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表演游戏是一种深爱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爱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又兼具“表演性”,有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又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
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因此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一、内容的选择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同时故事中的角色要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要易于为幼儿掌握和表演,有集中的场景,易于布置。道具要简单,可以利用现成的桌椅、积木、胶粒拚图及实物等。
如《小熊请客》中表演的动作明显,场景中的房子可用桌椅与积木搭成,扮演小熊、狐狸和小花狗的小朋友带上相应的头饰即可。又如:《小鹿历险记》中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性格特征明显的“黄鼠狼”、“花狐狸”的“小青蛙”等动物,故事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壁虎!救救我!大灰狼在追我!”、“不行,不行太疼了,我还是继续跑吧!”,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你可以学我把尾巴拉断掉,大灰狼就抓不到你了!”、“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你可以学我放个臭屁,大灰狼就抓不到你了!”等,各种动物的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幼儿了解了动物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同时得到了合作表演的快乐体验。
二、环境的创设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是幼儿能否顺利开展表演游戏的先决条件。日常进行的表演游戏,可以在活动室中,用小椅子、小桌子或大的积木围起来设置小舞台,角色相对少的表演游戏也可以有一个较固定的表演区,如《乡下老鼠和城市老鼠》只有两个角色,我们就安排在活动室的一角即可。布景应简单方便,避免过大过重过烦,更不能妨碍表演,只要能起到烘托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就可以了。如:《小熊请客》中有一棵背景树,由两块pvc板合成,表演时打开,狐狸可以躺在树下睡大觉,表演结束直接可以合起来放好,非常简单方便。
角色造型、服饰和道具也是很重要的,它们不仅能激起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愿望,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趣味性、戏剧性和象征性。为了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个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表演游戏时,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角色造型。例如:幼儿在进行《乡下老鼠和城市老鼠》的表演游戏前,商议怎么进行角色造型,幼儿会按角色各自挑选头饰,教师要想办法支持幼儿游戏的开展,可帮他们在服饰上作简要的点缀性装饰,为乡下老鼠头上扎一条头巾,为城市老鼠戴上一条领带。在道具上给乡下老鼠准备一只小篮子,给城市老鼠准备一只小挎包,两张小椅子并排一起就算是老鼠家的大门。这样简单的造型与服饰,对幼儿参加表演游戏的激励作用很大,能使游戏顺利开展下去。
在表演游戏中老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想办法,出主意参加道具的制作,这样更容易激起他们游戏的兴趣。如:他们用泡沫板拼出小河、用饮料瓶当“话筒”、用皱纸做“小虫”……这些原始材料都可以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同时制作道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这里要注意的是幼儿的表演游戏是灵活自由的,不受场所、时间与道具的限制,准备的道具不必追求齐全、逼真,稍有象征性即可。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最为关心的是自己能以角色的身份谈话、做动作,道具的不足往往可用动作去表现。
三、游戏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一)、游戏初期提示幼儿故事发展的线索游戏的初始阶段,幼儿可能对游戏的串联有些困难,常常有脱节和游戏中断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充当旁白的角色或者请能力强的幼儿担当,提示幼儿故事发展的线索或相关情节,幼儿可以根据旁白的提示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进行对白。
(二)、游戏中期引导幼儿表现特定的情景。
1、老师有重点的观察表演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幼儿对情节的发展和对白已经熟悉,表演自如了许多,不再需要教师进行旁白。但由于幼儿受生活经验和表现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常常不能把握好角色特点,出现表演不适当的情况。这一阶段教师应深入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需要并给予适宜的指导。如在故事表演游戏《小鹿历险记》中,教师发现幼儿不知应如何表现小鹿的形象,此时教师就引导幼儿观察小鹿跑的形态,分析小鹿害怕的心理活动,孩子们互相讨论、切磋,对着镜子表演小鹿形象,最终表现出小鹿害怕寻求帮助的心理特点。又如当教师发现幼儿表演的动作和表情与角色特点不符时,也应及时的给予帮助。在“神气的公鸡”的表演游戏中,表演“白马哥哥”的幼儿没有表现出驮着东西的感觉,教师轻声提示说:“白马是哥哥而且驮着东西,说话的声音和动作应该怎样呢?”孩子听了,很快纠正过来。有些孩子也会想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或错误的动作、情节。这时,教师要启发诱导,将游戏转入正常。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也会出现遗忘故事中的部分情节或对话不流畅,教师可悄悄地用语言或动作提醒,不要指责幼儿,影响其游戏的情绪。
2、引导幼儿合作、协商有创意的进行表演。
在大班,要引导幼儿学会协商、互谦互让、自己分配角色。分配角色可由表演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要使幼儿懂得照顾同伴,让胆小的幼儿也能扮演角色但也要避免能力强的幼儿经常做主角的情况。
要放手让幼儿去表演,因为这种表演是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表演“小熊请客”,狐狸来了,砰砰砰的大声敲着门,嘴里喊着“快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小熊和好朋友一起商量对策。最初,孩子们在表演时,往往按故事原文的情节进行,用小石子掷狐狸,把狐狸赶跑。当表演多次后,他们就会想出许多办法对付狐狸,有的幼儿还把“三只小猪”和“小兔乖乖”的故事灵活地迁移过来。
3、帮助幼儿提高表演技能文艺作品中的内容和情节需要凭借幼儿一定的表现技能而得以再现和展示,因此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表演技能是完成表演游戏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要提高幼儿口头语言的表达技能。教师要分步要求与指导,首先要让幼儿能大胆地把角色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要让幼儿能较清晰、流畅地用普通话表演;最后要让幼儿知道运用自己的语调来表达思想感情。让幼儿在理解领会作品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实际操作,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技能力。
其次要提高幼儿的形体表演技能。表演游戏需要幼儿的步态、手势、动作比日常生活中的要夸张一些,要有表演的舞台效果,各个角色因其角色特点不同,还要求幼儿在表演游戏中要恰当而准确地把握。例如,《神气的公鸡》中小公鸡上场一摇一摆,小白兔上场用“兔跳”,小蜜蜂上场用“小碎步”双手叉腰前后摇动,大白马上场用手脚着地的动作,我在指导幼儿时,要求他们动作幅度要稍大,并带点夸张,以充分表现出各自的角色特点。
4、启发幼儿讨论关注游戏的问题表演游戏每个阶段都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幼儿自己的经验与游戏经验存在着差距问题,现有材料与游戏所需材料的矛盾问题等,这当中存在着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带,但是这些问题缺乏具体可见性,幼儿常常无法主动发现,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幼儿自发讨论的环境氛围,用启发性地语言,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
老师通常可以采用“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问题需要讨论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谁能帮助解决他的问题?”、“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启发性语言。如:《小狐狸的飞天愿望》中老师经常和孩子们讨论狐狸和狸猫的表情、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当然,是否需要交流,以何种形式交流应视需要而定,形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个别、小组、集体交流,过程交流,结束交流等。教师切忌把儿童对游戏的自发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的评价判断。同样,评论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变成是一种说教或变相的作业活动。
(三)、游戏后期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表演。
在每一个表演活动结束时,我们都会开展一次“小舞台”活动,提供给孩子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活动中幼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在观看他人表演的同时,幼儿也学到他人的长处,拓宽了自己思路,丰富了经验;游戏结束交流分享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表演自信心。
