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点菜”与“配餐”齐飞,“个性”共“多元”一色(象山县丹城四小)
“点菜”与“配餐”齐飞 “个性”共“多元”一色
浙江省象山县丹城镇第四小学 解爱静 郑兴国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象山丹四小创办于2008学年,它虽然没有百年老校那样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在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有着最好的硬件,也有着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教师。为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落实我县 “一校一特色”的要求,四小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为着力点,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办学模式,促进每一位学生可持续发展,“课程超市”便由此而生。
“课程超市”指的是学校在自主开发、吸收兄弟学校优秀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将三级课程一体化,为学生提供的多元化、有层次、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它通过科学的课程管理,像逛超市一样,以走课制方式进行活动,为学生提供一道道文化大餐。
丹城四小“课程超市”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吸收了兄弟学校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优秀元素,如城南学校的古诗文教学、丹城二小的声乐教学、文峰学校的古筝教学,走“拿来主义”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从以教师的专业特长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发展到根据学校、学生的需求来开发课程,从单纯的以教师为课程超市的服务员发展到聘请家长助教、专业人才为辅导员,从边摸索边教学发展到初步确定了22门课程超市的教学指导纲要,从周五的大众化课程超市发展到每周两节的午间精品课程超市。通过科学的课程管理,以学校给学生“配餐”和学生自己“点菜”的方式,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份个性化的课表,从而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为发展孩子的艺术特长、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课程设置走向多样化:从以教师的专业特长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发展到根据学校、学生的需求来开发课程。
2008年9月,在建构校本课程超市之前,我们先印发《教师可开设新课程情况调查表》、《新课程培训内容需求调查表》等,认真分析评价教师业务专长和发展需求,开发出了趣味语文、趣味数学、快乐英语、舞蹈、书法、美术、葫芦丝、科学在身边、快乐体育等9
门适合教师业务专长和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艺术类、体育类及手工类的校本课程情有独钟,于是,我们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又相应增加或细化了校本课程,从08学年第一学期的9门校本课程发展到08学年第二学期的12门校本课程,本学年又增加到了23门。如体育校本课程,从当初的“快乐体育”发展到本学期的田径、篮球、乒乓、跆拳道等四门课程;又如美术课程,从当初的“美术绘画”发展到本学期的美术绘画、电脑绘画、丝网花制作、小制作贴画、手工编织、手工艺扎花等6门课程;再如音乐校本课程,从当初的“葫芦丝”发展到葫芦丝、舞蹈、拉丁舞、声乐、古筝等5门课程。此外,我们又根据家长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三棋培训精品课,课程设置逐步走向了多样化。
二、大众课程实现精品化:从周五的大众化课程超市发展到每周两节的午间特色课程超市。
1、课程设置特色化。自周五的课程超市于08学年开设后,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和家长对课程超市深深地期盼,也感受到了社会对我校课程超市的热评。因此我们趁热打铁,在09年初整合了学校有限的资源,挤出每周二、四中午的时间,推出午间精品课程,为特长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平台。精品课程也从年初的10门发展到本学期的15门,包括三模、书法、美术绘画、葫芦丝、舞蹈、拉丁舞、声乐、田径、篮球、乒乓球、跆拳道、及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三棋培训精品课等在内的15门课程共17个班级。
2、教师资源特色化。在午间精品课程超市中,既有我校一流的教师队伍, 也有我校聘请的一流专业人才,他们有的是在音美体等领域中在我县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师,有的是从县棋协、音乐协会、体育协会、书法协会等民间团体中聘请来的乐于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专业技术人才。优质教师资源的配置发挥了优质资源辐射作用,既促进了广大教师专业成长,又为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无限成长的可能。
3、学生兴趣持久化。在午间精品课程超市中,大部分都是对其中的某一课程怀有浓厚的兴趣、得到家长大力支持、并且都是在周五的大众精品课程超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这些特长生的参与,既为课程超市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为我校特色学校的创建 2
提供了有效载体。
三、参与教师步入多元化:从单纯的以教师为课程超市的服务员发展到聘请家长助教、专业人才为辅导员。
课程超市的开发开始定位在依托教师特长开设科目,但在一年多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前我校部分学科专业教师队伍不足的尴尬现状,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的超市课程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经过课题组讨论,我们确定了聘请家长助教、专业人才为导购员的课题思路。有效利用家长的职业、特长等优势资源,充分挖掘社会的教育资源,邀请部分会编织、会制作丝网花的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课程超市,聘请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来参与我们的课程超市,成为为课程超市辅导员,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动态生成,为课程超市的开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下健康成长,和谐发展。自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起,我们每学期都对新家长发放“家长人力资源调查表”,以了解家长的兴趣特长,激发家长对助教工作的热情。两学期来,我们已建立了45名家长人力资源储备库,聘请了11位家长助教;同时,我们还依托县棋协、音乐协会、体育协会、书法协会等民间团体,聘请了6位专家为我校课程超市特约教师。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挥,弥补了教师在知识技能上的不足及教育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促进学校教育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无限的超越,使我校的课程超市从校内走向社会,初步实现教育与社会一体化。
四、课程评价逐渐规范化:从边摸索边教学发展到初步确定了课程超市的三大评价模式。
在课程超市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边摸索边实践,逐步成立了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系统的课程管理制度,初步编写了17门校本课程指导纲要,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和参与课程,建立了学生成绩评定的三大模式。
