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练习[共5篇]

时间:2019-05-13 23:1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练习》。

第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练习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1课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百舸 孟轲 沉疴 枝柯 ....B.怅惘

蚊帐

苌弘

伥鬼 ....C.峥嵘

狰狞

挣扎

风筝 ....D.寥廓

城郭

敦厚

淳厚 ....【答案】C 【解析】A.gě,kē,kē,kē。B.chàng,zhàng,cháng,chāng。C.都读zhēng。D.kuò,guō,dūn,chú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反腐倡廉的活动一开展,全市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B.王阿姨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答案】A 【解析】A.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B.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使用对象错误。C.峥嵘岁月:峥嵘,高峻,引申为超越寻常,不平凡。形容不平凡的年月。D.风云人物:指在社会上很活跃,很有影响的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广泛传播,使橘子洲美誉广传,蜚声中外。正是这种自然天赐和历史文化的凝结,使橘子洲成为长沙的“瑰宝”,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B.梁羽生特别喜欢毛泽东的诗词。他曾回忆道:“解放之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毛泽东诗词,只有《沁园春·雪》一首。只此一首,已足以令我们为之倾倒。”

C.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

D.巴金晚年创作的《随想录》,是对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大胆揭示,温雅中蕴含着庄严的愤怒。

【答案】D 【解析】A.主语残缺,删除“由于”。B.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为之”。C.搭配不当,“改善”不能和“弊端”搭配,可将“弊端”改为“现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______________。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纂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你把问题投进洞去,充其量也只能激起一阵回声。”

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 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

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 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 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 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 A.③②④①⑤⑥

C.⑥⑤①②④③

【答案】B 【解析】⑥句的“珍惜它”承原文“无价之宝”,“本应”引出下文②的转折,⑤①是上句“处置”的表现,④指出上述做法的错误,并提出建议③。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上阕写景是从哪些角度着手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角度:上阕写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②作用: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6.具体说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句由景及事,由今追昔,忆昔生情,承转过渡十分自然。开头两句,总写往事,承上启下。“曾游”点明故地,“百侣”与上文“独立”相对应,由上文写“我”与自

B.⑥②⑤①④③ D.③②①⑤④⑥ 然风景转到“我”与“百侣”群体的往昔生活。“稠”是对作者青年时代长期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的提炼、概括,把畅快、充实、丰盈的往事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视野胸襟开阔,感情深沉飞扬,把读者导入一个新的境界。

7.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是本首词重要的写作特点。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抱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②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胸怀抱负。

二、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8.概括本诗歌写景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抓住“故地”的“新颜”来写,描摹了一幅欢快而充满生机的画面。9.“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抒发了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1题。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①【注】 ①离人影:也作“离人泪”。“离人”即杨开慧。

10.上阕所写的“愁”是____________之愁,“数寒星”透露出作者__________的情怀。【答案】离别 寂寞孤独

11.浅析下阕中“残月”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钩“残月”既是写实,也是用典(李煜:“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思团圆,月缺伤离别,词人见“一钩残月”,触景生情,愁绪倍添。

第二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推荐)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这里所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诗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 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 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 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 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 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可供教学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 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 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 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 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 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风雨》《在一个地铁车站》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 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 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这是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 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 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 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 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 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有赠》中的“旅客”“行囊”、《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 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 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教学背景分析

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毛泽东的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有本质的区别。形式上,传统诗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因此本课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 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这些都不能 讲得太落实,否则就变成了政治图解而不是文学鉴赏。

3.要注意扩展阅读。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学生并不陌生,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毛泽东,学生未必十分清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风采。

4.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欣赏这首词,以诵读为主,兼以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第二课时进行扩展阅读,有条件的可把这节课上成毛泽东诗词、书法欣赏课。一定要预先布置学生作一些准备,教师当然更应有所准备。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二、领会这首词用词精当、描写生动、想象丰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作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特点和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教学难点

词的常识和本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二、领会这首词用词精当、描写生动、想象丰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导入 1.词的常识

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有把词称为“诗余”。词的特点是长短句,长句长达十一字,短句短得仅一字,因此又称之为“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早期的词一般只有词牌,没有词题。到了宋代,作者为了表明词作的意思,常在词牌之下,另外加上词题,或者写上小序。

