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不仅让班主任们掌握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而且使自己的身心灵也得到了彻底的洗礼,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魅力,纷纷表示要把这种方式运用于班级建设中,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③实际践行,促进成长。经过几次培训,有不少班主任尝试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建设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班主任邓老师,利用自己是心理教师的优势,在班级建设中把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得如鱼得水,班级新组建之初,与学生第一次见面她就在班上开展了“有缘千里来相会”的团体心理辅导,利用团体动力,创设安全、温暖的班级氛围,设计巧妙的活动,让学生相互熟悉、消除陌生感,在新集体中能很快就找到归属感;再接下来又开展了“我爱我家”“班级树”等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形成;为此,她带的每一届学生都非常的团结、非常的阳光、积极向上,所带的班级班风学风非常好,年年被评为先进班,2009届中考状元也出自他们班。高中实验班的班主任郑老师、黄老师和贺老师等也是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后萌发了要把团体心理辅导带入班级建设中,在心理教师的支持下,他们都在班上开展了“我爱我家”、“班级树”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班级的凝聚力越来越强,班风学风越来越好,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并懂得及时求助及时排解,班上同学学习的劲头更足,学习效果更佳,例如2011年高考理科状元就出现在郑老师的班上。可以说我校班主任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培训,学习掌握组建与带领团体的技能,并能将团体经验迁移到班级管理中,从而得到心灵的成长与班主任领导及沟通技能的提升。
④总结提炼收获成果。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应用,我们越发体会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魅力,尤其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而班主任们也积极对此探究和总结,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形成文字或录制成影像让更多的人得到分享,同时也让他们收获了成功。例如班主任郑老师所带的班级2011年高考成绩突出,她被学校评为2011年学校教育工作“突出贡献者”;而她写的德育论文《爱——师生交流的桥梁》也获得2010年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黄波老师的德育论文《多渠道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在班主任德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邓婷婷老师送选的主题班会课例《偶像崇拜》在2010年全国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展评活动获中学组二等奖。(详见后面的科研成果一栏)
4、开展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针对性改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1)开展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的意义。
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以及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而把学生中各种心理问题归纳起来却发现类型相对比较集中。但这些问题在学校的心理课程教学、学科渗透教学或班会课中都难于被揭示,或者是学生的问题也不易被解决,例如较为严重的考前焦虑或考前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所以对这些心理问题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帮助解决。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某个特定情景下急需有效地改善或提升某些心理素质,例如学生干部的领导沟通能力等。因此我们把具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非班级性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更可为高中的心理辅导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调查以及与班主任的沟通,组织有同类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开展诸如新生入学、消除自卑心理团体、消除考试焦虑团体、学生干部领导团体等的学生团体专题心理辅导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2)开展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实践与成效
①高考成功心理训练。自本课题获批以来,我们就结合课题实验教师张老师的另一个省级规划课题《中高考成功心理训练》(现已结题)展开我们的实践研究。《中高考成功心理训练》课题研究的内容是高考成功心理,它的核心定律是“积极心 是前提”,因此,结合该课题研究内容我们特别设计了高三学生的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在进行团体辅导的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是遵循这一定律,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培养自信→勇于进取→不怕挫折→迎接挑战→争取成功。例如2009年至2011年我们根据部分学生考前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开展了“放飞心灵”、“笑迎高考”等考前自信心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专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标是: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促使成员相互激励与自我激励;协助成员调整认识,增强自信;体验与分享成功经验,使学生笑迎高考。我们通过班主任推荐和自愿报名的原则招募参与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学生,然后根据调查表学生反馈的信息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相关内容和活动。这些考前专题团体心理辅导十分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三年来,高考成功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例如2009年参加考前自信心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十余名学生均发挥出了个人的最佳成绩,其中一位同学夺得全省文史类第一名,一位同学夺得全省文史类第五名,一位同学夺得全省文史类第十名。2010年、2011年参加考前自信心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学生,高考成绩出来了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一位同学夺得了全省文史类第一名(2010年),一位同学夺得了全省理科类第一名(2011年)。
②新生入学适应辅导训练。每一年高一新生入学时均面临着角色的转换,以及如何去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新的学习任务,成为高中新生生活中的不适应期。而新生入学后存在的心理问题具有相似性和普遍性,其存在时间因新生心理素质好差而各有长短。准确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必然的,是每个高中生在进校之初都会经历的一种心理不适应状态,是完全可以通过专题团体心理辅导来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克服的。
