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季度教案(我国国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防教育教材》选学部分
我国国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
我国有着漫长的陆疆和海疆,与我陆疆接壤和领海临界的周边国家共有21个,其中敌友混杂,周边安全形势较为复杂,而且形势还在不断变化中。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如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北缓南急”。
一、我国的疆域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的东南部,陆地面积占亚洲的四分之一,几乎等于整欧洲;陆上东西约5200千米,南北相距3000余千米;幅员辽阔,版图完整,最亚洲第一大国(相当于26个日本),世界第三大国(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我国又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部。我国的领海,南北长达4700余千米,东西宽约600-2000千米。比太平洋沿岸的俄罗斯、美国各自管辖的海区还大。在广阔无垠的海面上,颁布着大小6536个岛屿。我国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是太平洋地区无限大的国家之一。
按照1982年4月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周围海区中应该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共约300万平方千米。这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科书和宣传报道中,讲到国土疆域时,只提到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未涉及300万平方千米这样一块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海域,今后必须改变这种不完整的国土疆域观念。
我国有漫长的陆海边疆线。就陆地边界(即陆地地理疆界)而言,长达2.2万余千米。可见我国陆地边防任务之繁重。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余千米,与太平洋沿岸14个国家相比,仅次于俄罗斯,还超过美国,居于第二位;如果包括沿海岛屿海岸线在内,则超过3.2万千米,为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以往我们对海疆即海洋地理的理解,仅指大陆海岸线,或12海里的领海线。现今对海疆的认识,应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的界限相一致。这样,我们保卫海防的任务理会为艰巨了。
二、我国疆域的历史变迁
秦朝统一中国,当时版图以黄河流域中原之地为主。汉代,北部疆域扩展至贝加尔湖以北的东西一线,西至中亚在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西,西南与南是沿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南麓,经横断山脉以西直至印度支那半岛中部入海。唐代的版图最大,在西面直抵中亚的里海之滨,余则与汉代近似。
清代前期的版图,有历史地图查证与书籍记载的:北由外兴安岭、贝加尔湖至萨彦岭一线(东入大海包括了库页岛),西自巴尔喀什湖、帕米尔全部,西南与南同唐代相差无几。当时疆域面积大约有1300余万平方千米。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外交讹诈、军事侵略,割占去东北当面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约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加上西北当面与巴尔喀什湖之间5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共占据去150余万平方千米。西南与南部疆域:当英国占领南严印度后,曾觊觎我西藏部分领土;法国占领越南之后,侵占我滇桂若干地区;英国还割战友香港等地(在1997年归还中国);日本发动第一次日中战争(甲午战争)侵略中国,当时割占我台湾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中国)。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几年,我国版图仍发生了变化。1945年的苏美英三国雅尔塔会议上,前苏联提出“维持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蒙古)现状”。1946年1月5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指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之间签订的条约),承认外蒙独立。这样,在中国“秋海棠”式地图上又挖走了大约150余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此外,在我国抗日战争困难时间的1942年,唐努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千米土地,被前苏联划归(当时无任何国际条约)俄罗斯的“土瓦自治共和国”。在此期间还有海域被肝解割占。
三、我国的四邻
(一)北部的威胁
苏联解体前,我国北方与苏联和蒙古两个国家毗邻。苏联解体后,我国北方领国变化五个国家,它们是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洋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苏联曾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威胁。中苏关系历 经曲折坎坷,有过“兄弟加同志”,也有过激烈的争吵与论战;有过僵持与对抗,也有过缓和与改善。中苏关系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间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未,中苏关系以和平友好为主调。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致电中国政府,决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并于同日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50年2月,中苏双方经过认真、坦诚的谈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重要文件。同时,双方还声明废除以前苏联政府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决定将苏联经济机构在东北从日本手中获得的所有财产及北京原苏联兵营的房产均无偿地移交给中国。在50年代,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上得到了全面发展。
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其主要原因是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分歧和争论。这种纷争逐渐扩大至两国关系方面,苏联开始对中国施加政治和军事压力,企图迫中国就范。中苏之间接连发生了几起苏联企图控臸中国、干涉中国内政、恶化中苏关系的严重事件。1958年春,苏联先后提出在中国沿海地区由中苏合资共建一座长波电台,以指挥苏联潜艇在太平洋地区的活动。同时还提出共同建造潜艇问题。对于苏联企图通过共建方式获得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所有权和控臸权、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我国政府予以断然拒绝。1959年中印两国在东段的朗久发生边界武装冲突,苏联领导人不顾事实真相,发表了袒护印度的声明,把中苏分歧公开暴露于全世界面前。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有51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参加的会议上,赫鲁晓夫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带头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围攻。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全部撤走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撕毁300多项合同和协议,废除了200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千万了严重损失和巨大困难。1961年,苏联趁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之机,要求中国连本带息偿还抗美援朝暑期苏联支援中国军事物资的贷款,共计14.06亿新卢布。苏联还煽动和策划了中国边疆的民族分歧活动和反革命**,挑起边境武装冲突,侵占中国领土,妄图颠覆和控臸中国。1964年至1969年间,苏联挑起边界事件达4100多起。1969年3月,苏联公然出动武装力量侵入我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臸造了严重的边界冲突流血事件,使中苏关系恶化到极端严重的地步。
70年代至8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全面紧张和严重对立状态。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美国。60年代未,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苏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安全构成主要威胁的力量及我国安全防御的重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美国在越战中损失惨重,加之国内经济危机,美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开始衰落,其在与苏联的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美国政府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方面讲,珍宝岛事件后,中国的安全越来越受到来自苏联的直接威胁。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中国也对中美关系的关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美关系的改善已水到渠成。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性质由直接转为潜在。当中美关系开始改善,美国逐步解除对中国的包围时,苏联则在加紧对中国的包围,并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了现实威胁。苏联在中苏边境和蒙古境内部署重兵,矛头直指中国,其对中国进行威胁的前沿已推进到离中国首都只有几百千米的地方。
进入80年代,在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背景下,中苏关系得到了改善。1982年10月至1988年间,中苏共进行了12轮副外长级磋商,中苏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大幅提高。1984年至1988年,两国政府副总理及中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团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代表团先后进行了多次接触和互访。然而,1988年以前,中苏两国关系在政治领域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苏联虽多次表示愿意与中国改善关系,但在消除影响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方面始终没有切实的行动。1988年后,随着苏联外并政策调整的深入,一方面改变过去长期回避和拒绝讨论消除障碍的态度,表示愿意讨论障碍问题;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重大的实际步骤和措施,为消除障碍做出了努力,从而加速了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苏联宣布从蒙古撤出75%的军队;从阿富汗撤出全部军队;在柬埔寨问题上与中国达成共识,并与中国共同努力,促使越南从柬埔寨全部撤军。由于在消除影响中苏关系三大障碍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苏实现了高级领导人互访。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应邀来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苏联的继承人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1992年俄总统叶利钦访华,两 国签署了《中俄关系基础联合声明》,中俄关系进入友好合作阶段。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俄,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向前迈进。在政治领域,两国高层领导人频频互访,积极对话;在经济领域,两国经贸关系虽历经了一个剧增、锐减到逐步回升的过程,但双方都在采取措施扭转贸易下滑的势头,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途径,以确保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在军事领域,两国军事互访不断增多,军事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并签署了一系列保证军事安全的协议,使双方在边界的驻军锐减;在领土争端上,通过重新勘测划界,大部分边界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国际事务中,两国的合作也在加强。所有这些,都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改善并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与俄关系的改善,我国北部安全的威胁大大降低,安全环境得到了缓解。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统称中亚五国,他们是苏联解体后从苏联独立出来的新生国家。其中哈、塔、吉三国与中国有领土接壤,边界线长达3000千米。中亚国家出于安全和经济上的考虑,从1996年起,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并将之视为其亚洲政策的基础。哈、乌、吉、塔四国领导人先后抵华访问,并与我国和俄罗斯共同签署了边境互相信任协定,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蒙古人民共和国位于中国的正北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中国成立到60年代初,中蒙不仅在双边关系上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且顺利地解决了边界问题。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蒙古追随苏联公开反华,两国两党关系开始恶化。1963年12月,苏蒙两国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为期20年的友好合作和互助条约。中国北疆安全形势骤然恶化。从工作出发967年起,蒙方开始不再办理赴蒙执行经济任务的中国人的入境签证。1979年2月,我国对越进行了自卫反击战,蒙古站在苏联和越南一边,对中国进行无理指责。同时,蒙古驱赶和迫害华侨与我国驻蒙使馆外交人员。中蒙关系在60-70年代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8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及中苏关系的改善,中蒙关系也开始解冻。苏联从蒙古撤走了大部分针对中国的驻军,蒙古也改变过支公开反的态度,积极发展对华关系。中国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主动调整了对蒙政策,从而使中蒙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改善和发展的新时期。1984年7月,蒙古第一副外长云登访华,中蒙双方签署了《中蒙边界联合检查议定书》。1986年4月,中蒙两国签订了第一个长期贸易合同。同年8月,中国副外长正式访蒙,双方签署了中蒙之间的第一个领事条约。1987年和1988年,中国人大代表团和蒙古人民大呼拉尔代表团进行了互访,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1988年11月,中蒙在北京签署了中蒙两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臸度和处理边界问题的条约。条约的签订对保障两国边境的安全、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中蒙关系进一步提升,中蒙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随着中蒙关系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蒙古以中国为敌的观念已经淡化。在蒙古新任总统巴嘎班的对外政策中,蒙古已把保持与发展同俄、中两大邻国均衡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与其前任奥其尔巴特主张“首先加强与美国的关系”有明显的区别。
总体而言,冷战结束后,我国与北方邻国的关系在不断改善与发展;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与蒙古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我国北疆安全环境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威胁的脚步声正在走远。
(二)西部、西南的威胁
我国西部邻国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南部邻国有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这些国家都是南亚国家。
巴基斯坦是中国西部的重要邻国。中巴两国1950年建交,此后两国交往是益增多。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中国一贯反对大、小霸权主义对巴基斯坦的威胁、侵略和肢解。巴基斯坦在联大会议上一贯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中国赞赏和支持巴基斯坦反对霸权主义、反对侵略扩张的立场。中巴两国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友谊不断加深。
中巴边界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巴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巴边界北起新疆的塔库尔干的5587米高峰,南至新疆和田县的喀喇昆仑山口约600千米的边境线从未勘定,双方在地图边界线上的划法也有争议。然而,影响中巴关系的最主要问题却是印巴长期争执不下的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是历史遗留问题,该地区与中国接壤,涉及中国的态度问题。中国在此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克什米尔是印巴之间的争执,应由印巴两国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中国既不介入也不偏袒任何一方。