就幼儿表演游戏的实际而言,幼儿的表演游戏是复杂多样的,因为这是幼儿创造表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指导是灵活随机的。因此,幼儿的表演游戏应尊重幼儿意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自己来做主,想玩什么表演游戏,怎么个玩法,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教师最重要的是应该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尊重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灵活指导,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二篇: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游戏引人课堂,开始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现在已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一年级数学中如何开展游戏教学谈些认识。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第二,以教材中的专用名词作谜底拟出谜面,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 枯木逢春——法律(发绿); 皇帝审案——垄断(龙断); 第三、在课余时间更注意搜集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谜语提供给同学们,加强其猜谜训练,使学生在猜谜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加信息,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更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如 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子反应(打一物理名词); 促膝谈心——相对论(打一物理名词); 猜谜语活动既启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竞争舞台,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打破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平淡,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为了使学生对于新课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巧用数字法就是通过数字的不同组合并赋予某种特定含义以说明某一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如果数字运用得巧,老道理在新形式下就会获得新的活力,使学生听起来新鲜、有趣,产生极强的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在讲到剩余价值理解时,我就在黑板上板书出一道数学怪题“3-1-2﹥0,这道题让学生瞠目结舌。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就与学生娓娓而谈:这个‘3’代表工人创造的总价值,‘1’代表工人的工资,‘2’代表成本和折旧,剩下来的就是剩余价值,它是资本家致富的源泉。这道题寓哲理于数字之中,吸引了学生的思考,诙谐而不俗,得到了学生的交口称赞。
五、游戏导入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把一系列的概念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
在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时,把同学们调动起来,参与小品表演,医生给病人开药方:多吃水果。可病人的儿子给他买梨,他摇头。买苹果,他摇头。买橘子,他还摇头说都不是水果。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这个人能吃到抽象的水果吗?通过同学的参与激发了学习动机,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加深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理解。在“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学中让一名同学扮演算命先生,通过对几名同学的预测后,提出问题:算命先生的秘密在哪里?从被骗者的思维方法角度看,算命先生屡屡得手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不仅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了,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与培养。
二、课中穿插,悟理益知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儿童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精神疲倦,思维松懈,有时还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转换成游戏活动,穿插安排,这样可以是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的心向。
法对,我说我的填法对,争先恐后的猜数、填数,生怕老师没有叫到他,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精神不但振奋了,思维也积极了,学生不仅掌握了“7”的加减法知识与技能,而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游戏练习,体验成功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兴趣盎然地在一次追求成功的乐趣。
我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和设计了很多新颖有趣的游戏与竞争活动,如找朋友、夺红旗、对口令、浇开数学知识花、红花配绿叶、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小小邮递员、速算接力赛、摘仙桃等等。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
四、开展活动,增强能力
小学各年级都有活动课。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一般应以游戏为中心组织活动,这是因为游戏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教训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四、游戏教学的特殊形式 上面对游戏教学从理论上进行了一些的阐述,下面就列举一些游戏教学的特殊形式。㈠ 讲故事
对于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把知识寓于故事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而且讲故事能够引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它具有让学生们了解数学、引导数学志趣、熏陶精神和情感的特点与功能。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们去认识数学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㈡ 观察
观察能力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训练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小学数学可以实物材料为“第一性材料”,以课本文字插图为“第二性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实物材料,结合课本材料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培养与加强“数”与“形”的基本概念、培养数学意识与敏锐的观察力。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出示教学挂图和实物,让学生观察,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㈢ 猜想
猜想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让学生们展开和培养想象力,并且培养合理地推测和验证能力。在数学游戏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们进行猜想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们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们猜一猜,估一估,促进思维培养,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我们在教长度单位米的认识时,就可以先不要告诉学生一米有多长,先进行猜想估计,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加强对知识的表象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㈣ 活动
作为活动的形式,是数学游戏教学法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包括实验、模拟、绘制、创造等具体形式。这些活动形式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加强对数学的理解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对于老师就要设计一些浅显而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通过活动来学习数学,促进他们学习数学兴趣与能力的提高,在玩中学习数学。㈤ 竞赛
它是指以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游戏,它包括智力、体力和技巧等方面的竞赛游戏。比赛游戏形式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使学生们精熟“数”与“运算”的能力,培养动作或思维的快速、敏捷的团队精神等。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不但是让学生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而且从思想上也得到了培养、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之间,或个人之间的竞赛,是最常用的竞赛方式。当然,考试也是一种竞赛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方面的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数比赛,这不单单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既有效地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小学生在数学课中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中采用“转化”、“整合”、“比赛”、“点评”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活动。
1把教学过程“游戏化”
教学过程强调“教”与“学”,政治理论教学过程由于其特点,更加容易强调“教”,甚至成为单一的“教”的过程。将教学过程“游戏化”就是从“学”入手,尤其是政治理论教学要改变只强调“教”的观点,而是把“学”作为整个过程的中心。游戏化的过程也就成为了一个强调“教”向强调“学”转化的过程。
首先,将教学元素游戏化。把疑问、自由、竞争、展示、急切获胜等因素,吸纳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来,把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变为“游戏”目标的内容。可以在开课前给学员注入问题意识,从教学目标、内容联系学员的实际出发,精选经典事例,开课时就印发给学员,并提出问题,让学员回答,给学员注入问题意识。其次,将教学规则游戏化。教学规则游戏化就是将教学中的学员主体化。比如,在课堂中,增加学员学习的自由度。即为学员提供自己决定的教学内容和自己支配的时间,让学员就事论理,自拟题目,写出相关论文。或组织学员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收集相关资料,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准备。最后,将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进程多为单一的教学方式,特别是理论教学多为说教法,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显得枯燥乏味。游戏化就是增加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一些具有游戏性的方式,将原来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一个“游戏”过程。比如,在课后,可以开展竞赛,就论文中某一焦点问题展开辩论,激发学员的兴趣。也可以组织学员就相关内容的演讲,拓展学员的知识面。
2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要素“整合”到“游戏”中来