词根据篇幅大小有小令、中调、长调(慢词)之分,根据段落多少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之分,根据词的章法有开头、过片、结尾之分。双调的词分上下两阕(片),上阕的起始为开头,下阕的首句为过片,下阕的最后为结尾。1.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湖南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桔子洲,面对生机昂然而绚丽多姿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联想到 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和革命前景,心中诗潮如涌,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这首革命事业初创时代的这首词,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 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同时,通过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励着革命同志发扬当 年激流勇进的精神,肩负起革命的领导重任,来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

二、学习

1.教师范读全词。

2.教师讲解、提问;学生听讲、答问、读词。课文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眼前湘江深秋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祖国的沉浮。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哪些是抒情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主要是写景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抒情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的大意是: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滔滔的湘江流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即深秋,秋深了就有寒意。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南的海洋山,长817公里,流经长沙,向北流入洞庭湖。橘子洲,即水陆洲,在长沙市西湘江中,南北长约二里,东西宽约一里。(学生读上阕)

描写湘江深秋的景色,为何要写这三句呢?(这开头三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还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以诗人为主体,以江、洲为背景的艺术画面,突出了诗人沉思遐想的形象,既为全词定下了壮阔的基调,也照应了下阕的“百侣”,为“忆往昔”埋下了伏笔。)(学生读上阕开头三句)

作者“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了由山、林、江、舸、鹰、鱼等“万类”购成的绚丽多姿、生机昂然的秋色图。)

(学生读上阕四至十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看”领起的七句的意思是:远望群山层层枫林,霜后的枫叶一片火 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上,无数船只竞相疾驶;仰望蓝天雄鹰在广阔的长空展翅高飞,俯视鱼儿在清澈的江水里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宇宙间的万物在这美好的深 秋季节,都在竞争向上,蓬勃发展。(学生读上阕四至十句)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经过霜打,处处变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 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这里,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红霞似火的枫叶,又 有清澄碧绿的江水,还有点点疾驶的白帆,对照鲜明,色彩斑斓,生气蓬勃。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目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 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这里描绘秋色图时,作者用词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大家共同鉴赏。(学生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表现树林层层叠叠。)

“染”(描绘岳麓山枫叶经霜变红,如同染色般的美丽。)(学生读“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满”之意,写出了江水漫溢之状。)“透”(写江水清澈碧绿。)“百”(写“舸”之多。)

“争”(写江面上千帆竞发景象和力争上游的气势。)(学生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形容雄鹰展翅飞翔的矫健勇猛。)“长”(形容天空的广阔。)

“翔”(用鸟儿在空中盘旋的姿态,来描写游鱼在清澈的江水中轻快自如的神态。)“浅”(写出水的清澈见底。)

“竞”(概括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情状。)

诗人写景,景中寓情、情中言志。我们欣赏作者描绘的秋色图,透过诗人笔下的“万类”可以感悟到诗人的澎湃激情,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化实为虚的概括,为下面直抒胸臆奠定了哲学基础。(学生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请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我们怎样理解这三句的含义?

(诗人在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至于“主沉浮”是“谁”,则在下阕过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句子中去探究。)

下阕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诗人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学生读下阕)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大意是: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在这橘子洲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学生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携,同;来,助词。峥嵘:原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是特殊、不平凡的意思。岁月:时光,日子。

这里,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这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曾”和“忆”,表示从上阕的重游“橘子洲头”,转入到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既是对开头“独立寒秋”的照应,又是对下阕铺陈“同学少年”、“峥嵘岁月”的总提,更是对“谁主沉浮”的含蓄回答。这是词过片的通常作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领起哪几句?

(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七句)

(学生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的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 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用激昂慷慨、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来鼓舞群众,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恰:正当,正值。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云:“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注释说:“挥斥,犹放纵也。”就是意气奔 放,意气风发的意思。方:正当。江山:一般代称国家、天下,这里泛指天下国家人事。激扬:激励昂扬。《后汉书。臧洪传》:“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 扬。”这里用作动词,指文章写得慷慨激昂,用以鼓舞群众。

这七句是对“忆往昔”的具体抒发。描写了“同学少年”的战斗风貌和英雄气概。显示了词的气势磅礴,激越高昂,达到高潮。

这里抒发理想志向时,作者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请大家共同鉴赏。(学生读“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遒”(表现了“书生”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的精神。)(学生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茂”(写出了“同学少年”的革命朝气,富有远大理想,风采焕发,才华横溢的气概。)

