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键盘乐器教学
浅谈键盘乐器教学
作者:南宁市横县文化馆
吴长乾
键盘乐器教学历来都是一项较为艰辛的工作。尤其是在社区、农村,(他)她们没有键盘乐器的基础知识,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上过一节音乐课,就连简单的一首歌曲也不会唱,甚至一些学生不认识钢琴、电子琴。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有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准确掌握教学方向,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区、农村文艺人才,服务群众文化。
我从事键盘乐器教学已经有十五年时间了,在这十五年里,我通过大量艰苦摸索、实践、考察谈话得知,键盘教学除了打好坚实的键盘基础之外,主要要抓好培养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钢琴即兴伴奏是学习键盘的最终目的。而我们的重要任务是为了适应社区、农村的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合格的社区、农村文艺人才,服务群众文化。因此我认为键盘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教材选用
为了让(他)她们能熟练掌握键盘乐器的即兴伴奏,而钢琴基础训练则是重中之重。所以,在授课内容上一定要定位准确。在教材选用上应该先以钢琴基础教学为主,最后是键盘乐器的即兴伴奏,因此应该从两个阶段进行:
1、钢琴基础教学阶段
键盘乐器的学习,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以钢琴基础教材为主,而《拜厄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练习曲》《哈弄练习曲》是钢琴学习过程重要的基础教材,科学、规范地练习它,对学琴者打好钢琴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钢琴基础教程》它以乐曲为主,是训练学生演奏水平的入门教程,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在学习练习曲中的枯燥感、机械感。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应该以上面几种教材为主。
2、即兴伴奏教学阶段
通过一定的时间艰苦训练,(他)她们有了坚实的钢琴基础,然后就要开始训练(他)她们为歌(乐)曲、舞曲即兴伴奏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以教材《钢琴即兴伴奏》为主,再渗入有关电子琴配器法的书籍,因为电子琴以它的多样化教学,在键盘乐器的学习上起着很重要的做用。二是钢琴基础教学
要搞好键盘乐器教学,关键是要打好学生的基础,基础乃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学琴没有坚实的基础,犹如“空中楼阁”,学生绝不会有良好的发展。所以钢琴基础教学是学习键盘乐器的重中之重。
为了更好的做好学生钢琴基础训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
1、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学,要以极大的热情与责任感投人教学。
2、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社区、农村,自卑感很强,要多鼓励(他)她们,增加(他)她们的自信心。比如有些学生乐感很差,学琴速度很慢,即使是最差的学生,只要(他)她努力学习了,我们应该找出她的优点表扬她,增加她的自信心。
3、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大多数学生因为喜欢音乐,崇拜这位老师,(他)她们才喜欢键盘乐器,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每当学生对键盘乐器产生厌倦时,我设计一节欣赏课,给学生弹奏几首世界名曲或唱几首歌曲,就会重新激起(他)她们学习键盘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吸引住学生。
4、教材选用上除做好练习曲的训练之外,多给学生布置点《钢琴基础教程》中的乐曲,让学生对学习键盘产生浓厚的兴趣,消除学习键盘中的枯燥,机械。
(二)培养她们科学的自学能力
很多键盘乐器学习人数较多,并且键盘课只有一人任教,教师授课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不可能每节课给每个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那么学生大部份时间是靠自学获得进步。所以,在键盘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学生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培养她们视唱识谱能力
由于大多数学生是从社区、农村来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从未接触过简谱或五线谱,这对学习键盘有着很大的阻力,所以培养她们视唱识谱能力极为重要。在刚开始学习钢琴时首先要学会把每一首钢琴曲视唱下来,然后再练习弹奏;其次,在视唱每首乐曲的同时,逐点渗透给她们乐理知识,特别是各种音乐术语。在学习五线谱的同时,还要训练(他)她们视唱简谱的能力,为以后教唱群众歌曲打好坚实的基础。
2、培养她们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
练琴必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慢与快、分与合、看与背、零与整的关系。
(1)慢、快关系
漫是指放慢速度练习,快是指按规定的速度练习。练习曲目时,应从慢开始,做好谱面上的各种要求,再逐步回到原速练习。在慢练时一定要注意节拍节奏,才能使一首曲目速度均匀的弹奏下来,不至于突慢突快。所以,慢练是练好琴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重视。
(2)分、合关系
分是指两只手分开单独练习,合是指双手合起来训练,所以当练习一首新曲目时,首先要单手练习,当左右手都很熟练时,再进行双手练习,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3)看、背关系
看就是读谱,也就是先看着谱子弹奏,等弹奏熟练后,试着背谱弹奏。背谱弹奏能增强音乐记忆力。大家知道,钢琴考级过关考试要求必须背谱弹奏,所以背谱弹奏的习惯养成可见尤为重要。
(4)零、整关系
零是指部分、片断;整是指全部、完整。也就是在练习过程中,应该先抓住难点分段练习,等各段熟练后,再完整的进行练习。
3、学习实践相结合
学习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培养学生多看多听一些教学影视资料,自己多抽出时间进行练习。
三是电子琴基础教学
