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亥革命的认识
一、就推翻清朝而言, 客观条件比较成熟而主观条件并不成熟。
客观条件相对成熟的主要表观是: 革命的主要对象清朝统治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已经 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险象环生。.自乾嘉以降.中国社会经济受自身所固有的周期性发展规律的制约, 就已相对停滞。随
着西方列强的频繁入侵, 人民饱经战争创伤, 原有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已无法保障, 目不暇接 的巨额赔款又铺夭盖地而来。
据不完全统计, 迄至1 9 0 9 年上半年, 清政府所欠战争赔款和外 债连本带息多达1.6 2 2 亿英镑.折合银两为9.0 8 1 6 3 9 3 3 亿两④ , 即使统治者大肆搜括, 当时 的年国家收入也不过2.6 9 6.亿两, 而岁出多达3.8 6 5 亿两, 不敷为4 1 6 9 万两书.。固然, 在
晚清新政施行过程中.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有所 增加
。只因原有的经济基础过于薄弱, 积重难返, 国家经济命脉又已为列强所控制.地方督 抚分享中央财权己成惯例, 加之新政项目一哄而上, 开支浩繁, 一 清朝财政的困境不但未曾有 所改观.反而每况愈下。
新政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家阶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集团倒是苹 6 9
本形成了。
广大资本家已不满足于清王朝对自身经济活动的提倡和奖励, 也不满足于撤冗衙、清吏治之类官样文章, 而是希望清朝统治者实行货真价实的政治改革, 尽快建立君主立宪制。
他们同袁世凯、张之侗、端方、锡良等开明官僚达成默契, 要求速开国会, 从根本上杜绝反 清革命运动的发生, 避免内乱和列强干涉.他们在精心实业建设.润导和组织一系列抵货、保 矿、保路运动的同时, 还充当着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后盾或主导力最。慈禧太后于1 9 08 年一 命鸣呼后, 资本家阶级要求速开国会的心情就越发迫切, 其政治态度也日趋强硬。
清朝统治者曾经异想夭开地指望通过官制改革和预备立宪, 收回自湘军问世以来旁落地 方督抚手中的那一部分中央集权, 尤其想削弱比曾国落的湘军强悍数倍的袁世凯北洋新军势
力, 结果也是适得其反
。殊不知, 同袁世凯的军事力量相适应的还有他的经济力量、政治力
量及其社会影响。
它们借助于洋洋大观的直隶新政和沸沸扬扬的预备立宪而迅速扩大, 尤其
是袁世凯那“ 官可不做, 法不可不改” , “ 当以死相争略的姿态和决心豪得资本家阶级和社会
舆论的好评.无怪乎, 当载伴以“ 足疾” 为由罢免袁世凯时, 引来的却是社会舆论对袁氏的
普遍同情
。满汉矛盾实际上是在朝着有利于袁世凯的方向激化着。
在推行新政过程中, 封建统治者依然过着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 却不顾“ 民力已岌岌不 支” 多的事实;把大批新政费用强行摊派给超负荷生存的下层人民。
加之连年灾荒, 天怒人怨,下层人民的自发反扰此起彼伏。
据不完全统计, 自19 0 5 年至1 9 10 年, 全国各地自发性杭粮、抗捐和抗税斗争每年均在1“ ” 次以上, 1 9 10 年还增勇卫“ “ 次二双无可忍的下层人民纷纷捣厘
卡.惩税官, 驱污吏、烧衙门, 形式多样.起伏连绵。
如此频繁的自发性群众反抗尽管还不
足以给手操国家机器的清王朝以致命的打击, 却逐渐摇协着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 历史总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失。本来要到这个房间, 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lbJ。
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真正的实质, 即不了解自己实际上(而不是凭想象)倾
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和派别, 经常会遭到这样的事情”.` 珊姗来迟的清末新政不但没有
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反而带来了清王朝的祖灭。究其原因, 与其说是新政本身拍惹所致.还不如说是清末预备立宪政治遗产的继承者载伴之流并不懂得现代化历史潮流是不可抗拒 的, 正是由于他们把席卷全国的保路运动和国会请愿运动强行镇压下去, 资本家阶级及其君 宪党人才被迫同反清革命故士握手言欢.站在伺一战稼并肩作战。
上述没落王朝所固有的政
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就迅速表面化, 并且陡然加剧。
倘若威镇群臣的慈禧太后和颇得士人拥戴的光绪帝不是在两天之内奇迹般地死去, 以浩 议局为据点的君宪党人和资本家阶级能否越发措辞强硬地要求连开国会? 倘若天假以年, 慈
禧太后能于两年后目睹震天价响的全国性国会请愿运动, 她将采取什么举措? 我们已不得而
知, 因为历史无法假设。
而问题在于, 既然载拌之流愚不可及地把积诚罄哀的保路运动和国
会请愿运动镇压下去, 那么, 所谓` 铁道国有” 政策和“ 皇族内橱” 公布之日, 便是民主革
命先珊孙中山苦心倡导十余年的反满民族主义声势空前高涨之时。这是因为, 以重新出卖路 权为核心的“ 铁道国有, 政策既羞辱了以资本家阶级为主体的路股集资者的爱国热情, 也触 犯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 皇族内阁” 的出台既嗽弄了充满政治激情的资本家阶级和君宪党人,激化了满汉矛盾, 也导致了满族内部一般成员的不满, 增加了皇室成员同一般成员的矛盾。此
时此刻载津之流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曾经孤身抵抗反清革命浪潮而不遗余力的君主 立宪运动代言人梁启超也开始对黄花岗起义的将士们公开表示敬慕, 并且慎重声明: “ 在今日
之中国而持革命论, 诚不能自完其说;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非革命论, 其不能自完其说抑更 7 0
甚” ,。
如果说1 9 0 3 年的拒俄运动横遭清廷镇压是许多留日学生纷纷转向反清革命行列的, 一 个契机, 那么, 载洋之流将保路运动和国会请愿运动镇压下去, 就成了清王朝自取灭亡的一 个转折点。
由于载津所把持的清朝政府日形孤立, 一向嗅觉灵敏的西方列强也决定不再扶植这个 “ 洋人的朝廷” , 这也是辛亥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在1 9 n 年2 月, 英
国外交大臣格雷同日本公使加藤会谈时就明确表示: “ 我认为, 中国有一个更好的政府是可取 的
。目前的内阁是软弱的, 优柔寡断的。
这个内阁以不现实的政策将自己推向深渊.它的活
动可能给自己招致国内革命”。` 格雷的态度在西方列强中是颇有代表性的.当武昌起义爆发 时,、列强各国就纷纷表示中立, 已不再为清王朝撑腰助威了。