(学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表现了“书生”蔑视敌人,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情壮志。)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豪迈气概和磅礴气势。(学生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三句,虽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全词的结构精巧,以“立”为写景抒情的起点,从“立”到“看”,从“看”到“问”,从“问”到“忆”,把祖国的锦绣河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联系起来,把眼前 的自然景色与往昔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抒发了“主沉浮”的革命抱负,表现出敢于斗争的革命豪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全诗)

(请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全诗的意思)

(句意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湘江岳麓山区上的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过霜打之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 湘江水面,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争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干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 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用激昂慷慨、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来鼓舞群众,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 船只。)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三、作业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和下阕中的“忆”在词中所起到什么作用?(《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 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描写了我国 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英雄气概。)

2、找出《沁园春·长沙》上阕和下阕中直接、间接点出深秋的词语。

(《沁园春·长沙)中上阕“独立寒秋”的“寒秋”点出深秋之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1.背诵全词。

2.梳理、补充词的常识。

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特点说明(300-500字数)

教学反思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1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课文解读: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躲避军阀赵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以雄丽著称,这首词的特点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全篇前后两幅画面,都写得雄阔壮丽,气韵飞动;全篇一问一答,在问答之间抒发了革命者战天斗地、激扬慷慨、包举宇内的革命壮志与豪情,读罢让人心潮起伏,热血奔涌。

二、教学思路:

1、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Γ娜四偷那痴宓统虼嗽谝佳氖柰幌至瞬┐蟮那榛澈透锩持荆褪庇Π盐兆「星榈穆雎纭? 皇且恍┪

3、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在课堂内达到背诵。

三、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将这首词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五、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等等。

七、教学用具: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等等。

八、课时安排:两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九、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预习)

要点: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1)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皇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

(2)、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

(3)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4)明确: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2、指导学生诵读全词,疏通词句,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诵读——美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由写秋的诗句导入新课:(可用小黑板板书)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4)悲哉,秋之为气也。

(5)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要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文,回答: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下,秋的画面大都用一些怎样的意象来描绘,大都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怀?(明确:萧瑟、凄凉、冷落等等,表达一种:悲凉、寂寥、惆怅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伟大革命导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二、学生朗读(可配音乐),整体感悟毛泽东的词给人一种怎样的风格?(明确:气势宏大,意境开阔,色彩艳丽等等)

三、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整体感悟,思考回答: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明确:板书:上阕写景——即湘江秋景,下阕叙事——追忆往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上阕:思考: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在当时的背景下,途经长沙,在寒冷的深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面临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一起来赏析。

1、学生思考讨论:“看”字领起了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语言回答,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做总结)

明确:“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作者从多个方面写景的手法叫“赋”:即铺陈排比的手法。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用得好的词语有:“遍”点出“红”的 范围之广,“透”极写江

水澄碧清澈见底,“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击”写出了鹰在天空展翅高飞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飞”就只写出了动作而不能突出其奋发有为的特征,“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来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种效果。

2、作者写景的视野很开阔,同学们看一下作者写景的角度是怎样的?作者用了怎样的诗句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景物特点。

明确:(见板书),“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它们总的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3、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这样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毛泽东曾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念书,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反对军阀、反对封建的斗争),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这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情景交融。

4、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呢?

明确:面对如画的秋色,一个“怅”字,这里的“怅”,不是失意的惆怅,而是深思而激昂的心绪,表面上是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和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5、引导学生诵读,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读的词语,体味作者描绘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尽量达到背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引导学生分析下阕:

1、学生诵读下阕,思考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阕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明确:(1)“忆”字总领起了八句,这几句总写了同学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议论国家大事,蔑视军阀,他们有雄心、有壮志、有才干,敢于实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战友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探求革命的真理,他们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2)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写了一个“中流击水”的场面,“击”字体现出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气势。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曾经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引导学生诵读下阕,感悟英勇无畏的豪情之美: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课文总结: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好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量背诵。

七、布置作业:

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长沙》做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角度提示:(1)关于词的背景(2)两首词的景物描写,意象的组合。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3)领起字的作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色彩的搭配(4)情景交融,情中显志。(5)词的结尾抒发的壮志豪情。

板书设计:

“看”领起 :

山红

远——静忆

林染

上阕湘江秋景江碧下阕峥嵘岁月

(借景抒情)近——动

舸争

鹰击上

鱼翔下

问主沉浮

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青年

(叙事抒情)记答

第四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来自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和术语。

2学情分析

初中对于诗词只需要背诵,不需要鉴赏,所以学生没有诗歌鉴赏的储备。我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在课前熟背全词,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悟与同学分享。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背经典的诗词。

