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平太极养生功讲座-第四讲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第1页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周身意游舒经络 屏蔽红尘定凡心
大家好。通过以上几讲课程,我们对太极养生功基础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和体验。从这讲开始,我们介绍太极养生功基础桩的具体桩法。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展示的JTC太极拳课程的体系模式图吧。按照这个模式的界定,养生层面五方面的学习内容都属于内功修炼,而这个功法则专属于意守内练模块,所以我们这个系列讲座是属于这部分的。其中基础桩包括周身游、立天柱、鼓丹田、天地人四个桩法。除了基础桩,养生内功还有站桩和动桩。根据JTC培训体系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养生内功的训练,是在为技击层面打基础。换句话说,你功力强,你的技击技术才有用武之地; 而功力强的前提就是健康,不仅心态平和、五脏平秘,还要精满气足、筋骨强壮。所以在我们这个教学体系里,养生与技击是有机关联的,是统一的。整个技击层面的训练,是建立在养生层面上的。这一点体现了太极拳的特点。以上介绍让大家对太极养生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说基础桩中的周身游桩法。首先说一下这个桩法的功效。这讲的主题“周身意游舒经络,屏蔽红尘定凡心”,这两句话概括了周身游桩两个方面的功效。我们已经谈过存在感觉是神经的反馈,我们通过强化存在感觉来激活动脉毛细管,使气血充盈,舒经活络,从而增强代谢,防止肌体老化。正如《内经》所说“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这是周身游桩养生的功能之一。
这个桩法就是在全身进行意守内练,当然意守的部位和顺序是根据中医养生之理、参照生理解剖特点来设计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这里关键就是我们已经多次提到的太极三柱桩。整个周身游的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第1页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第2页
循行路线就是以三柱桩为骨干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内练效果。我们还有一句话,叫做“三柱为桩,闲置手臂”。这句话说明了三柱与手臂在养生功内功中的定位,这一点也是我们功法的一个特点。这不像其它功法,一开始就要求学员两臂抱圆;我们的功法在开始阶段是把手臂吊在腰带上,叫做无为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闲置手臂的原则与三柱为桩一样,都是依据中医养生之理,都是“逆行返源”原则的应用。在前几讲课程中,我们说过地柱与天柱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要意义。在养生内功阶段,我们以三柱为重的同时,还要以手臂为轻,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的手臂已经进化成最精美的劳动工具;手上有精细感觉,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大部分区域都是手臂的反射区,这是我们每个人手臂的先天强势。到了现代社会,手臂要从事的劳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写字、打手机、打电脑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从早晨起来,一直到晚上睡觉,手臂一直在忙碌着。钢琴指、腱鞘炎、网球肘等,都是手臂劳作过度而积劳成疾。而这一点与三柱正好相反,我们两腿和脊柱往往是缺乏适度的运动而在萎缩,在老化。所以,“三柱为桩,闲置手臂”是周身游在实施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但闲置不是废弃,周身游桩的意守线路也包括了手阴经线和手阳经线的,只是一带而过,不作为重点。在养生内功有了好的基础后,到了技击桩的训练时两臂也要展开的,以实现“一身备五弓”。这里就不细说了。以上是周身游桩的一方面功效。周身游另一方面,“屏蔽红尘定凡心”说的是更深层次的更为重要的内练功效。这个功效当然不是周身游桩所独有的,所有内练功法都具有这样的功效。屏蔽红尘定凡心,就是要做到内经所说的“神内守”,就是要定心猿、拴意马,达到心态平和,进而气机和顺,即内经所说的真气从之。这一点使你不再情志偏盛,去除掉了生病之内因,它对于养生与康复的意义是根本性的。现在讲国学的人都推崇淡定的境界,而我们说,与其让人们仰慕古人淡定的境界,不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第2页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第3页
如要给他们一个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自己达到淡定。这种方法就是太极养生功,它可以让你“一念屏蔽红尘世”,一个存在感觉就让你有物可求,有物可依,实实在在,容易操作。可以说,实感性功法让这个功效做到了极致。以前人们为了静静心,为了缓解生活和事业的压力,要离家外出,置身于青山绿水、庙宇道观。然而这只能是暂时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好方法了,叫“一念入内”。就是一个意念便可进入内练状态,这样你可以随时随地屏蔽生活与事业的压力,而不受其伤害。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达到心态平和、五藏平秘。反过来你还可以担当更大的责任,日理万机而游刃有余。这是周身游桩及其它内练功法所共同具有的重要的功效。
下面在学做周身游之前,我们先把这个功法具体介绍一下。先说说它意守部位的循行路线。▲第一是腿阴经线,从足底经内踝、小腿内侧、膝内侧、大腿内侧到会阴,共六个部位。▲第二是天柱线,从会阴经尾闾、腰椎、胸椎下、胸椎上、颈椎、后脑到百会。这两段线路大家都已经熟悉了。▲第三是头前侧线,是下行的,有头骨前侧面、太阳穴、两腮、脖颈两侧、腋窝,共有五个意守部位。▲第四是手阴经线,从腋窝到手掌,这几个意守部位大家也都知道。▲然后手阴经线接第五手阳经线,从手背到肩头,是上行。▲第六是头后侧线,与前面那个头前侧线是相对的,是上行的,意守部位有肩井、耳后(头骨后部侧面)、百会、印堂(两眉间的一块)、鼻(整个鼻部,含两侧)、人中,共六个部位。这其中百会部位与其它线路有重叠。▲接下来第七是任冲线,再从人中开始,人中、嘴(嘴唇及四周)、喉(脖颈的正面)、锁骨、两乳(胸大肌群)、上腹(剑突下脐上)、肚脐、到前丹田。这是任冲线上的意守部位,有单行的,有对称的。▲第八是然后由任冲线再接腿阳经线,从两胯开始,经大腿外侧、膝外侧、小腿外侧、外踝到脚面。以上介绍的是周身游桩一个完整的循行线路,叫大圈。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第3页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第4页
除了大圈之外,还有一个简捷的线路,叫小圈。小圈是天柱线上在颈椎部位以后不接脑后,而是接鹊桥部位。鹊桥是个意守部位。然后由鹊桥接人中,便开始任冲线了。这是小圈,是简捷的路线。这个小圈省略了手阴经线、手阳经线、头侧下线和头侧上线。小圈完全忽略掉了手臂,而强调了鹊桥。鹊桥就是我们的舌头抵在上颚的位置。鹊桥作为意守部位,是从舌根到舌尖,它在实感功法中有个特殊的功效。就是当意守鹊桥时,存在感觉会刺舌下腺、腮腺会分泌出许多唾液。现在看来,唾液不仅可以助消化,还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是很好的养阴之法。这是小圈,要走鹊桥。周身游就是沿着大圈或小圈不断地巡回的。这里有新的意守部位,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分析了。因为大家有地柱和天柱的基础,对这些都比较容易接受。其中有些部位还是需要单独来做意守训练,来强化其感觉,单独练习的步骤还是要有的。就是说,在做周身游之前,或者你自己平时随意性的,都可做部位的单独训练。这里面所包含的医理也不在这里细说了,大家可以自行揣摩,为什么周身游的路线要这样设定,在练习的过程中,自行揣其道理。以上说的是周身游的意守循行路线,共有44个意守部位(66744451611)。周身游所采用的内练方法,我们在前上两讲中都做过了,就是存在感觉的意守、分辨、加持和联缀等方法。下面我们就跟着周身游练功引导词来学做周身游桩功。所谓练功引导词,就是带着大家一起来练功的引导词语。在我们学练内功的初期,要靠这个练功引导词来带着我们练功。练功的时间,每天最好早晚各练一遍。为了保证练功效果,大家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练功前要热身,如保健十八操,或打太极拳套路,使身体活动开,肌体组织活跃。
2,地点要安全安静,最好是家里的阳面房间。窗户要与室外通气,但不要有过堂风。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第4页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第5页
3,练功时间在饭后一小时后。练功前排空二便。
4,衣着要宽松,解开腰带、鞋带、领勾、袖扣等束缚。最好腰系专用练功带,或柔软布带。
5,有高血压等症状的朋友可不闭眼。站立不便的朋友可以采用坐姿练习。
6,练周身游桩要有前三讲的练习基础。根据个人情况,练功中仍然可以随时采用触摸法帮助找到存在感觉。
下面我们跟着练功引导词来学练周身游桩。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第5页
第二篇:吉平太极养生功-第一讲太极养生功讲座总介绍
第一讲 太极养生功讲座总介绍
这套太极养生功,是我们JTC培训体系养生段的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人们养生保健的一般需求。在此基础上,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运动素质,继续学练太极拳技击层面的课程。下面介绍几个概念。
一、内功
一代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指出“太极拳是内功拳”,一句话道出了太极拳的本质。那么如何界定“内功”这个概念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呢?
