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8周健美兴趣活动教案
健美兴趣活动教案
第八周
一、教学理念
(1)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确保“健康第一”。
(2)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为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探求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有感而启,有启而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健身操让学生体验青春美感;进行肚皮舞的基本动作,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二、教学内容 1、5分钟准备 2、20分钟健美操 3、20分钟肚皮舞 4、5分钟放松、教师小结
三、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学习健美操、肚皮舞基本动作。(2)运动参与目标:每个学生都积极努力的参与。
(3)身心健康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点名打考勤,介绍健美兴趣活动注意事项。
二、健美操部分 第01节:准备部份 第02节:臂部练习第03节:胸部练习第10节:放松练习
三、肚皮舞部分 叶静肚皮舞教学A(3)叶静肚皮舞教学B(1)叶静肚皮舞教学B(2)
四、教师小结
点评学生上课情况,及下节课应带的衣服及工具。
白云七小 刘 琳
2011年4月20日
第二篇:ASP教案第8周
第八周(1)自编函数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编函数的意义和作用,自编函数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定义和调用自编函数。
教学重点: 定义和调用自编函数 教学难点:定义和调用自编函数 教学过程:
函数的学习和使用,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我们的程序更简洁、清晰,方便维护程序。
asp提供了很多内置函数,但我们应用是千变万化的,因此asp不会考虑到所有情况,我们需要自己来编写一些特别功能的函数。
一、定义自编函数
编写一段程序:要求计算两个参数a和b相加的值,并对结果取绝对值。如果经常要使用到这个功能,那该怎么办呢? 定义函数
<%function absadd(a,b)c=a+b absadd=abs(c)'函数执行的结果将由函数名返回 end function%> 定义格式:
<%function 函数名([参数])实现函数功能的语句块
函数名=需要返回的值(函数运行结果)end function %>
二、调用函数
函数需要调用,而不只是定义而已。<%a=5 b=10 c=absadd(a,b)response.write(c)%> 程序1:编写一个函数,功能是取得从1加到N的和。(先定义,再调用)演示 课堂练习
三、形参,实参
形参:形式参数,指的是定义函数时写定的参数 实参:实际参数,指的是调用函数时写定的参数
1、形参和实参的名称并不需要一致。
2、在函数调用时,实际参数的值传递给形式参数。
3、在调用函数时也可以将常量或者是表达式作为实际参数,在调用时只要保证实际参数的个数、数据类型和形式参数一样就行。如<% a=3 b=4 response.write(absadd(a,b))response.write(absadd(6,9))response.write(absadd(10*a,20*b))%>
四、变量作用域
1、指变量在哪些区域有作用,或者说哪些区域是变量的有效范围。全局变量:指的是在所有的函数和子程序外的定义的变量 局部变量:指的是在函数或子程序内部定义的变量
dim c 局部变量,只在函数体内有效
dim x 全局变量,从定义开始到程序结束都是有效的。改动程序:
运行结果?
2、函数的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名字相同了会怎么样?
运行结果?
在局部变量作用定义域内,全局变量就失效了。作业(写作业本上):
1、编写一个函数countdown,功能是元旦倒计时
第三篇:大班第8周音乐教案
学科:音乐备课人:莫云备课时间:2012.10.1上课人:上课时间:周次:8周大中国(音乐)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的旋律,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情绪,学习舞蹈《大中国》。
2.幼儿学习看图片学用徒手打节拍。
3.创编不同方位的挥舞彩条动作,能按照音乐的节奏表演。活动准备:
1.磁带,录音机。
2.幼儿人手两根皱纹纸彩条。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舞蹈《大中国》,感受乐曲的风格。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音乐想听吗,我们一起来听听(放音乐)
2.使幼儿知道音乐歌曲的名字叫《大中国》,并熟悉曲调。
二、让幼儿看图谱学习徒手打节拍。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这首大中国的图谱(画在黑板上)
2.教师讲解图谱让幼儿理解。
师:每小节有四拍,叉表示拍手,圆圈表示拍腿。(教师跟音乐示范拍给幼儿看)
幼儿学习看音乐拍节奏。
三、出示彩条,幼儿创编彩条挥舞的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彩条挥舞动作。
教师:这是什么呀?你们觉得用彩条可以怎么跟着音乐跳舞?