教学要素与游戏要素并非格格不入,即使政治理论教学的各要素中,也有与游戏要素相吻合的内容。这是将教学要素能整合到“游戏”中的必要条件,也是游戏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将教学要素“整合”到“游戏”中,是整个游戏式教学法的核心内容。
首先,寻找教学内容中的“游戏基因”,与游戏因素对应起来。比如,可以按照个人兴趣成立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各类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各小组的作用。各小组征求其中成员的意见后,筛选出热点问题或兴趣点进行课后研讨或辩论。在研讨和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学员独立研究、发现问题的氛围,把教学真正变成学生学员自己的事情。其次,将教学要求与游戏目的相结合,教员负责把握教学(游戏)规则。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不为和有所为。所谓“有所不为”是指:凡是学员自己能探索到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学员自己能发现的问题绝不暗示。所谓“有所为”是指:在学员茫然时接通思路,思考不对时拨正思路,分析不深时拓宽思路,想不全时开辟思路。通过对教学过程与游戏目的的结合,寻找到适当的结合点,使整个过程即是一个游戏式的过程,也符合教学规则。再次,转换教学角色。教员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学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与学员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有效支配(控制)和被支配(控制)的关系。教员和学员是一种类似游戏伙伴的关系,双方按照教学情境的方向共同前进。学员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决策者,决定这教学的整个进程,教员担当观测者,对于教学进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3在教学中组织辩论或演讲等比赛性质的活动
教学与游戏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就是比赛。一场成功的比赛既能提高参赛者的比赛技能,同时能够增加赛场活跃气氛,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比赛,可以既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又使学员的理论知识得到提高。加入比赛是游戏式教学法在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手段。
首先,加入竞争是教学过程游戏化的重要方式。比赛强调竞争性,竞争可大大激发学员的兴趣。因为竞赛本身就包含游戏的“基因”,如愉快、紧张、冲突、对抗、严肃、好奇、兴趣、自由等。教学过程中加入竞争,就是一种游戏化的过程。在一场成功的游戏式教学中,必然会有精彩的竞争场面。其次,比赛可以启迪学员的新思路。在比赛中,通过双方提出问题或对某一问题的辩论,可以发现新问题。同时,比赛可以帮助自己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也可能在不经意中得到一种启示。很多平时并不留意的无意识问题或念头,却会被激发为明晰的思路,大大激发学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拓展学员的思维空间。再次,学员能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比赛中,学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可以按照他们自己希望采取的方式,主动自觉地去学习。在这种活泼的学习状态,互相竞争的热烈气氛下,还可以表现学员自己的创造、组织、表达等能力。
4点评和总结
点评和总结是游戏式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政治理论教学中游戏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员在此环节中回归到主体位置上来,对整个教学结果进行把握。通过适宜的点评和总结,把游戏式教学落到教学内容上,将整个教学过程升华。
首先,通过点评回归教学目的。游戏式教学法最终还要突出整个教学活动中学习目标。点评成为教员的点睛之笔。在教学最后,教员应及时作出点评。通过教员对于整个教学的点评,让教学活动的意义回归到教学目的上。其次,通过总结,解决整个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教员的总结,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杂乱的问题条理化,模糊的问题明朗化,使学员的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升华。使政治理论课正真成为“知识的园地、能力的窗口、智慧的渠道、人生的航标”。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用“游戏”概念把握教学的实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对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在其《教学理论的构建》一书中写到:“教学生学习任何课目,绝对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与组织知识。”游戏式教学法是一个初步结合实践的学习方法,是政治理论教学活动中理论结合实际的一次初步尝试,对于培养学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当然,游戏式教学法也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政治理论课上,采用游戏式教学法的技巧还将继续创新,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还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游戏式教学法在政治理论课上还能发挥更大的功效,新世纪院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将更具活力。
二、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1、让幼儿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教师不能代替,不能为了某种需要强迫幼儿服从自己的权威,要求孩子跟老师一样做,使幼儿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严重压抑了幼儿身心积极地、充分地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玩耍。教师的指导不是控制,而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并以饱满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依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
2.正确把握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
幼儿游戏过程是一个犹如“打乒乓球”的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双主体”作用。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即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活动目标的主人,主动学习的主人,活动环境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扶持者、提供者、咨询者、指导者。
3、学会等待
在活动中教师要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4、适时促进
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
教师是“我”,而不是“他”和“它”,“我”是完整的,有生命的,能够积极主动的理解和表达的。这是走入教育的过程时的现在状态,而不是一个呆板空白的职业躯壳。教师和幼儿共同游戏,体现的是一种真正平等的精神及对生活世界的真实投入和热爱,这样的游戏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享受的,又都是发展性的,交往所能达到的完美和谐,使游戏达到极致。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游戏的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游戏按游戏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扮角色游戏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 德认识。游戏时根据课本中提供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
例如,第四册“综合练习”中练习二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大意是:狡猾的狐狸设圈套欺骗小松鼠、小白
兔、小刺猬,想吃掉他们。小白兔、小松鼠没有警惕性,上了狐狸的当。小刺猬机警,不但没有上当受骗,而
且还设法救出自己的伙伴。进行扮角色游戏时,让六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小刺猬、小白兔、小松鼠、兔妈
妈和松鼠妈妈,戴着头饰上台表演,同时录音机里播放“大森林”的音乐。
(二)表演游戏
诗歌和歌曲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活泼课堂气氛。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还须 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表演游戏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歌曲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诵边唱边 表演。
例如,第一册第一课《我上学了》。让同学们边唱边表演《上学歌》。
(附图 {图})
表演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的形成起催化作用。
(三)竞赛游戏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通过行可以扩大、加强和提高认识,增强感情,锻炼意志。在课堂上要多为学生创 造表现道德行为的机会。小学生好胜心强,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
动,逐步做到知行统一。但游戏时,必须讲清竞赛内容、规则,分组进行竞赛。
例如,第四册第二课“团结起来力量大”,可以进行“拔河比赛”游戏。把参赛者平均分为两大组,分别
站在中线的两侧,听哨音拿绳,再听哨音用力拔,以大绳中间的红绳过对方线为胜。
(四)找朋友游戏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玩“找朋友游戏”,可以开展“红花找朋友”活动,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可
以把较难记忆的内容通过“找朋友游戏”增强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在做“找朋友游戏”时,让小朋友戴小
红花头饰,找做得对的小朋友做朋友,并说明为什么找她(他)。
例如,第一册第四课《遵守课堂纪律》课后练习一。
老师问:“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
一个头戴小红花的小朋友指图上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说:“我找她做朋友,因为她上课遵守课堂纪律。”
老师再问另一个扮演小红花的小朋友:“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
另一朵小红花指图说:“我找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做朋友。因为他也遵守课堂纪律。”
(五)谜语游戏
小学生喜欢猜谜语,通过谜语游戏“什么好,什么不好”,可以培养学生对道德标准和道德概念的认识。游戏时,请几个同学根据书后练习表演好孩子和坏孩子,下面的同学看到好孩子就鼓掌。如果是坏孩子,就一 起说:“坏!”
