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教版四年级科学光与生活教案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光与生活教案
第四课光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光源的发展,电灯是怎样发明的。2.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设计意图: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三课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学以致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收集、分析、比较信息,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
本课以研究光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学以致用,并学会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任务驱动页图片;光的用途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通过一幅现代大城市的夜景图,反映出万家灯火的景象。主题人物彬彬、琪琪和贝贝正在讨论着有关的问题:“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真美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么样呢?”确实,现代大都市假如没有了电灯,这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出了我们要研究“光与生活”的主题。1.出示 任务驱动页的图片,灯火通明的城市。2.提问
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灯光与我们的生活。3.目的
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一:光的利用与发展
这个活动是一个搜集资料、进行交流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利用与发展,知道光(主要是照明)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道光的利用与发展是经过了人类漫长岁月的里程,知道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发展更多既节能又明亮,既安全又实用,对人类生活有更大贡献的新光源,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打扮得更美丽、更迷人。引申的问题
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光的利与弊
怎样才能正确地利用光为人类服务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光的利用,知道光确实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在教材中就列举了太阳能计算器、光导纤维、口腔科手术灯、激光手术、交通灯和太阳能热水器等。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光也可能伤害我们的身体,如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会伤害眼睛,城市的玻璃幕墙会反射阳光,产生光污染等。1.引趣
你知道是谁发明了电灯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他。2.阅读
阅读爱迪生与电灯的资料。3.交流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人们更容易地获得了光明,那么在没有电灯之前,人们是如何利用光的呢?人们对光的利用与发展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媒体 出示课本图片。5.讨论
说说图片中人们利用了什么光,重温人类对光利用的历史,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6.交流
没有光,生活就会一片黑暗,生活利用到光的地方很多,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用?如果没有了光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7.归纳
光的其他用途和光的重要性。8.讨论
光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今天,大家带了许多资料回来,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9.交流
说说你知道的光的利弊,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10.归纳
光有利也有弊许多用途,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它们才能为人类造福。
资料:
什么是光污染:
没华灯溢彩,霓虹闪烁。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然而夜景灯在使城市变美的同时也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城市上空不见了星辰,刺眼的灯光让人紧张,人工白昼使人难以入睡。城市建设和环境专家提醒说,城市亮起来的同时就伴随着光污染,而“只追求亮,越亮越好”的做法更是会带来难以预计的危害。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炫眼夺目。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
人工白昼: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亮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第二篇: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
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
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
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 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4)学生汇报结果。
(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
(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5、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
2、镜子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镜子反光和成像的实验。
情感、态度、精神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平面镜,用橡皮膏粘连在一起能构成一定角度的两面同样大的方形镜子,一种小玩具。
2.挂图或投影片——额镜。
3.动画、录像。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1)出示镜子。(2)谈话:
①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②用镜子可以做什么?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关于镜子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镜子能反光(把学生带到室外。)
(1)讲述:每人设法用镜子把这面处在阴影中的墙照亮。
(2)学生实验。
(3)讨论:
通过讨论,渗透反光的含义。
①照到墙上的光是从哪里来的?
②镜子本身会发光吗?如果是夜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如果你站在阴影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这说明光是从哪里来的?
③指一指,太阳光来自哪个方向?镜子使太阳光照向哪个方向?
④这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
(4)讲述:试一试,怎样让镜子反射的光左、右、上、下移动。
通过这个实验,渗透反光角度的变化。
(5)学生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镜子能使太阳光改变方向,返回去或转向其他方向,这叫反光或反射光。(板书:反光)
2.指导学生认识反射光的应用
(1)在墙上左边和右边分别贴上写有文字的纸片。
(2)讲述:下面,请一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左面的纸上,请八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右面的纸上。比一比,两张纸上的亮度是否相同?
(3)学生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什么?(也可根据情况选择播放镜子游戏的视频录像)
(6)讲解:实验说明,反射光越多,被照射的地方越亮。(出示额镜图)耳鼻喉科大夫头上戴的额镜,应用的就是这个道理。额镜可以把阳光或灯光反射并集中到一点,从而把耳内或鼻腔内照亮,以便医生检查耳、鼻内的情况。
3.指导学生认识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1)谈话:
①当你面向镜子时,可以看到什么?
②把铅笔、苹果、玩具等放在镜子前面,可以看到什么?
③镜子里真的有人吗?有铅笔、苹果、玩具吗?那你看到的是什么?
(2)讲解: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3)分组观察:物体与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汇报观察结果。
(5)讲解:物体与物体在镜子里的像,颜色、形状、大小是相同的,左右是相反的。
4.游戏——比比谁找到的像多
(1)讲解:下面,我们用镜子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每组都有二面用橡皮膏连在一起的小镜子,把这二面镜子立在桌上,成为“人”字形,在二面镜子前面立一个玩具小猴;把二面镜子慢慢向内或向外移动,可以改变二面镜子之间角度的大小。试一试,在镜子里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猴的像?怎样移动镜子看到的像会减少?怎样移动镜子看到的像会增多?比一比,谁看到的像多?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如果二面镜子相对,在镜子里可以看到无穷的像。这是关于镜子里的像的一个秘密,你们通过实验自己发现了。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关于镜子的作用。下面请你看一段录像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镜子有什么作用?
②镜子里的像与实际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3、彩 虹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2.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彩虹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本课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造彩虹,找彩虹等实验,最终了解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丰富对光的认识;在实验的研究上学会分析、推理和归纳,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研究彩虹的相关知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通过活动了解阳光与彩虹的关系,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任务驱动页图片;彩虹图片、制作彩虹的演示及分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本课驱动页由一幅图构成。图中反映了在一个开阔的原野里,有一条美丽的彩虹挂在天边,四位主题人物奔跑着去看彩虹,他们对彩虹很感兴趣,正在讨论有关彩虹的话题,“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彩虹太美了!”“我们也可以做彩虹吗?”这些问题不单是主题人物感兴趣,我们很多学生同样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通过任务的驱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活动一:再现彩虹
很多同学应该都见过彩虹,对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天边,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然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彩虹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呢?这个活动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样得到的。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彩虹的活动,了解彩虹。1.引申的问题: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光看起来好像没有颜色,我们通常叫太阳光为白光,但它实际上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彩虹,实际上是白光透过了无数个雨、雾的水滴(或水珠),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混合成的。当白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改变了传播方向。各种颜色的光改变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种颜色的光。
2.导入:课本任务驱动页的图片。
3.提问: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我们也可能做彩虹吗? 4.引导: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彩虹。5.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6.导入:利用喷壶制造彩虹或出示该活动的图片。7.提问:彩虹大家都见过,你知道它的出现与什么有关吗?
8.介绍:彩虹的出现与阳光和空气中微小的水滴有关。在有阳光,空气中有较多小水滴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方向就能看到彩虹。9.观察
要全面的了解彩虹,我们可以自己再现一条彩虹,找出它更多的特点。
10.讨论:再现彩虹要有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人造彩虹”的三个必要条件:
(1).背对太阳。(2).顺着太阳光的方向看。(3).向空中喷充足的水雾。11.活动:做再现彩虹实验。
12.交流: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后记录在书中的空白处。13.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彩虹。
三、活动二:阳光是彩色的吗?
把装满清水的杯子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杯子后,就可以看到透过杯子射出来的光是彩色的,颜色排列的顺序也跟彩虹一样,也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如果我们用东西挡住阳光,刚才有颜色的光就不见了。我们再看看阳光的颜色是白色的,水和杯子都是透明的。当阳光透过透明的清水后,我们把白色的太阳光(科学上称为复色光)通过透明的媒质以后变成有颜色的光(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上面做的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光的色散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求杯子的杯口直径要比杯底的直径大。1.引申的问题
白色的光能够分散为七种颜色的光,那么七种颜色的光又能否合成。2.导入:出示一杯水和一张白纸。
3.问题:阳光穿过这杯水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4.演示:按照课本图提示进行。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阳光照着的窗台边上,在杯子下方的地面放一张白纸,让阳光透过杯子照在白纸上,调整杯子的位置,让学生看到彩虹现象。5.出示:一盆水,一面镜子,一张白纸。6.演示
将室外射进的阳光反射到纸板上,光线通过水后在纸板上形成了彩虹。7.问题: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讨论:这个实验包括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9.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10.汇报:学生汇报发现:挡住阳光就没有了彩虹,没有水也没有彩虹。
11.归纳: “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彩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阳光穿过水或水雾时会被分解为各种单色光,这时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彩虹。12.拓展:你还能通过哪些方法验证你的结论。13.媒体:
播放《彩虹》视频。
4、光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光源的发展,电灯是怎样发明的。2.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设计意图: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三课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学以致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收集、分析、比较信息,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
本课以研究光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学以致用,并学会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任务驱动页图片;光的用途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通过一幅现代大城市的夜景图,反映出万家灯火的景象。主题人物彬彬、琪琪和贝贝正在讨论着有关的问题:“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真美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么样呢?”确实,现代大都市假如没有了电灯,这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出了我们要研究“光与生活”的主题。1.出示:任务驱动页的图片,灯火通明的城市。2.提问
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灯光与我们的生活。
3.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一:光的利用与发展
这个活动是一个搜集资料、进行交流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利用与发展,知道光(主要是照明)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道光的利用与发展是经过了人类漫长岁月的里程,知道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发展更多既节能又明亮,既安全又实用,对人类生活有更大贡献的新光源,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打扮得更美丽、更迷人。引申的问题: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光的利与弊
怎样才能正确地利用光为人类服务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光的利用,知道光确实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在教材中就列举了太阳能计算器、光导纤维、口腔科手术灯、激光手术、交通灯和太阳能热水器等。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光也可能伤害我们的身体,如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会伤害眼睛,城市的玻璃幕墙会反射阳光,产生光污染等。
1.引趣:你知道是谁发明了电灯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他。2.阅读:阅读爱迪生与电灯的资料。
3.交流: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人们更容易地获得了光明,那么在没有电灯之前,人们是如何利用光的呢?人们对光的利用与发展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5.讨论:说说图片中人们利用了什么光,重温人类对光利用的历史,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6.交流:没有光,生活就会一片黑暗,生活利用到光的地方很多,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用?如果没有了光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7.归纳:光的其他用途和光的重要性。
8.讨论:光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今天,大家带了许多资料回来,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9.交流:说说你知道的光的利弊,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10.归纳:光有利也有弊许多用途,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它们才能为人类造福。
5、健康饮食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及其来源。2.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3.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能力培养 :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健康饮食”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发展分析、类比推理、定量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等探究技能,从而关注自己以及他人的身体健康等。本课是单元的第一课,让学生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以学生的兴趣驱动活动的继续,使探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准备:
学校饭堂一周食谱图片、食品卡片、饺子、包饺子所用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学校饭堂的公告栏前,学生在观看一周食谱。为什么食谱中每餐都有蔬菜呢?那么多的食物,如何吃、吃什么才健康呢?这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二、活动一:饺子里面有什么
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较全面、较均衡,所以本课选取了饺子作为让学生了解食物营养成分的对象。什么叫素食者?
不吃肉的人叫素食者。他们的食物主要由水果、蔬菜、豆类、谷类、面食和乳制品组成的。这种饮食如果搭配得当,对健康很有好处。引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食物?
汽车需要燃料才能发动——我们的身体也一样。身体的燃料就是食物。食物含有能量,可以让你的心脏跳动、肺呼吸、肌肉运动,许多其他的生理过程也要靠食物提供的能量才能顺利进行。食物里的营养成分还可以让你成长、更换老化的细胞、修复伤口、保持健康,同时我们也能享受咀嚼美食的乐趣!1.导入
上课前老师请来了一位营养学博士,听听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用幻灯片或图片出示):“饺子在不少地方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众多食物中较全面、较均衡的。” 2.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饺子吗?(出示饺子图)那为什么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众多食物中较全面、较均衡的呢?你打算如何来解开问题的答案呢? 3.小组讨论。
4.活动:小组观察,解剖饺子,了解饺子里面有什么。
5.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如食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
6.思考:饺子之所以包含了较为全面的营养是因为里面包含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你想用什么馅料包一顿饺子呢?下面请各位同学设计一张饺子原料列表,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请注意各营养物质的搭配。7.小结:
今天我们对饺子来了一次解剖,在解剖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了解到了饺子包含了较为全面的营养,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人如:素食者、回族人等来说我们在包饺子时所用的材料必须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尊重其个人信仰及民族。8.拓展:
回家尝试亲手包一顿饺子,重温饺子不同部分里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小课题研究:为什么我们需要食物?
三、拓展: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刚才同学们结合“食物金字塔”,就各人的饮食是否合理,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作出了分析和探讨。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根据“食物金字塔”的建议,设计出一份既美味又能吃出健康来的一周晚餐食谱。1.活动:
分组设计。(提示学生晚餐食谱可选季节,注意部分食物有季节性)。
2.交流:分组汇报,突出自己小组的特色。学生间相互对食谱进行评比(每人有两颗星星进行投票,得到星星最多的食谱为优胜)。3.评价:优胜小组设计的食谱,为什么合理?
四、活动二:昨天吃了什么?
“食物金字塔”对均衡饮食起指导作用,塔基为蔬果、谷类、面制品,应时常进食;中层为肉类、蛋、奶、乳制品、豆类及果仁,应适量进食;塔顶为脂肪、油、糖、酒类及盐,应少量进食。养成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全面合理摄取充足营养的饮食习惯。1.提问:
上节课我们对饺子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还记得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有什么吗?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等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师从各种食物中获得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对食物中营养成分来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播短片。短片中包括: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介绍,营养学家为人们健康饮食设计的“食物金字塔”的介绍。)2.游戏: 找秘密(出示几种食物如米饭,苹果等,准备好卡片上面印有“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蛋类和豆类”;“奶制品类”、“油脂类”等字样,让学生把它们贴在相应的食物下面,如米饭:属于谷类,里面含丰富的糖、维生素等。)3.任务:
回想一下昨晚的晚饭,你都吃了些什么,都含有这五大类食品吗? 4.引申的问题:
A.早餐的好坏与工作学习的效果有关系吗?
适当的早餐可以使人的体力充沛,很好地适应工作负荷,还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并优化脑功能。不吃早餐的学生,记忆力、语言流畅程度及创造性明显低于吃早餐的学生。B.为什么不应该偏食、挑食?
因为人的生命活力、新陈代谢,需要种类繁多的营养素,既需要蛋白质,也需要维生素,还需要铁和铜等,而任何一种食品的营养都全面。偏食、挑食,就容易造成营养不全,不利于身体健康。
C.人们吃食物怎样才算种类齐全?
人们进食每天应保证有粗细粮搭配的主食,鱼、肉、蛋、奶、豆类,绿色或黄色、红色蔬菜和新鲜水果类,烹调用油及其他调味品等。D.小孩子喝酒有什么不好?
小孩子喝酒,容易使肝、胃受到伤害,还会降低免疫力,甚至会伤脑,使记忆力下降,影响大脑正常发育。另外,小孩子饮酒,还影响性发育。E.肥胖有什么不好?
肥胖不仅影响体形,更重要的是,它还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胆石症和中风等多种疾病。F.怎样预防儿童肥胖?
儿童吃的食物要遵循少糖、少油,保证蛋白质和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的原则,尤其要少吃甜点心和少喝甜饮料,同时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五、拓展:设计营养合理的晚餐食谱
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周晚餐的食谱,初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能力。了解食谱是否注意均衡营养,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既能满足营养成分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口味的要求。
六、活动三:吃进去的食物变成了什么?
