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生入园适应案例分析
新生入园适应案例分析
分离焦虑
孩子即将入园开始集体生活,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转折。孩子会出现依恋家人、哭闹等方式表现自己情绪的现象,孩子这种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就称为“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是复合性负性的情绪,是幼儿内心冲突的产物,是幼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
心理专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把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生病等问题。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家庭的因素——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园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 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案例分析:
分离焦虑可能出现的表现及给家长的建议:
表现
1、家有小尾巴——只要没看见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就开始大哭,大人走到哪儿孩子就跟到哪儿,有时会要求大人一直抱着,只要一放下来就大哭。
建议:经常带孩子出门,多接触外面的人群,减少怕生的问题。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也能完成一些事情。在每次离开宝宝的时候明确告诉他,比如:“妈妈要去哪里,等钟表的长针走到这里,妈妈就会回来,你要耐心等一下。”或许一开始宝宝并不很理解,但只要妈妈做到清楚说明并准时出现,宝宝慢慢就会有信心等待,妈妈也可以逐渐拉长离开的时间。表现
2、大哭大闹,拒绝上幼儿园
建议:孩子缺少交往经验。与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性需要,孩子也不例外。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不仅得到关心和爱抚,而且通过成人的言行了解初步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逐步以成人的要求判断、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有一项关于“儿童交往心理”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的家长每天坚持较长时间与幼儿进行交流,而大部分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导致孩子交往经验的缺少。
所以家长应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熟悉生活周围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给孩子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变化才会有适应的能力,愿意进入新环境、乐意与人交往。特别是同龄人比较多的地方,如儿童乐园、早教中心、幼儿园等,让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
表现
3、半夜里会大哭,有的甚至整夜大哭,可能又要吃奶
建议:肯定幼儿的情绪,尽可能安抚他。但家长不能妥协,不能被孩子的眼泪击倒,要坚信:这是暂时的,这是每个孩子和家长必经的路。只要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你就会发现孩子哭泣的时间会慢慢缩短。
表现
4、孩子有可能会说:“我不想上学,因为老师不喜欢我”“上学很恐怖”“学校很黑,不喜欢同学老师”等 建议:“孩子是不会说谎的”这是很多大人的一个共识。但还有一个科学常识:3—4岁的孩子有时不能区分现实与想象,他们有时会将自己希望的当成真实的说出来。家长应正面引导孩子,告诉他老师是喜欢每个孩子的。也可能之前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宝宝,大家的关注力都在他的身上。上了幼儿园之后,老师面对的是二三十名孩子,宝宝觉得自己被关注少了。此时,家长也要正面引导,借此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当您对老师的工作有疑问时,请第一时间直接与老师沟通。沟通是消除一切误会的最好的良方。如果您有顾虑与老师沟通,也可找我们行政沟通。
表现
5、刚开始试读时,宝宝的状况可能还不错,可是没过几天,宝宝每天早上都哭着不肯进教室。
建议:这是正常的反应,因为最初对幼儿园的新鲜感一旦消失,孩子会觉得失去了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度,通常就会大哭大闹着不要再去上学了,这是幼儿发泄的一种方式。大人要肯定幼儿的情绪,用别的活动吸引他。给孩子一些正面教育,比如上学很有趣等。
表现
6、胆小独处,不愿和同伴共同游戏
建议:独生子女带来的不平等家庭交往。许多家庭中孩子就是“小太阳”,好吃的,好玩的家人可以无条件的让给他,用不着等待和分享。长期以往,导致孩子不知道去关心他人,也看不到别人的困难,蛮横得让同伴无法接受,连续受挫后就会变得懦弱。
家庭中的成员应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给孩子创造宽松友好的交往情境,使孩子愿意并且喜爱与大人交往。家长每天应安排适当的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孩子交往的需要,并注意计划性和坚持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交往的正确方式。
表现
7、争抢、抓人等攻击行为频繁
建议:居住环境的相对封闭。现代社会的独门独户,孩子早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对家庭产生过度的依恋,走出家门会表现出紧张、退缩、焦虑等行为,导致对外界的不适应。
家长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将孩子置于群体之中,有小伙伴的社会生活可以让孩子从孤独和“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友好的玩、同情别人等交往技能。如可以请生活周围同龄或非同龄的小朋友到自己家中作客;让孩子走出家门,与邻居小伙伴一起玩。当孩子们出现争执的时候,家长应采用疏导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矛盾,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把孩子训斥一顿,将他们拆散了事;更不能“因噎废食”,担心孩子会受委屈而把孩子关在家中,作“笼中鸟”。
案例分析
家长分离焦虑可能出现的表现及给家长的建议:
表现
1、宝宝哭,妈妈也哭(学做一个“狠心”的妈妈)
在幼儿园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场面,家长们在教师外面流连忘返,有的看到孩子伤心自己也潸然泪下,更有家长请假在窗外看着孩子。其实孩子刚入园哭闹很正常,这是一种直接的情绪表现,毕竟他们不会掩饰,但是在后来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会非常快乐。家长的不忍心往往会带给孩子负面的作用,不利于孩子入园过渡期的适应。多数宝宝的哭闹可能会持续一两个星期,也有少数宝宝的焦虑状况长达一两个月,所以家长不用太过担心。
表现
2、“今天老师对你好吗?”(请与孩子进行正面沟通)
刚入园的孩子,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多多少少都会显得不适应。我们经常都会看到家长接了孩子之后都会这么问:“老师对你好吗?”“吃饱了没有啊?”“老师抱你了吗?”这样的一些不经意的问题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上对幼儿园的不适应,我们不妨这么对孩子说:“幼儿园真好玩,告诉我你今天玩了什么好吗?”“你现在有了那么多好朋友,妈妈真高兴。”“幼儿园能让宝宝学本领,回家后宝宝也教妈妈好吗?”
