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12罗布湖,消逝的仙湖教案
课题
罗布湖,消逝的仙湖
主备人
刘倩
备课时间
5.6
备课组长签名
陈春云
教研组长签名
教学内容
罗布湖,消逝的仙湖
个性化备课
教 学 目 标 了解作者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以及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练习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4 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学习对比和直抒胸臆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练习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学习对比和直抒胸臆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那里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今天让我们走进曾经的仙湖,去感受那曾经的美丽,去探究他变化的原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以及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练习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 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学习对比和直抒胸臆的写法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航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1941年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1972罗布湖干涸时仅为450平方公里。
(二)文体: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我国从晚清开始出现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是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三)自测:
1、重点字词: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水泵bèng
裸露luǒ
戈壁滩gē
崩塌bēng tā
繁衍生息 fán yǎn
沧海桑田 cāng hǎi sāng tián
浑然一体 hún rán yì tǐ
2、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通过我国西部著名的罗布泊从如仙湖的广阔水域迅速干涸为沙漠的悲惨现实,批判指责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警示人类若还不以此为戒、保护和抢救自然,人类必然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和惩罚来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3、罗布湖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过去:充满生机广阔美丽环境怡人生命绿洲 现在: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死寂的荒漠
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次要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问难研讨
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这篇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引用资料、运用数字等一些说明方法去体会。
2、文章中形象性(文学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四段)
排比手法。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注重想象描绘:如“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注重想象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罗布泊当年的美丽。
文章有强烈的抒情性。请找出一两句抒情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剧。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检测:练习册基础练习
教 学 反 思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示范课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八年级语文示范课教案
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者:
地点:多媒体教室
时间:2012年6月11日 上午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3、细心揣摩文中富有表达效果的语句,深入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 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教学难点:
1、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2、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相关资料导入。(展示课件)
二、简介作者与文体
指名学生介绍文体。
三、检查预习,掌握词语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四、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今天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
2、罗布泊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同样的悲剧现在还有吗?作者还写了哪些悲剧?由此作者发出了什么呼吁?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拯救环境的忧患意识,及写作本文的目的。
五、具体研习,合作探究
重点阅读课文9—14段,思考问题:
1、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2、为了让悲剧不再继续上演,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你想对西部大开发提出哪些忠告?
分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六、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重点阅读课文14—28段。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最能震撼你的心灵,富有表 现力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仔细品味,并进行简单评析。
请你以“文中最能震撼我心灵的语句是,因为。”的句式说明理由。
七、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千百年来生长在罗布泊边上的一棵胡杨,见证了这沧海桑田的变化,你将向人类诉说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在诉说中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并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悲剧愈演愈烈,又何止是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就是我们周围的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板书设计: 见课件
教学反思:
第三篇:12《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姓
名:宋玉彬
省
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 学
校:依安县新发乡中心学校
通信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新发乡中心学校 邮
编:161504 电
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教案背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六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教材分析
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过去水草丰盈绿林环绕的罗布泊图片和现在死寂荒凉的罗布泊的
图片。
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
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学案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
戈壁滩
干涸
鹭鸶
浑然一体
裸露
·
·
·
·
·
·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cang海 sang田
吞 shi
和xu
荡yang
3、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戈壁滩:
沧海桑田:
4、请用本课所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至少用五个词)
二、研读课文题目: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它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后来消失了。感情基调是惋惜、悲痛、难过、遗憾。
教师:美丽的充满生机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了现在的连一滴水都没有的沙漠呢?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处理学案中的二个问题:(课件显示)(1)、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 明确:过去的罗布泊是仙湖,是绿洲。课文的
(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地方?文中又有哪些文段能够印证这一说法?
明确:现在的罗布泊是沙漠,是荒凉的。文中的“裸露”的“裸”是全部暴露;“脱尽”的“尽”是脱光了,说“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是指大地的植被严重破坏了,大地感到痛苦。
教师指定学生深情的朗读这些文段。
2、深层探讨,品文入理,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朗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过去的罗布泊的生机和美丽,也好像听到了现在的罗布泊在痛苦的呻吟,从前的罗布泊碧波荡漾,现在的罗布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改道,“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 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 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
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四、聚焦现实,引发忧患意识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环境严重破坏的图片。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收集的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污染的资料。
五、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教师:面对悲剧,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感受,结合文章语句赏析。
生
1、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生
2、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
3、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生
4、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六、延伸拓展、妙笔生花
拟写一条关于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学习活动马上结束了,但是只要我们心存生态意识,心存环保意识,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就会随手捡起一个包装皮,随时拧紧水龙头,随手关掉电灯,从我们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地球母亲,保护环境!