按图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由哪些消化器官,分别有什么变化?图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一些工具及相应的操作只是作为类比,代表食物进入体内的变化。
出示教材配 “人的消化系统”的教学挂图,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挂图把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知道消化系统的工作是把食物变为身体可以利用的物质,以供能量、生长和损伤修复的需要,保证新陈代谢,完成机体的各种基本功能。消化系统就像一个转化流水线一样,通过不同的途径,对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3种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处理。这些营养成分和其他营养成分被提取之后,消化系统就会将其他废物排出体外。食物在口腔与唾液混合嚼碎后,由食道送到胃,与胃内的消化液混合,分解成黏稠糊状进入小肠,在小肠中,食物变得更细小,有用物质透过小肠壁吸收经血液送往全身,没有被吸收的物质进入大肠,其中大部分的水及矿物质被吸收,剩余的残渣直接送到直肠,由肛门排出体外。食物完成在体内的“旅程”,它的外形及成分、数量不断地变化,与吃之前比较,有很大的不同。这趟“旅程”长约9米,历时约24小时。1.问题:
上节课不少同学设计了既符合营养要求又十分美味可口的食谱,你知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到哪去了吗?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阅读:学生阅读书上的相关知识。3.媒体:播放消化过程flash动画。4.交流:以小组形式汇报和交流。
5.媒体:播放《食物变成了什么》视频,加深理解。6.作业:完成课本的填空。
七、拓展:养成饮食好习惯
判断图中人物的饮食习惯好不好,归纳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彬彬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波波刚吃完饭就应约去游泳; 妍妍饭前把手洗干净;
波波踢完足球后,满头大汗直奔冰箱找冷饮喝; 琪琪吃饭前还要吃雪糕;
妍妍一日三餐准时进食(时间分别为7时、12时、18时); 妍妍和琪琪在街边的无牌小摊买小食吃;
波波吃饭狼吞虎咽,而且吃到肚皮都撑起来了还继续吃。1.引导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饮食方面人们总有不少的坏习惯,下面就让我们以游戏的形式来判断一下以下的饮食习惯到底好不好。2.游戏
随机抽取课本的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呈现),让学生判断并对不良的习惯予以改正。3.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课题研究:调查身边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及危害。小组定研究提纲。资 料:
人体消化系统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许多小腺体,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满足人体发育、生长、生殖、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物理性、化学性的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食物能使人保持健康
食物中含有多种不同的物质,这些物质共同起作用才能使人的身体保持健康。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土豆、稻米和面包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牛奶、黄油和奶酪等是脂肪性食物。食物中有助于人体生长并能够使受损部位自行修复的物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肉、奶、蛋、果仁和谷粒中。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人类保持健康所必需的,它们保证了机体内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食物中还含有较硬的纤维,纤维对维持小肠的良好工作状态是很有好处的。我们从食物中吸收水分,同时还喝进很多水。血液需要大量的水来把上述这些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处。
6、呼吸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2.知道肺活量的测试。3.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体会合作的意义。3.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呼吸与健康”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二课。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人体的呼吸过程等科学知识。继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项项有趣的试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着高涨,在本课的学习中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以学生的兴趣驱动活动的继续,使探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准备:
皮尺、空饮料瓶(1.25升或250毫升)、吸管、盆子、水、游戏、油性笔、秒表等。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花样游泳队员正在水中训练,她们在水下能较长时间憋着气,变换着各种优美的姿态,学生们看了既惊奇又佩服。为何常人很少有像花样游泳队员那样的“气量”呢?常人的“气量”有多大呢?怎样才能让“气量”变大呢? 1.导入
播放一段花样游泳的视频片断或出示有关的图片。2.提问
要成为一名花样游泳运动员除了会游泳外还需要一项出色的技巧,你知道是什么吗? 3.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土壤进行研究。
二、活动一: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按图说出吸气时,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分别经过哪些器官,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里发生变化。图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不同颜色的气球只是作为类比,红色代表吸入的新鲜空气,蓝色代表呼出的气体,空气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并根据观察结果画出新鲜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我们呼吸的空气看起来很干净,但实际上空气中漂浮着许多灰尘和其他一些小东西。当你吸气时,这些微尘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最后进入肺。鼻腔里面有细细的毛,可以过滤一些微尘,余下的会被一种黏性物质粘住,这种物质叫做黏液。鼻腔、咽喉和气管内都有黏液。有时黏液粘住的灰尘太多了,你就会咳嗽或者打喷嚏,把它们排出体外。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经常用嘴呼吸不好?
经常用嘴呼吸,不仅使喉咙干痛,而且没有鼻子的“过滤”系统和分辨能力,容易把病毒、细菌、灰尘吸入体内。b.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习惯?
挖鼻子极易损伤鼻腔黏膜,造成炎症,甚至出血,这会严重影响鼻子的呼吸功能,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c.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呼吸吗?
年正常胎儿在母体里是不呼吸的,他们需要的氧气和养料都通过脐带和胎盘直接从母亲的血液里摄取。d.肺泡的数字:
你知道吗?如果把人体内部的肺泡全部展开,总面积约有 100米 2。1.提问
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将会经过一条怎样的一条路线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吧!2.媒体
播放《我们怎样呼吸》视频,了解呼吸的过程。3.任务
缓慢地呼气和吸气一次感受气体在你体内的流经路线,结合你对刚才片段的理解把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写下。然后结合空气在人体的路线在自己的探究小组内向同学复述。a.分小组进行呼气、吸气,感受空气在体内的流经路线。b.完成课本的填空。c.相互复述。
d.结合课本图进行汇报。4.小结
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人类也是一样。对于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同学们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5.目的
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以及播放模拟气体进入人体的短片,帮助他们理解相应的知识。6.作业
课后探究以下的问题:为什么经常用嘴呼吸不好?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习惯?
三、活动二:观察呼吸时身体的变化
让学生分别尝试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感觉两种呼吸时身体的哪一部分差别最大。再把手放在该部位再尝试几次,感觉变化,知道呼气和吸气时胸廓或腹部会发生变化。然后通过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比较所测得的数据,看有什么发现?胸围差最大的同学与胸围差小的同学有什么区别?我们会发现,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良好的呼吸功能对人的健康与发育极有好处。引申的问题:
呼气与吸气时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呼气时,我们的胸腔会内缩,横膈会上升到原来的位置,同时肋间肌放松使肋骨向下、向内运动,从而导致胸腔容积缩小,胸腔内压随之升高,于是二氧化碳废气就被排挤出肺部。当我们吸气时,胸腔会向外扩张,位于胸腔下面的横膈会下降,同时肋间肌收缩,带动附着在上面的肋骨向上、向外提,从而导致胸腔容积扩大,胸腔内压随之降低,于是外边的新鲜空气就趁机跑到了肺里,带来更多的氧气。1.引导 上一节课我们追踪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同学们你们是否有留意到在呼吸时身体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你们打算如何去研究这一问题呢? 2.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3.活动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可在深呼气和深吸气时观察和测量胸廓或腹部的变化。4.测量
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深呼气和深吸气时胸围的变化,同时把小组成员数据作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测量实验。
比较数据,填写记录表。5.交流
小组汇报,找出班上胸围差最大的同学。6.小结
同过这节课的测量和对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良好的呼吸功能对人的健康与发育极有好处。)7.目的
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何进行测量、如何进行记录、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需要在测量活动前与学生共同讨论明确,以增强活动目的性和有效性。
四、活动三:比比谁的“气量”大
本活动是活动2的进一步验证,用简易的仪器测量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项标志。完成实验后用尺子测量小组各成员的起止标记之间的距离,找出距离最大者。距离越大则证明呼出的气体越多,因此距离最大者也就是肺活量最大者。这些肺活量大的同学一般都爱运动,他们的身体发育都良好、健康,呼吸功能也比较好。1.引导
上节课我们对呼吸时自身身体变化进行了测量,经过对数据比较,我们得出了呼吸时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下课后就有同学找我表示不服气,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法吗?好今天我们就再来比比谁的“气量”大!2.演示
用简易的仪器测量肺活量并做好记录。肺活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项标志。测量肺活量简易仪器的使用方法。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活动:学生分组测量肺活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4.交流:分组汇报。
5.目的:让学生在复述中强化理解,学生的演示让他们更清晰地了解测试的做法。6.小结:
通过今天的再次的测量,咱们班“气量”最大的同学是谁啊?是的在上一节课的活动中测量到胸围差大的同学,他们的肺活量也大。同样,这些肺活量大的同学一般都爱运动,他们的身体发育都良好、健康,呼吸功能也比较好。当然肺活量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大,我们不妨保留着我们今天的测量数据为自己建立一个健康档案。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我们再来做做这个测量看看我们的肺活量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资料:肺活量
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的肺活量是否有所不同,另外,也让学生了解人的肺活量的大小与人有没有经常参加运动有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肺活量的大小与人的身体健康的关系。肺活量是人的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问题情景:
妍妍跑完步后,心“怦怦”直跳,气喘如牛,感觉上气不接下气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似的,只想马上坐下来休息,但却被琪琪制止了。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心跳会加快呢?为什么运动后不能马上坐下呢?本课题通过她们的对话,引入该课的学习任务。1.导入
课本图的情景:校运会 400米 跑后妍妍心“怦怦”直跳,气喘如牛,感觉上气不接下气,心都快要跳出来似的,只想马上坐下来休息,但却被琪琪制止了。爱提问题的小狗跳出来问:“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心跳会加快呢?” 2.问题
对于心脏,大家有什么了解呢?
五、活动四:研究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对比放松状态下与剧烈运动后及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次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呼吸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呼吸次数的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呼吸的次数。然后剧烈地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呼吸的次数。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呼吸的次数。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1.引导
知道为什么老师把课堂移到操场吗?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运动对呼吸的影响。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注意引导学生在运动前先测定呼吸次数,这样做比较准确。)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做的,怎样做才是一次完整的呼吸? 2.媒体
出示图片,并说明如何测定1分钟的呼吸次数。3.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呼吸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4.讨论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有什么发现? 5.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资料: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
人的疾病有相当部分是从呼吸系统引起的,如感冒、肺炎等。因此,让学生通过查找和学习有关的资料,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和学习如何预防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力行去预防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引申的问题
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强自己的肺活量?
资 料: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从气管至肺内的肺泡,是连续而反复分支的管道系统。呼吸系统可分为导气部和呼吸部。导气部从鼻腔开始直至肺内的终末细支气管,无气体交换功能,但具有保持气道畅通和净化吸入空气的重要作用。鼻还有嗅觉功能,鼻和喉等又与发音有关。呼吸部是从肺内的呼吸细支气管开始直至终端的肺泡,这部分管道都有肺泡,行使气体交换功能。此外,肺还参与机体多种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功能。人为什么要呼吸?
自然界任何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都普遍存在呼吸现象,作为生物界最高级动物的人类,就更是这样。人体时刻进行着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其他代谢产物。其中,粪便等由消化道排出,部分水由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则必须刻不容缓,由呼吸道呼出。如果没有吸气,会造成缺氧;没有呼气,会造成二氧化碳潴留。缺氧造成呼吸困难,口唇皮肤青紫;二氧化碳潴留则损害脑组织,产生精神错乱、狂躁、神志淡漠、肌肉震颤、嗜睡、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扩张脑血管,产生搏动性头痛,扩张皮肤血管,致四肢红润,潮湿多汗。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继续发展,会造成心率增快,心律失常,以致心跳停止;还会影响消化道,导致胃肠出血;影响泌尿系统,产生蛋白尿、血尿。
由此可见,人离不开呼吸,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呼吸。
7、保护心脏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引申的问题: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1)、学生实验。(2)、填写实验报告。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8、人体的司令部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2.了解大脑的保健,懂得劳逸结合、合理用脑。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人体的司令部”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四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了解大脑的保健,懂得劳逸结合、合理用脑。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人脑有关的科学知识。本课的教学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小沙袋、30厘米的尺、记录表、眼罩、各种小物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小伙伴们在操场踢足球。突然,足球朝着波波飞来,大家都在惊呼,有的叫“快把球接住!”有的叫“快躲开!”眨眼的时间里,波波脑海显现两种情形并比较后马上做出反应!为什么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和反应呢?是什么器官控制人做出这样的反应呢? 2.游戏
接球游戏。由教师喊出其中一名学生的学号,该生必须马上站起来把球接住。3.提问
为什么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和反应呢?是什么器官控制人做出这样的反应呢?
二、活动一:看看你的反应有多快?
本活动要求两位同学合作,用尺子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尺子放置在被测试方的手上方,尺子的零刻度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尺子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尺子捏住,并记录所捏尺子的刻度。互换角色,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人类做出的各种反应都是由大脑发出指令的。它控制着人体的一切活动。脑是我们身体里掌管一切思维、学习、记忆、运动、情感和做梦的部位,是通过无数条神经和身体其他器官连接起来的。神经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大脑,也可以把脑发出的信息传递到其他身体器官。1.引申的问题
(1)为什么说多用脑可防老?
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肌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衰退,会导致其他器官衰退。大脑是越用越有活力,越用越发达的。(2)大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工吗?
大脑的不同部位各司其职,有的管视觉,有的管听觉,有的管语言,有的管思考,这些区域的协调工作控制着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3)为什么有的人会丧失记忆?
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形如海马,叫海马区,人类的记忆与海马区密切相关。如果大脑的海马区有病变或受到损伤,人的记忆就会出问题甚至丧失。(4)为什么脑袋大不一定就聪明?
一般说,大脑皮层的细胞数量多,智力就高。人的大脑中有许多沟回,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也增加了脑细胞。脑袋大不一定脑细胞就多,因此也就不一定聪明。(5)为什么年轻人的记忆力特别好?
一件事在大脑皮层上引起过兴奋现象,建立起条件反射,就算记住了。人在年轻时,条件反射容易建立,又容易巩固,所以记忆力特别好。(6)人到老年记忆力会减退吗?
随着人的年岁增大,因工作一般比较繁多复杂,建立起的条件反射不易巩固,就变得健忘了,老年人更是这样。
(7)为什么需要花时间学习、练习?
一个人可能有非常强健的骨骼、健康的关节和有力的肌肉,但他不一定擅长运动或其他技能活动。骨骼、关节和肌肉必须在脑的控制下统一工作。脑就像一个“司令部”,它告诉你的身体应该运动哪块肌肉,什么时候动,以及动多长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动作顺利、迅速、准确、平衡和协调地完成。而脑必须先学会新动作,才能让神经把命令信息迅速传递给肌肉,使肌肉牵动,完成动作。所以你要集中精神学习,还要花时间练习,不久你的动作就会变得容易、协调多了。学习知识,解开问题也是一样的,只要经常练习,经常接触,就会容易很多。2.引导
在做游戏的时候,有同学能接住 老师抛过来的球,有的同学因为没反应过来就没能接住了球,这是为什么? 3.问题
在这个游戏中,是大脑在指挥你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反应较快,有的人反映相对来说较慢。怎么才能知道你的反映有多快呢?你能想到好办法吗? 4.讨论
小组讨论,并提出研究方案(师生对方案进行点评)。5.任务
两位同学合作,用尺子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尺子放置在被测试方的手上方,尺子的零刻度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尺子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尺子捏住,并记录所捏尺子的刻度。互换角色,比一比谁的反应快。(教师一定要找学生出来作该实验的示范)(1)同位同学相互试验。(2)填写实验报告。6.归纳
在这个实验中,你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吗?
三、活动二:你摸到的是什么?