孩子通常都会受到语言的暗示,这样正面的引导,会让孩子对园所更加感兴趣,感觉幼儿园像家,老师像妈妈,从情绪上孩子会接受幼儿园,不会造成对园所的恐惧,对陌生感的恐惧。
表现
3、奶奶说过我可以不用去幼儿园(家庭教育要统一口径)
现在一个宝宝周围往往围绕着6个大人,在孩子入园初期,6位家长教育口径的统一对孩子是否可以尽快适应园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孩子早上被送来园的时候哭闹得很厉害,于是家里的老人和年轻父母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方法,老人通常因为心疼孩子就拒绝送孩子入园,孩子也就会像找到救兵一样躲到爷爷奶奶的保护伞下,这样教育就非常难继续。因此在孩子正式入园前,父母要与家里的老人进行沟通,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
表现
4、回家后不停地对孩子说:“你明天上幼儿园不能哭的”(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尽管入园是指孩子入园,但事实上孩子是没有经验的,他们无法预知离开家到一个新环境会是怎样的情景,所以不会提前有什么心理上的不适,也不会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但往往我们家长会根据经验判断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中肯定会受不了,家长切忌不要将这种顾虑造成的焦虑感传导给孩子,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
其实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要去独立的面对群体生活,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哭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的成长往往都需要泪水的陪伴。所以家长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也不要有过多的猜测,而是要尽量相信幼儿园,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幼儿园的喜欢,这样孩子也会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的。
第二篇: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性教育案例论文
《关于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性教育的案例论文》
前言:新入园幼儿由于从小在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下长大,突然接触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新的伙伴,难免感到紧张和不安,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消除幼儿对幼儿园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并逐步适应,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本文就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分析、幼儿入园前教师准备工作、家园合作机制、入园适应的几点对策、幼儿入园后家长电话回访工作等,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综合本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他们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1、幼儿入园首先表现为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幼儿来说家庭是可以依赖的、自由的生活环境。从家庭到幼儿园虽然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对刚满三岁的幼儿来说是巨大的。幼儿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环境对他们而言,不仅陌生而且与自己有很大的距离,即幼儿与新的环境还没有建立某种和谐。种种的不习惯和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必然会使幼儿产生许多不适应。
2、大多数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在家庭生活及其关系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地位。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以自己的方式和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模式。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相呼应的关系,维持着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态平衡。这种生态平衡一旦发生改变,对于幼儿来讲必须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幼儿入园时,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新的生态平衡还没有建立起来。面对新的生态环境,幼儿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更不理解教师的社会角色以及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因此,幼儿入园后的不适应是很自然的。
3、家庭生活到群体生活。在家中幼儿往往是中心,独生子女更是如此,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群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不适应的重要因素。
4、人际关系的变化。家庭成员尤其是亲子之间面对面的关系,使他们之间的互动频率很高。这种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而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交往对象变得不固定了,无法延续家庭那样一对一的相对不变的关系。他们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才能与教师和同伴产生情感、建立信任。
5、对环境的敏感。如果幼儿到一个新的环境,其注意力能够被环境所吸引,那么他就容易适应这个环境,反之他就会选择拒绝并企图逃避。许多幼儿入园时表现出的不适应与他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有关,而在群体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个别幼儿被忽视的现象,被忽视的如果是对环境比较敏感的幼儿,那么就必然会加剧他入园的不适应。
6、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心理学分析:1)、分离焦虑。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也就越严重。2)、安全感的丧失与恐惧幼儿与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自信的、可以得到满足的。离开亲人,一些幼儿会感到不安,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茫然不知所措等。多数幼儿会抗拒或哭泣,虽然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在这种情形下的幼儿很容易产生恐惧。他们的恐惧也许并无具体的对象,可能是对一种事物的惧怕,也可能是对一种情境的惧怕。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幼儿入园不适应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要以宽容的人文关怀的心态接纳幼儿、引导幼儿。
二、幼儿适入园前教师工作:
1.熟悉幼儿的姓名、了解性格特征,家庭详细情况(关注是否单亲家庭),了解幼儿是否有过敏史及忌口食物。2.制作家长联系记录。
3.安排幼儿桌椅、床铺,标记幼儿姓名及照片。4.制作幼儿接送卡。
5.布臵温馨的班级环境,营造家的感觉。
