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八年级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明白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情感目标: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大家喜欢欣赏风景图片吗?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放映两组风景图片,大家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自由地讨论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图片放映完后)大家知道吗?其实,这两级图片都是罗布泊的景象,只不过一个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一个是一望无际、了无生气的茫茫荒漠。那么,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将会告诉我们这其中的原因。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环节:课内求知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两次重温课文的内容。
3、在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4、全班同学分男、女两大组,在文中寻找描述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情景的语句,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看谁找得最准,读得最好!
5、自由讨论后回答: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又是什么使罗布泊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6、请同学们当一回公安战士,每四人为一小组,在文中寻找毁灭罗布泊的罪魁祸首,并用课文中的材料来概括说明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8、请同学们当一回法官,说说这时候最希望人类有怎样的反应?提醒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 第三环节:课内拓展 第四环节:课外延伸
第二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设计
焦作八中
赵改芳
一、概述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需用课时为一课时,45分钟。
2、本文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由昔日非常美丽的湖泊变成今日的荒漠。由罗布泊的今昔对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人类家园。
3、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和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班为普通班,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机械,对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堂上需要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景导入法(多媒体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默读朗读中感知课文,筛选信息)。
3、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引导。
设计特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穿插思想教育。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从课文出发,依托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第二课堂。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本节课是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进行的。
2、人教版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
3、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图片展示,导入新课。展示今昔罗布泊不同情境的图片,在强烈的对比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第二阶段: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和所提问题答案,理清文章思
第三阶段:重点研读,合作探究。画出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思考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第四阶段:品味语言,揣摩情感。通过品味重点语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第五阶段: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让学生思考罗布泊能否重现往日的生机,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七、教学评价
成功之处:
1、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本教学设计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2、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借助优美的ppt图片和教师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让学生快速阅读,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画出文中介绍昔日罗布泊和今日罗布泊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浏览,找到关键词句,培养其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4、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和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和句子的品读来探究、感知和领会。
5、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对环保的思考,对时事的关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有待改进之处:
给学生讨论交流时间可稍加延长;对优美语言品析时,如果加上学生动情的诵读,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总结
这篇课文以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警醒世人,呼吁人类要树立环保意识,做好生态保护。文章主旨鲜明,脉络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罗布泊的命运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触动并通过抒情语句的感染,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同时,通过设置情境,训练学生的写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学生的诵读中,明确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延伸,达成共识,让我们一起关心、保护我们的家园。
第三篇: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课文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
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的仙湖——罗布泊。
二、看题目:
1、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 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
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看能否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理出各内容在书中出现的次序。
(此问题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
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 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 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 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3、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 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四、请学生齐读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 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 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 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 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在此处理一下文章行文的思路)
五、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 ;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 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 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 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 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
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 “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 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 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 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 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
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
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六、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这罗布泊中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一棵草、一滴水你会说些什么?
2、热合曼是一个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你该怎
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
提示 :A、“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C、从出生到20岁,斯文 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D、从20—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E、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
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F、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的养育。
七、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
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
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
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
自己的家园。假如你是这罗布泊中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一棵草、一滴水你会说些什么?
第四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精读课文,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段落的圈划、朗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文章中心。
3.让学生明白人类因破坏环境而付出的沉重代价,增强环保意识,善待地球家园。教学重点: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读分析,深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难点:
课文用大量文字介绍胡杨林的用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出示图片,抽生谈感受
2、引入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课题进行分析、理解
2、检查预习
3、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三、品读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情感
1、从文中圈划出屏幕上所出示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② 今日罗布泊又有何面貌? ③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 ④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把握作者强烈的情感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理解课文用大量文字介绍胡杨林的用意。问题:文章主要是分析说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可为何又用5段之多的篇幅介绍胡杨林的情况呢?
明确:胡杨林作用(正面)防沙卫士、绿色长城、营造绿洲。
(反面)(失去它)沙漠扩大,沙进人退。
胡杨林特点:美丽、千年不死。——作者用意:作用如此重要且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胡杨林竟遭灭顶之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这既是胡杨的悲剧,又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是人类亲手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见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到了何种程度,正因如此,才引发了作者深重的忧虑,从而突出了文章中心。五、拓展延伸
师:其实,这样的悲剧又何止是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呢?就是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六、教师小结
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七、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对人们诉说什么?(200字)
第五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该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过去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消逝的罗布泊的现状,同时也追溯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得出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手是人,从而呼吁人类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沧海桑田。”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4、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难点: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字词掌握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吞噬(shì):吞食;并吞。裸露(luǒ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二)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三)合作探究
1、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今昔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2、罗布泊仙湖已经消逝,青海湖湖水正在下降,月牙泉却濒临干涸。你知道导致这样结果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吗?对西部大开发有何启示?
(四)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五)品味语言
文中语句有的是直抒胸义,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品读一下,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例句如下)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2、昔日: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 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 的地方。”
3、“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六)拓展延伸
1、月牙泉美景已经不在了,青海湖正在缩小,悲剧仍在继续。胡杨的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你能说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心中理想的家园?
(七)课文小结
悲剧不只是罗布泊一个,同样的悲剧还在很多地方上演,青海湖、月牙泉,还有千千万万的其它地方。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六、板书设计
昔日
生态意识
发展意识
真实
象
青海湖月牙泉
罗布泊
环保意识
形抒情
现在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