电子琴是用电子手段产生或改变声音(在音量、音质等方面)的乐器,它以其自身丰富的音色、节奏,能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所以,电子琴是社区、农村文化应学的乐器,它对社区、农村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有了钢琴学习基础,学习电子琴就容易多了,等到学习即兴伴奏时,我们应该给学生逐渐渗入电子琴教学。由于我们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农村文化人才,所以在电子琴学习中应该侧重于训练(他)她们电子琴的演奏技巧,学习设计弹奏指法,为乐曲选择适当的音色与节奏,明确曲式结构、体裁、风格,并为乐曲能编配和声(配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即兴的为歌(乐)曲、舞曲编配伴奏,同时熟练的演奏,将来为(他)她们服务群众文化打好良好的基础。要做到这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键盘演奏的坚实基础。包括识谱、乐理知识、演奏技巧等等,怎样训练她们这方面的能力前面说了,我就不多讲了。
(二)电子琴面板功能键的识别与用途。这部分是在电子琴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必须要让学生熟记掌握。
1、电子琴常用音色;要熟记电子琴一些常用音色的英文术语,以及它们各自的音色特点,掌握它们在乐曲中的作用,学会在不同风格乐曲以及同一乐曲中不同乐句中的运用。
2、电子琴常用节奏;要熟记电子琴一些常用节奏的英文术语,不同名族,不同风格的节奏特点,以及在不同乐曲中的运用。
3、电子琴打击乐音色在舞蹈课上的运用;教会学生使用打击乐音色,掌握4/
4、2/
4、3/4拍的鼓点特点以及不同名族的几种节奏打法,使她们能自如的在舞蹈课上运用。
4、电子琴的其它功能介绍;有开关键、音量键、速度键、移调键、启动同步插入键、和声键、滑音轮、录音键、节拍器等等,掌握它们的不同用途。
(三)为歌(乐)曲、舞曲编配和声。这是我们学习电子琴的最终目的,要使学生熟练为歌(乐)曲、舞曲编配和声,从而达到电子琴即兴伴奏的能力。使(他)她们在服务群众文化中自如运用。四是键盘乐器即兴伴奏
为了适应社区、农村文化的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键盘乐器的知识,能尽快适应工作的要求作好准备,而键盘乐器的即兴伴奏是我们学习键盘课的最终目的。
即兴伴奏是指不用伴奏谱的情况下,为歌曲(或乐曲)所弹的伴奏,因此,要学好键盘乐器的即兴伴奏首先要有扎实的键盘弹奏能力,其次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我以钢琴即兴伴奏为主,做一简单说明。要掌握钢琴即兴伴奏,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熟练的钢琴演奏技巧
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拥有熟练的弹奏技巧是学习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具体怎样训练前面做了详细的说明。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当钢琴即兴伴奏者拿出一首歌曲(或乐曲)时,他首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视唱了解歌曲(或乐曲)的调式、思想内容、基本情绪、体裁形式,标记一下功能记好,设计一下各段的伴奏的音型并稍加练习等,力求在演奏前,头脑中构思完成和声的音响效果。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有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做依托。所以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学好即兴伴奏的基础。
(三)加强训练钢琴即兴伴奏的综合应用能力
钢琴的即兴伴奏应用能力是指钢琴技巧,和声基础,伴奏音型,歌曲分析四个方面的综合以及即兴的编配,与演奏者的合作,艺术实践等内容。这个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能否弹好即兴伴奏的关键。
因次,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要以熟练的钢琴演奏技巧为基础,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勤学苦练,勇于实践,持之以恒,就能一定弹好即兴伴奏。
总的来说,键盘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准确掌握教学方向,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全身心投人,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服务群众文化人才。
作者:
吴长乾
邮箱:wu7701@163.com
邮编:530300 通讯地址:南宁市横县文化馆
第二篇:《键盘乐器演奏基础》课程标准(学前教育专业)
《键盘乐器演奏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键盘乐器演奏基础
课程代码:PT1BS01
教学单位:普通课教研室
制定时间:2021年4月
编写负责人:___________
审定负责人:___________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学分:8
课程学时:136
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三、课程简介
键盘课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课程,是学习音乐所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课。让学生通过键盘乐器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掌握键盘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和技能,从而掌握幼儿教育工作中键盘乐器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演奏技能从边弹边唱的综合应用能力上体现出来。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音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识谱视唱能力、节奏旋律感知能力和相当的音乐表达与理解能力。
四、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钢琴弹奏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使学生具备从事幼儿音乐教育所必需的弹奏技能和表现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自学能力、分析作品、处理作品的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
(一)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教学内容安排尽量采用具体→抽象→活学的思路,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基本功训练,幼儿舞蹈训练的直观教学,强化临摹与创作结合的能力。适当体现探索、发现、创造的方法,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教学内容安排应贯彻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兼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1、课程设计理念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自主化、实践职场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做学合一。
