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预习试题及详解(沁园春 长沙)
蓝天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伴您快乐成长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橘子洲(jú)百舸(gě)寥廓(kuò)携来(xié)....峥嵘(róng)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2.识别字形
漫:弥漫怅:惆怅稠:稠密竟:竟然侯:万户侯 帐:帐篷 惆:惆怅 慢:慢车 候:时候竞:竞争幔:帷幔胀:膨胀凋:凋谢3.分辨词义
寥廓·辽阔
都是形容词。“寥廓”的意思是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辽阔”的意思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海洋、幅员辽阔。
峥嵘·狰狞
都是形容词。“峥嵘”的意思是:①高峻。如:山势峥嵘。②比喻才气、品格等超出寻常,不平凡。如:头角峥嵘、峥嵘岁月。“狰狞”的意思是面目凶恶。如:狰狞可畏。
激扬·激昂
“激扬”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①激浊扬清。如:激扬文字。②激动昂扬。如:激扬地欢呼。③激励,使振作起来。如:激扬士气。“激昂”则只可作形容词,意思是:(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如:群情激昂。
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
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挥斥方遒:奔放,有力。
指点江山:评论天下大事。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二、文学常识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三、经典句段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点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四、标点符号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点拨:最后一句的问号,表达了内心的无限忧虑,似是设问又具有强烈的反问语气,感情强烈、充沛。
http://www.xiexiebang.com 蓝天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伴您快乐成长
问题导引
1.《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2.作者是如何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提示:(1)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事物,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2)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表现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
表现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
表现程度的有:“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
表现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一般来说,分上下阕的词,其下阕首句在词中起到承接过渡的作用。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4.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1)写乐景,写豪情。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是寒秋的景物,却毫无过去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运用了对比手法。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3)语言极富表现力。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等。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1.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
百舸(gě)争流 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
三、词类活用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
四、重点词语
1.漫江 满江。漫:满、遍 2.百舸争流 舸:大船 争流:争着行驶 3.鹰击长空 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
4.鱼翔浅底 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
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 5.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一切生物
秋天:深秋
6.怅寥廓 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 7.谁主沉浮
主:主宰
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 8.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常
稠:多
9.恰同学少年 恰:正当、刚好 1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书生意气 书生:青年学生 意气:意志和概念 12.挥斥方遒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13.激扬文字 激扬:激浊扬清 14.粪土:把……看做粪土 15.击水:游泳 16.浪遏飞舟 遏:阻止
五、课文理解
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2.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②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深意: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作用:上阙交代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并生发感慨,设问;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因此这三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中流击水图的情景中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正是我辈同学少年。7.《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8.内容概括
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年的革命形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9.艺术手法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提升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的形象与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做,表现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不可相提并论。
第三篇: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预习试题及详解(乡土情结)
蓝天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伴您快乐成长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魂牵梦萦(yíng)灯灺(xiâ)忐忑不安(tǎn tâ)怯生生(qiâ).....田塍(chãng)濡染(rú)悠邈(miáo)崎岖(qí qū).....三匝(zā)侘傺(chà chì)蕞尔(zuì)铩羽而归(shā).....恬淡(tián)怡然(yí)谪居(zhã)寥落(liáo)....欷歔(xī xū)方兴未艾(ài)桑梓(zǐ)屹立(yì).....搭讪(shàn)褪色(tuì)发轫(rân)濠水(háo)....翰苑(yuàn)缔造(dì)翘首(qiáo)杀戮(lù)....谛听(dì).2.识别字形
啜:啜泣崎:崎岖烙:烙印轫:发轫缀:点缀 畸:畸形 络:网络 仞:千仞 辍:辍学骑:骑马恪:恪守韧:坚韧3.分辨词义
究竟·毕竟
都含有到底的意思。“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毕竟”词义相近的词有“到底”“终归”“终究”。
溶化·熔化·融化
“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变成水。“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变成液体。“融化”与“溶化”的第二个意思相同。
以至·以致
都是连词。“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前句意思的延伸),相当于“直到”;②表示前句意思的自然结果。“以致”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愁肠百结:愁肠:忧愁的心肠。百结:极多的结头。忧愁苦闷的心肠好像凝结成了许多的疙瘩。形容愁绪郁结,难于排遣。
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铩羽而归: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春风得意: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衣锦还乡: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
http://www.xiexiebang.com 蓝天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伴您快乐成长
以暴易暴: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开宗明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落叶归根: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一概而论: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含辛茹苦: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天涯比邻:虽然相隔极远,但近如邻居一样。
二、文学常识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她的作品建国前主要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建国后主要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经典句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点拨: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准确地解释了乡土情结的由来与含义。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标点符号
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点拨:此处引用的诗句是完整引用,所以应完整地保留原有的标点符号,尤其是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问题导引
