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阁夜/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
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满孤寂悲凉的感觉。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2、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3、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天涯/霜雪/霁寒宵。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夷歌/数处/起渔樵。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二、具体分析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 阁:指四川夔州西阁。
• 岁暮:年终。
• 阴阳:指日月。
•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 霁:雨停初放晴或雾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霁」来形容。
•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分析】首联对起,点出时间和地点,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凄苦悲凉的心境。严冬岁杪,白昼很短,日落月升仿佛催促着白天匆匆而过。大雪初霁,皑皑白雪在月光的辉映下,使山城夔州的冬夜更显凄清寂静。“岁暮”二字,明写时序,暗含自己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又着一“催”字,写出了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在诗人心中所引发的强烈感受。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万里飘泊、久客不归之意。两句借诗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叙写,传达出垂老飘零的深沉悲慨。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 五更:指清晨三点到五点这一段时间。
•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 星河:星辰与银河。
• 星河影动摇:星宿动摇,是境内有战争发生的征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分析】颔联紧承“寒宵”,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时值黎明前的长夜,远处的声声鼓角,在辗转难眠的诗人听来更显悲壮;俯仰天地,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繁星和银河倒映其中,随江水摇曳不定。悲壮的鼓角声,既暗示着紧张的战时气氛,也是诗人此时悲凉慷慨心境的外化;摇动的星河倒影,既象征着动荡不宁的时局,也是诗人纷乱心绪的显现。两句形象鲜明,音律铿锵,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
•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分析】颈联写诗人拂晓前所闻,由景物转到了人事。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声,使诗人深刻地意识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更使诗人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哭”而曰“千家”,正可见死者之多,灾难之重。惨痛的哭声和凄凉的歌声交汇于诗人胸中,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仁者心情异常沉重。但自己现在是天涯羁旅、衣食不给之客,又怎么有能力去涤荡乾坤,救民水火呢?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分析】尾联就眼前的古迹生发感慨。武侯祠和白帝庙在夔州并存,使诗人产生无限感慨:忠臣若诸葛亮,逆贼如公孙述,无论贤愚忠逆,今已同归于尽。且天底下尚有那么多处境不如自己的流离困苦的民众,我之世路乖隔、音信断绝又算得了什么呢?且随它去吧!表面上,这两句是自我宽慰之辞,语含颓放。实则是愤激无奈之语。诗人拈出“卧龙”,其内蕴是想同诸葛亮一样,整顿乾坤,使国家复兴,即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篇终的寓悲愤于挑达,突出了理想人生境界与凄凉现实处境的强烈反差,抒情深婉含蓄,味之不尽。全诗写阁夜的闻见和感触,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滚滚波涛写到灿烂星河,从山川写到人事,从古人写到自身。笔触驰突,气象雄阔,上天下地,俯仰古今,而篇终又接以混茫之思。感情深沉悲愤,风格阔大苍凉,情景融汇一体!
三、写作特点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第二篇:杜甫《阁夜》三维目标教案
阁
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过程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心忧国事,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周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甫。(回顾所学诗歌《登高》,《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阁夜》。
二、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野:村落之荒凉。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四、思考探究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岁暮阴阳催短景”是写对日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是写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2、诗人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五、作业
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客居天涯的凄寒
悲慨
百姓劳顿的痛惜之情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与无奈
第三篇:杜甫《登岳阳楼》《阁夜》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阁夜》教学设计
按新课标要求设计教案,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探讨杜甫诗的风格。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过程与技能: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涵咏 探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工作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写的。二.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情感。师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
2、对照课文注释,感知内容。
3、师问;这首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
4、生再次感情诵读。
三、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上交流成果。教师指点,补充后明确如下:
明确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明确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明确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明确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三、总结
明确: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四、带着情感朗读全诗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此致诗与《旅夜抒怀》对比阅读,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四篇:阁夜教学设计
阁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的吟咏诗句,品味本诗的意境。2.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复杂思想感情的理解,体会杜甫诗风。教学条件与方法
多媒体、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解疑 课时:1 前置作业:
1、背诵高中阶段所学杜甫的诗歌,感受他沉郁顿挫的诗风。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旅夜抒怀》。
2、简单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3、逐句分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①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写了怎样的景象?
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③“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生共同背诵高中阶段所学杜甫的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旅夜抒怀》。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首是《阁夜》
1.简单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阁夜”,即夔州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产生了多种复杂的感情。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2根据课本中探究讨论一的诵读提示,认真诵读诗歌。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整体感知诗韵
1、分析文本 ①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写了怎样的景象?