基于项目导向,突出实践能力。
开展情景教学,模拟实际环境。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全员参与。
利用多种资源,强化自主学习。
2、总体设计思路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多示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在教师讲课中要贯彻设疑(提出矛盾)、析疑(分析矛盾)、解疑(解决矛盾)三个环节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舞蹈现象有好奇心,并能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问题的思路。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现代信息技术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钢琴演奏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弹奏幼儿歌曲简易伴奏的能力。
2、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式,培养严格的读谱习惯和练琴方法,锻炼双手配合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良好的乐感、自学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自觉练习的精神和养成爱护、保养乐器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
1.《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单双手练习1—60条)
2.《车尔尼练习曲》OP.599
(12—30条)
3.《钢琴高等师范教程》(第一册)
4.《小奏鸣曲集》OP.36
No.1一二三乐章
克列门蒂
5.乐曲:《樱
花》
泼迪编
《古老的法兰西歌曲》
柴可夫斯基
《天真烂漫》
布格缪勒
《扎红头绳》
王震亚编
《风笛舞曲》
巴赫
《太阳出来》
桑桐
第二学期
1.学习音阶
双音
三和弦
装饰音的基本弹法。
2.掌握附点
三连音
切分音等节奏变化
3.学习一升一降以内的音阶琶音
4.《拜厄钢琴基础教程》(60—100条)
5.《车尔尼练习曲》OP.599(36—60条)
6.《钢琴高等师范教程》(第一册)(第二册)
7.《小奏鸣曲》
贝多芬
8.乐曲:《牧民歌唱毛主席》
胡适熙
《塔兰泰拉》
汤普森
《再会》
布格缪勒
《快乐的农夫》
舒曼
《叙事曲》
布格缪勒
第三学期
1.哈农钢琴练指法(1—20条)
2.学习踏板的运用
3.学习两升两降以内的音阶琶音
4.《车尔尼练习曲》OP.599(60—100条)
5.《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5首》
6.《小奏鸣曲集》
7.《钢琴高等师范教程》(第二册)
8.《巴赫初级钢琴曲集》(1—15条)
9.乐曲:《北风吹》
谭露茜
《纺织歌》
爱尔门里奇
《西西里舞曲》
柴可夫斯基
《骑士》
布格缪勒
第四学期
1.学习半音阶的弹奏方法
2.学习三升三降以内的音阶琶音
3.哈农钢琴练指法(20—40条)
4.《莱蒙练习曲集》
5.《车尔尼练习曲》OP.849
6.《小奏鸣曲集》
7.《巴赫初级钢琴曲集》
8.《钢琴高等师范教程》(第三册)
9.《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5首》
10.乐曲:《威尼斯船歌》
门德尔松
《献给爱丽丝》
贝多芬
《意大利波尔卡》
拉赫玛尼诺夫
《舞曲》
焦鷞
《欢乐的牧童》
黄虎威
七、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
在保证达到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作适当的调整。数码钢琴140学时分配如下:
数码钢琴集体课140学时分配表
时
间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数
合计
讲
授
实
践
第一学期
基本功练习
练习曲
小型乐曲
第二学期
基本功练习
练习曲
小型乐曲
第三学期
基本功练习
练习曲
小型乐曲
第四学期
基本功练习
练习曲
小型乐曲
总
计
140
八、考核方案设计
考试:弹奏两首中外乐曲
形式:单独演奏
成绩评定:学期成绩由期末、平时两部分组成(平时70﹪、期末30﹪)。
九、教材及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
《拜厄钢琴基础教程》
《哈农钢琴练指法》
《车尔尼练习曲》OP.599
《高等师范教程》(第一册)(第二册)
《小奏鸣曲集》
2.参考书目:
《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5首》
《巴赫初级钢琴曲集》
《车尔尼流畅练习曲》OP.849
《莱蒙练习曲集》OP.37
—
END
—
第三篇:教学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行为动词“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行为动词“认识”是指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核心概念是“厘米”,包含的知识点有认识1厘米的长度以及几厘米的长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去观察、去想象,然后通过充分的交流,初步认识1厘米以及几厘米。第二个层次是根据对厘米的认识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二)教材分析
1、《认识厘米》是冀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3.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材是通过创设阿福的新衣的情境,本节课则是通过将不同大小格子中的铅笔进行对比,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大量的操作、体验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随后又安排了实际测量,在实际测量中发展学生的估测和测量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打好基础
(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的,但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积累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虽然这些经验都是零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一)课前探究部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简单讲述)
老师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科利亚的木匣》,你们想听吗?