因此,对新生进行适应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在高中生活中健康成长和成才。我们自2009年开始探索和开展“我爱我家”、“快乐启程”的专题团体心理辅导来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结果表明效果较佳。首先我们根据调查反馈信息和相关资料自行设计新生入学团体辅导方案,目的是为了让新生尽快地认识班级同学,更快地融入集体,增强团体合作意识和团体凝聚力。然后学校心理组教师为团体领导者,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团体辅导,整个过程一般持续一个晚修,共3学时,包括了3个主题活动、2个热身活动及一个总的结束分享过程。新生适应专题团体心理辅导反馈表统计结果显示,有95.3%的同学认为该次团体辅导的过程是有条理有目标的,62.7%的同学认为通过团体活动,对更快地认识班上的同学有帮助,也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对本次团体活动是否有意义的评估上,60.1%的人认为有意义,25.8的人认为非常有意义,88.5%的同学觉得有必要在新生中开展类似的活动。(详见调查报告:《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在我校高一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③学生社团及学生干部心理素质训练。进入新课改以来,社团学生及学生干部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势力”。学生心理社团及各班心理委员、安全委员等班干由于来自学生群体,与学生联系紧密、充满热情、志愿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等突出优势,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本力量,他们可以开展大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心理援助活动。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相关心理素质的专题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
我校从2009年开始对学生社团“阳光心社”的成员和学校的心理委员、安全委员以及学生会的干部、学生宿舍宿舍长等进行多期专题团体心理辅导的培训,给予他们必要的、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使之成为基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力量,特别是在配合学校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心理咨询以外,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积极向同学们提供高质量的朋辈辅导互助活动,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完善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①引发课题组成员在行动中思考,并将思索所得整理成文字材料。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就本课题撰写了论文十余篇,相关文章十篇,汇编成《海南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相关论文集》约十万字,其中就本课题的六篇论文及教学设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编写《海南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集锦》一册,其中汇编方案25个,约9.4万字;编写校本心理教材《心灵直通车》初稿,约六万字。这些文字材料记录了课题组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在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探索总结了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学校中的操作模式等,为后续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②深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步构建普通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
课题组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分析,以及参加各种理论与实操的培训学习,结合新课改形势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在校本心理课程、学科渗透、班级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三位一体”多途径开展的模式框架(图示如下)。第一种途径是心理教师以校本心理课程为平台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课进行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激发学生心理潜能。第二种途径是学科教师以学科教学渗透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第三种途径是班主任以班会课等形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促进班级团队建设强化德育阵地。第四种途径是心理教师开展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针对性改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③促使全体师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形成全员育心的良好氛围。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促使实验教师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都得到提高,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又步入一个新的台阶。(详见主要成果目录)
④主要成果目录
课题实验教师三年来发表获奖的论文
课题实验教师三年来获得的调教成绩
课题实验教师三年来获得的称号
其他获奖信息
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
四、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一)存在问题
对于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的实践研究,我们从最初两年对问题的初步提出与小步尝试,到后来课题的正式立项,再到课题的不断全面铺开、深化研究乃至今天的一个结题,我们已经努力了五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和成果。但我们知道仍然还存在一些领域尚待开发,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或者是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研究。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化、科学化有待于研究和完善。
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的应用可以以校本心理活动课、学科教学渗透、班级团队建设及学生团体专题辅导训练几种途径入手,但是每一种途径是否能探索归纳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提升为更科学的理论建构,都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2、如何把团体辅导的方法、技能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多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例如在在学科渗透的研究中,我们仅仅尝试在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进行。而对于普通高中而言,还有许多的学科具备这样的优势和条件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渗透教育,同时学校教育教学的多方面工作中也是可以探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例如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的形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团体辅导培训,让他们在掌握团体辅导的教育理念与技能技术的同时,也亲身体验和感受团体辅导带来的成长和收获。这样可以帮助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更主动更科学开展渗透教育,使团体辅导渗透的研究能向横向和纵深发展,同时也是提高全体教师心理素质及自我保健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开展全员育心的必要举措!因此这些也都有待进一步具体研究探讨。