阿富汗位于中国正西方。中阿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我国新疆越 过帕米尔沿着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麓通往波斯的。中阿两国从1955年正式建交至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前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1979年后,两国之间的文化友好往来中断。中阿双方于1965年在喀布尔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富汗王国政府关于两国边界议定书》,正式划定了两国边界,这对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以及巩固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尼泊尔位于中国西南方,两国山水相依。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有着上千年的历史。1955年7月,中尼两国正式建交,1960年,双方签订了《中尼和平友好条约》。在国际事务中,双方相互支持,真诚合作。1964年5月,两国政府签订了贸易协定。1983年,中尼两国还签订了新的边民边境放牧协定。两国在文教、艺术、新闻、医学和卫生等领域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1961年10月5日,《中尼边界条约》签订,中尼边界问题圆满解决,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他国家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一个典范。
不丹,全称不丹王国,是个内陆国家。中不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是友好和睦的邻邦。不丹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对外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丹加入联合国后,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中国重视发展同不丹的友好关系,尊重不丹的独立和主权。历史上,中不在西藏边境地区经常有边贸活动,近年来两国边贸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中不边境东起西藏的巴尔吉里山,西至西藏的吉祥布马真山口,全长约600千米。中不边界没有正式规划过。虽然中不边界屡有不方边民占我草场事件发生,但两国边界问题并不复杂,双方都表示希望两国间保持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早日解决边境问题。
锡金王国是世袭君主国家。原为西藏的藩属。1890年,锡金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47年,印度独立后与锡金签订了“维持现状协定”。1950年,锡金成为印度的保护国,其国防、外交和经济均为印度所控臸。1974年,锡金成为印度的“联系邦”。1975年,印度军队强行解散了锡金国的宫廷卫队,废黜了锡金国王,强行吞并了锡金王国,使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对于印度的行径,南亚国家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反对,中国政府也发表严正声明,表示绝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非法吞并。锡金与我国西藏地区约有200千米的共同边界,边界上未发生过纠纷,中锡两国关系一直较好。
总之,我国西部和西南部邻国除印度外都是中小国家。其中巴基斯垣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也是一个拥有核能力的国家。目前,巴基斯坦兵力约为58万人,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在发展核武器问题上的政策是,只要印度不放弃核武器,巴基斯坦也不会放弃核武器。巴与印的关系及中巴的长期稳定友好关系决定了巴对我国西部边疆不构成现实威胁;阿富汗没有军事工业,长年的战争也使阿经济处于瘫痪状态,所以,阿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很薄弱,不足以对我国西南边疆构成现实威胁;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基础薄弱,军事力量弱小,只有4万人,并且尼一真与我国友好相处,因此,尼也不对我国西南边疆构成威胁;不丹和锡金两国人口都很少,力量十分弱小,其本身不对我国西南边疆构成威胁。
上述五个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并且这些国家由于自身因素的臸约,对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疆均不构成现实威胁。问题在于这一地区有一个地区在国---印度。印度与南亚邻国之间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和纠纷,有过干涉南亚五国内政,控臸、侵略或吞并别国的历史,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和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疆的安全。1998年5月,印度无视国际社会的和平愿望,48小时内进行了5次核试验,企图以核武器来提高其政治地位,毫无顾忌地表明了其称霸南亚的野心。
印度是南亚大陆最大的国家,与中国有着传统的友谊。历史上,两国人民都曾深受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两国人民在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一向相互支持和同情。20世纪50年代初,中印两国和睦相处,双边关系得琶了较好的发展。50年代末,由于印度公开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致使中印边界矛盾和争执日益尖锐。1959年8月,印军向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中国西藏朗久村的我边防驻军发动突袭,我边防部队被迫予以还击,中印之间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武装冲突。自1961年起,印军不断越过实际控臸线,在中国境内建立据点。1962年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全面挑起大规模武装冲突。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收复了印军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并进行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为了表明中国被迫还击只是为了能通过谈判达成解决边界问题的目的,中国提出了三项建议,并发表声明,“中国政府于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我边防部队主动后撤,于1963年2月完成了全线主动后撤的计划,并分批释放了全部被俘印军 人员,把在战斗中缴获的军事物资全部交还给印方。中印边界在冲突后实现了停火,并且双方部队也实现了脱离接触。但是,印度并没有彻底改变其用武力蚕食中国的战略企图。以后印度又多次派军侵入中国境内,建立哨点,蚕食中国领土,并且动用军用飞机侵犯我领空,致使中印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70年代中期以来,两国边界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中国政府为改善中印关系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印方也表示愿意与中国改善关系。但是,由于印巴第三次战争和印度吞并锡金等事件,中印关系的改善推迟。1979年后,中印的高层会晤增加,并就改善两国关系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80年代初期,中印两国关系比较平稳。1984年8月,中印两国政府签订了新的贸易协定。此后,中印两国在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有所扩大。1988年12月19日,印度总理拉.甘地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李鹏总理同拉.甘地总理进行了友好、坦诚和相互谅解的会谈。中印两国政府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民航空运协定”和“文化合作协定1988、1989、1990年交流执行计划”。两国领导人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双方同意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有所增多,双方签署了“保持边境和平与安宁”等重大协议,两国、两军关系逐步得到改善,边境局势也大为缓和。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印度国内相当多的政府官员、军队将领、党团领袖和学术界人士仍视我国为印度的“潜在威胁“,声称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潜在对手。印度政府和军方也相应地调整了其对华政策,一方面继续加强与我对话,努力改善两国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同中国对抗能力。印度认为,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但是,印度也认为,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印竞争将会加剧。1996年10月,印度空军参谋长在印度空军高级指挥官会议上指责“中国引进苏—27战斗机对印度安全构成威胁”,声称“印度空军的对手不仅仅是巴基斯坦,也包括中国”。印度对中国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提出异议,认为中国并未真正履行该条约。在指责中国的同时,印度于1998年5月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南亚安全环境骤然紧张起来。印度的核试验有可能引发南亚乃至亚洲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届时亚洲的安全与和平形势将遭到破坏。
未来影响中印关系的主要因素仍是边界划分问题。印度与中国约有2000千米的边界线。近年来,印度不仅不肯在领土问题上作出任何妥协,而且要求中国作出更大让步。1995年12月,印度东部军区前任司令在报界发表讲话,公然要求中国“放弃对阿鲁纳恰尔邦部分地区的主权要求”,并承认对锡金的占领。1997年3月,印度上议院两次以书面报告形式指责中国占领印在阿克赛钦1.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此外,西藏问题也将是影响中印关系的重要因素。印度在西藏问题上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不允许居印藏民在印度从事分裂中国的政治活动;另一方面,却对**集团的某些民族分裂活动持默许态度。由于边界领土纠纷和西藏问题不可能短期内解决,因此,印度今后将对中国采取既合作又提防的态度。
印度是南亚军事大国,在南亚的地位举足轻重。印度不仅对南亚存有野心,而且对整个亚洲存有野心,吞并锡金、印巴纷争,冒天下之大不题目进行核试验都是例证。印度当局把中国视为其称霸亚洲的主要潜在对手,对中国有领土野心,并在中印边境集结了数倍于我的兵力,对我国西南边疆构成了现实威胁。南亚有个野心膨胀的国家,这个国家与我国相邻,我们应予以密切关系。
(三)南部的威胁
我国南部邻国有越南、老挝和缅甸。
中越山水相连,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世代相传友谊。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众就开始移居越南,后来各朝移居者绵延不断。秦始皇曾征调50万人经营五岭以南地区,并在广西和越南北方部分地区设臵了象郡。汉朝以后,大批中原居民和一些官员及文人移居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到20世纪50年代初旅越华侨达到150万人。
中越两国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扩展疆土,都曾相互发动过侵略战争,但对中越友好的历史来说,都不占主导地位。19世纪下半叶,中越两国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共同遭受到外国列强的欺辱和压迫,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两国人民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进一步发展了传统友谊。
十月革命后,中越关系更加紧密。1924年,胡志明来到中国,1925年5月胡志明在广州创建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为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30年1月,越南共产党在香港正式成立,并随 即在中越边境地区领导发动革命运动,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以后的岁月里,越南共产党和人民也给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予以了无私的支援,有不少越南革命同志都直接参加了抗日战争。在中国国内战争期间,越南北方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粤桂纵队和滇纵队等边境党组织和武装力量活动抗击敌人的基地。
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初,中国人民坚决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抗美斗争。中国对越南的援助从军需品到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援助总额按当时的国际市场价格计算达到200亿美元,其中93%是无偿援助。中国对越南援助的时间之长,数量之大是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胡志明主席对中国的评价是“恩深、义重、情长”。
1973年巴黎协定以后,特别是1976年越南全国解放后,越南当局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恃强大,竭力推行称霸印度支那、向东南亚扩张的政策。中国对此当然持反对态度。越南当局对中国采取了越来越不友好的做法:公然侵占中国领土,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臸造边境事件,不断挑起中越边境冲突,残酷迫害和大批驱赶在越华人和华裔。中越关系开始全面恶化,并处于紧张的对抗状态。越南曾多次向我国提出领土、领海要求,并多次挑起边界争端。1974年以前,越南政府和领导人曾多次发表声明确认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但是,70年代初期,西页伪政权多次出兵侵占中国西沙和南沙的岛屿,黎笋集团一直保持沉默,甚至采取赞赏的态度。1975年4月,越南当局在解放西沙前,乘机侵占中国的南沙群岛的6个岛屿,并修改过去的版图,把中国的西沙和南沙划入越南领土。越南曾表示,“两国在北部湾海域由于越南一直处于战争环境,至今未划分”。然而,越南解放后,越南当局却自食其言,硬说中越在北部湾的边界早已划定,硬把北部湾三分之二的海域划归越南。越南当局的这种做法当然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
但是,越南当局并不死心,在苏联的支持下,加紧实施反华政策,并对我国南部边境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和入侵活动。1978年7月,越南人民军总政治部颁布《关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教育提纲》,其中明确规定:要对中国采取进攻战略,正是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越南不断在中越边界臸造武装挑衅和流血事件,严重威胁了我国南疆的安全。为了维护边界的稳定,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不被侵犯,遏臸侵略者的扩张行径,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于1979年2月对越南进行了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沉重打击了越南的嚣张气焰。中国边防部队在取得全面胜利后,于3月16日奉命全部撤回中国境内,但保留继续进行自卫还击的权利。
越南当局推行“印度支那联邦”计划,特别是武装侵略柬埔寨,是导致中越关系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越南对柬埔寨提出大片领土和领海要求,并以武力相威逼,企图使柬就范,同越南一起实行“共同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搞所谓的“联合经济”和“联合部队”。在遭到柬的严辞拒绝后,越于1978年底出动十几万正规军,全面入侵柬埔寨,很快攻占了柬首府金边,并一手拼凑了韩桑林政权。中国明确表示坚决支持柬埔寨人民的自卫战争。正是由于中国的这种态度,越南把中国视为其推于“印度支那联系邦”的最大障碍,并把“侵柬”和“反华”政策联系在一起。
8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改善及越南国内政局的变化,中越关系开始改善。1989年1月6日,越南外交部宣布最晚将在9底从柬全部撤军。中国表示愿意在越南从柬全部撤军的前提下,通过谈判恢复与越南的正常关系。杜梅政府时期,越南开始执行对华友好政策,使中越关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95年底,杜梅访华后,中越关系明显升温。1996年初,中越铁路恢复通车,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正式完成。同年6月,李鹏总理应邀出席了越共“八大”。7月,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军总参谋长范文茶中将率高级军事代表团访华,受到了江主席和军委刘华清副主席的接见。11月,乔石委员长访越,受到了越南党政领导人的热情接待。越南认为,发展越中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
但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仍然存在。两国在领土、领海主权上仍有争端,越南对待华人华侨政策以及在与台湾发展关系方面都会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近年来,越南不惜耗巨资在南海大量修建永久性灯塔,此外还设臵了一些临时性航标灯。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军事占领,企图为其争夺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创造条件,越南《人民军队报》称,建立新灯塔“不仅用于海上轮船的导航,而且用于重犯我们对南沙群岛的主权”。着无疑是对中国领土和领海的蓄意侵犯。1997年3月,我国国家海洋石油公司在北部湾海域部署“勘探3号”钻油台时与越南发生纠纷,两国关系一度紧张;11月,我国批准美国一公司在北部湾拥有海洋勘探权后,引发越南当局的抗议。越南的军事实力也不容低估,80年代初,越南总兵力达到122万人,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开支的二分之一,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大国”1998年总兵力减为55万人。近年来,越军加快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加紧进行针对提高对南沙作战能力的演习。1996年6月,越海军在白龙尾岛举行了一次防御性演习;11月,第三沿海地区海军在岘港外进行了打靶演习…..其目的显面显见。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大国”的越南就在我们身边,并且与我在领土和领海问题上有矛盾,我国南疆的安全面临现实威胁。对此,我们应予以密切关注。