讲述故事:主人公科利亚刚刚5岁的时候,只会数到十。他妈妈要带着她去别的地方了,所以他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挖了一个坑,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四年过去了,妈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这个时候科里亚已经是一个9岁的大孩子了。
他回到家里惦记着他的木匣,于是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你们说他能挖到他的木匣吗?
小朋友们,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
预设:因为他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10步的长度也变了,所以找不到了。
如果你是科利亚,你有更好的方法或者更好的工具来测量长度吗?
预设:可能有学生会说尺子。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师:对啊,小朋友身边都有尺,它呀,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直尺都是不一
样的,你们能找到彼此直尺上相同的地方吗?再和老师的尺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何相同之处。
1.认识直尺。
观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将直尺放在一起观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交流各组的发现(以下顺序可互换))
①直尺上的数字:
(出示直尺课件)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把直尺上的数字。老师的是尺的一部分,你的尺上数字是从几到几的呢?生回答
师:数字有多有少,但不管是多少,都是从0开始的。你知道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0”在这里表示的是起点。我们在测量长度的时候一般都是从“0”开始的(师指出是“0”刻度线)
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了吗?
②直尺上的竖线: 生:很多竖线
师:是的,有很多竖线,我们把尺上的这些竖线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长有短。
长刻度线下面都对应着一个数字,对应几就是刻度几,这就是刻度1、2、3„„(课件展 示)
2.认识1厘米。
(1)师: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尺上有两个字母,cm,(课件突显两个字母)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师:它表示的是厘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师:1厘米有多长呢?它就藏在我们的直尺上。
1厘米是刻度0和刻度1之间的长度。(课件,红色横线展示)
(2)师:除了这一段是1厘米,直尺上还有1厘米吗,你能自己找到吗? 找一找,说一说„„
师:小朋友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那老师有个问题:如果是刻度6到几也是1厘米呢? 预设:生回答:刻度6到7,刻度6到5也是1厘米。
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评价学生真不错,我们有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会有不同的收获哦。(3)刚才找了尺子上的1厘米,接下来老师把1厘米从尺子上变出来,看谁看得最仔细。师实物投影示范: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分别对准刻度线0和1,然后保存手指不动,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拿起来,横放竖放,放远放近,问学生这是1厘米吗??然后告诉学生,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初步感受1厘米的长度。
学生自己试试看,再放到尺子上比比。记住了吗?(4)直接手势比划出1厘米,再调整。
轻轻地闭上眼睛,1厘米有多长呢,记到脑子里去了吗?
接下来请你们直接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教师直接对学生的比划进行纠正)(5)身边的1厘米
师:那你们用比划出来的1厘米来量一量身边或者是身上有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预设: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手指宽,纽扣,图钉的长,书本的厚度,橡皮,田字格的一边长,小正方体„„ 老师也找了些东西藏在这些数字下面,你们看看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 课件出示:各种图片,让学生判断。
当出示小正方体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来验证一下,把小正方体放进你的大拇指和食指指面之间,看看是不是1厘米。
师:找了那么多1厘米长的物体,那你们觉得长度是1厘米的东西怎么样?
预设:很短,很小。师:因此,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几厘米。(提醒学生尺子放好)(1)课件出示2厘米的线段(下面有尺子)谈话:你知道这条线段多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预设1:它有2个1厘米,所以它是2厘米。预设2:它从0到2,所以是2厘米。
师评价:对啊,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它包含了2个1厘米,所以是2厘米。马上就把我们刚才交的好朋友1厘米用上去了,量出了这条线段的长,真棒!
(2)练一练(课件出示练习题)这条呢?出示4厘米的线段(尺子在下面),这是几厘米呢? 提问:4厘米里包含()个1厘米呢?
