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权劝学》评课稿
《孙权劝学》评课稿
淮南市第二十五中 刘莉
4月26日,听了我校郑玉叶老师的《孙权劝学》,感受颇深。因为这节课在前年我也是做为公开课来上,所以觉得郑老师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总的来说,语文教学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并引导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 注重知识的积累
郑老师注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对课文中要掌握的词语反复练习。如单个的字解释,古今词义的差别,通假字,成语的运用。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字词,举一反三。既复习了旧课,又巩固了新知识。课堂上又教授学生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替、调、补、删。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二. 注重朗读教学
文言文教学朗读是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添字掉字读破句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而郑老师的课堂是书声朗朗。首先是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让学生个别读。课文中也不时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分别点评朗读效果,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读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三.注重环节的层次
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每个环节落实到位(一读)读通课文。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语气语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个层面的朗读,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并范读,起到引领作用。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读)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最后复述课文,整体感受文意。在这一步有意做了铺垫:告诉学生后面有抢答比赛,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接下来的字词句的反馈练习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与建议:
一. 忽视了课堂节奏
前面能够从容不迫,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多时,有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者灵活掌握。有时间就多找两个学生回答,没时间就少找两个学生答。比如,你认为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等问题。
二.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
郑老师想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学生二节课才能掌握的内容都压缩在一节课里讲,这样教学内容是充实了,但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掌握那么多的内容,这样就造成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如蜻蜓点水,每个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教案,教案是为学生学得更好来服务,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为了上完一节课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三. 忽视了一些细节
在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时,有个学生评价另一个学生读得不好,老师可就势让那个学生示范一下她是怎么读的,而不是只点评哪里不好,也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又如:复述课文这个环节,由于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复述要求,处理的不够灵活、不够深入,显得有些浮于表面。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艺术,发现缺憾,就是为了减少缺憾的出现,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更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努力!
第二篇:孙权劝学评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环节来加以说明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教。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文章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根据上述目标,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把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确立为教学重点,我把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确立为教学难点,因为在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后,为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1、朗读法。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范读、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等相结合。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从深度上由初读到精读到研读,逐层深入。
2、表演法,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吕蒙偶遇方仲永,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
三、说过程
1用大家熟知的三国人物激起学生兴趣,对手曹操的评价引发学生的好奇,走进《孙权劝学》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年代,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2、通过听读、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3、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旨。
4、拓展迁移,比较阅读:我们学过《伤仲永》,比较方仲永与吕蒙有何不同?方仲永与吕蒙相遇后的对话给学生启示,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健康的引导
5、作业布置。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有同学不认真该如何劝导,明确学习重要性。
四、说板书。
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既展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主旨。简单概括,让学生一目了然,又整齐美观.。(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孙权劝学》评课稿
四月是风和日丽的季节!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的到来!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下面先请我们的授课老师张老师对她自己设计的这节课进行点评。
~~~~~~ 刚才张老师就自己的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张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内容比较饱满,教态自然亲切,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基本完成了预设目标,达到了预设的效果。我个人觉得张老师本堂课的亮点基本体现如下:
一、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读”贯穿课堂始终。
学习语文朗读是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添字丢字读破句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往往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而张老师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读”贯穿课堂始终:初读——译读——品读——悟读——延读。课文中也不时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译读、穿越时空演绎对话等。使学生能做到熟读成诵,领悟文章情感。
二、充分体现了我校“生动课堂”的教学理念
