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时间:2019-05-15 02:3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篇: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归纳法,把握诗歌的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正音(橘 漫 舸 寥廓 浮 携 侣 峥嵘 遒 否 遏);熟读;

2、快速背诵诗歌;

3、熟记文下注释。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5分钟)

在初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还记得是哪一首吗?(学生回答:《沁园春·雪》)。(教师问)谁会背这首词(学生试背,教师纠正)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但与词的内容不一定有关 ;“雪”是词的题目,它才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它的格式和《沁园春 ·雪》是一样的,但内容却并不相同。它们的上阕都写了景,但一个是冬景,一个是秋景。写冬景的《沁园春·雪》我们已经学过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沁园春·长沙》是怎样写秋景的,写的又是怎样的秋景。【诵读课文】(8分钟)

1、学生诵读,教师指导(重点在节奏把握上);

2、检查全班背诵,抽两名学生独背;

3、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词的上阕,想象词中描写的景色。【上阕研读】:(30分钟)

1、思考: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2、思考: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明确):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我们再看 “独立”二字,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什么?(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

(教师点拨):它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现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情景: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独立”既客观地介绍了独自一人的情况,又含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现了一种不凡的英雄气概。

4、我们再看“寒秋”二字。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和“悲”或“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这首词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为基调呢?让我们继续下看:

5、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望”。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6.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朗读指导:“看”字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

思考刚才的问题。【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①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静景。】[板书] ②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是“近观”──这写得是近景,静景、动景。】[板书] ③“鹰击长空”怎样看?写得什么景?【“仰视”──高景,动景。】[板书] ④“鱼翔浅底”怎么看?写得什么景?【“俯视”──低景,动景。】[板书]

7、(教师启发):旧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能说说理由更好。(明确):遍、染、透、争、击、翔。

请同学们挑出一个字来说说看,这个字妙在哪里?(教师总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是远景,“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教师补充):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看”字.,一个是“竞”字。

“看”字领起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自由”这一部分,所以,它是“领字”。没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至于“竞”字,大家猜猜看,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提示):“竞”字所在的这一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总结作用。(思考):总结什么?(明确):总结了上面的秋景特点。(思考):什么特点?(明确):竞自由。(教师总结):对。竞自由就是争自由,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都有“争”这个的特点。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及宇宙间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竞相显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看来呀,秋景不仅只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像这样的盎然生机。(教师启发):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诗人心中复杂的情绪呢?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学生诵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教师阐发):是啊,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问):你们认为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在学生讨论中,结束这节课教学;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时间)

(地点)(特定环境)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景)(静景)万类霜天 怅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景)(静—动)

竞 问苍茫大地 鹰击长空(上)

(动景)

自由

谁主沉浮 鱼翔浅底(下)

(动景)

(分)————————————————————(总)(景)——————————————(情)

第二课时 【引入课堂】:(1分钟)

在上阙,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秋天景物,诗人抒发感慨,提出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下阙,看看诗人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下阕研读】:(15分钟)

1、背诵词的下阕;

2、词义推敲: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峥嵘、挥斥、遒、激扬、粪土、万户侯、遏(注意):恰——领字 中流击水:语出自东晋祖逖的“击楫中流”(jī jí zhōng liú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立志奋发图强)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

3、下阕研读:(思考):诗人似乎并没有回答他在上阙提出的问题,那么,下阙写的是什么呢?(明确):对当年和同学战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参加革命斗争的回忆。(引导):很好。那诗人忆起了些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看这几句词。(教师诵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革命形象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革命斗志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神(思考):这些诗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对那些将青春献给革命事业的先辈们产生景仰之情。不过,直到诗的结尾,诗人也没有回答在上阙提出的问题,这样,诗不就有了缺憾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在下阙塑造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实际上也巧妙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谁主沉浮?”就是这样的革命青年。

4、齐背全诗。

【赏读 采桑子 重阳】:(15分钟)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1、诵读诗歌;

2、(简介):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天难老:语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3、(背景介绍):见课本文下注释

4、(研读):

为什么“战地黄花分外香”?

(学生讨论后明确):“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她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也不是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她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它也更显得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为什么“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秋风劲”,劲烈的西风在诗人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在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的攻势下,一切象征反动没落势力的东西被荡涤干净。秋风之后剩下的“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天蓝水碧、万里澄明的瑰丽景色,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总结):诗人在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还能写出这样的革命激情,还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秋光,展示出如此广阔的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这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采桑子·重阳》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作业】: 【板书设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革命形象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革命斗志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神 主沉浮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1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课文解读: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躲避军阀赵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以雄丽著称,这首词的特点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全篇前后两幅画面,都写得雄阔壮丽,气韵飞动;全篇一问一答,在问答之间抒发了革命者战天斗地、激扬慷慨、包举宇内的革命壮志与豪情,读罢让人心潮起伏,热血奔涌。

二、教学思路:

1、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Γ娜四偷那痴宓统虼嗽谝佳氖柰幌至瞬┐蟮那榛澈透锩持荆褪庇Π盐兆「星榈穆雎纭? 皇且恍┪

3、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在课堂内达到背诵。

三、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将这首词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五、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等等。

七、教学用具: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等等。

八、课时安排:两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九、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预习)

要点: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1)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皇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

(2)、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

(3)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4)明确: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2、指导学生诵读全词,疏通词句,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诵读——美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由写秋的诗句导入新课:(可用小黑板板书)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4)悲哉,秋之为气也。

(5)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要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文,回答: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下,秋的画面大都用一些怎样的意象来描绘,大都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怀?(明确:萧瑟、凄凉、冷落等等,表达一种:悲凉、寂寥、惆怅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伟大革命导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二、学生朗读(可配音乐),整体感悟毛泽东的词给人一种怎样的风格?(明确:气势宏大,意境开阔,色彩艳丽等等)

三、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整体感悟,思考回答: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明确:板书:上阕写景——即湘江秋景,下阕叙事——追忆往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上阕:思考: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在当时的背景下,途经长沙,在寒冷的深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面临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一起来赏析。

1、学生思考讨论:“看”字领起了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语言回答,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做总结)

明确:“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作者从多个方面写景的手法叫“赋”:即铺陈排比的手法。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用得好的词语有:“遍”点出“红”的 范围之广,“透”极写江

水澄碧清澈见底,“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击”写出了鹰在天空展翅高飞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飞”就只写出了动作而不能突出其奋发有为的特征,“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来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种效果。

2、作者写景的视野很开阔,同学们看一下作者写景的角度是怎样的?作者用了怎样的诗句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景物特点。

明确:(见板书),“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它们总的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3、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这样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毛泽东曾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念书,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反对军阀、反对封建的斗争),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这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情景交融。

4、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呢?

明确:面对如画的秋色,一个“怅”字,这里的“怅”,不是失意的惆怅,而是深思而激昂的心绪,表面上是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和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5、引导学生诵读,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读的词语,体味作者描绘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尽量达到背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引导学生分析下阕:

1、学生诵读下阕,思考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阕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明确:(1)“忆”字总领起了八句,这几句总写了同学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议论国家大事,蔑视军阀,他们有雄心、有壮志、有才干,敢于实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战友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探求革命的真理,他们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2)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写了一个“中流击水”的场面,“击”字体现出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气势。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曾经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引导学生诵读下阕,感悟英勇无畏的豪情之美: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课文总结: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好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量背诵。

七、布置作业:

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长沙》做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角度提示:(1)关于词的背景(2)两首词的景物描写,意象的组合。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3)领起字的作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色彩的搭配(4)情景交融,情中显志。(5)词的结尾抒发的壮志豪情。

板书设计:

“看”领起 :

山红

远——静忆

林染

上阕湘江秋景江碧下阕峥嵘岁月

(借景抒情)近——动

舸争

鹰击上

鱼翔下

问主沉浮

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青年

(叙事抒情)记答

第三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来自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和术语。

2学情分析

初中对于诗词只需要背诵,不需要鉴赏,所以学生没有诗歌鉴赏的储备。我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在课前熟背全词,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悟与同学分享。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背经典的诗词。

2、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评价。

(二)过程和方法:

1、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2、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启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感动于作者乐观积极的精神。

4重点难点

1、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本节课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在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上让学生合作探究。

6新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背全词,并明确如下背诵要求

1、学生个人背诵。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超过25秒。

2、学习小组背诵。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节奏紧凑,不超过30秒。

3、课上给学生展示背诵的机会

7新设计

贴近生活,深入浅出。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我把“婚礼”比作一首诗,那么喜糖、盛宴、欢快的音乐、幸福的新郎

和新娘等就是意象。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喜庆、幸福的氛围就是意境。

8新设计

针对本词的上阕写景的特点,设计了写景诗的常见诗歌鉴赏题型。题干如下: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取了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戴复古的《淮村兵后》等诗。

9教学过程 9.1第一学时

9.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预习检查】

1、填空:“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____,成形于____,盛行于____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____,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____ ;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____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___、____、____ 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____ 派和 _____ 派两种。

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 层林尽rán()百舸()争流

鱼xiáng()浅底

万类霜天jìng()自由 怅()liáo kuò()

问cāngmáng()大地

Zhēng róng()岁月稠

挥斥方qiú()万户hóu()màn()江碧透 浪è()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四、诵读。

1、以小组为单位背诵全词,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背诵。

2、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沁园春.长沙>>导学参考答案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五代,成形于唐,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 豪放 派两种。

2、对照课本改正错误

3、B

4、C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预习检查】

1、填空:“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____,成形于____,盛行于____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____,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____ ;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____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___、____、____ 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____ 派和 _____ 派两种。

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 层林尽rán()百舸()争流

鱼xiáng()浅底

万类霜天jìng()自由 怅()liáo kuò()

问cāngmáng()大地 Zhēng róng()岁月稠

挥斥方qiú()万户hóu()màn()江碧透 浪è()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四、诵读。

1、以小组为单位背诵全词,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背诵。

2、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沁园春.长沙>>导学参考答案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五代,成形于唐,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 豪放 派两种。

2、对照课本改正错误

3、B

4、C

活动2【导入】以毛泽东的书法《《沁园春·长沙》导入

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毛泽东的书法《沁园春长沙》。这幅作品大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诗词墨宝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品。毛泽东书法笔试飞动,迅疾便捷,筋骨老健,艳美洒落,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如其人,从毛泽东的书法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伟人的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长沙》去领略伟人的风采!