7cm厘米有(7)个1cm,6个1厘米是(6)厘米,8厘米里面有8个(1cm)。小结: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从0开始测量,有几个1厘米它就是几厘米。(3)测量长度,估计长度。
A、请学生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写下来,师巡视测量方法。
找出错例和正确的测量方法,投影展示,说说你赞成哪种测量方法?为什么? 再请学生量一量长方形短边的长度是多少? B、在量之前,谁能来估测一下它的长度呢?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提问:这次在测量之前,你有什么友情提示吗? 测量的时候尺子一定和测量的物体要放平,从刻度0开始测量。
4、画一画
学了这么多,你想不想自己来画一条几厘米的线段呢?那我们就一起来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吧。
生自己操作,说说是怎么画的?同桌相互交换量一量是否是5厘米。、课件展示画法,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连起来。自己再画一条喜欢的线段,喜欢几厘米就画几厘米
5、拓展提高:红色彩带的长度(坏的尺子)
师: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抢答)。(课件展示5厘米)
生可能会出现5厘米和6厘米两种答案。
师:我听到两种答案,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有争论。但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要尽量想办法说服他们。(先请认为是6厘米的说)
预设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所以是6厘米。
预设2: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
(四)课堂总结部分
1.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2.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以后我们会认识更多的长度单位,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知道厘米是用于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如果老师想测量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想知道校园的长度有多长,我们也用我们的学生尺一下一下测量吗?看来是不行的,太麻烦了。其实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五)课后作业部分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在开始的时候,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我用的是课本上有趣的情景图,把它变成动画片的形式播放作为本课的引子,同时听故事的天性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对于孩子们来说非常的陌生和抽象,因此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建立起1厘米这个长度观念就非常重要了。我在教学设计上第一步是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第二步是捏一捏,通过实物感知1厘米,先让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厘米长的物体。再用手捏一捏,又一次直观感知1厘米。既充分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三步是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能够熟练的看出物体的长度是多少。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在量一量这个环节我感觉不是太好,缺少学生展示的机会,只是让学生合作量小长方形的长和宽,可能有的学生用的是错误的量法,却没能充分利用这一课堂资源,如果利用好的话应该更能加深学生对测量的理解。“测量时一般从0刻度开始量”这一知识点,都是我在反复的强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教这种课应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同时在时间设计上也不是很很合理,后面都感觉没有什么可讲了,都是学生在谈收获,应该多设计几个练习测量的题目加深学生的掌握程度。
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该学习的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向有经验教师学习,向名师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篇:教学
第三节 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STS”气候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比沙漠昼夜温差不同的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索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联系实际,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器材:两个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两个相同的烧杯,水,煤油,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你烧过水吗?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吗?跟水升高的温度有关吗?分别是什么关系?能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支持你的观点吗?
生:讨论,回答
(1)同样温度的一壶水比半壶水烧开的时间长,表明升高相同温度时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2)把10℃的一壶水在同样的炉上加热至80℃比加热至50℃需要的时间长,表明质量相同时,水的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质疑: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等呢?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讨论:如果用水和煤油来研究上面的问题,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展开讨论)
归纳:用两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给质量想的的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谁的加热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就多
问:怎样获得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生用天平或量筒)怎样知道水和煤油升高了相同的高度?
(生:用温度计测出初温和末温)
进行探究:教师按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观察温度计示数,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煤油的温度升高的较快)
再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加热中,二者吸热什么关系?)
生: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升高的温度高
讨论:要想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应该怎么做?
(将给煤油加热的酒精灯移走,继续给水加热)
推想:当继续给水加热,等水升高的温度与煤油相同时,加热时间比煤油的长,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推想、讨论得出结论: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多
师:能否把这个结论推广到一般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质疑:刚才实验证明水比煤油的吸热能力强,那么怎样表示不同物质这种吸热能力上的差别呢?
点拨: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不用,必须使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同才行,为了方便,我们把相同的质量都取1㎏(单位质量),升高相同的温度,都取升高1℃,这样条件下比较出的物体吸收热量,我们称之为物质的比热容
启发:根据以上点拨,你能说出什么叫比热容吗?
(学生回答——补充再答,形成正确概念)
板书: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C”表示
讨论:根据比热容的定义,你能写出比热容的单位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确定或修订并板书)
板书: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
说明并板书: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生:阅读P132比热容表,回答问题
① 通过阅读比热容表,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② 你能说明谁的比热容的含义吗?
③ 水比其它物质比热容打,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量相同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多或质量相同的水月其它物质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温高的温度少)④ 根据水的比热容打的特点,你能说出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吗?你能加以解释吗?
(三)热量计算:
问题: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 J/(㎏℃),现把质量为2㎏、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先在小组内交流,后在班上交流、总结、形成公式)
解析:铝的比热容表示:1㎏的铝的温度升高1℃时u,吸收的热量是0.88×103 J,则2㎏铝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为:
0.88×103 J×2=1.76×103 J 2㎏铝温度升高100℃-30℃=70℃时,吸收的热量为:
0.88×103 J×2×(100-70)=1.232×105 ↓ ↓ ↓ ↓
即 c × m ×(t -to)板书;Q吸=cm(t-to)to为初温,t为末温
讨论:如果物体降低温度,放出热量,放热公式怎么写?
