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推荐)

时间:2019-05-13 03:4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推荐)》。

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推荐)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这里所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诗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 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 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 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 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 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可供教学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 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 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 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 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 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风雨》《在一个地铁车站》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 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 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这是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 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 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 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 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 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有赠》中的“旅客”“行囊”、《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 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 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教学背景分析

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毛泽东的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有本质的区别。形式上,传统诗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因此本课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 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这些都不能 讲得太落实,否则就变成了政治图解而不是文学鉴赏。

3.要注意扩展阅读。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学生并不陌生,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毛泽东,学生未必十分清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风采。

4.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欣赏这首词,以诵读为主,兼以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第二课时进行扩展阅读,有条件的可把这节课上成毛泽东诗词、书法欣赏课。一定要预先布置学生作一些准备,教师当然更应有所准备。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二、领会这首词用词精当、描写生动、想象丰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作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特点和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教学难点

词的常识和本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二、领会这首词用词精当、描写生动、想象丰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导入 1.词的常识

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有把词称为“诗余”。词的特点是长短句,长句长达十一字,短句短得仅一字,因此又称之为“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早期的词一般只有词牌,没有词题。到了宋代,作者为了表明词作的意思,常在词牌之下,另外加上词题,或者写上小序。

词根据篇幅大小有小令、中调、长调(慢词)之分,根据段落多少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之分,根据词的章法有开头、过片、结尾之分。双调的词分上下两阕(片),上阕的起始为开头,下阕的首句为过片,下阕的最后为结尾。1.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湖南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桔子洲,面对生机昂然而绚丽多姿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联想到 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和革命前景,心中诗潮如涌,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这首革命事业初创时代的这首词,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 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同时,通过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励着革命同志发扬当 年激流勇进的精神,肩负起革命的领导重任,来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

二、学习

1.教师范读全词。

2.教师讲解、提问;学生听讲、答问、读词。课文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眼前湘江深秋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祖国的沉浮。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哪些是抒情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主要是写景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抒情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的大意是: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滔滔的湘江流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即深秋,秋深了就有寒意。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南的海洋山,长817公里,流经长沙,向北流入洞庭湖。橘子洲,即水陆洲,在长沙市西湘江中,南北长约二里,东西宽约一里。(学生读上阕)

描写湘江深秋的景色,为何要写这三句呢?(这开头三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还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以诗人为主体,以江、洲为背景的艺术画面,突出了诗人沉思遐想的形象,既为全词定下了壮阔的基调,也照应了下阕的“百侣”,为“忆往昔”埋下了伏笔。)(学生读上阕开头三句)

作者“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了由山、林、江、舸、鹰、鱼等“万类”购成的绚丽多姿、生机昂然的秋色图。)

(学生读上阕四至十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看”领起的七句的意思是:远望群山层层枫林,霜后的枫叶一片火 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上,无数船只竞相疾驶;仰望蓝天雄鹰在广阔的长空展翅高飞,俯视鱼儿在清澈的江水里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宇宙间的万物在这美好的深 秋季节,都在竞争向上,蓬勃发展。(学生读上阕四至十句)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经过霜打,处处变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 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这里,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红霞似火的枫叶,又 有清澄碧绿的江水,还有点点疾驶的白帆,对照鲜明,色彩斑斓,生气蓬勃。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目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 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这里描绘秋色图时,作者用词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大家共同鉴赏。(学生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表现树林层层叠叠。)

“染”(描绘岳麓山枫叶经霜变红,如同染色般的美丽。)(学生读“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满”之意,写出了江水漫溢之状。)“透”(写江水清澈碧绿。)“百”(写“舸”之多。)

“争”(写江面上千帆竞发景象和力争上游的气势。)(学生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形容雄鹰展翅飞翔的矫健勇猛。)“长”(形容天空的广阔。)

“翔”(用鸟儿在空中盘旋的姿态,来描写游鱼在清澈的江水中轻快自如的神态。)“浅”(写出水的清澈见底。)

“竞”(概括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情状。)

诗人写景,景中寓情、情中言志。我们欣赏作者描绘的秋色图,透过诗人笔下的“万类”可以感悟到诗人的澎湃激情,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化实为虚的概括,为下面直抒胸臆奠定了哲学基础。(学生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请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我们怎样理解这三句的含义?