1、过程制模式。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师生间共同的“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共同判断这种渗透于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价值,不断地进行反馈从而使学习过程得到不断的优化。我们主要通过向家长发喜报、通过校讯通平台向家长报喜,在中期对优秀学员进行集中表彰,通过学校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及其它重大节日活动,展示课程超市的阶段性成果,给优秀学员提供展示技能的舞台,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达标制模式。达标制评比一学年评比一次,我们根据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的客观效果三方面授予达标证书。要求每位学生在校六年期间,至少拿到5本课程超市达标证书,才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我们尊重个别差异,在达标证书中采用星级制,并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修课程,多拿证书。如技巧掌握型的课程超市篮球、乒乓、跆拳道、丝网花制作、手工艺扎花、拉丁舞等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即发给达标证书。“晋级制”模式。为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使学生对某一门课程超市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我们决定在周五开设的如声乐、舞蹈、棋类、书法等部分大众课程超市和每周二、四中午开设的午间精品课程超市中进行 “晋级制” 评价模式。我们已初步拟订了课程超市“晋级制”指导纲要,设计了等级证书,拟在本学期末进行推广。
上述三种评价模式的交叉进行,旨在有效地推进和改善课程发展,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超市的热情,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自课程超市开设以来,学生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真正体会到了“我真行,我快乐!”的成就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统计,一年多来,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每周五下午两节的大众化课程超市活动。50%人次有各种特长的学生参加了午间精品课程培训。每到超市活动时间,无论大众化超市还是午间精品超市,学生都早早地等候在活动室门口,足以说明课程超市的受欢迎程度。尤为可喜的是,短短一年多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在宁波市中小学生跆拳道比赛中,我校派出11名选手参加,取得了2金2银1铜的好成绩;在《语文报》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暑期阅读大赛中,共有80多位学生得了三等奖和优秀奖;在象山县中小学生棋类比赛中,24名刚学了一学期的小选手为我校取得了荣誉,共有16人获得第2——第8名的好成绩。在县“书香伴我行”征文比赛中,我校的四年级学生与其它学校的五、六年级学生一争高低,共有三人分获二、三等奖。
在学校发放的人力资源调查表中,有近30%的家长表示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特长而遗憾,但都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202班俞海飞家长表示“组织家长人力资源,共同开发孩子的各项专长和兴趣爱好,让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们的培育下茁壮成长。”她在自己的助教体会中谈到“转眼之间,我参加丹城四小课程超市丝网花制作的助教活动已
近一学期。在这学期中,我从最初的激情澎湃到现在的老练成熟,从最初的跃跃欲试到现在的沉着稳重,是四小给予我很大的收获。在品味助教的喜悦之余,我也付出了一份责任,一份爱心,一份辛勤。但让我体会更多的是,做老师真不容易。”09学年第一学期,我校共招一年级新生304人,择校生155名,其中有近40%的学生强烈要求在四小就读。在城区户籍生中,也有10%是非本校户籍生,生源来自城区各个学校。这些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就读四小,除了学校办学条件好以外,最重要的一条是家长认为在四小学习不是死读书,学校开设了课程超市,比较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的家长对课程超市的工作十分理解、支持,让我们深感欣慰。
一年多来,多家媒体对我校的课程超市活动进行了报道:08年10月20日,《今日象山》做了题为《丹城四小开设“课程超市”》的报道。09年9月23日,象山教育信息网,宁波教科网、东方热线做了《象山丹城四小“课程超市”有特色》的专题报道。2009年10月10日,《东南商报》也做了《象山丹城四小开辟“课程超市”》的报道。这些媒体的报道,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做法应和了时代的需求。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指导纲要的完善、教学评价制度的落实、网上超市的开发,课程超市将成为四小一张亮丽的明信片。
第二篇:《知识与能力齐飞,传统共创新一色》
知识与能力齐飞,传统共创新一色江西金太阳教育科学研究所 乐金才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第39题赏析 2011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全国卷和各省市单独命制的高考试题也新鲜出炉。本人通过对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的分析发现,该套试题很好地贯彻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试题在保持连续稳定的同时,又注重了改革创新;试题既重点考查了主干知识,也注重对解题能力和学科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一特点在该卷第39题中得到了特别明显的体现。欣喜之余,突然联想到了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于是将其移花接木、牵强附会过来,就成了“知识与能力齐飞,传统共创新一色”。细想起来,我认为该题的呈现特点竟然与此句高度吻合。不敢独享,邀您共赏。【高考真题】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出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答案】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4分)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4分)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2分)(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4分)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4分)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4分)(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答案】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1分)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1分)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1分)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1分)【名题赏析】高考试题的命制必须完整涵盖立意、情境、设问三大要素。而该题从知识、能力、传统、创新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命制要求。