JTC培训体系对养生功内功的定义:
太极拳内功是太极拳修炼的基础,它是通过肢体导引、意守內练和健身排打的训练,通过理论修养和武德修养,努力实现心态平和、五脏平秘、积精累气、强筋壮骨。
(在技击阶段对内功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不同的。参看JTC培训体系结构图。)
在太极内功的定义里,提出了:
一个目标:实现心态平和、五脏平秘、积精累气、强筋壮骨 五个方法:肢体导引、意守內练、健身排打、理论修养、武德修养。
技击技巧的练习是以内功为基础的。练习内功是保证练习者的健康。清代太极拳家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写道“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他在《太极拳论》中还提出了“耄耋(màodié)御众”,就是八九十的老人,鹤发童颜,能打胜一群人。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也是它可以造福大众健康的根本所在。
JTC培训体系将太极拳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上分为养生与技击两个层面。这也是为太极拳学科建设所做的开拓。
太极内功“五个方法”中唯有“意守內练”是太极拳所独有的,也是其核心。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以意领气”“心神意念足”,都是在说“意守內练”的问题。“意守內练”是太极拳的根本原则,也是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在JTC体系结构中也处于主位。本讲座所介绍的养生内功就是“意守內练”的主要教学内容。
JTC培训体系结构图
二、内功与內练的界定
内功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内功是上面的“内功的定义”,这个定义与外家拳、散打、摔跤等注重技击招式的训练是相对的。狭义的内功就是指內练,即采用意象类或实感性功法引导人们向心身内求內练的训练方法。
內练与外练是相对的,内家拳不仅有內练,也有外练。广义的内功包含外练。如打太极拳套路、太极棒缠丝功、健身排打等等,这些都是外练,但它们也属于内功的范畴。我们常说“內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里的“气”不是指呼吸,而是指中医意义的气,包括营卫之气、水谷之气、五脏之气、宗气,统称为内气。
当我们说“太极拳内功”,这里的“内功”就是广义的;而说“丹田内功”则是狭义的,是指丹田內练的方法。
三、意象类功法
目前社会上的太极内功统称为意象类功法,与我们吉平太极拳的实感性功法是不同的。
意象类功法是以“道教内丹术”为理论基础,以意象的方法(假象与心理暗示)引导人们向自己身心去内求內练。
【意象类内功常用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常用人体上中下三个丹田或其它窍位进行采气训练,叫丹田采气,或窍位采气。比如,“两手上举,劳宫穴接九天之气,两手将其贯入头顶,由百会吸入体内,沿督脉下行”,再比如,“呼气时,想着把你体内的浊气、病气、废气全部呼出去,吸气收回时想着你面对大山、大树、太阳,把它们之间的灵气、氧气、清气全部吸入丹田”。这是意象类功法常用方法之一。
第二种,循经行气,就是沿人体经脉行气的训练。即以意念领气沿某条经脉循行。比如,“领气由丹田下行,沿腿阴经线一侧达到涌泉;由涌泉穴渗于地心,气从地球另一侧出来,再由头顶贯入督脉,沿督脉下行至涌泉”。
第三种,意守固定的人体部位,如“意守丹田”“意守五脏神”等。比如“两手相叠在肚脐,引领丹田之气顺时针旋转,由小到大转36圈,然后再逆时针旋转,由大到小24圈”。这些都是意象类的太极内功方法。练过太极内功的朋友都不陌生。
【对意象类功法的正面评价】
意象类功法是传统的内功修炼方法,产生于中国农业社会,已有千年的历史。道教、佛教、医家、武术,各有传承。其典型的模式,都是以心理暗示的机理,用某个意象、或假想,引导习练者向自身内求,从而达到內练的目的。应当说,意象类内功功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特别是对人类健康医学的重要贡献,并且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其中对太极拳发展影响最大的是道教的内丹养生理论。这是对意象类功法的正面评价。
【意象类功法的局限性】
在考察太极拳近二三十年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时间之后,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也看到了道教内丹理论及其功法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内丹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针对外丹术来说,是一种革命和进步,它以祖国医学为依托,将养生转向为对人的“身、心”两方面去内求,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但到了今天内丹术已不具备这种进步的社会属性了。因为“以人体为鼎炉,炼化精气神,进而在体内结丹,长生不老”,这样一套理论与实践,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差很大,与我们所界定的太极内功也相去甚远。所以,对内丹术理论及道教的修炼方法,我们仍然要在学术层面上进行整理和研究,仍然要积极地汲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但我们要回归到中医养生和现代医学的现实中来,而不宜再把内丹术作为太极内功的理论依据。
其次,各种意象类功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歧义性很大,即使同一个意象方法,不同老师的教法、不同学员的领悟,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做法和效果。也就是说意象类功法缺乏客观标准,比如“内视丹田,内听丹田,內想丹田”,这是引导向内求;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就看你自己的悟性了。
再次,意象类功法的非客观性容易使人产生模糊与困惑,对练功所产生的感觉感到神秘,似懂非懂,其功效也不稳定。更有人杜撰攀附出各种玄幻之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内气外放”,从而给太极拳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最后,意象类功法的某些方法很难为今日大众所接受。比如,要求内视、内听,要求用身体丹窍呼吸,要求领气沿着一条经脉循行,要求某一穴位的闭合等等。上述这些都是当我们的发展达到了实感性功法的程度后,回头看到的意象类功法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使意象类功法难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体系。所以它不能很好地满足太极拳全球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四、实感性功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以JTC体系为代表的实感性功法的诞生,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它也有着必然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主要是指中国几百年前就开始引进西学与西医,中西医结合在国内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实践了。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这部实感性内功功法应运而生,它不是新的发明,它是传统太极内功功法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因为它仍然是意守內练,仍然贯穿着“以意领气”原则。随着近些年来对经络的研究,这些科研成果也是对实感性功法的有力支持。
五、实感性功法的定义
实感性太极养生功,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医学知识,同时借鉴意象类功法的合理因素,通过对人体存在感觉的系统性训练,来达到太极拳內练的各项指标。
从教学角度说,这部功法在授教过程中具有客观性标准,不会因为人员不同而产生歧义;简单明确,易学易做,功效显著;完全符合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太极拳内功修炼目的的主要方法。那么实感性的功法到底有何不同?刚才所说的“存在感觉”又是什么呢?这就点到了我们这一讲的主题“人人手中藏真经,存在感觉是法门”。我们先不说定义,我们先做一个测验,让大家体验什么是“存在感觉”。
【存在感觉的可感知性】 小测验:通过测验体验“存在感觉”
① 伸出你的手指在眼前,闭上双眼。现在心想你的食指,专心感觉你的食指。你能明显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② 现在转移注意力到中指,心想你的中指,仔细感受你的中指。你能明确地感受到它。
③ 现在心想拇指,感受它的存在。你能明确感受到它。这是一种感觉。
④ 现在请用这种感觉依次辨别食指,中指,拇指;再中指,再食指,再无名指,再小指。这种感觉是实在的,不是想象的。⑤ 请睁开眼睛。
刚才大家感觉手指和辨别手指的感觉,就是“存在感觉”。确切地说,是“存在感觉”的形式之一。
当你能明确感觉到手指时,你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神经系统的反馈。也就是由手指感受器发出脉冲信号,再由周围神经传入脊髓内的中枢神经,再由中枢神经传输到大脑的感觉神经中枢,再由皮质相对应的神经中枢反馈回来信息。
这种存在感觉是我们神经系统的功能,它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真实感受的,而不是想象的。我们用它作为内功內练的客观标准,它或者被感受到,或者没有被感受到。而你所感觉到的和别人感觉到的是相同的东西,不会产生任何歧义。
(这里讲的就是“存在感觉”的可感知性,它是“存在感觉”的本质属性。)
在这里,我们还要界定一个概念:意念。【意念与存在感觉的界定】 实感性功法当中对“意念”的界定:集中注意力于某物或某事。比如,“将意念,移到小臂内侧”,这等于说“集中注意力到小臂内侧”。它相当于传统功法中“内听”“内视”“內想”功能。我们经常将它省略为一个“意”字,如“意守丹田”“以意领气”等。
还要区别“意念”和“存在感觉”,它们是两码事。“意念”是主观的,“存在感觉”是客观的。
所以內练功法也是一个通过主观努力得到客观结果的方式。这里,对意念与存在感觉的界定,是实感性功法与意象类功法相比,又前进了一步。
过去,我们说“意念”“意守”,说到这位置;“意守”守什么,没有进一步点明。就像让你去做一件事,但要得到什么结果?怎样去做?都没有说明白。“意念”“意守”属于“注意力集中”这样一个层次,像过去所说的“内视”“内听”“內想”,都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但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集中注意力找到肌体的存在感觉。所以,不能仅仅是心想,只想而没有感觉不行。
在我们功法的引导词里,当说“意守某个部位”之后,还要说“要感受这个部位”,“要找到这个部位的存在感觉”。你感受它就意味着要找到它的存在感觉,一定要达到这个目的,达到这个客观标准。这样这个方法就说明白了,说到位了。
接下来介绍存在感觉的其它属性。
存在感觉除了上面介绍的“可感知性”之外,还有其它两个属性,即“可联缀性”“可加强性”。这里用手指做测验进行说明。
【存在感觉的可联缀性】 小测验
① 伸出五指,闭上双眼。② 同时感受食指和拇指。(注意:既要感受到食指,又要感受到拇指,是同时的。要集中注意力,仔细感受拇指和食指,同时感受。)
③ 同时感受食指和中指。
④ 同时意守拇指和小指。(如果一下做不到,可以用拇
指和小指相互捏一下,找到它们的感觉。或者用牙轻轻咬一下,这样刺激更强烈些。)
⑤ 睁开双眼。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把不同部位的存在感觉联缀起来。你感受身体的某个部位,叫做“內练的意守单位”。当你把不同部位的存在感觉联缀在一起时,它仍然是作为一个意守单位。
这是存在感觉的可联缀性,它也是我们內练的方法之一。
【存在感觉的可加强性】 小测验
① 伸出五指,闭上双眼。(睁着做也可以。)② 意守五指,同时感受五指
③ 用心志来加强对五指的感受。让这种感受加强,再加强。(*手指不要僵直,不要用力,仅仅是加强感觉,这就叫“练意不练力”。同时想着它们、感受它们,加强感受,用心志加强,再加强。*自己会明显知道这种感觉加强了,手指会有麻的感觉,或热的感觉,甚至还可以感觉到手指两侧动脉血管的搏动。)
④ 睁开双眼
尽管每个人感觉的强度会不同,但存在感觉的加强也是容易做到的。这就是存在感觉的可加强性,它也是我们內练的方法之一。【存在感觉的定义】
存在感觉是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表现,它包括人体皮肤和骨骼肌的本体觉、辨别觉、触觉、温度觉、痛觉等,它还包括那些可感知的脏器组织的工作状态(如动脉的搏动等);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想象;它是可感知的、可联缀的、可加强的;它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存在感觉”是实感性功法进行意守內练的客观标准和操持手段。
实感性功法的价值实现,就在于对存在感觉的操持上。这个存在感觉相当于传统功法里“物”的概念。
最早在两千多年前,《管子》和《道德经》里,在讲人向内求时,都有“物”这个概念。就是我们原来所说的“站桩求物”,“做内功时体内要有东西”。但我们现在不用“物”这个概念了,因为它的含义不明确。
六、实感性功法的医学机理
存在感觉的训练是如何实现內练的目的呢?这里的医学机理是什么?