例如,第一册第十课《爱清洁讲卫生》课后练习二。
老师说:“现在请你们猜谜语。我请两个同学表演好孩子和坏孩子,如果你们看出好孩子就鼓掌,如果认
为是坏孩子,就一起说‘坏!’”
××拿着牙刷、茶杯上台刷牙。同学们鼓掌。
××流鼻涕了,他用袖子擦。同学们齐声说:“坏!”
三、思想品德课游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游戏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
游戏一旦与教学联系起来,游戏的创造者、组织者、领导者便更多的是教师而不是儿童。游戏教学要使学 生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关键是使学生在游戏中的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高度巧妙地统一。要完成它,教师 不但需熟悉儿童游戏的理论,了解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活动特点及兴趣爱好,掌握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将教材内容真正溶化在游戏活动中,要抓好游戏设计这一环。
二.游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如,在学习《内脏器官》的时候,我设计了胸腹腔的图纸,让相邻的同桌互相讨论在相应的部位填写上相应的内脏器官,通过这种非常直观的游戏,加深学生对内脏器官构造和功能的认识。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2.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该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抽象的名词让学生在相应的名词后面写上相应的表现,如:健康、亚健康、疾病三个名词,分小组讨论相应的表现,然后写在黑板上,看哪组写的既多有准确,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学生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最后在学生深化对各个概念的认识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三个名词的概念,并与标准相对比。
3.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要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
4.游戏的开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灵活性就是指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度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要注意课堂气氛和课堂节奏的调整和把握,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之间的关系。
5.游戏评价应具有一定的的选择性。游戏教学不但要设计学法和玩法,还要适当选择评价、激励的方法。评价可尽量让学生参与进行,让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增加学习动机,而且要注意及时、客观、公平、易于记录、直观可见。对于那些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为使评价能保持长久的激励作用,可定期累积统计一下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中获得的小奖品(如小本子)和加分情况,并评出游戏表现出色学生或小组。运用互动游戏可减少新课导入时间,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氛围中,有利于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如何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中,将直接的关系到本课的学习效率,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直接参与的互动游戏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象《健康教育(第一册)》时,图文并茂,游戏结合,只用一节课就很好地达到目的了;同时利用互动游戏教学,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重点,加强学习效果
第三篇: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
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
1随着幼儿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改进,为了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更好地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儿童的游戏研究,实现对幼儿游戏的科学指导,成为幼教界普遍关注的课题。游戏是一种以主动、愉快为特征的活动,它是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展开的,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游戏与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活动。相反,游戏的过程正是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幼儿认识周围环境,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因此应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使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2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重要方式,这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也是教育专家认可的,经过实践检验也证明是正确的。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由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幼儿认知活动具有形象性和无意性的特点。形象性的特点,使幼儿不可能主要依靠语言讲解的方式进行学习,无意性的特点则使幼儿不可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于某一项单调的,缺乏趣味性、生动性、活动性和变化性的学习任务;因而,那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依靠语言讲解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很不适应幼儿园教育。
3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游戏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将游戏作为一门主课,将玩具当作教科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社会、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增进才能、强壮体魄,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游戏的基本特征及作为幼儿教育基本活动的必然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形成这样的共识:游戏具有教育的价值。在幼儿园众多的活动中,很多游戏都贯穿于语言、音乐、计算、美术、体育和日常生活等之中。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4多年来各国不同学科的教育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游戏与儿童发展、早期教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提出了游戏的发展状况及多种游戏理论。目前这种研究不仅没有减退,反而继续加强。在21世纪人们正试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幼儿正是这种教育的开端,游戏是儿童时代的通用语言,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长期来在我国影响相当广泛的观点是认为游戏不是学习,游戏与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活动。这种观点不仅存在民众意识之中,而且也反映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教科书中。游戏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的过程既是幼儿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幼儿经验的社会性建构过程。而学习的过程正是获取经验的过程。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学也只是幼儿学习的特殊形式,否定游戏是学习,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而且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幼儿园以游戏为活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5而现在,幼儿观的转变,使游戏与学习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于嬉”的观念渐入人心,使得幼儿园无不在游戏性、活动性上下功夫。游戏之所以成为整个学前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因为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游戏又使幼儿的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其中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的满足,由此带来的快乐作为强化使幼儿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如此循环往复,游戏就成为幼儿稳定的兴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能带给儿童快乐,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幼儿园的游戏己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那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因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教师按照教育目标特意创设的一种秩序化了的环境,富含有自觉的教育性。
6身为教师必须要掌握自己班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班幼儿的游戏,游戏难度的选择要适中,做到使幼儿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为宜。
幼儿园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小班的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观察力弱,因此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具体一点,语言明确一点。而对于中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在游戏中提出高一点的要求,相应加大游戏的难度,使其在游戏中能够得到提高。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材料进行制作自己所需要的玩具。
现在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贯穿,教师也开始逐渐重视游戏的作用,采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游戏的教育价值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游戏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7、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偏见
传统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上一阶段的教育只是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在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指导下,幼儿园教育主要采用上课或集体教学的形式向儿童讲解进入小学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组织儿童通过听课、练习和记忆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二)、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把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硬塞给学生,仅把游戏当作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例行公事,认为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让幼儿打打闹闹,让幼儿开心一下,并没有在游戏中贯穿学习内容,忽视游戏的教育作用。即使游戏也是教师按自己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决定游戏主题和方式、解释游戏活动结果和分享游戏体验的权利,教师要尽量采取间接的、隐蔽的方式进行指导。