(诗人在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至于“主沉浮”是“谁”,则在下阕过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句子中去探究。)

下阕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诗人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学生读下阕)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大意是: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在这橘子洲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学生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携,同;来,助词。峥嵘:原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是特殊、不平凡的意思。岁月:时光,日子。

这里,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这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曾”和“忆”,表示从上阕的重游“橘子洲头”,转入到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既是对开头“独立寒秋”的照应,又是对下阕铺陈“同学少年”、“峥嵘岁月”的总提,更是对“谁主沉浮”的含蓄回答。这是词过片的通常作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领起哪几句?

(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七句)

(学生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的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 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用激昂慷慨、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来鼓舞群众,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恰:正当,正值。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云:“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注释说:“挥斥,犹放纵也。”就是意气奔 放,意气风发的意思。方:正当。江山:一般代称国家、天下,这里泛指天下国家人事。激扬:激励昂扬。《后汉书。臧洪传》:“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 扬。”这里用作动词,指文章写得慷慨激昂,用以鼓舞群众。

这七句是对“忆往昔”的具体抒发。描写了“同学少年”的战斗风貌和英雄气概。显示了词的气势磅礴,激越高昂,达到高潮。

这里抒发理想志向时,作者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请大家共同鉴赏。(学生读“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遒”(表现了“书生”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的精神。)(学生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茂”(写出了“同学少年”的革命朝气,富有远大理想,风采焕发,才华横溢的气概。)

(学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表现了“书生”蔑视敌人,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情壮志。)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豪迈气概和磅礴气势。(学生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三句,虽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全词的结构精巧,以“立”为写景抒情的起点,从“立”到“看”,从“看”到“问”,从“问”到“忆”,把祖国的锦绣河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联系起来,把眼前 的自然景色与往昔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抒发了“主沉浮”的革命抱负,表现出敢于斗争的革命豪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全诗)

(请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全诗的意思)

(句意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湘江岳麓山区上的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过霜打之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 湘江水面,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争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干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 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用激昂慷慨、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来鼓舞群众,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 船只。)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三、作业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和下阕中的“忆”在词中所起到什么作用?(《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 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描写了我国 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英雄气概。)

2、找出《沁园春·长沙》上阕和下阕中直接、间接点出深秋的词语。

(《沁园春·长沙)中上阕“独立寒秋”的“寒秋”点出深秋之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1.背诵全词。

2.梳理、补充词的常识。

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特点说明(300-500字数)

教学反思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况

播送歌曲《沁园春•雪》(学生用心聆听,有些同学随着一起唱)

老师介绍作者毛泽东

学生朗读《沁园春•雪》(幻灯片一)(声音整齐嘹亮)

导语: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及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用“沁圆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体会本词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词中深远优美的意境。(老师介绍,同学边听边作笔记)

对“词”的知识的复习

老师问:什么是词?(学生思考片刻)

个别学生回答:词起源于宋朝,是诗歌的一种别体,又叫长短句。(回答不够完整、准确)

老师作总结(幻灯片二)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叫做“诗余”。因为句式长短不一,所以词又叫“长短句”。到宋代,也有把词叫做乐府的,如《东坡乐府集》。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目标。不同的词牌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老师问:词是如何分类的?

学生回答: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结构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非常准确)

老师问: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哪些词牌?

学生回答:《忆江南》、《如梦令》、《西江月》、《虞美人》、《念奴娇》、《水调歌头》、《沁园春》。(还有记忆)

老师介绍背景(幻灯片三)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1年——1924年)。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烂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词。下片提到的“百侣”,是指曾和他一起战斗过的何叔衡、蔡和森。

朗读 听配乐朗读

(录音带)

(边听边注音)

学生自由朗读

(2分钟)

(气氛热烈)正音

(幻灯片四,叫一位同学朗读下列词语)

沁(qin)湘(xiang)橘(ju)碧(bi)舸(ge)击(ji)翔(xiang)伥(chang)霜(shuang)廓(kuo)浮(fu)峥嵘(zhengrong)遒(qiu)遏(e)

-4 学生齐读全词。

(感情投入,声音洪亮)

八 课文分析

老师:从字数看,本词属于长调(114字),从结构看,是双调。

学生齐读上片,掌握上片的主要内容

老师提问:从内容看,上片分为哪几个层次?

学生思考片刻回答:分三层,第一整句为第一层,第二、三整句为第二层,第三整句为第三层。(正确)

分析第一层

老师提问:第一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该怎样?

学生讨论后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见)湘江北去。(正确)

老师提问:本句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但回答不够准确。

老师总结: ⑴点明时令、地点

⑵交代环境

⑶渲染气氛老师提问:“看”字总领几个小句?作者看到了什么?视觉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看”字一共领起七句。

老师提问: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山、红树、江水、船、雄鹰、鱼。

老师提问:作者的视觉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有远眺,有近看,有仰视,有俯瞰。老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能画出这样美丽的图画?