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毛泽东的书法《沁园春长沙》。这幅作品大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诗词墨宝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品。毛泽东书法笔试飞动,迅疾便捷,筋骨老健,艳美洒落,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如其人,从毛泽东的书法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伟人的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长沙》去领略伟人的风采!活动3【讲授】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熟背经典的诗词。

2、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活动4【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展示:

1、学生个人展示。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超过25秒。

2、学习小组到讲台上展示。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节奏紧凑,不超过30秒。

活动5【活动】有感情的诵读全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模仿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3、学习小组推荐本组朗诵优秀的学生展示 活动6【讲授】意象与意境。

1、意象是诗人表达感情的载体;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是作者通过 一系列意象写出来的一种感觉。

2、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藤、老树、昏鸦就是意象,而构造出 来的那种凄惨的感觉就是意境。

3、假如婚礼是一首诗,那么喜糖、盛宴、欢快的音乐、幸福的新郎 和新娘等就是意象。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喜庆、幸福的氛围就是意境。活动7【活动】鉴赏诗歌

1、找出上阕“看”七个诗句中的意象。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 内交流答案30秒,然后小组之间抢答。明确答案:红遍的万山、碧透的漫江 争流的船、搏击长空的雄鹰、遨游的鱼。

2、说出“看”七个诗句所营造的意境 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 内交流答案30秒,然后小组之间抢答。

明确答案:壮丽、辽阔、生机勃勃、色彩斑斓、雄壮。

3、填空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阕借景抒情,景中寓情。作者借________等景,抒发了_____之情。要求:结合学案上的写作背景,思考2分钟,然后学生抢答。

作者借红遍的万山、碧透的漫江,争流的船、搏击长空的雄鹰、遨游的鱼等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之景,抒发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改造旧中国的 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活动8【活动】鉴赏诗歌

4、下阕那几句形象地概况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 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思考30秒,学生齐答)

明确答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活动9【活动】鉴赏诗歌

5、下阕哪一句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小组讨论2分钟

明确答案: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活动10【活动】比较阅读

找出《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相同之处。(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讨论2分钟)明确答案:词牌名相同;意象都很丰富;感情都是抒发革命者的豪情壮志;都是上阕侧重写景,下阙侧重抒情。

【结束语】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老师也要说“俱往矣,21世纪的风流人物,还看90后的你们”。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给年轻人提出了要求,年轻人就应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年轻人就应该关心国事,激浊扬清。同学们,我们要有信心做21世纪的主人!

第四篇: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2 雨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感悟法;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教学重点]: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低回动人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整体感知:

1、★ 师配乐朗诵

学生听朗读录音时,老师板书生字词

巷道

(Hang)

街巷(xiàng)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惆怅(chóu chàng)

篱墙(lí)

师: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低沉幽怨

师: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 明确: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生:齐声朗诵

2、师:朗诵完诗歌,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很美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师:看修饰语“丁香一样的”,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 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歌介绍 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作者是怎么写这个姑娘的呢?

明确: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着,打着油纸伞,梦一般的飘过……

师: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一定更美了

师: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明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诗歌介绍 宋人秦观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来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何况这时诗人正在一个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还有“颓圮篱墙”的小巷里呢?

四、结合背景,深入探究,诗歌意象

师:那么,为什么诗人会这么忧伤呢?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明确:★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篱笆墙】颓圯---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雨巷】 悠长 寂寥 狭窄---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丁香姑娘】 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哀怨、凄婉。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理想的幻灭

★意象说明 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集体朗诵)

六、★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复述 “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 “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七、结语: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第五篇:1、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3.观看多媒体。4.自由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下载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沁园春 长沙》教案1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教案1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

    《沁园春·长沙》教案 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课题沁园春·长沙 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沁园春·长沙》p3-4 指导思想本节课教学以......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课 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如果是单元起始课,先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请同学们看教材说明) 1.情感目标:学习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高尚的情操。 2.能力目......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中语文 沁园春长沙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中语文 沁园春长沙学案 苏教版必修1 " 1.认识湘江秋景的意象和意境,感受毛泽东及其同学当年的生活情境。 2.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学习设......

    苏教版沁园春长沙教案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探究法,培养学......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

    《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