尽管如此, 及动统治者总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革命胜利的获停离不开革命者自身的 努力与奋斗
。相对于渐趋成熟的客观条件而言, 革命党人的主观条件却还不尽人意。首先, 革命党人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 革命的声势大于革命的力量。
如所周知, 任何革命斗争都是千百万人的事业, 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远非 少数人的奋斗便可竟功, 然而, 面对阵阵紧遥的民族危机, 孙中山等人似乎还没有想到必须 耐心细致地发动入民群众, 客观环境也不允许他们从容发动之。同他们那炙手可热的革命激 情相适应的是急功近科的操进心理。象黄兴那样温文尔雅的革命元戎, 最使他所赞叹的也是 竹能争汉上为先著” 的革命首功。
他自己最栩使后人铭记于心的, 除了其笃实谦和之为人外, 便是那屡败屡战的戎马英姿。
在近代中国异常艰难的历史环境里.作为有产者的广大资本家一般都不赞成暴力反清, 只 肴望通过和平请愿, 祈求清廷改革, 实行君主立宪制。在漫长的辛亥革命准备时期, 象沈组 云、龙璋等人那样热情支持同盟会反清活动的资本家还寥若晨星。
资本家阶级充当了君主立
宪运动的阶级纂础, 却并未同时充当反清革命运动的阶级基础。孙中山等人过多地强调反满
问请愿立宪的政治界限, 很少在牵动千家万户的君主立宪运动和抵货、保路:、保矿运动中切 实扩大自己的影响.对于下层人民自发的抗粮、抗捐、抗税斗争, 他们也基本上不闻不问, 我 行我素。
这些缺陷反映了反清革命者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也体现了以` 中等社会” 自居的革 命知识分子对“ 下等社会” 的政治偏见。
在历次武装起义队伍中, 高举反满旗帜的是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革命知识分子, 起而应 之者主要是临时联络仓卒策动的会党和清军。
会党固然也来源于社会底层, 且不乏反满传统,只因习气使然, 易聚易散, 颇难领导.孙中山等人带着海外华侨的捐婚前往发动时, 常常不 神不以厚愉相许, 俨然一雇佣军。
结果, 会众因响银不至而临阵解散者有之, 响银到手后一
去不复返者亦有之冬会党的革命精神及其战斗力显然并不如有些学者所估计的那么可观。就 拿曾经领导萍浏翻起义而名震遐迩的洪江会首领龚春台来说, 起义一败, 他就迅即隐姓埋名,请声匿迹。
及至清朝祖灭, 他才从民间冒出, 而且表现平平, 锐气远逊当年。.革命党人联络清朝军队时, 多赖军官倒戈, 或策动防舅哗变, 也往往不可靠.黄兴谋划
防城起义和上思起义时, 就寄厚望于颇有乡谊的巡防营统领郭人潭, 结果也是大呼上当, 黄 兴等人还差点遭到暗算。
究其原因, 此类军队“ 实未受革党主义之陶熔, 其变而来归, 虽受
党人运动, 但只因其乏愉与内都之不安而偏动之, 其军官向来腐致, 尤难立变其素质, 而使 之勇猛进行”。.190 , 年后, 有的同盟会员把联络重点转向新军, 也多属仓促发动, 起义之火 姗得快, ,灭得也快。象郊复基等人那样注数年心血, 默默无闻地发动新军者似不多见.反清 7 1
革命队伍似乎并未通过历次武装起义而直接获得量的积累。
其次, 同盟会内部长期四分五裂, 削弱了原本并不强大的革命力量。
自1 9 0 7 年3 月始,章太炎同孙中山交恶, 互相攻击, 闹得不可收拾。
宋教仁同孙中山之间.陶成章同孙中山之 间也是矛盾迭出
。连黄兴也因国旗式样问题同孙中山吵得面红耳赤, 颇伤和气。虽因黄兴主.动让步, 两人和好如初, 而争吵本身的消极影响并未由此而日出冰融。
当章太炎等人提议改
选黄兴为同盟会总理时, 黄兴竭力维护孙中山的威信, 果断拒绝此议。至今为止, 学者不察.把黄兴拥护孙中山与顾全革命大局同日而语, 异口同声地强调黄兴顾全革命大局的历史功绩。
其实, 在同盟会内部已经一盘散沙, 连孙中山本人也抛开同盟会而另有他图的情况下, 黄兴 一昧拥孙所顾全的大局不过是个空局。
君不见, 自章孙纠纷发生后, 同盟会总部就已名存实 亡。
不仅张百祥、焦达峰等人以“ 共进会” 名义另树一帜, 而且孙中山于19 09 年n 月宣称, 他已在南洋“ 从新组织团体” , “ 南洋之组织与东京同盟会不为同物’ ,。次年2 月, 孙中山还
首次打出“ 中华革命党” 旗号, 并且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稍作改动。在此情况下, 章太炎
和陶成章也不甘示弱, 重新挂出光复会招牌, 争相发展会员。
平心而论, 具有` 协理”.之称的黄兴虽然为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和威信尽了最大努力,但他也不过是以` 免陷兴于不义” 为前提, 自己考虑最多的主要是他和孙中山的个人关系这
个小局, 并不是同盟会的整体建设这个大局。同盟会章程中所写的“ 四年更选一次” 领导机
构的规定只是一纸空文, 黄兴并没有对整顿同盟会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同盟会的瘫痪
状态一直维持到革命高潮的到来, 接着又以新的形式出现。二、就建立民权政治而言, 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还不完全成熟。
千百年来, 无论是完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还是自然经济同商品经济相结合的地主制 经济, 都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坚实基础。“ 民主” 一词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里早已有
之, 那也不音是“ 人主”、“ 君主”、“ 民之主” 或“ 为民作主” 之代名词;它同西方政治学说
中的“ 民主”(D e m co ar c y)即“ 人民当家作主” 之义隔若霄壤。
风尘仆仆留学归来的革命党人 ·
平时所接受和宣传的民主思想都是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前辈留下的历史遗产中挑选出来的, 并不是中国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下层人民长达十余年的自发性抗粮、杭捐、抗税
斗争为何大都只是以合法形式展开, 却不见洪秀全那样的“ 奉天讨胡伙者, 再试做一次“ 汤 武革命”
? 那些走投无路的饥民捣殷县衙甚至堂堂抚署的激烈举动为何只是针对地方污吏, 而
不是顺水推舟地指向腐败无能的清王朝? 个中原由, 似乎还有待专题研究.本文因篇幅有限,姑置不论。
而间题在于, 既然在为数众多的下层人民中连推翻没落王朝的峪汤武革命” 都还
难以产生, 倘若要引导他们从事超出“ 汤武革命” 范围的民主革命, 推翻帝王制度, 无疑更 不容易。
同为广大人民, ·
即使是一字不识的劳苦农民, 他们大都是在世代相传的君臣父子主 义的薰陶中走向人生的。
即使曾经驰骋半壁江山的太平夭国将士, 他们也从未祈求过尸种既 不需要爱新觉罗之皇恩, 又无需向“ 天王” 洪秀全跪叩的新生活。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甚早的英国, 那里的人民就对君主制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 当 国王在白金汉宫时, 全国人民睡眠得更安静, 更和平。礴英国是如此, 曾被马克思比喻为“ 木 乃伊” 的古老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固然, 自戊戌维新运动发生以来, 特别是经过历时数年的清末立宪运动, 部分有识之士 办报刊.兴学堂, 作讲演, 大量出版《公民必读》、《议员要览》、《地方自治制纲要》等宪政 书籍, 在民权启蒙方面做过一些工作, 也产生过一些社会影响和效果。只因民权启蒙任务本 身 · 的艰巨性所在, 国民的整体素质还很难迅速改观。“ 誓起民权移旧俗” 的梁启超认为国民的