(学生讨论)

答: ⑴ 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典型作点,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的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

⑵ 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表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键,“翔”写游鱼之乐。

表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

表程度的有:“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水之清。

表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

7老师小结:古诗词的欣赏,捕捉关键的词语做分析,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其技艺往往体现在用词上,而用词的技巧又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老师提问:在我国文学史上,写秋天的诗词不计其数,然而,许多的调子都是悲秋、伤秋的。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诗句,看哪些诗句与本词的意境、格调相近。(幻灯片五)(学生讨论3分钟)

⑴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烘托萧瑟冷寂的气氛)

⑵ 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表现水乡秋夜的幽静凄冷和羈旅者的孤独)

⑶ 孟 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秋月的颜色冰冷,寒气森森,人孤势单的伤感)

⑷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⑴

⑸ 杜 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回答:(3)(5)句跟本词的意境相同

(回答不够全面准确)

老师总结:前三句都把秋天写得很悲凉,烘托萧瑟冷寂的气氛,表现作者的孤独和伤感。只有后两句才写出了秋天的热生机勃勃的景象。特别是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和本词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基本相同。

9能力训练:毛泽东把所看见的秋景写成文字,请同学们运用再造想象,根据毛泽东的诗文勾勒一幅图画。(同学们很认真的画画)

(拿出一同学所画的图画投影,让全体同学评议)。

10跟踪练习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生读)

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生:第一种太平淡了,没有激情。……

师: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错。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一生马上举手)师:好,你来!

(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

(一生又举手,读,鼓掌。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

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学生再读)

师:好的。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习这首词。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 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生开始自行研读)

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师巡视)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师:恩,说得不错。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 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师:那是…… 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 生:上面,高处的 师:怎样才能看到?

生:抬头,哦,是仰视。后面看鱼是俯视。

师:是的。就是说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不仅有远看近视,还有仰视俯瞰,所写的景物空间范围很大,后面又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前面的可以说是特写镜头,后面的“万类”句则是将视野伸展开来,触及到所有生物。我们学习散文时就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景物实际是有意蕴的,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哪些特点? 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机。

师:对,富有生机,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会如此写,比如《天净沙·秋思》……(生背此曲)

师: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生开始背诵)

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 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中国。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毛泽东接下来的提问。苍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国。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他在耕作时说…… 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 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生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 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师:讨论很精彩。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有认为是有志青年,有认为是全国人民,有认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我们鉴赏诗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们看回忆的对象是谁? 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 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生齐答)

师:好,我们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义,那就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个问,表明心中还有疑惑,再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5年。

师:是啊,1925年写的。此时离他求学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的同学有的没有联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所以用一个问句来结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内涵,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诗的新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的。新诗用白话写成,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板书三个特点)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沁园春

长沙》,现在共同来学习。“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因为这首诗是毛泽东在长沙观景时所作,故名长沙。齐诵这首诗,注意几个地方:

前三句语速慢,声调稍长,读出画面的开阔壮观,“看”引领后面七句话,所以看字后面稍加停顿。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上阙高潮,声调高上去,读出赞叹之情。句后停顿稍长,然后缓缓读出“怅寥廓”。

后三句发问,问的对象是苍茫大地,声音小了,语速快了,大地听不清,所以声调拉长,读出深思的感觉。

上下阕之间停顿稍长。前两句由眼前景拉回到回忆,缓缓读出,给人时间回溯之感。“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回忆之前的革命斗争,语速稍快,紧凑,读出慷慨激昂之势。

“粪土”一句读出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和对自己作为的得意和骄傲。之后,稍加停顿,缓缓读出“曾记否” 后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声音高亢激越。学生自读,然后齐诵。

最后三句,教师再次领读,再指导,再齐诵。

若想读的到位,就必须透彻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我们来看内容: 师:前三句为了音韵美,是人调整了语序,前三句就是这样,大家看正常语序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师:想想那幅画面,我们的领袖 身材高大魁伟,披着一件大衣,独自立在洲头,眼前是 一望无垠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大家感受抒情主人公那卓然而立,坦荡从容的形象。师:领袖在做什么呢?在欣赏眼前的秋景,“看”引领几句?去想象每句诗中的图画。

一起想象,第一幅图,连绵不尽的远山,笼罩着浓浓的红色,一层一层的山林,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像是被颜料染过一样。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生:是树叶经霜变红。

师:第二幅图,湘江水碧绿清澈,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江面上争先恐后奋力驰骋。

第三幅图,仰头望天,雄鹰扇动矫健有力的双翅搏击长空。

第四幅图,俯视江面,鱼群在江水中自由轻快地--------诗人用了什么词? 生:翔。

师:为什么用“翔”字呢?

