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
《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知识准备】
二、检查预习A.B.C组 字音认读
(一)正音
沁()园春 橘()子洲 百舸()争流 怅寥()廓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遒()劲有力
(二)辨音辨形
①沁()园春 沁()人心脾
分泌()泌()阳 秘()密 秘()鲁
②怅()寥廓 为虎作伥()③怅寥()廓 寥()若晨星
姓廖()④浪遏()飞舟
竭尽()碑碣()拜谒()偈()语
(三)、熟语积累
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形容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三、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学生自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
四、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3)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评价,再表演。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划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 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6)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引导学生完整的想象看到的景色。(形态,颜色,动画,特写)交流想象,帮助背诵。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赏析诗歌下阙;总结全诗;拓展训练 一. 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
(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
二、分组讨论,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1)综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是诗的意境,而如何领会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的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播放《沁园春•长沙》朗读课件
四、课堂训练
1、导学案巩固训练
2.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鉴赏提示:
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
五、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积累
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建议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如:
1.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3.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 黄鹤楼》)
4.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 井冈山》)5.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 蒋桂战争》)
6.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
7.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 大柏地》)9.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1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娄山关》)11.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十六字令 三首》)
1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长征》)13.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14.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 雪》)1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 雪》)
六、【板书设计】
山(林)遍
层次
上阕:描绘湘江秋色
立—人、时、地、境
江(舸)透
自然界(万类)竞(领字)看—湘江秋景
天(鹰)击
动静
翔
忆
忆—峥嵘岁月
下阕:回忆峥嵘岁月
向—深切思虑
水(鱼)
色彩
概括的精神
具体的忆:学子议政
实践
典型的忆:击水湘江
第二篇: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2专题《劝学》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资料
《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掌握“绝、假、闻”三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两个文言虚词。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要点联系:积累文中文言现象,不断提升文言阅读能力,从而达到高考大纲中对学生提出的文言文鉴赏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荀子其人其作品及其主张
2,掌握积累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文言现象和特殊句式。3,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教学目标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我们要达成的目标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
1、作家作品、字词正音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内容见导学案预习内容)
四、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五、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朗诵点拨
(1)学生读课文一遍(个体展示)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字音、节奏、语气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3)齐读课文思考:找出本文论证观点
设计意图:考察同学们对全文内容的了解
(二)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研习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师生共同讨论第1段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句(3)再读课文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设计意图:1。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他们古文阅读的能力
2.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并质疑其中的字词句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2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生朗读背诵1、2段。
六、总结
好了,这节课就先讲到这。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本文,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进入课文,请大家下去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同时借助注释预习还没有学到的课文,并且要背诵这篇课文。下节课,老师会抽背
七、家庭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第1段和第2段中的特殊句式 板书设计:
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中 学习的重要性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 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论 学习的作用 弥补自己不足: 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 点(反复设喻)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 假舆马 假舟揖
学 不 可 以
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研读课文第3段,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3段,背诵第3段;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并共同研讨其中的难懂的字词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扫清阅读障碍,积累文言知识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3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3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作用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加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2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2段末尾。第3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1句应放在第3段段尾。(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文言知识整理(见本文导学案)
六、总结: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七、家庭作业: 《伴你学》上面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劝学
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中 学习的重要性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 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论 学习的作用 弥补自己不足: 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 点(反复设喻)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 假舆马 假舟揖
学 要积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不 可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以(正反对照设喻)已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要坚持不懈 骐骥 驽马 朽木 金石
要专一 蚓:用心一(积的保证缺一不可)蟹:用心躁 8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1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课文解读: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躲避军阀赵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以雄丽著称,这首词的特点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全篇前后两幅画面,都写得雄阔壮丽,气韵飞动;全篇一问一答,在问答之间抒发了革命者战天斗地、激扬慷慨、包举宇内的革命壮志与豪情,读罢让人心潮起伏,热血奔涌。
二、教学思路:
1、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Γ娜四偷那痴宓统虼嗽谝佳氖柰幌至瞬┐蟮那榛澈透锩持荆褪庇Π盐兆「星榈穆雎纭? 皇且恍┪
3、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在课堂内达到背诵。
三、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将这首词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五、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等等。
七、教学用具: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等等。
八、课时安排:两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九、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预习)
要点: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1)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皇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
(2)、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
(3)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4)明确: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2、指导学生诵读全词,疏通词句,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诵读——美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由写秋的诗句导入新课:(可用小黑板板书)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4)悲哉,秋之为气也。
(5)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要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文,回答: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下,秋的画面大都用一些怎样的意象来描绘,大都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怀?(明确:萧瑟、凄凉、冷落等等,表达一种:悲凉、寂寥、惆怅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伟大革命导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二、学生朗读(可配音乐),整体感悟毛泽东的词给人一种怎样的风格?(明确:气势宏大,意境开阔,色彩艳丽等等)
三、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整体感悟,思考回答: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明确:板书:上阕写景——即湘江秋景,下阕叙事——追忆往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上阕:思考: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在当时的背景下,途经长沙,在寒冷的深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面临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一起来赏析。
1、学生思考讨论:“看”字领起了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语言回答,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做总结)
明确:“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作者从多个方面写景的手法叫“赋”:即铺陈排比的手法。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用得好的词语有:“遍”点出“红”的 范围之广,“透”极写江
水澄碧清澈见底,“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击”写出了鹰在天空展翅高飞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飞”就只写出了动作而不能突出其奋发有为的特征,“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来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种效果。
2、作者写景的视野很开阔,同学们看一下作者写景的角度是怎样的?作者用了怎样的诗句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景物特点。
明确:(见板书),“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它们总的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3、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这样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毛泽东曾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念书,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反对军阀、反对封建的斗争),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这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情景交融。
4、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呢?