八、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
现在
水草丰美
一片绿洲
死亡之海
一片荒漠
改道 “四盲”
生态意识
环境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遗憾之处:由于时间的紧迫,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朗读品味课文内容,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部分——“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力不够强。另外,图片展示较多,显得重复繁冗。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 评选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遭
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重 点: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②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现主旨的写作方法。③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难 点:
①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②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本文属于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拓展延伸法。学生课前准备:
1、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作者的介绍以及关于罗布泊的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大家喜欢欣赏风景图片吗?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放映两组风景图片,大家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自由地讨论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图片放映完后)大家知道吗?其实,这两级图片都是罗布泊的景象,只不过一个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一个是一望无际、了无生气的茫茫荒漠。那么,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将会告诉我们这其中的原因。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互联网资料:
百度图片搜索_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CCTV国家地理罗布泊:
http:// 第二环节:课内求知
一、检查预习效果:请一位同学介绍昨天在网络中查找到的关于报告文学的知识。(明确: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和文学性。)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分别从文中找出罗布泊青春亮丽和恐怖凄凉景象的句子。(学生自由勾画并朗读)
齐读文段(投影显示文段)
三、追溯原因
1、生动的描绘,准确的数据让我们觉得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请联系你生活的经验推测这其间的原因。学生思考后回答(滥砍滥伐、破坏森林、过度放牧等)
2、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科学的考察后寻得罗布泊消逝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
3、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
4、胡杨诉衷肠(1、出示图片
2、讨论设计台词
3、渲泄悲情控诉人的贪婪。)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百度图片搜索:昔日的胡杨)
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再看。(播放视频:今日胡杨)
它衰败死亡,树干扭曲,树皮全无,僵硬的身躯支撑在沙漠之上。千年不死的胡杨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涸后终于成了干枯的“木乃伊”,整天以沙漠为伴,尴尬的面对人类。
四、小组讨论,再品报告文学特点:
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多媒体课件、板书相结合)①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②感受形象性。(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3)排比
第四篇:12《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练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基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萧瑟和煦裸露戈壁滩..
吞shì干hécāng海桑田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①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②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③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1、文中的画线句①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5、选文划线句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西部大开发是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你由罗布泊的消失,谈谈我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该注意什么?
三、语言品味(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 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开惨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4)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
(5)“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6)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7)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 8.8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8)课文举“青海湖”和“月牙泉”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9)“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10)“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11)最后一段连用了三个“救救”,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5、.用一系列具体、确凿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的。这种bty行为,使罗布泊沙化。
6、排比。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7、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都要大量用水,而当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8、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9、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5.语言品味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 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20万平方公里”“1000多平方公里”,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
参考答案
基础题
一、1.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造句(略)2.(1)
描写(2)说明(3)抒情(4)记叙(5)议论 3.神秘 沙漠美丽 绿洲 改道 四
盲 青海湖 月牙泉 4.罗
布泊曾经是非常美丽的,而现在却消逝了。它告诉了我们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
二、1.作者站在罗布泊边缘感慨万千。2.抒情 说明 3.前者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抒发了作者的痛惜之情,而后者只是客观的描述。4.(1)直抒内心痛苦而
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2)一针见
血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
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3)用数据来说明由于胡杨林的锐减而导致了沙漠化的扩大。1注音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
裸露(luǒ)戈壁(gē)荡漾(yàng)娱乐(yú)
2.词语释义: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蚕食、并吞。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臵、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4.内容提要: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5.语言品味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 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
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20万平方公里”“1000多平方公里”,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
(5)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 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 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急剧”“马上”“很快”明确写出塔里木河与罗布泊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
确切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人类致使塔里木河缩减、罗布泊消失的巨大危害。
(6)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开惨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比喻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为人们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7)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
次地制造了悲剧。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
(8)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 8.8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湖泊——青海湖的伤害.由些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三、写作手法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第五篇: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初二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课型:新授主备:宋延峰审核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重点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课前预习: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鹭鸶()栖息()濒临()戈壁()无垠()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A抽B.用c.截D.引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
3、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
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
4、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三、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内交流。)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六、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七、课堂训练:
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护所和栖息地。
④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萧瑟(冷落、凄凉)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B和煦(温暖)远眺(眺望)C.干涸(没有水)庇护(遮蔽)D.欢娱(使快乐)吞噬(吃)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C.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D.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4.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②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清沉重。
③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④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排序:________________
5、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罗布泊的现状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回忆
过去的罗布泊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除了罗布泊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都需要拯救。
6、光看题目不看课文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了读者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