一、考查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在突出“能力至上”原则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本题借助妈祖文化,考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等主干知识。从宏观来说,整个《文化生活》都是在讲文化的作用,本题是从狭义上论述妈祖文化的作用。按照教材的顺序,第(1)问的答题要点是: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文化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第(2)问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这部分最基本的知识分析说明问题。高考试题的终极目标都是对能力的考查,但都是建立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之上。如果考生基础的主干知识不够扎实,将很难得出正确答案。
二、落实能力 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秉承的基本原则就是“能力至上”,这一原则贯穿了试卷中的所有试题,每道试题都呈现出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的四个方面能力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求分析妈祖文化对人的作用,须根据材料中“弘扬妈祖信俗蕴含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精神纽带”的有效信息,调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各民族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要求根据设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可从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反作用等方面分析出妈祖文化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原因。第(3)问要求依据第(1)问解读的信息,调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传承、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提出具体建议。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考纲中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力至上”的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继承传统 本题依然沿传统的命题方式即以“背景材料”的方式命制,题型与设问也符合近几年高考的一贯命题模式。第(1)问属于原因类的问答题,回答原因往往可以按照从小到大,从理论到实践,或从教材的前与后等顺序来回答。首先要读懂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和中心意思:妈祖---“海上女神”---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建庙祭祀---走向世界---到湄洲来祭祀妈祖---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第(2)问依然属于原因类的问答题,而且设有限定词“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只要答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还体现在社会意识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在本题中就是妈祖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四、体现创新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试卷的背景材料很新颖,在平时训练中很少遇到,对考生而言就是新材料。本题第(3)小题“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命题角度很新颖,采取了开放式命题,明显充满探究性、体验性,重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该问的答案是开放的,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我们可以从纵向来讲,包括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也可以从横向来讲,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等等。有利于学生提高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体现出高考对人才选拔的不拘一格。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虽然2011年新课标高考政治试题在选择题部分没有设臵《文化生活》的题目,在非选择题第39题中的命制了两问,不甚符合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不利于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但是瑕不掩瑜,就本题而言,笔者认为总体上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视,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突出了“能力至上”的原则,试题材料信息新颖,命题角度新颖,不偏不怪,能较好地考查考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呈现出“知识与能力齐飞,传统共创新一色”的特点,是一道考查学生能力的好试题。
第三篇:“口语”与“阅读”齐飞,“表达”共“感悟”一色
文章摘要: “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对学生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已是刻不容缓。而和“口语交际”紧密相连的“阅读教学”,就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注入一股清新的风。走出一条以“阅读促口语,口语带阅读”的新路子来。关键字:口语交际 阅读教学 教学片段 “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旧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听话”、“说话”的两个系列综合起来成为“口语交际”。使得“口语交际”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学理念也更为明确:“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孩子们都很习惯当忠实的听众。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在语文课上,许多孩子的嘴巴却越来越“紧”,相当多的孩子在心理上表现出胆怯情绪,不敢当众发言说说自己的见解,即使说也是非常简单地是或者不是,逐渐形成了不良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口语交际的能力可想而知了。因此对学生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已是刻不容缓。为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而和“口语交际”紧密相连的“阅读教学”,就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这个“主阵地”之一。首先,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对话和交流。而这样的交流和对话是离不开口语交际的。因此,口语交际是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揭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其次,阅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又为“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极好的范例,丰富了“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因此,阅读教学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机会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学会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事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的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使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注入一股清新的风。走出一条以“阅读促口语,口语带阅读”的新路子来。
