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交流,是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
教学重点: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独立尝试: 自主思考过程
1、探索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课本80页例2.(1)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2)小组同学互相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2、认识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短边的长叫做()。
3、探索正方形的特征。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正方形,说说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认识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
二、学习研讨交流,解惑展示:
合作探究: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相同: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直角。不同: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小结: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3。猜一猜: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题。
三、反馈测评: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第1题。(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第2题。
四、拓展延伸: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很好,在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不够好,今后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学生对四边形认识的拓展,通过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的感知分辨能力。本节课是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即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来设计的,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中提炼数学问题,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新知。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利用学具与生活中的四边形相比较,使学生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操作中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量一量”、“围一围”、“剪一剪”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既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又拓展了空间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找一找”、“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情景图和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基本图形、直尺、三角板、彩纸、剪刀。
课时安
1课时
排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6分钟)
1.出示学具卡片,引导学生找出学具中的四边形。
2.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导入新课。你会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自己动手找出四边形。
2.先观察再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把四边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填空。
(1)长方形有()条边,对边(),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短边的长叫做()。
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5分钟)
一、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二、进一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动手剪一剪,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一、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是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学生2:我们小组是用纸对折的方法,将长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把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对角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正方形有()条边,()条边都相等。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个直角。
答案:4
相等
长
宽
3.分一分。(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圈中)
答案:④⑥⑨
①⑤⑦
②⑩
2.动手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条的各角。
三、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
二、1.认真剪后观察长方形发现它们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小组合作完成。用三角板测量,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
三、学生交流讨论。
三、巩固练习。(5分钟)
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1、2题。
谈自己的感受和疑惑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应当是一个观察、操作、猜想和讨论的一堂课,学生应当在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看一看、动手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小组讨论中来逐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我并没有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让多名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特征来找的。我认为这样比单一的挂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这一环节我没有掌握好时间,让学生举的例子过多,使这节课没有处理好后面的习题。综合这一堂课,学生的参与率很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发言、动手操作和讨论。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的还不错,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各边名称都能掌握好。这节课学生纪律方面不太好,可能因为这是一节活动课,学生感兴趣,所以比较激动;也可能是我没有组织好课堂。所以以后上课我要好好设计和组织好课堂。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三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1、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以及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具备最初步的直观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能力,和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辨认生活中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②、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其中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二、接下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充分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以尝试探究教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最后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思想指导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和自主探索,使其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将全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谈话:今天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顺利进入探究新知的教学。
活动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步骤:
1、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大胆猜测它们的特征。
2、猜想证明自己发现的方法。
3、先独立操作证明自己的猜想再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方法及发现。
4、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及结论,教师引导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5、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名称。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一定的思考和猜测。最后,让学生验证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表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活动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另外几条边的长度。
2、动手在订纸板上围一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3、动手用三角尺拼一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4、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5、用纸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等。
6、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通过层层有序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第四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基础目标: 大部分学生(B 类)在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拓展目标: 通过观察、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部分学生(A 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探究的意识、创新能力。
教具: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纸
学具:每人一张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直尺,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生:桌子的面是„„
师: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藏着许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专门研究他们的边、角有什么特征?
板书揭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师:请拿出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仔细观察,先猜一猜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角又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猜测的情况。(由于是猜测,所以在每一条特征后加“?”。)
师:刚才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测。(板书:猜测)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每人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选长方形的同学向大家示意一下,请你利用自己手边的工具,去验证一下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选择正方形的同学,请你也选择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否相等,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你可以选择独立研究,也可以与同桌一起讨论,比一比,谁的想法多。(板书:验证)
学生动手验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选择了什么图形?怎样验证的?
生:(演示)我选择长方形,我通过量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
板书:量、折、比
师:我们选择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通过大家的验证,我们发现了„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共同的地方是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茄子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请你来判断一下几号是长方形,几号是正方形?一起再来认识一下其他的图形。
师:大家课前还准备了一副三角板,能和你的同桌合作共同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说一说你是怎么选择的?其实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联系,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就像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的名字一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自己的名称。你能很快的从书上找到答案吗?
学生齐读,指名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区别。师:能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上把名称添上吗?
师:同学们的脑子真灵活,不知道你的手巧不巧?接下来我们来个小比赛好不好?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看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个长方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想想做做3)
师:(想想做做4)先自己拼一拼,并说一说你能想到几种拼法?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5
三、拓展应用,巩固升华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精确的记载。古埃及金字塔的底部就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我国从秦朝开始皇帝用的书简,玉玺等,它们的面一般都会选择长方形或正方形,更不用说,我国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比西方早了整整两千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即便现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美的化身!(多媒体演示)
四、全课总结
师:在这悠扬的音乐声中,说一说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还学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先„„
板书:
长方形 和 正方形
长
边长 猜测
宽
验证
边:
对边相等
四条边相等
角:
四个角是直角
四个角是直角
结论量折
比
第五篇: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
教师:余宵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会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2)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3)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1)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三)辨一辨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做练习六第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