学生回答并板书: Q放=cm(to-t)师:两公式合并为:
Q吸(放)=cm△t,其中△t =t-to(吸热)△t =to-t(放热)练习:质量为500g的铝壶里装有2.5kg20℃的水,问在一个标准气压下,把这壶水烧开需多少热量?
师:知道学生阅读教材:“STS”气候与热污染,了解不同地质温度差异大的原因,并解释“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三、小结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比热容概念有何认识?
2、在探索物质吸热能力的过程中有何收获?
四、布置作业:P134 1、2、3、4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第一节 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受力面积
②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公式单位
④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
②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自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知识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和应用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器材:“压力小桌”一张、海绵一块、钩码一盒、图钉一只、布条一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P26图14.1—1和图14.1-2 为什么小小的蝉能把口器深深地插入很硬的树皮里,而庞大的骆驼为什么能够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没有陷入很深呢?是蝉的口器产生的压力很大,骆驼对沙漠的压力小吗?要明白其中道理就要学习压强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师: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会产生压力,手推黑板会产生压力„„那么你对压力有什么认识?
演示:①将一根表面粗糙的棉布条水平地松松地拉直,上面放一只钩码,观察现象
②将布条斜着松松拉直,上面放一钩码,观察现象
③将布条竖直松松拉直,用手指压布条,观察现象
讨论:①以上三种情况,布条都受到了压力,压力产生的原因相同吗?
②由观察的现象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③观察布条形变的方向,与布条原来所在的平面(或形变前的表面)是什么关系?(垂直)这说明了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垂直在受压物体的表面
3、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物体的形变程度越大,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1、学生实验,提出猜想
让用一端削过的铅笔抵在两个手指之间,用力向中间压,两手指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增大压力,手指感觉有何变化?
师:根据你的感觉,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受力面积大小和压力有关
2、确定实验方案:
要研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即: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在桌上放钩码v,增大桌子对海绵的压力,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再保持压力大小不变,将桌面放置在 海绵上增大受力面积,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3、学生实验
按探究方案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得出初步结论
4、各组交流后,回报实验初步结论,教师总结
归纳板书:
4、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师: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引入了一个物理量——压强
压强越大,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板书:压强: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师:那么我们多大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字母“P”表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问:压强的定义与什么定义相似?(单位面积是什么意思)
计算:5㎡的表面上受到的压力是1000n,根据定义求压强:
压强=1000N/5㎡=200N/㎡
问:根据算式能否把压强的公式写出来:
板书:
2、公式: P=F/S(说明单位)问:根据压强公式,你知道压强的单位是什么吗?
板书:
3、单位:牛每平方米(N/㎡),即帕斯卡,简称帕(Pa)
例题:P72(题略)
解:F=G=2.5N S= 4.7×10-2㎡ ∴ P=F/S = 2.5N / 4.7×10-2㎡ = 53.2 Pa(三)增大和减小压强
师:根据P= F/S 知 P与F成正比,与S成反比,由此你能说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吗?
板书:增大压强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讨论
1、P76 想想议议 蝉和骆驼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讨论
2、P78想想议议 各图中实例各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讨论
3、你还能举出生活生产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实例吗?
