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教案-精选文档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2、栖息()
3、寥阔()
4、枯涸()
5、清洌()
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 1 页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1)、(2)、(3)、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
第 2 页 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第 3 页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一是。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第二部分:阅读分析(一)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第 4 页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后半部分的感情是。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 5 页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二)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它不会飞,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它没有口,却能让我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第 6 页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3.liāo高远空旷。4.hé 干涸,没有水了。5.liè 水清。6.mèi 睡梦。(二)1.何其芳 诗人 评论家 《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
第 7 页 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第 8 页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②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到什么?
二、咬文嚼字
瘫 痪 侍弄 整宿 憔 悴 仿膳 豌豆 诀别 央求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三、把 握 词 义 ①瘫痪:形容因某些原因使脚不能走路 ②暴怒无常:时不时就生气 ③憔悴:指脸色难看,身体虚弱 ④絮絮叨叨:形容说话罗嗦烦杂
四、段落划分
第一层:1、2、3自然段:写我瘫痪时母亲和我发生的事。第二层:4、5、6自然段:写母亲去世前的事。第三层:7自然段:写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听史铁生讲故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播放范读音频,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1.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3.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①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母亲小心翼翼、默默地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
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
(为了我,母亲虽然爱花,却没有精力、时间也没有心思再养花了。)③“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语言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强,自己已经遭受病痛折磨,但还是要坚强地宽慰儿子。)
④ “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母亲是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
⑤ 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
(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竟是如此兴奋。她希望我能开心、快乐。)⑥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母亲怕话语中的词会触动儿子的伤痛,周到保护儿子,照顾儿子的情绪。)
⑦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4.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如何写这一类的作文
一:结合具体事例。(生活中一些虽然微小却能让我们时时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二: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三: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
拓展练习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板书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母亲形象,学习文章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重难点:(1)完成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
(2)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虽然身体的一部分被无情地剥夺,却努力地去拥有一个完整的灵魂。这样的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碗心灵鸡汤,他们遍布古今中外的历史篇章中,请同学们举出一两个这样的人物来,并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学生1: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完成大学至博士的学业,最终成为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
学生2:霍金,年轻的时候身患重病,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却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
学生3:贝多芬,晚年两耳失聪,却凭借着自身的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创作出了恢弘的音乐篇章《命运交响曲》。
学生4:司马迁,遭受宫刑,仍然坚持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的攥写。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怀念》,去看一看他的故事,去听一听他的感受。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秋天的怀念》是高位截瘫作家史铁生,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的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课文。
三、听读全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默读全文。(朗读mp3)2.梳理生字词
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高洁()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
3.文章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过渡问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记叙文。)
文章以看花为线索,通过描写重病缠身的母亲对瘫痪的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用心良苦的鼓励以及临终前的挂念,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4.课文平静的叙事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谈谈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节。(过渡问题:听完朗读,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的感受是感动。)环节设计目的:让学生从具体的情节里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同时老师要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论。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从“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中体会到作者深深的遗憾、自责,老师可以从“子欲养,而亲不在”的角度去进行阐释,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5.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不仅是怀念母亲,还怀念和母亲相处的日子,也是怀念母亲带给他的“好好儿活”这一信念,就是这个信念让他走出了人生的秋天。
四、课堂总结
史铁生以深情的笔触,深沉的感情基调给同学们呈现了一篇这样感人至深的文章。在他的文章里,我们体会到了无处不在的温情和深深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怀念之情。其实这样感人的母爱不仅存在作者的人生经历当中,也时刻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当你走出了课堂,爱依然在路上等着你。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体会了史铁生和他母亲那感人至深的亲情,这节课我们就直击现场,近距离地去接触一下作者和他的母亲。
二、分析母亲形象
1.从文章中找出对母亲的相关描写,这些描写分别从哪些方面对母亲进行了描写,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分析重点句子:(1)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这句话中的“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等词语对母亲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已经是无微不至,十分细心。同时“眼边儿红红的”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自暴自弃的样子十分难过,却不忍心在我面前流泪,怕我的担心,增添我的烦恼。母亲邀我看花则体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希望我能从这大自然的美丽生命里获得启示,走出人生的阴影,好好地活下去,重现生命的生机。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一个“扑”、“抓”、“忍住哭声”分别从动作和神态两方面写出了母亲对我这种自残的行为十分悲痛,十分担忧。另外“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又让人意味深长,它似乎在鼓励我好好活下去,又似乎在激励母亲自己好好活下去,鼓励我“好好儿活下去”是为了让我走出人生的低谷,激励母亲自己“好好儿活下去”是放心不下我和妹妹。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花儿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把。”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一个“挡”的动作,央求的一句话,一个“憔悴”的神色,无不透露出重病缠身的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这份爱的迫切。
总结: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母亲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传达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三、学习探究
1. 文章中反复强调了看花,每一次提及看花的情况相同吗?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分析。例一:第一次“看花”是在第一自然段“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这里“看花”是母亲在我双腿瘫痪后自暴自弃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她希望我能够去“看花”,从而走出人生的低谷。例二:第二次提“看花”: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花儿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把。”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这里母亲身患重病,时日无多,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帮助我振作起来,精神十分疲惫,心情十分迫切的情况下再次提出了“看花” 例三:第三次“看花”是在第七自然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此次“看花”是完成对母亲未完成的心愿,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花。这花或淡雅或高洁或热烈深沉,不仅象征着母亲的坚强,也象征作者已然走出了人生的秋天,迈向更加热烈而多彩的生命,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文章中多次提到“好好儿活”,那么文章最后的我真的明白了母亲的这句“好好儿活”了吗?