3、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辐射到其他学校还有待进一步推广研究,尤其是对实验成果的收集和提升有待加强完善。
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虽然参与的热情极高,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工作,但是不够重视对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提升。因此仍需要加强对实验材料的收集、分析、归类,包括校本教材进一步的系统化、科学化。重视对研究成果的及时反思、总结、记录。真正探索出有价值、有推广意义的实验成果。并能将成果辐射到其他学校其他地区。
(二)今后研究的方向:
①进一步深入课题实验研究和总结经验,加强整体规划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推进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的普遍应用,进一步创建普通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教师和学校领导、学生管理部门、年级长、班主任、宿舍管理中心、校医室、宿舍楼长、班级心理委员等人员,全部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体系中,对这些人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明确各人责任,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关注,人人有责。从而极大整合全校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确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心理教育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健康成长筑起了绿色防护墙。
②加大家长学校的建设,促使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相衔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网络。
③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注重研究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提高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调整思路,继续努力,使我们的探索和实践的脚步并不因为本课题的结题而停止,而是继续得到更大广度和深度的研究探讨,使之真正能服务于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们又申请了中科院心理所申报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子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持续至“十二五”期间),希望在课题研究带动下,继续完善和提高团体心理辅导在普通高中的实践研究,使之具有更大的实用和推广价值,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参考文献
1、樊富珉著《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3、徐西森著《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7月
4、杨敏毅 鞠瑞利 著《学校团休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7月
5、张平著《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研修班培训资料,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5年12月
6、柯瑞(美)著,方豪等译,《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
7、黄慧慧著《团体辅导工作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8、卡罗尔(美)著,刘梦等译,《青少年小组游戏治疗师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9、刘春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风建设中的应用》,2007-10-6,网上搜索
10、韩辉,《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和主题班队会的相互渗透》,2010-11-04,网上搜索
11、于永昌,《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变化、困难与行进方略》,辽宁教育研究第3期
2008年
第二篇: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综述
团体心理干预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综述
07应用心理系胡晴菲学号:0707260060
团体心理干预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综述
摘要:目的:对团体干预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概述了研究现状,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研究文献进行类属分析。结果:(1)大多数研究者的团体干预方案都是针对某个靶症状(如人际交往问题)的单一型,少有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型。(2)团体干预在应用中的规范性问题仍需值得注意。(3)团体心理干预应用范围的扩大将是未来发展趋势。结论:团体心理干预仍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团体心理干预应用研究分析
1.研究目的20世纪90年代团体干预引入我国以来 ,国内对团体干预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的看法。从咨询与治疗的实践来看,团体心理干预是目前高校心理干预模式中较受欢迎且有效的一种,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作为心理咨询的形式,它与所有的心理咨询理论有关,同时作为特殊背景下的心理咨询,它又与团体发展的理论、人际互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对我国应用团体心理干预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当前研究的现状,探讨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并对本领域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
2.研究方法
所谓“团体干预”,它是“团体心理干预”的简称,有四种干预程度不同的形式: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训练和团体心理治疗。从对问题解决的深度来划分的话,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治疗四者的程度依次加深。实际上,这四种团体心理干预的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一是,都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交互影响;二是活动方法与技术上有交叉。所以,在团体运用的过程中,这四种模式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很清晰。[ 2 ]
所以在本研究文献检索中会依次检索出“团体咨询”、“团体辅导”、“团体训练”、以及“团体治疗”的研究文献,并且筛选出四者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文献。
选择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具体在检索输入“团体咨询”,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1979年—2010年。检索结果:有134篇文献中包含“团体咨询”的论文,筛选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22篇文献,同样方法搜索“团体辅导”“团体治疗”“团体训练”,共检索得到51篇文献。
3.团体心理干预在学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3.1单一性的团体干预方案较多
大多数研究者的团体干预方案都是针对某个靶症状(如人际交往问题)的单一型,少有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型。
3.1.1针对单一性靶症状—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方案