解析:“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孤寂苦闷)
明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季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夜晚来临了。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衬托得这个夜晚更加冷寂了。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飘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地寒冷融为一体了。
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忧国)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繁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③“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忧民)这两句是作者听到“鼓角声”之后传来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无数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听到这样的鼓角声,有意味着战争的场景又要出现,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作者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宇宙永恒,人生无常)
2、全班一起诵读,背诵
三、课堂探究
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有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感慨最深?(知人论世)
明确: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凉;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诗人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人,看到这样的现实,对个人命运悲叹的同时,对国家、人民的悲叹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课堂小结
《阁夜》的主旨: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五、课外作业
完成《全优设计》的《恨别》
第五篇:《阁夜》教学设计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阁夜》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选修阶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对于大诗人杜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杜甫的形象重叠在学生的阅读经验里,形成了“套板”,常规的介绍不易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快餐阅读时代,常见有理解不深不细的流弊,这对于古典诗歌阅读来讲可能会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对文学精品来讲无异于暴殄天珍。所以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涵泳功夫。
二、文本分析
本诗归属“因声求气”单元,编者意图通过吟诵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走回诗人的情感世界。本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夔府时期,此时杜甫的艺术造诣已臻至善。诗人在本诗中一如既往地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但细品之下,我们自会发现他博大心灵的一声叹息:杜甫诗歌中罕见的无奈之情。
三、教学目的确立
1、文本层面。通过朗读,触摸文本,理解诗歌意思,能做到口诵心惟。
2、文心层面。通过品味,沟通诗人,走回诗人内心,能做到论世知人。
3、文化层面。通过探究,勾连经典,探寻诗歌原型,能做到溯源明流。
四、教法选择
1、用好常规武器,突出“三读”:诵读以进入文本,获得审美体验;细读以发现文本密码,独辟阅读蹊径;赏读以把脉诗人心境,提高阅读能力。
2、彰显教学创意,突出“一字立骨”。抓住一个“夜”字,使整堂课纲举目张。
3、符合选修要求,突出“探究”。引导学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唤醒记忆,抓点探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二)夔州是诗人一生的倒数第二个驿站,颓唐的老境,贫寒的经济,沧桑的阅历,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终日展不开愁眉。公元766年除夕的前几天,一场雪刚刚停息,当夜幕如大氅一样席卷而来的时候,蜗居天涯的老诗人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回“那一夜”吧。
(三)学生朗读(男女各一)教师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四)逐联解读文本,指导朗读技巧
那一夜,诗人感到了„„
快、冷。
那一夜,诗人听到了„„看到了„„
悲壮鼓角、动摇星河。
那一夜,诗人想到了„„
千家夜哭。
那一夜,诗人对自己说„„
算了吧,卧龙跃马终黄土,何况孤零如我,老迈如我!
(五)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自己。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悲伤。“夜”是杜甫诗歌常见的意向,让我们来回忆„„ 《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倦夜》„„ “夜”的悲伤传统肇始已久,让我们回到„„ 《诗经•君子于役》《雨霖铃》„„
/ 4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六)作业:写一篇关于“夜”意象的探究小作文。
(七)板书
夜 伤夜
伤感、敏感、悲悯、无奈
朗读:重读、轻读、长读、轮读。
《阁夜》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学生:杜甫。
教师: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学生:讨论。有人说出可能是老师。
教师:出示横批“年年有余”,而且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这是嵌名联。
评点:在借班上课中,用这种中国式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自我,自然且有语文味。
二、朗读
学生(男):朗读。读错了夷、樵、寥等字。老师:纠正学生读音。
学生(女):朗读。语速快。
老师:要能够把自己放进诗歌的意境,投入朗读一遍。范读。学生:掌声。
评点:通过点名朗读,可以了解学生,同时纠正读音。教师范读比录音朗读好,原生态的声音容易营造场,容易把学生带入诗境。
三、诗歌品读
教师:公元766年的这一个夜晚,比以往时候来的„„ 学生:快!
教师:这又是在一年将尽时候,不像今天,我们的面前365个日子排班战队,等我们去撕下来。所以,要读好哪个字„„ 学生:催!
教师:这是一个早早降临的夜晚,虽然雪停了,但是作者仍然感到„„ 学生:寒!
