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园林》教案设计二(定稿)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教学设想: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 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
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 8节:图案美 9节:色彩美(板书)
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第二课时
四、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总 分
教学后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把握得还不错,对文章的写作层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园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境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第二篇:苏州园林感想二
中国古园林研究实习成果
苏州博物馆感想
姓
名: 丁宏翔 班
级:一二建筑 学
号:07 指导老师:吉志伟、陶峰 成绩:
2015/8/25
苏州博物馆感想
在苏州的时间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
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由走廊的尽头转折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庭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贝
老先生一改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造园传统,大胆地利用直线与折线创造出简洁朴素的庭院。北侧,几片巨大的石块、细腻的沙滩与清澈的池水共同构成了具有现代意味的园林小品。以墙为纸,以景为墨,像极了著名的“米氏山水”,别有一番趣味。令人感动的是,园中的竹和树都是设计师亲自挑选,每一棵都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建筑形成刚柔相济的美。
在两大展厅的中间,有一处完全以传统设计手法营造的展厅,名为《宋画斋》。整个《宋画斋》被安排在一个半露天的庭院中显得格外抢眼,在与简洁现代的展厅的对比之中彰显出传统空间的独特神韵。因为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存之不多,所以,整个小建筑就可以说是一件巨型展品,以其精到的制做工艺与地道的传统结构向人们展示古典的空间特质。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让参差错落的墙面呈现出有趣丰富的视觉效果。
在紫藤园,可以说光线是空间气氛的魔术师。来过此地的人无不被投射在白墙上的斑驳阴影所折服——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在不同的时,光线会令物体产生不同的阴影,似乎时间也是空间设计的重要考量依据,空间的灵性就这样产生了。当黄昏的阳光再一次照射进庭院的时候,所有物体都被一层金黄色的光晕所笼罩,这正是自然赋予空间的生命力所在。在博物馆的其他空间的顶部,基本都是由精细的金属百叶和玻璃顶棚所构建。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光影,给白色墙体带来了如音乐旋律般丰富的节奏。同时,还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调节百叶,始终让展厅内部保持最好的光照条件。
在展厅与展厅之间,有许多别有乐趣的小空间,这些小空间都是露天的,既保证了展厅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为一种借景装饰让空间更有传统味道。同时,每一处小景都有各自的特点,光影给了它们生命。阳光透过密致的竹林星星点点洒落到地面,这是一种情,静谧安详;照射假山石而投影在墙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种情,诗情画意。
从楼梯的细部可以看出设计师对于传统的理解。同样,细节设计
让简单的材料焕发出浓浓的人情味。
任何空间,色彩总是首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同时,色彩比形式更能表现空间的情趣。在中国的传统空间美学中,讲求以景叙事,情景交融,色彩在其中当然也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与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不同,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一种特别低调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美。为了与周围环境协调,博物馆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雨后,灰色的线条则变成深邃的黑色,如同中国画中浓重的笔墨,描绘着朦胧的江南烟雨。室内小景的设计概念来源于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远处的风景不经意之间成为了墙上一幅流动的装饰画。
主庭院,依然是灰白两色的主基调,唯有水面是清透的碧绿。在蓝天的衬托下,整个空间犹如一幅宋代文人画,清新淡雅,恬静唯美。北部是贝老特别得意的园林造景。不远万里运来的巨石被一片片“种”
入水中,米黄色与浅褐色互为衬托,在白色的背景中非常有精神,大气且不失精致。在统一的色调中寻找细微的色彩变化,营造出了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的水墨画的独特意境。
灰白两色的墙面作为环境色彩的高调部分,着重突出了空间中处于中间调的其他景物,包括绿色植物、蓝色水面、水中的鱼儿以及在建筑中活动的人们。就像贝先生所说,不要过分在意建筑,其中活动的人们和景色才是真正让空间呈现经久不衰生命力的主角。
把建筑和室内空间的色彩归纳为简单的几种色彩,是贝老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如同创作一件绘画作品,设计师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空间心理的把握融会贯通,最终抽象出最合适的色彩。这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方式,它把握住了原始的韵味和精神内核。
总而言之,苏州博物馆将苏州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了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它包含了一位华裔建筑师对自己家乡的理解与感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杰出的艺术作品。
第三篇:《苏州园林》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2.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2·词义辨析。(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3.学习第2自然段。(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篇:《苏州园林》的小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类型:
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1)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花墙廊子的层次美。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总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习,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习中预习一下。
六、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默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二)明确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见下板书。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四)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苏州园林》重点段落分析
(一)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名,著名的 家、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
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第五篇:《苏州园林》教案设计(2课时)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②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③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④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②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教学难点:
①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入:提问中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同学各式回答,我告诉他们它叫“明轩”。然后展出ppt图片。它的原名不叫“明轩”,叫“殿春簃”,“簃”是书房。这是它的内景(图)。它是苏州的一个著名园林“网师园”中的一个庭院。
提问:同学们有参观过苏州园林吗?你知道苏州有四大名园吗?