首先,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遍布人体全身,在我们的骨骼、皮肤和六百多块肌肉中的毛细血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如果把一个人的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达十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半。同时,我们的神经与动脉毛细血管是同行的。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存在感觉,即通过神经来激活动脉毛细血管,加大供血量,加大血浆的渗出,使营卫二气充盈,从而促进代谢与循环。
大家还记得刚才做的存在感觉加强的测试吧,当我们意守手指的存在感觉时,我们可以用心志来强化它,使这种感觉不断得到加强,使手指发热、发胀、发红。这些都是动脉毛细血管在神经的刺激下开放度加大的结果。这一点就是我们意守內练的根本所在。换句话说,对实感性功法而言,“意守內练”守的就是这个存在感觉,练的就是这个存在感觉,实感性功法的生理机理就在于此。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讲一下“以意领气”的问题。【太极拳的以意领气】
“以意领气”是太极拳修炼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太极拳朋友说:“只要我意念一到,我的气马上就到手,我的手掌会明显发红。”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是神经激活动脉毛细血管,加大供血量的结果。此时动脉端毛细血管血浆的渗出量加大,它们带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它们以汽化的形态在细胞间隙活动着。一部分直接渗入细胞进行交换代谢,并由静脉和淋巴管进入循环;另一部分则游走于经络。其中,行于络脉者为卫气,行于经隧者为营气。
我们所说的“以意领气”,并不是说我们的意念能直接控制这些汽化的组织液,而是说我们通过神经激活动脉毛细血管,使其加大血浆渗出,从而使汽化的营养物质增加。所以,太极拳的所谓“以意领气”,是通过神经控制增强组织液而已。
【对经络的认识】
经络是物种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的。动物身上都有这种液体通道。现在,中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被接受。中医临床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我们对经络的认识只是近十多年才有了突破。张维波先生将经络定义为“低流阻,水通道”,因为这里走的是水汽。打个比方,经络是体内水液的通道,有如江河之道;通过汽化的组织液如同于水,有水才有流。
当代科研还证实,经络本身是不能被感知的。所谓“循经传感现象”是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实现的。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人是感觉不到经脉的。并且,在特定实验条件下的循经传感现象也是通过神经的折射来得到的。
这些科研成果向我们证实了,传统意象类功法“以意领气沿经脉循行”的模式在客观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前我们用意象类功法教学时,让学员采自然之气入体内,或用意念引气沿经脉循行,或守住某一穴位的气感,这些做法如果不从心理暗示的角度来解释,那便是虚假的。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把这些当作真实的来教授,而学员们也是把这些当作真实的来接受的。
当然,在具体实践中,意象类功法也是引导人们向内求的,所以学员是很容易在练功中获得来自神经的感受的。只是我们把这些感受称作“气感”“内气沿经脉循行”“穴位的开合”等,显然这些解释是不符合实际的。
【內练在于促进气血充盈】
人可以通过意念控制肌体某一部位,通过加大动脉毛细血管血浆的渗出,从而汽化为营卫二气,或直接交换代谢,或进入循环而行于经络。水满自会流,经络自会通,这是一个气血的问题,中医治病非常重视以气血为本。针灸按摩的机理之一,就是刺激穴位所在肌体部位的神经,使其气血充盈。这里也蕴含着实感性功法的医学机理。所不同的是,实感性功法把存在感觉作为训练对象,它是按一个个部位来进行操作的。
因为存在感觉是一种生理的功能,它会产生生理变化。所以我们不再把这些感觉说成是想象中的“气”“经脉”“穴位”,因为这样的解释是不客观的。这就是实感性功法与意象类功法的区别。
七、实感性功法的五个特点
1、对存在感觉的界定,使我们过去练功“求内里的东西”“內练求物”等得到了真实而明确的解释。
神经的刺激使动脉毛细血管加大开放,组织液增加,从而营卫二气充盈;我们便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存在感觉的训练,而不再为一个想象中的“气”所困惑,不再恍恍惚惚,似懂非懂。
2、通过对骨骼肌的意守內练,不仅可以增强相应肌体部位的代谢,以保持健康,防止退化;还可以拉动血流由脏器走向肢体,促进周身循环代谢。
3、虽然经脉是不可直接被感知的,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经脉就伏行于肌肉之间。当我们训练某一肌体部位时,造成该部位气血充盈,在客观上疏通了该部位的所有经络穴位。这是实感性功法濡养经络的方式。
4、存在感觉训练所赖以实施的感觉神经中枢和运动神经中枢均来自先天,与传统的“近元神,远识神”的原则相吻合。所以它可以准确地界定內练与外练,可以有效地屏蔽尘世杂念,实现“一念入内”的功能。
5、通过存在感觉可以加强对腰腹肌群的控制,更加有效地进行丹田意守,更加有效地进行腹腔内按摩,从而使丹田内功功效大大加强。
实感性功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遵照中医养生理论,根据抗衰老的需要,设计出更加有效的內练方法,从而使传统的内功方法得到新的提升。
八、实感性功法与意象类功法
实感性功法宛如一个十月胎儿呱呱坠地,是内功功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践的结果;不仅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內修內练的精髓,还使这个传统在当今社会之技术条件下做得比较彻底;从而它仍是中华老祖宗血脉的延续。
同时,实感性功法并不排斥意象类功法,它本身也从意象类功法中继承和借鉴了诸多有益的东西。
九、手指存在感觉的练习
伸出双手五指,合闭双眼。完成以下存在感觉的练习:
1、随意在两手上感觉任何手指,不断变换手指。
2、同时感受两手上的相同手指,如两手的食指,不断变换。
3、同时感受两手上的不同手指,如左手拇指与右手中指。
4、加持某一手指或两手相同手指的感觉,用心志加强,再加强,直到出现麻、热、胀、红等。
第三篇:第四讲+精神养生
第五讲
现代竞争与精神养生
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理智地处理问题,保障你情绪高涨,干劲倍增,大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可以使你走极端,不理智,作出后悔莫及的蠢事,表现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这种神奇的力量就是精神活动。
概念:
精神养生,亦叫心理养生, 或叫心理保健。它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理念上和具体生活实践内容的调摄,增强心理的负荷力和心理素质,以达到与环境和社会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表现为健康稳定的心态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一. 二十一世纪养生的新课题 ——— 心理养生
一)
二十一世纪的特点—— “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
1.高科技时代,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大; 2.知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心理负荷加重; 3.因心理障碍引起的疾患日渐增多;
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没有那一种灾难会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一代青年无与伦比的痛苦。
美国权威机构调查表明:96.5%的美国青年解决生活难题都依靠心理咨询。美国大约有5000多万人患有心理方面的疾病。
中国有30%以上的大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潜在心理障碍,社会青年的心理疾患更为严重要。例如,2002年在北京高校发生的《伤熊事件》。
据调查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有空巢感。
亚洲地区精神医学专家认为,21世纪的精神医学将与内、外、妇、儿并列,成为第五大医学学科。 对精神、心理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
心理咨询的作用:了解自己,认识人性,树立信心,化解痛苦,减轻压力,摆脱困境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存在着心理保健的问题,如 儿童的心理保健,青少年的心理保健,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妇女的心理保健,老年人的心理保健等等。
WHO 对心理健康的界定:
1. 认识活动是否正常; 2. 行为表现是否正常;
3. 与其他人的关系是否和谐; 4. 对外界刺激反应是否适中; 5. 对周围环境反应是否正常。
心理健康的概念: 智力正常,思维有序,情绪稳定,行为有矩,适应社会,精神充实、人际协调。
二)情志变化的两重性
情志是人这个内环境的自然产物,同时又是对这个内环境产生反作用。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情况下它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但超越了限度则会引起多种疾患。
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养神”——“精神自我”的修养
道家、儒家、释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心性的修养。
精神调摄是养生之本
精神是灵魂。一个人要有一点精神,一个民族也要有一点精神。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抗拒衰老的巨大力量
情志对人的心肺、血压和免役功能都有明显作用。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患病之后,精神状态良好可以加速康复,还可以利用情志活动规律来治病。
现代研究表明精神状态对人体生理功能直接影响
不良精神状态 ———— 增加血液胆固醇的浓度,促使血液凝块的形成 ———血压升高,心率不齐,胰岛素分泌过多,生长素减少 —————— 引起衰老。
二. 情志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1. 外源性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婚恋纠葛,家庭生活,亲属生活变化等。
环境因素:四时更迭,月廓圆缺,声音环境,气味香臭,颜色变化,食物性质等。
2. 内源性因素:
七情内伤,病理变化影响情志。《素问
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
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
宣明五气论》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二)情志致病特点
1. 情志刺激的性质和刺激的量
在七情中,只有喜是属于良性刺激,其余六情皆属于恶性刺激。喜怒刺激所致疾患的证情表现较重。惊恐致病较为难治。
爆发性刺激:喜、怒、惊、恐—— 多指突如其来的情志刺激。
如意料之外的巨大打击、重大收获、巨大的事变 情志刺激
或灾难、难以忍受的伤痛等。
渐进性刺激:忧、思、悲——多是指某些问题在很常一段时间
内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保持着
持续性的异常精神状态,如精神紧张、思虑忧愁、悲伤不已等。