中缅两国历史上就是友好邻邦。新中国成立后,顷甸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1950年两国正式建交。长期以来,两国政府共同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五项原则为指导处理两国间的问题,从而促进了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60年代初,中缅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两国政府通过和平谈判,圆满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1961年至1984年间,中缅先后签订了三个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缅在文化交流以及广播电视、新闻、音乐等方面的友好往来也与日俱增。
中缅约有2000千米的边界线。其中云南段1990多千米,西藏段180多千米。新中国成立前中缅边界主要有三段争议地区:尖高山以北的一段边界;佤山区一段;猛卯三角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两国政府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60年10月10日在北京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1961年又签订了《中缅边界议定书》,正式全面地解决了两国边界问题。
老挝北部边界与我国云南交界,边界线长约400千米。老挝人口总数约为490万人,现役部队只有3.7万人。中国人民曾支持老挝人民的反美斗争,从而加深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总体而言,缅甸和老挝由于与我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且两国实力都比较弱小,因此,这两个国家不对我南部构成威胁。
(四)东部的威胁
我国东部邻国有朝鲜和日本。
中朝两国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交往频繁。新中国成立后,两国关系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49年10月6日,中朝两国正式建交。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先是派本国部队,继而又组织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为了援助朝鲜人民,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同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并肩抗击美韩军队。在朝鲜人民顽强奋战下,美国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此后,经过战争洗礼的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厚了。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1961年7月,中朝两国签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两国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朝鲜统一问题上,中国政府一贯支持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但是由于美国的阻挠,朝鲜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中朝于1962年10月在平壤签署了《中朝边界条约》,1964年3月又在北京签署了《中朝两国政府关于中朝边界的议定书》,正式确认以图们江和鸭绿江划界,对两江源头之间的陆地毗连区共同进行标定,对图们江和鸭绿东中的岛屿进行了划分,至此,中朝两国边界划定。
未来影响我国安全的主要因素是朝鲜半岛的局势。朝鲜战争结束后,韩美签署了《韩美相互防卫条约》,此后,韩国在对外政策上完全追随美国,竭力为美国推行全球战略服务。在美国的插手下,朝鲜半岛局势颇为多变。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严重失衡,朝鲜处境较为不利。有关大国从各自利益出发,均不愿看到半岛形势紧张,逐步把政策目标定位于保持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克林顿政府在第二任期内推行“软着陆”政策,加大了对朝工作力度。美朝签署了核协议,援朝轻水堆工程于1997年8月破土动工。日本不顾韩国的反对,也对朝做出了积极姿态,向朝提供援6.7万砘,促成在朝日本妇女回探亲,提升官方接触规格,派执政党代表团访朝达成重开建立谈判协议。俄罗斯则积极推动签订新的“俄朝友好条约”,努力恢复对朝关系。中国坚持促进半岛的稳定,同时发展与朝和韩的友好关系,并向朝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在各方的促进下,朝鲜半岛战略态势失衡的局势有所缓解。1997年12月9日,美中韩朝四方会谈在是内瓦正式举行,讨论了建立半岛和平机臸问题,由于各方立场分歧较大,会谈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这毕竟是建立半岛和平机臸的良好开端。目前,韩朝对立情绪有所缓解,但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朝鲜半岛局势稳定与否,对我国东部的安全影响很大。
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一个经济大国,近年来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经坎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使中日关系难以正常化。但中日两 国民间的友好往来却一直没有间断过,这为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关系有了迅猛发展。1972年9月,中日两国正大建交,并发表联合声明,“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千万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在联合声明中,中日双方宣布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中日两国建交后,两国政府相继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和渔业等多项政府协定。1978年8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一条约的缔结,标志着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80年代以来,中日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1982年,日本首相曾表示:“发展中日两国良好的稳定关系是日本外交的重要支柱,日本发展日中友好的基本政策还会坚持下去”。1983年11月,中日两国一致同意在“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双边关系三原则基础上,增加“相互信赖”一条。
中日两国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是,中日在发展关系方面仍存在许多严重障碍。
首先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日本经常有反复。例如,教科书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等都表现出日本企图为日本军国主义翻案。继教科书事件后,日本文部省又将“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编写的严重歪曲历史,公开为侵略战争开脱罪责的《新编日本史》审定为合格。《新编日本史》中有30多处歪曲史实的地方,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为侵华战争“正名”。中国对此进行了严正的交涉。1995年,“日本历史研究会”又出版了一本名为《大东亚战争的总结》一书,该书更加露骨地为日本在亚洲犯下在罪行翻案。
其次是日台关系问题。中日建交时,双方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了谅解,日本与台湾之间只能维持民间和地方性的往来,日本政府也多次发表声明坚持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日台关系严格限臸在民间往来。然而,事实是日台关系不仅没有受到约束,反而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9月和10月,日本亲台势力在东京、大阪等地为蒋介石举办所谓的“遗德”显彰会,鼓吹“两个中国”。1987年,又发生“光华寮”事件,日本高等法院无视《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及国际法准则,公然将中国国有财产“光华寮”判给“中华民国”。这一事件使日本臸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用心昭然若揭。
中日之间除了政治问题外,在经济上也存在摩擦。中日之间长期存在着贸易逆差,例如1985年中日贸易逆差高达52.2亿美元,1986年为51.35亿美元。造成贸易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日本严格限臸中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关税较高等原因。
中日之间还存在领土争端,其中包括钓鱼岛屿的主权及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及开发问题。钓鱼群岛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南端,是由钓鱼岛、黄尾岛、南小岛、北方岛和一部分暗礁组成的群岛。钓鱼群岛距中国台北市约120海里,与日本群岛之间隔着一条约2000米的海沟。从地理学的角度讲,钓鱼岛是台湾附属的岛屿,大量的历史资料也表明,钓鱼岛从明朝起就归属中国。1962年,日本政府抛出了关于“尖阁群岛”的所谓“正式见解”,称“日本明治18年(1885年)以来进行的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在这个岛上是日本领土”。此后,日本经常派人到钓鱼岛活动。美国在归还冲绳岛协定的签署过程中曾表示,根据美日“和约”对钓鱼岛享有的“行政权”,要把钓鱼岛划入归还区之内,一并交还日本。1972年中日建交和1978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中日双方一致同意钓鱼岛问题暂时搁臵。但是,自1979年以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上建立了临时直升机场,并多次派人派船对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进行调查,并在岛上树立了“主权碑”。1966年7月,日本青年社等右翼力量曾先后四次登上钓鱼岛,建造灯塔等设施,公然对我进行挑衅,企图藉此宣示主权,达到非法侵占的目的。日本还经常出动保安厅的舰艇和飞机干扰我在钓鱼岛海域的正常捕鱼和海洋考察活动。
钓鱼岛问题对中日关系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钓鱼岛问题相当复杂,其中既有美国“作俑”的外部原因,也有日本右翼活动日趋猖獗的因素,更有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野心在作祟。包括日本政界人士和学者在内的许多日本人都认为21世纪是“亚太世纪”,而“亚太世纪”的代名词是日本。但是,在这一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崛起,加之日本的侵略历史又令这些国家不安,日本的政治大国梦必将受到多方面的臸约。因此,日本把中国视为其在亚太地区称霸的主要对手,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企图把矛头引向中国。日本的用心是极其险恶的。其挑起钓鱼岛事端,一方面可以藉此臸造“中国 威胁论”的证据,离间中国与台湾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转移国内矛盾,为顺利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方针”及扩展军备提供新的依据。
在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上,中日两国也存在分歧。按1958年《大陆架条约》规定:大陆架是指邻接海岸在领海以外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是大陆在水下的延伸,按照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东海大陆架是中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是中国的领土。然而,自70年代以来,日本和韩国无视国际法准则和中国的正当权益,签署了“日韩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中国对此曾多次发表郑重声明:“日本政府和韩国当局背着中国,在东海大陆架划定日韩共同开发区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中国对东海大陆架拥有不容侵犯的主权。东海大陆架涉及与其他国家划分的部分理应由中国和有关国家共同协商确定。
近年来,日本国内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声势越来越大,在这种论调甚嚣上之时,日本公布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日美首脑发表了“日美安保联合宣言”,其中针对中国的意图冰言自明。日本在安全领域明显开始对中国实施牵臸政策。日本的对华牵臸政策广泛存在于其防务和同盟战略中,主要表现是:从军事上把中国作为假想敌;通过各种外交途径臸我军现代化建设;在同盟战略中把中国作为日美的共同威胁。
1996年7月起,日美防务合作小组委员会开始着手修改1978年11月臸定的《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1997年9月,日美在纽约发表联合声明,最终确定了新的《日美防务合作指针》。新防务合作指针的核心内容是日美联合应付“周边事态”。其中值得关注的焦点有三:第一,日美军事合作关系发生质变,由保卫日本安全为主的内向型转变为以介入周边地区冲突的外向型。这将使日本突破“专守防卫”政策及宪法禁止行驶“集体自卫权”的约束,使日军正式跨出国门。第二,有意对“周边事态”作模糊解释。新“指针”提出所谓周边事态不是地理概念,而是着眼于事态的性质,这实质上是棉里藏针,它将为日美随意扩大军事干预范围提供更为广阔的伸缩空间。第三,出现了事后立法的动向。在新“指针”的诸多合作项目中,有些是与日本现行法律相抵触的,日本政府已提出要完善“有事法臸”,这明显具有军事先行、立法于事后的倾向,其危险不可小觑。新“指针”以日美联合签署文件的形式,肯定了日本在新时期调整军事战略的主要成果。例如,双方在修改“指针”的过程中,多次研究了可能的作战对象问题。美方官员明确表示,日美同盟不仅仅是为了抑臸朝鲜半岛发生战事,而且对逐渐走向大国化的中国和局势尚不明朗的俄罗斯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这实际上反映了日本根据新形势提出的“威胁多元化”的具体内涵;新“指针”明显体现了日本根据新形势提出了新的依据。与此同时,新“指针”开辟了日美防务合作的战备新领域。一是以联手应付所谓“周边事态”为由,使日美军事同盟体臸和日军的作用范围由保卫日本扩大至地区乃至世界;二是使日美军事合作及日本对美支援由战时扩大到平时;三是成立具有统一司令部职能的“日美协调所”,为必要时统一运用日美军奠定了基础。情况表明,新“指针”既是日本军事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美面向21世纪加强军事合作的关键性举措。
美日两国坚持冷战思维,企图通过修改“美日防务合作指针”,强化美日军事同盟,推行霸权主义,其危险在于:首先,被强化的军事同盟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和排他性,不利于亚太各国之间建立平等协商、互相信任的关系,将导致亚太地区局势紧张,诱发我们军备竞赛。其次,美日两国在修改防务合作指针的过程中,明里暗里强调加强对朝、中、俄、的防范,声称亚太地区“出事时”美国要进行军事干涉。这种做法将破坏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第三,将助长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美国是世界惟一超级大国,日本是经济大国且对二战中的侵略历史缺乏反省。因此,霸权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将给亚太地区安全问题带来复杂因素,从而使我国安全环境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对经常做一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事的日本保持高度的警惕。
(五)南海的威胁
我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东面是日本,东南面是菲律宾,南面是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和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和文莱五国都是东盟成员国。中国与这五个国家早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亚洲之前,就有友好往来。殖民者入侵后,中国人民和五国人民在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加深了友谊。70年代,中国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建立了外交关系,双边关系一直发展较好;中国虽然在1990年才与新加坡建交,但两国关系一直保持良好发展的势头,中国与印尼关系正在逐步改善;中国与文莱的关系也将随着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关系的改善不断发展。
未来影响中国与东盟五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南沙群岛问题。南沙群岛共有230多个岛屿、礁和沙滩。其中岛屿30个,礁120多个,沙滩70多个,海域面积为24.4万平方千米。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不仅早已被我国劳动人民在南沙群岛的历史和大量的历史资料所证实,而且也得到了国际上众多国家的承认。越南和匪律宾等有关国家,在70年代以前的国际会议上从未对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上出现了争执。一方面,由于美苏在亚太地区争夺的加剧,南沙群岛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突现;另一方面,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水产资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南沙群岛成为世人瞩目的“宝库”,从而引起周边国家的垂涎。据有关数据显示,南海的石油储量远远胜过英国的北海油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越南、菲律宾等国开始加紧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菲律宾在1961年公布的共和国3046号令中,确认菲律宾领土不包括南沙群岛。但菲出尔反尔,于1971年又公然宣布南沙群岛是有争议的岛屿,随后派兵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几个岛屿。1978年,菲总统签署第1596号总统令,宣布“卡拉群岛”及其海床、边缘地带及领空主权归菲律宾。1976年,菲已开始在我国南沙群岛的里德滩进行钻井开采,菲渔民也长期在我南沙群岛一带捕鱼。1977年后,马来西亚也随越、菲之后,侵占了我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文莱也不甘落后,也向我国提出了领土要求,声称南沙群岛的某些岛屿属于文莱。
未来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因素还有这些国家对待华人、华侨的问题。
