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时间:2019-05-15 01:0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第一篇: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八、科学技术;

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上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三、说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

(一)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一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 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 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 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7)注释和注音 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10)自由阅读卡 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 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历史新教材几个突出特点 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全书后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像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2.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1)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导等,导入新课。

(2)在课文内容上,尽量插入生动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叙述。

(3)配以大量图片。书前有彩图,还配有地图和图表等,以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新教科书的导入框里,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每堂课开始,就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新教科书还在课文中间,专设了一系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探究性栏目“动脑筋”。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启发学生自己领悟教科书上的内容。4.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1)教科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注重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

(2)尽量减少头绪和概念。

(3)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用生动的史实叙述历史,论从史出。

(4)尽量减少需要学生记忆的地名、人名、年代和数字。

(5)课后练***减少。5.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新教科书从导入新课开始,就为学生参与教学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教师可利用这些问题和活动,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6.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

在求新的同时,新教材对传统史学的基本内容也给予适当的认可,而不象过去那样以“帝王史学”对待,完全否定。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目标导学法(根据我校倡导的目标导学法,出示学卡、展示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合作探究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实施合作探究法,运用课文中的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能力)

难点突破途径:多媒体辅助法(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分散知识难点,分散教学要求;加强能力培养。

学法:学情分析(思维规律、心理特点、接受水平)采用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知识和逻辑关系

基本知识:本册书叙述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鸦片战争前的历史。

逻辑关系: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间顺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二)说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七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 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我在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时,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比较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这一史学基本观点。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我主要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事物导入,如司母戊鼎引出《青铜文明》;成语引入《春秋战国纷争》;这样导课,学生熟知,有话讲,也有兴趣学。并且注重历史的演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学过百家争鸣后,建议学生讨论一下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那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在这一单元学生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科技、思想文化成就,体会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用谈话法来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通过本单元学习要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在讲《三国鼎立》时,由电影片段《三国演义》导入新课。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 “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 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绘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康熙大 帝》来导入。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三)教材整合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知识专题,可以对教材适度整合。如历代王朝的更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外交往;科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

为了与中招接轨,我若从七年级教到九年级,本教材我将重点讲述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现以科技、思想文化为例谈谈知识的整合(出示科技、思想文化知识树)整合的目的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师的收获、学生的收获

(一)教师的收获

1、教材解读让我走近了学生并与其和谐。

2、学会了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

3、注重了对课堂的执导效果。

4、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二)学生的收获

1、在体验中收获乐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整体上把握了中国古代史的线索和史实。

4、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尝试用历史联系现实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理想课堂:

一是参与度。理想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

二是亲合度。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是自由度。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

四是整合度。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学生得到的只是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

五是练习度。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六是延展度。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重难点:

第一单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第四单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教具准备: 投影、多媒体、幻灯片

第三篇:二下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册课文同上册一致,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加注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生字一律注本音,在文中的具体语句之中,有的要读轻声或者变调。

本册共有36篇课文,其中30篇阅读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6篇略读课文,它们是:《春的消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次有趣的观察》《看浪花》《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构字特点、词语之间的联系以及表达方法和标点应用等知识。“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在复习已经学过的字词的同时学习生字新词,感受和强化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的成语韵语、对联、节气歌、古诗词等内容;它们使学生在复习字词的同时,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话题与本组专题有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了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习作能力的培养,从本册教科书开始,在“口语交际”中特别增设了“写一写”栏目,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宽带网”──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

二、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3.大幅度更新课文,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4.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5.突破传统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6.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三、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 400 个字,会写 300 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 意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求认识的字不要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 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 之中。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 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 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体会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

9.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 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 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0.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 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11.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并能表达自己 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 典的习惯。

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能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4、能在观察图和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 意。借助字典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教学建议

1.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的时候,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设计教学方案,真正发挥教材整合的教育教学效果。要注意把握同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本册教材依然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以便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

3.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师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

4.教材中八个口语交际的设计,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达到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在有些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第四篇:安全教育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安全》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小学《安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儿童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其自我生存和自 我保护的素养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凸显综合性