王慧,孟婷婷,陈仙(2007)设置A组(实验组)、B组(实验组)和C组(控制组)大学生各8名,进行8次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其中A组邀请2名榜样参与),干预前后分别评估各组大学生的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水平。结果: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A组、B组的大学生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自尊上均有显著变化,在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得分上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2007)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一个女生宿舍的6名学生进行了5次为期一个半月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定性分析,得知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宿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等有短期效果。[ 3 ]
龚惠香,周笑平(2009)选取大学生13名,采取团体训练,并用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主观评估量表等方法评估效果。结果:团体训练后,所有成员的10个自我评估项目均发生正向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对此训练有满意的评价;16PF次元人格因素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有改善 ,但训练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辅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是一种有效的活动。[ 4 ]
陈琴(2008)将人际关系不协调的60名大学新生随机分为控制组(给予为期9周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和对照组(仅接受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周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290、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控制组辅导后人际关系、抑郁、焦虑、SAD、PEI得分均低于辅导前,SES高于辅导前,P均<0.05;与对照组辅导后相比,控制组人际关系、焦虑、PEI降低,SES升高,P均<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 5 ]
3.1.2针对单一性靶症状—考试焦虑的团体干预方案
丁正员(2003)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大学断生期末考试前半个月,对13者考生进行三个单元的团体心理擂导,抽导前后采用焦虑白评全表(s六‘)侧脸对比,并时其考试成蜻进行随访。结果表明:团体心理摘导对桩解考前焦虑情绪有明显效果。[ 6 ]
宋志英(2008)设计了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并在活动前后用4种量表对团体成员进行了测量结果:结合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我们发现: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缓解高考生的考后综合征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接纳程度,恢复正常的学习能力。结论:对今后的团体心理咨询研究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 ]
这类单一性研究还有很多,如针对贫困,自我效能感等。但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性的较少。综合研究国内的文献还表明,团体干预对学生人群的心理问题具有“广谱治疗效果”,即不同治疗取向或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团体心理干预,在改善某一靶症状的同时,对存在于团体成员身上的其他心理问题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整合型团体干预方案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一型方案。
3.1.3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型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实验研究
刘九林、华炜(2008)从扬州某师范院校的学生心理档案里,选出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中,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偏执、焦虑等因子中任2个均分大于2且敌对均分和精神病性均分都小于3的学生,约20人作为备选实验对象。通过结构性面谈征得自愿参与本实验的学生16名,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结论:两种团体干预方案在一些项目上都有一定的长期治疗效果,从维持疗效的因子数目上看,多因子整合型的团体干预方案的长期疗效优于单一型的团体干预方案。[ 8 ]
所以我们将团体心理干预应用与学校教育时,要重视团体干预方案的优化和整合,以最大化团体干预的心理治疗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3.2团体干预在应用中规范性问题仍需值得注意。
团体干预迅速地发展 ,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本文认为以下问题需要在今后团体干预的研究中值得大家思考。
3.2.1在一些文献中,没有详细报告其设计的方案
吕明(2007)通过开展团体活动而进行的心理训练形式。增强班级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班风。最后提出运用团体辅导进行班级建设的四条建议。但整篇文献没有任何的对团体心理训练的描述,没有设计方案,没有实施后的结果。[ 9 ]
汪岩、杨冬(2008)在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在提高职业中学学生自信心方面的作用时,他们采用自行编制的团体辅导方案,对缺乏自信的14名职业中学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训练。在他
们的文献中的团体辅导方案的描述是这样的:根据对自信的认识及团体成员的状况,我们设计了为期8次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这8次活动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第一次为开始阶段,第二次为发展阶段,第三次至第七次为成熟阶段,最后一次为结束阶段。[ 10 ]
在这个团体方案设计中,简单得描述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没有详细的活动内容,没有活动过程,没有预期成果等等。
3.2.2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出现团体咨询不符合专业规范
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出现团体咨询不符合专业规范 ,有的将团体咨询时间缩短 ,有的团体咨询的成员规模达到200-300人等。
研究生(2008)姜峰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他的团体干预方案是这样描述的:
团体心理干预开放式现场研究方案:
时间: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
结构:干预模式的结构为“V’,字型,形式为开放式,即参加学生不确定可以自由来去。人数:200一300人
内容:
第一节、相识(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二节、感恩的心(情绪释放)
第三节、自我探索(我是谁)
第四节、我的理想和目标
第五节、我的未来不是梦[ 11 ]
邢静楠(2007)利用短程辅导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时,他运用封闭式短程辅导的方法,以18名大一贫困学生为小组,进行了一整天连续八小时的心理和行为训练。[ 12 ]
还有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团体咨询的领导者资质和专业培训问题。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要重视团体咨询的专业性问题。
3.3团体干预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