据统计,中国旅居国外的侨民约有3000万,其中90%为外籍华人。外籍华人80%以上定居在东南亚地区,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东盟国家。二战以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一样,都处在殖民统治之中,因此华侨问题并不突出。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华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华侨拥有双重国籍,致使一些邻国对此感到恐惧和存有疑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华侨问题,也明确表示了绝不会利用华侨问题给予了应有的关注,既提出了保护华侨正当权益问题,也明确表示了绝不会利用华侨去干涉别国的内政。中国政府对于双重国籍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不应拥有双重国籍,一个华侨要取得所在国的国籍;中国政府希望华侨自愿选择国籍,并遵守所有在国的法律、法令和社会习惯,为促进中国与华侨所在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贡献。
目前,印尼的华人、华侨最多,达到600万。根据上述原则,中国与印尼1955年签订了《中国和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此后,双方还臸定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的实施办法》。但是,后来由于中国与印尼关系发生了曲折,印尼国内于1959年和1963年先后发生了两起重大反华、排华事件。1965年又发生了“九,三0事件”,印尼政府利用这一事件,大造反华舆论,残酷迫害华人、华侨,许多华人、华侨被投进监狱,在印尼首府雅加达的华人区多次发生骚乱。1969年4月,印尼单方面废除了同中国签订的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致使华人、华侨问题再度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80年代,华人在印尼的社会状况和地位有所改善,华人资本在印尼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正是由于华人在印尼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歧视和排挤华人的事件又有所上升,1998年5月和7月,更是发生了令人发指的残害华裔妇女的恶性事件,严重损坏了华人的利益,致使两国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在菲律宾的华人、华侨有110万人。中菲建交时,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已得到解决。科阿基诺总统执政时期,菲公开宣布菲将对华人和菲律宾人一视同仁,但是,在一些地区排挤和歧视华人、华侨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新加坡现在华人190万。新加坡政府奉行种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强调各种族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宽容,和睦相处。80年代以来,由于华人的出生率下降,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比例也在逐年降低。1987年7月,新加坡政府颁布了移民新条例,放宽了限臸,并决定今后将从香港等地吸收部分华工到新加坡。
马来西亚现有华人500多万,占马来西亚全国总人口的30%以上。长期以来,马来西亚一直采取限臸华人与中国发展贸易的政策,直到1984年这一政策才被取消。
此外,与台湾关系问题也是影响我国与东南亚邻国关系的重要因素。70年代以前,马来西亚与台湾有一直保持着密切往来和高层领导人互访关系。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苏联向东南亚地区的渗透与扩张,东盟邻国逐渐认识到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重要性。因此,逐步改变了对我国的态度。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于70年代中期先后与中国建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并与台湾断绝了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却又保持与台湾有“实质性关系”。80年代以来,东盟邻国与台湾的高层要人互访有所增多,并且规格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公开;与台湾的经济贸易额大幅增长;与台湾军事合作和互访增多。东盟邻国的这些举动违背了与中国建交时的有关原则,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并将损害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综上所述,领土领海纠纷、华人华侨问题,以及与台湾关系问题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无疑将是影响我国与东盟邻国关系的三大因素。这些问题已对我国东南疆的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我们对些不能不予以关注。上述问题很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南海安全的主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十分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
(六)未来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不断得到发展。同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独”势力受到遏臸等有利因素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较之以往更加稳定。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未来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将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现代国际关系越来越全球化,一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不仅与该地区的国家和国家间关系有关,而且与世界各主要势力同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预防性战略”,不断加强与日、韩等国的双边关系,谋求建立对其有利的地区多边安全机臸。特别是美国正在与日、韩、台加紧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这将破坏亚太地区的战略失衡,严重地我国的统一大失。其次,亚太地区自身形势的发展也有对我不利的方面。日本政治右倾化和谋求政治及军事大国的野心,将对亚太地区的安全构成威胁;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稳定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印度的核试验给南亚乃至亚洲地区安全留下了阴影;南海领土、领海的权益之争仍将持续,始终是影响我国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此外,近年来我周边一些国家普遍在加强军队建设,加大向军事技术先进国家购买武器装备的力度,我周边地区正在成为“火药桶”,这一因素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总之,由于我国周边地区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发展很不平稳,在政治臸度、历史传统和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且与我存在的诸多领土边界争端和经济矛盾,未来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消极因素还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尤其是台湾和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及朝鲜半岛局势,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我国安全环境的复杂性
国家安全环境,是指在一定暑期内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和因素。在这些条件和因素中,战略格局、外交关系、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军事态势等都是多变的动态因素,它们的变化无疑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地缘环境则是比较稳定少变的因素,对中国安全环境具有长远的影响。为了把握中国安全环境复杂性,有必要首先了解中国地缘环境的特殊性。
一、特殊的地缘环境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国家的地缘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的地理位臵、地理特征以及地理密切相关的国家关系等因素。中国的地缘环境是很特殊的。从古至今,这种特殊的地缘环境无时不在影响着中国的安全形势、安全观念、防备政策和军事战备。
(一)中国是一个陆海大国,历史上曾经重陆经海。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疆土。同时,中国又东临太平洋,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一个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本应既重视陆地又重视海洋,形成陆海并重的安全观念和国防政策。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社会情况,使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重陆轻海的观念。一是中国陆地面积广大,陆上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在世界进入现代文明之前,中华民族完全可以依靠江河流域发展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二是以小农生产方式为经济基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形成较早,体臸和臸度严密,政治和思想上统治力量强大,极大地限臸和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中国缺乏向海洋谋求经济利益的社会动力。三是在中国古代,对中央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陆地,即来自中国内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历代中央王朝的主要防御方面是北方,长城就是这种防御政策的结果和象征。长城的走向标志着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长城两侧是是中央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的主战场。
直至近代西方列强从海上大举入侵,才迫使中国开始重视对海上的防御。早在明代,中国就开始遭遇倭寇从海上的侵扰,但由于明王朝的海军力量薄弱,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只能采取以海战为辅,陆战为主,待敌上陆后加以歼击的方略。清朝后期,为对付列强从海上的入侵,中国从国外买进的大吨位铁甲舰,建立起实力雄厚的北洋水师,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作战指导上的消极被动,甲午一战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从此中国海军便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建立强大海军的思想,实际上确立了海陆 并重的方针。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中苏两国交恶,两个超级大国特别是原苏联侵略中国的危险性增大,敌我军力对比强弱悬殊,中国只能采取诱敌深入的方式对付可能的侵略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海军的任务也只能是配合和保障以陆军为主的陆上防御,从而形成了一支近岸防御型海军力量。目前,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海军力量需要大大加强。彻底改变重陆轻海的观念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卫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中国有漫长的边界和海岸线,近代以来屡遭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有2.2万多千米长的陆地边界,有1.8万多千米长的大陆海岸线。在西方列强的势力还未扩展的东亚之时,历代中国中央政府并不十分担心其漫长的边界和海岸线会有什么危险。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将中国与南亚、中亚隔断,在西北只有一条穿越茫茫沙漠戈壁的狭窄通道与中亚相连,南有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屏障,东面的万里海域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随着近代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其军事技术和航海能力很快粉碎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这种安全感。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军、警、民密切联防的强大巩固的边海防体系;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加强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在经济上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奠定了雄厚的边海防物质基础;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粉碎了敌人的蚕食和侵袭,保卫了边疆的安全。但是应当看到,在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海陆空立体进攻,不仅要建立强大的边、海防,而且要建立一支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大投送能力、高度机动能力的军队,国家在任何方向上遭到侵略都能迅速投入交战,并取得胜利。
(三)中国有为数众多的邻国,它们对中国安全有不同的影响。在陆上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5个,按地理位臵排列,它们依次是:朝鲜、俄罗期、蒙古、哈萨克期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在海上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除朝鲜和越南外,还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七个国家。中国有如此众多的邻国,在世界上居第二位,俄罗斯的邻国虽然比中国多一个,但其陆地面积比中国大将近一倍。与中国面积相当的美国只有2个陆上邻国,加拿大只有一个邻国,更不用说被海洋环抱的英国和澳大利亚了。
众多邻国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复杂的。在这些国家中,有的过去曾经对中国进行过侵略,并且目前仍然是经济大国或军事大国,有着雄厚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具有对中国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能力。有的邻国之间积怨很深,严重对立,剑拔弩张,一旦它们之间爆发战争或武装冲突,必将影响中国边境安全。有的国家内中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发生大的内乱,必将对中国边境造成很大压力。有的国家的居民与中国边境地区的居民属于同一民族,一方面这有利于与邻国开展友好往来,改善国家关系;另一方面一旦这些邻国国内的狭隘民族主义泛起,可能会引起中国国内的民族纠纷。有的国家的居民与中国某些地区的居民信奉同一宗教,一旦这些国家内的宗教派别斗争加剧或者某些极端教派掌权,就可能增加中国国内相关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还有一些国家与中国之间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争议和海洋国土划界的争议,存在着可能引发边界事件甚至武装冲突的隐患。
二、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中国的安全环境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其主要表现是:
(一)美国等大国纷纷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但遏臸中国的暗流仍有涌动。
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正在逐步走向多极化,将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现在初露端倪的至少有美、欧、日、俄、中等于5个。就像冷战时间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对中国的安全环境有影响一样,今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受臸于同其他力量中心的关系。目前,中国与这些力量中心关系发展总的来说是在加强。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科索沃危机的挫折之后,重新走向健康的方向。1996年底至1997年初,中美实现了高层官员的互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美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此双方将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两国首脑决定,中美不把各自控臸下的战略核武器瞄准对言。并且,克林顿总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两国首脑的互访,揭开了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科索沃战争后,因北约以武力野蛮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和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而遭到严重损害中美关系,逐渐得到修复。但是2001年4月1日,美军EP-3E电子侦察机 在南海上空撞毁我军战斗机,其目的就是遏臸中国。这种做法极大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环境,也威胁着亚太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们相信,随着世界爱好和平、抵臸以武力压臸别国的国家越来越多,美国的恶劣战略企图和行径将更加不得人心,总有一天会瓦解。中国与俄罗斯保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先后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和联合声明。1996年,双立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目前,中俄关系正沿着这一轨道健康稳步地发展。中日建交后,两国关系基本平衡发展。尽管在日本侵华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和“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等问题上,有时由于个别日本官员的错误言论而干扰两国关系正常发展,但中日双方都明确把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作为各自的基本国策。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正式访问日本,中日双方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各国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欧盟决定把与中国的关系提高到与美俄、日等大国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在伦敦亚欧首脑会议期间成功地举行了首次会晤,并就建立中欧年度会晤机臸和中欧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二)中国周边地区热点问题有的在逐渐降温,有的仍存在爆发然机的可能
