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实录:《沁园春·长沙》 ——特级教师罗易的一堂公开课
课堂实录:《沁园春·长沙》
——特级教师罗易的一堂公开课
授课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罗易
授课地点:省实验中学高一(11)班 授课时间:2004-12-20(一课时)
记录人:吴春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习成果。(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 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泽东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泽东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 “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起来。
生1:最后,我以一首毛泽东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激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
(全班同学热情地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作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板书: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似乎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句子,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阙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它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借回忆同学少年往事委婉的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
(同学们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我们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呢?或者是另有新看法呢?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板书: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非常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字,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师:我们来看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能从诗人的情感去考虑,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知道,“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来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统称比拟。(板书: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 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板书:活用:“粪土”)
师:还有这里“激扬文字”的“激扬”值得我们同学注意,这是一种“缩略”用法,它是“激浊扬清”的缩略(板书:缩略:“激浊扬清”),词内讲的是毛泽东年轻时写文章来抒发革命情怀,与反动政府做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上阕下阕都豪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板书: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毛主席?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习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
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随笔,我们就用毛主席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展示领起: 看、忆
答辩缩略: 激(浊)扬(清)
探究比拟: 击、翔
朗读活用: 粪土
运用故问: 自问自答
教师只讲十五分钟
———特级教师罗易执教《沁园春·长沙》评述
评课:蒲传红
罗易老师上《沁园春·长沙》,先是学生自学心得成果展示十五分钟,学生质疑辩论三分钟,然后教师只
在中间讲了十五分钟,又组织学生诵读涵咏、进行点拨拓展,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十五分钟讲课之外,学生三次出彩。第一次是学生展示自学心得。学生展示的是融文字、图片、背景音乐、诗词、英语、口语表达于一体的信息立体化的风趣的成果;展示的是学生的才学,沟通的是课堂与课外,取得的是广泛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效果。
第二次出彩是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诵全词,读时学生情怀激昂,诗情弥漫了课堂。读,让学生在激昂的音律中感悟词的情感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词的意境美和辞藻美。
第三次出彩来自学生的发言。学生堂上说:“老师,我感觉‘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化
用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句话。”这让学生又出彩了,“说得好!”罗老师肯定地说,“李白也有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十五分钟讲课,老师围绕“词是豪放还是婉约”这个问题讲了五个点:①“击”、“翔”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力量;②上阕由“看”领起的句子描写景物,下阕由“忆”领起的句子抒发豪情;③“激扬”是“激浊扬清”的缩写,毛泽东写文章抨击军阀,以至军阀要通缉他--他一腔热血是豪迈;④“粪土”是意动用法,全句意思是视反动军阀如粪土———豪言壮语;⑤上阕问“谁主沉浮?” 是明知故问,和下阕答“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起,突出抒发的是诗人心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这节课的教学,透露的信息是:①课堂上给学生空间,驱使学生在课外用功,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②让学生出彩,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老师懂得的很多,只拣非讲不可的讲,要少讲、精讲;④读是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⑤学生才是主宰课堂的真正主人。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生读)
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生:第一种太平淡了,没有激情。……
师: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错。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一生马上举手)师:好,你来!
(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
(一生又举手,读,鼓掌。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
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学生再读)
师:好的。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习这首词。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 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生开始自行研读)
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师巡视)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师:恩,说得不错。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 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师:那是…… 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 生:上面,高处的 师:怎样才能看到?
