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01《山中访友》说课稿
语文六年级上新人教版
1、《山中访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教学体会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背景
我先来说说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本文中,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接着我来说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出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但是语言感受力相对比较缺乏,同时,体会文章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不足。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会写本节课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的深厚情感。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并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三、课程设计
语文课的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体会法将贯穿本课的整个教学环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力求做到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紧扣新课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大自然的优美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然后引出课题《山中访友》,让学生产生疑问,作者到山中去拜访哪位朋友呢?
这样设计,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词,纠错字音。2.浏览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通过学生找词语、读课文这一环节,能利于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并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文章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与老桥、大树的深厚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找出“老朋友、知己”这两个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比喻、排比、拟人和想象,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善于运用这类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3.鼓励学生想想讨论如果自己是作者在山中还会拜访哪些朋友,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拓展延伸,归纳小结
回归课文,整体欣赏全文,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鼓励学生谈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在此过程中,我还会注重培养学生你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五)深化感情,布置作业
小练笔作业:学生写一写自己与老朋友之间的友情,200字,字要写好。
完成以上教学,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学生感知信息的桥梁,本节课的板书我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教无定法”,我知道今天的说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此,非常期待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能够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指点。
四、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大自然朋友
老桥、山泉、白云、松树......————————>老朋友
第二篇:人教课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六课,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上课伊始,由“国宝”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出“怀念”的情感。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让学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学习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指名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接着转入对祖**亲的思念,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如,“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思念的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学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交流写法特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放歌曲,齐唱歌曲《我的中国心》,唱完歌,学生谈想法;并结合实际,在国庆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再畅谈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学生在歌唱中和交流中再次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
亲生母亲 —— 悔恨
怀念母亲
祖**亲 —— 热爱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中访友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关于第2问的回答,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
二、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题。设题角度新颖,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提示。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读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一、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中访友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
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
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
秘 别有深意 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
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三、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
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四、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
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五、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板书:
老桥
鸟儿 露珠
树
中山访友
山泉、溪流 热爱的自然
瀑布 悬崖 白云、云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