这个活动要预先准备一些日常物品和一些不常见的物品,物品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首先,让学生用布条把眼睛蒙上,然后用手摸物品(包括常见的和一些稀奇的),根据学生以往积累的经验,要求把触摸到的物品特征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还要猜测该物品的名称,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谈谈自己判断的依据。
我们的大脑控制着我们的一切活动,如控制着我们的肌肉运动、感觉、语言、阅读、视觉、聆听等,甚至控制着食欲、思考、记忆、审美、情感等,总的来说,大脑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脑位于颅内,是由4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它们分别是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大脑是最大的部分,被一条纵裂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控制人体右半侧的活动,右半球控制人体左半侧的活动;中脑保留对发生的所有事情的记忆,了解你清醒、休息和睡眠时的状态;小脑维持平衡、协调肌肉与姿势;脑干上承脑部,下接脊髓,控制心跳、呼吸和进食。
人有时会突然打喷嚏、咳嗽、打嗝、抓痒、突然听到声音惊跳起来„„所有这些都叫做反射动作,几乎不需考虑就做出来了。反射动作是身体保护自己的一种快速、安全的方式,不需要你做什么准备。产生反射的身体部位看起来就像是“自动的”一样,不用脑部的思维中枢下命令。发生反射时,你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有时你甚至根本没注意到这件事,直到动作结束了,你才意识到它。
1.引申的问题(1)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不同吗?
人类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大脑左半球在语言、书写、计算、思维和判断方面起主导作用;右半球在技艺、美术、音乐、感情、爱慕和审美等方面起主导作用。(2)为什么要开发孩子的右脑?
开发右脑,有利于孩子的技能发展。对于习惯用右手的孩子,更要不断地锻炼其左手,刺激和振奋其右脑的功能,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3)世界上真有神童吗?
所谓神童,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比一般儿童成熟得早、智力发育较快的孩子,他们往往天赋很高,才能出众。前提是他们都要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4)神童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天才人物吗?
近200年来的70位神童中,只有8名成了天才人物,大多数神童到成年后并不能保持智力领先地位。神童也需要后天努力,否则也会一事无成。资料1:你的神奇大脑:
大脑通常不到1500克重,可轻易地放在一个手掌之上,但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它是属于你的。这就是你神奇的大脑。我们现在对人脑所了解的一切,是在最近的25年中才了解到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知识大多不能在学校学到,但这是能够改变你生活、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方式的知识。
大脑有1万亿个脑细胞,包括:l千亿个活动神经细胞;9千亿个 “粘着”、滋润和隔离活动细胞的其他细胞。
奇妙的大脑皮层有和谐工作的两个部分:学术性左脑、创造性右脑。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你知道吗?6岁小孩的脑和成人的脑重量相同。2.导入
让我们先来玩个游戏。(预先准备一些日常物品和一些不常见的物品,物品的种类多种多样。让学生用布把眼睛蒙上,然后用手摸物品,根据学生以往积累的经验,要求把触摸到的物品特征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还要猜测该物品的名称,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谈谈自己判断的依据。)3.游戏
学生按规则进行。4.交流
各小组汇报,说出是如何判断的,在整个活动中利用了身体的哪些器官和功能? 5.小结
出示大脑功能图片。先让学生阐述,教师再小结,在这个活动中利用了身体的哪些器官和功能? 6.拓展 既然大脑是人体生命的“总指挥部”,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并合理利用它呢? 资料2: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劳逸结合、合理用脑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重视的大问题。我们知道,人长时间地学习、工作后,都会感觉到头昏脑涨,反应缓慢、迟钝,身体疲倦等,这主要是用脑时间过长所至。研究资料表明,用脑时所需要的血液要比纯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血液多15~20倍。所以,合理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好每天的学习作息时间,课间活动一下身体,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注意饮食的营养和均衡,有充足的睡眠等,都可以避免大脑的过度疲劳,有利于大脑的保护和开发。(1)人为什么要睡觉?
人的身体不可能总是保持运动、清醒和警惕的状态,它也需要休息。睡觉,并不是浪费时间,睡觉对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不睡觉的人要忍受很多困扰。事实上,睡眠不足比缺少食物还更容易使人生病。(2)睡觉时发生了什么?
睡觉的时候,你身体大部分器官的工作都会变慢,如呼吸速度放慢,心跳放慢,消化器官的工作减慢,大部分肌肉放松,肾脏产生的尿液减少,但是耳朵仍然听到外界的声音,鼻子仍能察觉气味,人仍然向脑部传送神经信号。睡觉时身体的伤口还会加快愈合。(3)午睡有什么好处?
经过一上午工作、学习,中午时疲劳产生,并且体内的热量也有很大消耗,这时既要求补偿热量,也要求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以便下午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午睡能达到这个目的。(4)一个人每天应睡多少时间?
不同年龄的人所需睡眠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婴儿需要20小时,幼儿需要12~16小时,少年需要9~10小时,20岁以上的成年人通常需要7~8小时,而老年人需要的时间更短。但是睡眠时间的长短还会因身体的健康程度不同而延长或缩短。(5)睡好觉的标准是什么?
睡眠时间长短与长期形成的习惯很有关系,是因人而异的。只要睡醒以后感到头脑清醒,精神愉快,没有睡眠不足的感觉,就可以说够了。(6)梦是什么?
梦是最神秘也是最普通的生理现象。当人入睡后,大脑的大部分皮层的细胞休息了,可仍有一部分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正是这个原因,人的脑海中便产生了梦。(7)为什么有的梦记得清,有的梦记不清?
睡着之后,最初一两小时最深最熟,以后渐渐变浅。刚入睡或睡眠最深时的梦,往往记不清,而将醒未醒时的梦,往往记得清。
资 料:
你的大脑开发得怎么样:
有关专家认为:人类仅仅开发了自身脑潜能的极少部分,90%~99%的潜能被白白浪费掉了!“九五”国家课题《开发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的理论和实践》的主持者、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教授提出,开发人脑潜能无限。对大脑有利和有害的食物:
各种情绪的产生都与当时的大脑机能状态和脑内某些物质浓度的高低有关,如快乐、恬静、安详、舒畅等愉快情绪,多与脑内5—羟色胺的含量充足有关;焦虑、恼怒、悲伤、沮丧、恐惧等不良情绪,则与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加有关。德国营养心理学家帕德尔教授指出,香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活,甚至还可以减轻疼痛。狂躁抑郁症患者,大脑里就没有足够的5—羟色胺。
从饮食上加以调剂,应尽量选择含有维生素A(如牛奶及奶制品、胡萝卜、甜菜、芹菜、甘蓝、青椒、洋葱、香蕉、哈密瓜等)、维生素C(如番茄、苦瓜、芦笋、柠檬、葡萄、山楂、橘子、猕猴桃等)和维生素E(如全麦、燕麦、大豆、坚果、全谷、花生、杏仁、胡桃、芝麻、玉米粉、植物油等)类的食物。这些维生素能激活超氧化歧化酶,延缓脑内的氧化进度。经常吃鱼也可以改善脑功能。
英国脑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玛伊凯尔•库洛菲德教授发现,日本人的智商一般比较高与平时多吃鱼有关。另外,提高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脑中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水平会随之升高,从而激活大脑,记忆力就会得到巩固和增强。人体内的葡萄糖多贮存在肝脏和肾脏内,大约存留8小时。晚饭后,经过一夜的睡眠,次晨醒来,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处于最低水平,脑功能也最差。因此,养成按时定量吃早餐的习惯,及时补充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也是提高大脑功能的有效方法。
最近,日本牙医协会建议人们吃东西时,要充分地咀嚼,每一口至少要嚼30下才咽下。这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更主要的是,咀嚼肌肌梭、舌的味觉神经、嗅觉神经都会兴奋,因而使大脑细胞极大地受到刺激,从而加快脑部血液循环,使脑部激素分泌活跃,促进脑代谢,进一步刺激下丘脑和海马组织,可以增强记忆,改善脑功能。
现时,有些食物对大脑记忆会产生负面影响,如炸薯片、汉堡包、方便面等快餐食品。这类食品易产生过氧化脂质,使体内产生自由基,促进大脑功能衰退。过氧化脂质和自由基是加速人体衰老的基本物质,它加速大脑功能老化和动脉硬化。医学研究证明,人进入30岁以后动脉硬化就开始了,只是初期,症状还不明显。一旦出现脑动脉硬化,脑部的血液循环就会发生障碍,表现为健忘或痴呆。认识物体的运动
第九课认识物体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2.了解物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部分。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
(四)重点难点:
知道如何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模仿。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蚂蚁或蜗牛;音乐;乒乓球、溜溜球、饮料瓶、摆锤、磁吸棋、风车等玩具;玻璃胶纸、粗线和橡皮筋。
视频:各种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我们的列车开动了!”“不是,是外面的列车开动了。”“究竟是哪个在动呢?”这是“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页里几个主题人物的一段对话。他们正坐在列车上,等待着列车的启动。为什么停靠在旁边的列车缓慢开动了,却感觉到是自己坐的列车在运动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怎样测量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通过引导页提出的学习任务,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1.导入:出示课本插图。2.提问
究竟是窗外的列车开动了,还是自己坐的列车开动了?怎样才能知道?3.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4.问题
大家的想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物体的运动
教材列举了六个常见例子,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些现象,探讨物体是否在运动?怎样说明它们在运动?图中的例子是:
①.飞机在飞行;②.小学生在玩滚轴溜冰;③.蜗牛在石头上爬行; ④.运动会的自行车比赛;⑤.豹子在草地上奔跑;⑥.运动会的帆船比赛。
教材还展示了一幅通过多次曝光把物体运动的过程拍摄下来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到物体在运动时,其位置是会发生变化的,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他的位置就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细心地观察,做好自己观察记录,并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从讨论图中的“物体在运动吗?”入手,描述物体的运动现象,观察和分析图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描述运动时,这个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有了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就有了明确的意义。在分析运动员进行撑杆跳高时,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在跳高的过程中,被高速照相机拍摄下来了,照片就反映运动员在跳高的各个时刻中他的位置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并让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引申的问题:
在无云的夜晚,看到月亮好像停在天空不动,而在有浮云的夜晚,却感到月亮好像在很快地移动,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感觉呢? 1.提问
我们怎么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媒体:学生课本图片。
3.讨论:他(它)们有没有运动?你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4.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5.示范:请一位学生在课室里走动。6.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的运动情况。7.讲解
这位同学离讲台的位置在不断改变着。要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我们要选定一个参照物,假定它是不动的,别的物体相对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是在运动。
8.记录:学生观察课本图或选择课室里在运动的物体,记录其位置如何变化。9.交流:汇报记录结果。10.小结
要说明物体如何运动,除了位置变化外,还有其方向和速度。
三、活动二: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材列举了常见的五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并配图对物体运动的现象加以说明。它们分别是: ①.乒乓球在球拍上上下运动(振动);②.饮料罐在台面上打滚(滚动);③.人们穿着雪橇在雪地上滑行(平动);④.时钟的摆砣在晃动(摆动);⑤.电风扇的叶片在旋转(转动)。
学生观察了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以后,要用语言把物体的运动方式、描述出来。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的运动方式。并把物体运动的名称、运动方式和相似的运动填写在教材的表格中,对物体的运动方式做一个归纳。引申的问题:
汽车在路上行驶,汽车是做什么运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汽车在路上行驶时,我们就把汽车的运动方式叫做平动(而不会只考虑到汽车的轮子,认为是转动或滚动了)。
1.导入:出示一个乒乓球。怎样才能使乒乓球动起来? 2.讨论: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3.交流:实验结果。4.媒体:学生课本图片。5.提问
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是和乒乓球一样的?哪些不同? 6.小结;物体的运动方式有振动、滚动、转动、摆动、平动等。7.延伸: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四、活动三:做各种方式的运动
这个活动是让学生用一些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做一做常见的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目的是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同时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培养自己的设计活动和动手活动的能力。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材料只有三种,粗线一段、玻璃胶纸一卷和橡皮筋三条。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做下面的活动 :
(1)用玻璃胶纸可以做物体的滚动方式;
(2)用粗线一头绑在玻璃胶纸上,另一头用手提起,并旋转玻璃胶纸,让其转动,这就是物体的转动方式;
(3)用粗线一头绑在玻璃胶纸上,另一头用手牵着,并在台面上拖动,这就是物体的平动方式;
(4)用粗线一头绑在玻璃胶纸上,另一头用手提起,并让玻璃胶纸像钟摆一样晃动,这就是物体的摆动方式;
(5)用三条橡皮筋连接起来,橡皮筋的一头绑在玻璃胶纸上,另一头用手提起,并让玻璃胶纸上下往返运动,这就是物体的振动方式。引申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几种运动方式外,你还能找到其他的运动方式吗? 1.导入
出示玻璃胶纸、粗线和橡皮筋。请大家用这几种材料模仿出不同的运动方式并按课本的记录表做好记录。
2.交流:展示大家的方法。
3.作业:观察物体是否还有其他的运动方式。资 料 : 万物都在运动:
行走的人群,奔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航行的轮船等,都在运动。可是,远处的青山、桥梁,近处的房屋、烟囱也在运动吗?是的,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地球在昼夜不停地自转,青山、桥梁、房屋、烟囱等都固定在地球上,所以有些表面看起来不动的物体,实际上都在随着地球一起运动。
天上的星星也在运动。只要留心观察几天、几月、几年,就会发现它们的位置也在变化。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只是有些运动现象十分细微而缓慢,不容易察觉。运动快慢的标准:
自行车比步行快,又比汽车慢;火车比汽车快得多,又比飞机慢得多。显然,物体运动快慢是比较而言的。自然界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最大,每秒约30万千米,所以当我们打开收音机时,马上就能听到远方播音员的声音。
通常所说的汽车、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大的物体比平均速度小的物体运动快。相对运动:
坐在一列开得很平稳的火车上,如果看不见铁路旁的树木、房屋、电线杆向后退,就很难判定火车在向前运动。物体运动具有相对的意义,选择不同的物体作标准进行比较,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物理学上把被选作标准进行比较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相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法国飞行员正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忽然发现身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飞行员以为是一只甲壳虫,顺手把它抓住。当他抓到手里仔细一瞧,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颗射向他的子弹!
