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1《沁园春 长沙》10教学设计(共1课时)

时间:2019-05-12 18:1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1《沁园春 长沙》10教学设计(共1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1《沁园春 长沙》10教学设计(共1课时)》。

第一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1《沁园春 长沙》10教学设计(共1课时)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归纳法,把握诗歌的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在初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还记得是哪一首吗?(学生回答:《沁园春·雪》)。(教师问)谁会背这首词(学生试背,教师纠正)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但与词的内容不一定有关 ;“雪”是词的题目,它才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它的格式和《沁园春 ·雪》是一样的,但内容却并不相同。它们的上阕都写了景,但一个是冬景,一个是秋景。写冬景的《沁园春·雪》我们已经学过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沁园春·长沙》是怎样写秋景的,写的又是怎样的秋景。【诵读课文】(8分钟)

1、学生诵读,教师指导(重点在节奏把握上);

2、检查全班背诵,抽两名学生独背;

3、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词的上阕,想象词中描写的景色。【上阕研读】:(30分钟)

1、思考: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2、思考: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明确):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我们再看 “独立”二字,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什么?(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教师点拨):它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现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情景: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独立”既客观地介绍了独自一人的情况,又含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现了一种不凡的英雄气概。

4、我们再看“寒秋”二字。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和“悲”或“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这首词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为基调呢?让我们继续下看:

5、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望”。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6.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朗读指导:“看”字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 思考刚才的问题。【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①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静景。】[板书] ②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是“近观”──这写得是近景,静景、动景。】[板书] ③“鹰击长空”怎样看?写得什么景?【“仰视”──高景,动景。】[板书] ④“鱼翔浅底”怎么看?写得什么景?【“俯视”──低景,动景。】[板书]

7、(教师启发):旧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能说说理由更好。(明确):遍、染、透、争、击、翔。

请同学们挑出一个字来说说看,这个字妙在哪里?

(教师总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是远景,“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教师补充):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看”字.,一个是“竞”字。“看”字领起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自由”这一部分,所以,它是“领字”。没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至于“竞”字,大家猜猜看,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竞”字所在的这一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总结作用。(思考):总结什么?

(明确):总结了上面的秋景特点。(思考):什么特点?(明确):竞自由。

(教师总结):对。竞自由就是争自由,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都有“争”这个的特点。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及宇宙间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竞相显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看来呀,秋景不仅只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像这样的盎然生机。

(教师启发):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诗人心中复杂的情绪呢?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诵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阐发):是啊,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问):你们认为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在学生讨论中,结束这节课教学;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下阕研读】:

1、背诵词的下阕;

2、词义推敲:

峥嵘、挥斥、遒、激扬、粪土、万户侯、遏

(注意):恰——领字 中流击水:语出自东晋祖逖的“击楫中流”(jī jí zhōng liú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立志奋发图强)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

3、下阕研读:

(思考):诗人似乎并没有回答他在上阙提出的问题,那么,下阙写的是什么呢?(明确):对当年和同学战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参加革命斗争的回忆。(引导):很好。那诗人忆起了些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看这几句词。

(教师诵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革命形象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革命斗志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神

(思考):这些诗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对那些将青春献给革命事业的先辈们产生景仰之情。不过,直到诗的结尾,诗人也没有回答在上阙提出的问题,这样,诗不就有了缺憾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在下阙塑造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实际上也巧妙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谁主沉浮?”就是这样的革命青年。

4、齐背全诗。

【赏读 采桑子 重阳】:(15分钟)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1、诵读诗歌;

2、(简介):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语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3、(背景介绍):见课本文下注释

4、(研读):

为什么“战地黄花分外香”?