喜怒惊恐以刺激量过大、过猛为致病条件,临床表现如卒死、卒中、暴聋、暴盲、发狂等。
忧思悲的情志刺激以刺激时间长为致病条件。
2. 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 体质差异:
太阴之人,多阴无阳,精神易抑郁、易患哮喘、水肿、郁证等;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心胸狭窄,多忧愁悲伤,易患胃脘痛、胁痛、湿痹等证; 太阳之人,多阳无阴,感情易爆发,易患消渴、头痛、中风等证;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爱虚荣,自尊心强,易患胸胁痛、眩晕等。
性格差异
性格开朗乐观者,不易为病; 性格抑郁者,易情志为病; 意志坚定者,不易为病; 意志懦弱者,易情志为患。
年龄差异
儿童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多为惊、恐情志致病; 成年人,气血方刚,易怒、思为病;
老年人,常有孤独情感,多为忧、悲、思等情志致病。
性别差异
男性属阳,以气为主,性多刚悍,情志为病多表现为亢奋形式,如狂喜、大怒等; 女性属阴,以血为先,情多柔弱,多忧悲、哀思、致病为多见。
三. 精神养生的原则
一)清静养神
精神调养乃养神之本。养神之法,在于静养;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家养生概要》指出:“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需先自炼心始”。
“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养生莫要于养心”。
其具体方法可仿效如下几点:
1. 清心寡欲
明确私欲之害,以理收心 生理学实验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波慢状态,这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
除“六害”,正确对待得失 《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先要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忘,六者去嫉妒”。六害不除,万物扰心,心神岂能清静?
如何看待多欲的“酒、色、财‘气”? 有道是:“酒是过汤毒药,色是剐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若祸根苗”。
2. 凝神敛思
凝神 即抑目静耳,神用专一;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从养生的角度讲,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
生理实验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3. 处世达观
对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事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也就是一种安和的态度。所谓“安”,即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其然适应;所谓“和”,即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要顺之而去。这是一种“外轻内顺”的调养心理的方法。对重大变故,要养成理智和冷静的分析思考习惯;对非原则的无端琐事,更要增强涵养,善自排解。这样可以作到情绪平和,是非明辩,适时中止,对心理保健是一种很好的自卫措施。
附:《格式塔心理疗法》修身养性的指导原则:
《格式塔心理疗法》又称《格式塔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专家
雷德里克.S.尔斯博士创立的。他认为这种方法是对自己所做所为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自我修身养性的方法。本法简便易行,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格式塔疗法》有十项原则,其基本原理为:
1.“生活在现在”。
2.“生活在这里”。
3.“停止猜想,面向实际”。
4.“暂停思考,多去感受”。
5.“接受不愉快的情感”。
6.“不要先判断,先发表参考意见”。
7.“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
8.“我就是我”。
9.“对自己负责”。10.“正确地自我估计”。
《格式塔疗法》原来有九条原则,在实践过程中还在不断地发展着,后来补充了第十条,因而成了十条原则。
二)立志养德
1. 坚定信念
理想和信念,说得大一点,是个人的精神支柱;说得小一点,是当前的生活动力。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 理想和信念是中年人的工作和学习的“加油站”; 理想和信念是老年人的延长生命活力的“增寿剂”。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战胜疾病的动力。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证明,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故有益于健康长寿。
2. 道德修养
儒家的观点:“德润身”、“仁者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医家的观点:以善为本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明代的<寿世保元》说:“集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禄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
助人是快乐之本:现代养生实践证明;重视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但丁曾说过: “一个人知识不足,可以道德来弥补;一个人道德不足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弥补的”。
三)开朗乐观
1.性格开朗
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及精神、心理活动所反应出来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性格与疾病的关系:
性格开朗的人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既是患病,也易康复。
性情急躁易怒者,易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胆结石等;
性格内向抑郁者,易患溃疡病、神经官能症、心脏系统神经官能症、内脏下垂、哮喘病、便秘、癌症等;
性格固执、易嫉妒者,常患慢性胃肠炎、头痛、偏头痛、失眠症等。;
培养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则: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大度处世,宽以待人,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 情绪乐观
养生格言:“乐观者长寿”。乐观是最好的精神营养。培养乐观的基本原则: 首先培养开朗的性格, 循理乐俗,知足常乐, 培养幽默风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笑是养生长寿的妙方,防病治病的良剂。
四)保持心理平衡
当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想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1. 礼让与竞争
“礼让”和“竞争”都是用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在个人利益和他人或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提倡礼让,先人后己先公后私;而对于公利和公益则应提倡竞争,提倡争先恐后,提倡出类拔萃,提倡英雄主义,就是要当仁不让。
2. 培养竞争意识
建立积极的进去心。就是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进取心理是以自信心为前提的。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调查资料表明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多是社会或家庭的无私奉献者。 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功利心态不要太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审时度势,发挥个人特长。
3. 克服自卑感
不盲目崇拜权威和偶像,要自爱、自尊、自强。 虚心好学,力争上游。“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为一时一事的失利而丧失信心,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挖掘潜能,扬长避短,增加成功率.4. 善于从挫折中汲取力量
挫折和成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超于了挫折就达到了成功。充分认识挫折的两重性,挫折一方面有可能使人失望、痛苦、忧郁;但另一方面可使人聪明、坚强、成熟起来。挫折的积极意义可有:
挫折是人生的训练场,挫折是人生的导航灯,挫折是特殊的清醒剂,挫折可以励志。
对待人生道路的正确的态度:(王晓棠语) 在顺境中要虚怀若谷,慎思实干; 在逆境中要百折不挠,充满信心; 在绝境中要勇往直前,而不屈膝。
5. 消除嫉妒心
嫉妒常常是在竞争中的一种产物,它是指对别人比自己优越,如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想排除别人优势而表现出的一种不甘心和怨恨的强烈情绪状态。嫉妒是一种痛苦,其中包含着“眼红”、“醋心”、“忿满”“沮丧”“怨恨”、“羡慕”等复杂多变的感情因素,表现出的那种“气人有,笑人无”的心态。
从心理学角度看,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它产生的本质是竞争。产生的原因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有比别人强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嫉妒是人追求上进的一种动
力。嫉妒本身无正确和错误可言,但对嫉妒在心理和方法上处理不同,就产生不同效果。
嫉妒危害:
扼杀积极的进取心,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 降低人体生理功能而导致心身疾病。德国已正式把嫉妒列为疾病的一种。
历史上的事例,三国时期吴国的三军都督周瑜,文武双全,但心胸狭窄,嫉妒,易怒,哀叹“既生瑜,何生亮”。被诸葛亮“三气周瑜”,最后“金疮迸裂”而死。
消除嫉妒心的方法:
加强修养,提高认识。
克服私心,树立公心,培养正确的拼搏精神,即树立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有勇气超过别人的观念。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事间作到开诚相见,肝胆相照。
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培养自己健康的体魄。
参加自己所需要的学术团体和社团组织,增加知识,开阔眼界,结交朋友。 定期合理安排休闲、渡假活动。
附:心理保健十二法:
1. 保持健康强壮的体魄。
2. 顺应人类进步潮流,适应变革和生活中的矛盾。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几个有价值的人生目标。4. 扩大知识面,充满自信心,多交知心朋友。5. 志趣专一,事业上要持之以恒。6. 兴趣广泛,业余爱好多种多样。7. 生活规律,但不刻板,劳逸适度。8. 饮食平衡,戒烟少酒。9. 睡眠充足,保证质量。
10.成年人有正常的性生活,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11.敬老爱幼,分享天伦之乐。
12.有计划地分配时间,留有一定的余地,适当休闲娱乐。
四. 不良情绪的调摄方法