朱唤清、邓云龙(2007)在他们的文献“团体咨询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中,提到团体咨询具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通过在和谐安全的团体中交往 ,学生更容易获得情感的支持 ,发现共同性 ,被人接纳和肯定 ,尝试到了积极的体验 ,纠正了发展中不良的行为 ,在团体中重建了理性的认知 ,重塑了信心 ,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都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13 ]
田华丽(2007)在他的文献“团体咨询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到,团体咨询的开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
(一)团体咨询的高效性一般说来, 高校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水平和社会化程度都是相似的。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具有明显可以分类的相似性;来到大学后面临的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方法的改变、角色自我认同和角色期待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也是相似的。因此, 成长的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也是类似的。而且, 在学校内, 学生本来就是以群体为单位活动的, 他们也更重视和认同同龄群体的肯定与欣赏。团体咨询活动将把面临同样心理困惑和成长要求的学生组织起来,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有趣。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和彼此感受的交流他们会分享成长的喜悦。例如, 可将有增强自信愿望的大学生组成一个团体, 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和支持性的环境, 让他们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长处与短处, 如何夸奖别人;通过讨论让他们重新体验自我、接纳自我, 激发出新的能量和才华, 从而增强自信。所以, 团体咨询可以使多个有共同目标的求助者同时得到帮助, 这既节省了咨询人员的人力和精力, 也可以缓解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的矛盾;而且这种活动方式解除了对心理咨询有误解的学生的顾虑, 使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二)团体咨询更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各种有心理问题和困扰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 以消除其心理障碍, 矫正其行为, 改善其适应能力, 使其心理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工作的重点是有困扰和问题的学生, 再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在高校, 真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 大部分的学生是在适应和个人发展中遇到心理困扰, 如学习适应, 人际交往, 个人就业和职业生涯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正在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与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规划自我, 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压力, 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团体咨询活动的组织方式和适用面非常广泛,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类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和团队活动中都可以应用, 成为协助大学生个人潜能发展、自我教育的主要方法。[ 14 ]
张慧英、刘 丽、张绣蕊(2007)指出“团体组辅导效果优于课堂讲授组”。他们的研究还发现, 在择业效能总分、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方面, 团体辅导模式效果较好, 可能的原因是: 首先, 团体辅导每人占有的教学资源较多,34人1名教师, 有能够移动的椅子而便于交流的活动场地, 而课堂讲授组100多人1名教师, 座位固定不利于分组讨论;其次,团体辅导凝聚力强,成员每次按时积极参加辅导,而课堂讲授同学及师生关系较松散, 到课率及投入程度均差于团体组;第三, 团体辅导使得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多, 成员之间能够形成相互信任、理解、温馨、和谐的气氛,团体成员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 使辅导内容更容易深入学生内心,从而提高了辅导的效果;最后, 团体辅导的方法使每个成员有机会亲身体验职业决策的整个过程及具体方法,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身经验对自我效能影响最大。而课堂讲授只停留在认知的改变上, 效果自然较差。
从团体干预在学校中应用实例不难看出,团体干预确实有起独特之处,有优于课堂教授的地方。在学校心理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团体干预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技术是引自于外国,但同样可以在我国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既可以用以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同时也用以解决正常人的心理适应,以发展为目标,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所以团体心理干预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发展。
[ 1 ]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6.[ 2 ]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 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0(6)
[ 3 ]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J].梧州学院学报,2007(17)
[ 4 ] 龚惠香.周笑平.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
[ 5 ] 陈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
[ 6 ] 丁正员.江西财经职业学院[J].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03(9)
[ 7 ] 宋志英.团体心理咨询干预考后综合征的效果研究.中国校医,2008(12)
[ 8 ] 刘九林.华炜.整合型团体干预方案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
[ 9 ] 吕明.论团体心理辅导与班级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 10 ] 汪岩.杨冬.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职业中学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2)
[ 11 ] 姜峰.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J],2008(4)
[ 12 ] 邢静楠.短程团体辅导对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职业圈,2007(3)
[ 13 ] 朱唤清.邓云龙.团体咨询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2)
[ 14 ]田华丽.团体咨询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
[ 15 ] 张慧英.刘 丽.张绣蕊.团体辅导与课堂讲授就业指导模式对比实验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第三篇: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目的:让大家在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同时,增进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反应能力。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更多的机会,发挥团