1.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是如何引出这一话题的? 提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由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2.课文应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各个部分的大意。提示: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http://www.xiexiebang.com 蓝天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伴您快乐成长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段):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形成)第二层(第3—5段):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最为强烈。(发展)第三层(第6段):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表现及升华)第三部分(第7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鼓励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练习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1课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百舸 孟轲 沉疴 枝柯 ....B.怅惘
蚊帐
苌弘
伥鬼 ....C.峥嵘
狰狞
挣扎
风筝 ....D.寥廓
城郭
敦厚
淳厚 ....【答案】C 【解析】A.gě,kē,kē,kē。B.chàng,zhàng,cháng,chāng。C.都读zhēng。D.kuò,guō,dūn,chú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反腐倡廉的活动一开展,全市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B.王阿姨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答案】A 【解析】A.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B.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使用对象错误。C.峥嵘岁月:峥嵘,高峻,引申为超越寻常,不平凡。形容不平凡的年月。D.风云人物:指在社会上很活跃,很有影响的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广泛传播,使橘子洲美誉广传,蜚声中外。正是这种自然天赐和历史文化的凝结,使橘子洲成为长沙的“瑰宝”,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B.梁羽生特别喜欢毛泽东的诗词。他曾回忆道:“解放之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毛泽东诗词,只有《沁园春·雪》一首。只此一首,已足以令我们为之倾倒。”
C.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
D.巴金晚年创作的《随想录》,是对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大胆揭示,温雅中蕴含着庄严的愤怒。
【答案】D 【解析】A.主语残缺,删除“由于”。B.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为之”。C.搭配不当,“改善”不能和“弊端”搭配,可将“弊端”改为“现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______________。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纂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你把问题投进洞去,充其量也只能激起一阵回声。”
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 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
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 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 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 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 A.③②④①⑤⑥
C.⑥⑤①②④③
【答案】B 【解析】⑥句的“珍惜它”承原文“无价之宝”,“本应”引出下文②的转折,⑤①是上句“处置”的表现,④指出上述做法的错误,并提出建议③。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上阕写景是从哪些角度着手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角度:上阕写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②作用: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6.具体说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句由景及事,由今追昔,忆昔生情,承转过渡十分自然。开头两句,总写往事,承上启下。“曾游”点明故地,“百侣”与上文“独立”相对应,由上文写“我”与自
B.⑥②⑤①④③ D.③②①⑤④⑥ 然风景转到“我”与“百侣”群体的往昔生活。“稠”是对作者青年时代长期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的提炼、概括,把畅快、充实、丰盈的往事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视野胸襟开阔,感情深沉飞扬,把读者导入一个新的境界。
7.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是本首词重要的写作特点。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抱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②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胸怀抱负。
二、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8.概括本诗歌写景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抓住“故地”的“新颜”来写,描摹了一幅欢快而充满生机的画面。9.“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抒发了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1题。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①【注】 ①离人影:也作“离人泪”。“离人”即杨开慧。
10.上阕所写的“愁”是____________之愁,“数寒星”透露出作者__________的情怀。【答案】离别 寂寞孤独
11.浅析下阕中“残月”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钩“残月”既是写实,也是用典(李煜:“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思团圆,月缺伤离别,词人见“一钩残月”,触景生情,愁绪倍添。
第五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推荐)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这里所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诗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 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 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 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 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 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可供教学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 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 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 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 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 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风雨》《在一个地铁车站》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 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 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这是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 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 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 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 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 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有赠》中的“旅客”“行囊”、《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 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 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教学背景分析
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毛泽东的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有本质的区别。形式上,传统诗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因此本课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 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这些都不能 讲得太落实,否则就变成了政治图解而不是文学鉴赏。
3.要注意扩展阅读。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学生并不陌生,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毛泽东,学生未必十分清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风采。
4.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欣赏这首词,以诵读为主,兼以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第二课时进行扩展阅读,有条件的可把这节课上成毛泽东诗词、书法欣赏课。一定要预先布置学生作一些准备,教师当然更应有所准备。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二、领会这首词用词精当、描写生动、想象丰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作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特点和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教学难点
词的常识和本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二、领会这首词用词精当、描写生动、想象丰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导入 1.词的常识
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有把词称为“诗余”。词的特点是长短句,长句长达十一字,短句短得仅一字,因此又称之为“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早期的词一般只有词牌,没有词题。到了宋代,作者为了表明词作的意思,常在词牌之下,另外加上词题,或者写上小序。