事情真相是这样的:法国飞机以一定的速度飞行,从背后射来的子弹在空气中飞行一段距离之后,速度减小了。当子弹的速度和飞机的速度相近时,虽然子弹的速度仍然很大,但是对飞行员来说,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以抓住。物体的几种运动形式
自然界中,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平动、摆动、转动、滚动和振动,是机械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实际上,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由几种基本运动合成的。
平动:物体上任意两点所连成的直线,在整个运动中始终保持平行的移动叫平动,又称“平移”、“平行移动”。
●摆动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即物体绕固定点做往复运动。
●转动机械运动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转动物体绕着转动的直线称为轴线或称转轴。●滚动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物体的滚动可以看成是由平动和转动结合起来的一种运动。如铁环滚动,环相对于地面是平动,环的各部分相对于圆心是转动,这样,铁环的滚动就是平动加转动的复合运动。
●振动一般指机械振动,是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并经过平衡位置所做的往复运动。电的振动往往称为振荡。
第十课物体运动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描述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2.测量并记录沿直线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3.用简单图表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本课以“汽车的速度有多快?”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比较玩具小车的快慢,找出最快的一辆,然后围绕这辆小车到底有多快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科学的测量,了解小车的速度;同时让学生根据列车的运行情况,初步计算出列车某时刻所在位置;最后通过资料学习,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情况及铁路建设的创始人詹天佑。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测量、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创设情景引入问题后,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深一层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学会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再收集有关我国铁路发展的资料。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观测记录——整理分析——汇报交流——应用拓展。
(四)重点难点:
培养定量观测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用简单图表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玩具小车、秒表(电子表)、卷尺; 交通工具行驶的情景视频;
我国铁路发展历史有关我国铁路发展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在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汽车正在上面高速地行驶着。波波说:“这车究竟有多快呢?”琪琪想:“汽车上应该有表示快慢的装置。”彬彬说:“看看汽车的仪表就知道了。”妍妍接着说:“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测量呢?”用什么办法可以测量汽车行驶得有多快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单元要研究的问题。
二、活动一:物体运动的测量 我们通过比试,看看哪一辆玩具小车行驶得最快。然后,我们可以用测量的办法来研究最快的玩具小车到底有多快。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记录表格,把测量小车的一些数据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和计算,就知道玩具小车到底有多快了。
这是一个让学生进行探究的活动内容。目的是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知道小车的运动描述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学会用测量的方法,并记录沿直线运动的小车到不同位置所需的时间,用简单图表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定量测量和数学运算的能力。本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活动,由几个活动构成,开展活动时,可分几步进行。1.预先告诉学生上本课时,要各小组准备几辆玩具小车和几只有秒表功能的电子表(每个学生都带也无妨)。
2.比一比我们小组哪一辆玩具小车行驶得最快。比赛时可以把所有的小车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然后同时出发,到达10米处时,看谁的小车先到,先到为优胜者,该车将用做下来的几个活动的测量用车。
3.测量小车到底有多快。活动时先在小车赛道上画好0点线、5米线、10米线和15米线。接着把小组比赛最快的小车放在0点线上,负责测量时间的同学分别站在5米、10米和15米处,负责控制小车的同学站在0点线上,他控制发车的同时也发出让其他同学开始记时的指令,当小车到达5米处时,5米处的同学把时间记下,到达10米和15米 处也同样记录,然后把记录的数据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活动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从而减少误差。刚开始测量时,学生会不熟练,可先练习操作几次,待熟练后再测量记录数据。测量用的秒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电子表记时,如果每组没有3只电子表,也可以先测量 5米 处的数据3次,再测量其他各组数据。
4.分析小车运行5米、10米和15米时所需要用的时间。
5.算一算小车行驶15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人们用物体运动的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材料准备: 各小组有两辆以上小车。
1.提问:怎样知道谁的小车跑得快? 2.讨论:比赛规则。
3.交流:确定比赛规则(同时、等距)。4.活动:分组比赛,汇报结果。
5.提问:究竟小车能跑多快呢?有没有方法测量? 6.讨论:研究测量方法、设计记录表格。
7.交流:确定测量方法(分段记录、测量3次取平均值)。8.实验:分组测量、记录,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9.交流:汇报结果。
10.小结:科学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引申的问题:
甲、乙两辆小车,甲小车用2秒跑了5米,乙小车用4秒跑了15米。算一算,哪辆小车跑得快?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2.提问
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测量汽车的速度呢?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四、拓展:列车现在在哪里?
“列车现在在哪里?”这部分是学习的拓展内容,教材通过广州到北京的T16次特快列车行驶的具体情况,预计在京广铁路沿线各站的到达时间,估计这趟列车现在这个时刻会在哪里。题目给出列车在广州发车的时间,到达北京的时间,列车行驶全程的时间,广州到北京的路程以及沿线铁路各大站的距离等。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阅读、思考、分析和计算,学会记录和计算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用简单图表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北京至广州(京广)铁路线全长2294千米,T16次特快列车每天16时52分从广州向北京发车,第二天的14时58分到达北京,全程行车时间为22小时06分钟(即22.1小时)。通过思考、分析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到T16次列车的平均速度是:2294千米÷22.1小时=103.80(千米/小时)T16次列车每小时的平均速度为103.80千米/小时,根据这个速度,我们就不难预计出到站的时间如下表的结果。引申的问题:
现在是上午10时20分,你估计T16次特快列车大约行驶在什么区间? 上午10时20分,T16次特快列车将行驶在郑州与北京的区间上。
资 料 : 速度和速率: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和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速度的量值表示位置变化的快慢,它的方向是位移的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该直线上与该时刻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在曲线运动中,通过某一位置时速度的方向在该位置所做运动轨迹的切线上,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有厘米/秒、千米/时等。
速率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不表示运动方向,是一个标量。速率有时表示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中国铁路之最:
1.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己修筑并于1881年建成通车,是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同时也是真正成功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
2.淞沪铁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建,此铁路全长30里(15千米)。
3.上海浦东高速磁浮铁路—中国第一条高速磁浮铁路。全长30千米,平均运行速度达到60~ 70米/秒。除启动加速和减速停车两个阶段外,列车大部分时间时速为300多千米/小时,达到最高设计时速430千米/小时的时间只需要20多秒。
4.成渝铁路—新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第一条铁路。5.粤海铁路—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2003年1月7日正式开通。总投资45亿元,由“两线一渡”工程组成,即广东省境内的湛江至海安铁路139千米、琼州海峡铁路轮渡24千米、海南省境内的海口至叉河西环铁路182千米。
6.包兰铁路—穿越茫茫腾格里沙漠的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经过当地人民防沙、治沙,在铁路沿线建起绿色屏障,至今已安全畅通四十几年。这一治沙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并荣获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保护奖”。
7.宝成铁路—四川与全国沟通的第一条铁路,又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北起陕西宝鸡,过略阳、阳平关入四川,再经广元到达成都,全长669千米,四川境内374千米。8.京九铁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期最短的纵贯南北、跨越九省市的铁路大干线。全线正线长2397千米。
9.成昆铁路—在“禁区”建成的铁路。成昆铁路所在的路线,曾经是外国专家断言根本不能修建铁路的“禁区”。这条铁路贯穿成都至昆明,全长1085千米,1/3的路段落在地震地区,沿线山高谷深,川大流急,地质复杂,气候多变,凿穿大山数百座,修建隧道427座,架设桥梁653座,桥梁隧道总长400多千米,平均每1.7千米一座桥梁,每2.5千米一座隧道,其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所罕见。
10.南疆铁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山”的铁路。南疆铁路经过最低的陆地之一的吐鲁蕃盆地,进入天山山区,一处奇热,一处奇冷。铁路全长476千米,全线除戈壁荒漠和盐渍地外,一半以上是深山峡谷,曲线占80%。
11.南昆铁路—风景最美、最险峻的干线。南昆铁路东起南宁,西至昆明,北接红果,全长899.7千米。是连接广西、贵州、云南的国家一级电气化铁路干线。沿途高峡深谷、山水奇秀。很多个世界第一和亚洲第一都在这条干线上创造出来。其中包括:世界铁路第一高桥─清水河大桥,亚洲第一险隧道─家竹菁隧道,亚洲第一墙─石头寨车站锚拉式椿板墙,单线最长电气化隧道─米花岭隧道。
12.青藏铁路—世界海拔最高又最让人期待的一条干线。修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沿线海拔在 3000米左右,最高达5000米,是中国第一条高原铁路,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其工程量虽然比不上成昆线,但高原的气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地质十分复杂,修建难度十分巨大。由于这条铁路的建成将会使进出西藏的难度和路费都大大降低,所以既是盼望西藏之行的朋友们最期待的线路,也是藏区人民最盼望的一条路。
第十一课力的现象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2.认识推力和拉力。3.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力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情景引入,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推和拉都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推和拉都是对物体施加了力,而且知道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同时,对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力的现象有个初步的认识。
本课通过几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各种和力有关的现象。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几种力的作用,再开展充分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继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力的现象。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作出猜测——体验活动——分析整理——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重点难点:
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方向之分。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大箱子、粗绳;盒装钩码、细绳、乒乓球、水槽和水; 视频:生活中各种力的现象。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骑自行车上坡时要比在平路上骑自行车费力。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力的现象”课题的任务驱动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1.导入:出示学生看课本图。
2.提问: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为什么骑车上坡那么费力呢? 3.引导:学生针对用力的问题进行质疑。
4.讲述: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二、活动一:推和拉
我们怎样才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呢?教材列举了波波使劲地推木箱和彬彬用力拉箱子的例子。探讨用力推箱子,箱子会向什么方向运动?如果分别向不同方向用力推箱子,箱子的运动方向与用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用劲推箱子和轻轻地推箱子,箱子的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如果把推箱子变成用绳子拉箱子,当拉力的大小和拉力的方向发生变化时,箱子的运动情况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从上述的探究活动中得到有关问题的研究结果。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了解箱子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与用力(推和拉)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从探究活动中知道,推和拉木箱都可以使木箱有可能运动起来。推力和拉力的用力方向与箱子的运动方向一致;推力和拉力的用力大小与木箱运动快慢有关,用力大时,箱子的运动速度快,相反,用力小,箱子的运动速度就慢甚至停止不动。引申的问题
用力推或拉木箱,木箱一定就能够运动吗?如果木箱不动,能说没有用力吗? 1.导入:出示一只大箱子。
2.提问:有什么办法能搬动这个大箱子? 3.汇报:学生思考、回答。4.活动:请学生尝试。
5.提问:为什么推和拉都能让大箱子动起来? 6.讲述:推和拉都要用力。
7.讨论: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箱子的运动情况有没有影响?怎么做实验? 8.交流:汇报讨论结果。9.活动:请学生尝试。10.小结
往哪个方向用力,箱子就会朝哪个方向运动;力越大,箱子就越容易运动。11.讨论:如果大箱子没动,就说明没用力吗?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例子? 12.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活动二:乒乓球受的力
众所周知,当我们把乒乓球抛向天空,不管抛得多高,最后乒乓球还是要掉到地面上;如果我们用手把乒乓球压在水底,当放开手时,乒乓球就会浮到水面上来。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在生活中,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抛起来的乒乓球就受到了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在水中的乒乓球也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这是一个科学的探究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研究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当然,学生现在是刚刚接触到力的问题,而力的问题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尽可能让学生每人都能动手活动,感受乒乓球受到力的作用。我们把球抛起来,球最后还是落到地面,这说明有一个什么力把乒乓球吸到地面;然而,我们用手把乒乓球压到水里,如果把手松开,乒乓球就会浮到水面,这也说明有一个什么力把乒乓球托到水面。学生进行这个探究活动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在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与交流。引申的问题:
找一找,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外,还有没有受到其他力的影响? 1.导入:出示乒乓球、水槽和水。
2.提问:如果把乒乓球往上抛,或按在水底再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3.汇报:学生先进行猜测。4.实验:分组活动。
5.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6.交流:汇报实验及讨论结果。7.小结
这两种现象和地球引力及水的浮力有关。8.提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现象吗?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生活中力的现象
教材列举了七个常见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一些现象,了解生活中力的现象。图中的例子分别是:
1.跳伞(受到重力的影响); 2.玩滚轴溜冰(受摩擦力的影响); 3.在跳板上跳水(受弹力的影响); 4.划船(受浮力的影响);
5.用磁铁吸回形针(受磁力的影响); 6.拍球(受弹力的影响); 7.风帆(受风力的影响)。
上述的例子有很多是同时受到几种力的影响的,这里只是将受影响最主要的一种力展示出来。除了上面的例子外,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熟悉的现象,找出更多物体受力的例子。这部分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关力的一些现象,不要求学生搞清楚每一个现象都是属于受到什么力的影响。通过这些活动,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有关力的现象的兴趣。至于属于什么类型的力,在下来还要进行专门的学习。我们在讨论、分析上述的例子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自己熟悉的现象,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和分析,了解更多有关
五、力的现象。
1.导入:出示磁铁玩具。2.提问
你知道这个玩具的原理吗?是什么力量的作用?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3.汇报:学生思考、回答。4.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力的现象?分别受到的又是什么力呢? 5.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6.媒体:播放《力的现象》视频。7.小结
物体受到常见的力主要有重力、磁力、浮力、风力、弹力和摩檫力等。
资 料 :
力
力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推、拉、举、投等动作中建立起来的。它的直观意义是人的肌肉的一种感觉。但推而广之,力的概念就不只限于人的肌肉的一种感觉。马拉车,我们说马对车用了力。车头拉车厢,我们说车头对车厢用了力。子弹飞出枪膛,是火药爆炸产生的气体对子弹有推力的结果。乒乓球落到桌面上又回升,是桌面对它有弹力的缘故。从这些实例中,对力的概念能总结出些什么呢?首先,力和物体是分不开的。力实际上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人推车的力就是人手对车的作用,车头拉车厢的力就是车头对车厢的作用。离开物体是无从谈到力的,没有脱离物体而凭空存在的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道出了力的本质。
根据对力的本质的这一认识,在实际问题中谈到任何一个具体的力时,就必须明确每个力是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哪个是施力者,哪个是受力者。施力和受力是相对而言的。其次,力是有方向的。如推车起动的力,它的方向与车行方向相同;想要刹车时,必须沿与车行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起重机的钢丝绳拉货物的力方向向上;大锤砸木桩的力方向向下。再其次,力是有大小的。例如想使车起动得快些,就要用大些的力。火车头拉车厢的力比马拉车的力大得多。乒乓球落到桌面上砸桌面的力比大锤砸木桩的力小得多。
力是矢量。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在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已大为推广: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作用的都称为力。力一般分为场力(包括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弹力(压力、拉力、张力)、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等。
基本的相互作用力,目前公认的有四种: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前两种是长程力,后两种只在原子核尺度范围以内才起作用。
第十二课 重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力的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然后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地球上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本课让学生探究与重力有关的事实和实验,在此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到地球引力的存在,最后交流收集到的牛顿及其发现地球引力过程的资料。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践活动——分析整理——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重力,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瀑布图、棉花、地球仪、地球引力方向图、铁架台、细绳、乒乓球(橡皮)、剪刀; 视频:瀑布、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过程。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水往低处流”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倒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清楚的。在这一课题的任务驱动页里,就反映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主题人物在观看美丽大瀑布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课题要研究的任务—重力。1.出示:瀑布图片。
2.提问: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3.质疑:学生质疑、解疑。
4.讲述:是不是同学们所说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二、活动一:小球受力的情况
图中反映了这样的一个活动,用绳子绑着一个小球,并把它挂在支架上。如果我们将绳子剪断,小球将会怎样运动?这时小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教材把需要研究的问题摆了出来,让学生思考和活动,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我们把这种作用力叫物体的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我们在开展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这样的一个现象:不管我们把篮球抛得多高,结果篮球最后还是落到地面。这是为什么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然后我们可以做一个活动,把用绳子绑着的小球挂在支架上。如果我们将绳子剪断,判断小球将会怎样运动,这时小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通过活动我们知道,被剪断绳子后的小球,只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小球将竖直地掉到地面上。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人们把这种作用力叫物体的重力。1.出示:用细绳固定的小球或乒乓球、橡皮。2.问题:如果把绳子剪断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3.汇报:学生猜测、回答。4.演示:学生剪断绳子。
5.问题:地球引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6.讨论: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说明地球有引力吗? 7.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8.作业:以“如果没有地球引力”为题,写一篇科幻童话。
三、拓展:地球的“上”和“下”
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都受到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都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大地上,而且都把正对头顶上方的天空叫做“上方”,把朝向地球中心(地心)的方向叫做“下方”。重力的方向就是竖直指向地心的。
如果将绳子剪断,小球将会怎样运动,这时小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学习这部分拓展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回顾前面进行的探究活动。通过活动知道,地球对物体有一种力量把它拉到地面上,而不会让物体飞到天空,这种拉力(引力)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力。由于地球存在重力的缘故,地球上的人(包括所有物体)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有些学生会认为,在地球的“上方”,人会稳稳当当地站立在地面上。但是,在地球的“下方”,人为什么还是能站在地面上,而不会离开地球飞出去呢?其实,在宇宙中看地球,地球根本就没有“上”、“下”之分,人所感到的“上”和“下”,是以地面作参考的,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都把正对头顶上方的天空叫做“上方”,把朝向地球中心(地心)的方向叫做“下方”。我们所说的下方,就是重力的方向。引申的问题:
建筑工人在建房子的时候,常常会用一条绳子吊着一个重锤做垂线来检验墙壁、门窗有没有倾斜,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1.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画出地球上不同位置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2.演示:部分学生在黑板上标示。3.问题:有什么发现? 4.讲述
地球上人们所说的下方指的是脚下,地球引力的方向实际是指向地心的。5.问题:关于地球引力你还知道什么? 6.交流: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第十三课 大气压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2.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思路 :
大气压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小吸盘挂重物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大气压力”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吸盘的秘密,知道大气压力的存在和人们对它的利用。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动手实验,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了解大气压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本课以一个“吸盘不涂胶水为什么也能牢牢地吸在墙上呢”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特别是吸盘能够吸住玻璃表面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吸盘的秘密,知道这是大气压力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和活动认识到大气压力。
(四)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五)教学准备:
吸盘、托盘、钩码、胶管、水槽、注射器、吸管、可乐、口服液的吸管等材料。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指着墙上的吸盘说:“吸盘没有涂上胶水,为什么也能牢牢地吸在瓷砖上呢?”妍妍观察后说:“这个小小的吸盘还可以挂不少东西呢!”几位主题人物正在讨论着这个话题。我们很多学生也会发现这些问题,也同样会提出类似的疑问。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探究有关的科学问题。1.图片
出示教学科书的任务驱动页。2.问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有见过或者用过图示的吸盘呢?吸盘上有没有胶水? 3.目的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的实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
二、活动一:吸盘的秘密
看看吸盘的样子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吸盘上没有涂胶水,但是为什么能够吸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呢?这一连串有关吸盘的问题,正是这个活动需要进行探究的问题。
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吸盘的样子和结构,了解吸盘的特点。然后,试一试把吸盘轻轻地放在光滑的物体(如玻璃)表面上,看看吸盘能不能被吸在物体的表面上(一般情况下,吸盘是不会被吸在物体的表面上的)。但是,如果把吸盘紧紧地按压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如玻璃)上,吸盘里的空气就被挤压出来,吸盘外的大气压力就会把吸盘牢牢地如果将吸盘紧紧按压在玻璃表面,吸盘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吸盘里的空气会怎样?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板上呢?压在物体的表面上了。所以说,吸盘能吸在物体表面是由于受到大气压力的缘故。引申的问题
吸盘能吸在所有的物体表面吗?试一试,怎样才能让吸盘牢牢地吸在物体上。1.媒体:出示吸盘的图片和实物并观察。2.操作:让学生代表演示让吸盘吸住玻璃的做法。3.问题:如何让吸盘可以稳稳地吸住玻璃?原理是什么? 4.目的
通过实验与观察让学生知道吸盘吸住玻璃的原理,初步知道大气压力的存在。
三、活动二: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通过用吸盘吸附在物体平坦光滑的表面上,然后在吸盘上挂重物,检验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砝码);同时也选用不同的物体,了解吸盘吸在什么物体上吸得牢,挂得多和挂得重。我们知道,不同的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是不同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吸盘吸在物体上面就越牢固,同时所能挂的物体就越多越重。
在本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究,把活动结果填写在教材里的表格中,对吸盘的研究进行一个科学的分析,从中分析、归纳出吸盘能够吸紧物体的条件和方法。引申的问题
为什么在吸盘吸物体之前,先用清水弄湿吸盘,这样吸盘能吸得更牢呢? 1.问题
吸盘放在各种物体的表现上是一样的牢固吗?它最重能挂起多重的物体? 2.实验
(1)小组猜测实验现象和结果,并以此设计实验所要的用品。(2)分组实验,注意实验的要求,做好观察与实验记录。3.小结
通过做这个对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同的物体的表面上粘吸盘,吸盘能挂住的钩码的数量一样吗?钩码挂得多的物体表面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4.目的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来猜想,并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而设计实验,并在不断进行改良。通过做对比实验了解吸盘能挂得多的秘密,并将自己的实验进行小结和归纳。5.谈话
生活中除了吸盘外,还有别的物体运用了大气压力的例子吗?