三、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不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家长来说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孩子入园,第一次脱离家长,这让许多家长的心中有了太多的不舍和太多的放心不下。为让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针对上述分析的宝宝入园问题,我园还建立了家园互动合作机制: 一)、以《纲要》和《指南》精神为指导,有针对性地、积极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具体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入园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
1、告诉您的孩子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是和小朋友一起高高兴兴做游戏的地方。由于初次的集体生活,孩子会感到紧张和疲劳,甚至不安,请家长准时接孩子。
2、幼儿来园前,家长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帮助幼儿作好心理准备,不要吓唬孩子,使孩子先产生恐惧心理。
3、生活要开始有规律性,早睡早起,保证孩子每天能够以愉快的心情来园。
4、提前和老师介绍您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有需要帮助的可以与老师商量解决。
5、来园之前,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1)、睡眠训练
选择好幼儿园后,家长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园时间、上下午吃点心的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等,然后在入园前的两三个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主要包括:早睡早起、每天午睡、独立入睡。许多孩子在家里往往要抱着、拍着、哄着才能入睡,而幼儿园的老师不可能守在每个孩子身边,因此孩子入园后会不适应,一到午睡时间就特别想妈妈。妈妈应培养孩子独立入睡,不抱不拍也不哄。为了让孩子安心,可以告诉他,妈妈(或老师)虽然不在身边,但一定在附近(或教室里);有什么需要(上厕所或身体不舒服)可以随时叫妈妈(或老师)寻求帮助。另外要将孩子的入睡习惯告诉老师,争取老师的帮助。
2)、吃饭训练:自己吃饭—固定时间和地点—不偏食不挑食 3)、如厕训练:
孩子入园时天气还较热,一般穿的是单裤,可以训练孩子自己脱、提裤子。入冬后,穿得较厚了,老师会帮忙的。
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规律,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4)、自己穿脱衣服、鞋子(1)、认识衣服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衣服(必要的话,在衣服上缝上名字),分清上下、前后、左右。(2)、穿脱衣服。作为幼教一线的教师,要帮助家长了解新生入园的禁忌:
1、一味妥协,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这是目前幼儿园新生入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迟上幼儿园的时间。孩子哭了,家长很心疼。去还存在侥幸的心理:也许明天,他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呢!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要坚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儿园,那么当你再次送园的时候,孩子的哭闹会更加变本加厉。
2、送两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比较严重,吃饭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长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几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给孩子调理调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误区的,当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来幼儿园会感到更加陌生,特别是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依恋感情,送送停停会让孩子的适应过程事半功倍。坚持送园,对孩子的适应至关重要。
3、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宝贝,又见到自己的宝贝哭闹的厉害,家长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可是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感染实在太强了,这种家长陪着孩子哭的情况在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接待中司空见惯,造成孩子们错认为家长不要他们了,让他们认为上幼儿园不管对于他们自己,还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适应。
4、“我在外面等着你!”“我去给你拿毛衣来!”
在祖辈送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一张嘴要哭,马上对孩子说:“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着你哈!”“奶奶去给你买奶,这就回来!”这种说法可能暂时有效,可是当孩子发现自己上当后,他会感觉到非常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儿了,这让他们没有了安全感。
5、“别哭,我第一个来接你!”
许多家长会这样许诺孩子,当孩子哭着对你说:“妈妈第一个来接我!”你忍心拒绝孩子吗?于是好多家长随口承诺:“好,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们当然并不反对这种方式,可是那么多家长,您能保证您是第一个吗?如果不能,请不要这样回应孩子,请换一种方式回应孩子:“妈妈会早来接你!”“妈妈四点来接你!”如果轻易的承诺没有兑现,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说话不算数,那么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长欺骗了自己,会推理到其它,那么家长会不会来接他?孩子便没有把握了。
6、“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这是家长气头上的急话,可是我们一线的老师却常常听到。家长这话说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厉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来接他了,这种负面效应会让孩子觉得恐惧,恐惧幼儿园,恐惧老师,更恐惧分离焦虑。
7、“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会就好了!”
许多家长都是抱着这样的心理来的,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会,就一定能够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长说再见。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家长的多呆一会儿,只会让孩子的适应时间拉长,让孩子的哭闹和分离焦虑时间拉长。因为此时,孩子已经意识到家长可能走,分离焦虑已产生,便开始哭闹。而家长毕竟是要离开,那是孩子还是要独自去面对,尝试着去适应。
8、“不许哭!”
诚然,每个家长都不愿听到自己孩子哭泣,哪怕是自己走了,听不到,心里能够接受的了,可是却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眼泪。其实,面对分离焦虑,孩子选择以哭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达方式,压抑孩子哭,以强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的。
9、喂完饭再走
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饱,早上总想喂饱了孩子再走。然而孩子吃饱了后再和家长告别,很容易因为哭而呕吐,而且,家长长时间逗留在活动室,会让其它的孩子产生情绪感染,不利于孩子适应。
10、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长送下孩子后,难免会不放心,于是有的家长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可是如果一旦让孩子发现,孩子的哭闹会变本加厉。
11、“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凶你吗?”