(学生讨论后明确):“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她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也不是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她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它也更显得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为什么“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秋风劲”,劲烈的西风在诗人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在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的攻势下,一切象征反动没落势力的东西被荡涤干净。秋风之后剩下的“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天蓝水碧、万里澄明的瑰丽景色,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总结):诗人在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还能写出这样的革命激情,还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秋光,展示出如此广阔的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这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采桑子·重阳》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第二篇: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第1课时)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认真领会词的意境,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

二、教学环节:

(1)以学生质疑互答,步步深入,解决诗歌疑问。(2)力争当堂成诵。

(3)教师引导重点,解决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知人论世、炼字等基本技巧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参与讨论)

2、《沁园春长沙》诗歌质疑。

3、针对学生疑问,分批梳理。分类板书学生问题。字音、字形 诗歌朗读 教师把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在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大意是:远望群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处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来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采用设问的表达方式。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茂盛,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使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

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参考: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 “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教参)

4、赏析诗歌炼字之美。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万)山——红(遍)山之多 红之广(层)林——(尽)染 林之密 染之透(漫)江——碧(透)水之盛 水之清(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击”突出鹰“飞”猛、劲; 鱼——翔浅底。“翔”突出鱼“游”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5、再次齐读感受,提问: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课后思考作业)

6、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习案。

第三篇: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原创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是高中生了,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应该积累了很多诗词名句,那老师想请大家在记忆中搜寻一下,你学习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以上这些描写秋天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这些诗词中的秋天都是悲伤的,萧瑟的,凄凉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自古文人多悲秋”,我国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天大多充满了悲情色彩,但是,近代却有一位伟人反其道而行之,赋予了秋天别具一格的意味,这位伟人就是革命领袖毛泽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沁园春·长沙》,看看毛主席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二、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就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同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泽东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大家注意“气势磅礴”这个词,其实这一个词就概括了《沁园春·长沙》的一大特点,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气势读出来,老师这里有一段朗诵的录音,大家仔细听一听,怎么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三、播放录音,大家听完录音之后又什么收获啊,怎样才能读出气势磅礴来?语速要快要慢?语调要高要低?声音要大声还是小声?好,那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读出气势磅礴的感觉来。

四、大家读的非常好啊,好,现在我们就正式开始对整首词进行鉴赏分析,我们先看到前三句,这三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寒秋——时间 橘子洲头——地点 独立——人物,只有作者一个人 这三句开头给出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寒秋,作者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缓缓向北流去。大家能给这三句所描写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吗?独立寒秋图

五、那么,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第四句开头是一个“看”字,这个“看”字统领了哪几句?

明确: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六、这几句就是描写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象,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番景象的。在分析之前,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个文学名词“意象”,大家知道这个吗?

“意象”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作者写他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色就采用了很多意象来写,大家能找出这些意象吗?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些意象的?抓住具有表现力的字词。提示:抓住意象搭配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明确:万 → 山之多 遍 → 红之广

层 → 林之密 尽 → 染之透(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漫 → 水之满,江水满溢之状 透 → 水之清,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船之多 争 → 争先恐后、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 → 有力度,雄鹰矫健翱翔 翔 → 形容鸟,鱼在水中游动轻自如

八、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静)百舸争流(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视:鱼翔浅底(动)红、碧 两种相对的颜色,对比鲜明

总结: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动静交错、对比鲜明

九、“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什么句?

明确:总结句,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十、上片最后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提示:从情感表达和内容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哪位同学能把这三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要问:这旷远迷茫的大地,谁能来主宰盛衰兴废?

结合写作背景,这里说的是谁来主宰大地的盛衰兴废,实际上是指国家的盛衰兴废,或者说革命的领导权应该由谁来掌握,当时的毛泽东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正是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这是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内容结构上是承上启下,承的是上文对大自然秋景的描写,启的是下文对豪情壮志的抒发。

十一、最后大家看一下,作者描绘的从“看万山红遍”到“谁主沉浮”这一段可以拟一个什么标题? 明确:湘江秋景图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上阙,在上阙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作者有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一起来看下阙。

二、下阙大家首先来看第二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字,大家认为“忆”这个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提示:结合上阙中“看”的作用分析。明确:1.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2.由景入情,开始回忆,领起下面七句。

三、接下来的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哪位同学能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明确: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大家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四、这些就是作者在少年时和同学们一起做的事,那你们能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作者和他的同学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吗?

明确:蔑视权贵,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革命情怀和战斗精神。

五、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段内容能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峥嵘岁月图。

六、最后三句,谁能来翻译一下?