(三)、把游戏单纯的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
有一些人将教育片面理解为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认为游戏只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或手段,为了调动幼儿听课的兴趣,吸引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仅在形式上引入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被教学占领,使真正的游戏脱离幼儿教学,仅把游戏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在运用。
因此,教师在保留独立的游戏活动的前提下,在教学中引入游戏,使教学游戏化是实现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五、对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学习,获得经验,学会与人交往。在幼儿游戏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幼儿园游戏指导要注重观察。
教师应通过制定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幼儿开展游戏,充分利用游戏的教育作用,减少指导的盲目性。教师的指导应依赖于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运用观察法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做出适当的指导,并制定计划和做记录,以保证幼儿能较好地开展游戏。
1、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游戏活动是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主体意愿,选择游戏伙伴、内容,决定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即自己决定玩法、和谁玩,以及怎么玩。教师适时适宜的帮助与指导,可以扩展与丰富幼儿语言,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2、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征指导游戏。
幼儿的年龄不同其游戏的方式和种类也不同,对待教师的指导态度也有所区别。在教师组织游戏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不可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
六、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的意义
(一)、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式
幼儿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只有游戏才能实现这一功能。因为游戏是社会活动的反映,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到游戏中,以游戏这种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其规律。这样可以减轻幼儿的认知难度,如果让幼儿学习纯知识和理论的东西,他们会感到困难,相反游戏则会带给幼儿快乐,因为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形式。
(二)游戏对促进幼儿身体发育至关重要
在幼儿期,幼儿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是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机能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阶段幼儿身体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体育锻炼可以训练幼儿身体机能以外,游戏就是幼儿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游戏带给幼儿的是愉悦的心理,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动手游戏才可以进行下去。幼儿游戏就得动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完成,这样就对幼儿的身体进行了锻炼。
(三)游戏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的幼儿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幼儿的社交贫乏所致。而在幼儿园游戏教学过程中,幼儿必须相互交流才能保证游戏顺利的完成,所以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证。对于其他教育科目来说,游戏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可以把其他科目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教给幼儿从而减轻幼儿的学习负担。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获得最大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与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并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
在学前期,游戏在活动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主导活动是指“最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并最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是推动儿童实现最佳发展的活动。
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统整了儿童的各种活动。只要是儿童自主选择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连吃饭、睡眠也都富有游戏的韵味。
第四篇: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经过一年的专题研究,对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汇总的角色与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是我的总结:
一、自身为媒介
教师以自身作为影响媒介指导幼儿的游戏,首先要考虑以什么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游戏者和旁观者的两种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
1、游戏者。这是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
摘要:
在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关注中班幼儿的各种行为和问题,适当、适时介入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作为参与者、建议者,让大班幼儿自主选择主题,参与规则制订,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最后笔者总结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策略,正确把握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无论教育和保育,不同年龄阶段性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所采用的游戏指导方法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有效的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介入指导方法,以不断提高游戏的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在上海,二期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幼教工作者都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二期课改之下的幼儿游戏,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这些价值和贡献的学习、研究,能够打开我们的视野,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学习有效的指导介入的方法,为日后的教育实践储蓄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比较与实践,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创造出适合本国幼儿的、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才能总结出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所以关于“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有所定位。
二、对“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理解
“介入”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间内的所有行为,它既不是教师对游戏的无意“干预”,也不完全等同于对游戏的有意“指导”。“介入”一词在字面上没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向性,而是指插入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干预,“介入”既要考虑到教育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愿望,教师应明确自身的立足点应是幼儿与幼儿当前游戏。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使幼儿破解难题,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三、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从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完全掘弃了以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游戏,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
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明明的游戏行为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使之成为了共鸣。于是,教师将孩子们喜欢的热点及时进行了扩展,游戏主题“小小医院”就在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中“诞生”了。老师及时追随幼儿的活动,为孩子的自主游戏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亲自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为娃娃洗衣的乐趣,同时观察阿姨的劳动。经过这样的参观活动,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3、老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通过评价过程强化幼儿自主性行为。
首先通过游戏分享活动对个别幼儿了解与引导。如游戏观察中发现幼儿游戏主动性、自信心等心理品质差异较大。有的游戏自主性很强;有的则躲在一边不敢大胆游戏,老师就在游戏中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一起游戏,在游戏分享活动中重点鼓励与表扬他的点滴进步。其次,通过老师以提问、设疑等引导幼儿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提炼幼儿的生活经验,引起幼儿对游戏的进一步自主探索兴趣。应该说,一次次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既培养了幼儿大胆表达、独立自信、主动交往的能力,也促进了幼儿情感、个性健康发展。
四、关注中班幼儿游戏中的行为和问题,适当介入促进幼儿的交流与协作
在贯彻《纲要》进行自主性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常思考:怎样使中班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怎样让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了。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孩子在游戏中是积极主动地玩,还是消极被动地玩;是创造性地、独立地玩,还是模仿他人,跟着他人玩;和同伴相处的关系如何?动手操作能力怎样?对待玩具和同伴的态度怎样、语言交往能力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观察、指导呢?