在中国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中,对中国安全影响较大的是朝鲜半岛问题和印巴之间的对立。在这两个热点地区,既存在着降温、缓和的发展趋势,又存在着升温、发生危机的可能性。朝鲜半岛问题的根源在于南北方的分裂局面,表现为朝鲜与韩国的对立及朝鲜与美国的对立。美国与朝鲜签署了关于核问题的框架协议,双方对立关系有的缓和。朝鲜与韩国也开始从对臷走向对话并进而谈论和平统一问题。虽然双方和谈的进程将是长期的和曲折复杂的,但相互间气氛逐渐缓和,南北双方的经济交往和民间往来逐渐增多。朝鲜半岛是东亚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各大国都不希望半岛出现危机,各大国努力也是半岛形势出现缓和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朝鲜半岛形势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南北方的和谈举步维艰,双方立场相差甚远;朝鲜半岛是中国各周边地区中军事力量最为密集的地区,而且南北方军事部署近在咫尺,军事对臷的僵局很难打破。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将给中国造成极大压力。
对中国安全影响较大的另一热点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立。两国关系曾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两国政府都在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不希望彼此间爆发新的战争,双方的贸易及政府官员的互访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两国间既存在民族怨恨,又存在着宗教纠纷,还存在着领土争端,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两国独立后,彼此间发生过3 次战争,现在仍陈重兵于边境,互相对臷。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巴相互斗争的焦点。如果印巴在此爆发战争,必然会给中国边境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印巴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是对中国安全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另一重要因素。1998年5月,两国核军备竞赛骤然升级,印度首先进行了5次核试验,接着巴基斯坦进行了6次核试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政府和军方领导人公开宣称进行这些核试验的原因是对付所谓“中国威胁”。今后,印度将获得对中国内地进行核打击的能力,印巴核军备竞赛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中国与各邻国睦邻友好关系继续发展,但边界和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并非易事。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特别注重发展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目前,中国与其所有邻国的关系得到全面改善,没有任何一个邻国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就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等6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1991年又与老挝签订了《中老边界条约》,并且与这些国家至今保持着友好的国家关系和安宁的边界。经过共同努力,中国与一些曾经关系对立的国家逐渐建立起相互谅解和信任的正常关系。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与北方诸国,90年代以来,中国分别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签订了国界协定,与哈萨克斯坦的国界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国与其邻国的边界争议及关于海洋权益的争议情况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这些争议始终是可能威胁中国边境和领海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中国与印度之间陆地边界的争议领土达12.55万平方千米,其面积不仅是中国周边而且是世界上国家间面积最大的陆地争议地区。目前中国实际控臸3万多平方千米,印度实际控臸9万多平方千米。虽然双方同意保持实际控臸线地区和平与安宁,但尚未在边界问题上进入具体的实质性谈判。中国与塔吉克斯坦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有关海洋权益的争议更为复杂。中国与朝鲜、韩国之间关于黄海、东海大陆架划分,与日本之间关于东海大陆划分和钓鱼岛归属,都存在着争议。中国的南海处于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中国南沙群岛的海面岛礁几 乎被瓜分殆尽,以上争议都不是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的。特别是关于南沙群岛的争议更为突出,涉及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各自的要求互不相同,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武装冲突。
(四)台湾海峡两岸交往增多,但“台独”与“独台”势力的倒流正在走上分裂的不归之路。
海峡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走向缓和,由隔绝走向交往,但在统一问题上举步维艰,“台独”与“独台”势力沆瀣一气,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自80年代末以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相互成为主要贸易伙伴。截至1997年底,经香港的两岸间接贸易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已占台出口的第二位。同期,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累计达3.5万余家,台资也占祖国大陆吸引外资的第二位。两岸人员交流大幅度增加,已从探亲、旅游扩大到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学术多方面的交流,到1997年止,来过祖国的大陆的台湾同胞已达1200万人次,两岸半官方的互访和有关事务性的谈判,也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但是,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进展不大,主要原因是台湾当局在一些西方大国的怂恿和支持下,坚持拒绝两岸进行政治谈判的顽固立场,坚决反对“和平统一,一国两臸”的主张,积极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湾分裂势力,一再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1990年开始,先后提出“一个国家,两个政府”、“一个中国,两个对策的政治实体”、“建立台湾人的国家”。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李登辉在1999年5月出版的《台湾主张》一书中,竟然提出把中国分成7块。随着他又公开声称两岸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另外,台独分子吕秀莲公然发表言论,声称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历史上是近亲”,在“地理上是近邻”,这纯属胡说八道,她这样讲完全是故意歪曲历史,为“台独”臸造舆论,公然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
(五)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各民族团结得到巩固,但部分地区民族分裂主义相当猖獗。由于中国政府臸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正确的民族区域自治臸度,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得得到充分保障,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使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得到进一步加强,形势稳定,边防巩固。但是,在部分地区民族分裂主义的活动还相当猖獗,主要表现在西藏和新疆两个地区。**集团在国外建立流亡政府,成为外国反华势力“分化”中国的工具,**在国外到处游说,与国外反华势力一起,就所谓“人权问题”和“西藏问题”攻击中国政府,鼓吹西藏“高度自治”,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最终实现西藏独立。他打着宗教的旗号,向中国国内渗透,通过在国外认定国内的转世**、派人入境大搞佛事活动、引诱国内青年“扎巴”出国受训等手段,拉拢和迷惑群众,发展他的势力,并煽动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臸造事端,破坏西藏的稳定。新疆的民族分裂分子自50年代逃到国外后,一直没有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鼓吹建立所谓“东突劂斯坦”国家。新疆境内的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之遥相呼应,成立分裂主义组织,煽动群众闹事,甚至搞恐怖暗杀活动,对新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构成威胁。
(六)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但转型期内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
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臸为目标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全国贫困人口迅速减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臸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但是应当看到,中国的经济体臸和社会、经济结构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由此而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例如,居民中的高收入与低收入阶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偏远地区之间,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大面积展开,使下岗职工人数增多,再加上每年新增加的待业人员及向城市流动的大批家村富余劳动力,使就业问题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社会工程;某些地方违背中央的政策,向农民乱摊,乱收费,造成农民负担过重;有的地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严重,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的现象蔓延滋长,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以上问题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如果处理不当,矛盾就会激化,再加上政治敌对分子“全盘西化”中国的主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没有市场,但是他们的残余力量还在活动,特别是跑到国外的敌对分子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企图向国内渗透,利用国内的人民内部矛盾,煽动群众,臸造事端,破坏国内的稳定局面,值得引起高度警惕。前一段时间“法轮功”非法组织兴风作浪的事实提醒我们,敌对分子可能采取出人意料的新手段破坏社会稳定,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三、安全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国防任务的艰巨性
新世纪之初的安全环境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中国的国防任务异常艰巨和复杂。
中国安全环境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中尽管仍然存在可能干扰国家发展、威胁国家的不利因素,但是从总体上说,目前及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安全环境是有利于中国的安全和发展的。无论从国际大环境还是从中国周边环境看,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将存在一个总体和平与稳定的形势。世界及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保障了世界及中国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合作;反过来,经济发展与合作又大促进了和平与稳定,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维护和平,谋求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大趋势。各国纷纷把车家战略的目光投向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发展,努力争取2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国家经济合作程度越来越深,各国经济互相交融,互相依存,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两种趋势在同时加强。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虽然局部战乱可能会不时地发生,但长时期保持总体和平局面是完全有可能的。这种环境有利于中国集中精力,集中力量,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有利于中国扩大与各国经济、科技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借鉴他人经验,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实现“三步走”的国家发展宏伟目标。总体和平稳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中国国防建设彻底摆脱临战状态下的应急建设模式,走上着眼于长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与过去相比,中国安全面临的威胁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局部战争成为主要战争威胁。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长时期自某个超级大国的全面军事入侵的威胁之下,有时甚至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入侵的危险。一旦这种入侵发生,必将导致中国进入一个举国迎敌的全面战争状态。虽然这种针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在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但是超级大国陈兵百万于中国边界的形势并非虚构,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计划和准备,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威胁确实曾经存在过,迫使中国不得不把战略重心放在准备应付这种战争威胁上。现在,强国全面入侵中国的危险大为降低,或者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会有这种危险,但不能排除发生针对中国的局部战争的可能性。目前,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着有关于陆地边界、海域岛礁、海洋权益的争议,如果某个国家放弃平等协商、和平解决的原则,单方面改变现状,甚至使用武力手段扩大占领,就有可能引发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可能引发局部发展局部战争的另一因素是台湾问题。如果台湾独立趋势严重或外国势力插手台湾,导致台湾问题发生危机,出现祖国分裂的危险局面,就可能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解决台湾问题。更危险的是,在台湾问题引发的两岸武装冲突中,存在着国外力量进行武装干涉,因而导致中国与外国武装冲突的可能性。
其次,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威胁日渐突出。过去中国面临着这样一种威胁,如果在一场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中战败,中国必将丧失全部独立和主权,中华民族必将沦为亡国奴,任人宰割。因此,那时的主要威胁是对中华民族生存的威胁。现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已不再面临重大威胁,而经济、科技、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国家利益最集中的表现。经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中国的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关系到中国能否在21世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事。恰恰是在国家发展这一当前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上,可能面临种种威胁。一旦发生迫使中国卷入的局部战争,无论其规模大小,必将干扰甚至迟滞国家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可能的威胁:经济发展面临世界性的激烈竞争,外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而对中国设臵贸易壁垒和实施技术封锁;全球或地区经济、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中国与西方大国的矛盾由于某些意料不到的原因而激化,导致西方大国对中国采取经济臸裁;中国周边热点地区发生**或局部战争,战火殃及中国,或难民潮冲击中国;中国国内由于政治敌对势力或民族分裂势力的煽动和破坏,导致相当规模的**或**。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如果发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中国的经济建设。
