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

时间:2019-05-15 06:4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

第一篇: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

乡土情结

一.阅读全文,思考问题。1.什么是“乡土”?

2.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在文中例举了乡土情结的哪几种情况?(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唐·刘皂《渡桑乾》)

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表达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时间越长,思念和担心越浓越重,既盼音书又怕音书。在逃归途中,接近家乡,原先的担心忧虑似乎要变成残酷的现实,与家人团聚的梦想将会粉碎。所以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他乡遇故知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唐·崔颢《长干曲》)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一个女子因长久离乡,漂泊在外,听到乡音,不顾娇羞与男女有别的大防,主动和陌生男子搭讪,更表现其思乡之切,不能回乡,哪怕听一听乡音,能见到陌生的同乡也是好的。如此看来,船家女的举动不合理却合情。对故乡的思念,不论于何人,不论在何地,身处何种境遇,都让人无法忘怀,愁肠百结。3.乡土情结有什么特点? 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永不褪色

4.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1)母亲、父亲、亲戚的爱

1(2)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史(4)乡里风习

5.作者在第3节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开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闯世界、现实主义格调

6.理解“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它们。”

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人若离开家乡,就没有了生活的方向,只有漂泊、悲凉、无助,成为精神流浪儿。

7.离开家乡的结果有哪几种?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有什么作用?应如何理解?(1)多数的失意: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2)少数人春风得意,衣锦还乡。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不管是多数人失意归来,还是功成名就者的衣锦还乡,无论一个人际遇如何,归乡都是共同的心愿。在他们内心深处,故乡可以洗去一身的风尘与疲惫,抚慰他们创痕累累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获得宁静。当他们有了成就,最希望从故乡得到肯定,乡土情结纠缠着他们,对乡土的热恋是心灵永久的烙印。

8.第5节写到灾难(战争、放逐)与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战争——田园寥落,骨肉分离 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

由乡土情结上升到爱国情怀,由爱家到爱国,升华了文章主题。补充:余光中《乡愁》 二.总结、拓展

1.巧妙引用古诗词文,烘托渲染情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1)

第二篇: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一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

沁园春·长沙

一.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经历,了解毛泽东所处时代的中国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毛泽东(1893——1976)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救国救民的宏伟抱负。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的作文题目时,他写下了《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一批志趣相同的同窗好友,经常在一起谈论风生,相互激励,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常引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激励自己,立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在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与他的同窗好友经常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诗句。

1911——1923在长沙求学,革命斗争,1923年4月离开长沙,1925年春回到湖南韶山,10月前往广东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体会作者情感。2.学习写景角度,抒情方式,炼字。

三.诵读诗词,用自己的话解读诗词句,描绘词所表现的意境。训练学生扩写(扩展语段)的能力

解读提示:扣住诗词字面义,进行合理想象,同时注意词语遣用的准确和语言表述的连贯。

示范:深秋时节,在橘子洲头,我独自面对奔流不息向北而去的湘江水,看到群山之上层层叠叠树林被秋霜染成了红色,看到整个湘江特别碧绿清澈,很多大船在江水中争相飞渡。看到雄鹰在高空中展翅翱翔,鱼儿在清澈的江水中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在这秋日里竞相呈现出自由的生命状态。面对这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深思、感慨,试问空阔辽远、没有边际的大地,谁来主宰事物的盛衰、消长?

曾经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回忆往昔,度过了许多不寻常的日子。那时侯,正当学生时代,青春年少,才华横溢;我们青年学生意气奔放,正显得强劲有力,在一起评论 1 国家大事,用文字激浊扬清,视权贵如粪土一般。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湘江中流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呢!四.研习全文

总问题:你觉得词的哪些地方可以反映出青年毛泽东远大的志向抱负?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豪情壮志的?

(一)上片写景抒情

1.前三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2.在上阕中作者描绘出了秋天湘江怎样的景色,又是怎样描绘的?

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用文本的语句概括:万类霜天竞自由。

词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词人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赏析:(1)“万”

多 “一个最有力量的汉字” 例如:万众一心、万人空巷

本文作者用了三个“万”字:万山、万类、万户侯,有实有虚,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气魄。再加上“层”、“尽”、“漫”、“透”、“百”等字词,给人以强烈震撼。

(2)“红”、“碧”

色彩绚烂,给人以热情奔放,积极昂扬之感。(3)“争”千帆竞发,争先恐后

“击”矫健有力,雄姿(比较“飞”)

“翔”轻快自如(比较“游”)

“竞”竞争,奋发图强,追求自由

活泼美好,奔放自由,可以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虽写“寒秋”之景却不见凄凉、萧瑟、肃杀、伤感的情调。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个“问”字,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问”的背后也表达出主宰革命的必胜信念。

(二)下片忆事抒情 1.作者“忆”了什么事?