明确:苏州四大园林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然后展出拙政园,留园,狮园,沧浪亭的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神游苏州园林。
二、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9),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三、复习巩固说明文知识点(1)什么叫说明文?(1)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
(5)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简练、准确,讲究分寸。有时也运用生动性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说明事物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字词: 标本biāo鉴赏jiàn败笔bài雷同léi审美shěn镂空lòu蔓延màn阑干lán檐漏yán .........栽种zāi景致子láng蔷薇..zhì回廊.làng廊...qiángwēi斟酌..zhēnzhuó玲珑..línglóng 映衬闲适宜zhì ..yìngchèn叠嶂..diézhàng明艳照眼yàn安静..shì别出心裁.cái因地制.诸如此类zhū界而未界jiè珠光宝气zhū称心满意chèn假山池沼心jiàng .....zhǎo别具匠.盘曲嶙峋生姿fǔyǎng亭台轩榭磨lòuzhuó ..línxún俯仰....xuānxiè雕镂琢..带着问题快速阅览全文 思考:
1、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总特点的?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亭台轩榭的布局(第3自然段);假山池沼的配合(第4自然段);花草树木的映衬(第5自然段);近景远景的层次(第6自然段)。
3、剩下的段落讲了什么?以上这些段落的说明顺序如何? 在讲答案之前,我会前向同学介绍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知识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4)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文字条理化,常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空间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等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理的文章,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7自然段:角落的布置;第8自然段:门窗的琢磨;第9自然段:油漆的调配。其中3-6段讲园林特点的主要方面,7-9段讲次要方面(或者说细微方面)3-9段的说明顺序:从主到次。
4、全文的说明顺序又是怎样的?
4、第1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第10自然段: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这些,引人回味。所以全文的说明顺序是:总分总(板书);主体部分3-9段的说明顺序是从主到次。
五、文本研读 1)朗读第一段
问题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什么叫“标本” 它和植物标本的“标本”相同吗?下面哪一句话呼应“标本”?
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矿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作者选用“标本”一词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影响和作用。
这说明苏州园林影响很大啊!——下面将要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有一段话也提到苏州园林,是—— 《故宫博物院》写御花园的一段:“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连皇家园林都受苏州园林影响,可见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问题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鉴赏”改为“欣赏”“观赏”可以吗?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见《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作者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问题3:对。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如果归纳一下这一段的段意,这句话可以做段意吗? 生 可以„„不可以„„可以,但不好。师 怎样才好?
生 苏州园林的影响„„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师 很好。2)朗读第二段
这一段有几个生字词:因地制宜、自出新裁、轩榭。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指关于论文、美术、建筑等的)。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这一段有个中心句,是那句?或者: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问题1:把“务必”二字删去,可以吗?