家长对孩子的关切溢于言表,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负暗示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幼儿园的生活,不自觉的建立起幼儿园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师凶我之类的联想。这当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今天你认识哪个小朋友了?”“老师表扬你了吗?”帮助幼儿回忆幼儿园一天的美好时光,建立对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12、在家一定要好好补
孩子入园得头几天,吃饭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时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长会刻意给孩子带奶晚上吃饭的时候也想多做些鱼虾肉蛋给孩子补充营养。其实,孩子刚入园容易上火,在吃饭上应当注意多饮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对于鱼肉之类容易生痰上火的东西,应当尽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于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13、休息的时候无节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松一下吧!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孩子星期一的时候特别不容易适应,这一方面是由于休息了两天,对环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作息规律和幼儿园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作息秩序紊乱。休息日时,家长应当尽量配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3至5岁,是孩子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会使孩子受益一生。二)、新生家访和召开家长会
园领导组织小班段的教师召开会议,提出家访的相关要求,指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家庭教育指导。各班教师在家访时不仅有目的地了解了幼儿的情况、家庭情况等,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从幼儿心理准备、自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做好入园的准备。召开新生家长会,班主任从“宝宝开心入园”、“新生家长安全第一课”、“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不同的侧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带领家长参观幼儿园环境、熟悉消防疏散通道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入园的准备工作,促使幼儿更快地融入集体。对于家长提出的幼儿焦虑如何干预问题,我们措施很多,主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三个问题:不安全的认知、负性情绪和逃避的行为。并且,这些措施都需要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
1、案例分析:到幼儿园来的第一天,我班的朱俊臣小朋友,他的眼睛一直是红红的,眼泪时不时地要往下掉,显得很孤僻。几天过去了,我们发现,他喜欢粘着老师,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不愿意睡午觉,拉着老师的衣角,怕老师离开。不停的说:“你打个电话给我妈妈吧!”明明是一直都在牵着他,跟他玩,鼓励他跟小朋友玩,甚至大多时间是专门一个老师带着他陪他玩,可是他还是要说:“老师你陪我玩吧!”
2、作为教师的我,会这样做
1)、主动聊天。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我尽量每天都主动找这类孤僻沉默的孩子聊天。
2)、帮助朱俊臣找一个性格开朗的小伙伴。让他有自己的好朋友,有了朋友圈,他就有游戏和倾述的对象了。
3)、积极表扬和鼓励。发现他有点滴愉快情绪时,我就立刻在大家面前表扬、鼓励他,让他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并懂得表达出来。
4)、单独游戏。对于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游戏的孩子,我们不妨把自己转换成孩子的角色,单独和他做游戏,激发他和别人共同游戏的兴趣。然后老师再慢慢离开,换上其他小伙伴和他继续做游戏,让他感受和同龄孩子游戏的快乐,促使他主动寻找小伙伴,渐渐摆脱孤僻,有自己的好朋友。5)、分散注意力。有时,我叫他帮小朋友做些事情,比如,吃完饭了有些孩子没有把凳子摆好,就请谢王子睿和老师一起来帮忙。我发现,这时的他还是挺高兴的,没想到悲伤的事情。
分离焦虑其实只是孩子对新环境的一种正常的担心心理,当孩子独立地在幼儿园里生活一段时间,发现危险并不存在,老师和幼儿园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可怕的时候,警报自然就解除了。上述案例中的几个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都已经成功地摆脱了焦虑心理。这也是家庭和幼儿园一致教育和良好合作的结果。
3、关于解除孩子焦虑情绪的具体做法与措施:
1、教师方面:1)、用色彩鲜艳、新奇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帮助幼儿交朋友,采用正面鼓励和侧面引导的方法等,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快乐,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给幼儿创建安全、温暖的氛围。2)、午睡是孩子情绪反复的敏感时间段,哭闹会再一次出现。我们老师应该坐在反应强烈的孩子身边哄拍,使其产生安全感后,再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儿童故事,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安然入睡。3)、进行家访。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孩子们会感到格外惊喜,同时缩短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就朋友一样;消除家长的分离焦虑情绪。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及时向家长交流孩子在园情况等,家长了解了幼儿园,就能配合幼儿园开展一些工作,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用实例和浅显的故事给孩子讲道理、倾听幼儿说话以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和感受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父母方面:1)、孩子大哭大闹时,父母逗留时间不易过长,应及早离开。2)、父母要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按照老师的指导、要求进行配合家教,改变幼儿家庭生活的随意性,制定与幼儿园相仿的作息时间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等,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现实中,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表现的分离焦虑要有不同的强化措施。我们要分析孩子焦虑的原因,是有生活自理上的困难、身体上的不适、交往方面的疑虑,还是其它方面的因素,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此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入园前后,父母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希望父母要有恒心、耐心和信心,要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一定能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里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只要家庭和幼儿园保持一致教育和良好合作,孩子一定会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尽快度过入园焦虑期。
