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学案
1.词: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________,最初称为“曲词”或“________”,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________”。词的特点是长短句交叉,长的长达十一字,短的短得仅一字,因此又称为“________”。根据篇幅大小,词可分为________(58字以内)、________(59〜90字)、________(91字以上)。
2.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其段数、句数、韵律、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早期的词一般只有词牌而没有词题,到了宋代,作者为了表明词作的意思,常在词牌之下,另外加上词题,或者加上小序。《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是________,“长沙”是________。
3.橘子洲__________ 百舸争流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 万户侯__________ 浪遏飞舟__________ 岁月稠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 怅寥廓__________ 4.根据注音写出汉字。①chóu__________怅 diāo__________敝
chóu__________密 jié__________力
jìng__________赛 坎kě__________
未
雨
chóu__________
拜业
业缪②è__________止
yè__________
东临jié__________石
jīngjīng__________③究jìng__________
jìng__________界 ④百gě_______争流
横kē__________上蔽
kē__________刻
1.宋 曲子词 诗余 长短句 小令 中调 长调 2.词牌 词题
3.jú/gě/qiú/hóu/è/chóu/zhēng róng/chàng liáo kuò
4.①惆/稠/绸/凋②遏/竭/碣/谒③竟/竞/兢兢/境④舸/坷/柯/苛
1.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但他却能泰然处之;他面对秋天,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也不只是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2.“怅寥廓”字以下三句的表面意是什么?深层意指什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表面: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由谁来主宰。深层:中国的命运由谁来主宰/中国革命由谁来领导。胸怀祖国的博大胸怀。
3.“看”字领起的七句运用了诗歌的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这种手法有何作用?这七句写景在上片词中有何作用? “赋”的手法。铺陈排比、气势酣畅地展示了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为下文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百侣(lǚ)
岁月稠(chóu)
百舸争流(gě)
B.携手(xié)
C.峥嵘(róng)
D.奇葩(pā)A.犒劳
B.迷茫
C.辑录
D.寥廓
怅寥廓(zhàng)
沁园春(qìn)
橘子洲(jú)凄婉 辐射 峥嵘 引申
浪遏飞舟(è)中流砥柱(dǐ)
挥斥方遒(qi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咒语 斑阑 打蜡 凌侮
义气风发 忸怩不安 箭拔弩张 恼羞成怒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全国范围全面控烟,可谓彻底厘清了个人_______与公共利益的界限。②初冬,寒风起、落叶纷飞,当_______大地开始染上一分萧瑟的时候,清水江畔的苗岭明珠凯里却在冬韵中滋长生机与活力。
③全剧采取史诗性叙事与跳跃式创作手法相结合的方法,将_______岁月、宏伟场景、辉煌历史红线串珠般地融合在一起。
A.自主
B.自由
C.自由
D.自主
苍茫 苍凉 苍茫 苍凉
铮铮 峥嵘 峥嵘 铮铮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B.16支合唱团各展风采,人人精神饱满,情绪昂扬,用真挚的歌声回顾了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讴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C.新年元旦,登山小组在清晨到达泰山极顶,他们迎着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异常兴奋,指点江山,赞不绝口。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
。”(2)《沁园春 长沙》中起到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
(3)《沁园春 长沙》中体现“书生意气”的诗句是:“
。” 7.某班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做主持人。现请你写一段开场白,用来渲染气氛,营建良好的环境氛围。不少于100字。
8.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表达方式的特点。不超过40字。
(1)用描写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声、色、动态等)
(2)用议论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 昆仑①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一九三五年十月
【注】①念奴娇:词牌名。昆仑: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沿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东端分为北、中、南三支。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头。南支东延为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东接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处,是一片海拔六千米的雪原。本词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的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此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1.词的开头三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给人以怎样的艺术感受?
2.上阕结尾“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两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本词中的“梅花”象征什么?