四、资料: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的压力早先人们以为空气没有重量,不会产生压强。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存在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4年后帕斯卡进一步证实,大气压是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
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学者奥托•冯•格里克做了一个震动世界的实验。他做了两个铜质的空心半球,直径都是37厘米,能够互相吻合。为了防止漏气,又在两个半球的吻合处加上浸透蜡和松节油的皮圈,并在一个半球上装了活栓,通过活栓抽掉球里的空气。实验时用抽气机把球内空气抽出,然后用两队马往相反的方向各拉一个半球,结果8对马也没有把它们拉开。但是只要把活栓转动一下,使空气流进球里,就能毫不费力地把两个半球分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生动地告诉人们,大气压强不但存在,而且大得惊人。
五、活动三: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列举了四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说明大气压力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子具体如下: 1.要有大气压力的帮助,人才能用吸管吸到汽水;
2.医务人员要给病人注射药物时,必须要靠大气压力的帮忙;
3.为金鱼箱换水要用塑料管子把水箱里的水抽出来,这种现象叫“虹吸现象”,如果没有大气压力的存在,虹吸现象就不会出现;
4.要想把罐头里的浓汤(牛奶)倒出来,就要在罐上扎两个孔,浓汤(牛奶)才能流出来。原因是大气压力在其中的一个孔压入空气,浓汤(牛奶)才能从另一个孔流出。
这四个例子从生活中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大气压力的应用情况,可以说大气压力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紧密关系的。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知道在生活中有大气压力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教材中列举的例子之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广泛的联系。有些应用大气压力的事例,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最好能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除了讨论教材中的例子外,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更多应用大气压力的事例,拓展学生认识问题的视野。
资 料 :
大气层
根据人造地球卫星对地球探测的结果,大气层的垂直高度可延伸到约3000千米的上空。高层的空气极为稀薄,由于空气分子不断在运动,大气层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根据大气层内空气的不同特点,可以把大气层从下往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等层次。其中对流层的平均高度只有大约11千米,却集中了空气总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风等都发生在这一层。
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大气压
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气体对物体表面的压强是由大量的气体分子对物体表面碰撞而产生的。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的个数越多,也就是气体的密度越大,碰撞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压强就越大,大气压是空气分子对物体表面碰撞而产生的。物体在大气中间,它的各个面都受到空气分子的碰撞,因此,各个面上都受到大气压力。
标准大气压
通常把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这个压强等于101325帕,即近似每平方厘米9.8牛顿。
第十四课 弹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弹力。2.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学习制作简易测力计。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思路:
弹力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力,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活动设施的使用原理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弹力。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和对身边几个简单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知道有的物体有弹性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本课以一个“让学生说说弹弹床为什么能把人弹得很高”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以及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中存在弹力。难点:区分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五)教学准备: 任务驱动页图片;
小弹簧、橡皮筋、尺子、衣夹、圆珠笔、圆筒测力计等材料。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游乐园里的蹦蹦床,是孩子们熟悉的游乐设施。在蹦蹦床上蹦跳,是他们喜欢玩的游戏之一。本课任务驱动页就通过一幅主题人物在游乐园里玩蹦蹦床的情景图,引出了有关蹦蹦床的讨论话题。“为什么蹦蹦床能把人弹起这么高呢?”彬彬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很多学生也会提出类似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1.展示:课本主题图:公园一角。2.问题:你们玩过了吗?感觉是怎么样的? 3.目的
让孩子通过回忆生活现象,感受弹力,以培养学生多观察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一:弹性和弹力
弹簧和橡皮筋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材料,本活动让学生通过用手按一按弹簧,用手拉一拉橡皮筋,看一看弹簧和橡皮筋的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体会一下自己的手有什么感觉。把手松开后,弹簧和橡皮筋又恢复原来的形状了。从中可以观察到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当外力撤销后,一些物体如弹簧和橡皮筋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可以说,这些物体就具有弹性。同时也感受弹性物体要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弹力。
这是一个让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弹簧和橡皮筋是学生容易找到的材料(自动圆珠笔就有小弹簧),如果我们用力按一按弹簧,用力拉一拉橡皮筋,我们就不难发现,弹簧和橡皮筋都会发生形状的变化,并力图恢复原来的形状,同时也产生了弹力。如果把施加在弹簧和橡皮筋上的力撤销后,弹簧和橡皮筋就会恢复回原来的形状,我们就说弹簧和橡皮筋具有弹性。我们把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1.实物:橡皮筋。2.谈话
拉一拉橡皮筋,你看到什么现象?拉长橡皮筋的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弹力的作用。4.小结
说说橡皮筋在我们用手拉长前、拉长着、拉长后松手,这三个过程中,它的变化和我们的手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5.目的:让学生知道橡皮筋在这三个过程中的变化,感受弹力。
三、活动二:什么物体有弹性?
什么物体有弹性呢?这个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活动才能发现的。通过让学生用力去按一按,拉一拉要研究的材料,细心观察施力前后材料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材料有没有弹性。在本教材里,列举了几种学生容易找到的材料,如海绵、弹簧、橡皮筋、橡皮擦、蜡烛、塑料尺和橡皮泥等。经过研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填写在空白的表格里。
在这几种材料中,海绵、弹簧、橡皮筋、橡皮擦、塑料尺都具有弹性;而蜡烛和橡皮泥一般就不具有弹性,只有塑性(或称范性)。
我们检验物体有没有弹性时,对物体所施加的力不能超出物体的承受能力,如果超出物体的承受能力,物体就会被损坏,如果用力过大,就会把橡皮筋拉断。
我们对蜡烛和橡皮泥施加力时,蜡烛和橡皮泥都会发生形状的变化。但是,当外力撤销后,蜡烛和橡皮泥不会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这些物体不具有弹性。农村学校一时找不到橡皮泥时,可以用黏土代替。
1.谈话:有什么方法知道物体具有弹性? 2.活动
(1)设计研究计划和实验。
(2)小组讨论,挑选实验材料,并修整实验方案。
(3)分小组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知道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物体没有弹性。3.小结:通过实验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4.目的: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大胆尝试,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大胆动手的能力。
四、活动三: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如果我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注意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很多有关弹力应用的事例。在教材中仅列举了六个不同类型的例子,其目的是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与思考。这些例子分别是:
(1).利用弓的弹力把箭射出去;
(2).圆珠笔为什么能伸缩自如,就是因为有了弹簧的弹力。木衣夹能夹紧衣物,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3).沙发里的弹簧和海绵是很好的弹性材料,它们产生的弹力使我们坐在上面很舒服;(4).摩托车装有弹簧,可以利用弹簧的弹力减少行驶过程的震动;(5).现代的球鞋里装有弹簧和空气垫,穿上这样的鞋能弹跳得很高;
(6).自行车里也应用了不少弹性材料,目的也是利用弹力。让学生找一找利用弹力的地方。
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知道在生活中有不少地方应用了弹力。由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教材中讨论的几个例子之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更多的例子进行讨论,让学生展开交流,使学生认识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实物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有弹性的文具。2.目的
让孩子用学到的知识去判断平时不曾留意的物体是否有弹性,有利于培养孩子平时就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习惯。3.谈话
生活中还有许多利用了弹性的例子的,你能再举出例子吗? 4.目的
让孩子回忆身边见过的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有利于培养孩子平时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五、拓展:制作简易测力计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知识的了解,教学中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制作一把简易的测力计。这种简易测力计原理和构造都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易于制作,用来测量物体的重力时,操作简单、容易。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都能参与这个活动,争取每位学生都有一个简易测力计,并且测力计可用到“浮力”和“摩擦力”两课的学习。另外,通过制作简易测力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的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测力计,了解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以及测力计的用途。然后,再按教材的步骤指导学生制作测力计。
本活动的活动材料容易找到,教材展示的制作方法也比较清楚,估计学生在制作中不会有太多的困难,只要教师预先让学生准备好活动材料(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中已配备该活动所需的材料),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完成这个制作活动。1.演示
出示几种测力计的图片或实物。指导学生认识几种测力计。2.观察
小组观察测力计的外形和结构。3.汇报
测力计主要由拉环、刻度、弹簧、指针、挂钩等部分组成。4.教具
出示制作简易测力计的工具与材料。5.讨论
根据书中制作方法,小组讨论哪些材料可能代替测力计的某个部分,进行组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6.活动
各小组制作简易测力计,并记录自制测力计与标准测力计的差异。7.汇报
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验后的对比结果。8.拓展
是什么影响了测力计的准确度?
资 料 :
弹力
又称“弹性力”。物体发生形变时物体内部产生反抗外力,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弹力一般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以物体形变为先决条件。弹力的方向跟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由于物体形变多种多样,产生的弹力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张力、拉力、压力等。弹性:
物体受到外力时,它们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撤销外力后,会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样的性质叫做弹性。弹性形变:
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和体积发生的改变,叫做形变。如果把外力从物体上撤去,物体的形变也随之消失。因而能完全恢复它原来的形状和大小,这种物体称弹性体。相应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一般的固体,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弹性。流体没有形状弹性,但在受到压缩时具有体积弹性。由于固体受力情况不同,弹性形变有四种基本类型: 1.拉伸形变和压缩形变; 2.切变; 3.扭转形变; 4.弯曲形变。弹性限度:
物体受到的外力作用不超过某一极限强度时,如果撤去外力,其形变可完全消失而恢复原状;若超出这一极限强度时,即使撤销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这个极限强度称为该种物质的弹性限度。不同物质的弹性限度不同。
范性变形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所受外力超过其弹性限度,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其原来形状和大小的形变。叫做范性形变,也叫塑性形变。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大小或物体所受重量的一种常用仪器。1.构造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如图所示。由1.面板、2.弹簧、3.指针、4.铁杆、5.挂钩、6.吊环等部
第三篇:粤教科技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粤教科技版小学四年级科
学下册教案
1、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
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
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
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 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
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4)学生汇报结果。
(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5、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
2、镜子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镜子反光和成像的实验。情感、态度、精神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平面镜,用橡皮膏粘连在一起能构成一定角度的两面同样大的方形镜子,一种小玩具。2.挂图或投影片——额镜。3.动画、录像。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1)出示镜子。(2)谈话:
①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②用镜子可以做什么?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关于镜子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镜子能反光(把学生带到室外。)
(1)讲述:每人设法用镜子把这面处在阴影中的墙照亮。(2)学生实验。(3)讨论:
通过讨论,渗透反光的含义。①照到墙上的光是从哪里来的?
②镜子本身会发光吗?如果是夜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如果你站在阴影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这说明光是从哪里来的?
③指一指,太阳光来自哪个方向?镜子使太阳光照向哪个方向? ④这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
(4)讲述:试一试,怎样让镜子反射的光左、右、上、下移动。通过这个实验,渗透反光角度的变化。(5)学生实验(6)汇报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镜子能使太阳光改变方向,返回去或转向其他方向,这叫反光或反射光。(板书:反光)2.指导学生认识反射光的应用
(1)在墙上左边和右边分别贴上写有文字的纸片。
(2)讲述:下面,请一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左面的纸上,请八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右面的纸上。比一比,两张纸上的亮度是否相同?(3)学生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什么?(也可根据情况选择播放镜子游戏的视频录像)(6)讲解:实验说明,反射光越多,被照射的地方越亮。(出示额镜图)耳鼻喉科大夫头上戴的额镜,应用的就是这个道理。额镜可以把阳光或灯光反射并集中到一点,从而把耳内或鼻腔内照亮,以便医生检查耳、鼻内的情况。3.指导学生认识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1)谈话:
①当你面向镜子时,可以看到什么?