三、小结
让学生回顾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物理上怎样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四、作业:P79 2、3、4、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蚌埠—我可爱的家乡 》。
我的家乡在蚌埠,那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是个可爱的地方。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古人类文化等领衔的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此,一代风骚的帝王文化、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与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和谐共生,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极其少见而珍贵的。
我的家乡物产丰富。怀远县的石榴晶莹剔透;五河县的螃蟹远近闻名;固镇县的绿豆饼香甜可口;蚌埠蚂虾街的大蚂虾吃到你过瘾,满口留香,恋恋不忘;还有特产珍珠怡让你的嘴吃了比蜜还甜!同时,你还可以见到我们蚌埠最有名的特产—珍珠呢!那一颗颗珍珠纯洁无瑕,不掺一丝杂色,甚至可以和当时的和氏璧媲美,所以,蚌埠又称珠城。
我的家乡风景秀丽。美丽的珠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龙子湖风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汤和墓、白乳泉、水上乐园、淮河风情园„„更是你周末度假的好去处。新建的淮河文化广场是我们蚌埠的一张城市名片,会展中心、图书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都坐落于此。你若是登上张公山,站在望淮塔,俯览今日的蚌埠大地,到处是生机蓬勃,春意盎然。所以,蚌埠也是一个让你留恋忘返的地方。
我的家乡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公路四通八达,京福、宁洛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方便快捷;新机场早已建好投入使用;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站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现在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将给蚌埠拉来一座“高铁新城”,高速列车将把蚌埠带入“高速时代”,为蚌埠的高速发展带来无限商机!所以,蚌埠也将是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蚌埠,我爱我的家乡,她是淮河岸边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法需走“折中”之路
关键字:折中 直接法 教学法 交际法 听说法
人类外语教学活动的起源同步于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但将外语教学活动理论化,从而形成一种教学方法系统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的科学、系统的外语教学法是语法---翻译法。近百年来,其他的外语教学法也随之纷纷出现,如:自然法、自觉实践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认知法、暗示法。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较大影响的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我国迄今还没有一套自己的完整外语教学法体系,对国外教学法的引进往往是盲从和 “一窝蜂”,全盘照搬。对各种教学法的推广,不结合国情,对各种教学法的成因缺乏深入研究。在教材编写、教师的课堂评价和学生成绩考评上出现极端化倾向。当某种教学法流行时,极端排斥其他教学法,唯我独尊,唯我独优。从而导致我国没有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上有创新、实践上有可操作性和普遍有效性的外语教学法理论。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研究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的外语教学似应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折中之路。
一、各种教学法诞生的历史过程,注定带有自己的先天不足
语法翻译法教学法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H.G.Ollendoff)。在中世纪,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是教会和官方语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必须学习掌握它们,老师在教授这两种语言时,普遍使用翻译法。18、19世纪现代外语教学走入课堂,由于当时还没有成熟的其他外语教学法,外语教学借用了这种方法。由于它最初用来教授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这类死的语言的,训练目标是把母语翻译成目标语言,或是把目标语言翻译成母语,无需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当这种方法用来指导现代外语教学时,仍然带有这种烙印。通过这种教法培养的学生,语音、语调不标准,听说能力差。在实际交际场合听不懂,说不出,或是话语陈旧、过时。直接法成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当时西欧各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国门户开放,交往密切,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仅仅少数贵族子弟接受外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外语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同时,由于各国之间的交往具有现场性,即时性,外语的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翻译法显然不能满足当时外语教学的目标要求。直接法的基本原理是“幼儿学语”论。它的理论是以人类语言诞生的过程为依据的。文字语言产生在口头语言之后。口头语言是第一性的,根本的,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直接法便是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基本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的。这种教学法,以模仿为主,强调语言是技艺,不是科学,强调感性认识和经验,不重视人的自觉性和理性思维。其实质,就是将成人幼儿化,然后浓缩其成长过程。这种教学法对教师的目标语素质要求很高,班级人数较少,课时要充足,学生要有广泛的机会与native speakers密切接触交流。在当时欧洲,学生的目标语就是教师的本族语,这种教学法的诞生实际上是与当时的师资条件密不可分的。
听说法诞生于二战美国训练“大兵”的过程。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大批美国青年应征入伍派往有关国家。部队需要大批的外语人才。在此期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一方面研究了本国人学习外语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研究了外国人学习英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听说法。听说法强调语音和口语训练。提出了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控制下开展操练活动,教材上先呈现某种结构的句型,然后,再出现替换词,通过大量机械、重复的言语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反应,以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种教法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强化记忆的重要性,忽视人脑的认知能力。同时,枯燥的训练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这种教学法比较适合培养应急某项专门工作的人才,对培养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显得力不从心。交际法发展于70年代的欧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增加,使欧洲各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大批劳务人员相继进入欧洲市场。在这种条件下,外语教学必然要从单纯的学习心理过程的研究转向对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的研究。交际法的教材编写主张按交际功能项目编写,根据不同的交际场所安排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提供逼真的场景,学生是交际者,老师发起或参与学生的交际活动,忽视学生的语言错误。但是这种以功能立项编写的教材,打乱了语法系统,学生对某种语言现象不能理性得认识它,同时以功能立项,使教学不能很好地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二、目标语与母语的语系归属影响着某些教学法的有效性。