1、观察幼儿的游戏,首先要有耐心,要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在游戏指导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是很重要的,幼儿游戏的行为有时是无声的,但从无声的动作中可以看到幼儿的内在思想、情感的流露,所以更需要老师的耐心观察,从而发现幼儿游戏的能力。有一次,教师听到“点心店”的“服务员”之间在抱怨:“今天生意一点都不好,包好的小笼和馄饨都卖不掉„„”老师问他们是怎么回事,服务员说是厨师烧的不好,厨师怪服务员招呼不周„„愉快的游戏气氛被破坏了。“点心店”暂时挂出暂停营业的牌子,大家讨论出主意:“点心店要继续开下去吗?如果要继续开下去有什么好办法让生意红火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上幼儿园前是一定要吃早饭的,点心店不能关。银行里的工作人员说;我下班后肚子会饿,也要到点心店吃点心的„„
讨论后,大家想出了不少好办法:丰富小吃品种、设计新款菜单、增加外送服务,老师鼓励孩子们的想法,从“物质”上给予支持。游戏比设想的更丰富、更有趣。
教师不断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他们游戏的经验、能力、态度,幼儿在每次的游戏中都有所收获,体现游戏自身的作用。
2、及时灵活地捕捉游戏中良好的点滴行为,使它得到升华。
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经常能发现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地将这些点点滴滴 “发扬光大”,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一次,“星星舞台”的新节目上演了,观众们争先购票前去观看。小欣和庄庄两位好友相约一起看表演,可轮到她们购票时,还只剩下一张票了。“买还是不买?”两个好朋友在窗口前纠结,此时,在她们前购票的方宝走了过去,说:“算了,你们是好朋友,我把票让给你们吧!我明天再看!”小小的一张票,表现出孩子间的情谊,让我很感动。老师充分肯定了幼儿的这种行为,请“主持人”赠送一张票给帮助朋友的方宝。节目过后,“主持人”把这件事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来分享。通过游戏感受真情,孩子们深受感染。
3、以角色身份参与,师生共同感受游戏的乐趣。
幼儿在游戏中认真地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劳动,快乐地游戏。教师的参与,又使游戏得到促进。小敏在抱怨,“今天宝宝同我一起开‘花店’,可是他老跑到别处去,只有我一人在看店,太忙了。”教师以顾客身份参与,送‘锦旗’给努力工作的婷婷,暗示提醒宝宝认真‘工作’。又如:娃娃家‘姐姐’病了。老师扮演社区医生来娃娃家给‘姐姐’看病,建议‘家人’要照顾家庭成员。‘姐姐’说:“今天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我生病了,辰辰‘妈妈’照顾我,给我送汤喝又陪我上医院。”通过游戏中发生的事,大家对角色身份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在老师的介入指导下,孩子们的社会性得到发展;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锻炼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五、大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参与规则制订,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游戏,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教师的介入要保证游戏开始的自发自主,游戏过程的自娱自乐,游戏规则的自我制定与自觉遵守,游戏材料的自由选择与自在操作,游戏伙伴的自由组合与相互合作等,最终使游戏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1、幼儿游戏彰显自由,创设开放的、和谐和创造的“游戏精神”。
生活即课堂。幼儿在观察周围世界地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社会角色,而自主性游戏能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
“新闻坊”游戏初期,我们对此有些担心,之所以设置这个游戏是因为孩子们有兴趣于周围的事情,刚开始孩子们对报刊上的新闻运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整个游戏中的时间孩子们都用来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同时从他们的剪贴内容来看,适合他们且有关注点的很少,这个游戏的目的性在偏离。
一天,琪琪问老师能不能去采访点心店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又没有新品?老师同意了。这个建议一下子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当天的游戏讲评,老师请琪琪将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操作进行了介绍,并抛出问题:除了点心店,还可以去哪里采访呢?采访什么?有的说:可以问问顾客,新品的味道如何、新品的外形漂亮吗?图书馆里是不是有新书来了,是讲什么的?图书管理员为大家做些什么?建筑工地上又造了一幢怎样的房子,他们是怎样造的?小学里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等。孩子们讨论得可热烈了,这些热烈的讨论爆发出许多闪光点。
第二天,孩子们可起劲了,忙碌在各个游戏中。播报时他们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他们出示的记录纸,孩子们用图和符号等形式记录着,使每件事有一个延续,孩子们的创意让我大受启发:这是老师发现琪琪和小牧都去采访过点心店,但他们的记录让人以为是同一件事,在此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能不能用文字和图进行记录,使报道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赞同。新纪录方法不但产生了新的玩法,游戏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多个游戏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发展幼儿相互交往的能力,不断地、独立地解决与克服游戏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2、材料的更新是基础同时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离开了游戏材料,游戏几乎难以进行。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不仅要充分观察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还要根据大班幼儿对材料需求的特点,克服盲目性;并根据游戏的充分观察,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有效地运用材料,促进和提高幼儿自我生活的质量,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发展幼儿的自我个性。
“艺术小学”游戏是“我的小书包”主题背景下的自主性游戏,刚开始,孩子们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希望像个正真的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对小学的参观,使孩子们有了感性的认识,老师适当的投放玩具:数字、加减符号、粉笔、袖珍黑板等,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除此之外,贝贝自己准备了折纸书,说是要教小朋友,教师建议要先自己会折,贝贝立刻告诉老师,她会先在家里“备课”,然后再来教小朋友,小阳带来了剪纸书,来教大家对称的剪纸,这是老师主动告诉‘小老师’手工纸放的地方,并告诉她们可以随时拿,这对他们来说可是“无上的荣耀”,因为这是老师的东西,而且任由他们支配。从等老师提供材料到自己积极的有选择的准备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材料的更新是基础同时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推动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3、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让游戏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游戏
角色幼儿是幼儿自由选择的,自由活动的游戏。但是每一种游戏都有它自身的规则,以达到游戏本身的教育意义,角色游戏也不例外。为使每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制订必要的游戏规则就尤为重要。
大班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的介入,游戏主题得到深化,能够顺利进行的时候,教师就退出了游戏。教师点拨和推动的作用,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判断是非,推动游戏的发展。
由幼儿自己制订的规则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他们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一些简单的行为规则他们也必须去遵守,才能确保游戏的正常进行。如:“小舞台”中,孩子们尽情地唱呀,跳呀,却不知影响了旁边的“医院”,孩子们立刻想到当有病人来看病时,“小舞台”要安静了,由此他们也想到了需要用一个人来管好,一些不遵守他们自己制订规则的小朋友。于是,大家轮流担当执勤人员的规则,也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个个积极得承担着这个“工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也懂得了在公共场所要学会安静,不大声讲话,不影响别人等等。
同时,教师也引导幼儿活动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将解决问题看成是孩子们的一个开放的空间。实际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规则并非都是神圣不可冒犯且不可改变的;相反地,有些规则是为了某些选定的目的而存在的,当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或者当情况改变时,规则也应该适时地改变。
大一班游戏中有一项规定:孩子们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可一天上午,添添告诉老师,她觉得非常难过,因为她搭好的作品按规定下午必须拆除。添添想要保留她的作品,因为昨天她看牙早回去了,她搭建一半的作品想继续完成„„为此,老师把这一问题向孩子们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定。于是孩子们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六、结论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这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是一个有心人、是介入者,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适时适度地介入幼儿游戏,从而提高游戏的水平,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为了保证幼儿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遇到以下情况时,教师可适度地介入:
·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游戏愿望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倾向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找帮助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让我们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支持幼儿,让幼儿真正体验到自主游戏的快乐!(徐汇艺术幼儿园 葛静)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
“让幼儿自主的学习”这一新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对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我园自申报“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行动研究”这一科研课题已来,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这一领域中已经历了三个学年的探索,并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若运用的语言不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应好好运用在想象游戏中解说员的角色,有技巧地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这种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可使解说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师该提什么问题、该说什么话,这是我们老师感到很困惑的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游戏中的指导语言归为以下几类:
一、疑问式语言 :
一般以询问的方式语言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反映自己原有的经验,教师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询问式的语言并非教师不了解某种游戏的情节,如:“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一类幼儿不需要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而是根据幼儿游戏开展的情节,觉得幼儿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教师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你跑来跑去是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戏的情节)”“家里除了爸爸和妈妈以外,还有谁?(用于帮助幼儿解决争抢角色的纠纷)”“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替代材料)”“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打针?(用于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促使幼儿养成做事有责任的习惯)”“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能抓坏人呀?(用于帮助幼儿对警察职业的进一步的关注,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效果)”“拿不下了怎么半?(帮助幼儿思考更为合理的方法)”当老师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不要一相情愿地直接指导,可以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让幼儿感到有自主体验的语言。教师在运用疑问句来提问时,是作为“游戏的真实情况的解说员”,把游戏作为教授的媒介,帮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语言看起来是在问问题,实质上是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描述出来了,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案例一 : “疑问式语言”指导实录
在“快乐的娃娃家”游戏评价中,我尝试采用三个层次递进的询问式语言,引导与支持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我首先问:“今天,你有什么快乐的事告诉大家?”此问题的提出能让孩子简单回忆游戏的情节,又有机会和别人分享快乐。
我然后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对于娃娃家的材料划分、厨房与客厅区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有的则可能受经验或能力的限制,离开了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就不能自己解决,从而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当老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豆豆说:“我们客厅太小了,客人都坐不下。他们厨房的小朋友老跑到我们这边来做饭。”大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商定了规则。这样既能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又有利于合作解决问题与能力的培养,并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我最后又问到:“你还有什么办法告诉大家?”这时,参与游戏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问题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建议、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成为发展游戏的主人。
二、建议式语言:
有些建议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常用“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我要„„,可是没有„„”等句式来达到指导的目的。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当幼儿在“德克士”买不到油条而争执时,老师可以建议说:“德克士没有油条卖,我们再开个卖油条的店吧!”当发现幼儿一个幼儿用不同的积木尝试着搭建一个东西不成功而想放弃时,老师可以直接拿出最合适的积木对幼儿说:“用这块积木试试看。”这样使幼儿既接受了老师的指导,同时也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
案例二: “建议式语言”指导实录
几名男孩子手里拿着几只恐龙,甲说:“我要搭恐龙陆战队!”其他孩子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甲拿来4根圆积木,他在圆积木上放上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这时乙也拿来几根圆积木,他把积木接着甲搭的继续往上加,可还没搭好,就把甲搭的积木全部带倒掉了。这时,丙说:“还是我来吧。”他拿来3根长积木,然后甲、乙轮流把圆形的积木往上加。这次又全部倒了。于是,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笑着说:“看看你们的积木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把哪根积木放在下面最牢固?”这时乙说:“我们把粗的放在下面。”后来他们轮流把稍细一点的积木放在上面。最后他们的“恐龙陆战队”搭好了,还叫了其他小朋友去参观呢!
老师把握住引导孩子游戏的最佳时机,通过恰当的语言提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三、鼓励式语言:
老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如:看到幼儿把玩具洒落在地上,老师就说:“xxx小朋友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好了。”“xxx小朋友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能干!”“xx今天愿意与大家一起轮流玩玩具了。”“如果声音再大一些,我们就会听清楚了。”等语言。老师及时发现并反馈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三: “鼓励式语言”指导实录
田田和佳忆正在“医院”里给病人看病,只见医生田田对护士佳忆说:“快点,这个病人要输血”。“我们这儿没有血。”佳忆急忙说到。“怎么办?”一会儿,只见佳忆跑到“火锅店”里借了一点红色油泥放入针管里,就开始给病人输血。这时,丑丑抱着娃娃来了,田田拿着听诊器听了听说:“发烧了,要输液。” 丑丑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田田拿一个橡皮筋绑在娃娃的手上并做了一个把针管插入手背的动作,挂好输液瓶后说:“下午还要来哟。” 丑丑急忙说:“不行,我下午要上班呢。”“那你的宝宝就要死了。”“你的宝宝才要死了。” 丑丑很生气地叫到。这时,我急忙走过去,也来到医院看病,边打针边说:“你们的医术都很高明,我真想病快点好,可我下午没时间来打针,你们有什么办法吗?”“那我到你家里给你打吧。”佳忆说。“太好了,谢谢你们。”我开心地说。田田听见了,连忙拿起针管来到丑丑家,敲了敲门说:“丑丑,我来给你的宝宝打针了”。„„
鼓励式语言有时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
四、澄清式语言: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如:有的“警察”到“餐厅”吃饭,不给钱就走了。如果这个问题幼儿并不介意也就算了,但是“餐厅”的老板一定要他交了钱再走,他却说“警察”吃饭是可以不给钱的,这个问题就值得老师让大家讨论:“警察买东西到底可不可以不给钱?”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澄清对警察的不正确的片面理解。
案例四: “澄清式语言”指导实录
欢欢和玲玲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欢欢的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玲玲手里拿着针筒、温度计,这时,只见豆豆抱着一个奥特曼的玩具来到“医院”,指着奥特曼的脖子对欢欢说:“他感冒了,有点咳嗽。”欢欢看了看豆豆,用手指着奥特曼的脖子问:“是这里吗?”豆豆点了点头,只见欢欢随手从玲玲手里拿过针筒对着奥特蔓的脖子就插了下去„„像这样的游戏行为完全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当我看到这儿时,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针、吃药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去碰撞自己已有的游戏行为,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源泉”。
五、邀请式语言:
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可以运用邀请式的方式。如:“我们一起去吧”“你可以帮我理发吗?”“请问你知道‘加油站’在哪里吗?”等这样的问题来提高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愿望,带领他们进入游戏情景,促进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游戏的快乐和成功感。
案例五: “邀请式语言”指导实录