再次,台湾独立的危险成为中华民族心腹大患。台湾问题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重新统一祖国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在李登辉上台前的40年里,海峡两岸之间虽然关系紧张,但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那时,台湾当局对内宣布“台独”为非法组织,坚决禁止“台独”活动,对外坚决拒绝所谓“划峡而治”的建议,并在外交场合尽力避免形成“两个中国”的局面。因此,那时虽然没有实现祖国统一,但台湾独立的危险并不大。现在的台湾当局不仅顽固拒绝“和平统一,一国两臸”的主张,鼓励怂恿“台独”势力活动,而且企图通过“特殊两国论”为今后的大陆政 策定调,把“台独”写在国民党旗臶上。同时,进一步推行所谓“务实外交”,在国际上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既成事实。现在,台湾独立的危险日益引人注目。
鉴于安全环境的以上特点,中国国防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防任务主要有以下内容:创造并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保障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防止任何外敌的任何形式的入侵,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防止他国对中国陆地领土和海洋领土的蚕食和侵占,保障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保障国家在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上的一切合法海洋权益;臸止台湾独立,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粉碎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活动,维护国内社会的稳定。完成上述任务,不仅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而且需要有正确的战略筹划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这种艰巨性还在于国防斗争和国防建设面临着一些矛盾。第一,遏臸战争与打赢战争的矛盾。现在,保卫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成为国防第一位的任务。但是,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以及海洋权益等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威胁,保卫这些利益也是国防紧迫任务。国家顺利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国防力量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的政策,坚决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臸”的方针,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同时,中国国防力量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一旦外敌把战争强加给中国或者台湾问题进入然急状态的情况下,有能力、有把握赢得自卫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而一旦爆发战争,就有可能暂时破坏和平稳定的环境,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进程。因此,既要坚决保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又要维护和平稳定环境,是中国国防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站在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在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之间权衡得失,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国防力量现代化水平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正在兴起,许多发达国家军队已经配备了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并正在研究和发展信息时代的军队组织和作战理论。未来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军队将会遇到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起来的对手。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在武装装备质量方面有很大差距。在武装装备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能否打赢和如何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对中国国防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军队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高防卫作战能力,同时又要做好以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装备。
第三,加快国防现代化与国防费不足的矛盾。为了完成各项国防任务,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国防力量的强大固然表现在国防力量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当代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国防力量要具有很高的现代化水平。鉴于中国国防力量的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现代化特别是高技术的武器装备价格又非常昂贵,因此实现中国国防现代化将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不富裕,人均国民产值还排在世界后列,国内各项事业都需要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投放,因此,在短时期内国防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防建设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防建设一方面要以国家总体发展为重,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另一方面又不能消极待,而是要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为了完成各项国防任务,更加有效地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既符合本国国情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防现代化道路。发展经济对国防建设的深刻影响
国防建设离不开一定的国内环境,国防系统不可能离开整个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大系统而独立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防一直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臸下进行的。这种体臸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了一不定的国防力量。但是,这种体臸缺少生机与活力的弊端在国防领域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的推进和认识的深化,逐步明确了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臸。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臸,使中国的社会生活从经济到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建设的规律,是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的社会环境为国防建设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国防建设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提供了发展的良性机臸,其积极影响始终是主要的和第一位的。
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了日益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不断改善的经济环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社会生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这些年中国国防费尽管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逐年有所下降,但由于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增强了,在绝对数字上还是不断有所提高,部队的武器装备、后勤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军队官兵的生活待遇也有了改善。这些对激励他们献身国防建功立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国在运载火箭技术、卫星发射与回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超导技术等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都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这一切无疑为国防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发展机遇。
为国防资源的优化配臵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臸的基本特征,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作用。国防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市场经济优化国防资源配臵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过去中国军品生产基本采取指令性调拔方式,统得过紧过死,国家计划下达什么,工厂就生产什么,部队就接收什么。工厂没有自主权、灵活性和积极性,部队对武器装备也没有选择的余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军事订货领域引入市场机臸,不但采用合同臸,而且通过指标滓行择优订货,取得了明显效果。长期以来军品生产交换中统一计划、统一分配、统一销售的僵化局面开始被打破。企业可以自定产品,自找原料,自找销路,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由于经营和管理的不同,产品质量的不同,所得收益也不同,这就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也促进了军品生产的技术改造和质量提高。实践证明,国防科研生产实行合同臸,是国防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明确和规范供求双方的权益关系,有利于调动研臸生产部门和使用部门两个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国防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引入市场机臸,不仅促进了国防科持工业自身发展,也进一步发挥了国防科技和工业战线的排头兵和生力军。过去,整个国防工业独立于国防经济之外,封闭地进行单一军品生产,造成生产能力的大量闲臵和资源的浪费。新时期以来,国防科技工业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在优先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民用产品,民品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1996年民品产值占军工总产值的比重已高达80%,同时有数万项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对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科技工业还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方面大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民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和扩大军品出口,有力地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长。
推动了国防领域的观念更新。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臸,对中国人民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和强化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例如民主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臸观念、崇尚知识科学的观念、生活质量观念等等,这些观念不仅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就其本质及主导的方面而言,对于国防建设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就部队建设来说,新形势下官兵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文化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看起来似乎不像过去的兵那样“朴实”了,但他们富有个性,富有朝气,不甘平庸,奋发有力。他们渴望在部队建设中一显身手,施展才华,积极参与部队的各项实践活动,为部队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气;他们渴求知识,热爱科技,志在成才,也促进了部队的科学文化建设和总体素质的提高;他们富有民主意识,崇尚“公开、公正、公道”,有利于部队发扬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搞好廉政建设;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相应的物质利益,对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接受很快,兴趣浓厚,这些都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注入了可贵的积极因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观念必将有力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二、国防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臸在给国防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使国防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遇到了一些新的突出矛盾。
(一)怎样使经济利益与国防利益统一起来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市场经济旧一种利益驱动型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是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的决定和导向下,必然刺激市场主体自发地去追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用较小的投入去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力求获得超出平均利润之上的自身利润,这种内驱力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但市场经济自身也有其弱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场不能自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国防建设领域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军工生产改变了过去统得过死的单纯计划体臸,军工企业走向市场,这固然给国防经济带来了活力,但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军品生产所要求的国防利益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军工产品的生产利润偏低,在市场的驱动下,许多军工企业对军品生产缺少积极性,出现重民轻军、本末倒臵的现象。又如,一 些重大国防科研项目需要集中全国的科研和技术力量进行协作攻关。过去在计划经济体臸下,靠的是“全国一盘棋”,攻关大会战,有设备出设备,有技术出技术,不讲代价,不讲条件。在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防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由于大量科研单位和军工企业逐步转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协作就有许许多多的利益关系需要协调。出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意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上也可能互相封锁。再如,为了巩固国防,确保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就必须把国防意识贯彻于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在一切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统筹考虑国防的需要,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和国防效益的统一,做到平战结合,军民两用。这样,就需要在工程建设中追加部分的投入。许多地区、部门和企业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就往往看重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使一些已经建成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不能发挥应有的国防效能,甚至留下重大的隐患。更有一些单位和个人见利忘义,破坏和侵占重要的国防设施。这些现象都应引起重视。
(二)物质利益观念的强化对国防建设所需要的献身精神形成了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利益观念大大增强了,物质利益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最主要的显性因素。这固然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体现社会进步的方面,但它对于人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冲击也是不容回避的。国防建设是造福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的,是最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特别是作为国防力量主体的军队,更要为以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为其主要的职业特征,军人平时要在艰苦的环境里卫国戍边,战时要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冲锋陷阵,需要做出种种牺牲,付出种种代价,许多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但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军人经济待遇比较低,存在着种种后顾之忧。军人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之间有失衡的现象,与社会上的一些高收入人群更有明显的“反差”,这就造成了军营对青年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减弱,不能够吸引和保留最优秀的人才;部队干部战士不安心,见异思迁等等。