八十年代初交际法风靡我国,并逐渐占据我国外语教学的主导地位,并写入教学大纲,甚至作为课堂评价标准。外语老师在开观摩课、公开课,评优课时必用交际法,否则就被认为教法陈旧。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和采访,他们在每日的教学中,很少或是根本不用交际法上课,尽管有些教材的编写是按照交际功能立项的。他们说交际法像是“交际花”,只有有人(指非学生人员)来的时候才出场。究其原因:交际法打破了语法教学的系统性,违背了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而语法教学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不同语系决定的。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是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使用者遍及整个欧洲,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使用者仅分布在亚洲国家。在同一个语系甚至同一个语族中学习另一语种,比跨语系学习容易的多,因为同一语系的语种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特点。例如印欧语系诸语种在语音上都有爆破音,并清浊相对,元音系统较严密,某些响音如:y, r, l, m, n 既可作辅音也可作元音用,不用声调区别词义。语法方面,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人称、数,式、时、态的变化。词汇方面,很多常用词,特别是农业和科技方面的词很相似。
交际法起源于欧洲,是在欧洲各国之间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方法只所以可以忽视语法的系统性,是因为他们是在同一语系甚至同一语族中学习另一语种,他们的目标语和母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特点。学生对目标语很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借助母语的基础。而母语为汉语的我国学生,对英语纷繁的语法规则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照头脑,必须系统学习。这便是交际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难以实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国情迫使我们的外语教学法需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折中”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学生在校人数多,班级人数多。外语教师短缺,业务素质不高。下面是对苏北地区徐州市中学外语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人数:5400余人。外语本科学历人数比例:37%,其中通过函授,自学等方式获得本科学历的人数比例占79%。通过全日制外语教学获得外语本科学历的人数占仅占7.71%。92.3%没有同native speakers 交流过。外籍教师人数比例千分之一点一。在我们走访和听课的调查中发现:99%的教师有语音缺陷,最常见缺陷为:没有[ ],[ ][v]音,取而代之的是[s] [z][w],辅音结尾的单词后面自带元音等。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语音语调较为自由表达自己意思的人数比例占15%。52%的教师虽能用英语表达,但语音语调较差,或是话语中有较多错误。67%的教师无法用英语自由表达。学生情况:89%的班级人数在70-80人之间,5%在80以上,6%低于70。交际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组织者也是交际者,教师既要倾听学生的谈话还要身临其境,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合乎目标语规范的反映。这不仅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目标语文化素养。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等现代派教学方法产生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并且教师多为native speakers。我国幅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很难全盘照搬某一种教学法在全国硬性推广。
四、“折中”法的内涵及策略
折中(衷)教学法,是一种吸取众多教学法之长的综合教学法。因为“过去二三十年对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表明, 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研究, 都未能提供一种被普遍认为是„最佳的‟外语教学方法。于是,人们开始支持一种折衷主义(Eclecticism)的观点(Bell, 1981;Brumfit, 1984),主张在外语教学中采取折中主义的立场,权衡各种理论、方法、途径,吸取其优点,使之用于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樊长荣语)事实上,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外语学习者传统教育思想、自身素质、人文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及学习目的等都有许多差异, 很难有一种适合于所有外语学习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此,采取折衷主义立场, 因时、因地、因人地去从各种外语教学法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技巧,这不失为明智有效的选择。
对折中教学法内涵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以下三种看法:
1、认为以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学派与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学派之综合就是折衷。比如,翻译法与直接法相结合的综合法,就是折中法。
2、认为一些不依据语言学和心理学新理论建立起来的教学法如沉默法、全身反应法等,按其性质说是直接法,但却不走直接法的机械练习以培养语言习惯的途径,而是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作用,这是折中法。
3、认为折中法的要点就是不走极端,取各家之长,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以培养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此说法赢得了许多外语教师的欢迎。事实上,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外语考试改革明显滞后于教学改革,学生的考试分数被作为衡量外语教学有效性唯一标准的现状下,根据不能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学习目的,博采众长,发挥各种教学法的个性优势,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既不是培养迅速适应英语国家生活的出国人员,也不是培养对英语原著有很强阅读能力的笔头翻译。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四项俱能,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青年学生。为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侧重使用带有某种教学法倾向的折中法乃是一明智之举。
1)、初中阶段,应坚持听说领先原则,在这一时期,应博采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等个性优势,强化听说训练。
初学阶段所学词语大多都是表具体事物的词汇。教学时应把这些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及客观表象直接联系起来,应尽量避免母语这一中间环节。要以模仿无主,让学生先实际掌握语言材料,再从他们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要先口头实际掌握语言,然后再学习文字符号的识记和书写。
在教学中要以句型为中心,让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实践练习上,在大量操练的基础上养成一套新的语言习惯。要尽量排斥或限制母语,用外语进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要采用一切手段,营造一个英语小社会,促使学生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高中学习,应做到读写跟上,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法翻译法和认知法的结合可有效发挥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其能够深刻理解语言规则并创造性地运用。
在高中阶段,可适当运用母语讲解、归纳语法知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汉语语法同英语语法作以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现象。在教学中,要做到语音与文字结合,口笔语相互促进,各种感觉器官同时综合运用并重视阅读和词汇量的扩大。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应以用英语解释英语为主;但对长句、难句用母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也是必要和可行的。借助母语翻译并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加深对目标语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樊长荣.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
Stern.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