教师:这种寒冷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数人)回答不到点子。
教师:讲述下雪的故事。再问学生杜甫感到寒意的真正原因。学生:沉默。
教师:请大家注意“天涯”一词。学生:沉默。
教师:解释。范读。突出两个重音“催”“寒”。
评点:“天涯”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用李叔同《送别》中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来佐证,更有诗意美。
/ 4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教师:我们来看下一联。在这样的晚上,杜甫听到了什么? 学生:五更鼓角。
教师:五更是什么时候。学生:3点,5点„„
教师:古代有不同的标示时间的方法,这是一个比较早的时间。可能杜甫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可能杜甫的梦很轻很轻。这样的声音可以用“雄壮”或“豪壮”来形容吗? 学生:不能。看注释,因为这里的鼓角声是**的意思。
教师:补充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情景种种,让学生体会杜甫雄壮不起来的情感。教师:看到三峡星河这样壮丽的情景,如果是才子徐志摩,他会用哪个词? 学生:招摇。
教师:如果是周迅呢? 学生:飘摇。
教师:美丽的景色,可是投射在诗人心中的确是动摇之感。可见诗人对战争的敏感。
评点:学生对“五更”有模糊的印象,教师原本准备了颜真卿的一首诗,能够很好解释五更之早,却没有用,只是截然明示。
教师:我们再来看下一联。杜甫曾说“诗是吾家事”,晚年的他,诗歌造诣登峰造极,他常常故意编排出不同的语序,给人别致的美感。这两句诗原本的语序应该是怎样? 学生:思考。调整出正确语序。
教师:这两句诗歌一是写眼前,一是写想象,你觉得各是哪一句? 学生:无语良久。
教师:自语。这两句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无语。教师:虚实结合。
评点:这里是本课最拽的一部分,虽然这一联是本诗解读较为多元的,但是教师横来一个“虚实”手法,增加了学生的回答难度。这一个内容是教师上课前临时想起来要增加的知识。看来,上课还是做减法好,不要做加法。教师可以改成这样问同学,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悠闲的,他为什么会想起千家野哭呢?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悲伤的,他惯性地想到了千家野哭,你觉得他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呢?在诗意中回旋,是最根本的办法,不要添枝加叶。
四、探究
教师:夜晚的意象在杜甫诗歌中十分多见。介绍张悦的话。老人,长夜,这样的组合,天然地给我们带来悲凉、低回的滋味。学生:背起《旅夜书怀》
教师:介绍《倦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生:欣欣然。为这样的发现而喜。
教师:夜晚在诗歌中是一个母意象。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有关夜晚的诗歌 学生:柳永等
教师:出示《君子于役》
教师:请学生课后听齐秦《夜夜夜夜》
评点:这是体现探究的一部分。教师的发现,学生来举例。课堂出现了新意。但是拓展是否要向流行歌曲滑行呢?这是取悦学生呢,还是恰到好处?值得思考。
《阁夜》教学反思 惠安荷山中学 余锦彬
一、教学创意及实现
/ 4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本课作为选修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读篇目,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涵咏吟诵,把握诗歌的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考虑到诗歌教学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这一首”上,因为学生在各种快餐阅读的影响下,天生少了一种“慢阅读”“细品味”阅读情趣。其次,朗读是诗歌鉴赏中的不二手段,但如果依照单元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目的,那样一堂课可能在朗朗书声之外,没有立起来的东西,所以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第三,教师在本课的立意追求上不断努力,通过阅读了金圣叹、莫砺锋、冯至等人的著作和一定数量的相关论文后,终于从题目中找到了可以照亮本课的“课眼”——“夜”。本诗每一联都涂抹上黑夜的色彩,遵循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黑夜”的母意象。恰恰是这一“夜”字,照亮了整堂课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回到公元776年的那一夜”为召唤,带领学生朗读细细品味每一联的诗情,最后又从那一夜走出,勾连起杜甫的其他描写“夜”的诗歌,溯流至中国诗歌“夜”意象的源头——《诗经•君子于役》。课堂设计基本实现。
二、语文能力及提高
1、朗读能力。有人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在天上的一半是朗读,在地上的一半是文本。涵咏功夫兴味长,毫无疑问,没有吟咏诗韵的朗朗书声,再深入的分析也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坐实朗读这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根据每一联的情感,在朗读上做了不同的处理,并且突出了重音的处理。在教学上,为了授之以渔,让学生切实掌握朗读要诀,教师归纳了重音处理的四个办法——重读、轻读、长读、复读。在本课的末尾,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诗情,很杜甫地吟咏一番,博得同学由衷的掌声。
2、语文习惯。公开教学固然要展示教师个人的美丽,但是学生既然付出了四十五分钟,便不能成为教师的配角而存在。如果公开课上教师算得上精彩的话,那他肯定要精彩在学生的精彩里。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表演,而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习惯的养成置之不理。所以课上,老师注重学生写的习惯的养成。不但在课始时安排了调版,而且要求学生在书上做笔记,期望养成学生语文课动笔的习惯。
3、语言品味。语文学习毫无疑问应该走在“语言”的道路上,尤其是学习语言中的精粹——诗歌。教师在每一联中都挖掘出语言品味的节点,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容易疏忽的地方发现惊喜,在深入探究的时候感到兴奋。比如第一联采用“体验法”,用教师的个人经历讲述,让学生体会“寒”字的情感内涵。第二联采用“比较法”,“悲壮”与“雄壮”,“飘摇”、“招摇”与“动摇”,学生自能发现杜甫敏感而脆弱的心弦。第三联采用“还原法”,体会诗人身在阁上,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第四联采用“调序法”,让学生体会诗人暗夜里自我安慰的那一声长叹。
三、教学不足
教学语言。作为诗歌的教学,课堂应该有诗的语言才能更好的营造诗境。教师的语言显得口语化,而且琐细,有诗歌意味的教学语言少。课后,我县林汇波和庄旭美两位教研员提出了课堂没有主问题设计,主体部分上得比较平淡。经过几天来的思考,如果有了这样一组脉络句:“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感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想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对自己说了什么”,也许,学生的整体把握会更好。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