“务必”加强肯定语气„„突出苏州园林的艺术标准高。问题2(故意说错话)“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可以删除,而且删除后句子更简洁。
复句的知识:“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把这几个字记下来)它强调苏州园林每个地点都是美的,没有不美的地方。删除了,对苏州园林的美的表达就不到位。问题3把苏州园林说成“图画”,是什么说明方法?(在ppt上亮出说明的方法)打比方。
问题4这段几次提到“图画”或“画图”? 生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四次。
师 其实应是四次半——还有一处没有用“图画”或“画图”,却也是在说图画,这就是—— 生 „„败笔。
问题5“败笔”的意思是——查查词典。
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师 那么园林中的败笔指什么?
生 建得不好的地方„„不合图画美的设计„„欠美伤美的设计。问题6“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是什么句式? 双重否定句式。
师 可不可以改为肯定句式——都心里想着口头说着„„ 不可以„„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肯定。
师 下面张老师给大家提供刘国正先生的一首诗,印证苏州园林的特点——知道刘国正是谁吗? 生 不知道。
师 不知道,翻开课本最后一页的“后记”,就知道了。生 哦,编我们这套课本的顾问。师 下面看他的诗,齐读—— 闲步网师园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
诗中哪一句说明苏州园林是“图画”? 第二句„„小阁回廊叠画屏。
这段再一个问题:匠师们怎样实现“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目标?„„大声朗读!
生(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师 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生 排比。
师 这四个“讲究”分别领起下文一段,看看各领起哪段。生 分别领起3、4、5、6段。
师 好了,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面各段,独立阅读,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3)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亭台轩榭布局的?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加以说明?叫学生默读第3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不讲究对称,而求自然之趣。运用比较和比喻的方法加以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待点;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阅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第四自然段分几层?——理解这一段的层次。
答案:分两层: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堆叠和池沼设计的艺术。亦可分三层: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堆叠的艺术。③池沼设计的艺术。
3.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什么特点?
答案: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4.查字词典,说明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
答案: “艺术”和“技术”两个词恰切地解说了原因。艺术,指能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苏州园林假山堆叠是一种创造美的劳动,决不是机械的堆叠。
5.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没有“技术”,也达不到“艺术”。6.假山堆叠的艺术,需达到什么目标?
答案: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7.用元代维则的《狮子林即景》印证这一观点: 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8.哪些文字是对假山“艺术”的说明?
答案: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老师评:这段紧扣“图画”、“自然之趣”。9..朗读:“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又是入画的一景。正音,解释词语:着眼、相间、嶙峋(略)
10.苏州园林的池沼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选两个字回答。答案:入画。教师点评:“入画”扣住前文“图画”。
1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或者种些花草”后面为何用冒号? 答案:表示后面的文字是“总括上文”。顺便介绍冒号的两种作用:①提示下文;②总括上文。12.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鱼戏莲叶间”的诗句出自哪里?你还能背诵吗? 答案: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3.“又是入画的一景”,“又”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二.阅读第五自然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第一句。
2.哪个词语点明苏州园林栽种与修剪树木的特点?——着眼在画意。3.“嶙峋”的意思是——突兀的样子。
4.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
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5.请指出本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6.欣赏苏州园林“栽种与修剪树木”图片,问题:这幅体现了什么特点?这是什么季节?„„ 三)第六段 四)第七段 教师领读:“游览者„„注意图画美。” 学生齐读:“阶砌旁边„„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第7节主要是讲什么?用什么方法说明?然后让学生默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着重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主要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教师追问:举了几例?为什么读的时候感到不呆板?学生
思考回答。列举了三例:“阶砌旁边„„”,“墙上„„”,窗前„„。举例时注意使用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一个“栽”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即使是阶砌小处也不放过;“蔓延”一词表现爬山虎或蔷薇木香虎虎有生气,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一个“补”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五)第八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8节。在明确这一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以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一句中的那几个词是用得恰切的。“尽量”表示工细的程度;“决”表示“一定”的意思,对否定“庸俗”就显得更加坚决。“即使”是表示假设加让步的连词,用它虚写一笔往往是为了强调后边的结论。这几个词准确地说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能。六)第九段
先叫学生思考:第9节说明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指名学生朗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主要说明屋室装饰的色彩美,是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的。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