2.有人认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最有意境;有人认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最有意境。谈谈你的看法。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B 【解析】“怅”应读chàng 2.D 【解析】A项,意气风发;B项,斑斓;C项,剑拔弩张。3.C 4.C 【解析】A项,“风华正茂”指风采才华正盛。B项,“峥嵘岁月”指不平凡、不寻常的日子。C项,“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此处应为“指指点点”。D项,“奔走呼号”,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5.C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C项应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2)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7.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独步千古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郭沫若把毛泽东诗词比作诗词中的泰山北斗:著名诗人柳亚子发出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的无限感慨。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万古流芳的精神食粮!
8.(1)一只矫健的苍鹰,奋力挥动着翅膀,翱翔在清晨的碧空,它在这阴森荒凉的山谷间盘旋、盘旋,陡然冲过冈峦重叠的高峰,飞向远方。
(2)雄鹰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那一片蓝天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美丽。
(一)1.这三句采用了拟人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把昆仑山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让人能真实地感受到昆仑山的高大与苍莽。
2.这两句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下阕,词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评说昆仑,抒发壮志豪情。
(二)1.“梅花”象征坚持、乐观、谦逊、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
2.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前一句突出梅花傲雪挺立、凌寒绽放的美好形象;后一句表现梅花乐观大度、谦逊豪迈的崇高精神。
1.【答案】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
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第二篇: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1.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
百舸(gě)争流 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
三、词类活用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
四、重点词语
1.漫江 满江。漫:满、遍 2.百舸争流 舸:大船 争流:争着行驶 3.鹰击长空 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
4.鱼翔浅底 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
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 5.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一切生物
秋天:深秋
6.怅寥廓 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 7.谁主沉浮
主:主宰
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 8.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常
稠:多
9.恰同学少年 恰:正当、刚好 1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书生意气 书生:青年学生 意气:意志和概念 12.挥斥方遒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13.激扬文字 激扬:激浊扬清 14.粪土:把……看做粪土 15.击水:游泳 16.浪遏飞舟 遏:阻止
五、课文理解
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2.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②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深意: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作用:上阙交代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并生发感慨,设问;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因此这三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中流击水图的情景中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正是我辈同学少年。7.《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8.内容概括
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年的革命形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9.艺术手法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提升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的形象与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做,表现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不可相提并论。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学案
课题:《沁园春·长沙》
备课人: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把握词中的意象,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
预习资料
学生自学指导:
查找毛泽东及词的相关资料,掌握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并填空。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______,笔名______,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文体知识:
词,兴于______,流行于______,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58字以内)、______(58到90字)、______(91字以上)。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________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多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背景链接: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新课导入
一、学一学:(我非常聪明)
1、字音字形
沁()园春百舸()怅寥廓()
携()来百侣()峥嵘()方遒()
浪遏()飞舟
2、多音辨析
曾经______
中心______
数字______
曾祖父______
中毒______
数典忘祖______
数见不鲜______
3、相似辨形
沁______舸______寥______
泌______
坷______
廖______
漫______
遏______
惆______
谩______
竭______
稠______
词语集释
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议一议:(我潜力无穷)
1、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
b、调整词序
c、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2、赏析写景句讨论:
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a、意象: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a、大意是:
b、想到了?