张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进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比如:在译读环节一般情况都是老师串讲,而张老师却将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比赛翻译,看哪个组翻译得好。然后用竞赛的方式检测各组翻译效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又能在竞赛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学习的愉悦感。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再如“穿越时空,演绎对话”这一环节中,由三名学生分别演孙权、吕蒙和鲁肃等角色,这样的形式,效果很不错。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也能展示张老师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素质,这的确是张老师平时训练有方,管理有方。
三、由语气评析到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本文的又一亮点。
整体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每一次的诵读都能看到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的深入,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对话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注重基础,实而不华。
现在的公开课,多花哨。其实上课要以学生的基础和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张老师则抓住文本,注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对课文中要掌握的词语反复练习。如单个的字解释,古今词义的差别,通假字,成语的运用。
(课堂上又教授学生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替、调、补、删。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五、张老师的教态大方自然,语言比较有感染力,展现出一个年轻语文教师很好的素质。下面让老师们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来品评下这堂课。文言文少教多学“读、译、品、悟、延”五步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成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运用‚读、译、品、悟、延‛五步,有效提高了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我以为,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其中蕴含的古典美、人文美我们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所以,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
朗读课文要求老师给学生明确的方法指导。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读清节奏,缓急有致;读出韵味,抑扬顿挫。朗读的形式可以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导读、展示读等。老师提出听读的要求后,辅之以检测,通过老师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落实朗读的要求,学生们才能读的自然,读得有序,读的有致。通过读促进理解课文,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理解了文章,自然就对文章产生了兴趣。
二、译——译读课文,积累词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简约、典雅之美。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重要的词句,翻译时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对查阅相关工具书,直接记录课文旁边;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的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
译文时,要明确翻译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语句流畅。译文时给学生阶段性的总结和方法性指导,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文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落到实处。
三、品——品读课文,赏析妙处。
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去揣摩。
首先,抓住遣词造句精当、叙事描写特别富于表现力的地方,让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理趣。《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可以抓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来赏析。月光下的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好像)水中还有水草交错摆动,其实是竹柏的影子(而已)。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文字中没有月光,却让读者处处感受到月光。
其次,抓住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念。《岳阳楼记》中‚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一句就是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作者将迁客骚人看到自然景物‚或喜或悲‛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感情到此迸发出来,体现了作者的先忧后乐的思想,既与滕子京共勉,又表现了作者感情。由此,学生们透过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就可以感悟到范仲淹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更学习了他在贬谪的逆境中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四、悟——悟读课文,感受精彩
古典文学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淘沙炼金,去粗取精,如《史记》、《论语》等,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这些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表现出来的是独特语言形式,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由此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不知不觉间情感会变得雅致、俊朗、博大。古文是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情思的文章,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领悟了就能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文言文教学中,在学生们领悟了作者的思想之后教师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价值,感悟文本所蕴含的精神,培养学生们优秀的思想品质。然后再把这些形成语言文字积累起来,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意义就会变得普遍而深远了。如学《口技》,我们领略了口技人精湛的技艺,老师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口技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精湛的技艺?学生们自然就会答出靠的是勤学苦练,靠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若是学生们再能举出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奥运冠军李小双等人勤学苦练成功的例子,就更能激起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学会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精神。
五、延——知识拓展,锻炼提高 要学生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必须举一反三。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训练就要有足够的训练量和对训练的高度类型化的概括,积累足够的训练心得。这是用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再循环过程,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的。因而,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从课标出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历年来与课内课文相关的中考试题),编辑成校本教材,进行拓展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读、译、品、悟、延‛五步法,它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知识拓展的认知规律。这一设想能帮助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正确教育观,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语文教学应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
第三篇:《孙权劝学》评课稿
《孙权劝学》评课稿