队的创造力和协作力、注重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创造力的发现需要尝试和每个人的支持,团队的创造力决定团队的质量和前景。
1.热身小游戏:超级大头贴简述
用不同的是非问题猜出头顶上的答案人数:最少十人场地:室内适用范围:适合熟悉团体中人物的朋友们游戏方法:1.分组,每组人数不限
2.每组派出一人面对面坐在中央(中间可放一张椅子)3.老师在宣布题目后,分别把二张答案放在出来的两人头上。这两人
只能看到对方头上的答案,但不能看到自已头上的。4.当老师说开始时,二人可以开始问问题猜自已头上的答案,但必须先拍
打放在中央的椅子或地板来做抢“问”。问的问题也只能问是非题。5.队员可在旁边帮忙回答,但不能问问题或讲答案出来。6.每队有三十秒到一分钟的时间来问问题(看题目难度而订),有三次(看题目难度而订)的机会猜答案。2.正式游戏
(1)“大风吹,吹大风”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手牵手围成一个大圈,主持人站在圈内开始喊口令:“大风吹,吹大风,吹穿白色衣服的„„”,其他同学围着主持
人转动,一旦听到吹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就得立马反应过来,然后进行位置互换。(重复或者站错的都将受到惩罚,要当场表
演节目)
游戏意义:一是考验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二是考查换位双方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3松鼠与大树(5分钟)
目的:归属感孤独环境适应力积极乐观
规则:事先分组,三人一组。两人扮大树,面对对方,伸出双手搭成一个圆圈;一个扮松鼠并站在中间,指导员或其他没成对的同学担任临时
人员。
指导员喊:“松鼠”,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人就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其他大树;指导员或临时人员就应临时扮演松鼠并插到大树中
去。
指导员喊“大树”,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就必须离开原先的同伴重新组合成大树,并圈住新的松鼠,指导员或临时人员就应临时扮演大树。指导员喊“地震”,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扮演大树的人也可以扮演松鼠,松鼠也可以扮演大树,指导员或者其他没成对的人亦可插入到队伍当中。
意义: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都要寻求归属感,但它又在不停的变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的去发现。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孤单,有时候环境的改变很难让我们适应,我们会沮丧,我们也会感到孤独无力,但我们要正视这个现实,坦
然的面对。
(一)解套
要求:1人数控制在5~10人最佳2要有一个比较开阔的空地
“情有千千结”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主持人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主持人说解散的口
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主持人会叫停,大家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
手。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
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游戏意义:考察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考察部分同学具有的组织领导能力。
2、合力吹气球 简述:藉着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人数:每组限六人场地:不限道具:准备每组各六张签,上写:嘴巴;手(二张);;脚(二张)
汽球(每组一个)适合全部的人游戏方法: 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必须要有六人。2.老师请每组每人抽签。3.首先,抽到嘴巴的必须藉着抽到手的两人帮助来把汽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已吹起汽球);然后二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的人去把汽球给坐破。
2、“找零钱”
游戏规则:男生代表1元钱,女生代表5毛钱。由主持人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
游戏意义:让大家都了解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懂得互相尊重和珍惜。
3、“大风吹,吹大风”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手牵手围成一个大圈,主持人站在圈内开始喊口令:“大风吹,吹大风,吹穿白色衣服的„„”,其他同学围着主持人转动,一旦听到吹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就得立马反应过来,然后进行位置互换。(重复或者站错的都将受到惩罚,要当场表演节目)游戏意义:一是考验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二是考查换位双方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第四篇:团体心理辅导
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一、辅导缘由: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责任心,教会他们换位思考。引导小学生培养自己勇于担当、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
二、初步分析:当回“坏孩子”
“坏孩子”这个称谓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排斥和反感的。许多孩子在被老师和同学贴上这个标签之后,并不能马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反而会将问题的根源放在这些给他指出问题、贴上“坏孩子”标签的老师和同学身上。这样一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当坏孩子的害处与自身上存在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学会担当、学会负责是现代家庭教育辅导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换位思考的体悟行为,恰恰能在培养小学生管理自己、解读自己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换位思考,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做一个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好孩子。本活动试图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三、目的要求:
1.帮助小学生学会如何换位思考
2.引导小学生培养自己勇于担当、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品
五、辅导方法: 体验法、推理法
六、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愿意被人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吗?生答:“不愿意!”但是今天老师要同学们做一回坏孩子,希望同学们通过体验活动去寻找他们隐藏起来的心灵轨迹。” 2.课堂操作。
(1)词意接力
①教师在黑板上分别在两行处写上好事、坏事。
师问:“好事你会做吗?坏事你会做吗?”,生答:“好事我会做,坏事我不会做。(出示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师问:“好事你喜欢做吗?坏事你喜欢做吗?”,生答:“好事我喜欢做,坏事我不喜欢做”(师出示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
喜欢做/不喜欢做)
师问:“你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生答:“读书、学习、游戏……(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符合好孩子的行为)” 师问:“你不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生答:“迟到、挑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坏的事情)” 看来同学的回答都很符合老师的口味。那么你们是这样做的吗?