2.所忆之事表现了毛泽东等时代青年什么样的形象?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胸怀天下,蔑视反动。有才华,有激情,有责任,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3.数年学习生活,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象征,表现出作者在时代中乘风破浪,扭转乾坤,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同时,照应上片,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确定了主宰革命的必胜信念。五.课后练习

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2.背诵这首词。

3.利用课后时间查寻毛泽东的诗词进行诵读,进一步体悟其诗词的思想情感。

第三篇: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

《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知识准备】

二、检查预习A.B.C组 字音认读

(一)正音

沁()园春 橘()子洲 百舸()争流 怅寥()廓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遒()劲有力

(二)辨音辨形

①沁()园春 沁()人心脾

分泌()泌()阳 秘()密 秘()鲁

②怅()寥廓 为虎作伥()③怅寥()廓 寥()若晨星

姓廖()④浪遏()飞舟

竭尽()碑碣()拜谒()偈()语

(三)、熟语积累

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形容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三、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学生自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

四、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 击长空

———— 翔浅底

(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3)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评价,再表演。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划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 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6)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引导学生完整的想象看到的景色。(形态,颜色,动画,特写)交流想象,帮助背诵。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赏析诗歌下阙;总结全诗;拓展训练 一. 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

(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

二、分组讨论,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1)综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是诗的意境,而如何领会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的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播放《沁园春•长沙》朗读课件

四、课堂训练

1、导学案巩固训练

2.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鉴赏提示:

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

五、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积累

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建议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如:

1.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3.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 黄鹤楼》)

4.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 井冈山》)5.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 蒋桂战争》)

6.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

7.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 大柏地》)9.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1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娄山关》)11.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十六字令 三首》)

1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长征》)13.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14.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 雪》)1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 雪》)

六、【板书设计】

山(林)遍

层次

上阕:描绘湘江秋色

立—人、时、地、境

江(舸)透

自然界(万类)竞(领字)看—湘江秋景

天(鹰)击

动静

忆—峥嵘岁月

下阕:回忆峥嵘岁月

向—深切思虑

水(鱼)

色彩

概括的精神

具体的忆:学子议政

实践

典型的忆:击水湘江

第四篇: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中语文 沁园春长沙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中语文 沁园春长沙学案 苏教版必修1 ” 1.认识湘江秋景的意象和意境,感受毛泽东及其同学当年的生活情境。2.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设想】

本课是略读课文,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特设置学案。本学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课堂案中我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本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一)读课文,利用字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本词。

(二)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本词的写作背景,了解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事迹。

二、课堂案

(一)新课导入(3分钟)

复习导入:由作者诗人政治家的身份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沁园春•雪》的温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2分钟)(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检查预习(7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做诵读指导。明确:熟悉字音(生字:舸gě 遒qiú 稠chóu 遏è); 理解词义(生词:寥阔、挥斥方遒,中流);

把握韵脚,读出韵味(韵脚: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2.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师总结。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四)整体感知(5分钟)

听范读,归纳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

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什么?

明确: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五)品情悟境(8分钟)

(1)学生读上片,找出描绘意象的语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这些意象的内容并体会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明确:上片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淳,气韵酬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2)学生读下阕,找出表露青年毛泽东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的语句,口述内容,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体会语言的表现力。学生讨论,明确:

青年毛泽东的胸怀和壮志主要体现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表露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军阀的博大胸怀和勇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露出激流勇进,意气风发的革命壮志。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六)分组探究(10分钟)

读课文,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探究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分小组讨论、交流。明确:上片:写景——抒情(问)

下片:叙事——言志(答)

上片先写湘江秋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发出“谁主沉浮”的疑问;下片通过回忆形象的概括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七)拓展延伸(5分钟)

联系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明确:努力学习,将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八)课堂小结(5分钟)

(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既要考虑自己的前途,也要考虑国家的前途。

三、巩固案 1.背诵本词。

2.将本词与《沁园春•雪》相比较,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

3.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与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第五篇: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斑纹教案苏教版必修5

《斑纹》教案

一、教案背景

1、教材来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2、面向学生:高中生

3、学科:语文

4、课时:1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搜集相关斑纹图片

二、教学课题

1、教案题目:《斑纹》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自然界的各种斑纹,理解作者赋予“斑纹“的各种含义。(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表达有特色的语句;

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提高小组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讨自然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斑纹》,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2、内容分析: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探讨也在加深。作者把目光转向了神奇的自然,展示其绚丽多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之门,让我们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的同时,深层思考自然和人类本身。

3、教学重点:体会探讨斑纹的具体义和抽象义 品味语言特色

4、教学难点:探讨作者文中渗透的哲理含义

5、教学准备:①认真阅读教材,研究教参

②用百度搜索“《斑纹》教案”,搜集资料,集采众家之长,确定教学思路

③研究学情,确定符合本班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

④让学生搜集有关斑纹的图片,调动其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从而引发作者对斑纹深层含义的探讨。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集大量“斑纹”的图片让学生尽快进入具体情境中,有助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2、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我会结合课文和相关资料启发提示学生,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讨论法:让学生围绕同一问题共同研讨、相互启发,从而产生思维的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各种斑纹图片

动物的斑纹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周晓枫走进自然界,探讨常见的斑纹所具有的别样的美。

(二)、检查预习(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逶迤()

匍匐()

蝰蛇()

蓑鲉()鹰隼()........青睐()

精湛()

蛊惑()

罪孽()

....