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机融合了生命、安全、健康、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本教材强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热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的体验,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初步的技术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现生活逻辑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心理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的。教材贴近儿童的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体现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及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同时教材具有适度的开放性,促使学生认知和行为、理论和实践、个人和社会的结合和转化。

3、重视儿童的实践体验

从根本上说,本课程不是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教育,而是在于引导学生体验,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体验。

4、发展儿童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处于发展中的儿童具有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能力。因此,教材始终注意调动儿童自身的教育资源,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儿童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经验在生活中不断生成,儿童所获便会超越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活动的质量。

5、趣味性呈现,形式活泼

内容的呈现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用了许多精彩的故事、童话、案例,图文并茂,适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和阅读习惯,体现了课程内容设计的人文性,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对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等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措施

1、采用活动教学

本课程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课程。对个体而言,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按照“活动教学”的思想,根据每课创设的情境,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精心设计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认知澄清、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

2、结合实际,活用教材

本课程是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经验性课程。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要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圣经”。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的实际,可以补充、修改、拓展等。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案例替换,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吻合。

3、采用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性,采用多种方式的评价,应该采用“调查”、“试验”、“探索”、“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及教师,家长的综合评价等。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情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评价的重点。评价要注重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二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三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固江中心小学:王海萍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下面我将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套教材的分析。

整体上,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课程标准,编写特点和体例,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 内的数、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解决问题方面: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2、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情感与态度方面:

1、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编写特点与体例

1.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基本依据,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例如:在上册的教材中,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和“分类”两个单元。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探索,理解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

5.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6.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

数与代数:上册有数一数、1-5的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下册有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它们的关系犹如上楼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

空间与图形:上册有比一比、分类、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种表四个单元,下册有位置、图形的拼组、认识时间三个单元。比一比、分类和位置这三个单元相对独立,认识物体和图形与图形的拼组可以穿插起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学习图形的拼组提供了前提,做了铺垫。

统计与概率:上册的统计与概率穿插在实际生活中,以《我们的校园》一个简单的校园生活实例渗透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而在下册有统计这一单元系统地归纳的统计的知识。

实践活动:上册的实践活动渗透在每个章节中,下册却有找规律这一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学习的乐趣。

部分说,以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为例,从单元地位、课标依据、单元分析、课例解读四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单元。

1、单元地位: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标依据:本单元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已学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利用生活中人民币使用的实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单元分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阶段。由于人民币的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是一样的,学生学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后,再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就不会感到困难,更有利于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和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与学法―――

(1)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凡是学生能讲出的要让学生自己讲。

(2)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人民币的面值,感知人民币的功能。

(3)要适时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

4、课例解读:以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爱护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物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重、难点:

重点:认识各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考点:能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以及元角之间的进率。

教学处理策略: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故事导入。(从前有个爱提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提问题了:“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创设情境,以故事导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认识人民币。

(1)讨论交流:出示各种面值的模拟地币,让学生讨论,你是怎么认识它的,它有什么特征?你能给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吗?

(2)汇报结果: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学生介绍和分类的过程中,大致有两种分类:A、分成纸币和硬币;B、按元、角、分来分类。这时教师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3)探索交流: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分别有哪些?通过问题映衬故事,回答故事中所提到的问题。

(4)购物游戏:创设小商店的情境,进行一次小小的购物活动。如果只给你20元钱,你打算买哪些物品。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由于学生有认识人民币的基础,因此,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可以进一步认识人民币。而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通过学习,完成课本48页做一做第1题和练习九第1、2题。

(2)最后学生畅谈收获。

巩固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1元=10角关系的理解,体会数学与实际活动的联系。

下载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全册教材分析(推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上册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一课时 中学序曲 第二课时 少年有梦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第一课时 学......

    七年级政治下册 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教案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第一课 生命最宝贵 教学目的: (1)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自然观,善待大自然,尊重......

    历史说课稿七年级上册_全册5篇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包括: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1)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

    三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主备人:王超 日期:8.27 一﹑ 教材分析 1﹑内容及编排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