②把铅笔、苹果、玩具等放在镜子前面,可以看到什么?
③镜子里真的有人吗?有铅笔、苹果、玩具吗?那你看到的是什么?(2)讲解: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3)分组观察:物体与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汇报观察结果。
(5)讲解:物体与物体在镜子里的像,颜色、形状、大小是相同的,左右是相反的。
4.游戏——比比谁找到的像多
(1)讲解:下面,我们用镜子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每组都有二面用橡皮膏连在一起的小镜子,把这二面镜子立在桌上,成为“人”字形,在二面镜子前面立一个玩具小猴;把二面镜子慢慢向内或向外移动,可以改变二面镜子之间角度的大小。试一试,在镜子里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猴的像?怎样移动镜子看到的像会减少?怎样移动镜子看到的像会增多?比一比,谁看到的像多?(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如果二面镜子相对,在镜子里可以看到无穷的像。这是关于镜子里的像的一个秘密,你们通过实验自己发现了。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关于镜子的作用。下面请你看一段录像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镜子有什么作用?
②镜子里的像与实际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3、彩 虹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2.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彩虹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本课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造彩虹,找彩虹等实验,最终了解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丰富对光的认识;在实验的研究上学会分析、推理和归纳,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研究彩虹的相关知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通过活动了解阳光与彩虹的关系,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任务驱动页图片;彩虹图片、制作彩虹的演示及分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本课驱动页由一幅图构成。图中反映了在一个开阔的原野里,有一条美丽的彩虹 挂在天边,四位主题人物奔跑着去看彩虹,他们对彩虹很感兴趣,正在讨论有关彩虹的话题,“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彩虹太美了!”“我们也可以做彩虹吗?”这些问题不单是主题人物感兴趣,我们很多学生同样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通过任务的驱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活动一:再现彩虹
很多同学应该都见过彩虹,对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天边,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然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彩虹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呢?这个活动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样得到的。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彩虹的活动,了解彩虹。
1.引申的问题: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光看起来好像没有颜色,我们通常叫太阳光为白光,但它实际上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彩虹,实际上是白光透过了无数个雨、雾的水滴(或水珠),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混合成的。当白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改变了传播方向。各种颜色的光改变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种颜色的光。2.导入:课本任务驱动页的图片。
3.提问: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我们也可能做彩虹吗? 4.引导: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彩虹。5.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6.导入:利用喷壶制造彩虹或出示该活动的图片。
7.提问:彩虹大家都见过,你知道它的出现与什么有关吗?
8.介绍:彩虹的出现与阳光和空气中微小的水滴有关。在有阳光,空气中有较多小水滴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方向就能看到彩虹。9.观察
要全面的了解彩虹,我们可以自己再现一条彩虹,找出它更多的特点。10.讨论:再现彩虹要有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人造彩虹”的三个必要条件:
(1).背对太阳。(2).顺着太阳光的方向看。(3).向空中喷充足的水雾。11.活动:做再现彩虹实验。
12.交流: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后记录在书中的空白处。13.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彩虹。
三、活动二:阳光是彩色的吗?
把装满清水的杯子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杯子后,就可以看到透过杯子射出来的光是彩色的,颜色排列的顺序也跟彩虹一样,也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如果我们用东西挡住阳光,刚才有颜色的光就不见了。我们再看看阳光的颜色是白色的,水和杯子都是透明的。当阳光透过透明的清水后,我们把白色的太阳光(科学上称为复色光)通过透明的媒质以后变成有颜色的光(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上面做的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光的色散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求杯子的杯口直径要比杯底的直径大。1.引申的问题
白色的光能够分散为七种颜色的光,那么七种颜色的光又能否合成。
2.导入:出示一杯水和一张白纸。
3.问题:阳光穿过这杯水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4.演示:按照课本图提示进行。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阳光照着的窗台边上,在杯子下方的地面放一张白纸,让阳光透过杯子照在白纸上,调整杯子的位置,让学生看到彩虹现象。
5.出示:一盆水,一面镜子,一张白纸。6.演示
将室外射进的阳光反射到纸板上,光线通过水后在纸板上形成了彩虹。7.问题: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讨论:这个实验包括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9.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10.汇报:学生汇报发现:挡住阳光就没有了彩虹,没有水也没有彩虹。11.归纳: “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彩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阳光穿过水或水雾时会被分解为各种单色光,这时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彩虹。12.拓展:你还能通过哪些方法验证你的结论。13.媒体: 播放《彩虹》视频。
4、光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光源的发展,电灯是怎样发明的。2.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设计意图: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三课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学以致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收集、分析、比较信息,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本课以研究光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学以致用,并学会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任务驱动页图片;光的用途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通过一幅现代大城市的夜景图,反映出万家灯火的景象。主题人物彬彬、琪琪和贝贝正在讨论着有关的问题:“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真美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么样呢?”确实,现代大都市假如没有了电灯,这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 情,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出了我们要研究“光与生活”的主题。
1.出示:任务驱动页的图片,灯火通明的城市。2.提问
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灯光与我们的生活。
3.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一:光的利用与发展
这个活动是一个搜集资料、进行交流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利用与发展,知道光(主要是照明)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道光的利用与发展是经过了人类漫长岁月的里程,知道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发展更多既节能又明亮,既安全又实用,对人类生活有更大贡献的新光源,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打扮得更美丽、更迷人。
引申的问题: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光的利与弊
怎样才能正确地利用光为人类服务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光的利用,知道光确实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在教材中就列举了太阳能计算器、光导纤维、口腔科手术灯、激光手术、交通灯和太阳能热水器等。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光也可能伤害我们的身体,如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会伤害眼睛,城市的玻璃幕墙会反射阳光,产生光污染等。
1.引趣:你知道是谁发明了电灯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他。2.阅读:阅读爱迪生与电灯的资料。
3.交流: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人们更容易地获得了光明,那么在没有电灯之 前,人们是如何利用光的呢?人们对光的利用与发展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5.讨论:说说图片中人们利用了什么光,重温人类对光利用的历史,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6.交流:没有光,生活就会一片黑暗,生活利用到光的地方很多,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用?如果没有了光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7.归纳:光的其他用途和光的重要性。
8.讨论:光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今天,大家带了许多资料回来,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9.交流:说说你知道的光的利弊,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10.归纳:光有利也有弊许多用途,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它们才能为人类造福。5、健康饮食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及其来源。2.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3.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能力培养 :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健康饮食”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发展分析、类比推理、定量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等探究技能,从而关注自己以及他人的身体健康等。本课是单元的第一课,让学生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以学生的兴趣驱动活动的继续,使探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准备:
学校饭堂一周食谱图片、食品卡片、饺子、包饺子所用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学校饭堂的公告栏前,学生在观看一周食谱。为什么食谱中每餐都有蔬菜呢?那么多的食物,如何吃、吃什么才健康呢?这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二、活动一:饺子里面有什么
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较全面、较均衡,所以本课选取了饺子作为让学生了解食物营养成分的对象。
什么叫素食者?
不吃肉的人叫素食者。他们的食物主要由水果、蔬菜、豆类、谷类、面食和乳制品组成的。这种饮食如果搭配得当,对健康很有好处。引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食物?
汽车需要燃料才能发动——我们的身体也一样。身体的燃料就是食物。食物含有能量,可以让你的心脏跳动、肺呼吸、肌肉运动,许多其他的生理过程也要靠食物提供的能量才能顺利进行。食物里的营养成分还可以让你成长、更换老化的细胞、修复伤口、保持健康,同时我们也能享受咀嚼美食的乐趣!1.导入
上课前老师请来了一位营养学博士,听听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用幻灯片或图片出示):“饺子在不少地方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众多食物中较全面、较均衡的。” 2.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饺子吗?(出示饺子图)那为什么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众多食物中较全面、较均衡的呢?你打算如何来解开问题的答案呢? 3.小组讨论。
4.活动:小组观察,解剖饺子,了解饺子里面有什么。
5.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如食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
6.思考:饺子之所以包含了较为全面的营养是因为里面包含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你想用什么馅料包一顿饺子呢?下面请各位同学设计一张饺子原料列表,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请注意各营养物质的搭配。
7.小结:
今天我们对饺子来了一次解剖,在解剖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了解到了饺子包含了较为全面的营养,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人如:素食者、回族人等来说我们在包饺子时所用的材料必须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尊重其个人信仰及民族。8.拓展:
回家尝试亲手包一顿饺子,重温饺子不同部分里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小课题研究:为什么我们需要食物?
三、拓展: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刚才同学们结合“食物金字塔”,就各人的饮食是否合理,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作出了分析和探讨。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根据“食物金字塔”的建议,设计出一份既美味又能吃出健康来的一周晚餐食谱。1.活动:
分组设计。(提示学生晚餐食谱可选季节,注意部分食物有季节性)。
2.交流:分组汇报,突出自己小组的特色。学生间相互对食谱进行评比(每人有两颗星星进行投票,得到星星最多的食谱为优胜)。3.评价:优胜小组设计的食谱,为什么合理?
四、活动二:昨天吃了什么?
“食物金字塔”对均衡饮食起指导作用,塔基为蔬果、谷类、面制品,应时常进食;中层为肉类、蛋、奶、乳制品、豆类及果仁,应适量进食;塔顶为脂肪、油、糖、酒类及盐,应少量进食。养成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全面合理摄取充足营养的饮食习惯。1.提问:
上节课我们对饺子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还记得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有什么 吗?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等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师从各种食物中获得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对食物中营养成分来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播短片。短片中包括: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介绍,营养学家为人们健康饮食设计的“食物金字塔”的介绍。)2.游戏:
找秘密(出示几种食物如米饭,苹果等,准备好卡片上面印有“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蛋类和豆类”;“奶制品类”、“油脂类”等字样,让学生把它们贴在相应的食物下面,如米饭:属于谷类,里面含丰富的糖、维生素等。)3.任务:
回想一下昨晚的晚饭,你都吃了些什么,都含有这五大类食品吗? 4.引申的问题:
A.早餐的好坏与工作学习的效果有关系吗?
适当的早餐可以使人的体力充沛,很好地适应工作负荷,还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并优化脑功能。不吃早餐的学生,记忆力、语言流畅程度及创造性明显低于吃早餐的学生。
B.为什么不应该偏食、挑食?
因为人的生命活力、新陈代谢,需要种类繁多的营养素,既需要蛋白质,也需要维生素,还需要铁和铜等,而任何一种食品的营养都全面。偏食、挑食,就容易造成营养不全,不利于身体健康。C.人们吃食物怎样才算种类齐全?
人们进食每天应保证有粗细粮搭配的主食,鱼、肉、蛋、奶、豆类,绿色或黄色、红色蔬菜和新鲜水果类,烹调用油及其他调味品等。D.小孩子喝酒有什么不好?
小孩子喝酒,容易使肝、胃受到伤害,还会降低免疫力,甚至会伤脑,使记忆力下降,影响大脑正常发育。另外,小孩子饮酒,还影响性发育。E.肥胖有什么不好?
肥胖不仅影响体形,更重要的是,它还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胆石症和中风等多种疾病。F.怎样预防儿童肥胖?
儿童吃的食物要遵循少糖、少油,保证蛋白质和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的原则,尤其要少吃甜点心和少喝甜饮料,同时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五、拓展:设计营养合理的晚餐食谱
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周晚餐的食谱,初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能力。了解食谱是否注意均衡营养,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既能满足营养成分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口味的要求。
六、活动三:吃进去的食物变成了什么?
按图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由哪些消化器官,分别有什么变化?图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一些工具及相应的操作只是作为类比,代表食物进入体内的变化。出示教材配
“人的消化系统”的教学挂图,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挂图把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知道消化系统的工作是把食物变为身体可以利用的物质,以供能量、生长和损伤修复的需要,保证新陈代谢,完成机体的各种基本功能。消化系统就像一个转化流水线一样,通过不同的途径,对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3种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处理。这些营养成分和其他营养成分被提取之后,消化系统就会将其他废物排出体外。
食物在口腔与唾液混合嚼碎后,由食道送到胃,与胃内的消化液混合,分解成黏 稠糊状进入小肠,在小肠中,食物变得更细小,有用物质透过小肠壁吸收经血液送往全身,没有被吸收的物质进入大肠,其中大部分的水及矿物质被吸收,剩余的残渣直接送到直肠,由肛门排出体外。食物完成在体内的“旅程”,它的外形及成分、数量不断地变化,与吃之前比较,有很大的不同。这趟“旅程”长约9米,历时约24小时。1.问题:
上节课不少同学设计了既符合营养要求又十分美味可口的食谱,你知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到哪去了吗?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阅读:学生阅读书上的相关知识。3.媒体:播放消化过程flash动画。
4.交流:以小组形式汇报和交流。
5.媒体:播放《食物变成了什么》视频,加深理解。6.作业:完成课本的填空。
七、拓展:养成饮食好习惯
判断图中人物的饮食习惯好不好,归纳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彬彬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波波刚吃完饭就应约去游泳; 妍妍饭前把手洗干净;
波波踢完足球后,满头大汗直奔冰箱找冷饮喝; 琪琪吃饭前还要吃雪糕;
妍妍一日三餐准时进食(时间分别为7时、12时、18时); 妍妍和琪琪在街边的无牌小摊买小食吃;
波波吃饭狼吞虎咽,而且吃到肚皮都撑起来了还继续吃。
1.引导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饮食方面人们总有不少的坏习惯,下面就让我们以游戏的形式来判断一下以下的饮食习惯到底好不好。2.游戏
随机抽取课本的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呈现),让学生判断并对不良的习惯予以改正。3.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课题研究:调查身边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及危害。小组定研究提纲。资 料: 人体消化系统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许多小腺体,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满足人体发育、生长、生殖、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物理性、化学性的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食物能使人保持健康
食物中含有多种不同的物质,这些物质共同起作用才能使人的身体保持健康。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土豆、稻米和面包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牛奶、黄油和奶酪等是脂肪性食物。食物中有助于人体生长并能够使受损部位自行修复的物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肉、奶、蛋、果仁和谷粒中。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人类保持健康所必需的,它们保证了机体内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食物中还含有较硬的纤维,纤维对维持小肠的良好工作状态是很有好处的。我们从食物中吸收水分,同时还喝进很多水。血液需要大量的水来把上述这些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处。
6、呼吸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2.知道肺活量的测试。3.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体会合作的意义。3.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呼吸与健康”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二课。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人体的呼吸过程等科学知识。继续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项项有趣的试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着高涨,在本课的学习中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以学生的兴趣驱动活动的继续,使探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准备:
皮尺、空饮料瓶(1.25升或250毫升)、吸管、盆子、水、游戏、油性笔、秒表等。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花样游泳队员正在水中训练,她们在水下能较长时间憋着气,变换着各种优美的姿态,学生们看了既惊奇又佩服。为何常人很少有像花样游泳队员那样的“气量”呢?常人的“气量”有多大呢?怎样才能让“气量”变大呢? 1.导入
播放一段花样游泳的视频片断或出示有关的图片。2.提问
要成为一名花样游泳运动员除了会游泳外还需要一项出色的技巧,你知道是什么吗?