师问:“有哪些同学迟到过三次以上的?”,生超过半数举手(大多数都有过一些不好的行为)。
师:既然同学们在看待“迟到”这件小事上,都觉的错误可以一犯再犯,是不是老师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喜欢做这件事情呢?生摇头。
师:既然同学们摇头,那就是说明同学们喜欢做坏事。师问:“破坏同学的物品是不是做坏事的行为?”,生答:“是的!”
师:既然同学们都觉的这样的行为是坏事,并且从多次“迟到”的现象上来看,那同学们肯定就是喜欢迟到喽。回过头来看,前面同学们自己也说过了:“迟到是一件坏事”。所以,是否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喜欢做坏事喽。生摇头。师用相同的方式举出其他同学们经常会犯的小错误。老师讲其夸张地表现出来。
②小组评议:现在同学们应该明确了一个道理:“凡是小错误重复地犯了许多次,就会使小错误变成一件坏事。而同学们平时都害怕自己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所以同学们就这个道理讨论一下是否自己站在坏孩子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着这样活着那样的坏习惯?
③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已经开始关注自己身上的问题了,并且开始学会以第二人称“他”的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2)“做一会坏孩子”评选活动。
①教师接着前面的内容,在黑板上已经写好的板书(好事/坏事
会做/不会做
喜欢做/不喜欢做),让学生自己
举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学生举出了一系列坏习惯。小组讨论:如果让同学们选择一件坏事做,你会做哪一件?
生:摇头。
师:同学们都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物品了吧?
生:带来了。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每个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换自己带来的物品,然后想办法进行破坏。
生:不要(有的甚至情绪很激动)
师:既然同学们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物品都能够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那么在面对平时遇到的不良行为时应该熟视无睹还是加以劝告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当你做了一件坏事后是否想考虑过别人的感受,或者说假如你曾遭过坏孩子的破坏,你的心情是否很开心呢?
②全班交流:选出一名不想体验当坏孩子感觉的同学,让他讲讲自己的内心想法。
总结和建议: 通过这节心理辅导课,使同学们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到问题产生时发生困惑的原因。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一次做“坏孩子”的特殊体验,了解到这些问题孩子的内心需要一个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引导。
课外作业 :从现在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事情的主要原因,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替对方做一些考虑,同时能够在设想中体会到坏习惯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将这种“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继续坚持下去。
四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尽管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游戏仍然是小学儿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带有表演性质的游艺活动对小学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发展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化装舞会正是适宜的活动形式。小学儿童通过参与准备,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通过主动邀请教师和同学参加舞会,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成功地举办化装舞会,有助于增强信心和勇气。目的要求
1.通过舞会培养小学生与别人交往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2.通过舞会,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课前准备
化装舞会所需要的头饰、面具和伴奏音乐带等。
操作过程
1.导人课题。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希望有好多好多知心朋友,可是我们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交往,遇到不熟悉的人就会害羞,不好意思与人交谈,这样就会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使自己身边缺少友好的伙伴。今天我们举行这个舞会,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锻炼我们的交往能力,交上更多的好朋友。”
2.活动与训练。
(1)宣布舞会开始,请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头饰、面具戴在头上。“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对方是谁,用不着害羞,要大胆地去邀请对方跳舞,注意跳舞时不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也不要问别人的名字。(”音乐起,舞会开始,要督促帮助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同学寻找舞伴。)
(2)两曲过后,音乐暂停片刻,教师提问:“你觉得乐曲好吗?现在你的心情怎样,好吗?”
