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诸葛亮舌战群儒(合集)

时间:2019-05-15 01:0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诸葛亮舌战群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诸葛亮舌战群儒》。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

第二篇: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篇一: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 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 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 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 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 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 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 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 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 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 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 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 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 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 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 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 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 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 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 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 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 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 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 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 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 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 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 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 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 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 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 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 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 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 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 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 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 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 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 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 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 “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 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 “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 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 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 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 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 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 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 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 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 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 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 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 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 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 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 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 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 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 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 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 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 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 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 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 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 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 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 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 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 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 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 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 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 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 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 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 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 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 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 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 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 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 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 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 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 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 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 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 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 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 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 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 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 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 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

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 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 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 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 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 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 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 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 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翳yì 遮盖。衽ran衽席 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i 瘦弱。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 细、碎。骘zhì 排定。皓hào 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 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 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幸:幸亏。

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如何面对挫折

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如何看待广告

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

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 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 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 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 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 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 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

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 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 《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 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 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 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 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 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 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 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 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 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

篇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

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

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

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

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

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

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古代指挥用的旗子。翳yì遮盖。衽ran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i瘦弱。骧xiāng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细、碎。骘zhì排定。皓hào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幸:幸亏。

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如何面对挫折

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如何看待广告

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篇三:

十一、诸葛亮舌战群儒

篇四: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 16舌战群儒

罗贯中

三维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理解其个性特点。

2、掌握文中人物对话以及举止、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领悟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理解其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人物对话以及举止、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奥妙的世界,《水浒传》表现了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红楼梦》可谓清末的大百科全书,而《三国演义》则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用兵遣将的足智多谋,尤其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让人臣服。今天就让我们见识见识他们的巧舌如簧。

二、写作背景

赤壁之战后,曹操摔几十万大军与东吴的孙权隔江对峙。东吴内部以张昭为代表的大批官员都认为曹操势力几倍于自己,战则必败;鲁肃和周瑜等主战派坚决反对投降。此时,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希望能与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疏通文意,熟悉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不懂的文句,互相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

1、诸葛亮舌战东吴哪些“儒”?

2、舌战结果如何?找出显示这一结果的句子。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

张昭 无一言回答

虞翻 不能对

步騭 默然无语

诸葛亮 薛综 不能对答

陆绩 语塞

严畯 不能对

程德枢不能对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问题:

1、在张昭的眼中和口中,孔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眼中:丰神飘洒,器宇轩昂

口中:自比管乐,自不量力,言行不一,无所作为。

2、孔明在反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时,为

什么要先谈治病养身之道?为什么要列举韩信这一例?

明确:比喻刘备根据实际所定的谋略,犹如治病养生;以韩信对社稷的作用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暗含“我”的作用也不是你们所能估量。

3、孔明在答辩时为什么一再强调刘备大仁大义?

明确: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强调刘备是仁义之君,虽然暂时遇到了困难,但一定可以战胜曹操这样的奸雄,这是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有力证据。

4、这一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奠定了诸葛亮论辩胜利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后面六场论辩,群儒的观点、依据或意图何在?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7段,在文中圈点批注,以“我认为与()的论辩最()。理由是()”句式交流。

三、品析人物

从全文看,你认为诸葛亮凭什么取得舌战胜利的?在文中找到理由。

1、凭对时局是熟悉、正确分析、判断,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2、凭对刘备的忠诚及信任,处处维护君王,维护刘方利益,绝不受对方的嘲笑。

3、凭自身过人的智慧,博闻多识和非凡的外交才能,机智、应变、雄辩的才智。

四、总结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并取得胜利的过程,表现出他对君主的忠诚,以及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机智、博学、雄辩的特点。

教学反思

中文辩论是最能体现出汉语魅力的形式之一,教学时若能从这一兴趣点进行课堂设计,应能设计出一个充满语文魅力的教学流程,而且学生的学习又延伸到了课外。

第三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

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

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

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古代指挥用的旗子。翳yì遮盖。衽rân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ãi瘦弱。骧xiāng马抬着头快跑。齑jī细、碎。骘zhì排定。皓hào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幸:幸亏。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如何面对挫折

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如何看待广告

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 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二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

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 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

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

第四篇: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诸葛亮舌战群儒》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诸葛亮舌战群儒》 人

教新课标版

目标定向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自学生疑

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ì 遮盖。衽rèn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éi 瘦弱。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 细、碎。骘zhì 排定。皓hào 白色。

2.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

幸:幸亏。

幸勿见怪

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三、学习释疑 1.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全书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2.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 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四、点难拨疑

1、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2、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五、归纳小结

六、课后作业: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第五篇:舌战群儒成语

【成语】:舌战群儒

【拼音】:shé zhàn qún rú

【简拼】:szqr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示例】:诸葛亮~,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歇后语】:诸葛亮游东吴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舌战群儒 成语接龙

【顺接】:儒冠误身 儒士成林 儒家经书 儒林丈人 儒雅风流

【顺接】:燔书坑儒 燔书阬儒 焚书坑儒 焚典坑儒 拘拘儒儒 老师宿儒 老手宿儒 名士夙儒

【逆接】:白费口舌 搬口弄舌 搬唇弄舌 搬唇递舌 笨口拙舌 笨嘴拙舌 笨嘴笨舌 闭口捕舌

【逆接】:舌剑唇枪 舌尖口快 舌干唇焦 舌底澜翻 舌战群儒 舌挢不下 舌敝唇枯 舌敝唇焦

下载八年级语文诸葛亮舌战群儒(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诸葛亮舌战群儒(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最终版)

    16舌战群儒 罗贯中 三维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理解其个性特点。 2、掌握文中人物对话以及举止、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舌战群儒成语故事5篇范文

    舌战群儒成语故事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

    舌战群儒简介(含五篇)

    舌战群儒简介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

    诸葛亮记叙文

    诸葛亮记叙文 诸葛亮记叙文1 终于有一天,八戒按捺不住心中冒险的热情,给高老庄的人留下一封信,便化身一道流光离开了高老庄。就在他腾云驾雾思索着到哪儿冒险的时候,一个黑洞突......

    诸葛亮语录

    名人名言诸葛亮 语录 经典语句 作者:诸葛亮诸葛亮资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名言 诸葛亮经典语录勤攻吾之缺。有文事必有武备。 —— 诸葛亮经典语录三国·......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的事迹三顾茅庐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

    诸葛亮家训

    刘备敕刘禅遗诏原文: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

    诸葛亮悼词

    诸葛亮的悼词 伴随着五丈原的萧萧秋风;伴随着无力统一汉室的绵绵长恨;伴随着对后主的悠悠牵挂,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历程。 54个春秋,对于担负社稷之任的你,即使再延长一两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