四、幼儿入园适应的几点对策:
(一)创造宽松自由、安全温馨、充满爱意的家庭式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不仅指墙饰、绿化等硬件设施,而是指一切对幼儿发展可能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
1、心理环境
环境气氛是指处于一定环境中的群体所构成的整体情绪状态,它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氛围是由组成这个环境每个人的情绪所构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氛围。同时,每个人的情绪又深受它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受感染和相互影响、不稳定、容易外露等特点。做为在这一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言谈举止要更多的体现母爱的温柔、亲切、耐心,表达爱意要更主动、外显,使幼儿尽快亲近老师。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变单纯的语言刺激为语言加动作刺激。年龄小的幼儿希望得到成人更多的肯定关爱,教师应多看到幼儿的点滴进步。除了对每个幼儿多用鼓励、赞扬的语言刺激外,教师还应多抱抱、亲亲、摸摸幼儿,抚摸他们的身体。通过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与爱抚,让幼儿感到教师像妈妈般的关怀,让幼儿逐渐将对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2)称呼幼儿的小名。称呼幼儿的小名,使他们感到像在家一般温暖。原来陌生的环境、老师、同伴变得亲切了,自然了,更易让人接近了。随着相互间距离的贴近,感情的增进,幼儿也逐渐消除了紧张恐惧的心理。而孩子对老师的称呼既可以是妈妈,也可以是老师,这样彼此间便自然形成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幼儿逐渐产生了接纳、喜欢老师的情感。(3)延续一个月的亲子活动。入园前的亲子活动为幼儿入园适应做了一定的准备。由于幼儿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幼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入园适应问题。如:有的幼儿入园后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而有的幼儿则表现为分离焦虑现象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把亲子活动作为一个突破口,进行了延续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通过对幼儿入园适应程度观察记录,教师利用双休日时间为部分适应较慢的幼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参加亲子活动的幼儿人数逐渐减少,直至全部适应。此活动的开展为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4)将常规要求物化在图示中。许多幼儿的哭闹,是因为生活中碰到了困难,如进餐、入厕、穿衣服等。生活自理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当需要自己来完成而孩子们又感到有困难时,他们就特别想念亲人。为了让幼儿尽快熟悉常规,并掌握其技能,减少教师的说教,我们创设了激发幼儿自己动手穿衣、入厕、进餐的图示环境,将这些环节画成形象有序的分步图,将常规要求物化到具体的图示中,用图示提醒幼儿,指点幼儿,幼儿轻松地看图有序学做自己的事。(5)送给幼儿惊喜。为了建立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当幼儿入园后,教师可以延续一段时间天天送他们一件小礼物。小礼物可以是老师的手工作品,也可以是贴画。送小礼物的同时,教师还应以肯定的语气赞扬幼儿,如:“今天你来幼儿园真好!”“今天你一点也没哭!”等。让幼儿每天都有惊喜,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幼儿有一种归属感。尤其是教师亲切友善的妈妈般的关爱是对幼儿的一种接纳,也是建立彼此信任、适应陌生环境的基础。
2、创设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
一个成人精心设计的环境的确能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感受。创设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让他们有参与感,能够享受到在幼儿园的快乐,并引导幼儿与之相互作用,这些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更为重要。为此教师设计了《小手真能干》、《我爱吃》《睡觉觉》《我不哭了》等系列属于幼儿自己的墙饰。这些墙饰内容是孩子每天生活活动的具体体验。如:《我爱吃》,在这一墙饰中教师贴上全班幼儿的照片,并准备了各种蔬菜图片供幼儿选择。幼儿每天来园后,根据自己的情绪、喜好在各自照片旁粘贴一个菜品。教师根据菜品的粘贴情况,来记录幼儿每天的食欲及情绪。这样做既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进餐情况,又可以提示老师关注那些挑食、不爱吃饭的孩子,教师应热情拥抱孩子,真诚地夸奖孩子,促使幼儿通过与墙饰的互动来实现对美食的欲望。
创设温馨的人文环境,其内涵是多方面的,既有父母般的关心,也有问寒问暖的关心,更是文化的关怀,心灵的关怀。
(二)较大范围的促进幼儿的交往
交往是一个社会性的互动过程,它不仅包括师生间的交往,也包括班级同伴的交往,还包括不同年龄班幼儿的交往。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知识经验、个性特点,能力水平的同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交往不仅可以使这种资源得以开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加快幼儿的适应。
1、引导幼儿掌握交往技能
教师通过讲故事《挤挤真暖和》对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有的幼儿与人交往时不会使用礼貌用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情景表演《打电话》,以小动物相互间友好礼貌的交往,引导幼儿学习一些交往的技能。提供一些关于交往的情景图片,请幼儿根据图片内容判断人物行为的对错,使幼儿对交往的技能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2、引导幼儿与班中幼儿交往
为了引导刚入园的幼儿与班中的同伴交往,教师开展《点名》、《认识我吗》、《我们是朋友》等活动。让幼儿在问问、讲讲、猜猜中,熟悉本班小朋友,交到新朋友。如:《点名》教师采用方法一:当教师点到某位幼儿的名字时,他站立起来,招手大声说:“到,大家好!”其他幼儿则一起说:“某某你好!”方法二:当教师点到某位幼儿名字时,可随机问问他,“你的好朋友是谁呀?”“坐在你旁边的小朋友是谁?”等问题。方法三:当点名结束后,教师可以问问“今天谁没有来?”引导幼儿关心自己的朋友。每天一次的点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熟悉同伴的机会。《认识我吗》教师在班中开展每天介绍一个朋友的活动,包括“叫什么名字”、“男孩还是女孩”、“喜欢什么”等,并在教室布臵《认识我吗》专栏,老师每天贴一位幼儿的照片,引发他们猜猜、找找“他是谁?”当幼儿进园一段时间,对本班幼儿有所了解后,教师开展了《我们是朋友》墙饰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若干具有班中幼儿特征的男女小朋友图样,幼儿将自己认识的、喜欢的同伴的图样贴在自己照片旁,并在教师和家长帮助下,写上该小朋友姓名,向父母介绍自己的朋友。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中,有了主动交往的愿望。交的朋友越来越多,体验了交朋友的乐趣。朋友多了,孩子自然就喜欢来幼儿园,逐步适应了新环境。