3.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土壤进行研究。
二、活动一: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按图说出吸气时,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分别经过哪些器官,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里发生变化。图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不同颜色的气球只是作为类比,红色代表吸入的新鲜空气,蓝色代表呼出的气体,空气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并根据观察结果画出新鲜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我们呼吸的空气看起来很干净,但实际上空气中漂浮着许多灰尘和其他一些小东西。当你吸气时,这些微尘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最后进入肺。鼻腔里面有细细的毛,可以过滤一些微尘,余下的会被一种黏性物质粘住,这种物质叫做黏液。鼻腔、咽喉和气管内都有黏液。有时黏液粘住的灰尘太多了,你就会咳嗽或者打喷嚏,把它们排出体外。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经常用嘴呼吸不好?
经常用嘴呼吸,不仅使喉咙干痛,而且没有鼻子的“过滤”系统和分辨能力,容易把病毒、细菌、灰尘吸入体内。b.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习惯?
挖鼻子极易损伤鼻腔黏膜,造成炎症,甚至出血,这会严重影响鼻子的呼吸功能,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c.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呼吸吗?
年正常胎儿在母体里是不呼吸的,他们需要的氧气和养料都通过脐带和胎盘直接从母亲的血液里摄取。d.肺泡的数字:
你知道吗?如果把人体内部的肺泡全部展开,总面积约有 100米 2。1.提问
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将会经过一条怎样的一条路线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吧!2.媒体
播放《我们怎样呼吸》视频,了解呼吸的过程。3.任务
缓慢地呼气和吸气一次感受气体在你体内的流经路线,结合你对刚才片段的理解把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写下。然后结合空气在人体的路线在自己的探究小组内向同学复述。
a.分小组进行呼气、吸气,感受空气在体内的流经路线。b.完成课本的填空。c.相互复述。
d.结合课本图进行汇报。4.小结
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人类也是一样。对于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同学们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5.目的
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以及播放模拟气体进入人体的短片,帮助他们理解相应的知识。6.作业
课后探究以下的问题:为什么经常用嘴呼吸不好?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习惯?
三、活动二:观察呼吸时身体的变化
让学生分别尝试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感觉两种呼吸时身体的哪一部分差别最大。再把手放在该部位再尝试几次,感觉变化,知道呼气和吸气时胸廓或腹部会发生变化。然后通过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比较所测得的数据,看有什么发现?胸围差最大的同学与胸围差小的同学有什么区别?我们会发现,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良好的呼吸功能对人的健康与发育极有好处。引申的问题:
呼气与吸气时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呼气时,我们的胸腔会内缩,横膈会上升到原来的位置,同时肋间肌放松使肋骨向下、向内运动,从而导致胸腔容积缩小,胸腔内压随之升高,于是二氧化碳废气就被排挤出肺部。
当我们吸气时,胸腔会向外扩张,位于胸腔下面的横膈会下降,同时肋间肌收缩,带动附着在上面的肋骨向上、向外提,从而导致胸腔容积扩大,胸腔内压随之降低,于是外边的新鲜空气就趁机跑到了肺里,带来更多的氧气。1.引导
上一节课我们追踪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同学们你们是否有留意到在呼吸时身体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你们打算如何去研究这一问题呢? 2.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3.活动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可在深呼气和深吸气时观察和测量胸廓或腹部的变化。4.测量
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深呼气和深吸气时胸围的变化,同时把小组成员数据作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测量实验。
比较数据,填写记录表。5.交流
小组汇报,找出班上胸围差最大的同学。6.小结
同过这节课的测量和对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良好的呼吸功能对人的健康与发育极有好处。)7.目的
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何进行测量、如何进行记录、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需要在测量活动前与学生共同讨论明确,以增强活动目的性和有效性。
四、活动三:比比谁的“气量”大
本活动是活动2的进一步验证,用简易的仪器测量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项标志。完成实验后用尺子测量小组各成员的起止标记之间的距离,找出距离最大者。距离越大则证明呼出的气体越多,因此距离最大者也就是肺活量最大者。这些肺活量大的同学一般都爱运动,他们的身体发育都良好、健康,呼吸功能也比较好。1.引导
上节课我们对呼吸时自身身体变化进行了测量,经过对数据比较,我们得出了呼吸时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下课后就有同学找我表示不服气,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法吗?好今天我们就再来比比谁的“气量”大!2.演示
用简易的仪器测量肺活量并做好记录。
肺活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项标志。测量肺活量简易仪器的使用方法。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活动:学生分组测量肺活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4.交流:分组汇报。
5.目的:让学生在复述中强化理解,学生的演示让他们更清晰地了解测试的做法。6.小结:
通过今天的再次的测量,咱们班“气量”最大的同学是谁啊?是的在上一节课的活动中测量到胸围差大的同学,他们的肺活量也大。同样,这些肺活量大的同学一般都爱运动,他们的身体发育都良好、健康,呼吸功能也比较好。当然肺活量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大,我们不妨保留着我们今天的测量数据为自己建立一个健康档案。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我们再来做做这个测量看看我们的肺活量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资料:肺活量
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的肺活量是否有所不同,另外,也让学生了解人的肺活量的大小与人有没有经常参加运动有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肺活量的大小与人的身体健康的关系。肺活量是人的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问题情景:
妍妍跑完步后,心“怦怦”直跳,气喘如牛,感觉上气不接下气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似的,只想马上坐下来休息,但却被琪琪制止了。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心跳会加快呢?为什么运动后不能马上坐下呢?本课题通过她们的对话,引入该课的学习任务。
1.导入
课本图的情景:校运会 400米
跑后妍妍心“怦怦”直跳,气喘如牛,感觉上气不接下气,心都快要跳出来似的,只想马上坐下来休息,但却被琪琪制止了。爱提问题的小狗跳出来问:“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心跳会加快呢?” 2.问题
对于心脏,大家有什么了解呢?
五、活动四:研究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对比放松状态下与剧烈运动后及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次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呼吸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呼吸次数的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呼吸的次数。然后剧烈地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呼吸的次数。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呼吸的次数。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1.引导
知道为什么老师把课堂移到操场吗?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运动对呼吸的影响。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注意引导学生在运动前先测定呼吸次数,这样做比较准确。)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做的,怎样做才是一次完整的呼吸? 2.媒体
出示图片,并说明如何测定1分钟的呼吸次数。3.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呼吸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4.讨论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有什么发现? 5.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资料: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
人的疾病有相当部分是从呼吸系统引起的,如感冒、肺炎等。因此,让学生通过查找和学习有关的资料,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和学习如何预防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力行去预防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引申的问题
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强自己的肺活量? 资 料: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从气管至肺内的肺泡,是连续而反复分支的管道系统。呼吸系统可分为导气部和呼吸部。导气部从鼻腔开始直至肺内的终末细支气管,无气体交换功能,但具有保持气道畅通和净化吸入空气的重要作用。鼻还有嗅觉功能,鼻和喉等又与发音有关。呼吸部是从肺内的呼吸细支气管开始直至终端的肺泡,这部分管道都有肺泡,行使气体交换功能。此外,肺还参与机体多种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功能。人为什么要呼吸?
自然界任何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都普遍存在呼吸现象,作为生物界 最高级动物的人类,就更是这样。人体时刻进行着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其他代谢产物。其中,粪便等由消化道排出,部分水由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则必须刻不容缓,由呼吸道呼出。如果没有吸气,会造成缺氧;没有呼气,会造成二氧化碳潴留。缺氧造成呼吸困难,口唇皮肤青紫;二氧化碳潴留则损害脑组织,产生精神错乱、狂躁、神志淡漠、肌肉震颤、嗜睡、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扩张脑血管,产生搏动性头痛,扩张皮肤血管,致四肢红润,潮湿多汗。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继续发展,会造成心率增快,心律失常,以致心跳停止;还会影响消化道,导致胃肠出血;影响泌尿系统,产生蛋白尿、血尿。
由此可见,人离不开呼吸,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呼吸。
7、保护心脏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 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引申的问题: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 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2)、填写实验报告。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
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 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8、人体的司令部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2.了解大脑的保健,懂得劳逸结合、合理用脑。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人体的司令部”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四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了解大脑的保健,懂得劳逸结合、合理用脑。在本课中 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人脑有关的科学知识。本课的教学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小沙袋、30厘米的尺、记录表、眼罩、各种小物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小伙伴们在操场踢足球。突然,足球朝着波波飞来,大家都在惊呼,有的叫“快把球接住!”有的叫“快躲开!”眨眼的时间里,波波脑海显现两种情形并比较后马上做出反应!为什么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和反应呢?是什么器官控制人做出这样的反应呢? 2.游戏
接球游戏。由教师喊出其中一名学生的学号,该生必须马上站起来把球接住。3.提问
为什么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和反应呢?是什么器官控制人做出这样的反应呢?
二、活动一:看看你的反应有多快?
本活动要求两位同学合作,用尺子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尺子放置在被测试方的手上方,尺子的零刻度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尺子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尺子捏住,并记录所捏尺子的刻度。互换角色,比一比谁的反应快。人类做出的各种反应都是由大脑发出指令的。它控制着人体的一切活动。脑是我们身体里掌管一切思维、学习、记忆、运动、情感和做梦的部位,是通过无数条神经和身体其他器官连接起来的。神经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大脑,也可以把脑发出的信息传递到其他身体器官。1.引申的问题
(1)为什么说多用脑可防老?
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肌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衰退,会导致其他器官衰退。大脑是越用越有活力,越用越发达的。(2)大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工吗?
大脑的不同部位各司其职,有的管视觉,有的管听觉,有的管语言,有的管思考,这些区域的协调工作控制着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3)为什么有的人会丧失记忆?
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形如海马,叫海马区,人类的记忆与海马区密切相关。如果大脑的海马区有病变或受到损伤,人的记忆就会出问题甚至丧失。(4)为什么脑袋大不一定就聪明?
一般说,大脑皮层的细胞数量多,智力就高。人的大脑中有许多沟回,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也增加了脑细胞。脑袋大不一定脑细胞就多,因此也就不一定聪明。
(5)为什么年轻人的记忆力特别好?
一件事在大脑皮层上引起过兴奋现象,建立起条件反射,就算记住了。人在年轻时,条件反射容易建立,又容易巩固,所以记忆力特别好。(6)人到老年记忆力会减退吗?
随着人的年岁增大,因工作一般比较繁多复杂,建立起的条件反射不易巩固,就变得健忘了,老年人更是这样。(7)为什么需要花时间学习、练习?
一个人可能有非常强健的骨骼、健康的关节和有力的肌肉,但他不一定擅长运动或其他技能活动。骨骼、关节和肌肉必须在脑的控制下统一工作。脑就像一个“司令部”,它告诉你的身体应该运动哪块肌肉,什么时候动,以及动多长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动作顺利、迅速、准确、平衡和协调地完成。而脑必须先学会新动作,才能让神经把命令信息迅速传递给肌肉,使肌肉牵动,完成动作。所以你要集中精神学习,还要花时间练习,不久你的动作就会变得容易、协调多了。学习知识,解开问题也是一样的,只要经常练习,经常接触,就会容易很多。2.引导
在做游戏的时候,有同学能接住 老师抛过来的球,有的同学因为没反应过来就没能接住了球,这是为什么? 3.问题
在这个游戏中,是大脑在指挥你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反应较快,有的人反映相对来说较慢。怎么才能知道你的反映有多快呢?你能想到好办法吗? 4.讨论
小组讨论,并提出研究方案(师生对方案进行点评)。5.任务
两位同学合作,用尺子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尺子放置在被测试方的手上方,尺子的零刻度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尺子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尺子捏住,并记录所捏尺子的刻度。互换角色,比一比谁的反应快。(教师一定要找学生出来作该实验的示范)(1)同位同学相互试验。(2)填写实验报告。6.归纳
在这个实验中,你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吗?
三、活动二:你摸到的是什么?
这个活动要预先准备一些日常物品和一些不常见的物品,物品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
首先,让学生用布条把眼睛蒙上,然后用手摸物品(包括常见的和一些稀奇的),根据学生以往积累的经验,要求把触摸到的物品特征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还要猜测该物品的名称,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谈谈自己判断的依据。
我们的大脑控制着我们的一切活动,如控制着我们的肌肉运动、感觉、语言、阅读、视觉、聆听等,甚至控制着食欲、思考、记忆、审美、情感等,总的来说,大脑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脑位于颅内,是由4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它们分别是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大脑是最大的部分,被一条纵裂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控制人体右半侧的活动,右半球控制人体左半侧的活动;中脑保留对发生的所有事情的记忆,了解你清醒、休息和睡眠时的状态;小脑维持平衡、协调肌肉与姿势;脑干上承脑部,下接脊髓,控制心跳、呼吸和进食。
人有时会突然打喷嚏、咳嗽、打嗝、抓痒、突然听到声音惊跳起来„„所有这些都叫做反射动作,几乎不需考虑就做出来了。反射动作是身体保护自己的一种快速、安全的方式,不需要你做什么准备。产生反射的身体部位看起来就像是“自动的”一样,不用脑部的思维中枢下命令。发生反射时,你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有时你甚至根本没注意到这件事,直到动作结束了,你才意识到它。1.引申的问题
(1)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不同吗?
人类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大脑左半球在语言、书写、计算、思维和判断方面起主导作用;右半球在技艺、美术、音乐、感情、爱慕和审美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2)为什么要开发孩子的右脑?
开发右脑,有利于孩子的技能发展。对于习惯用右手的孩子,更要不断地锻炼其左手,刺激和振奋其右脑的功能,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3)世界上真有神童吗?
所谓神童,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比一般儿童成熟得早、智力发育较快的孩子,他们往往天赋很高,才能出众。前提是他们都要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4)神童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天才人物吗?
近200年来的70位神童中,只有8名成了天才人物,大多数神童到成年后并不能保持智力领先地位。神童也需要后天努力,否则也会一事无成。资料1:你的神奇大脑:
大脑通常不到1500克重,可轻易地放在一个手掌之上,但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它是属于你的。这就是你神奇的大脑。我们现在对人脑所了解的一切,是在最近的25年中才了解到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知识大多不能在 学校学到,但这是能够改变你生活、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方式的知识。
大脑有1万亿个脑细胞,包括:l千亿个活动神经细胞;9千亿个 “粘着”、滋润和隔离活动细胞的其他细胞。
奇妙的大脑皮层有和谐工作的两个部分:学术性左脑、创造性右脑。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你知道吗?6岁小孩的脑和成人的脑重量相同。2.导入
让我们先来玩个游戏。(预先准备一些日常物品和一些不常见的物品,物品的种类多种多样。让学生用布把眼睛蒙上,然后用手摸物品,根据学生以往积累的经验,要求把触摸到的物品特征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还要猜测该物品的名称,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谈谈自己判断的依据。)3.游戏
学生按规则进行。4.交流
各小组汇报,说出是如何判断的,在整个活动中利用了身体的哪些器官和功能? 5.小结
出示大脑功能图片。先让学生阐述,教师再小结,在这个活动中利用了身体的哪些器官和功能? 6.拓展
既然大脑是人体生命的“总指挥部”,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并合理利用它呢? 资料2: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劳逸结合、合理用脑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重视的大问题。我们知道,人长时间地学习、工作后,都会感觉到头昏脑涨,反应缓慢、迟钝,身体疲倦等,这主要是用脑时间过长所至。研究资料表明,用脑时所需要的血液要比纯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血液多15~20倍。所以,合理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好每天的学习作息时间,课间活动一下身体,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注意饮食的营养和均衡,有充足的睡眠等,都可以避免大脑的过度疲劳,有利于大脑的保护和开发。(1)人为什么要睡觉?
人的身体不可能总是保持运动、清醒和警惕的状态,它也需要休息。睡觉,并不是浪费时间,睡觉对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不睡觉的人要忍受很多困扰。事实上,睡眠不足比缺少食物还更容易使人生病。(2)睡觉时发生了什么?