生:抬头,哦,是仰视。后面看鱼是俯视。
师:是的。就是说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不仅有远看近视,还有仰视俯瞰,所写的景物空间范围很大,后面又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前面的可以说是特写镜头,后面的“万类”句则是将视野伸展开来,触及到所有生物。我们学习散文时就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景物实际是有意蕴的,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哪些特点? 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机。
师:对,富有生机,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会如此写,比如《天净沙·秋思》……(生背此曲)
师: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生开始背诵)
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 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中国。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毛泽东接下来的提问。苍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国。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他在耕作时说…… 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 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生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 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师:讨论很精彩。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有认为是有志青年,有认为是全国人民,有认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我们鉴赏诗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们看回忆的对象是谁? 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 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生齐答)
师:好,我们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义,那就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个问,表明心中还有疑惑,再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5年。
师:是啊,1925年写的。此时离他求学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的同学有的没有联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所以用一个问句来结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内涵,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诗的新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的。新诗用白话写成,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板书三个特点)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沁园春
长沙》,现在共同来学习。“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因为这首诗是毛泽东在长沙观景时所作,故名长沙。齐诵这首诗,注意几个地方:
前三句语速慢,声调稍长,读出画面的开阔壮观,“看”引领后面七句话,所以看字后面稍加停顿。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上阙高潮,声调高上去,读出赞叹之情。句后停顿稍长,然后缓缓读出“怅寥廓”。
后三句发问,问的对象是苍茫大地,声音小了,语速快了,大地听不清,所以声调拉长,读出深思的感觉。
上下阕之间停顿稍长。前两句由眼前景拉回到回忆,缓缓读出,给人时间回溯之感。“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回忆之前的革命斗争,语速稍快,紧凑,读出慷慨激昂之势。
“粪土”一句读出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和对自己作为的得意和骄傲。之后,稍加停顿,缓缓读出“曾记否” 后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声音高亢激越。学生自读,然后齐诵。
最后三句,教师再次领读,再指导,再齐诵。
若想读的到位,就必须透彻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我们来看内容: 师:前三句为了音韵美,是人调整了语序,前三句就是这样,大家看正常语序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师:想想那幅画面,我们的领袖 身材高大魁伟,披着一件大衣,独自立在洲头,眼前是 一望无垠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大家感受抒情主人公那卓然而立,坦荡从容的形象。师:领袖在做什么呢?在欣赏眼前的秋景,“看”引领几句?去想象每句诗中的图画。
一起想象,第一幅图,连绵不尽的远山,笼罩着浓浓的红色,一层一层的山林,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像是被颜料染过一样。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生:是树叶经霜变红。
师:第二幅图,湘江水碧绿清澈,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江面上争先恐后奋力驰骋。
第三幅图,仰头望天,雄鹰扇动矫健有力的双翅搏击长空。
第四幅图,俯视江面,鱼群在江水中自由轻快地--------诗人用了什么词? 生:翔。
师:为什么用“翔”字呢?
生:写出了鱼在水中轻快自由的状态。
师:我们也可以想江水倒映了蓝天白云,鱼在蓝天白云的倒影中游走,就像在白云间飞翔一样。生:(点头)是。
师:将几幅图拼接到一起,想象一下那幅大图,去感受,然后用一个词概括特点。生:生机勃勃,壮丽,朝气,自由。
师:这几个词 都可以,我们来看生机勃勃,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哪个季节?
生:春季。
师:同样是说有生机,那春秋的景色有何不同呢?
春季大自然中的景物正蓬勃生长,显示出无尽的生机,可毕竟一切还处于生长期,生命能量虽然无时无刻不在释放,但是毕竟还潜藏着许多,没有全部释放,生命力是柔弱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只有初生牛犊的无知无畏。
而秋季的自然万物已经历了一春奋力的生长,一夏烈日和风雨的洗礼,生命能量已经全部释放,毫无保留的释放,并且有了抵御一切风险的能力,甚至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去想象,万山红叶,百舸争流,鹰击长空,这些意象多么具有力量感。而上阕中,有两个词写出了如此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其实是处在很严峻的环境中,大家找找是那两个词。生:寒秋,霜天。
师:对,并不是现在风和日丽的初秋,而是深秋。所以说自然万物具有了抵御和抗击风险的巨大能量。
春的生机勃勃让人愉悦,而秋的生机勃勃让人感到无穷的力量和庞大的气势。只有这样的生机勃勃才能配的上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之势。(补充背景知识)师:补充写景手法:
远近结合(画面有层次感)动静结合(有了动态和活力)色彩描写(增强视觉冲击力)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又有整体感)师:“怅寥廓”三句,作者由眼前景引发了深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地呀,谁主宰着你的盛衰呢?这振聋发聩的一问,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开阔的视野和宽广胸襟。实际是问,中国的命运由谁来主宰?结合背景来说。齐诵上阕。
看下阙,前两句起什么作用?