明确:面对如画的秋色,一个“怅”字,这里的“怅”,不是失意的惆怅,而是深思而激昂的心绪,表面上是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和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5、引导学生诵读,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读的词语,体味作者描绘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尽量达到背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引导学生分析下阕:
1、学生诵读下阕,思考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阕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明确:(1)“忆”字总领起了八句,这几句总写了同学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议论国家大事,蔑视军阀,他们有雄心、有壮志、有才干,敢于实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战友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探求革命的真理,他们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2)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写了一个“中流击水”的场面,“击”字体现出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气势。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曾经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引导学生诵读下阕,感悟英勇无畏的豪情之美: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课文总结: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好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量背诵。
七、布置作业:
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长沙》做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角度提示:(1)关于词的背景(2)两首词的景物描写,意象的组合。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3)领起字的作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色彩的搭配(4)情景交融,情中显志。(5)词的结尾抒发的壮志豪情。
板书设计:
“看”领起 :
山红
远——静忆
林染
上阕湘江秋景江碧下阕峥嵘岁月
(借景抒情)近——动
舸争
鹰击上
鱼翔下
问主沉浮
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青年
(叙事抒情)记答
第四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来自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和术语。
2学情分析
初中对于诗词只需要背诵,不需要鉴赏,所以学生没有诗歌鉴赏的储备。我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在课前熟背全词,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悟与同学分享。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背经典的诗词。
2、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评价。
(二)过程和方法:
1、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2、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启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感动于作者乐观积极的精神。
4重点难点
1、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本节课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在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上让学生合作探究。
6新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背全词,并明确如下背诵要求
1、学生个人背诵。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超过25秒。
2、学习小组背诵。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节奏紧凑,不超过30秒。
3、课上给学生展示背诵的机会
7新设计
贴近生活,深入浅出。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我把“婚礼”比作一首诗,那么喜糖、盛宴、欢快的音乐、幸福的新郎
和新娘等就是意象。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喜庆、幸福的氛围就是意境。
8新设计
针对本词的上阕写景的特点,设计了写景诗的常见诗歌鉴赏题型。题干如下: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取了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戴复古的《淮村兵后》等诗。
9教学过程 9.1第一学时
9.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预习检查】
1、填空:“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____,成形于____,盛行于____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____,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____ ;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____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___、____、____ 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____ 派和 _____ 派两种。
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 层林尽rán()百舸()争流
鱼xiáng()浅底
万类霜天jìng()自由 怅()liáo kuò()
问cāngmáng()大地
Zhēng róng()岁月稠
挥斥方qiú()万户hóu()màn()江碧透 浪è()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四、诵读。
1、以小组为单位背诵全词,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背诵。
2、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沁园春.长沙>>导学参考答案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五代,成形于唐,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 豪放 派两种。
2、对照课本改正错误
3、B
4、C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预习检查】
1、填空:“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____,成形于____,盛行于____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____,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____ ;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____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___、____、____ 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____ 派和 _____ 派两种。
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 层林尽rán()百舸()争流
鱼xiáng()浅底
万类霜天jìng()自由 怅()liáo kuò()
问cāngmáng()大地 Zhēng róng()岁月稠
挥斥方qiú()万户hóu()màn()江碧透 浪è()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四、诵读。
1、以小组为单位背诵全词,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背诵。
2、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沁园春.长沙>>导学参考答案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五代,成形于唐,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 豪放 派两种。
2、对照课本改正错误
3、B
4、C
活动2【导入】以毛泽东的书法《《沁园春·长沙》导入
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毛泽东的书法《沁园春长沙》。这幅作品大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诗词墨宝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品。毛泽东书法笔试飞动,迅疾便捷,筋骨老健,艳美洒落,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如其人,从毛泽东的书法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伟人的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长沙》去领略伟人的风采!