2、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评价。

(二)过程和方法:

1、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2、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启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感动于作者乐观积极的精神。

4重点难点

1、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本节课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在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上让学生合作探究。

6新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背全词,并明确如下背诵要求

1、学生个人背诵。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超过25秒。

2、学习小组背诵。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节奏紧凑,不超过30秒。

3、课上给学生展示背诵的机会

7新设计

贴近生活,深入浅出。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我把“婚礼”比作一首诗,那么喜糖、盛宴、欢快的音乐、幸福的新郎

和新娘等就是意象。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喜庆、幸福的氛围就是意境。

8新设计

针对本词的上阕写景的特点,设计了写景诗的常见诗歌鉴赏题型。题干如下: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取了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戴复古的《淮村兵后》等诗。

9教学过程 9.1第一学时

9.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预习检查】

1、填空:“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____,成形于____,盛行于____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____,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____ ;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____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___、____、____ 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____ 派和 _____ 派两种。

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 层林尽rán()百舸()争流

鱼xiáng()浅底

万类霜天jìng()自由 怅()liáo kuò()

问cāngmáng()大地

Zhēng róng()岁月稠

挥斥方qiú()万户hóu()màn()江碧透 浪è()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四、诵读。

1、以小组为单位背诵全词,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背诵。

2、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沁园春.长沙>>导学参考答案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五代,成形于唐,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 豪放 派两种。

2、对照课本改正错误

3、B

4、C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预习检查】

1、填空:“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____,成形于____,盛行于____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____,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____ ;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____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___、____、____ 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____ 派和 _____ 派两种。

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 层林尽rán()百舸()争流

鱼xiáng()浅底

万类霜天jìng()自由 怅()liáo kuò()

问cāngmáng()大地 Zhēng róng()岁月稠

挥斥方qiú()万户hóu()màn()江碧透 浪è()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四、诵读。

1、以小组为单位背诵全词,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背诵。

2、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沁园春.长沙>>导学参考答案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五代,成形于唐,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 豪放 派两种。

2、对照课本改正错误

3、B

4、C

活动2【导入】以毛泽东的书法《《沁园春·长沙》导入

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毛泽东的书法《沁园春长沙》。这幅作品大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诗词墨宝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品。毛泽东书法笔试飞动,迅疾便捷,筋骨老健,艳美洒落,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如其人,从毛泽东的书法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伟人的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长沙》去领略伟人的风采!

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毛泽东的书法《沁园春长沙》。这幅作品大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诗词墨宝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品。毛泽东书法笔试飞动,迅疾便捷,筋骨老健,艳美洒落,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如其人,从毛泽东的书法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伟人的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长沙》去领略伟人的风采!活动3【讲授】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熟背经典的诗词。

2、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活动4【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展示:

1、学生个人展示。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超过25秒。

2、学习小组到讲台上展示。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节奏紧凑,不超过30秒。

活动5【活动】有感情的诵读全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模仿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3、学习小组推荐本组朗诵优秀的学生展示 活动6【讲授】意象与意境。

1、意象是诗人表达感情的载体;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是作者通过 一系列意象写出来的一种感觉。

2、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藤、老树、昏鸦就是意象,而构造出 来的那种凄惨的感觉就是意境。

3、假如婚礼是一首诗,那么喜糖、盛宴、欢快的音乐、幸福的新郎 和新娘等就是意象。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喜庆、幸福的氛围就是意境。活动7【活动】鉴赏诗歌

1、找出上阕“看”七个诗句中的意象。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 内交流答案30秒,然后小组之间抢答。明确答案:红遍的万山、碧透的漫江 争流的船、搏击长空的雄鹰、遨游的鱼。

2、说出“看”七个诗句所营造的意境 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 内交流答案30秒,然后小组之间抢答。

明确答案:壮丽、辽阔、生机勃勃、色彩斑斓、雄壮。

3、填空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阕借景抒情,景中寓情。作者借________等景,抒发了_____之情。要求:结合学案上的写作背景,思考2分钟,然后学生抢答。

作者借红遍的万山、碧透的漫江,争流的船、搏击长空的雄鹰、遨游的鱼等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之景,抒发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改造旧中国的 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活动8【活动】鉴赏诗歌

4、下阕那几句形象地概况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 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思考30秒,学生齐答)

明确答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活动9【活动】鉴赏诗歌

5、下阕哪一句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小组讨论2分钟

明确答案: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活动10【活动】比较阅读

找出《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相同之处。(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讨论2分钟)明确答案:词牌名相同;意象都很丰富;感情都是抒发革命者的豪情壮志;都是上阕侧重写景,下阙侧重抒情。

【结束语】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老师也要说“俱往矣,21世纪的风流人物,还看90后的你们”。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给年轻人提出了要求,年轻人就应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年轻人就应该关心国事,激浊扬清。同学们,我们要有信心做21世纪的主人!