生:写出了鱼在水中轻快自由的状态。

师:我们也可以想江水倒映了蓝天白云,鱼在蓝天白云的倒影中游走,就像在白云间飞翔一样。生:(点头)是。

师:将几幅图拼接到一起,想象一下那幅大图,去感受,然后用一个词概括特点。生:生机勃勃,壮丽,朝气,自由。

师:这几个词 都可以,我们来看生机勃勃,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哪个季节?

生:春季。

师:同样是说有生机,那春秋的景色有何不同呢?

春季大自然中的景物正蓬勃生长,显示出无尽的生机,可毕竟一切还处于生长期,生命能量虽然无时无刻不在释放,但是毕竟还潜藏着许多,没有全部释放,生命力是柔弱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只有初生牛犊的无知无畏。

而秋季的自然万物已经历了一春奋力的生长,一夏烈日和风雨的洗礼,生命能量已经全部释放,毫无保留的释放,并且有了抵御一切风险的能力,甚至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去想象,万山红叶,百舸争流,鹰击长空,这些意象多么具有力量感。而上阕中,有两个词写出了如此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其实是处在很严峻的环境中,大家找找是那两个词。生:寒秋,霜天。

师:对,并不是现在风和日丽的初秋,而是深秋。所以说自然万物具有了抵御和抗击风险的巨大能量。

春的生机勃勃让人愉悦,而秋的生机勃勃让人感到无穷的力量和庞大的气势。只有这样的生机勃勃才能配的上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之势。(补充背景知识)师:补充写景手法:

远近结合(画面有层次感)动静结合(有了动态和活力)色彩描写(增强视觉冲击力)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又有整体感)师:“怅寥廓”三句,作者由眼前景引发了深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地呀,谁主宰着你的盛衰呢?这振聋发聩的一问,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开阔的视野和宽广胸襟。实际是问,中国的命运由谁来主宰?结合背景来说。齐诵上阕。

看下阙,前两句起什么作用?

“忆”引领八句,回忆往昔和同学们的革命斗争生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昂慷慨,充满革命豪情。

师:正是这种心情让他在寒秋中也能看到蓬蓬勃勃的生机。反观上阕,处处写景,实际又处处是作者心情的外现,这就是情景交融。试想上阕写秋的衰败,下阕写革命豪情就太不搭调了。

师:后三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当年高涨的革命热情,为何整首诗用江心击水的情景来收尾呢? 生:(思考)

师:江心击水的情景突出了一群搏击风浪的弄潮儿。他们勇敢,有激情,有力量,有信心,有气魄,有胆识,有舍我其谁的气概。为什么要突出这样一群人?联系上阕的最后一问,那样一问,在诗人心中有答案吗?有,谁来主宰江山?自然是敢于指点江山的革命青年,敢于搏击社会风浪的弄潮儿。

中国当时风雨飘摇,谁给中国一个美好的光明的未来,谁救助万民于水火之中呢?诗人说,让我们来。这体现了什么精神? 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师:上阕一问,下阕一答,使全诗浑然一体。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和谐一致。(学生自己读下阕,再齐诵全诗。做适当朗读指导。结束)

课堂反思: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很好的引领着学生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的剖析全诗,为学生鉴赏诗歌做了铺垫。用语准确,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把正确的思路,正确的解读呈献给了学生,可自始至终,学生都被牵着鼻子走,而一路怎么走来的,恐怕并不知晓。尽管感觉走的很顺畅,越走越清楚。若没有老师引领,面对一篇新诗,又不知该往哪里迈步了。所以下节课,要讲讲鉴赏诗歌的思路。授之鱼,又授之渔。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鉴赏了《沁园春 长沙》,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大声的)明白了。师:可我们讲那节课的目的不只是告诉大家这首诗写景特点是生机勃勃,抒发的是革命豪情,体现的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我们还要学到鉴赏诗歌的思路和方法。生:(疑惑的瞪着眼睛,很可爱)

师:这首诗我领着大家鉴赏了一遍,同学们都反映收获很大。那如果没有老师引领,面对一首新诗,你能自己去读懂吗?能自己去进行鉴赏吗?所以,课文只是例子,我们要从中去掌握鉴赏知识,技巧,思路与方法,进而通过多读诗,鉴赏诗来培养自己的鉴赏诗歌的能力。生:很有兴趣的听。