(三)、课文分析

思考1:文章题为“斑纹”,那么课文对斑纹是如何描述的呢?

明确1: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思考2: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哪些斑纹? 明确2:

动物的斑纹: 蛇

蓑鲉

鲑鱼

螺壳

瓢虫

鹰隼

长颈鹿

斑马

老虎

豹子

梅花鹿

昆虫

奶牛

毒蜂

人类的斑纹: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社会的斑纹:大地

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陶碗

瓷器

碾砣上石质花纹

蛋卵上斑点

变质面包上菌斑

粒子分布方式

抽象意义的斑纹: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斑纹

……

宇宙的斑纹:我们自己如同神眼里的斑纹

……

【百度图片】鲑鱼的斑纹 见投影

【百度图片】长颈鹿的斑纹 见投影

【百度图片】蝴蝶的斑纹 见投影

【百度图片】美女背部的纹身 见投影

思考3:文章写了许多事物的“斑纹”,非常繁复,但是读来却并不感到杂乱,试分析原因。(小组讨论)

明确3:主要得益于两点: 一是思路清晰:蛇的斑纹

其他动物的斑纹 由点到面

由小到大(由学生总结)

大地、人类的斑纹 由具体到抽象

我们内心的记忆

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写的,安排合理,所以条理清晰,没有杂乱之感。二是详略得当: 详写:蛇

略写:鲑鱼

螺壳

瓢虫

鹰隼

长颈鹿

斑马

老虎

豹子

梅花鹿

昆虫

奶牛

毒蜂

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陶碗

瓷器

碾砣上石质花纹

蛋卵上斑点

变质面包上菌斑

粒子分布方式

思考4:作者详写了蛇,主要突出了蛇的哪些特性?为何要详写蛇? 【百度图片】蛇的斑纹 见投影

启发:联系课文第二段。明确4:(1)①充当寓言家

②运动时呈现不同的几何图案

③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

④没有听觉

(2)详写蛇的原因:蛇的斑纹比较明显、突出;蛇的斑纹种类因蛇的种类繁多而繁多,有代表性。

思考5:作者由蛇探讨出斑纹的呈现规律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

明确5: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斑纹产生于对简单图案的单一的大量的重复使用,从而量变产生质变,最终产生斑纹。思考6:作者略写了哪些斑纹?为何如此安排? 启发:请联系课文按照顺序依次找出。明确6:(1)①鲑鱼

螺壳

瓢虫

鹰隼

长颈鹿

斑马

老虎

豹子、昆虫、奶牛、毒蜂 【百度图片】瓢虫的斑纹 见投影

【百度图片】豹子的斑纹 见投影

②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陶碗、③瓷器、碾砣上石质花纹、蛋卵上斑点、变质面包上菌斑、粒子分布方式、心中的斑纹、记忆的斑纹

【百度图片】瓷器的斑纹 见投影

(2)作者略写这些斑纹,使斑纹意象接连出现,可以体现斑纹的繁复、繁多,更好地证明了“斑纹无所不在”。同时,排列的顺序由具体到抽象,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中的痕迹。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较有特色,或优美,或具有哲理性。请找出你觉得最有特色的或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处,说说你的理由。(小组讨论,教师预设的语句)【百度课件】 见投影

1、“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提示:可以从语言的形象性、给我们的视觉冲击等方面来鉴赏。

2、“野外的旅行者高度警觉,他知道这种节奏出自一个可能比他更经风雨、更有经验的老家伙。”

提示:从修辞手法上鉴赏。拟人,突出了蛇的“阴险”“老奸巨滑”。

3、第八节中对于鹿群和虎的描写。

提示:(1)从修辞的角度进行鉴赏。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等。

(2)从哲理性角度进行鉴赏。质疑“团结就是力量”。

4、九节“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有何深层含义?

提示:对“善”与“恶”的思考,善恶之间在秘密地接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五)、质疑探究(学生质疑,其他同学共同探讨,教师补充)

探究1:文末“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一句有何含义?

明确1:本处的“神”指大自然,自然界。本文作者由动物的斑纹,拓展到人类的斑纹,进而延伸至自然界的斑纹,由具体到抽象,范围逐步扩大,直至最后,在大自然的眼里,人类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斑点,从而礼赞了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探究2:如何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明确2:文章主要写了各种动物身上的斑纹、斑块、斑点,同时也写到了社会中的斑纹如大地的斑纹,又写到了人类生活中的斑纹,即人类内心或者精神上的一些记忆、痕迹。其中所涉及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宽泛的说斑纹也可以指一切存在,充满了哲学意味。

(六)、拓展延伸

在你的内心世界、记忆深处,是否有一些“斑纹”给你留下了太深的痕迹,让你无法忘怀,不时地牵动你的心弦。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下载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1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