睡觉的时候,你身体大部分器官的工作都会变慢,如呼吸速度放慢,心跳放慢,消化器官的工作减慢,大部分肌肉放松,肾脏产生的尿液减少,但是耳朵仍然听到外界的声音,鼻子仍能察觉气味,人仍然向脑部传送神经信号。睡觉时身体的伤口还会加快愈合。(3)午睡有什么好处?
经过一上午工作、学习,中午时疲劳产生,并且体内的热量也有很大消耗,这时既要求补偿热量,也要求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以便下午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午睡能达到这个目的。
(4)一个人每天应睡多少时间?
不同年龄的人所需睡眠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婴儿需要20小时,幼儿需要12~16小时,少年需要9~10小时,20岁以上的成年人通常需要7~8小时,而老年人需要的时间更短。但是睡眠时间的长短还会因身体的健康程度不同而延长 或缩短。
(5)睡好觉的标准是什么?
睡眠时间长短与长期形成的习惯很有关系,是因人而异的。只要睡醒以后感到头脑清醒,精神愉快,没有睡眠不足的感觉,就可以说够了。(6)梦是什么?
梦是最神秘也是最普通的生理现象。当人入睡后,大脑的大部分皮层的细胞休息了,可仍有一部分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正是这个原因,人的脑海中便产生了梦。
(7)为什么有的梦记得清,有的梦记不清?
睡着之后,最初一两小时最深最熟,以后渐渐变浅。刚入睡或睡眠最深时的梦,往往记不清,而将醒未醒时的梦,往往记得清。资 料:
你的大脑开发得怎么样:
有关专家认为:人类仅仅开发了自身脑潜能的极少部分,90%~99%的潜能被白白浪费掉了!“九五”国家课题《开发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的理论和实践》的主持者、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教授提出,开发人脑潜能无限。对大脑有利和有害的食物:
各种情绪的产生都与当时的大脑机能状态和脑内某些物质浓度的高低有关,如快乐、恬静、安详、舒畅等愉快情绪,多与脑内5—羟色胺的含量充足有关;焦虑、恼怒、悲伤、沮丧、恐惧等不良情绪,则与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加有关。德国营养心理学家帕德尔教授指出,香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活,甚至还可以减轻疼痛。狂躁抑郁症患者,大脑里就没有足够的5—羟色胺。
从饮食上加以调剂,应尽量选择含有维生素A(如牛奶及奶制品、胡萝卜、甜菜、芹菜、甘蓝、青椒、洋葱、香蕉、哈密瓜等)、维生素C(如番茄、苦瓜、芦笋、柠檬、葡萄、山楂、橘子、猕猴桃等)和维生素E(如全麦、燕麦、大豆、坚果、全谷、花生、杏仁、胡桃、芝麻、玉米粉、植物油等)类的食物。这些维生素能激活超氧化歧化酶,延缓脑内的氧化进度。经常吃鱼也可以改善脑功能。英国脑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玛伊凯尔•库洛菲德教授发现,日本人的智商一般比较高与平时多吃鱼有关。另外,提高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脑中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水平会随之升高,从而激活大脑,记忆力就会得到巩固和增强。人体内的葡萄糖多贮存在肝脏和肾脏内,大约存留8小时。晚饭后,经过一夜的睡眠,次晨醒来,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处于最低水平,脑功能也最差。因此,养成按时定量吃早餐的习惯,及时补充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也是提高大脑功能的有效方法。最近,日本牙医协会建议人们吃东西时,要充分地咀嚼,每一口至少要嚼30下才咽下。这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更主要的是,咀嚼肌肌梭、舌的味觉神经、嗅觉神经都会兴奋,因而使大脑细胞极大地受到刺激,从而加快脑部血液循环,使脑部激素分泌活跃,促进脑代谢,进一步刺激下丘脑和海马组织,可以增强记忆,改善脑功能。
现时,有些食物对大脑记忆会产生负面影响,如炸薯片、汉堡包、方便面等快餐食品。这类食品易产生过氧化脂质,使体内产生自由基,促进大脑功能衰退。过氧化脂质和自由基是加速人体衰老的基本物质,它加速大脑功能老化和动脉硬化。医学研究证明,人进入30岁以后动脉硬化就开始了,只是初期,症状还不明显。一旦出现脑动脉硬化,脑部的血液循环就会发生障碍,表现为健忘或痴呆。认识物体的运动 第九课 认识物体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2.了解物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部分。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
(四)重点难点:
知道如何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模仿。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蚂蚁或蜗牛;音乐;乒乓球、溜溜球、饮料瓶、摆锤、磁吸棋、风车等玩具;玻璃胶纸、粗线和橡皮筋。
视频:各种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我们的列车开动了!”“不是,是外面的列车开动了。”“究竟是哪个在动呢?”这是“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页里几个主题人物的一段对话。他们正坐在列车上,等待着列车的启动。为什么停靠在旁边的列车缓慢开动了,却感觉到是自己坐的列车在运动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怎样测量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通过引导页提出的学习任务,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1.导入:出示课本插图。2.提问
究竟是窗外的列车开动了,还是自己坐的列车开动了?怎样才能知道?3.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4.问题
大家的想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物体的运动
教材列举了六个常见例子,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些现象,探讨物体是否在运动?怎样说明它们在运动?图中的例子是:
①.飞机在飞行;②.小学生在玩滚轴溜冰;③.蜗牛在石头上爬行;
④.运动会的自行车比赛;⑤.豹子在草地上奔跑;⑥.运动会的帆船比赛。教材还展示了一幅通过多次曝光把物体运动的过程拍摄下来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到物体在运动时,其位置是会发生变化的,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他的位置就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细心地观察,做好自己观察记录,并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从讨论图中的“物体在运动吗?”入手,描述物体的运动现象,观察和分析图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描述运动时,这个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有了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就有了明确的意义。在分析运动员进行撑杆跳高时,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在跳高的过程中,被高速照相机拍摄下来了,照片就反映运动员在跳高的各个时刻中他的位置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并让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引申的问题:
在无云的夜晚,看到月亮好像停在天空不动,而在有浮云的夜晚,却感到月亮好像在很快地移动,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感觉呢? 1.提问
我们怎么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媒体:学生课本图片。
3.讨论:他(它)们有没有运动?你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4.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5.示范:请一位学生在课室里走动。6.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的运动情况。7.讲解
这位同学离讲台的位置在不断改变着。要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我们要选定一个 参照物,假定它是不动的,别的物体相对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是在运动。8.记录:学生观察课本图或选择课室里在运动的物体,记录其位置如何变化。9.交流:汇报记录结果。10.小结
要说明物体如何运动,除了位置变化外,还有其方向和速度。
三、活动二: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材列举了常见的五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并配图对物体运动的现象加以说明。它们分别是:
①.乒乓球在球拍上上下运动(振动);②.饮料罐在台面上打滚(滚动);③.人们穿着雪橇在雪地上滑行(平动);④.时钟的摆砣在晃动(摆动);⑤.电风扇的叶片在旋转(转动)。
学生观察了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以后,要用语言把物体的运动方式、描述出来。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的运动方式。并把物体运动的名称、运动方式和相似的运动填写在教材的表格中,对物体的运动方式做一个归纳。引申的问题:
汽车在路上行驶,汽车是做什么运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汽车在路上行驶时,我们就把汽车的运动方式叫做平动(而不会只考虑到汽车的轮子,认为是转动或滚动了)。
1.导入:出示一个乒乓球。怎样才能使乒乓球动起来? 2.讨论: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3.交流:实验结果。4.媒体:学生课本图片。5.提问
第四篇:小学科学四年级光与我们的生活
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三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检测题
一、我来填一填:
(1)光源发出的光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传播是需要时间的,光传播的速度为(30万千米每秒)。(3)1607年,(伽利略)进行测量光速的实验,但没有成功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左右相反。
(5)凹面镜所成的像比实际物体小,凸面镜所成的像比实际物体大。(6)将两面镜子组成一个直角,在中间放一玩具,会在镜中看到3个玩具。(7)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8)阳光不是一种单色的光,它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9).利用三棱镜能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10)将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时,会形成一种新的色光。(11).将红光、蓝光、绿光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白光。(12).光的三基色是(红蓝绿)。
(13)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14).偏振片的主要作用是(滤掉物体反射过来的强光)
二、选一选
1、下列光源中属于人造光源的是(C)。A.太阳B.水母C.蜡烛
2、在下列现象中,(C)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A司机从观后镜中观看车后的情况 B.用太阳灶可以烧水做饭 C峨眉佛光D.哈哈镜照出变形的人像
三、1、想一想,在生活中镜子还有哪些作用呢 ? 答:(1)透视镜:透视镜在医院里的用处最为广泛。它能透视你的身体,检查出每一个细小的问题。它能同时剖析着人们自身的不足,通过一个个报告单告诉你自己的缺陷。
(2)望远镜:望远镜总归是用来望远的。繁星密布的夜空下,可以用它观看遥远的明星。
(3)显微镜:它有着高度的放大倍数,可观察细微的真菌或细胞。显微镜也可将自己的缺点一个一个地清晰的放大,让你认清不足,并加以改正,让你成为没有“污点”的纯洁之身。
(4)哈哈镜:它总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看着近似变形的身躯,总忍不住笑出声来,我们会忘记忧伤,从另一个可笑的侧面,仔细观察自己,得出别样的结论
2、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答:只有在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时才会有影子。影子的现象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简述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的作用.答:(1)是凹面镜,用这种镜子是为了聚光,以提高温度。
(2)是凸面镜,用这种镜子是因为它有扩大观察范围的作用。
(3)是平面镜,可以呈现与物体等大的像,用这种镜子可以看到自己。
4、将铅笔斜插入水中,为什么看起来铅笔像是折断了?
答;因为铅笔的下部没入水中的时候,这部分的反射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弯折,再进入人的眼睛,看到的铅笔的下部与水上部分就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在水面处发生了弯折。这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5、阳光下的肥皂膜为什么色彩斑斓?
答:阳光是由7种单色光组成的。肥皂膜本身是无色的,就像一张透明的玻璃纸一样。阳光在肥皂膜的正面和背面都会产生反射,就如被三棱镜分解一样,从而在肥皂膜上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图案。
6.为什么太阳出来不久彩虹就消失了?
答:雨后的小水滴在太阳照射下蒸发,失去了行成彩虹的必备条件。7.彩虹为什么总在雨过天晴时突然出现在人么的面前
答:雨过天晴时,天边还有雨幕,阳光透过大量细小水滴时发生折射、反射,于是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
8、为什么当七色陀螺快速转动起来时,陀螺的面看起来会是灰白色的?
答: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如果我们按照七种光的色彩和比例在纸片上涂色做成七色陀螺,当陀螺转起来后由于人眼有视觉暂留现象,在视网膜上七种颜色的光叠加就能引起白色的视觉。.
9、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答:我们可以利用光诱捕器来捕获蚊子,它无毒无害,而且高效、便捷,防治效果显著,且不污染环境;用X光线治病;光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污染等10.交通指挥灯是用那三种颜色做指挥灯的?为什么选用这三种颜色呢?
答: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当光穿过某些物体时,蓝光和紫光总是容易散射,而有些色光则不容易散射,如红光、绿光和黄光。其中,红光穿透本领最强,能穿透雨、灰尘、雾。选用这3种颜色的灯做交通指挥灯,是为了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红光,被广泛作为危险信号,时刻提醒人们注意。
第五篇: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镜子 教案
第二课 镜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学习用平面镜制作潜望镜。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1.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镜子怎么让阳光拐弯了?”的情景,引发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此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知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利用平面镜可以制作潜望镜,激发学生兴趣,并拓展到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2.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动手制作,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
3.本课以研究“镜子令阳光拐弯”为例,实验得出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因此,本设计重在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制作潜望镜。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通过光“拐弯”的游戏,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找出“平面镜会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任务驱动页图片; “光线拐弯”演示及分组实验材料;“潜望镜作用”课件、潜望镜实物;镜子用途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光“拐弯”游戏
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光“拐弯”游戏的活动,知道平面镜(镜子)是可以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平面镜具有光的反射作用。教材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果用手电筒照射一本书,这本书的正面就给手电筒的光照亮了,假如我们要使光照到书的另一面(背面),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问题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需要准备一些活动的材料,一支手电筒、三块小镜子和一本能立得起来的书(如果购买了该册配套的教学工具箱或学生实验材料的,都均已配备了该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活动开始时,可把问题提出,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佳的方案,然后再正确地摆放镜子,使正面照射过来的手电筒光能够改变方向,照射到书本的背面,做光“拐弯”游戏的活动。1.引申的问题
我们能不能全班同学一起用镜子来做光的“接力”游戏呢?
通过孩子们用不同形状的镜子反射阳光的游戏,提出了一个“太阳光怎么遇到镜子后,会拐弯跑到墙上去呢”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活动和开展有关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2.导入
出示小朋友在操场上玩镜子反射光的游戏的图片。3.提问
太阳光遇到镜子后,为什么会拐弯跑到墙上去了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同研究吧!4.目的
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5.任务
介绍活动的装置。现在光线只能照亮书的正面,你能在不移动手电筒和书的情况下让光线照亮书的背面吗? 6.讨论
学生讨论,并在书中将方法用画图的方式标出来。7.演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法演示实验。8.交流
把三块小镜子摆在适当的位置上,让镜子将光反射到书的背面。9.归纳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平面镜(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二、活动二:制作潜望镜 制作潜望镜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在组织学生活动前,可先让学生了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介绍和交流应用潜望镜的例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让学生用潜望镜做一些活动,知道潜望镜是怎样工作的,利用它可以看到不易看到的东西。使学生对潜望镜有一些了解后,再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方法,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潜望镜制作完成后,我们可以用潜望镜做什么呢?教材中有一幅波波与琪琪的对话图,琪琪发现波波去钓鱼时背上了一个潜望镜,她就问波波。教材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发散,引导学生想得更远、更深,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1.引申的问题
大家找一找,在哪些地方使用了潜望镜? 2.导入
“老师的眼睛特别历害,蹲在讲台后面就知道你们在干什么。不信,咱们试一试。” 3.问题
(出示潜望镜)“这就是老师的法宝——潜望镜。想不想自已做一个潜望镜?” 4.活动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制作潜望镜,并在小组内使用潜望镜做游戏。(1).讨论: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2).讨论:怎样制作潜望镜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5.归纳
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的反射光的原理制成的。6.拓展:镜子的应用
应用镜子的地方很多,如汽车的后视镜、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光学投影仪的反射镜、潜水艇使用的潜望镜等。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面镜的地方很多很多,只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就一定可以找到很多的例子。7.媒体
出示汽车后视镜、医用额镜、投影仪的反射镜、潜艇的潜望镜挂图或投影。8.问题
生活中常常用到镜子。你知道这些镜子的用途吗? 9.讨论
说说图片上各种镜子的用途,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10.交流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描述各种镜子的用途。
汽车后视镜——反射后面的景象,使驾驶员看到后面的情况。医用额镜——将灯光反射到病人口腔内,便于观察病情。投影仪的反射镜——将灯光反射至屏幕上。潜艇的潜望镜——在水下观察海面上的情况。11.拓展
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镜子。12.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汇报,教师要及时点评。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错误的事例,教师要及时纠正。资 料:
镜:一般是指反射镜,是对光线具有规则反射性能的任何光滑平面或曲面。镜有平面镜、球面镜、抛物镜等,其成像原理完全根据反射定律。为了增加反射率,往往在镜面上镀光滑的金属膜(如银、铝)。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