第五篇: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如果是单元起始课,先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请同学们看教材说明)1.情感目标:学习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高尚的情操。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3.知识目标:掌握词中生词、典故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二、教学要点及难点:

通过作品及其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改革社会、改造自然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宏大境界。

三、教学仪器:

多媒体,录音机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活动目的教师指导用时

一.课前:预习,自行初步解决字词问题,四人小组根据课文在投影片上描绘文中景色培养合作精神、自读、想象能力,初步感知课文发放投影片(每四人一张)

二.导语:写作背景(讲故事)为深入理解作者思想作准备播放课件背景部分1′

三.导入:1.观看课件,巩固词的基本知识,体会作者形象和思想感情2.齐读,注意感情、节奏,结合背景3.正音感受作者形象和感情掌握字词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图片部分播放课件字词部分2′1′1′

四.分析上阕:1.挑选优秀幻灯片,观看(写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景色?朗读2.(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和以往描写的秋景(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有何不同?为什么? 3.四人小组讨论:你觉得那些地方写得精彩,朗读,评价。之后自由发言或请代表发言4.通过课件,试背上阕,注意感情、节奏5.找出点睛之笔有何作用引起学习兴趣深入分析课文学习、掌握自读方法联系旧知识,突出本词特点学习鉴赏诗词积极思维,语言组织能力即时背诵“看”字领头的部分生机勃勃介绍背景教师引导分析写作特点播放课件,引导试背“问”字领头句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思,体现其高瞻远瞩和敏锐的洞察力,引起下文1′5′5′2′1′

五、分析下阕:1.齐读下阕,教师结合背景引导分析。2.(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根据上阕学习方法自行分析:忆的内容?怎么忆的?表现了什么感情?目的?3.结合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景人结合写法。注意不同点了解背景知识,帮助理解锻炼实践自读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结合旧知识学习鉴赏读书,游泳“忆”字领头句“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只说。”艺术地回答上阕问题写景→抒情蓬勃革命的领导人与被贬之臣,这与李煜的相异也是同理2′6′3′

六、总结:1.总观全词,讨论,找出关键字,结合词的体裁特点分析鉴赏其艺术特点。2.作者写了什么,目的何在,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四人讨论后自由发言。3.熟读全词,齐背当场背诵立、看、怅、问、忆、记→情景交融,步步深入全诗浑然一体2′5′3′

七、作业:1.背诵全词 附录:

1.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革命新高潮到来;1925年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风暴席卷全国;毛泽东作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人南下广州主持讲习所,路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看到眼前一片大好河山和蓬勃的革命局势,写下了这篇词,表达了对革命形势的关注和远大的政治抱负。2.“粪土”句背景:。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袁世凯、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之辈即“当年万户侯”。革命青年视之如“粪土”。3.毛诗词概说:毛泽东是无产阶级诗词创作的代表人物,集政治家、革命家和诗人于一身。他本身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对唐“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情有独钟,他的诗作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他强调以丰富的形象表达丰富的感情,寄寓所表达的事理,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使诗歌具有耐人咀嚼的“诗味”、“诗意”,调动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意境开阔的现代格律诗,从诗的意象中领略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4.“同学”句背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们,与众多革命战友一起领导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驱逐反动军阀,主编《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指点”句。

作者简介:刘敏,女,汉,1981年10月出生,四川成都人。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研究生。

下载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练习[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练习[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预习试题及详解(沁园春 长沙)

    蓝天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伴您快乐成长 课前预习积土成山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橘子洲(jú) 百舸(gě) 寥廓(kuò) 携来(xié) ....峥嵘(róng) 挥斥方遒(qi......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沁园春 长沙》课内同步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沁园春 长沙》同步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分析意象。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

    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沁园春 长沙》

    教案高中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覃兴坤 文学院08级5班18号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诗词的意境。 2.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3.背诵并体会诗词......

    沁园春长沙散文一

    沁园春长沙散文一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象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

    《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

    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1.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