素质不足以行民宪制, 只能行君宪制。, 以反满为前提的革命党人在论战中却用推测性的语言
回答说: “ 中国国民, 必能有为共和国民之资格者也” 0.没有也不可能理直气壮地用事实说明
中国人民已有为共和国民之资格。他们心底里对国民素质的估计同自己的论战对手梁启超的 观点并不矛盾。关于这一点.,他们在字里行间时常有所流露。
当武昌起义一举成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 美国《独立》周报的社论就发出疑问, 一 个习于墨守成规的“ 古老的中华帝国可以成为一个共和国吗” , ? 另一家报纸也认为, “ 中国的
皇帝是天子奋与日月星宿同辉, ’
在这样的观念下根本不存在共和制度滋长的土壤” ,。
革命党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观条件也并不十分理想。
尽管他们在高擎反满大旗的同时,难熊可贵地把民主共和旗帜紧握在手, 但他们宣传得最多, 也最有影响的还是前者。究其原
因, 他们不仅缺乏象国内君宪党人那样合法宣传民权思想的诸多便利, 而且自身的民主素质 并不很高, 对民权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象《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作者
章太炎那样误将“ 民主” 理解成君主之意的革命党人固然并不多见, 不过, 正如有的当事人
所回忆的, “ 关于`建立民国’ 这一条, 当时大家所了解的就是以后将以法兰西、美利坚那样 的共和国来代替大清帝国, 谁都没预料到几年后就出现了辛亥革命那样迅速推翻清朝统治的
局面, 心目中总觉得新国家的政治制度还是比较遥远的间题, 何况有法、美等国的现成模样,可以依样画葫芦, 不必多费精摔, 因此对民主、共和缺乏真正认识, 也说不上早具信心”。宋 教仁曾在留旦学生中强调: “ 四川、两沏、两广、云南各省同志.都积极进行, 大约一两年中, 一定有大举。但破坏容易, 建设难。
我看同志从事于破坏一途的太多, 对于建设, 很不注意。
将来要组织共和国, 不是玩笑的事!
” 公如此真知灼见, 也不过一如空谷足音, ` 应者寥寥无几..有的学者也承认革命党人整体上的民主素养和思想水平不高, ’
认为革命领袖孙中山同一
般党人之间“ 存在很大的差距”。应该说,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也是相对有限的。诚然, 孙中山作为近代民主革命领袖, 是它为这场革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革命纲.领, 影
响了几乎整整一代革命者。
他的民权主义思想水平自然比一般同志要高些。
不过, 相对于孙
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 这方面也还不是他的强项。
他把那些本质上属于改造封建专制制度之
同路人的君宪党人斥为“ 汉奸” , 并且同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相提并论, , 就是因为他十分看 重反沸民族主义。
在他亲手制定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里, 这位民主革命领袖就虔诚地 祈求“ 费汉族列祖列宗神灵默佑相助 , 使恢复我中华祖国@,。
及至溥仪退位, 清朝皇统结束,他还特意驱车前往明孝陵, 向明太祖的亡灵祭告自己的` 光复” 之功, 可谓有始有终。
对于反清革命, 孙中山有过一段著名的解释: “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 就算汉人为君 主, 也不能不革命。’ ,。在这里, 孙中山无疑把反满民族主义同民权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了, 但并
不等于说他的民权主义思想内容就已十分丰富。
他在这里所针对的主要是君主制政体, 并不
礴时针对以汉族官僚地主占多数的整个封建地主阶级。
在他的革命纲领里.除了极少数所谓
“ 汉奸” 外, 多数汉族官僚地主均可在政治革命的风暴中秋毫无损, 甚至还很容易引为同志,一同建设新生的民国政权。毫无疑间,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纲领“ 没有一个贵族阶级„ „ 需要
废徐, 也没有被禁闭着的社会阶级需要解放”.“ 革命取代了王位, 但它却不具有如同法国革 命、世纪革命或以后的俄国革命所经典地规定了的其他那些革命目标” 气
孙中山在民权主义方面的上述缺陷, 既源于自身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也同革命力量相对 弱小密切相关。
如同他的民族主义只局限于满汉矛盾的小圈子, 不厌其烦地宣称一律保护西 7 3 方一
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一样, 既有认识.走几的失误, 也苦于自身反帝力量的不够。耐人寻味的
是, 在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里, 民权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战略上的某些缺陷, 却曾在反清 革命实践中奇迹般地转换成某种策略功能, 在相应的时空里显示出革命战略与策略的互补性。
孙中山一代人在民主素质方面的不足还时常体现在革命准备时期的具体组织活动中。
同盟会章程明确规定, 总理“ 由全体社员投票公举” , 而当时众望所归的孙中山之总理一 职却只是由黄兴提名, 然后大伙举手通过。
这桩小事表明, 以民权政治为主要目标的反清革
命政党同盟会一开始就不是严格按章行事.不是采用有助于建立民权政治的有关民主程序开
展活动, 对干部和会员进行基本的民主素养训练和培养。较之预备立宪公会、宪友会、辛亥
俱乐部等君宪团体, 同盟会都还显得逊色三分, 伺盟会的领导机构虽然仿行产三权分立”.原
则, 也只是形同虚设, 执行部、评议部和司法部从未独立开展 J 活动。即便集中活动叭也缺乏
制度性和经常性的民主协商.孙黄之间的国旗之争, 孙章之间的经费问题之争, 都主要因为 孙中山事先不同大家通气, 事后又不能冷静地对待不同意见而骤然进发。
对于同盟会的一会之首孙中山来说, 这倒是非同一般的毛病。他虽然不难使为人谦和宽
厚的黄兴及时退让和服从, 但要团结和领导好宋教仁, 章太炎、陶成章、谭人凤、张继、焦 达峰、孙武等同样个性较强的各路骨千, 步调一致地完成近代民主革命大业, 显然就不容易 了,革命领导者自身民主观念和组织观念的相对淡薄, 直接影响剑问盟会的团结和发展, 其 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不说别的, 当反清革命高潮到来时, 西方列强之所以只保持申立和观望
态度, 而不愿再向前跨一步,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他们认为“ 革党亦派别纷岐, 显无真正领 袖”。.美国驻华外交人员甚至视孙中山为“ 来自广东省的地方性政治人物, 并不是受大家支
持的全国性领袖人材”。列强的偏见同事实交织在一起, 怎不令人遗憾!