不良情绪是导致很多内伤病和疑难杂证的内因或诱因。据临床调查性格内向又不善于排泄不良情绪者,癌症的发病率比较高。
不良情绪的发泄或消解分理智的和不理智的两种。不良情绪的理智消解,通常分为三步:第一步,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第二步,分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第三步,寻求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它。下面从理智有益的角度介绍一些方法。
节制法 疏泄法 转移法
情志制约法
一)节制法
1. 概念: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和畅性情,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
2. 七情节制方法
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七情之中,怒最为伤人,如“怒发冲冠”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曹慈山在《老老恒言 戒怒》中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
方法:
加强个性修养,学会自我调节 ;遇事要冷静,对人生要有积极态度,通达事理,不钻牛角尖。保持豁达开朗的处世态度。
以理制怒:“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制怒之法
提醒法制怒:案头或床头挂条幅。如:“制怒”,“息怒”,“遇事戒怒”
怒后反省:计算未发怒的日子,吸取教训。
“宠辱不惊” 方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自己的情感处在平静状态。 对某些急事可“冷处理”。保持喜而无过,乐而有节,切不可得意忘形。如 暴喜、狂喜、大喜,对人体功能都有害处。尤其是 中老年心脑血管患者要非常注意。生活中乐极生悲的例子是很多的。中医认为 “大喜坠阳”,“气缓散不收”。“过喜伤心”。例如“范进中举”,按中医的辨证属于大喜伤心,痰蒙心窍。
对于喜事与忧事、苦情与乐情、顺境与逆境都应“一视同仁”,采取“冷处理”来对待,保持稳定的心态。
附:“经理性格”
概念:以具有节奏快、高效率、强竞争力及强烈的好胜心为外显特征的行为方式的人,成为“经理性格”。这种被称为“经理性格”的行为方式,在医学上通常称之为 A 型行为(或 A 型性格)。
“经理性格”的情绪表现特点: 具有时间紧迫感和好胜心过强的特点,当他们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容易发生激动、恼火、发怒、不耐烦等所谓AIAI情绪反应。这队健康是不利的。
发病调查
A型行为者已成为心血官疾病的高危人群。通过对上海市3361人的调查发现,A 型行为的人群中冠心病的患病率为9.76%,而 B 型行为人群冠心病患病率仅为3.84%.目前在普通人群中A 型行为与 B 型行为者之比为1.23:1;美国人群为3:1。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预计 A 型行为者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
发病机理
经常处于紧张和激动状态—— 可导致提内一种儿茶酚胺的物质分泌过多—— 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跳过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可引起血脂增高,并促进脂质在血管壁沉积。
精神紧张状态—— 可增加血液的粘度和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作用,使心肌缺血加重,甚至可引起心肌梗死。
预防保健治疗
注意自我调节——心理养生
求助心理医生,如心理咨询、认知治疗、松弛疗法等。
二)疏泄法
概念:科学合理地把积郁在心胸中的不良情绪宣达、发泄出去,以求得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
1. 直接发泄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从养生的角度讲,喜怒不形于色未必好。
无拘无束的喊叫, 痛打人工设置的橡皮人像, 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等。哭是情志的流露,人在情处自落泪。 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 狄更斯曾说:“哭可以打开你的心扉,洗洁你的面容,它可以使你的眼睛得到锻炼。并能使你平息怒气。想哭,就请你哭吧”。 现代研究表明,流泪可以排除体内的毒素。硬吧眼泪往肚里咽,就等于慢性自杀。
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哭可以减轻40%的精神压力,有利于防止痛苦中的精神崩溃。
2. 疏导宣散 借助于适当的方法,把郁闷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宣散出去。以达到心理平衡。方法:
找朋友、亲属等人倾诉苦衷;
向亲朋好友写信诉说自己的苦闷; 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写在自己的日记中。
3.在竞争社会中如何减压
减压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情况,经常保持运动锻炼; 接受的能力、缺点、成功和失败; 拥有至少一个能够坦诚交谈的好朋友; 用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行动来对付紧张源; 除与同事交流外,保持自己的社交生活; 从事工作以外的创造性活动、培养业余爱好; 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也可以做些善事; 用分析法对待工作压力。
三)转移法
概念:通过一定方式积极避开刺激源以转变情感投向,改变人们对不良情绪的注意力,使苦闷得以解脱的方法。
1. 升华超脱
升华法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为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以工作和事业的成就冲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思想升华,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名人,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归纳如下: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之说作也“。
超脱,即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 自我鼓励法:多作些自我鼓励,树立信心,排除不良情绪, 环境调节法:环境对人的不良情绪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如到海滨、公园漫步散心,或作短期外出旅游。例如,空旷高远的环境—— 使人顿觉心胸开阔、无比畅快;
宁静恬淡的环境—— 消除疲劳,颐养心神,有益于心理调节;
乐观和谐的环境—— 有益于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性格和兴趣。
2. 移情易性
概念: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通过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的习惯。
排遣方法:
琴棋书画,陶冶性情; 观赏幽默的相声或喜剧。
移情易性并不是压抑情感,而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疏调情志,颐养神性。
辨证施调:
对愤怒者,要疏散其怒气;
对悲痛者,要使其脱离产生悲痛的环境和气氛; 多屈辱者,要增强其自尊心;
对痴情思者,要冲淡其思念的缠绵;
对有迷信观念者,要用科学知识消除其愚昧的偏见等等。
3. 运动移情 作用:
运动能使不良情绪的能量得到发泄。现代研究认为,运动能使脑血流量增加,促使内啡肽分泌增加,使人情绪高涨,有益于情绪的改善和调节。
方法: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参加打球、爬山、跑步、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导引保健功等等。
从总体上讲,调节情志也要辨证施法,因人而宜,灵活机动,当退则退,有时退一步,风平浪静;当进则进,有时进一步,海阔天空。
四)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
概念:它是根据情志与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某些太过的情志,借以达到情志协调平衡的目的。
1. 五脏情志制约法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曾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方法:
或逗之一笑,或激之一怒,或惹之一哭,或引之一恐等,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畅遂情志。
2. 阴阳情志制约法
它是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协调阴阳,调节情志的一种方法。《素问
举通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情感的两极性”,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例如,喜与悲,喜与怒,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等等,性质彼此相反,因而,可以互相调节制约,使阴阳平衡。
五. 几种常见不良心态的调理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不良心态可表现为羞怯、多疑、嫉妒、易怒、抑郁和孤独等。嫉妒、易怒前面已作介绍。
一)羞怯的调理
羞怯是一种怕人
笑的心态。
特征:具有害羞和胆怯两个方面的特征。
危害:
缺乏竞争意识,不敢大胆接受和完成任务, 影响同事之间的相互了解, 抑制自己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可导致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孤独彷徨,影响心理健康。
调理方法:
增强独立意识,重视个性发展; 注意知识更新,丰富人生阅历; 放下思想包袱,正确看待环境; 学会自我暗示,认真努力实践。
二)多疑的调理 多疑是一种异常心理现象,常被人称作“疑心病”。其表现是扑风捉影,无端生疑,疑神疑鬼,耿耿于怀。
危害:
破坏人际关系, 损害身心健康,轻则陷入消极颓废,重则导致包括凶杀在内的各种极端时间的发生。
调理方法:
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多一份关怀和爱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养成高尚的人生志趣。把精力用在事业上,乐善好施。,不计较个人恩怨。 学会科学的意念控制。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处世。不要见风就是雨,搞自我论证。
尊重客观的理性分析。对疑心问题的处理以事实为基础,重调查研究和对材料的理性分析。在非原则问题上,也要得理让人,使自己恬淡超然。
三)抑郁的调理
在事业、学习、婚姻、家庭等方面,由于某一问题的以外刺激,或遇到了一些具体困难,所形成的一种抑郁心态。使一些人的行为举止出现消沉、萎靡、怯懦和沮丧。情绪抑郁好发于多愁善感者身上,一般与性格孤僻,心胸狭窄,情绪冷漠、疏于交往相联系。
危害:
削弱人的进取精神。 降低工作效率。
导致心身疾病。常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
调理方法:
多从好处着想。注意善自排遣,意见不一致时,要求大同,存小异,不为小事伤和气。在日常生活中多一点辩证法。
多于朋友交心。抑郁常与孤独相随。遇到自己难以排解的事情,多结交经历相似,善解人意,且又积极进取的朋友,可以获得知音效应。
多于微笑结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微笑是治疗抑郁的良药。如旅游观光、观赏喜剧、相声等等。