我们班的其其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孩子,平时一到玩游戏的时候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处于一种旁观的、无所事事的态度,以至于同伴对他也是很少在意和关注的。有一天,游戏开始后,他又开始这里摸摸,那边看看。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你愿意和我一起到小舞台去看表演吗?”他看看我,点了点头。我又邀请他说:“那我们先去超市买点东西吧!”他又点了点头。于是我们一起手拉手来到了超市,我拿了两瓶“可乐”,看看他,他没说话,也不拿东西。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小舞台,坐在椅子上看表演。我给了他一瓶“可乐”,并边看表演边喝“可乐”。过了一会儿,我说:“我肚子饿了,我们一起到‘餐厅’吃点东西好不好?”他拿着可乐笑着点了点头。我们又一起到了“餐厅”,服务员问我们吃点什么。我为了让别的幼儿对他产生关注,我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你让他点吧。”随后,他点了好几个菜,开心地笑了笑。吃完饭,我又邀请他一起到“图书管”看书,一直玩得很开心。
面对这样的孩子运用邀请式的语言,让他和你一起游戏。在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意愿的同时,会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六、角色式语言:
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货的,你们需要帮忙吗?”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
案例六: “角色式语言”指导实录
娃娃家里的妈妈沙沙从游戏开始就忙着炒菜,爸爸张浩在超市与家之间来回“奔波”,看起来他一点都不累,娃娃却被扔在一旁无人照顾。娃娃家游戏的内容显得有点单调、乏味,难以继续展开情节。见状,我忙扮着客人进入了游戏:“请问家里有人吗?我是到你们家来做客的。”沙沙和张浩看到我十分高兴,连忙说:“何老师请进!”“谢谢你们,我听说娃娃今天要过生日,特意来给他送礼物的。”他俩睁大了眼睛,相互笑了,一脸的惊喜。我又说:“你们准备给他开个什么生日会呢?我来帮忙吧!”“我想给他请很多好朋友,还要给他买新衣服。”沙沙高兴地说到。“我去买蛋糕和生日蜡烛!”张浩也兴奋地说到。当他俩手拉着手去买东西、又到各个角去请客人时,我知道他们已真正地为生日这一情节开始忙碌了,便悄悄地退出了游戏。
七、指令性语言:
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的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转移其注意,但这样做也许效果不佳,这时可用第二种方法:立即用语言和行为加以制止,如:当看见一幼儿正拿着一根木棍向人家的头上打去时,教师别无选择的方法是立即用行为和语言加以制止,如:“你这样做很危险。”“你不能这样做。”“请停下来。”等语言来达到结束幼儿不良行为的目的。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中,教师灵活运用指导语言,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和引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游戏指导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的探讨”的实践和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我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这项活动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第五篇:手指游戏是一种不受时间
手指游戏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简便易学、有趣好玩的健身益智活动,很适合在幼儿园进行。
一、二、手指游戏的基本手型和理念 结合各年段幼儿年龄特点,挑选了一部分适用于教师在日常实教学中适宜开展的手指游戏,手把手的教了许多有趣的手指游戏,让大家了解到手指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促进大脑与手部神经协调,促成手口一致,还可以作为知识传授手段,为活动的开展做“热身”,调动幼儿积极性,培养幼儿自信心。
本次培训活动,既让教师们对手指游戏有了更专业的认识,又增加了健康益智、实用的日常教学内容,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手指游戏作为操作性游戏的一种,具有教具现成、简单易学、有趣好玩的特点,深得不同年龄幼儿的青睐,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此,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们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了手指游戏,并将之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关键词:游戏、手指游戏、教育意义
所谓手指游戏,就是利用人体器官-手来进行表现、想象、创造,也就是用手指头玩的游戏。它通过手部动作和对应言语去构造情景而开展游戏活动,可以一边游戏,一边吟唱,其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泼轻松,事实证明,让幼儿经常做手指游戏,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从而刺激大脑的发育,对健脑十分有益。“幼儿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这句经典之语高度概括了儿童教育的思想内涵。动手即动脑,手脑并用能促进幼儿心智发育。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在《童年的秘密》中论述:“人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由,人能自由地运用他的手。这手不只是运动的手段,而且是智能的工具。手使心灵得到舒展,使整个人与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
因此,手指游戏,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十分重要。对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所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手指游戏在教学中的教育意义进行阐述:
消除幼儿入园焦虑,使之情绪稳定
新入园的幼儿,离开了亲人的怀抱,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会哭闹不止,他们往往以哭闹来表现自己对环境的”恐惧感“,这时,老师就要想出办法,安抚幼儿,取得幼儿的信任,从而让幼儿喜欢老师,此时,如果你做手指游戏,你就会发现,苦闹的孩子会慢慢停止了哭闹,看着你或和你一起做游戏,但这个手指游戏即要符合幼儿心境,好玩,互动性强,还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好动,好模仿。如《大木桶》这个游戏生动,有趣,易学。幼儿从中得到了快乐。一句让我看看是什么,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孩子们的情绪渐渐平静了下来,转移了注意力。拉近了老师和孩子间的距离,增进了老师和孩子的亲近感,信任感。
借助有趣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所以帮助孩子发展语言智能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孩子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语言这种交际工具。
以语言学习活动为例,根据手指游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常常伴有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说唱,节奏鲜明、饶有趣味等的特点,将手指游戏与幼儿语言教学结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发展的实践机会。这种结合不但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及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节奏感,丰富了孩子的语言感受性。可以说,手指游戏提供了一种宽松、真实、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如《秋叶飘》此手指游戏根据中班树叶飘的语言活动改编,游戏的介入使原本很长的故事变得通俗易懂,借助手指造型拓展了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感受性,丰富了幼儿儿歌领域的知识含量,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节奏感,加深了对秋天季节的认识,训练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培养行为习惯,内化常规培养
首先,借助手指游戏,提高孩子自理能力。如在生活活动中,我们借助手指游戏《洗手歌》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针对幼儿依赖性强、自律意识差的特点,我们通过《穿衣服》《系鞋带》等手指游戏来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手指睡觉》手指游戏帮幼儿养成睡觉前安静的习惯。其次,通过手指游戏,教会孩子文明礼仪。我们根据手指游戏适宜配儿歌吟诵的特点,将文明礼仪教育蕴含其中。如通过手指游戏《大哥在哪里?》,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运用拇指说出游戏当中的语句,让“谢谢”“你好吗”等礼貌用语潜移默化地根植到幼儿心中。
《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前饭后、盥洗前后等过渡环节。此时幼儿的状态都比较放松,自觉遵守常规的意识也常常较弱。将简单易行的手指游戏贯穿于这些环节之中,可有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为此,在各个过渡环节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手指歌”“石头、剪子、布”等趣味的经典手指游戏活动,将其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这样,既减少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又预防了无事可做而引发的打闹现象。如手指游戏“饭前手指游戏大串烧”的运用,即能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又能保证幼儿的双手卫生。
4.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收集手指游戏和教授过程中,教师们系统研究和学习了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纲要》精神,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手指游戏在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开始积极观察幼儿,在观察中捕捉教育契机,并且开始意识到应将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手指游戏研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综上所述,手指游戏可以带给幼儿独特的体验和智慧的启迪,将手指游戏运用于幼儿教学活动组织中,既有其可行性也有可操作性,它对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特别是小年龄段幼儿教学中起到了相当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幼儿自身的发展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值得推广和运用的游戏教育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善于挖掘身边有价值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用心营造幼儿游戏的天地,使小游戏,大智慧,成为幼儿多园化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