3、引导幼儿与大中班幼儿的交往
为了扩大幼儿的交往面,教师还组织幼儿与中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联欢,一起户外活动,一起进行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中,与中大班幼儿结成一对一的好朋友,通过大带小,让幼儿体验一起玩的乐趣。过节时与中大班小朋友一起布臵教室,制作礼物互赠,并一起联欢,表演节目,玩娱乐游戏,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和中大班幼儿一起进行区角游戏活动,体验交往的乐趣。以积极的情绪弱化幼儿的不适应。
不同年龄幼儿在共同组织同一活动时,年龄大的幼儿会自发地帮助年龄小的幼儿,而年龄小的幼儿能从年龄大的幼儿行为中获得灵感及榜样。交往中,孩子们身心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放松,他们越来越喜欢自己生活的幼儿园、班级、同伴,从而较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五:每天中午做好的家长电话回访工作,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情况,消除家长担忧,能安心幼儿在园生活。
在探索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实践中,我们克服了以往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片面性即:独生子女娇气、霸道、任性、不合群。改变了以往一味地哄、表扬、发小红花的肤浅做法。而是从人的本质需要出发来分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教师的爱与教育智慧是幼儿适应问题中的关键所在,它可以使孩子认同自己,悦纳自己,肯定自己,从而加快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总之,新入园孩子适应性的培养是整个学前教育的“序曲”,要根据这一时期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他们顺利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
第三篇:幼儿入园适应案例 - 电大在线
幼儿入园适应是关键,教师如何行动是焦点
——帮助孩子走好人生关键的一步
王晓会
进入幼儿园生活和学习是幼儿迈出家庭,开始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适应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幼儿集体生活和学校生活的质量,是幼儿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之一,进而会影响到幼儿将来的身心健康。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交流等习惯,使他们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而 诸多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最令班主任头痛的是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是小班和中班班主任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小班班主任更为重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在幼儿教育方面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教师,下面就谈谈我在工作中触及到的比较经典的幼儿入园适应案例。
一、案例描述
我班有个孩子叫童童(男),现在已经4周岁了,特别喜欢幼儿园,但记得童童接近3周岁刚入园的最初的时间里,对幼儿园表现出的极度恐惧,使得我这个具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都觉得心理准备不足。刚入园时,童童采取各种对策与她的妈妈抗争不来幼儿园,到幼儿园的院内,哭闹着在地上打滚,到班级后,记得最强烈的几次,是在班级门口的地上打滚,老师越开导闹的越凶,满地爬,影响其他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童童很瘦、很招人心疼。
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必须要进行家访,了解童童,要从了解家庭背景开始。放学了,我与他的妈妈一起回到了童童的家,家里狼籍的一片显然看出大人没有时间整理房间,与他的妈妈聊天之后才知道,童童妈妈工作压力很大,童爸是外地一家公司的业务员,常年跑外,童童爷爷和姥姥家均在外市,入园前,童童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照顾之中,基本上是爷爷时而过来帮助童妈看孩子,可童童的爷爷已经接近80岁,姥姥家很远,且家在农村,家庭压力很大、家庭负担也很重。童童从小就体弱多病,童童家住的楼房没有小区,很少接触小朋友,加之童童的家庭环境,童童显得很内向,进入幼儿园给童童造成了极度的恐惧,……,童童的妈妈边给我介绍她的家庭,边打扫卫生,同时抢时间还要给童童做饭,而没人理的童童一直缠着妈妈要抱(童童对妈妈特殊的依赖)……。照顾孩子、做家务、工作同时压在一个人的肩上看得我很心酸和担忧。
二、问题梳理
在家访回家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童童之所以这样恐惧幼儿园是因为在童童身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自信但自尊心特别强、内向、对妈妈依赖性比别的小朋友强、照顾人不固定、体弱多病。
三、童童入园适应问题解决的实践对策
童童是个好孩子,家庭环境无法改变,需要想办法扩大“亲人”的范围,解决心理上的入园障碍。于是,我在心中暗自制定了帮助童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计划并付诸行动:
(一)充当亲人。每天到童童家中做客十五分钟,为了避免招致童童的反感和害怕,只与童童妈妈共同做家务、聊天、谈起名话题(将幼儿园小朋友的名字渐渐的提到)、看电视、轻松说笑。坚持半个月。
(二)充当主人。以我到他家做客为例,同时要求童童妈妈将他每天第一个送到幼儿园做客,然后我与童童和童童妈妈共同在屋内迎接其他小朋友到,欢迎 小朋友到幼儿园做客。培养童童小主人翁的意识,并且采取与妈妈暂缓分离的对策,而不是强迫分离。
(三)运用表扬。白天在班级中适时适当表扬童童,鼓励童童的兴趣和爱好,建立自信。放学时童童与老师手拉手送别的小朋友走,计划童童妈妈最后一个接童童,并在友好、不吵闹的环境中当着童童的面表扬童童一天中的进步。
(四)调整规定。在入园的前几天先不要安排童童午睡,等童童基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和同伴、情绪相对稳定后,再安排午睡,这样可以减少童童的痛苦,使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发展。
(五)避免生病。童童身体瘦弱、不爱吃饭,但坚持不喂童童,两顿饭的间歇注意多喂童童水,补充水分,尽量避免童童因上火等因素生病,进而影响教师帮助童童尽快适应幼儿园的计划。
(六)减少挫折。尽量减少童童在班级中遇到尿裤子等挫折。
四、解决童童入园适应问题的理论依据
(一)变强迫分离为暂缓分离,使幼儿保持中等强度的焦虑水平。
《心理学》强调,幼儿在压力(焦虑)水平很高的时候,任何事情都做不了,为了使童童的紧张程度保持中等,我采取早晨暂缓分离的办法,让童童与妈妈多呆一会。因为“强迫分离”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只会加剧幼儿的分离焦虑,会使焦虑程度很重的幼儿逐渐形成对入园的恐惧,丝毫无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增加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心与忧虑。