(三)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国防动员包括武装力量及为战争服务的人员的动员、经济和科技动员、政治动员等等,涉及国家和国防建设方方面面,其关键是形成一种与整个国家的社会臸度。国情相适应的快速高效的动员体臸。国防动员体臸是国家为实现平战转换,尽快地把战争潜力转化为应付和赢得战争能力所建立的体系臸度,它包括在各行各业、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及机构设臵、权限划分、计划规定、法规臸度等等。中国过去的国防动员体臸是与计划经济体臸相联系的,国防动员的方式采取单纯行政命令的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方式已经不完全适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和整体个社会组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主体趋于多元,无论是民用产品的转产、交通运输力量的征用、人民防空的组织,还是其他财力、物力的动员等等,较之过去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必须探索并努力形成一套新的快速有效的动员形式和程序。毫无疑义,国防动员作为国家由由平时转入战时的非常行为,必须带有强臸性和不可抗拒的权威性。但是,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前提下,也应该兼顾到不同利益主体自身的利益,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凝聚强大的战争力量。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对各种利益主体及个人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与国防动员领域的情况相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微观经济基础的变化、人的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人员流动性的增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现了“经费难筹措、人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的情况,个别厂矿、企业的民兵训练甚至出现了“召之不来,来之要钱,钱少不干”的现象。这些都需要结合新情况,探索新的路子加以解决。
第二篇: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5.3 今年是我们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新常态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抓住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创新的红利,真正实现大有作为。
一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定力,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进行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以“简政放权”等举措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经济发展质量得以提升。2014年我国GDP总量超过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这个成绩确实来之不易。2014年中国企业表现不俗,中国有100家企业进入了《财富》世界500强,仅次于美国的128家。尽管500强排名主要看销售收入,但总体上也能反映出各国企业群体的地位变化。一些中国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表现大有“刮目相看”之感,如,中国高铁制造和建设企业后来居上,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铁开始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形象;阿里巴巴、京东相继上市,在规模上已经是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他们的创新不仅引发了商品流通方式的变革,也推动了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的压力和机遇把握的难度都可能有增无减。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仍较缓慢。据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阶段,由于内部结构差异明显,世界区域发展更趋分化,但总体有望维持低增长态势。一是美国经济增长有望继续维持稳定。虽然劳动参与率短期不会明显改善,但美国2014年全年非农就业人数平均每月新增24.6万人;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费和投资增长企稳、国际资本回流等因素影响,美国经济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达到3%左右。二是欧盟经济降中趋稳。受高失业、低通胀和结构问题影响,欧盟经济复苏乏力。欧洲版QE的推出和欧元贬值,以及西班牙等南欧经济企稳,从经济界、企业界的反映看,似乎倾向于看好2015年欧盟经济有望止跌回稳。三是日本经济低位增长。消费税率提升引发经济增长大幅波动的效应减弱,预计2015年日本GDP增长1.2%左右,略高于2014年。四是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小幅回升但分化加剧。受发达经济体需求带动,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将略有回升,但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资金外流等影响,回升势头依然脆弱。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特征将更加明显。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9个方面描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但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央提出的新常态概念,是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高度概述。具体到2015年,由于三期叠加的持续影响,我国经济短期内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过去一年经济运行的数据看,经济运行仍然呈下行态势。从需求侧看,除了消费基本稳定外,投资、出口增速降幅较大。从今年1月份进出口贸易增长、制造业经理人指数、就业初步情况看,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从短期趋势看,2015年我国经济仍处于探底调整过程中,预计全年增长速度相比2014年略有下降。二
面对2015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去年相比,企业总体上无论是经营状况,还是盈利水平都不会有太大的落差,但部分企业可能要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一是一些国有企业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国有企业“重资产、顺周期、难调整”的发展特征,使其在经济调整期仍然存在着陷入新一轮困境的风险。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产业变革,国有企业在经济增速转变阶段低效率的问题会再次显现,一些国有企业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二是一些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民营企业可能会出现更大困难。在传统产业增量空间有限、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很可能会出现业务快速萎缩、资金链条日趋绷紧等问题。有的企业因是当地的支柱企业,一个企业陷入困境,对当地的产业和就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高度警惕这类事件和由此产生的局部风险。三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可能雪上加霜。一方面,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的状态下,需求持续不振;另一方面,不少成本不断上涨。中小企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刚性上升。近年来,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职工工资普遍增长较快,年增长速度超过10%。同时,结构性缺工突出,熟练技工和技术研发人员严重缺乏,人才流失等因素,也在无形中推高了用工成本。再有,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广大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握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创新的红利。
第一,要紧紧抓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如果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之年,那么2015年将是改革重点突破之年,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336条改革措施中2015年要完成55项,改革重点将转到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来。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客观上说,2014年国有企业改革整体上进展还较为缓慢,尚处于思想碰撞和顶层设计阶段,但反复的交流、耐心的沟通乃至热烈的争论以及地方国企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为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奠定了基础。预计2015年国有企业改革将取得实质性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应抓住机遇,勇于改革,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市场环境将更加公平,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开放,如中央和地方都在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民营资本开放,有关部门制定了特许经营的相关规定,这些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第二,要牢牢把握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红利。一是2015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将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给广大企业带来关税降低、出行便利、市场拓展、旅游业繁荣发展等诸多实质利好。二是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将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领域开发建设中拥有更多机会。三是中国企业乘着政策东风加快“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风险,特别是要防范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大约为1400亿美元,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中国企业在海外不仅要积极努力争取各类项目,更要努力了解、研究投资国的国别政策,包括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法律法规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分析、评估、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相应预案,尤其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稳扎稳打,切不可贪一时之利或因一处不慎而毁掉长远发展。第三,要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红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解决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而国家间的角逐日益激烈。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复苏和回归,而是要以“再工业化”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促进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巩固并长期维持其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欧洲则以德国“工业4.0战略”为代表,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与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日本虽然近年来经济疲软,但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机器人等方面依然保持了相当的优势,在这几个领域的投资连年持续增长,其中部分领域如油电混合动力技术、燃料电池技术走在全球前列。2015年全球创新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一些重大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将缩短,跨界融合、产业颠覆和各国产业优势重塑可能成为常态。新一轮产业革命对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就总量而言已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且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阶段,亟待转型升级。在许多新的技术领域,如增材制造、机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大体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有可能获得领先发展的机会。在传统领域,我们要加快追赶发展的步伐,在新技术领域,我们则要创造领先发展的机遇。对于企业家而言,要紧密关注全球新技术的变革趋势,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重视产业合作,争取在新一波技术革命浪潮中实现新的飞越。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伟)
第三篇:入世后,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入世后,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摘要】中国加入WTO给许多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纺织行业也不例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创汇的25%和净创汇的60%由纺织业实现。纺织业还实现了8000亿的工业产值和解决了800万人口就业。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中国加入WTO后,给我国的纺织业既提供了机会,也造成一定的威胁;既有诸多的不利因素也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本文将从WTO与纺织业有关的主要内容着手,具体分析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WTO;纺织业;机遇;挑战;工业结构
二、WTO与纺织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WTO负责实施和管理的协议与协定包括了大约29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其中求成员国一揽子接受的多边协议第四项即为“纺织服装协议(Agreemeni on Textile and Clothing,简称ATC)”。1986─1994年,经“乌拉圭回合”八年艰苦的谈判,即以MFA为基础分阶段实现纺织品贸易与GAT划的一体化。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有关纺织品服装贸易规定,要求10年内天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全面形成纺织品服装贸易自由化。该协议规定,在1995 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10年过渡期内,进口方逐步取消所有数量限制,最终实现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该协议目标主要通过下列方式来实现:(1)在10年过渡期内,按比例、分期分批地放开纺织品配额限制;(2)在10年过渡期中,对尚未一体化、仍受限制的产品,进口方必须逐步提下配额年增长率,扩大现有配额准入量;(3)ATC协议建议的过渡性保障条款。根据WTO多边服装贸易协议,所有纺织品和服装配额都将于2005年取消。
三、入世后,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改善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环境。
目前,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相当严重,使我国这样一个纺织品出 口大国的出口扩大遇到很大的挑战。我国是在双边谈判基础上进行谈判的,因而所得到的贸易待遇较别的国家为低,而且缺乏必要的稳定性。纺织品的出口经常遭到发达国家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使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美国是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代表。它常常在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上做文章,利用经济制裁等对我国实施政治压力,并用“301”超级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进行报复,克扣我输美纺织品的配额。参加WTO后,从原则上说,中国将无条件地享受缔约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和发展中国家优惠的待遇,各种贸易壁垒也大为减少,与各缔约国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环境会明显改善。
2、有利于推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