笔者无意于非议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共和制的开山者和莫基者, 只想说明, 他在民主观 念和民主作风上的某些缺陷, 既是他不曾很好地团结同志, :
共创伟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
“ 二次革命” 失败后黄兴同他分道扬铸的关键所在。孙中山是如此, 多数革命骨干也是如此
。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事实是, 象宋教仁这样始终
兼顾民权理论研究, 不乏远见卓识的革命家, 却始终曲高和寡, 甚至为同志所不容。在宋教
仁倡导的民初议会斗争期间, 袁世凯的帮闲攻击他有自任总理野心, 无疑出于前者的险恶用 心, 不足为训。
而在此之前, 革命同伴给宋教仁以类似的打击, 就未免令人心寒.例如, _ ` 在
讨论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方案时, 宋教仁根据自己对国情和革命形势的认识, 提出设立内阁 制,.不赞成总统制。
基于此, 党人中讥讽他图谋自任总理者有之, 挥拳殴击者亦有之。如此 闹剧, 显然有失民主革命者之身份, 有悖民权主义之本真。
革命党人民主素质方面的相对不足, 同样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历史土集和环境相 关联, 无需过多地追究他们个人的历史责任。不过, 如实地指出这些不足, 对于了解辛亥革 命的全局是必要的。
这同某些苛求革命党人的做法不是一回事.综上所述, 及至辛亥革命高潮来临之前, 革命党人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都不完全成熟, 尤其是自身的主观条件还不够理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并非单凭敢拼的革命勇气便可一扫而 光
。然而, 在民族危机的阵阵紧逼中匆匆踏上民主革命征途的先驱者不可能等着这些条件全 都、成熟后再来革命。诚如孙中山在1 90 5 年回答严复的: “ 侯河之清, 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 , 孙中山一什人最为可贵之处, 就在于他们以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大 7 4 无畏气概, 推出了彪姻史册的反清革命高潮。二
对于反清革命的先驱们来说, 正因为推翻精王朝的主观力量不够强大, 难以单枪匹马地 走向预定目标, 就只好通过争取已不愿为清廷冒俭效死的袁世凯、黎元洪等新军将领, 逼迫
清帝退位, 从而推出一台清帝退位、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接位的政治三角戏。
尽管孙中山等 人曾 ·
经尽情地描绘过中华民国的美好蓝图, 并且以此许诺国人, 只因建立民权政治的主观条 件和客观条件都并不完全具备, 在新的历史环境里, 财力、物力和人力均显得捉襟见肘, 因
而, 在新生的共和政权建设过程中, 难免出现许多不如人意的间题, 不足为怪。既然历史并 没有赐给辛亥革命的先驱者足够的创业条件, 欲期后者于一夜之阿在封建帝制的废墟上建成
无懈可击的民国大厦, 确立完美的 」
民权政洽, 一洗专制王朝所遗留的污垢和耻辱, 显然是不
切实际的。从根本上来说, “ 这种向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制度的过渡, 决不能一墩而就。心
协以为, 就推翻清王朝而畜, 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 清王朝的命运由于辛亥革命的发 生而实实在在地结束了。
就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来说, 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已取得彻底胜利, 但 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如果我们不是误步孙中山等人当年的思路和承诺,.以为只
要腐朽王朝一垮, 就能建成理想的中华民国, 从而在主观臆想同客观历史绪局的反差中产生 失望和晦气;如果不是因为民初社会的若千弊端而一叶璋目, 代替对革命结局的全面分析和 客观评价, 则不难发现, 孙中山用巨人之手挂起中华民国 ` 的招牌之际, 就同时树立了民主共
和制钓尊严— 一种既不能漠视又难以侵犯的尊严。前人建设近代民权政治所取得的初步成 就尽管远离于后人的要求, 但毕竟不能以“ 失败” 二字来否定它的存在, 采取不承认主义。正
是通过辛亥革命.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政治近代化方有了良好的开端。透过政治斗 争的云雾, 后人从先驱者那堆路篮缕的历程中, 不难看到历史前进的足迹。
且不说民国初年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如何空前发展的, 仅以民权政治而论, 封建专制主义 的一统夭下已明显打玻
。民初政党林立, “ 殆达三百有余” 气临时参议院和第一届国;会并非毫 不管用的像皮图章
。从中央到省级政权, 都是实行三权分立。“ 各省议会, 擎肘行政, 已成习惯’ 书。至于民权蒸础较弱的县级政权, 固然有不少地方的议会机构不起实际作用, 但也有一
些地方的议会“ 确非虚设机构” , “ 凡是县政的预算决算及地方兴革各事均须由议会通过唯。民
权政治在中华民国的招牌之下, 多少还有些实际内容, 它较之“ 联很p国家” 的封建专制政治,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进步
。倘若中华民国果真只是一块可挂可摘的招牌, 那么, 人称
“ 强人” 的袁世凯要扯下这块招牌.岂不比当年程德全在高高的抚署屋顶上凿烂几块玻璃瓦片
丈容易份为何偏要等到4 年之后, 才小心翼冀地打出` 洪宪” 旗号? 而且当相距数千里的云
南护国军一声断喝, 为何又立即化为灰烬?
我们不妨听听曾经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不无成见的著名实业家张誉回首往事时的一段演 讲: “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 在世界新趋势虽顺, 在世界旧观念则逆。
况以一二人为之, 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 不怕苦, 不耻屡仆屡起, 集舍同志, 谋 举革命.千回百折, 备尝艰辛。
至辛亥年, 事会凑合, 率告成功。以历史上看来, 中国革命 之第一人要推商汤。
其后因君主之昏玻, 或其他原因, 起而革命者, 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 之姓之支苹而已, 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7 5
所以孙中山不但为手创民国之元勋, 且为中国及东亚历史上之一大人物。’ , 忿 辛亥革命之于中国思想文化变革的贡献尤其值得注目。
当辛亥先驭们把根深蒂固的封建
帝制打倒在地时, 其解放思想的作用及其历史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封建帝制的覆灭, 意
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封建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
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正如有的当事人所回
忆的, 尽管革命党人被迫失去了政权飞“ 但封建帝制被推翻了。
社会风俗人心, 从某些部分看 来, 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
: 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 有些减少.有些完全消灭了。, · · „ 总之.`
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所换得来的, 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 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 当提高了曦。
从思想文化史角度而言.’