一、余音袅袅,抓住空白之处,巧妙填补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往往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对感悟文章主题会有极大的促进,而在想中、说中,自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师: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书上用小艇做的事外,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
生:我看见女教师提着手提包,匆匆忙忙坐上小艇去学校上课。生:我看见科学家坐上小艇去考察威尼斯的水质。生:看见小学生背着书包上船,在朗读课文。生:我看见运动员坐小艇去球场打球。
生:我看见病人坐小艇去医院,外国旅客乘着小艇去游览。生:小姑娘在小艇上卖花。生:孩子坐在小艇里切蛋糕,吃肯德基,过十岁的生日。
师:是啊,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在这个片段中,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课文中的空白,“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深埋于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孩子们很自然地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大家都想说、愿说,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更深地体会到课文“威尼斯人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小艇”这一主题。
二、别开生面,抓住重点语段,巧妙安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尝试拓宽思路,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更多的发言权还给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点燃学生表达的欲望,也让“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口语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以下就是笔者执教浙教版第十一册《了不起的女孩》的一个教学片段:师:其实,还有许多人想了解她呢!这不,有位记者想写一篇关于李欢的报道,很想采访熟悉李欢的人,你建议他该去采访谁?生:(可以采访她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邻居,也可以是医院的医生、护士、病友,甚至是大会的发起人老亨利先生。)师:大家说的真好,那我们就来个模拟采访吧!我是记者,你们就是熟悉李欢的人。愿意来试试吗?建议四人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身份,一个事例,文中没有详写的内容,可以联想。(学生积极性高涨,纷纷进行准备)师:为了能使介绍成功,我们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应该先向记者小姐问好。生:说话的时候,声音应该响亮些。生:别忘了说清自己的身份。生:记者小姐,您好!我是李欢主治医生。她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孩子。她患得“肌肉营养不良症”是一种无法医治的绝症。每次大手术下来,那种痛苦连大人都忍不住,可李欢都咬牙坚持下来了,过不了几天就要妈妈读课文给她听,还说自己将来还要考最好的大学!看着她,连我们大人都自叹不如。生:亲爱的记者小姐,您好!我是李欢的好朋友。有一天,我到她家去玩,看见李欢摔了一跤,可她不让妈妈来扶,而是自己艰难地爬起来。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要叫妈妈帮我扶起来,还要哭着撒娇。但她非常坚强,她妈妈还对她说:“如果我们的生命能换来你的生命,我们早就换了,可是将来的路还要靠你自己走„„"李欢懂事地点点头。我觉得李欢很了不起,很懂事。
师:请问,李欢的妈妈来了吗?我特别想采访您,孩子摔到了您为什么不去扶她?生: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李欢得了“肌肉营养不良症”,我们的心里可难受了。如果我们的生命能换来她的生命,我们早就换了,可是将来的路还要靠她自己走,我们希望她懂得任何事都要靠自己,做一个坚强的人!师:您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别开生面地对教材做了处理,别出心裁地让学生选择一个身份、一个事例,创设了向记者介绍李欢这一情境。这里没有一问一答,没有“疱丁解牛”式的分解课文,课堂气氛是那么融洽、和谐。也正是因为有了宽松的课堂气氛,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才有了浓浓的研究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感受,也使得他们表达的欲望更为强烈,学生才能学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难得是学生在说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表达时的语气、声音),课堂中迸发着思维的火花。在这种表达欲望的驱使之下,学生说得自然,学得轻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顺水推舟,抓住课文的结语,巧设情境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道”?不妨通过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在一堂课的结语处顺水推舟,巧作安排。笔者在执教老舍先生的《猫》时,在课的结尾处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也想在家里养只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说猫叫起来太难听,又会把家里踩得到处都是脏脚印-----大家能部能帮他一起来说服妈妈?为了使你的说服更有说服力,建议你用上课文中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神情激动极了,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生:妈妈,你应该换个角度来看,猫在我的作业本上踩得不是脏脚印,而是漂亮的“小梅花”!生:妈妈,你仔细地听听,猫在叫的时候,可是长短不同,粗细各异,真是变化多端,好好欣赏,像音乐一样。
第四篇: 课外阅读与学生齐飞,精彩共快乐一色
课外阅读与学生齐飞,精彩共快乐一色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加强自身的课外阅读,还要指导小学生正确选择图书和阅读方法,并开展各种读书竞赛活动,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教师
小学生
在当代中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有二:一是阅读课如何提高效率,二是课外阅读怎样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小学阶段背诵古诗文70篇。《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可见新课程把课外阅读摆在学好语文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们的建议》一书中曾经告诉我们“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 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课外阅读,也就没有风和帆。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确保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势在必行。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解和看法:
一、加强教师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加教师课外阅读的灵敏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在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干预的同时,教师自己同样要注重阅读和知识更新。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教师自己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看本身就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种最好的指导和示范。教师只有对古今中外的各种经典的文艺作品有所掌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加以融会贯通,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气质,那么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完《空城计》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十六计》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看这本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教师必须了解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审美取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摸准时代的脉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选择《意林》中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文章在课前拿来和同学们分享,现在我们班的学生在如饥似渴地拜读着《意林》中的精彩篇章,废寝忘食。
二、推荐读物适合小学生口吻的读物。
目前,全国各地的报刊书籍之多,发行量之大,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巅。面对琳琅满目的书刊,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和交流。”因此,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摆在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有利于小学生们健康成长和主动学习。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甚至还会使他们走上邪路。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有的学生对读物的选择不够,我们认为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读物就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事。一般的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 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呢?
1、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会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如有的学生喜欢看经典名著,如:四大名著、《鲁宾逊漂流记》、《汤姆叔叔的小屋》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炬炼成的》等„„有的学生喜欢人文、社会科学的《少年周恩来》、《一代伟人毛泽东》等人物传记普及读物如有的学生喜欢自然、科普、科幻读物《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哈利.波特》有的学生喜欢时文佳作对此,我只是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从不过多地干涉。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2、推荐时机要把握好。即课内外的结合。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 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独坐敬亭山》,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李白的其他古诗;学了《李时珍》,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三、课外读物阅读方法的指导
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世界上的知识,教师是不可能全部教给学生的,而要教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即研究学问的方法。
1、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读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学完课文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同类文章、同一主题,或表达方式相似,同一作者的也可。如学完《麻雀》,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诵了法国作家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独一无二》,学生认真地听,从他们的听后所谈的感想中,我懂得了他们对亲子之情有更深的理解。我趁热打铁,推荐他们读了《父亲的爱》、《妈妈喜欢吃鱼头》等文章,让他们从优美的评议中细细品父母的爱。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2、写读书笔记法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阅读所得随手记之,能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积累,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指导小学生在作读书笔记前要告诉他们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好词佳句(像精彩段落、科普知识、格言谚语、点明故事寓意的话等)、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
3、读书要勤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张书签上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这就是说阅读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即用“心”来读。只读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所得。正象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需教育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得长进”。
学生读书时,要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可以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悟出了什么,也可以想有呐些疑问;可以思考文章的优秀之处,也可以质疑其不合理之处;可以带着问题走进去,也可以带着想象走出来。读书还要善于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培养敏锐的意识。总之,要用探索的精神去读书,在课外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开展活动,推动活动的积极开展。
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们班组织朗诵会、图书节、讲故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把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激活点”,让学生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巩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新世纪早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开卷有益”已成定论。“读书破万卷”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已不仅是一个“下笔如有神”的问题,它很大程度上,起着推动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第五篇:“阅读”与“写作”齐飞“积累”共“感悟”一色