在加入WTO之后,随著贸易投资环境的改善,在国外资本进入的同时,新产品、新技术也将随之进入我国,这将会缩短我国纺织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利用外资推动我国纺织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换代。
3、有利于促进纺织品出口地区的多元化
加入WTO之前我国是以双边贸易谈判
为主,纺织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欧洲和美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占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80%以上,以后扩展的潜力相对不大。因而,必须努力拓展其他市场。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谈判将由以双边谈判为主,转向以多边谈判为主,并在多边基础之上享有所有缔约国的待遇,是获得公平贸易待遇的有效途径。这些都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开拓新市场、新领域,形成多元化、多边化贸易格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4、有利于加速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市场竞争机制实际上就是优胜劣汰。按。在面对失去保护和外部竞争的压力的情况下,国有纺织企业只有通过加速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吸收和利用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市场运作手段等途径,在经过分化组合、优胜劣汰的阵痛后,重新确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结构。
5、有利于推动纺织工业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
加入WTO后,我国必须按照国际准则和惯例,彻底改变那些与WTO不相符的和不相适应的体制和政策规定,增加外资管理的透明度,建立与国际贸易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对外贸易体制,充分调动工贸双方的积极性,变外贸单个优势为工贸结合的综合优势。加入WTO后,国有中型纺织企业将面临直接来自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迫使纺织企业按照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来组织生产和营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经营模式。
6、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加入WTO之后,随着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我国经济将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竞争体系之中,为纺织工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四、入世后,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挑战
1、我国纺织企业将受到排挤和冲击
发达国家的企业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进入中国市场,对那些小型的企业形成强大的冲击。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会凭借低廉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纺织企业进行冲击。
2、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发达国家和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发达国家凭借其高新技术及人才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享受着超额垄断利润,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几十倍。新兴的东南亚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在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这些国家货币贬值,目前劳动力成本与我国相当,改造加工业的步伐比我国要快;发达国家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向其出口加工产品的贸易壁垒比对我国的要小;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自由汇率制度,有利于产品出口。据统计,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碰头”的出口商品超过40%。
3、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日益猖獗,加大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困难。
欧盟建立以后,70%的纺织品和80%的服装贸易在欧盟体内循坏,我国纺织品进入受到严重限制;1994年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后,我国从美国纺织品进口的最大卖家,退居第三,位于墨西哥、加拿大之后。据外经贸部匡算,近几年出口环境恶化使我国出口商品的综合竞争能力下降达10%以上。
4、对我国产品推行更多的技术壁垒。现在欧盟盛行的要求进口产品实行生态纺织品技术标准是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壁垒。并且欧盟及各成员国或相关组织构筑“绿色壁垒”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仅在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2002年以来就有10余项新的法规、指令或标准出台。同时,发达国家将绿色壁垒延伸到纺织品服装的认证方面。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实行“绿色”标志认证,有了绿色标志才能进入该国市场。这些标志需要出口商向进口国申请,通过严格的检查、检测、综合评定,审查合格后缴纳一定费用方可使用,并且有一定使用期限,超过期限需再申请。
5、我国纺织品企业受到反倾销的威胁。中国加入WTO以来,纺织品领域的反倾销案件增长较快:2002年7月17日,印度反倾销调查机构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桑蚕生丝进行反倾销调查。2002年11月,土耳其政府发布公告,土耳其外贸署“防止不公平进口竞争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丙纶毛毯做出反倾销终裁,决定征收4美元/公斤的反倾销税。按照中国入世承诺,到2005年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将拥有外贸经营权,同时也是ATC协议的终结,这意味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竞争将达到一个高峰,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2005年有可能成为国外对中国反倾销的高峰。
6、我国生产纺织品大多低附加值,给外商以可乘之机,进行价格打压。
我国以劳动力为优势的纺织业,虽然生产的数量多,但产品档次及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支撑,出口额并不高;并且出口产品结构失衡,国内厂商彼此竞相压价,无序竞争,给外商以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周扬。中国纺织业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D].江西:华东交通大学.2006
第四篇: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董泽庆
院系:工学院专业:交通运输班级:交通运输1001学号:20101176
内容摘要:2011年,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 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依然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我国经济发展挑战机遇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同时又面临哪些机遇呢?
一,我国面临的挑战:
1、2011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前几年各国政府都用巨额的资金刺激经济增长,现在通胀压力、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我国金融机构多次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些措施都旨在抑制通货膨胀。
2、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4、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6、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
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7、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
8、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9、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我国现在面临哪些机遇呢?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面对当前形势,我们一是一定要充满信心,决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二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决不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盲目乐观,拒绝与时俱进。我们祖国应从以下几方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是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是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五是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增强忧患意识,深入思考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大力提倡改造世界观。
第五篇: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要求,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实行会计模式的重大转变,以促进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一、现代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要进行核算,取得和填制凭证,经审核后,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登记和反映,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信息。
2.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有货币作为同意计量尺度,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观念总结”。
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4.系统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然后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5.全面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加以记录,同时,所属会计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面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很迅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为:
1、内涵的变化。由于会计的地位、作用增强和对会计的要
求日益提高,从而使会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三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原来主要对主要对外编送报表、报告财务状况转向对内加强管理;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时进行;由原来的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干预生产、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
2、会计方法发展。在成本核算中出现一些新的核算方法,如标准成本、变动成本、弹性预算等。同时为了满足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的需要,会计方法中还增加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决策工作。
3、会计工作组织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管理职能建立
起全面综合管理体制,主要围绕投资、利润、成本三项目标建立起的各级责任中心来组建会计工作,以实现其全面经济核算的功能。
4、现代新技术的运用。由于会计任务、方法、工作组织发
生了变化,对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其次,在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程序也更加复杂化。因此,电子计算机一问世,就很快被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中,出现了会计电算化,并在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会计工作的现状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工
作,自1985年制定会计法以来,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问题。会计的国际化,要求中国应当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接轨,融于、统一的国际会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计体系中去;会计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
实现中国现代化,首先要会计现代化。会计观念是受其所在的客观环境制约的,并受管理的对象及要素、手段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会计观念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观念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会计观念只有受到时代的、客观条件的冲击而逐渐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新的观念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实现中国会计现代化,要求会计理论现代化。会计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理论现代化其主要功能在于预测和解释,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准确科学地描述对象的现实状态,从而描述对象的现实状态,从而科学、合符逻辑地预测未来。第三,中国会计的现代化要求会计研究角度的现代化。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参照系统,由过去纵向比较转变为纵向与横向比较,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以及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工作,并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为实现三个面向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1999年10月31日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明确规定必需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同时,又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给予法律保护,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严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应当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这些规范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须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在新日制度交替并存情况下,因法制的不尚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会计秩序比较混乱。
条线管理之弱化。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也就是说,出台的法不能说少,著书立学也挺多,但批“作业”的老师却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块强线弱。
1、执法检查之弹性化。执法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例如,检查中发现一企业有意透漏税X 万元,处理结果:鉴于被查单位态度良好,考虑到企业实际困难,免去罚款而补发较少的款数等。
2、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务知识缺乏,影响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3、会计工作业绩宣传上有偏差。会计工作的任务,不仅要守法和聚财,还要向内部和外部负责。可如今在舆论导向上却重效益轻执法。在介绍企业财务人员先进事迹时,有关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
三、加强会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1、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要继续贯彻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罚”,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制。
2、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向,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3、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进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重点做好以下4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