明确: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七、这三句仅仅是在回忆当年作者和同学在江里游泳的场景吗?有没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 明确: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同学们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任,表达了革命青年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豪情。

八、这三句能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中流击水图。

九、通过这首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词作表现词人形象,可实写也可虚写,实写即直接刻画,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虚写则通过描写景物、事件、情感等来表现词人形象。上阙是实写还是虚写?实写的话具体是什么描写?圈出几个动词 明确:独立——词人高大鲜明的形象。

看——表现词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的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满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

怅、问——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总结:上阙表现了一个勇于以天下为己任、具有非凡气魄的革命者形象。

下阙是实写还是虚写?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明确:以“忆”字总起,点明下阙都是“忆往昔”的内容。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十、赏析作品艺术特色

明确: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主要描写湘江秋景,但在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抒发了作者的志向。下片抒情,但在抒情中也有写景和叙事,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在写“同学少年”的特点和赞美他们的才华与斗争精神后描绘出来的。2.巧妙对比,形象鲜明。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对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被压迫的人民——暗比 3.用词精当,语言生动。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大家有发现了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和其他的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了吗?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的,事实上,毛泽东的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这种风格的,豪迈大气,斗志昂扬,课后练习这里就有三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十一、拓展延伸

欣赏毛泽东诗词和书法作品 《采桑子·重阳》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浪淘沙·北戴河》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第四篇: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沁园春长沙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诗词,作于1925年。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1.字词

百舸(gě)橘(jú)子洲廖(liáo)廓

峥嵘(zhēng

róng)挥斥方遒(qiú)遏(è)

2.背景与主题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伟人与词作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了在斗争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面对壮阔的景色,联想现实,由“怅”到“问”引导人们从大自然的主宰进而思索人类的主宰,含蓄、深刻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4.词中“看”和“忆”的作用

“看”和“忆”是领字。“看”字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忆”字领起往昔充满革命激情的学习、斗争生活。

领字,又叫一字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5.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40分)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10分)

沁园春()

峥嵘()

百舸争流()

携()

百侣曾游()

橘子洲()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怅寥廓()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5分)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5分)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5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二、课内阅读(35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10分)

漫江:

击:

翔:

霜天:

2.“看”字引出的意象有、、、、、、。

(7分)

3.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6分)

4.“怅”的原意是,这里用来表达

。(6分)

5.“沉浮”同

意思相近,这里指

。(6分)

三、课外拓展(25分)

(二)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

李白

毛泽东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头□,苍山如海,残阳如□。

1.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空格处。(5分)

2.两首诗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10分)

3.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10分)

知识点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为大家巩固相关重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第五篇: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 潘志敏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创作背景

导入:

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是伟人,同时也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1925年,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

⑴ 指导诵读,分清节奏、韵脚、语速: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⑵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上,力求背诵全篇。

2、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三、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1、写壮景,抒豪情:

⑴ 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 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研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的运用 :

词中运用多种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⑴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⑵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⑶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⑷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4、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5、比较分析:

⑴ 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⑵ 分析毛泽东《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四、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湘江秋景图近观

漫江碧透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仰视

俯瞰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中流击水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挥斥方遒 激扬文字 浪遏飞舟

(动)

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1《沁园春 长沙》10教学设计(共1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1《沁园春 长沙》10教学设计(共1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曙光学校高一语文必修1教学设计2013年8月 第1课 主备教师:王登伟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 沁园春·长沙》,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时代革命斗争......

    高一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Unit 1 Friendship 教学设计

    高一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Unit 1 Friendship 教学设计 Unit 1 Friendship Teaching goals:*语言知识 1. to 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and interpersonal......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分析意象。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

    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1.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高一政治必修一10、1

    第十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①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②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课前预......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学案

    1.词: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________,最初称为“曲词”或“________”,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________”。词的特点是长短句交叉,长的长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一、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领会作......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练案:1.沁园春长沙练案1含答案

    练案1 沁园春 长沙 本练案共2页,共17题,满分为60分,用时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3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C ) A.沁(qìn)人心脾橙黄橘(jú)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