“阅读”与“写作”齐飞
“积累”共“感悟”一色
——浅谈初三语文教学备考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低效局面一直困扰着老师,诸如学生阅读能力偏弱,写作表达困难,知识积累不多,文化底蕴浅薄等,导致语文成绩难以提高。语文成绩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语文能力、素养的形成更非一朝一夕。本文是关于语文教学备考过程中应对策略的探讨,要提高备考效益,开放课堂,大量阅读,反复实践,积累感悟,自我体验,创意表达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关键词:备考
阅读 作文 积累
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可考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考试就象部队练兵那么频繁。能叫得出名称的,诸如“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月考”“摸底考”“毕业考”“模拟考”之类,没有名称的即兴考试,随时都有可能。对于语文这一科而言,那些平时认真听从老师教导,刻苦地做大量习题的学生想每次考得“高人一等”,就像那些平时只喜欢看“闲书”读“闲报”不愿做习题,看起来不热爱语文学习的学生,你希望他每次都考得一塌糊涂一样,很难。
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经常被提醒的一句话是:教学中要时时想到你讲的内容与考试有关。可见考试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对“讲什么”有决定作用。可是对语文这个学科而言,“讲什么”和“考什么”之间的距离太遥远。如果说语文是浩瀚无垠的大海,那语文课只不过是让学生见识了一碗海水,语文考试则是让学生面对一湾海水去感受大海的澎湃,去拣拾海边的五彩贝壳,去体验海风的轻柔、海浪的汹涌。学生仅仅依赖于语文老师课堂“教给”的东西,是绝对不足以用来应付考试的。我们认为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长期训练,长期积累,要有初中三年一盘棋的整体意识。所以我们应当从课本里跳出来,从语文里跳出来,把课本放大,把语文放大,使学生的知识背景广阔一些,知识积累丰富一些,文化底蕴深厚一些。所以我们认为教学备考的着力点要放在这个根本上,抓住这个根本,我们在初三语文教学备考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关于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比重大,分值高,试题设置灵活,能力要求高,而考生得分率不高,这部分在中考备考中最头痛。许多学生认为在初三复习阶段下功夫而又最难提高的是现代文阅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阅读能力不强。一份好的中考试卷本身就是整体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的综合体,试卷几乎每一道题,都与考生的整体素质,知识背景直接相关,没有那道题、哪个考点,可以单项突破,孤军深入的,也不管它如何分解,如何变化,背后起支撑作用仍是平常说的读写经验,分析概括能力(即语文素养),考的是一个点,牵涉的却是一个面,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意义上说题海战术不如“文海战术”,少做题,多阅读,大量超量阅读,才是形成准确、敏锐语感、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就课外阅读而言,我们主要有如下做法。
1,“延伸阅读”,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内延伸部分由教师担任,义不容辞,但课外延伸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完成。除老师建议订阅的《语文报》、配套读本《自读课本》外,学生全体参与推荐读本并自主阅读。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内容具有真正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二是可以更改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形成自主读书的内驱力,也便于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三是可以形成真正的鉴赏能力,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遍览佳作,品味比较,让他们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初中三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并且分步骤进行,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整体感知内容和中心。初二时主要从语言和思路方面作要求,初三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特色作点评析鉴赏。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厚的养份、心灵日渐丰润,方能“下笔有神”,方能熏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2,重视课本学习。在强调课外阅读的同时,我们没有弱化对课文的教学,相反,我们非常重视课文的学习,是因为我们重视“课文”这个例子。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课本没学头,特别是现代文阅读部分,中考又不考,听不听没关系,有些老师也认为中考 阅读部分距离课本越来越远,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不如多做习题,另搞一套。
近几年来,中考阅读材料确实均来自课外,看似脱离了课本,但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何要紧扣课本呢?其实这种“脱离”是形式上的脱离,本质上没有脱离,只脱离教材的“形”,不脱离教材的“神”,只脱离其“貌”,不脱离其“魂”。题在课外,理在课内,这个“理”就是题目的理由、能力。也几就是以教材为基础而提高,以教材为导向而深化,以教材为前提而综合,以教材为起点而辐射。因此,我们主张在中考备考中不丢弃课本。
3,点拨方法,强化训练。精选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等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强化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进行阅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强化整体阅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训练:一是从写作意图考虑。作如下思考:(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和态度?(4)如何评价作者的看法?这样做主要是强化概括、归纳、评价能力。二是从文章的布局考虑,作如下思考:(1)本文的思路怎样?(2)结构层次如何?(3)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做主要是强化分析、整理能力。三是从写作方面着手。文章的布局技巧、表现方法、语言特点如何?这样做主要是培养分析、评价鉴赏能力。同时要强化精读,主要抓关键词语、句子、段落进行阅读,以提高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备考,在于系统而长期的训练,方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关于作文。
作文的教学备考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师们倾注的热情和精力是相当多的,写作是主体的一种创造,是主体生命以大千世界为关照对象,经心灵体验感悟,从而进行创作的过程。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情释放出来,因而教师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回顾,反思我们三年来作文教学和初三备考的实践,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的体会是:
1、训练量多一点,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平时布置学生课外写自由作文,是我们写作训练的主要方式,每周一篇,全收全批,重点讲评。每周还有一节读写课,到校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写读书感受。因为无拘无束,学生感兴趣,愿意写,每周收上的作文千姿百态,内容范围覆盖了初中生所能触及到的方方面面,通过评点,介绍,就为学生开发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写作资源,是中考应试作文的前期准备,其收益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2、真情实感多一点。近年来中考作文的注重开放性,倡导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关注人生和社会,这是符合人文教育之本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理应引导学生去表现人文精神中最为重要而美好的元素,如对理解、宽容、亲情的渴望,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体验,对自身、社会变化的感悟等。这些内容和现代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有话可说。鉴于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的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的拥抱生活的亮丽;第二,引导学生追求创意表达,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第三,引导学生丢弃语言面具,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才情,富有活力地使用与有新思想,真情愫的个性化语言。这样学生才能写出负藏丰富个性,充满真挚情感的文章,与此同时学生在作文中也学会了做人,使作文成为学生从生活中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
3、训练形式多一点。初三的作文复习切忌“猜题”。把精力放在猜题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这种功利性的猜题,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行为,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我们坚持扎扎实实的进行训练,学生作文水平。我们通过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例如:多向立意,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想象联想,训练思维的拓展性;议论评价,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打破常规,训练思维的逆向性等等。我们还通过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精彩片断、整和全篇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关于积累
从语文能力的形成看,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老师给予的和书上记载的知识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很难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得加强必要的积累。江潮先生认为:“语言积累不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而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语言积累是一种动态的体验,如何加强语言积累,我们注意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加强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等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我们知道,积累与理解运用是密切相联的,理解运用是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形成,逐步积累达到掌握以后,才能增强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力,才能正确理解语言材料。
由于词汇覆盖面广,词汇量大,学生学习、识记和运用有一定难度,所以 积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初一起,我们让学生设“词语本”,对初中语文各册课本的重点词语、自读课本、训练材料和报纸杂志中的词语进行归类收集整理,使词语的抄写和整理成为学生每天的常规作业,老师定期查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补充。初一入学我们还要求学生备齐《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鼓励学生利用茶余饭后随手翻阅,逐步积累。同时要求学生每天选取2条词语造句或写一个段。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静态的积累到动态的积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还有利于中考语言表达题的思维训练。
2、加强语感的积累。语感是个体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的一种迅速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积累语言中所蕴涵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呢?途径很多,我们认为诵读是个好方法。诵读,指朗读和背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阅读教学以字、词、句、修辞语法一直讲到结构层次,段落大意,巨细无遗,滴水不漏,费时费力,而学生难以长进。这是因为违背了语文作为一门语意学科的内在规律,我们必须返璞归真,把力气用在朗读和背诵上。
朗读,能体会文章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感悟语言材料,对语言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的就是通过朗读训练来达到培养和提高语感能力的目的。因此要落实朗读训练,坚持不懈,用好早读课,读释义、字音、读美文,读古诗文等。
背诵是语感积累的又一重要环节。汉语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易让人在背诵中领悟其义。我们教育学生,要养成勤背多背的好习惯。同时,教给背诵方法。例如理解性背诵,归类性积累,联想性复习,回环式积累,抄读式复习,创设情景式诵读等等。
3、加强语言法则的积累。语言法则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如何积累?通常的做法是孤立地讲解语法现象,导致学生未能正确掌握、某种语言法则的特点,只顾模仿语言形式,不顾整体语境,或顾此失彼。我们的训练对策是:第一,先欣赏后自创。首先由老师提供一些文章的排比,比喻句或名家名言,让学生揣摩,给学生以熏陶和启迪。然后由学生进行仿写,改变喻体,或自选本体,自造一系列相关比喻等等。这样,将优秀的语言材料及其特点内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认识,帮助他们养成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法则的良好习惯。第二,仿写对联。训练学生对对联,一是让学生体会谴词造句之精妙,因为要对得上对子,需要在句法上斟酌一番;二是使学生掌握整句特别是对偶句音韵和谐的好处,以便在“造句”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也为考场作文及附加题拿下高分。
以上认识难免肤浅,做法也难免粗疏,但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将中考放在国家教育改革、考试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动态研究,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备考过程中去,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