词根据篇幅大小有小令、中调、长调(慢词)之分,根据段落多少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之分,根据词的章法有开头、过片、结尾之分。双调的词分上下两阕(片),上阕的起始为开头,下阕的首句为过片,下阕的最后为结尾。1.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湖南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桔子洲,面对生机昂然而绚丽多姿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联想到 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和革命前景,心中诗潮如涌,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这首革命事业初创时代的这首词,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 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同时,通过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励着革命同志发扬当 年激流勇进的精神,肩负起革命的领导重任,来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
二、学习
1.教师范读全词。
2.教师讲解、提问;学生听讲、答问、读词。课文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眼前湘江深秋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祖国的沉浮。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哪些是抒情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主要是写景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抒情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的大意是: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滔滔的湘江流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即深秋,秋深了就有寒意。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南的海洋山,长817公里,流经长沙,向北流入洞庭湖。橘子洲,即水陆洲,在长沙市西湘江中,南北长约二里,东西宽约一里。(学生读上阕)
描写湘江深秋的景色,为何要写这三句呢?(这开头三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还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以诗人为主体,以江、洲为背景的艺术画面,突出了诗人沉思遐想的形象,既为全词定下了壮阔的基调,也照应了下阕的“百侣”,为“忆往昔”埋下了伏笔。)(学生读上阕开头三句)
作者“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了由山、林、江、舸、鹰、鱼等“万类”购成的绚丽多姿、生机昂然的秋色图。)
(学生读上阕四至十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看”领起的七句的意思是:远望群山层层枫林,霜后的枫叶一片火 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上,无数船只竞相疾驶;仰望蓝天雄鹰在广阔的长空展翅高飞,俯视鱼儿在清澈的江水里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宇宙间的万物在这美好的深 秋季节,都在竞争向上,蓬勃发展。(学生读上阕四至十句)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经过霜打,处处变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 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这里,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红霞似火的枫叶,又 有清澄碧绿的江水,还有点点疾驶的白帆,对照鲜明,色彩斑斓,生气蓬勃。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目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 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这里描绘秋色图时,作者用词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大家共同鉴赏。(学生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表现树林层层叠叠。)
“染”(描绘岳麓山枫叶经霜变红,如同染色般的美丽。)(学生读“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满”之意,写出了江水漫溢之状。)“透”(写江水清澈碧绿。)“百”(写“舸”之多。)
“争”(写江面上千帆竞发景象和力争上游的气势。)(学生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形容雄鹰展翅飞翔的矫健勇猛。)“长”(形容天空的广阔。)
“翔”(用鸟儿在空中盘旋的姿态,来描写游鱼在清澈的江水中轻快自如的神态。)“浅”(写出水的清澈见底。)
“竞”(概括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情状。)
诗人写景,景中寓情、情中言志。我们欣赏作者描绘的秋色图,透过诗人笔下的“万类”可以感悟到诗人的澎湃激情,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化实为虚的概括,为下面直抒胸臆奠定了哲学基础。(学生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请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我们怎样理解这三句的含义?
(诗人在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至于“主沉浮”是“谁”,则在下阕过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句子中去探究。)
下阕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诗人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学生读下阕)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大意是: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在这橘子洲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学生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携,同;来,助词。峥嵘:原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是特殊、不平凡的意思。岁月:时光,日子。
这里,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这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曾”和“忆”,表示从上阕的重游“橘子洲头”,转入到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既是对开头“独立寒秋”的照应,又是对下阕铺陈“同学少年”、“峥嵘岁月”的总提,更是对“谁主沉浮”的含蓄回答。这是词过片的通常作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领起哪几句?
(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七句)
(学生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的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 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用激昂慷慨、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来鼓舞群众,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恰:正当,正值。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云:“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注释说:“挥斥,犹放纵也。”就是意气奔 放,意气风发的意思。方:正当。江山:一般代称国家、天下,这里泛指天下国家人事。激扬:激励昂扬。《后汉书。臧洪传》:“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 扬。”这里用作动词,指文章写得慷慨激昂,用以鼓舞群众。
这七句是对“忆往昔”的具体抒发。描写了“同学少年”的战斗风貌和英雄气概。显示了词的气势磅礴,激越高昂,达到高潮。
这里抒发理想志向时,作者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请大家共同鉴赏。(学生读“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遒”(表现了“书生”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的精神。)(学生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茂”(写出了“同学少年”的革命朝气,富有远大理想,风采焕发,才华横溢的气概。)
(学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表现了“书生”蔑视敌人,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情壮志。)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豪迈气概和磅礴气势。(学生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三句,虽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全词的结构精巧,以“立”为写景抒情的起点,从“立”到“看”,从“看”到“问”,从“问”到“忆”,把祖国的锦绣河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联系起来,把眼前 的自然景色与往昔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抒发了“主沉浮”的革命抱负,表现出敢于斗争的革命豪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全诗)
(请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全诗的意思)
(句意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湘江岳麓山区上的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过霜打之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 湘江水面,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争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干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 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用激昂慷慨、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来鼓舞群众,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 船只。)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三、作业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和下阕中的“忆”在词中所起到什么作用?(《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 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描写了我国 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英雄气概。)
2、找出《沁园春·长沙》上阕和下阕中直接、间接点出深秋的词语。
(《沁园春·长沙)中上阕“独立寒秋”的“寒秋”点出深秋之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1.背诵全词。
2.梳理、补充词的常识。
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特点说明(300-500字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