师:联系上节课的内容,说几点鉴赏知识,不成系统。

1我们想讲上阕的写景。讲景物的特点,进而联想到革命运动的蓬勃之势。这是怎么来的?结合背景。上阕后三句一问,联想到中国命运谁来主宰。这一联想也是结合背景。下阕是对上阕的回答,中国命运由革命青年来主宰,也是结合背景来的。

背景是解读诗歌的钥匙。要正确理解内容,深入理解主旨,一定结合背景。2上阕写景有寓意。诗中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注意诗歌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特点。3鉴赏景物描写的步骤和方法:1)明确意象有哪些。2)意象的特点。3)意境的特点。4)景物描写的方法。5)意象蕴含的思想感情。

4景物描写方法有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色彩描写,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有声有色,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总之我们要以知识为工具,按正确思路方法去解读诗歌,而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鉴赏经验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生:点头,若有所思。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练习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1课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百舸 孟轲 沉疴 枝柯 ....B.怅惘

蚊帐

苌弘

伥鬼 ....C.峥嵘

狰狞

挣扎

风筝 ....D.寥廓

城郭

敦厚

淳厚 ....【答案】C 【解析】A.gě,kē,kē,kē。B.chàng,zhàng,cháng,chāng。C.都读zhēng。D.kuò,guō,dūn,chú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反腐倡廉的活动一开展,全市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B.王阿姨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答案】A 【解析】A.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B.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使用对象错误。C.峥嵘岁月:峥嵘,高峻,引申为超越寻常,不平凡。形容不平凡的年月。D.风云人物:指在社会上很活跃,很有影响的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广泛传播,使橘子洲美誉广传,蜚声中外。正是这种自然天赐和历史文化的凝结,使橘子洲成为长沙的“瑰宝”,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B.梁羽生特别喜欢毛泽东的诗词。他曾回忆道:“解放之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毛泽东诗词,只有《沁园春·雪》一首。只此一首,已足以令我们为之倾倒。”

C.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

D.巴金晚年创作的《随想录》,是对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大胆揭示,温雅中蕴含着庄严的愤怒。

【答案】D 【解析】A.主语残缺,删除“由于”。B.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为之”。C.搭配不当,“改善”不能和“弊端”搭配,可将“弊端”改为“现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______________。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纂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你把问题投进洞去,充其量也只能激起一阵回声。”

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 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

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 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 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 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 A.③②④①⑤⑥

C.⑥⑤①②④③

【答案】B 【解析】⑥句的“珍惜它”承原文“无价之宝”,“本应”引出下文②的转折,⑤①是上句“处置”的表现,④指出上述做法的错误,并提出建议③。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上阕写景是从哪些角度着手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角度:上阕写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②作用: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6.具体说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句由景及事,由今追昔,忆昔生情,承转过渡十分自然。开头两句,总写往事,承上启下。“曾游”点明故地,“百侣”与上文“独立”相对应,由上文写“我”与自

B.⑥②⑤①④③ D.③②①⑤④⑥ 然风景转到“我”与“百侣”群体的往昔生活。“稠”是对作者青年时代长期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的提炼、概括,把畅快、充实、丰盈的往事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视野胸襟开阔,感情深沉飞扬,把读者导入一个新的境界。

7.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是本首词重要的写作特点。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抱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②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胸怀抱负。

二、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8.概括本诗歌写景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抓住“故地”的“新颜”来写,描摹了一幅欢快而充满生机的画面。9.“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抒发了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1题。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①【注】 ①离人影:也作“离人泪”。“离人”即杨开慧。

10.上阕所写的“愁”是____________之愁,“数寒星”透露出作者__________的情怀。【答案】离别 寂寞孤独

11.浅析下阕中“残月”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钩“残月”既是写实,也是用典(李煜:“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思团圆,月缺伤离别,词人见“一钩残月”,触景生情,愁绪倍添。

下载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1.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高中语文必修1沁园春 长沙教案5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课文解读: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来自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和术语。 2学情分析 初中对于诗词只......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如果是单元起始课,先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请同学们看教材说明) 1.情感目标:学习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高尚的情操。 2.能力目......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预习试题及详解(沁园春 长沙)

    蓝天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伴您快乐成长 课前预习积土成山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橘子洲(jú) 百舸(gě) 寥廓(kuò) 携来(xié) ....峥嵘(róng) 挥斥方遒(qi......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沁园春[大全5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常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体会词中的景物,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感受词中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确立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远大抱负。 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分析意象。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

    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沁园春 长沙》

    教案高中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覃兴坤 文学院08级5班18号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诗词的意境。 2.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3.背诵并体会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