我们完全可以说, “ 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使命, 即变革 文化之斜度层面的最大制度— 国体、政体的使命, ’
变革文化之理论层面的最顽固理论一一 名教观念的使命
。辛亥革命成功, 中国政治由此进入共和时代。辛亥革命的伟大, 在于它不
仅仅推翻了一个王朝, 而且在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丑剧, 并
由此得科启示, 把向更深层寻求文化现代化的任务, 提到了人们面前”。誉
至今为止, 学术界之所以比较一致地强调辛亥革命的失败, 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仍然遗留下来;第二、新生 的民国政权旁落他人,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去;第三、民初社会黑暗, 民不聊生, 鲁迅的 《狂人日记》’
就有过真实的描述和揭露。
尤其是革命先烈的尸骨未寒, 帝制复辟就接踵而来。
“ 窃以为,.以上论据都还不足以表明辛亥革命就已失败了。首先,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内涵及其变化过程还属于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至少应当 考虑到,.既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制, 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民国政权,那么, 就祖难说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仍无变化可言.那种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 约》的签订就标志着中.国近代“ 半殖民地半封建” `
社会的确立和形成的观点, 那种断言只有
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才算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的观点, 都是值得重新推敲的。
其次,、以革命发动者的政权转移为依据来断定革命全局就已失败, 其说服力也显得不够。孙中山等人失去了政权, 充其量只能说革命发动者和领导者在这场革命中遭到了失败, 并不 等于就是整个革命全局的失败。
应当将二者稍示区别。
长期以来, 人们一边说孙中山让位, 一边又说袁世凯“ 窃位” , 这本身就显得自相矛盾。
翻窃” 者.盗也。
既然有让在先, 何“ 窃” 之有,.其实, 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 往往受诸 种政治力量的树约, 并非政治家的人品优劣所能左右。
本文第一节已谈到, 孙中山等人推翻 清王朝的主观力量是柑对不够的。
奉旨南下督师的袁世凯能否为革命竟人所争取, 就显得至 关重要
。倘若意世凯不是停停打打
., 最后偏向革命党人,.而是甘当曾国藩第二, 反清革命的
结局还不堪设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 革命党人以民国总统职位相许来争取袁世凯, 并非 错误。
至于袁氏后来把革命党人抛在一边, 实行专制独裁, 甚至搞“ 洪宪” 帝制, 那也不必 过于丧气、不能由此逆推出当初让他上台就是错误, `
不能断定辛亥革命早已失败。“ 不同阶级 的联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总是一切革命的必要条件, ·
这种联合却不能持久— 一切革命的 命运都是如此。
当战胜共同的敌人之后, 战胜者之间就要分成不同的瞥垒, 彼此动起武来。_ 正
是旧的复杂的社会机构中的这种迅速而剧烈的阶级对抗的发展, 使革命成为社会进步和政治 进步的强大发动机;正是新的党派的这种不断的产生和迅速的成长.它们一个接替一个掌握
政权, 使一个民族在这种剧烈的震动时期五年就走完在普通环境下一百年还走不完的途 7 6
程”。的
只因后来衰世凯把已经为人民所唾弃的黄袍龙旗翻出, 开历史倒车, 人们就说当初让他
上台便是历史性大错, 好象他的上台就注定了他在数年后必然要搞帝制复辟一样, 这种以事 物的结果来代替其过程分析的方法不音是宿命论和历史功利主义方法。后人所了解的历史都 是已经凝固而且再简单不过的既成事实, 而某些既成事实的原型在凝固成历史之前, 往往是 错综复杂和变幻多端的
。斥世学者即便有必要以历史结局为前提来重新设计历史过程, 也应 当同时注意到, 历史主体对客体的创造“ 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 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喻。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无疑是历史的罪人。
但他沦为历史罪人前那段有功于直隶新政和辛亥 革命的历史, 应当予以客观的评价
。如同汪精卫堕落成民族败类前那段曾经作为孙中山三民
主义纲领主要阐释者和执行者的历史, 应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样。唯其如此, 方可体现历史 唯物主义者的宽怀大度和科学精神
。历史科学那扬善击恶的社会道德功能不应靠任意剪裁历
史来体现.而应当通过公正地评价一切过去了的人和事展示出来, 在历史评价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至于孙中山事后谈到自己当初让位拥袁乃“ 巨大的政治错误 ’ , 气往往也成了一些学者断 定辛亥革命早已失败的一个力据。窃以为, 孙中山后来固然经常反省让袁是个“ 错误” , 但他
当初让位时的认识却恰恰相反。
那时, 他只是觉得, 如果能把袁世凯争取过来, 便可马上结 束战争, 避免内乱和列强干涉, 那将是“ 一圆满之段落 ’ ,泉。应当说, 就让位而言, 身临其境
时的切身感受似乎比时过境迁后的历史总结更实在, 也更具有说服力。
孙中山在不同历史时
期对让位间题的不同认识, 与其说体现了这位革命领袖的思想认识水平之升华, 还不如说主 要反映了他的主观历史总结同当年客观历史环境之间的时空差异。
再次, 封建帝制推翻后, 旧的腐败还没有来得及根除, 新的腐败却应运而生, 人民的生 活环境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这是事实。
鲁迅笔下那为非作歹的绍兴都督王金发确有其人, 《阿
Q 正传》中赵秀才一班人的假革命也不难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不过, 凡此种种, 也
还不足以证明辛亥革命已经归于失败.自从洋务运动发生以来, 在中国近代特殊环境的制约 下, 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水平往往不能充作测量社会改革或革命运动之成败的晴雨表。尤其
是一场亘古未有的民主革命运动过后, 必然产生社会动荡, 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并在一定时 期影响人民生计。
然而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新的历史代价的付出而悄悄来临。“ 看起来仿佛社会
现在忽然落到它的出发点后面去了, 实际上社会还只是在为自己创造革命所必需的出发点, 创
造为保证现代革命能具有严重性质所绝对必需的形势、关系和条件。”
@
至于鲁迅等当事人对民初黑暗面的揭露和抨击, 也不等于就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总结和 科学评价
。因为无论是哀叹“ 无量英雄无量血, 可怜购得假共和” 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或革命
征途的颓废者, 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般民众, 他们最能感受到的主要就是革命政权的 旁落, 以及社会的动荡与腐败, 既没有心思也没有必要去冷静地估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就。
身为民国总统的袁世凯以“ 国情” 为由, 打出以立宪为名君权为实的“ 洪宪” 旗帜, “ 辫 帅” 张勋导演丁巳复辟, 似乎也不足以表明辛亥革命已经失败。
袁世凯之流玩火自焚, 两次
帝制闹剧也不过如昙花一现, 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何况, 即使具有“ 世界革命” 之称的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在其吵吵闹闹和反反复复的历史场面中, 那里的民主共和制也经过了几 代人的艰苦努力, 费时近百年才最终确定下来。在中国这样一介被封建专缸主义笼罩了数千 7 7
年的国度里, 共和制的威力还能迅速粉碎袁世凯之流的倒行逆施, 堪称难得。