四)孤独的调理
概念:患孤独症者的典型特征是情绪忧郁,万念皆灰,对外界事物漠然无动于 衷,更不能参与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是独自沉溺于一些莫名其妙的简单活动。
危害:
意志松懈,不求上进;
情绪紊乱,精神萎靡,思维迟钝; 易导致多种疾病;美国医学家研究表明,孤独者得病的机会是常人的1.6倍,死亡率是爱交际者的2倍。
可能会导致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作出轻生举动,如嗜烟、凶酒、吸毒、冒险等等,不一而足。
调理方法:
开阔胸襟,增强生活勇气。一位哲人说过:“迎头搏击才能前进,勇气才能减轻命运的打击”。只有高扬起生活的风帆,才能驶离孤独的浅滩,汇入集体的海洋。
善于沟通,增进相互了解。改变处世态度,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使彼此的情感得以沟通交流,结交知心朋友,增加亲和感。
处世随和,培养多种兴趣。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警惕偏执性格的抬头。对生活琐事不必苛求他人,少管闲事少生闷气。走进生活,平等待人,培养广泛的性趣爱好,以赢得外界的认同和真挚的友情。
五)如何避免不良社会心理因素
今年来,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加剧,人们容易心理失衡,由此引发的心血管疾病也明显增加。目前我国公众对心理问题往往认识不足或有偏差。心理问题人人都可能会有工作、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家庭不和睦、离婚等,都可能成为心理疾患的诱因,关键是能够正视它,并学会正确处理。下面提供一泄具体方法,可供参考。
1.避免不良情绪大的波动: 不良情绪,如愤怒生气、情绪压抑、过度悲伤等,容易使人产生丧失感、威胁感、不安全感等,因此,负性情绪应尽快地调整,以恢复平常心态。
2.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正确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
3.有困难主动寻求他人和社会的帮助
4.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善于化解矛盾
5. 处理好家庭关系
6.经常参加问题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7.学会适合自己的心理调摄方法
有利于改善不良情绪的食物
1. 情绪不稳定者:宜多食富含钙质和磷质的食物。
富含钙质的食物如:大豆、菠菜、牛乳、花生、虾、橙子等。
富含磷质的食物如:大豆、栗子、花生、菠菜、杏、葡萄、虾、蟹、鸡肉、禽蛋类、土豆等。
2. 易动怒者:可能与慢性缺钙有关,宜多吃海产品,如:贝、虾、鱼、蟹、海藻、牛奶、排骨等。
3.胆小怕事者:可能与 VA, Vc营养缺乏有关,宜多食一些富含 VA, Vc的食物,也可少量饮点酒。
富含VA, Vc 的食物如辣椒、鱼干、笋干、水果、绿色蔬菜等。
4.爱唠叨者: 可能与 VB 缺乏有关,特别是大脑缺乏 VB的营养,宜多吃富含VB的食物,如:牛奶、蜜糖、酵母混合的小麦胚芽等。
5. 依赖性强的人:宜多吃含钙食品及碱性食物,富含钙的食品:海产品等;
富有营养偏于碱性的食物,如 菜豆、大豆、海带、魔芋粉、香菇、松蘑、胡萝卜、百合、菠菜、香蕉等。
第四篇:家庭社会学讲座第四讲家庭关系
严闷卜.加·,.~,.一,.~·.一
第四讲家庭关系
邓伟志刘达临
丫庭生活是复杂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许多问题上都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也必然反映到家庭内部来,影响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俗话说:“家家都 有一本难念的经”,“不吵架不成夫妻”,都体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影响家庭关系诸因素分析
我们所讲的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 交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易于相互帮助,携手前进;但也可能互相包庇,狼狈为好。“胳膊肘往里 拐”,“自家人帮自家人”,都说明了这种情况。
但是。大种相互依存的家庭关系不是孤立的、永恒的,它受着社会诸因素的影响,这 些影响,可能对家庭关系起正作用,也可能起反作用。在起正作用的情况下,这种家庭关 系会得到加强,在起反作用的情况下,这种家庭关系就会受到削弱和破坏,以致反目成 仇,造成家庭关系的破裂。
家庭关系既受社会的影响,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这种对社会的影响也有正作用和反 作用两个方面。正作用使全家团结一致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反作用是坑靡一气,一起 来挖社会主义的墙脚,例如全家合伙进行经济犯罪活动,父亲包庇犯罪的儿子,姐姐替弟 弟窝赃、销赃等。
我们研究家庭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方而的状况,存在的间题,采取什么对策,从而使家庭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的方向发展。
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不外乎这几方面:
一、家庭人口多,关系复杂
家庭关系的复杂程度,往往和家庭人口成正比。家庭人口越多,人际关系越复杂。美
国家庭社会学家波沙特曾经提出一个公式,口呀家庭互动定律,用来表明家庭人口数对家庭 关系的影“向。这公式是:nZ歹。
公式中的n是家庭人口数。如果家庭由两人组成,则家庭关系是22一
22只有一种关系,如果家庭由4人组成,则家庭关系是42一
=6,就有6种关系,如果家
庭由6人组成,按公式推算,就有15种关系。
二、政治利容的冲突,政治目标的不一致
政治目标是人们行动的大方向,一家人如果政治信仰不同,政治目标不一致,南辕北 辙,那么家庭关系就很难正常维持。所谓‘大义灭亲”,就是说明政治信仰、政治原则与 家庭关系发生尖锐矛盾的时候,家庭关系必然要归于破灭。
三、经济利益的冲突
经济利益是人类最根本的利益。“贫贱夫妻百事哀”,经济方面的矛盾对夫妻关系影 响极大。当然贫而不夺其志、苦而不改其乐的家庭也有,不过这不是普遍的情况。关于经济状况(金钱、权势、地位)对家庭关系影响之大,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商 品的出现而形成的。
经济条件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到了一切都商品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已发展到了顶点。《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
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我们的社会脱胎于旧社会,还有许多旧社会的残余;商品 经济仍然存在,对意识形态也有影响。一些家庭里兄弟争夺遗产,子女虐待父母,夫妻严 重冲突等间题,莫不与经济因素有密切关系。
四、有关素质的差异
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差异就是矛盾,互相之间接触越频繁,这些差异所产 生的作用就越大。
这些差异主要有:
1、年龄的差异。这是综合性的差异,因为年龄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性格、经历、爱好等各 方面的不同,正因为如此,小一辈和老一辈之间关系难以融洽,老夫少妻也难以恩爱无间。
2、经历的差异。经历影响人的性格和观点。丈夫是苦出身,就倾向于勤俭持家;妻子 是大小姐,就容易大手大脚。父亲从旧社会来,翻身感强,总认为共产党好,新社会甜;JL子是在糖水里泡大的,可能对新社会的一切都不满足。
3、性格、爱好的差异。一个爱清静,另一个要热闹,一个爱学习,另一个爱娱乐;一 个爱吃甜,另一个要吃辣;一个责子严,另一个待子宽等等。
4、文化素养的差异。一个对某一知识领域十分感兴趣,甚至把全部身心都泡进去了,另一个却对此莫知莫觉,双方缺乏共同的语言。
5、生理要求的差异。例如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等。
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处理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有时小差异造成了大矛 盾;有时,差异却会带来合作。对差异的处理办法主要是:
1、存异求同。“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对人对事,包括处理家庭 关系,都要大事不放过,原则问题上决不糊涂,但在非原则间题上的差异与分歧,不妨 “糊涂”一些。
2、“互补”。丈夫性情急躁,妻子心情和缓,这本来是差异,但如果丈夫发火时,妻
子易于忍让,那么就起到“互补”作用了。所以,只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就能化消极因 素为积极因素。
3、“互学”,取长补短。如果丈夫文化高,妻子文化低,丈夫以此嫌弃妻子,那么这 种差异就会损害家庭关系,但是如果丈夫利用有利条件帮妻子学文化,而且妻子也愿意 学,那么反会增加感情。父亲对旧社会感受深刻,儿子对新社会观察敏锐,父子互学,交 换看法,也能促进家庭关系的发展。
五、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伦理道德观念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历代 的统治阶级总是利用伦理道德观念来维系家庭的稳定,从而保持他们的统治。我们这个社 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既有新事物的发展,又有旧事物的残余,在家 庭关系问题上就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三种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相互斗争。伦理道德观念对家庭关系影响极大,这种影响往往会抵消或超过政治经济因素的影
响。例如,政治信仰的分歧使家庭关系濒于破裂,但是旧的伦理道德观念却可能使这个家 庭关系勉强地暂时维持。经济利益的矛盾冲击着家庭关系,但是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可 能使矛盾圆满解决。党的十二大号召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 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 容,我们一定要在思想道德方面起模范作用,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起积极作用。
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我们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婚姻关系的建立
探讨夫妻关系,主要是探讨婚姻关系建立以后的状况。但是,要探讨这种状况,不能 不追溯到婚姻关系是怎样建立的。如果婚姻关系建立的基础比较牢固,则婚后的夫妻关系 就比较容易保持正常,否则,夫妻关系就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考验。有的时候,甚至结婚时 就埋下了日后离婚的种子。
婚姻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这个基础应该是爱情。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如 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 德”孙:么究竟什么是爱情呢?一般说来,爱情是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的一。J;,、种。