(二)变单一地安慰孩子为采取多种方式让幼儿融入集体生活
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前两种需要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随着亲人的离开,童童会突然感到生理需要无人管和安全感的丧失。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的幼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而有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表明: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要体会一种新的社会归属感,让幼儿园的生活让他有一种参与感,能够分享到在幼儿园时的快乐,才能更快的喜爱幼儿园的生活。以下两种方法特别有效:
1、适时进行积极强化。
如:适时、适当的在集体面前赞美童童,表扬任何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再适时的奖励他帮小朋友分勺子等等。孩子一旦受到积极强化(正强化),就会很高兴,很得意,产生深切的自豪感和从未有过的满足。这样,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而容易接受集体生活。
2、调节幼儿及父母的情绪。
多篇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中均强调,情绪的调节有助于人们安心做事情,为培养兴趣打基础。因为经过前期家访知道童童在家里睡觉的时间不固定,所以在幼儿园先不安排童童睡午觉,避免突然之间强迫孩子完全打破在家中的常规,增加孩子的痛苦;因为入园前童童与妈妈的亲密程度,我采用打电话的方法保持童童妈妈与童童间的关系,一方面使童童听到妈妈的声音缓解不安情绪;另一方面,可缓解童童妈妈的紧张情绪,解除她的内心之忧。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孩子会根据母亲的某些行为来判断幼儿园的安全性。如果母亲也对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存有忧虑,那么孩子对入园也会忧心忡忡。
(三)变学校式的严肃气氛为温馨、家庭化的环境
熟悉的人或物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忘记分离焦虑。这样,孩子们就能比较快地融入到集体中。于是我采用到家中做客,又邀请幼儿及妈妈到学校做客的方式,扩大幼儿亲人的范围。使幼儿觉得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接触的人中都 有自己很熟悉的亲人,仿佛自己有两个家一样。
(四)变幼儿在探索中碰壁为老师引导幼儿使其减少挫折,增强自信。《教育心理学》中指出,2岁的孩子就已经建立了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高级情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刚入园的孩子耐心不够,孩子尿裤子、拉裤子、不会吃饭等就指责孩子和家长,怨声载道。试想,如果孩子在入园前各方面就非常完美,那幼儿教师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难道只是孩子无人看管时的保姆角色吗?况且《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2岁至3岁幼儿的特点是对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产生依恋,进而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感。为了维护童童的道德感和美感,我尽量观察童童的需要,例如,大小便、吃饭、穿衣等,在童童需要帮助而又不好意思说出的时候,我和另外的一位老师会及时的伸出手来帮助童童,尽量减少童童的挫败感,增强童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信心,只有这样,接下来的许多事情,童童才愿意与我们配合做好。
五、运用策略干预后的结果与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过程,童童在我家访并制定了配套的适应计划后,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没有出现心理和健康问题,而且在班中各方面表现很出色,我感到很欣慰。
慨叹现今的幼儿教育,还在以各种方式让很多孩子经历着痛苦,有的甚至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现今的幼儿园是很多有孩子的人谈论的热点话题:在幼儿园生活几天就生病,回家治病,返回幼儿园之后过几天又要有小病的孩子为数不少,这难道只是幼儿和家长的原因吗。千百年来,我们口头上、书本上一直在强调因材施教,而幼儿园的教师现如今却缺少这样的教育理念,孩子在入园前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结构千差万别,幼儿入园势必会出现种种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幼儿教师首先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呼吁我们的幼儿教师不只是保姆,要转变成思考者、行动者、引导者、学习者、教育者、管理者,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感受到愉快和健康。
第四篇:儿童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儿童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他们来说,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父母及长辈,来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的渡过初入园的焦虑期,愉快的上幼儿园,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面临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对儿童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案例描述
妞妞,女,3岁半。家长在报名时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孩子从小由爷爷带大,在家活泼开朗,但也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同时怕见陌生人,在外面非常胆怯。也说了要求转园的原因,自从上幼儿园这两周,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在幼儿园哭,眼睛皮都揉破了,晚上回家也哭哭啼啼,非常缠人,可能是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总是哭的缘故,老师说一整天上百遍地念叨着同一句话“我要找我爷爷”。年轻老师缺乏了耐心,吓唬了孩子,可能还让孩子罚站了,所以现在孩子怎么也不愿意上幼儿园。
二、个案分析
1、心理发展原因。瑶瑶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这就是依恋。心理学家对婴儿依恋的研究结果表明70%的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属于安全依恋,他们在妈妈在场时能与陌生人一起玩。这说明大部分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见到陌生的教师会有安全感。因此来说,家长的陪同可以使幼儿与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建立信任关系,可以消除孩子与教师之间的的陌生感。