历史展示给后
人的显然不是辛亥革命的失败, 而恰恰是这场革命的不朽功绩。① 《中国洋债一览丧》、《东方杂志寻第6 年第13 期。
② 参见《纪念辛亥苹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架》中鉴, 中华书局1 9 P3 年版.第1 3跳页。
③ 盛宜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辛亥革命前后》,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招一四页。④ 胡思敬: 《退庐疏稿淤卷一。
③ 乡见李新主编公中华民国史矛第1 编下册,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第i 页。@ 艺列宁全集公第2 卷, 第4 5 , 页。⑦ 梁启超: 《粤乱感言》、《曰风报)第2 年第1 期。⑧ P
· 洛: 《英国与日本人(1 9 1 1一1 9 15), 英国远东政策研究》, 转引自《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l 辑, 第9 1 页.@ 田桐: 《革命闲话》: 《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3 年版.第48 一49 页, 熊克
武: 《辛亥革命前四川历次起义亲历记争, 必辛亥革命回忆录盆第1 集, 等等.L 萧致霖: 《浏阳烈士传· 龚春台传》:
0 《胡汉民自传》.《革命文献分第2 辑.台北版。
@ 拙稿: 《孙黄关系再评价奋.9 8 8 年黄兴研究学木讨论会(长钞)论文, 载《近代中国》第2 辑, 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1 年版。
.@ 曾含牙0 《孙中it l 全集》第i 卷.中华书局1 0 5 1 年版, 第4 2 6、4 3 9、2 6 0、3 1 0 页、3 2 5 页。
它张全鉴: 之欧洲各落欣府矛, 台北版, 第19 页。
心梁启起还一度弘洲学时尖行书光翻的条件也不够, 举艺它行“ 二 千明专制’。
⑥ 梢卫: 《驳.新民丛报” 最近之非革命论奋.《民报》笼, 币。
O [ 美〕《独立》周推工9 1 1 年10 月18 日.转引自薛君度: 可武吕革命辫发后的美国舆论和政策户, 1 9 5。
年广州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O 「美飞《环球商业报》1 9 1 1 年1 2 月27 日, 同心.示吴弱男: 《孙中山先生在口不》.《辛亥革介七十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 勺8 1 年版, 第5 一6 页。必景梅九: 《罪案 · 与宋钝初谈话》。⑥ 〔美〕吉尔伯特·
罗兹受主编炙中国的现代化户中译本.枉苏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第3 5 页。
`孕@ 转引自薛君度前揭文
仓王遗常: 《严几道年讲》, 商务印书馆19 3 6 年版, 第74 , 75 页.哟《列宁全集》第3卷.第161 页。
妙谢彬: 《民国政党史》.第4 页。
⑧ 顾教候.《中国议会史》, 第168 页。
公费璞安: 之吴江光复前后回忆》, 《辛亥革命向忆录》第4 集, 第2 80 页.娜张移.《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张季子九录 ·
文录》.0 奄炎靖石《我亲身经厉的辛亥革命事实》, 《辛亥革命日忆录》策1 集, 绍睡页.0 成礴卜: 《文化细柑与近住申国》, 叱中国社女.f1 学忿1 9吕` 牟策5 期.每毋见: 《郭世佑雌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深入等问题普记奋h1I 》.《社余科争抢》.1 ”午1 月胎日.@ 砂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奋第l 卷.第530 页, 第6 02 页.第6 06 页.母《孙中山选染》上卷, 第4 35 页.7 8
第二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六安九中 荣光林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归纳历史知识能力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自主性和协作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树立青少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弘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同时,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通过史实总结出来,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教材分析
在不断面临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对中国这个危重病人进行医治: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但都失败了,中国该何去何从?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南京旅游图片)
同学们国庆七天长假是怎么渡过的呢?(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在这段时间去了一个地方,参观了中山陵和总统府。看到了老师心目中的伟人---国父孙中山先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而100多年前的一场革命仍在我的脑海中激荡。【板书】 辛亥革命
【教师引导】老师这次到南京,还见到了国际大导演张艺谋,他说要拍一部《国父孙中山》的电影,让我们同学给他提供一些资料,大家乐意吗?那么你了解孙中山吗?你眼中的孙中山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图片、学生简述孙中山的个人资料】„„
【教师补充】孙中山是个医生,但是后来却弃医了,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的抉择说明了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风起云涌----起义准备
【教师引导】如果要拍摄《国父孙中山》这部电影,我们要选择哪些拍摄地呢?
【学生自由讨论】„„
【出示图片】拍摄地一:美国檀香山。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地方呢?和孙中山有关系么?(学生自由发言)1894年,孙中山联合一些爱国华侨、会党、留学生等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秘密宣誓。建立兴中会,他们的口号是“振兴中华”。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为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作了准备。
【出示图片】拍摄地二:日本东京。为什么要选择东京呢?(学生总结)为了汇聚革命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了。到1905年8月份,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就成立了。介绍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同盟会通过的纲领,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关于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先生对此有一个明确的阐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出示图片】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把16字的革命纲领浓缩为“三民主义”,分别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解释其内涵,让学生把它与16字革命纲领一一对应。
【教师引导】近代中国这个重病人,人们一直在医治,洋务派、维新派等。那么孙中山医治中国和他们一样吗?孙中山开的药方是什么?(学生发言)所以孙中山动的是外科手术,洋务派、维新派则是内科治疗。【板书】血雨腥风---武昌起义 【教师引导】拍摄地三:武昌。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为实现三民主义,孙中山和革命党怎么做的呢?