“忆”引领八句,回忆往昔和同学们的革命斗争生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昂慷慨,充满革命豪情。
师:正是这种心情让他在寒秋中也能看到蓬蓬勃勃的生机。反观上阕,处处写景,实际又处处是作者心情的外现,这就是情景交融。试想上阕写秋的衰败,下阕写革命豪情就太不搭调了。
师:后三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当年高涨的革命热情,为何整首诗用江心击水的情景来收尾呢? 生:(思考)
师:江心击水的情景突出了一群搏击风浪的弄潮儿。他们勇敢,有激情,有力量,有信心,有气魄,有胆识,有舍我其谁的气概。为什么要突出这样一群人?联系上阕的最后一问,那样一问,在诗人心中有答案吗?有,谁来主宰江山?自然是敢于指点江山的革命青年,敢于搏击社会风浪的弄潮儿。
中国当时风雨飘摇,谁给中国一个美好的光明的未来,谁救助万民于水火之中呢?诗人说,让我们来。这体现了什么精神? 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师:上阕一问,下阕一答,使全诗浑然一体。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和谐一致。(学生自己读下阕,再齐诵全诗。做适当朗读指导。结束)
课堂反思: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很好的引领着学生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的剖析全诗,为学生鉴赏诗歌做了铺垫。用语准确,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把正确的思路,正确的解读呈献给了学生,可自始至终,学生都被牵着鼻子走,而一路怎么走来的,恐怕并不知晓。尽管感觉走的很顺畅,越走越清楚。若没有老师引领,面对一篇新诗,又不知该往哪里迈步了。所以下节课,要讲讲鉴赏诗歌的思路。授之鱼,又授之渔。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鉴赏了《沁园春 长沙》,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大声的)明白了。师:可我们讲那节课的目的不只是告诉大家这首诗写景特点是生机勃勃,抒发的是革命豪情,体现的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我们还要学到鉴赏诗歌的思路和方法。生:(疑惑的瞪着眼睛,很可爱)
师:这首诗我领着大家鉴赏了一遍,同学们都反映收获很大。那如果没有老师引领,面对一首新诗,你能自己去读懂吗?能自己去进行鉴赏吗?所以,课文只是例子,我们要从中去掌握鉴赏知识,技巧,思路与方法,进而通过多读诗,鉴赏诗来培养自己的鉴赏诗歌的能力。生:很有兴趣的听。
师:联系上节课的内容,说几点鉴赏知识,不成系统。
1我们想讲上阕的写景。讲景物的特点,进而联想到革命运动的蓬勃之势。这是怎么来的?结合背景。上阕后三句一问,联想到中国命运谁来主宰。这一联想也是结合背景。下阕是对上阕的回答,中国命运由革命青年来主宰,也是结合背景来的。
背景是解读诗歌的钥匙。要正确理解内容,深入理解主旨,一定结合背景。2上阕写景有寓意。诗中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注意诗歌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特点。3鉴赏景物描写的步骤和方法:1)明确意象有哪些。2)意象的特点。3)意境的特点。4)景物描写的方法。5)意象蕴含的思想感情。
4景物描写方法有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色彩描写,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有声有色,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总之我们要以知识为工具,按正确思路方法去解读诗歌,而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鉴赏经验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生:点头,若有所思。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况
一
播送歌曲《沁园春•雪》(学生用心聆听,有些同学随着一起唱)
二
老师介绍作者毛泽东
三
学生朗读《沁园春•雪》(幻灯片一)(声音整齐嘹亮)
四
导语: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及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用“沁圆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体会本词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词中深远优美的意境。(老师介绍,同学边听边作笔记)
五
对“词”的知识的复习
老师问:什么是词?(学生思考片刻)
个别学生回答:词起源于宋朝,是诗歌的一种别体,又叫长短句。(回答不够完整、准确)
老师作总结(幻灯片二)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叫做“诗余”。因为句式长短不一,所以词又叫“长短句”。到宋代,也有把词叫做乐府的,如《东坡乐府集》。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目标。不同的词牌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老师问:词是如何分类的?
学生回答: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结构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非常准确)
老师问: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哪些词牌?
学生回答:《忆江南》、《如梦令》、《西江月》、《虞美人》、《念奴娇》、《水调歌头》、《沁园春》。(还有记忆)
六
老师介绍背景(幻灯片三)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1年——1924年)。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烂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词。下片提到的“百侣”,是指曾和他一起战斗过的何叔衡、蔡和森。
七
朗读 听配乐朗读
(录音带)
(边听边注音)
学生自由朗读
(2分钟)
(气氛热烈)正音
(幻灯片四,叫一位同学朗读下列词语)
沁(qin)湘(xiang)橘(ju)碧(bi)舸(ge)击(ji)翔(xiang)伥(chang)霜(shuang)廓(kuo)浮(fu)峥嵘(zhengrong)遒(qiu)遏(e)
-4 学生齐读全词。
(感情投入,声音洪亮)
八 课文分析
老师:从字数看,本词属于长调(114字),从结构看,是双调。
学生齐读上片,掌握上片的主要内容
老师提问:从内容看,上片分为哪几个层次?