2、环境及教养方式原因。每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他们大部分被过分照顾与保护,生活自理能力差,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孩子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瑶瑶也不例外的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爷爷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使孩子形成了过分的依恋关系,所以瑶瑶很容易表现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依恋家人(爷爷、妈妈)或依恋某样东西(她的小书包),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三、指导策略
1、提前家访,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家访是幼儿园教师做好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项工作又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在瑶瑶入园前进行了家访,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了瑶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为了瑶瑶尽快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家长给予了指导与帮助,提出的建议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建议瑶瑶的家长缩短孩子在园时间,和家长约定先由家长陪同一起上幼儿园。家访的过程中,老师也和孩子建立了最初的感情,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这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孩子与家长共同体验幼儿园的活动 基于幼儿心理的需要,我们对瑶瑶采取以下入园适应步骤:第一步,家长陪同瑶瑶一起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共同体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园精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但是又不包办代替,鼓励幼儿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喝水、大小便。第二步,在瑶瑶过份依恋爷爷的情况下,我们让瑶瑶爷爷换成了妈妈,并对瑶瑶提出要求,让妈妈坐在后面,瑶瑶与小朋友在一起上课、游戏。第三步,在瑶瑶愿意与小朋友坐在一起上课以及愿意与教师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家长适当或短时间退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瑶瑶逐渐熟悉并且喜欢老师。第四步,家长逐步退出。我们告诉瑶瑶妈妈要去单位请假,离开一小段时间,但会按时回来,让她有所期望。同时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及活动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有小伙伴共同游戏的快乐。第五步,在孩子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能独立上幼儿园时,及时给予鼓励、赞许。这样做便于幼儿愉快地度过新入园的适应期。
3、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喜欢这个集体
新奇的事物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活动室墙面的布置以及活动室各区域的设置,应为幼儿创设安全、丰富、多彩、幼儿感兴趣。宽松的精神环境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以真诚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而不能够因为孩子不停的哭闹而采取恐吓或变相体罚(如罚站)等方式。要在和孩子的交往中,逐渐建立感情,让孩子对我们老师产生依恋,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4、记录孩子在园的几个“第一”
我们老师还用相机记录下每个孩子的“第一”,第一次独立的入厕、第一次独立的喝水、第一次独立的吃饭、第一次独立的午睡、第一次独立上课专心的样子等等,通过网络,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及同伴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家长由衷的放心幼儿园。
5、家长为孩子入园做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准备
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幼儿的自信心与自理能力越强,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越少。分离焦虑的产生有时也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关。因此,我们在家访时对瑶瑶妈妈提出了一些配合幼儿园教育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随意走动,不看电视培养孩子独立午睡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培养孩子主动表达大小便需要的习惯,并尝试自己脱、穿裤子,便后洗手。这样好习惯的养成,也能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四、案例启示
1、教师付出真诚、亲切、自然的爱,真正做到“老师像妈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多给予孩子抚慰、多亲近他们,用真情唤起幼儿的心声,让孩子生活在温暖、平等、宽松的环境中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2、争取家长配合,建立家园共育的桥梁。家长与幼儿园双方需共同努力,在沟通中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信任基础,消除孩子的不安定情绪。
五、结束语
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是一线教师应尤其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一步。本文选取了入园初期明显存在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的一个小女孩为案例。在个案研究中,老师通过家庭访问,制定了“家长陪同上幼儿园,缩短孩子在园时间,相机记录在园情况,老师重点关注”的基本策略。通过一段时间家园的共同努力,个案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该案例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指导策略及案例启示对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推广性。
第五篇:新生入园通知书
新生入园通知书 ________家长:
您的孩子_________已在我园申请_______班,我园接收的幼儿年龄段为3至6岁儿童,请按以下通知要求做好各项准备:
1、新生来园报名后请家长在年月日前带孩子空腹到就近的妇幼保健院进行入园体检,体检合格,方可进我园就读。
2、年月日上午小班新生家长带宝宝来园参加“亲子见面”会。
3、幼儿床上用品可自带,也可在幼儿园购买,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由幼儿园提供。幼儿来园时家长为幼儿准备两至三套可供替换的衣服即可(衣服上绣上幼儿的名字)。
4、月日上午请家长将幼儿合格体检报告和幼儿预防接种复印作件交到幼儿园报名处。幼儿4张一寸相片、幼儿的床上用交到本班班主任处。
5、开学时间为月日。您孩子的健康情况及在家有哪些生活习惯或爱好等请积极与本班老师沟通。
罐子窑镇幼儿园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