情,是人们在生理上发育到青春成熟时期,人对异性的需要,同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 对象之间发生联系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人类两性关系之间是否以爱情为基础,是人 所以异于动物的地方。人类有需要异性的自然本能,但是人类是最社会化的动物,人对 异性的要求不是以直接简单的自然方式来进行,而是以社会方式来进行的。动物当着性欲 冲动的时候,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一个异性都可以交配;人就不能简单到这种程度,人类 配偶要按照婚姻制度的规定,要建立爱情生活,要有家庭组织的形式,而且要受一定的法 当前还存在一个问题是,选择对象过分要求对方的经济条件。
经济上的矛盾会影响家庭关系。但不能把它看作主要的、唯一的条件,把“爱情”商 品化。
真正的爱情能战胜一切困难,而用金钱堆积成的“爱情”则十分虚假。一百多年
前,燕妮抛弃了极其优裕的生活条件与马克思结婚,甘愿一辈子贫穷撩倒。他们生下的孩 子因为营养不足而夭折了,有时连订报纸、买邮票的钱也付不起,但他们一辈子相亲相 爱,因为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基础上的。现在有些人找对象往往贪图对方的经 济收入、家庭富裕、有房子、能解决工作调动、能出国等等,这些动机是很不高尚的,这 种“爱情”是很不纯洁的,这种婚姻是难以幸福的。
二、婚姻关系的维系
男女双方缔结了婚姻关系以后,就是要把两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手携手地一 起走过人生漫长的道路。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生活的道路上并不都是玫瑰花,也有坎坷,也有荆棘。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夫妻双方难免要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婚姻冲突指 的是夫妻两人在愿望、态度、情操和行为方面矛盾的表面化。婚姻冲突分为两种形式,一 种是一般性的,如不满、口角、谩骂、打架等。另一种是破裂性的,如遗弃、离婚等。婚姻 冲突的原因也有两种,一种是原则性的,如政治态度的相背;另一种是非原则性的,如性 格气质的差异、对经济的安排、对待老人与子女的方式方法等等。
如前所述,如果婚姻建立的基础好,则婚后矛盾就少,即使发生冲突也易于调适。同 时,夫妻共同生活,使婚姻关系得以正常维系,还要有个正确的态度,要有一个共同守 则。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根据他们夫妻相处几十年的实践,参酌了许多正反两方面的 事例,提出处理夫妻关系要做到,’j、互”,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 谅、互慰。这勺、互”就是家庭社会学理论中所指出的在夫妻人格发生互动的前提下达成 调适的婚姻。t’j又互”也是我们今天家庭生活中调适婚姻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点。“八互”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更主要是感情问题,态度间题,道德品质问题。夫 妻关系,往往是窥见一个人心灵的窗户。有的人在单位里表现“进步”,在夫妻关系方面 却往往会表现出他的本质与真面目。
三、婚姻关系的破裂
婚姻关系的破裂,如遗弃、离婚,是婚姻冲突恶性发展的结果。对此需要作些理论上 的探讨和分析。
近几年来,社会上离婚事件有所增加。有些同志忧心忡忡,把离婚数的增加看作是道
德水平下降、社会风气败坏的一种表现。有人甚至归咎于新婚姻法,认为新婚姻法第25条 规定的夫妻“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给道德败坏的人钻了空子,这 种人朝秦暮楚,就可以以“感情确已破裂”作为任意离婚、玩弄异性的“正当理由”了。这些问题涉及到对婚姻关系的破裂—离婚应该怎么样看。
1、婚姻自由既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
前面讲过,婚姻关系的破裂是婚姻的冲突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不可调适的结果。冲 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冲突令人同情,有的冲突要受谴责,但是不管怎样说,如果 感情破裂确实难以弥补了,男女双方再在一起生活是莫大的痛苦,那么离婚是理所当然的 结局。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但是感情这个事物是复杂的,是由社会经济地位、环境、各 种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是可变的。原来没有感情,可以培养感情;原来有感情 也可以由于各种原因变坏甚至破裂。如果没有感情,硬要拉在一起,在结婚以前这样做是 不对的,在结婚以后这样做也是不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婚姻是可以离异的。马克思在《论离婚法草案》中曾经批判黑 格尔认为婚姻本身就其概念来说是不可离异的说法。他认为:“国家中的实际的婚姻也是 可以离异的。”“离婚仅仅是对下面这一事实的确定:某一婚姻已经死亡,它的存在仅仅 是一种外表和骗局。„„而每一次都只是事物的本质来决定婚姻是否已经死亡,因为大家 知道,死亡这一事实确实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愿望。”
恩格斯说过,夫妻之间如果感情已经消失,那么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 为幸事”。实践证明,一对感情破裂的夫妻在他们离婚之后,可能另结两对幸福的婚姻,从而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巩固社会主义的家庭关系。如果硬是把他们捆在一 起,终日吵架,不仅严重影响双方的工作和学习,而且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至于对那些 道德败坏、喜新厌旧者,当然是要批评、教育以至于惩罚的,但是不能简单地用不准离 婚、牺牲另一方的幸福的方法来进行“惩罚”。
2、我们要反对轻率离婚。
照前面这么说,是不是只要今天说一下“感情破裂”,若月天就可以到法院要求离婚呢? 我们对离婚的全面理解是:既主张离婚自由,又反对那种滥用离婚自由的行为。新婚姻
法第25条规定“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请注意“确已”、“调解无效” 几个字。这说明离婚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夫妻因为一时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一时冲动 而要求离婚,就应该尽力调解,使之重归于好。轻率离婚,既不利于双方幸福生活,也不 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婚姻关系的维系也要以爱情为基础,这是肯定无疑的。但同时负有对对方幸福和对子 女抚育的义务。这种义务,是从爱情这个基础产生,又对爱情这个基础起着巩固的作用。爱情和义务的统一构成了当前社会主义婚姻的道德基础。如果说爱是人的一种权利,那么随着人们行使爱的权利,也就产生了爱的义务,这种义务一经产生,又具有一定的相 对约束力。由于义务的存在,爱情变得具体化、现实化了,义务推动着爱情不断地向前 发展,使爱情更加深化,同时义务比爱情更稳定,当爱情减弱或消失的时候,义务并不能 完全随着个人的主观感情立即减弱或消失。义务的存在,正说明了婚姻是一种社会性的行 为,而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事情。我们通常讲的“你要为对方多考虑考虑”,“你要为孩子 多考虑考虑”,正是提醒关于义务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婚姻关系的维系、婚姻关系的破 裂问题上,都要强调爱情与义务的统一。既反对片面地强调爱情、忽视义务的资产阶级婚 姻道德,反对轻率离婚;又反对片面地强调义务、忽视爱情的封建主义的婚姻道德,主张 离婚自由。
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包括母子、母女、父女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它是由父母的婚姻关系派
生出来的,同时对巩固婚姻关系以及整个家庭关系起着重大的影响与作用。
一、父子关系的实质
父子关系,首先是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骨肉之情是天然存在的。但是,夫妻生儿育 女,正象男女结成夫妻一样,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因为不 管男女本人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生儿育女总是影响到种族蕃衍、民族强弱和社会的安 定。夫妻关系本来是两性关系的结合,而两性关系本来也可以通过同居、宿娟等方式解决 的,为什么法律和道德观念要对这个间题严肃对待、要用家庭的形式把这种关系固定下来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涉及到抚育子女,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社会性的关系总是相互的。父母要抚育子女,子女也要赡养父母。因为从整个社会来,如果只有抚养而没有赡养,那么抚养子女这个社会性行为就继续不下去了,人类也难 蕃衍了。
二、父子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子女成家立业以前,父母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父母怎样对待子女呢?一般说来,共同点是“爱”,但是有两种不同的“爱”法,正 古人所说的,一种是“爱之以德”,一种是“爱之以姑息”。
对子女“爱之以姑息”的父母,过分地从生活上、物质上照顾子女,而放松了对子女 教育。他们自己省吃俭用,过“贫农生活”,对孩子有求必应,让孩子过“地主少爷” 生活,有些领导干部千方百计地为子女图谋私利,宁可自己难受(检讨)一阵子,也要 子女舒服一辈子,这种温情是栽害子女,十分有害的。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大多难 成器。因此,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 国家的一桩大事了”。
我国古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视“养其习于童蒙”的。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在((侯解》 说:“养其习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入于恶习,耳所闻者非人 言,目所见者非人之事,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 伐毛,必不能胜。”正因为这个缘故,诸葛亮教子,马援教子,岳飞之母教子,陶侃之母 子,都是十分严格的,并传为千古佳话。毛泽东同志当毛岸英从苏联学习回国就叫他去 村当农民;刘少奇同志在三年困难时期有意识地要让孩子们尝尝吃不饱的滋味,等将来 人民工作的时候,再不要让人民吃不饱了。这都是无产阶级的家风。
教育子女,还得讲究教育方法。方法往往决定于态度。对子女的态度不对,则方法也 以恰当。有些父母总是以“绝对正确”的姿态、摆出家长的架子训诫子女,这种做法往 难以奏效。
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的时候,父母尤其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志与独立人格。父母和子 之间隔着一代的时间,他们很可能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发生观点上的差别,许多事 能强求一致。特别是在职业、前途、择偶等间题上,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劝导孩子,而 能强加于人。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说,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方,其中当然也应该包括家庭生活在内。
当子女成家立业以后,父母衰老了,子女逐渐处于家庭的支配地位,这时,子女居于 子关系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了。
首先,要敬老爱老,赡养父母。拉法格说过:“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 特权。”
为什么要敬老爱老、赡养父母呢?