4月12日,我到四中听教学能手谷恒景老师的《孙权劝学》,感受颇深。他的这节公开课教学环节紧凑,内容饱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亲切,问题设计难易适中。现将他在这一课的主要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陈书勇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请你和同桌分别扮演孙权和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读出什么样的情感来。”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揣摩人物的语气。再如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求学生会翻译。一般情况都是老师串讲,陈老师是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二. 注重基础,不华而不实
现在的公开课,谁上得活上得有特色上得花哨谁就能赢得好评。其实上课要以学生的基础和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陈老师则注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对课文中要掌握的词语反复练习。如单个的字解释,古今词义的差别,通假字,成语的运用。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字词,举一反三。既复习了旧课,又巩固了新知识。课堂上又教授学生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替、调、补、删。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 注重朗读教学,在读中领略语言美节奏美
语文课是基础课,朗读是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学生掌握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文熟悉的程度。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添字掉字读破句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而陈老师的课堂是书声朗朗。首先是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让学生个别读。课文中也不时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分别点评朗读效果,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读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四. 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现在上公开课无一例外地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得好是锦上添花,运用得不好就是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陈老师在课件的处理上既简洁明白,又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对吕蒙、孙权、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介绍,课堂的板书,讨论问题的提出,都用多媒体打出来,节省了不少时间。特别是让学生提出在翻译课文中遇到的问题时,用的是Word文档,学生提到哪一句,他就把哪一句反色显示,简单方便,学生不会的问题一明了然,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不足之处与建议:
一. 教学环节前松后紧。前面能够从容不迫,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多时,有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者灵活掌握。应多设计一些时间相对宽泛的问题,有时间就多找两个学生回答,没时间就少找两个学生答。比如,你认为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二. 教学内容安排过多。陈老师想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学生二节课才能掌握的内容都压缩在一节课里讲,这样教学内容是充实了,但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掌握那么多的内容,这样就造成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如蜻蜓点水,每个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这样教学,而是按部就班,一堂课只讲清一两个问题。比如:这一堂课就讲文言文的翻译,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翻译这句话的?”让学生自己总结翻译的技巧有:留、替、调、补、删。这样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三. 忽视了一些细节,粗心大意。如“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更”应读“gēng”,有“改变”、“改换”的意思,而不是gèng。读“gèng”音是“更加”、“又、再”之意。介绍司马光时有一句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的“纂”应读“zuǎn”,而不是“zhuàn”。老师稍微细心一点,查一查字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板书设计不当。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情节,理清思路。”老师板书为:劝学——就学——论议——结友。”“论议” 只是文中的一个词语,而不是一个情节,本文的情节应该是“劝学——就学——赞学”。“就学”和“赞学”都是“劝学”的结果,只不过一个是直接说明“劝学”的结果,一个是间接说明“劝学”的结果。
建议:编一个小课本剧,请三个学生模仿吕蒙、孙权、鲁肃,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小故事,表现人物说话的语气。朗读时配以音乐,在舒缓的音乐中朗读,增加朗读的效果。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在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时,有个学生评价另一个学生读得不好,老师可就势让那个学生示范一下他是怎么读的,而不是只点评哪里不好,也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总之,陈书勇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的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都能沉浸在轻松的教与学中,值得推广和借鉴。点评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海涵。《孙权劝学》评课稿 第四中学:刘从中
语文教学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用到质疑、讨论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目标的确立体现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很恰当过渡语的设计自然巧妙“言为心声”等等
第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先让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目的是培养他们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归纳并强调重点,强化记忆。第三、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指导到位,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每个环节落实到位(一读)读通课文。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所以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语气语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个层面的朗读,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并范读,起到引领作用。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读)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最后复述课文,整体感受文意。在这一步有意做了铺垫:告诉学生后面有抢答比赛,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接下来的字词句的反馈练习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总个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但也有些问题和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读,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问题,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自主的基础上去合作去探究。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深入,学生没能尽情地展示。课堂的随机应变和驾驭能力不强。比如,范读之后,应该让学生再次朗读;疏通文意部分,课堂反馈练习之后,应让学生对着屏幕再次记忆。给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求不够明确,比如:复述课文这个环节,由于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复述要求,处理的不够灵活、不够深入,显得有些浮于表面。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今天听了五中华红秋老师执教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深深的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教学既有创新,求真务实,充分突出课标中规定的“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有许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品味借鉴,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看法:
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从教师提前完成准备的学案当中看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依据于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比清晰,分明,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在多维目标中更注重双基,这是本节课最心慰的地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突破目标,获敢新知。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通过本节课观摩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是执教者精雕细练的杰作,本节课教师下了不少功夫。
1、教学思路设计较比清晰
通过《与朱元思书》学案看出,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了本节课,通过导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欣赏课文——拓展练习,整个的教学流程较比清晰,脉落清楚,这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导学案的使用应该说是他的一个亮点,学生预习与跟踪教师学习都起了引领作用。
2、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导课: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既简练的方式直接进入本节课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及文体简介:主要简介“骈体文”,本文就是南朝时盛行的一篇写景小品文,简介作者,教师着重介绍了作者“编撰出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主要交待作者背景与处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目的,意图以及作者心情打下了伏笔。
朗读课文: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拔字、词、句,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如:读字、词,让学生注意发音准确,朗读要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同时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有默读,提问学生有感悟朗读,并让学生找出骈句,让学生去品读,同时还放录音,倾听有节奏的示范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体会,掌握朗读的技巧,授之以渔,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疏通文意,欣赏课文:
华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修词方法,古今通用,通假字等。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如:
1、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作者如何写“奇山”?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的主旨,从而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尽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3、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始终把自己置身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能够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让学生在平等中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配合较比默契,教师对学生评价,点拔及时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以展示,课堂的实效性比较强。
三、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
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专业技能,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较强。
1、教师语言规范,简练,思维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举止得体。
2、能娴熟的掌握多媒体技术,能自制课件,收集材料,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质疑。
4、板书设计简约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憾,下面就说一下不足之处:
四、不足建议
1、本节课教师没有完成即定的教学流程,拓展训练没有进行就已超时,因为教师在时间上安排不合理,教师调控,应变能力不强。
2、本节课虽然有导学教案,但听课者手中没有,教者应明确口述或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让听课者对本节课有更清楚的认识,另外导学教案中也缺少重点,难点,这应是教师的失误。
3、学案中规定,本节课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但现实中仅使用了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都没有明显体现。
4、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学习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5、教师讲的内容太多,学生说的少,并且教师语速较快,没有注意听教师的感受。
6、教师评价单一,就是“请坐”,可用一些肯定或激励性语言能更好。
7、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现实的联系没有讲清楚,要理解作者处境写出了此文,而现在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是我的点评,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今天第二节课,我听了xxx老师上的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获益匪浅,现在由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
X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导入,画龙点睛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情景导入时,X老师用那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讲解朗读、方法多样
作者简介上,X老师采用了让学生简介的办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字词讲解采用卡片式,解决方式新颖。课文朗读上,重点突出,有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课文朗读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学法指导,还采用适时点评打分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颖
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一句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四、感知内容,层次清晰
感知课文内容部分,x老师的分析富有层次性,能够通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课文内容,效果明显。
五、品味赏析,设计科学
品味赏析部分,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作业设计,典型科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x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文言文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再作评说。
今天第二节课,我听了xxx老师上的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获益匪浅,现在由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
X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导入,画龙点睛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情景导入时,X老师用那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讲解朗读、方法多样
作者简介上,X老师采用了让学生简介的办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字词讲解采用卡片式,解决方式新颖。课文朗读上,重点突出,有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课文朗读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学法指导,还采用适时点评打分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颖
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一句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四、感知内容,层次清晰
感知课文内容部分,x老师的分析富有层次性,能够通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课文内容,效果明显。
五、品味赏析,设计科学