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毛泽东的书法《沁园春长沙》。这幅作品大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诗词墨宝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品。毛泽东书法笔试飞动,迅疾便捷,筋骨老健,艳美洒落,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如其人,从毛泽东的书法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伟人的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长沙》去领略伟人的风采!活动3【讲授】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熟背经典的诗词。
2、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活动4【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展示:
1、学生个人展示。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超过25秒。
2、学习小组到讲台上展示。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节奏紧凑,不超过30秒。
活动5【活动】有感情的诵读全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模仿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3、学习小组推荐本组朗诵优秀的学生展示 活动6【讲授】意象与意境。
1、意象是诗人表达感情的载体;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是作者通过 一系列意象写出来的一种感觉。
2、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藤、老树、昏鸦就是意象,而构造出 来的那种凄惨的感觉就是意境。
3、假如婚礼是一首诗,那么喜糖、盛宴、欢快的音乐、幸福的新郎 和新娘等就是意象。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喜庆、幸福的氛围就是意境。活动7【活动】鉴赏诗歌
1、找出上阕“看”七个诗句中的意象。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 内交流答案30秒,然后小组之间抢答。明确答案:红遍的万山、碧透的漫江 争流的船、搏击长空的雄鹰、遨游的鱼。
2、说出“看”七个诗句所营造的意境 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 内交流答案30秒,然后小组之间抢答。
明确答案:壮丽、辽阔、生机勃勃、色彩斑斓、雄壮。
3、填空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阕借景抒情,景中寓情。作者借________等景,抒发了_____之情。要求:结合学案上的写作背景,思考2分钟,然后学生抢答。
作者借红遍的万山、碧透的漫江,争流的船、搏击长空的雄鹰、遨游的鱼等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之景,抒发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改造旧中国的 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活动8【活动】鉴赏诗歌
4、下阕那几句形象地概况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 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思考30秒,学生齐答)
明确答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活动9【活动】鉴赏诗歌
5、下阕哪一句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小组讨论2分钟
明确答案: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活动10【活动】比较阅读
找出《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相同之处。(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讨论2分钟)明确答案:词牌名相同;意象都很丰富;感情都是抒发革命者的豪情壮志;都是上阕侧重写景,下阙侧重抒情。
【结束语】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老师也要说“俱往矣,21世纪的风流人物,还看90后的你们”。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给年轻人提出了要求,年轻人就应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年轻人就应该关心国事,激浊扬清。同学们,我们要有信心做21世纪的主人!
第五篇: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一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
沁园春·长沙
一.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经历,了解毛泽东所处时代的中国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毛泽东(1893——1976)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救国救民的宏伟抱负。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的作文题目时,他写下了《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一批志趣相同的同窗好友,经常在一起谈论风生,相互激励,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常引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激励自己,立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在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与他的同窗好友经常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诗句。
1911——1923在长沙求学,革命斗争,1923年4月离开长沙,1925年春回到湖南韶山,10月前往广东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体会作者情感。2.学习写景角度,抒情方式,炼字。
三.诵读诗词,用自己的话解读诗词句,描绘词所表现的意境。训练学生扩写(扩展语段)的能力
解读提示:扣住诗词字面义,进行合理想象,同时注意词语遣用的准确和语言表述的连贯。
示范:深秋时节,在橘子洲头,我独自面对奔流不息向北而去的湘江水,看到群山之上层层叠叠树林被秋霜染成了红色,看到整个湘江特别碧绿清澈,很多大船在江水中争相飞渡。看到雄鹰在高空中展翅翱翔,鱼儿在清澈的江水中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在这秋日里竞相呈现出自由的生命状态。面对这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深思、感慨,试问空阔辽远、没有边际的大地,谁来主宰事物的盛衰、消长?
曾经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回忆往昔,度过了许多不寻常的日子。那时侯,正当学生时代,青春年少,才华横溢;我们青年学生意气奔放,正显得强劲有力,在一起评论 1 国家大事,用文字激浊扬清,视权贵如粪土一般。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湘江中流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呢!四.研习全文
总问题:你觉得词的哪些地方可以反映出青年毛泽东远大的志向抱负?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豪情壮志的?
(一)上片写景抒情
1.前三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2.在上阕中作者描绘出了秋天湘江怎样的景色,又是怎样描绘的?
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用文本的语句概括:万类霜天竞自由。
词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词人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赏析:(1)“万”
多 “一个最有力量的汉字” 例如:万众一心、万人空巷
本文作者用了三个“万”字:万山、万类、万户侯,有实有虚,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气魄。再加上“层”、“尽”、“漫”、“透”、“百”等字词,给人以强烈震撼。
(2)“红”、“碧”
色彩绚烂,给人以热情奔放,积极昂扬之感。(3)“争”千帆竞发,争先恐后
“击”矫健有力,雄姿(比较“飞”)
“翔”轻快自如(比较“游”)
“竞”竞争,奋发图强,追求自由
活泼美好,奔放自由,可以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虽写“寒秋”之景却不见凄凉、萧瑟、肃杀、伤感的情调。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个“问”字,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问”的背后也表达出主宰革命的必胜信念。
(二)下片忆事抒情 1.作者“忆”了什么事?
2.所忆之事表现了毛泽东等时代青年什么样的形象?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胸怀天下,蔑视反动。有才华,有激情,有责任,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3.数年学习生活,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象征,表现出作者在时代中乘风破浪,扭转乾坤,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同时,照应上片,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确定了主宰革命的必胜信念。五.课后练习
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2.背诵这首词。
3.利用课后时间查寻毛泽东的诗词进行诵读,进一步体悟其诗词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