1、是对父母抚育之情的回报。如前所述,抚养和赡养是密切联系的两个社会义务,而 一社会义务是前一社会义务的反馈。我们批判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但并不是连父母都 要了。
2、要行到父母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人一生中有两个转化:从幼年到青壮年,是从单纯(下转第74页)
率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由其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不可能真正达 到a适度人口”,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实现“适度人口”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间题。对国外的“适度人口论”,我国人口学界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内持全盘否定态度。现在 看来,其中还是有合理部分,值得借鉴的。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 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条
件、经济条件及其增长趋势,探讨若干年后的适度人口和在这期间的人口适度增长率,是 必要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是有可能逐步实现的。国外的“适度人口论”者在 预测适度人口时所考虑到的某些相关因素和所运用的数理统计、计算机处理等方法,也是 我们应该学习和参考的。近年来,我国有些人口学者借鉴了“适度人口论”,运用了一些 现代的预测方法,从自然资源可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从生产性固定资产、劳动者技术装备 程度及工农业劳动者人数今后可能的增长速度和比例、从保持生态平衡等角度来预测我国 100年后的理想人口,即适度人口,得出了7亿左右为好。虽然这种研究还是初步的,但它 对科学地制定我国的人口政策,搞好计划生育,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上接第69页)
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从壮年到老年,是从生产者又转化为单纯消费者。幼年这个消费阶段 的消费,是对其劳动报酬的预付,这预付的价值是整个社会、包括自己的父母在内创造出 来的,当从单纯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的时候,又面临着比上一代优越得多的劳动条件,这 条件也是整个社会、包括自己的父母创造出来的,当父母由生产者转为单纯消费者的时 候,也并不是“白吃饭”,这一消费阶段的消费是对其劳动报酬的补付。乘凉不忘种树 人,喝水不忘挖井人。因此,尊重父母,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历史。
3、要看到老年人对社会、对家庭仍旧能发挥盆要作用。俗话说:“老马识途”。古代的管 仲说过:“老马之智可用也”。事实正是这样。而且,老人在家庭中也不是一个“累赘”,恰恰相反,在社会主义家庭的许多职能中,老人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教育孩子、照料 家务、排难解忧,以至于经济上的帮助、重大问题上的商量决策等,都会给青年人以很大 的帮助。
现在,有些青年人对父母采取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父母收入较丰,则都想从父母处 捞一些好处,父母收入菲薄,则踢出门去不管;争房子、争财产,闹得不亦乐乎。有时妻 子只顾赡养自己的父母,却不许男方赡养他的父母等等,这都是要加以教育和纠正的。敬老爱老,是我们国家优良的传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古人“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的理想才能真正变成现实。一些外国友人到中国来看到 中国的老六和儿孙在一起欢度天伦之乐,十分羡慕,十分感慨,说这种情况在西方已经很 少了。在西方,子女成家立业后,往往就和父母分开了,关系十分淡泊。因此,我们要珍 视我国这种优良传统,永远保持良好的父子关系。
第五篇: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
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 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学习解读
(一)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法德讲堂”!在前面三讲中,大家学习了宪法的特点和修改的重大意义等内容,应该说对宪法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开始今天,由我主讲第四讲和第五讲,重点对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进行学习解读,这也是这次宪法教育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听课,作好笔记,尽可能地多学习和掌握一些宪法内容和相关知识,既能促进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改造,也为回归社会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法律知识基础。
为了帮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学习我国宪法及相关知识,首先介绍一下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和2018年前几次修改宪法的情况,然后再重点对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进行学习解读。这两讲主要为大家讲述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二、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概述
三、现行宪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2018年宪法修正案概述
五、2018年宪法修正案学习解读
六、认真学习2018年宪法修正案 下面开始授课:
一、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我国的宪法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清政府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到21世纪初,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戊戌年修改宪法,时间长达120年,跨越了三个世纪。中华民族探索人民权利的宪法保障,依宪治国的这一法治中国梦终于成为现实。120年来,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由君权走向民权,由人治走向法治,实践依法治国,见证依宪治国,成就法治中国,实现了一个伟大民族蓄积深远、呐喊已久的深切希冀和盼望。
新中国成立前夕,制定了《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每一部宪法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体例和内容都深深地刻着时代的烙印。下面,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
一是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政治基石。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们精心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解决了在1949年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怎样建立一个新国家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这些极其重大的问题,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是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四章106条,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宪法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作为国家的总任务,并把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和党所制定的基本方针、重要政策予以宪法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年宪法更充分地表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实质。
三是1975年宪法——特殊时期的宪法。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30条。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以“四个存在”、“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基本路线”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为理论指导,是一部在特殊时期产生的宪法。如把“文革”产物“四大”写进宪法第十三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种形式”。
四是1978年宪法——转折时期的宪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四章60条。这部宪法比1975年宪法有了重大变化,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它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和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分别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改。
五是1982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共四章138条。1982宪法即现行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其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1982年宪法体现的基本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改革开放;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二、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概述
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后,在2018年以前,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和发展,全国人大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四次,对1982年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修正,先后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其中,1988年修正案2条,1993年修正案9条,1999年修正案6条,2004年修正案14条。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二是对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作了修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二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更加完整地表述党的基本路线,增加了“我国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等内容;二是将宪法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并相应地将宪法第十六条关于“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将宪法第十七条关于“集体经济组织在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和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三是删去宪法第八条中的“农村人民公社”,增加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四是将宪法有关条文中的“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五是在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六是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3、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增加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四是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五是增加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是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4、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第四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十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二是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三是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是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五是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六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七是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八是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九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中增加“特别行政区”;十是完善紧急状态制度;十一是在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中增加“进行国事活动”;十二是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十三是增加关于国歌的规定。
概括起来讲,前四次对1982年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十条: 一是对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的有关内容先后3次作出修改,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等内容,分别写入宪法。
二是对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的有关内容2次作出修改,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包括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在内的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分别写入宪法。三是对宪法第五条作出修改,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是对宪法第六条作出修改,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五是对宪法第八条2次作出修改,规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六是对宪法第十一条先后3次作出修改,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
七是对宪法第十四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八是对宪法第十五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九是对宪法第三十三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十是对宪法第八十一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此外,还对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征用征收和补偿、县乡人大任期三年改五年、紧急状态、我国国歌等作了补充和完善。
总的来看,对1982年宪法四次修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四次宪法修改,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 进,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现行宪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现行宪法共有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和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有143条。
(一)序言。宪法序言内容分为十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史,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具体讲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简述国家的斗争历史;
2、记载了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发生的四件大事:一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二是1949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国防;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的成就;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3、规定国家今后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肯定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5、指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内外条件。一是对我国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的原则: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二是对台湾问题进行了阐述: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三是阐述了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是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五是确立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
6、确认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总纲。第一章总纲内容分为32条,主要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国家政权,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等等各方面基本制度。主要讲了12个方面的内容:即
1、国家性质;
2、人民主权;
3、民主集中制原则;
4、民族政策;
5、法治原则;
6、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与分配制度、财产权保护、经济政策、市场主体的权利);
7、社会政策(包括教育事业、科学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文化事业、人才事业、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保护政策);
8、精简与效率原则;
9、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
10、国防政策;
11、行政区域划分;
12、在我国的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分为24条,从第33条至56条。主要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是特定主体拥有某物或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公民义务是指公民为公共利益而应该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五项基本权利为: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生自由;
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五项基本义务为: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四)国家机构。第三章国家机构分为84条,8节,从第57条至140条,主要规定了国家机构设置以及各个机构的权限。主要讲了八个国家机构,分别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具体内容分别介绍了这八个国家机构性质、职能、组成人员及任期等。
(五)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第四章内容分为3条,从第141条至143条。规定了我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者是北京,以及国徽的内容。
四、2018年宪法修正案概述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主要修改了我国现行宪法11个方面的内容。
1、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2、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3、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
4、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方面的内容;
5、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
6、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
7、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方面的内容;
8、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9、修改国家主席任职任期方面的有关规定;
10、增加有关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方面的内容;
11、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
五、2018年宪法修改内容学习解读 从具体内容上讲,《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作出21条修改,其中11条与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下面我们逐条进行学习和解读,先讲与监察委员会无关的10条。
第1条:修改宪法序言的第七自然段,修改了四个地方: ①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学习解读: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宪法中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 一,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学习解读: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③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
学习解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把“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有利于从宪法上确认这一重要理论成果,更好发挥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④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 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解读: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和完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作这样的修改,在表述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一致,有利于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2条: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修改了两个地方。
① 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
学习解读:作这些修改,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更加完整。
②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学习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奋斗。只有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实现中国梦才能获得强大持久广泛的力量支持。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授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二上午再为大家讲第五讲。谢谢大家!
思考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共颁布了几部宪法?
2、现行宪法共分哪五部分?
3、现行宪法的序言主要讲了那些内容? 4、1982年宪法前四次分别修改于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