(3)继续播放音乐,希望大家放开胆量,尽情地跳舞。
(4)几曲过后,教师再问:“想一想,你与几个舞伴跳过舞?在跳舞中交谈些什么?你与对方交谈时轻松吗?高兴吗?你最满意的舞伴有几位?使你感到满意的是什么?”
(5)音乐再起,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寻找舞伴时应当注意哪些社交礼仪?自己做得如何?可邀请教师共舞。
(6)当一首乐曲进行过半时,突然停止音乐,请大家拿掉面具,前后左右互相看一看,对方是谁?(惊讶,大笑)教师:“①你的舞伴原来熟悉吗?如果不熟悉,请谈谈你们现在交往得怎么样?②与老师共舞,你有什么感觉?老师跳得好吗?你感到拘谨吗?”
总结和建议
事实表明,只要我们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尝试,就会发现与人交往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能充分注意到社交场所应有的礼仪,就会顺利交往。我们今天的舞会开得很成功,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
第五篇:团体心理辅导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从他人的反馈中认识自己,并体会被人理解的感受,并通过设定一些使成员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感的情景,让成员在这些情景中扮演角色,然后谈自己的感受,达到进一步增进成员自信心的目的。
活动对象:在校大学生
活动时间:2009年11月22日9:00—11:00活动地点:东区团体心理咨询室
活动内容:开始,让大家做一个热身活动,让成员进入活动状态。
一、热身游戏——:哑口无言1、2、3、目的:学会通过非语言的形式理解他人的感受 时间:约30分钟 操作:全体围城一个圆形,然后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一周内生活的感受,是疲乏、兴奋,还是焦虑、烦闷。然后每人用手势和表情,体态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其他成员猜猜动作和表情反映的感受是什么。被猜测者说明他人的猜测是否正确,为什么?通过
练习,学会从他人的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等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理解他人,训练自己敏锐地观察他人的感受的能力。
二、心理情景剧
1、活动目的:这场情景剧主要是针对大家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提
出的,如何与别人自信顺利交往并且融洽相处,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有些人在社交的过程中会出现自卑、恐惧的心理,轻微的症状表现为面红、流汗、颤抖、重度的则会发展成自闭,通过设定一些使成员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感的情景,让成员在这些情景中扮演角色,达到进一步增进成员自信心的目的。
2、3、时间:约70-100分 操作 : 在活动开始前,领导者先让观看演出的成员营造真诚和信任的气氛。社交恐惧 :最普遍的特定社交恐惧是公开演讲恐惧症,是对公开演讲或表演的恐惧,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怯场。其他的像是害怕公开写作、害怕脸红、害怕公开吃东 西害怕使用公共厕所等。
扮演:心理情景剧:1)选班委
首先让每个人上台,竞选他们想当的班委,下面的人扮演一个班。每个人限时3分钟,然后再谈谈感受和体会。
2)面试:苏宁电器招募促销员
首先让每个人上台,先做自我介绍,勇敢的说出自己的优点,下面的人扮演招募者。每个人限时3分钟,然后再谈谈感受和体会。
讨论:同学们都对此问题深有同感,很多人都表示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有紧张和不自然的感觉,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心理问题,应该好好对待„„
指导: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与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也有可能是自己希望自己能表现的很好,反而造成了压力过大而不自然。大家觉得对于轻微的症状,自己平时要主动一点,多多和别人交往,说话,克服障碍„„比较严重的就应改去找心理医生就诊
三、备用游戏:猜猜我是谁1、2、3、4、活动目的:从他人的反馈中认识自己,并体会被人理解的感受。时间:约20分钟 准备:白纸,笔 操作:每人一张白纸,请写下3~5句描述自己的句子。如“我是……”
不写名字。写完后将纸叠好,放在团体中央。然后每人随机抽取一张,打开纸上的内容,让大家猜一猜这一张是谁写的。猜中的人要说明理由。指导者引导团体成员发表自己猜中别人或他人猜中自己时的感受
活动结束:本次活动结束后,成员间相互讨论感受,并鼓励成员谈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