【出示图片】起义的结果都失败了,但是却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出示视频】简单介绍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时机和武昌起义的过程。提问:这段历史在我们的电影中要不要出现呢?(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但他的精神和影响仍在其中。
【出示形势图】提问:为什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份就脱离清政府宣告独立呢?让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此时的革命形势。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提问: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吗?(学生讨论)【板书】理想的实现----中华民国
【出示图片】拍摄地四:南京。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出示图片】情景再现,我们现在走在1912年的南京街头,大家看看有什么变化吗?(展示国旗、纪年方法、称呼、剪发辫等变化)介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引导学生阅读P44页的材料,感受民主思想。
【出示文字材料】材料一:1956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指出: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材料二:2001年10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就是要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努力促进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材料三:2011年胡锦涛在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讲话“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引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师点拨】清朝全国的统治大致有260多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一直到1911年,这是两千多年,1912年开始了中华民国,帝制被废除,废除的是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
【板书】前途未卜---革命命运
(此部分课文中没有,做简单介绍)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出示图片)讲一讲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大致过程。
【拓展延伸】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认为呢?为什么?(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探讨辛亥革命的得失。
【小结】张艺谋导演让我们帮的忙,我们准备好了,那么我来把大家准备的资料展示一下,送给张艺谋。(出示图片)回顾本课内容。
【情感升华】辛亥革命已经有100多年了,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今天
已成为光辉现实,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正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向前推进,在总书记的领导下,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播放《走进新时代》音乐)
【布置作业】列举你所知道的孙中山先生的遗物 【板书设计】风起云涌----起义准备
血雨腥风---武昌起义
理想的实现----中华民国
前途未卜---革命命运
第三篇:辛亥革命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 辛亥革命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中生源一般,整体素质不是太理想。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便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考试内容与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学习要求:简述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一部分人搜集资料,一部分人整理成文,一部分人制作课件,一部分人代表小组发言。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但要注意理在何处;求同存异,不追求意见的最终统一;注意不要把讨论变成辩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将禀赋不同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流程】
投影:2009年国庆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孙中山画像 问:这是哪里?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 答:北京天安门;孙中山。
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在天安门广场都会摆放孙中山的画像,这是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规定的。为什么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都会在天安门广场摆放孙中山画像?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呢?
——选自《思想政治》
答:同盟会完全符合政党的特点,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谓“新”,就是有了革命政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板书)
一、背景
⒈列强:瓜分控制中国
⒉革命党:宣传革命发动起义
⑴组织上: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⑵军事上: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思想的同时,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捍卫自己的理想。
如果问大家:你所知道的辛亥志士有哪些?可能很多同学都答不出来。这些起义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光也已经很久了。其实当时的起义还有很多很多,多得在书面上只是变成了一个代表省略的文字符号;其实当时捐躯的烈士还有很多很多,众多热血儿女的英灵变成了纪念碑上笼统的数字。一次次的起义,一次次的失败,血腥只是让革命者们更加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却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心中的信念。正如电影《集结号》中说的那样:“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缅怀几位辛亥志士。
投影:
徐锡麟(1873—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7年与秋瑾约定在浙、皖两地同时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袭杀安徽巡抚恩铭,率学生攻占军械局,与清军激战4小时,战败后被捕,当晚被剖心而死。
临刑前徐锡麟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憾矣!。”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1904年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1907年,她与徐锡麟分头准备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被害。
徐锡麟34年的生命历程,果真不值得留恋吗?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临刑前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那时她的心中难道只惦记着满目疮痍的国家,就从没闪现过一对娇小儿女明亮的双眸吗?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我们福州人的骄傲——林觉民。今年春节前老师参观了林觉民故居,现在就跟大家一起分享参观的收获。
投影:参观林觉民故居时拍摄的照片
林觉民,这位安眠在黄花岗的烈士给妻子的信中对生与死、情与爱写下了最好的注解。投影: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吾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先烈们献出的是生命,如果我们后人留不下一丝记忆,存不住一份感动,那将是极大的耻辱。
革命党人在一系列武装起义中展现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斗争精神,这一切更为我们的民族积累起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
一、背景
⒈列强:瓜分控制中国
⒉革命党:宣传革命发动起义
⑴组织上: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⑵军事上: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二、过程
⒈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播放视频: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胜利得到了全国十几个省的响应,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就在这时,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全国17省代表在南京投票,孙中山凭借他在民主革命中的卓越贡献,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民国迅速提上了议事日程。
(板书)
一、背景
⒈列强:瓜分控制中国
⒉革命党:宣传革命发动起义
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⒋材料四弹劾总统的矛头实际指向了谁? 答:袁世凯。(板书)
一、背景
二、过程
⒈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⒉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⒊清帝退位(1912年2月)
⒋《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
武昌起义的枪声很快响遍大江南北,也传到了一个叫未庄的小镇。大家能否从下面的名著片断中找出辛亥革命的隐患?
投影:
名著中的辛亥革命:《阿Q正传》节选
片断一: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他们……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
片断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片断三:“唔……这个……”阿Q候他略停,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 “什么?” “我……” “出去!” “我要投……”
“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
答:“历来不相能”的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在看准形势后也“相约去革命”;城里的知县、把总等都已改头换面,做了“革命党”,为革命阵营埋下隐患;他们还不准贫苦的阿Q革命;新旧军阀官僚、封建遗老遗少很快勾结在一起,钻进了革命阵营;……
绍兴如此,武昌如此,全国也大都如此。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在封建旧官僚的破坏下,革命派处处受到排斥和打击。1912年春,随着清帝宣告退位,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板书)
一、背景
二、过程
⒈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⒉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⒊清帝退位(1912年2月)
⒋《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
三、历史意义
投影:清帝退位诏书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板书)
一、背景
二、过程
三、历史意义
⒈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功绩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投影:
材料一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50页“学习思考”
答: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课本第53页“史学争鸣”
答: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从经济上讲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近代的工业国;从政治上讲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民主制度。这个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推翻满清帝制,如果把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完全的民族独立作为一个任务强加到辛亥革命头上,这是苛求古人。因此,按照推翻满清帝制这个标准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实际上,各家争论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是立足短期观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课本第53页“自我测评”1 答: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党人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课本第53页“自我测评”2 答: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创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奋斗。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争是复杂的。而且,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足够的实力,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
课本第53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两句名言蕴涵的道理主要是: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适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
这两句话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
学生能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就可以,关键在于确有实感,而非道德漫谈。
第四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大家忙着‚赶路‛的时候,静下心来看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不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触颇多。
第一点,就电影本身来说,我看到好几个画面似乎和《十月围城》的很相似。不是抱怨中国电影的不足,但还是认清自己的实力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才是有利而无害的。中国电影一旦与世界电影比较,就会相形见绌。我自己感觉中国电影能以其美丽的画面取胜,但在引进高科技技术方面就表现出远远的不足了。像《变形金刚》《盗梦空间》这类电影,真不知中国何时能拍出来。所以,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要加油噢!