品味赏析部分,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作业设计,典型科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x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文言文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再作评说。
第四篇:《孙权劝学》评课稿
我看《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观看了《初中语文课堂实录》中一位教师的《孙权劝学》的教学实录,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
一、以人为本,焕发活力
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自主合作、共同探究。学生听得全神贯注,读得琅琅上口,说得头头是道,品得有滋有味。如教学中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对人物语言朗读语气的分析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和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二、重视朗读,以读促说,以读促教。
在这节课堂教学展示中,这位老师以朗读贯穿课堂始终。(1)朗读形式多样化:既有教师诵读、范读,又有学生齐声读、个人读、小组读等。(2)朗读还有一定的层次感:由教师诵读示范——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读出语气——当堂背诵,朗读真正做到了层层加深,教师巧妙地以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文意,品味了语气,领悟了感情。所以,课堂上学生们的朗朗书声,让我明白了学生的理解变得轻松自如,且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三、重视学法指导
在这节课中,这位教师能恰当地利用一些友情提示给学生进行学习文言文的学法指导。如在读准字音这一环节,教师最后点评总结:文言文中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在指导学生翻译完后,教师又利用投影巧妙地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学法总结——翻译五字法:(1)留(2)替(3)调(4)补(5)删,并且教师还对每一个进行仔细解说。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学法指导对学生是非常有效的,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这篇文章的意思,也让学生掌握了这种文体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的课前自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语言亲和且精炼
实录中,这位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亲和而且还很精炼。教学中,她始终能以笑容面对学生,学生回答时能非常专注地倾听,并不时给予肯定,整节课的教学语言都很亲和。另外,她的语言还很精炼。
我们都非常清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精炼”,语文教师教学中的用语要去粗取精,十分精炼,言简意赅,以一敌百。精炼而概括的语言能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教师对学生答问讨论情况下作引导、总结时,都要精辟有启发性,以体现出教师独到见解,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这位教师的教学用语就真正做到了精炼,因为她不论是导入新课、总结点评,还是过渡衔接、引导启发,或是最后赠言,都能体现这一点,这是最值得我学习的一点。
一节课自然有其值得赞赏的优点,当然也有其欠缺的地方了。这节课,我个人认为有一个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那就是这位教师在教学时,每次给学生自由朗读,独立翻译,小组讨论,自由背诵等的时间都明显不够,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得好,这节课恐怕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够时间,让学生真正能把所学知识给掌握牢来。
总的来说,听了这节课后,我真正受益匪浅,它指引我如何去教好学生朗读,教好学生品味语句,教好学生学文言文等,我会继续利用这种现代化的手段来学习更多好的教学方法的。
第五篇:《孙权劝学》教研评课稿
《孙权劝学》评课稿
抚远四中
王艳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组的教研活动由我来进行评课。下面我就对王新宇的这节课进行简要点评。
首先,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王新宇的这节公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内容比较饱满,教态自然亲切,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基本完成了预设目标,达到了预设的效果。我个人觉得王老师本堂课的亮点基本体现如下:
一、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读”贯穿课堂始终。
语文课是基础课,朗读是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学生掌握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文熟悉的程度。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添字丢字读破句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往往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而王老师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读”贯穿课堂始终:初读——译读——品读——悟读。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指导到位,首先是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让学生个别读。课文中也不时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译读、穿越时空演绎对话等。并且由读通到读出语气停顿,再到读出感情,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二、充分体现了我校“生动课堂”的教学理念。
王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进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比如:在译读环节一般情况都是老师串讲,而王老师却将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比赛翻译,看哪个组翻译得好。然后用竞赛的方式检测各组翻译效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又能在竞赛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学习的愉悦感。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再如“穿越时空,演绎对话”这一环节中,由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等角色,其余学生读旁白,学生在品读分析人物形象之后,对人物的语气把握得十分恰当,读得入情入境,同时体现了学生的整体合作精神,效果很不错。
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也能展示张老师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素质,这的确是张老师平时训练有方,管理有方。
三、由语气评析到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本文的又一亮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体会说话者语气来把握人物形象。同时通过评价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发现。每一次的诵读都能看到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的深入,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对话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注重基础,实而不华。现在的公开课,谁上得活上得有特色上得花哨谁就能赢得好评。其实上课要以学生的基础和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王老师则抓住文本,注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对课文中要掌握的词语反复练习。如单个的字解释,古今词义的差别,通假字,成语的运用。(课堂上又教授学生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替、调、补、删。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五、王新宇老师的教态大方自然,语言比较有感染力,展现出一个年轻语文教师很好的素质。
然而,任何课堂都没有尽善尽美的,语文课堂更是如此。我认为新宇的这节课在以下方面有些不足:
一、品读课文的环节中问题设计不够细化,屏幕上虽然显示的是两个问题,但在品析过程中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2)孙权几次劝说吕蒙学习,结果如何?
(3)文中哪些句子揭示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
二、有些知识点还需注意准确,如:“蒙乃使就学”中“乃”字可解释成“于是,就”,与“肃遂拜蒙母”中的“遂”同义。
三、细节上还需注意。如:在黑板上板书应该清晰,有条理。
四、课堂各环节时间分配上还要得当,如:译读环节用时过多,如师徒对充环节可删去。
总之,王新宇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都能沉浸在轻松的教与学中。
(读书名言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