我显然是明白了这句“好好儿活”的含义,因为文章最后我在妹妹的陪同下去北海看了花,这个举动表明我已经振作了起来,打算和妹妹好好地活下去。3.双腿瘫痪的史铁生明白了母亲的“好好儿活”,作为健全的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好好儿活”这四个字?结合轻身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略。各抒己见,自圆其说,真实感受。
四、课后练习
母亲对作者的那份爱让我们潸然泪下,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怀念之情同样让我们感动。我们能感动于别人的生活,也能感动于自己的生活,请同学们课后去细细找找你身边让你感动的事,把它写下来。
第四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羚羊木雕》教案设计(方案A)2009-12-24 18:56 《羚羊木雕》教案设计(方案A)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设计
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类别:默认分类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86)|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
返岗实践个人总结
2017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c)”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看视频,做作业,写日志,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顺利完成了网上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我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返岗实践中,我将学到的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德育效果更显著。我校班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并且接通了互联网。通过学习《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使用》、《资源检索与获取》等课程,我进一步熟悉了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更多的获取资源的途径。
2、语文教学效率更高。在培训时,我积极参加了工作坊的讨论活动,学习了其他学员的好的经验。返岗实践中,我将培训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效果很好。如在学习了《端午的鸭蛋》之后,习作让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并表达浓浓的喜爱之情。由于大多学生生活在城市,只是见过或吃过成熟的果实和现成的食品,但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和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一无所知,于是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家乡特产的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这种特产的生长及制作过程。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网上阅读与课堂上作文内容有关联的优秀范文,或学习一些写作的要求、方法等。利用网络,孩子们的习作变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网站或网页,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总之,返岗实践中,我做到了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成果,也促进了自己的工作,收获很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仍感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还很欠缺,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许多较大的城市,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通两平台”的建立,让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现代化。只有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国培计划”返岗研修总结
2017年5月,参加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经历了理论培训,走过了影子研修,我们又迈进了反思总结、返岗实践的门槛。在这一阶段,不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在提升中,我不断收获。现将自己几个月来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的改变。
在培训以前总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思想上没有太多的思虑,也在教学上没有更多更好的突破。整天只是忙于常规的备课、上课和其他事物。在培训学习中,我在教授、专家的引领下,对当下全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中学语文改变滞后的现状,怎样使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孩子也能够学好语文,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中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积极地将自己在国培期间所学的理论整理清楚,制定相应的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大胆的尝试,将所学到的各种新的理念及教学方法,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首先将在研修阶段的学习、提高和收获,在教研组内进行了交流总结,让大家得到共同提高。在交流中,汇报了学习收获:上好课的要领是“抓住一个点,拎出一条线,铺开一个面,勾出一个魂”;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机动灵活的教学措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路。特别是对于“交际”的课堂的思考和解读,很深刻: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太强势,教师要退下去,学生亮出来。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开一扇窗,而不是画上一个句号。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唤醒人。在交流中,老师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追寻着自己止于至善的理想。
三、经历培训,才知路漫漫
原本以为经过国培,自己满载而归,历经实践,才发现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生成。要想一辈子做老师,只有一辈子学做老师,现在谈收获,为时尚早。播下一粒种子,也只有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进了仓才算真正的播种成功。
无论是聆听、观摩上课、互动评课,还是实践锻炼,每一次的学习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对于有效英语课堂的教学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等诸多方面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学习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做到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及时反思,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更新的收获和感悟。
返岗实践阶段,是“国培”的重中之重,是每一位学员学习结合实践的重要阶段。我一定要将其用于指导本人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并对同仁产生一定的影响,方能不负学校重托以体现参加“国培”的目的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