第二点,每每看到无数鲜活的生命战死在血泊里,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伤感。也许,对他们来说,献身与革命是他们毕生的追求。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理想奋斗,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人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和平安逸的生活。但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世界各国对逐渐强大的中国并没有表现出友好,他们忌肆与中国的强大,试图打击我们。而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我们担负着国家的命运,只有我们强大了,中国才能强大!不要再惶惶不可终日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汲取力量,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第三点,我原来只是认为孙中山是一个革命家,看了电影才知道,他的演讲能力是如此的了得。给不同的人演讲,他用不同的方法:在广州起义失败后的华侨筹资大会上,他打的是“推翻帝制,建立民主政权‛旗号,而在游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政府时,他没有说救国之类的话,而是讲清政府不可靠,这样,本来以盈利为目的银行家就要考虑他们的投资。突然之间,我想到是不是能当”一把手‛的人都是口才了得,比如,毛主席,奥巴马。孙先生真的很伟大,当革命胜利了,为了全中国人的利益,他舍弃了大总统的职务。他无私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
第四点,从孙中山和黄兴的友谊中,我想到一个人的成功需要纯真的友谊。朋友是酒,愈久弥香;朋友是阳光,送来温暖;朋友是良药,包治百病。孙中山去欧洲游说四国银行的时候,是黄兴在国内组织革命。所以,孙的成功离不开黄的支持。当两人在船上相遇的时候,两人的眼中都充满着泪水,这种情感我们能够理解。善待我们身边朋友,他们是我们一生宝贵的财富,也许,有一天我们成功了,你会发现是你的朋友在一路守护着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生若能得一知己,我想那足矣!
最后,我来说说女人的泪水。袁世凯为了让慈禧拿出钱来对付革命军,当着众大臣的面给慈禧说:‚如果国库拿不出钱来,他就去议和。‛可此时,慈禧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钱,各大臣吵吵嚷嚷,突然慈禧大哭起来,说:‚平日里,你们都说一心为大清,现在却一个个中饱私囊。‛大臣们赶紧跪下,接二连三的表示为了国家可以倾家荡产,捐其所有。慈禧用她的哭解决了一个难题,这招高明啊。如果她是男国君,一定不会在大臣面前落泪。暂且不谈她是真哭还是假哭,她用她小女人的方式博得大臣们的怜悯,进而解决问题。所以,示弱也是一种生存之道。舌头比不过牙齿的坚硬,但舌头可以伴人一生,而牙齿就慢慢地脱落了,这样算来,坚硬的牙齿没软弱的牙齿生存的长久。做人也应这样,能屈能伸,才能成大器!回顾过去,我们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展望未来,我们重担在肩。革命前辈铸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能给与我们的子孙什么?我想答案只能有我们来书写。中华兴亡,匹夫有责。革命途中,我们早已做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
第五篇:辛亥革命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组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史料,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知道中国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掘辛亥革命的价值:走向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平建国是各派政治力量的理性选择;振兴中华是辛亥革命留下的精神财富。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今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学习辛亥革命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伟大精神。
一、走向革命——爆发前的抉择 ◆阅读课本第一段,思考问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怎样的社会背景?
(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反动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清政府和革命党如何挽救社会危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革命党人要发动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问题探究:如果你是当时的爱国青年,你会选择追随革命派还是改革派?谈谈你的理由。
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代价最小的社会转型方式是政府主动改革,暴力革命终究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是选得改革还是革命关键是看当时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清政府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改革。看看清政府的表现: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节选)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九、爵赏及恩赦之权。恩出自君上,非臣下所得擅专。
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十四、皇室大典,应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议定,议院不得干预。
中国晚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的23条中,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臣民)有当兵、纳税、服从中国晚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的责任内阁,内阁由13人组成 :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汉)、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载泽(皇族)、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海军大臣载洵(皇族)、司法大臣绍昌(满)、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13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皇族竟有5人,故人称“皇族内阁”。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从根本上讲是维护其专制统治,立宪派也对清政府绝望了,历史的天平向革命一方倾斜。革命党为了发动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阅读课本第2、3、4段。
组织准备: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思想准备: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军事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这是黄花岗烈士墓,在这里安眠着72位革命党人,他们大多数是留学归来的学生,平均年龄29岁。林觉民牺牲时年仅24岁。这是起义三天前用写给妻子的信。林觉民《与妻书》: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对妻子的那份深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令人敬仰。
总结:在改革与革命两条道路上,中国最终选择了革命,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愚昧于历史大势,不肯放弃专制权力。历史是无情的,清政府最终被历史所抛弃。革命党以实现民主为根本诉求,顺应了历史潮流。
二、和平建国——谈判中的智慧 ◆播放视频: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辛亥革命大事记: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11月,清政府委任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2月南、北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开始和谈。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3月8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
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民国与“约法”是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原则,其实质意义是什么?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六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1、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问题探究:
1911年12月,南、北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开始和谈。南方革命党人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拥有优势军事力量的袁世凯,放弃凭借武力统一中国的想法,表示拥护共和。清王朝没有负隅顽抗,接受退位。通过这一系列特殊的妥协,南北方最终达成协议,和平建国。
革命党、袁世凯、清政府是当时中国三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你如何认识他们在“南北议和”中“妥协”?
务宜设法和平了解,早息一日兵争,地方百姓,早安静一日。否则,势必兵连祸结,不但荼毒生灵,糜费巨款,迨至日久息事,则我国已成不可收拾之国矣。
——袁世凯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傅国涌先生讲:“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没有连年苦战、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伦敦《泰晤士报》的社论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
总结:政治斗争、社会革命,不是流血越多越好,在很多时候,协商与妥协,克制与包容也是一种智慧和美德。在历史上,正是雅典贵族与平民的妥协,才使雅典避免内战,走向民主的道路;正是罗马贵族与平民的妥协,产生了一部伟大的法典,使罗马走向辉煌;正是英国资产阶级与旧贵族的的妥协,建立了一种新的民主制度。
辛亥革命由武装起义走向和平建国,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入北洋军阀袁世凯手里,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能抹杀。
三、民主丰碑——余恨后的荣光
◆当时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1912年3月5日的《时报》上,有人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阅读材料,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解放。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一个新的中国诞生了!不管她的未来走向何处,不管她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渡期有多长,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共和制的中国诞生了!
——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布(1912年3月30日)《辛亥革命》
◆现在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宪文在《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南京临时政府评析》中认为,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走出传统社会,迈上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生活习俗的转变;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总结:实现民族复兴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梦想。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同样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