二、讲一讲:(我特别自信)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讲解下阕的几个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三、练一练:(我定会成功)
1、赏析最后三句
第三课时
一、诵读文本,理清思路
1、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2、学生个别朗读,看谁读的好
3、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
下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阔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国家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这首词一扫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对壮丽河山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表现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
图解课文
立
--
独立寒秋图:交待______、______、______
远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态
看
--
湘江秋景图近观______________
万类霜天
______________
竞自由
景中寓情
仰视
______________
____态
情中显志
俯瞰
______________
问
_____________
峥嵘岁月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忆旧言志
中流击水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收获:
本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请找出词中表现力强的词语,并赏析。
2、背诵全词。
课堂检测:
1、积累名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 会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6)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雪》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4、下面诗句重读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恰同学少年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粪土当年万户侯
5、下列句子不是具体描写深秋景物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漫江碧透 D、万类霜天竞自由
6、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第四篇:沁园春 长沙 学案
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沁园春·长沙》
高一语文组刘进喜2008.09.2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充分理解“披文——及物——物我合一”。
2.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
提高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掌握鉴赏诗词方法,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二、认识和了解作者
作者作品特点:。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1.背诵《沁园春·雪》,并能默写全词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
2.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五、课堂练习
六、小结、作业
【我的思考与问题】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学案范文
《沁园春 长沙》学案
单位:晋中市盲聋人学校 姓名:刘光丽
学习内容:《沁园春 长沙》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及文中壮阔激昂的意境
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重点难点: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导学策略: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用圈点法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学习本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3、自主、讨论、交流、质疑,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习流程:
【预习案】
教材助读
1、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的秋色,展望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2、走进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一部英雄史诗。
3、文体知识
词:兴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也称“长短句” “曲词” “曲子词” “诗余”。词牌:词的格式,它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词的分类: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基础知识积累
1.易错读音----注音
百舸()争流
携()来百侣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怅廖廓()2.易错字形-----改错
针贬()时弊
行踪鬼()秘
挥斥方酋()
群英汇()萃
布()署已定
愤()发图强
事()态人情
和霭()可亲
成群结对()
廖()廓
3.词义--------注解词义 意气/义气
辽阔/寥廓
风采/丰采
风韵/丰韵
风姿/丰姿
峥嵘岁月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4.背诵全诗 整体感知
①诗词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对准确、清晰地表意有重要作用,试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
②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词人什么样的形象?
③圈点勾画,找出能显示本词写作思路的词语。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复习回忆
1、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找出词中塑造“我”形象的关键词语
4、分别概括上下片的中心内容,且为它们命名 再诵诗歌,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看字总领几句,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这些写作方法能否用到我们平时的写作当中?
2、湘江秋景图,哪几个字用得好?词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阕结尾句的作用?
3、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下阕中“忆”字的总领意义?
4、下阕的同学是怎样的形象?作者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真的吗?为什么?
5、“诗言志”,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又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
我的收获
请将你在探究课中的收获写下来,充实自己并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反馈案】
1、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3)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接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2、请你将《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异同。
我的心得
学习完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你有什么心得体会,请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通过《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很好。
2、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3、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
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让那些心里明白的学生也能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附答案: 【预习案】 基础知识积累:略 整体感知:略 【探究案】 复习回忆:
1.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是领字,其后稍停顿,“看”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激昂慷慨,充满自信,稍快。2.词的感情基调是豪放激昂的。3.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
4.上片:眼前所见勃勃生机的秋景--湘江秋景图
下片:词人所忆所感--峥嵘岁月图 再诵诗歌,品味鉴赏:
1、明确:即景抒情(什么样的景——壮景)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
意的湘江秋景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写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等,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全词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2、(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层”字,表现树林之多。“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字,画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透”字,画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百”字,形容船只之多。“争”字,画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过渡作用。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3、下阕着重抒情。主要回忆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下阕的“忆”字与上阕的“看”字相对应。下阕由上阕的实写转入虚写,诗人在壮丽的秋景面前不仅有着现实的联想,还有着美好的回忆,那回忆可以概括为“峥嵘岁月稠”,即有许多不平常的日子。如果具体地说,就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说,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派视如粪土。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4、同学形象是:年轻有才华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关心国家命运 敢于斗争
蔑视反动军阀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运用的是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5、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运用了借景抒情
对比
设问
【反馈案】
1、答案:C C D
2、同:(1)写美景,抒豪情。上阙以写美景为主,即景抒情,下阙以议论叙事为主,抒发豪情壮志。(2)运用对比手法,如“万户侯”和“同学少年”“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风流人物”做对比。(3)语言极富表现力。
异:《沁园春 长沙》以设问作为结尾,对上阙谁主沉浮做了有力的回答,即使我们这样的同学。《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也可以是毛泽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