学生思考片刻回答:分三层,第一整句为第一层,第二、三整句为第二层,第三整句为第三层。(正确)
分析第一层
老师提问:第一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该怎样?
学生讨论后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见)湘江北去。(正确)
老师提问:本句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但回答不够准确。
老师总结: ⑴点明时令、地点
⑵交代环境
⑶渲染气氛老师提问:“看”字总领几个小句?作者看到了什么?视觉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看”字一共领起七句。
老师提问: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山、红树、江水、船、雄鹰、鱼。
老师提问:作者的视觉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有远眺,有近看,有仰视,有俯瞰。老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能画出这样美丽的图画?
(学生讨论)
答: ⑴ 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典型作点,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的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
⑵ 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表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键,“翔”写游鱼之乐。
表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
表程度的有:“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水之清。
表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
7老师小结:古诗词的欣赏,捕捉关键的词语做分析,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其技艺往往体现在用词上,而用词的技巧又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老师提问:在我国文学史上,写秋天的诗词不计其数,然而,许多的调子都是悲秋、伤秋的。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诗句,看哪些诗句与本词的意境、格调相近。(幻灯片五)(学生讨论3分钟)
⑴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烘托萧瑟冷寂的气氛)
⑵ 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表现水乡秋夜的幽静凄冷和羈旅者的孤独)
⑶ 孟 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秋月的颜色冰冷,寒气森森,人孤势单的伤感)
⑷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⑴
⑸ 杜 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回答:(3)(5)句跟本词的意境相同
(回答不够全面准确)
老师总结:前三句都把秋天写得很悲凉,烘托萧瑟冷寂的气氛,表现作者的孤独和伤感。只有后两句才写出了秋天的热生机勃勃的景象。特别是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和本词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基本相同。
9能力训练:毛泽东把所看见的秋景写成文字,请同学们运用再造想象,根据毛泽东的诗文勾勒一幅图画。(同学们很认真的画画)
(拿出一同学所画的图画投影,让全体同学评议)。
10跟踪练习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1)“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2)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在教学中第二部分引用以下文字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师:到底谁来主宰世界?词中有没有回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生:百侣
生:同学少年
师: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题目就是《恰同学少年》(出示剧照)你认为他们是怎样一群帅哥?
生:年轻有为,有才华
师:这是说年龄特征
生: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师:这是有实际行动,激扬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来批评丑恶现象,赞美美好的事物。
师:是的,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很忙。毛泽东同志和他的亲密的战友们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度过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岁月。这就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于是,一句最昂然最高傲的诗诞生了,哪一句?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什么是万户侯?
生:高爵显位的人,是封建时代一般人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
生:就是指反动军阀,把反动军阀看作粪土。一文不值。
师:的确,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
联系《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作者想起当年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天将降大任不予斯人与何人?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客观 主观 主观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2)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全词小结: 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四、作业: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在教学中第二部分引用以下文字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师:到底谁来主宰世界?词中有没有回答? 生:百侣
生:同学少年
师: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题目就是《恰同学少年》(出示剧照)你认为他们是怎样一群帅哥?
生:年轻有为,有才华
师:这是说年龄特征
生: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师:这是有实际行动,激扬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来批评丑恶现象,赞美美好的事物。
师:是的,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很忙。毛泽东同志和他的亲密的战友们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度过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岁月。这就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于是,一句最昂然最高傲的诗诞生了,哪一句?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什么是万户侯?
生:高爵显位的人,是封建时代一般人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
生:就是指反动军阀,把反动军阀看作粪土。一文不值。
师:的确,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词的结尾作者回忆起年轻求学时的一件往事。
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中流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也不怕出危险。我可不敢去,你们敢不?
生:说明毛泽东强健的体魄,斗志昂扬,是游泳高手。
生:激起的浪花能阻止飞船,是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勇敢。
师:是夸张,即使是孙杨也不可能浪遏飞舟。毛泽东说过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是很注重体育锻炼的。游泳是毛泽东一生的最爱。
师:既然能到危险地方游泳,只能说哥游的不是泳,是斗志,是精神,是不屈。这是一种象征手法,年轻人应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奋力拼搏,乘风破浪。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一位集哲人、诗人、斗士于一身的英豪,代表着“主宰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