2.教师示范表演舞蹈,幼儿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师:你们仔细看看,老师跳的舞蹈中用了哪些动作?
学科:音乐备课人:莫云备课时间:2012.10.1上课人:上课时间:周次:8周四、初步学习舞蹈动作,感受乐曲的旋律。
1.幼儿学习踏点步,加上手臂的动作,并随音乐练习。
2.教师哼唱音乐,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学习有节奏地颤摇手腕和挥动彩带的动作。
五、幼儿创编不同方位挥舞彩条的动作。
1.教师:彩条除了可以从下到上挥舞,还可以怎么挥舞呢?幼儿集体创编,教师反馈个 别幼儿的动作。
2.教师选取四个不同方位的动作,大家随音乐集体练习。
六、红绸舞《大中国》
教师带领幼儿人手两根红色的纸条,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空地方,随着欢快的音乐完整地表演红绸舞《大中国》
课后反思:
第四篇:第8周教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型:新授 备课人:毕红昌 时间:10月19日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1+1=? 2.看图片,谈观点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议论文:论点
论据
论证
创造性思维: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知识渊博
活用知识
坚持尝试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型:新授 备课人:毕红昌 时间:10月19日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难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需要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2.为什么
怎么样
3.格物致知意义
15、短文两篇
课型:新授 备课人:毕红昌 时间:10月19日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板书设计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引论
阐述读书的方法
本论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正面、反面)阐述读书的意义
结论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论点
论证方法
论据
不求甚解——粗略阅读、深入阅读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新授 备课人:毕红昌 时间:10月19日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二、研习课文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 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 是“事实”?
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作用(论点)+固定词
用词:词的解释+句子意思+作用+去掉之后怎么样
第五篇:第8周特色活动总结
第 八
周特
活
动
总
结
12级植物检疫一班 2013年10月22日
第八周特色活动总结
活动主题:文明用餐,从我做起!活动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活动地点:三号楼304室
活动对象:12级植物检疫一班全体
前期准备: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早就指出:“民以食为天”。毛泽东同志讲得更干脆:“吃饭是第一件大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长远发展战略,三步走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不断提高人民的吃、穿、用等消费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努力做到文明用餐、科学用餐,使人们吃得更好、更文明、更科学、更安全、更健康;提出要深入进行移风易俗的社会公德教育,坚决破除种种不文明习俗;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食物结构调整,重在讲究科学营养,膳食平衡;要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等。
学校用餐礼仪的重要性,不仅仅可以帮助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同时对他们能够具备各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体现个人的文明素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普遍溺爱,在家未能养成正确、良好的用餐习惯。在学校的集体环境中,适度地渗透礼仪教育,往往事半功倍。活动容:近的买饭
内在最几次时,我发现有好多人在买饭时都非常不讲文明,插队、加队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时候在人特别多的时候,有些女生还会狠命往前挤更有甚者会紧紧贴在有些排在前边男生身上,弄得人很不自在。因此,为了改善这些现象,我决定做些什么,但同时又考虑到在校园里大范围宣传效果不太明显,再仔细考虑过之后,就在班级召开一次会议,向班级同学宣传文明用餐思想,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班级同学的文明素养,同时也会在与他人一起用餐时对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何乐而不为呢!
活动具体规则如下: 用餐时:
1.安静地吃饭,不大声嬉笑、说话。
2. 吃饭时细嚼慢咽,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并尽量吃完。
3. 用餐时,注意保持桌面干净,尽量不留饭粒和汤渍。
五、评比细则
1.有序排队就餐;(2分)
2.不喧哗、不嘻闹、不敲盆打碗;(2分)3.不挑食,不抢食,不浪费;(2分)4.桌面、地面清洁;(2分)
5.节约用水,爱护食堂的一切设施。(2分)
在班委里挑选出五位成员担任评审小组成员,在平时用餐时,对发现的文明用餐人员进行详细记录,到每次开班会时上报并作出评选,并获得优秀个人做出嘉奖。
12级植物检疫一班 2013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