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修任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湖心亭看雪 张俊平九年级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属于山水小品文,作者张岱深夜赏雪情致独特,闲情雅致。白描的手法别具一格,内材分析 容突出一个“痴”字。学九年级学生已初具自己分析的能力,在注重读的基础上成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情分析 能感受作者的痴行。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自学生字词。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会翻译课文。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朗读,背诵,默写。理解作者的痴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重点 难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探究,结合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导入
学生活动
1.听录音,明确读音和停顿
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高山大川凝聚了古今 牢记字音: 多少文人墨客的深情,我们领略过王维的“大漠孤
毳(cuì)衣
雾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欣赏过杨万里的“接教
凇(sōng)
沆砀(hà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还学过学环
ng dàng)
毛泽东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那么,节(注
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百多年前张岱的心灵深处,来明每是日更定(gēng)
铺毡(zh计意体味他冰雪独抱的痴人心境。分析课文内容 个环
ān)图
节预
(一)、集体朗读 知文本
设的投影出示2
时间)
投影出示3
一词多义辨析
思考:1.文中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小
2.文章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文中找一个词概括]
舟
是日更明确问题
1、本文记叙了在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定
上下一天晚上八点左右张岱乘船独往湖心亭赏雪、并奇遇白
是日更定金陵人的故事。矣
问题
2、文中的“痴”字概括了人物性格。(板书 “痴”)
上下一白
是金追问:你如何理解“痴”字?(学生自由回答)陵人
强饮三大
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明确:痴呆、傻、与众不同等
(二)、抓住文句
观痴行
张岱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痴呆人,呆人必定有呆行,那我们就观其痴呆之行。投影出示4: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1.练习朗读
讨论:哪些字词要突出强调
2.归纳:重读“大、三、绝、独往”几个词作者从听觉写雪大,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从这三句你看出作者有什么异常行为吗? 追问:请问同学们,在这样冰天雪地的夜晚你在干什么呢? 而张岱却----(齐读)“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他之所以夜间独往大约是既不想人见,也不想见人吧!(板书
夜间独往)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拥”而不用“穿”“披”呢?
归纳:“毳衣”是毛皮衣服,很厚,很暖和,用“拥”字很形象地刻画出毛皮衣服把整个人包裹起来的样子,更反衬了天气的寒冷,也表现了作者
学生朗读感受
学生齐读体会
学生自由答 学生讨论 自由练读,个别读 学生交流 合作交流 展开想象 独往赏雪的高洁情怀。
(三)、兴致而来
遇知己
张岱来到亭上居然奇遇两人,他们见到张岱无比惊喜,那我们就读出惊喜之情。
投影出示5: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反复指导“大喜,曰”一句读出惊喜。最后读出舟子的喃喃自语、大惑不解之状。
2、偶遇知己,欣喜而饮。那他们都是
的人呢?
归纳:有雅兴的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是超凡脱俗之人,志同道合之人……
(板书
奇遇知己)
(四)、痴人痴行
赏奇景
他们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也不全在山水之间啊!那么作者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文中找出。
投影展示6: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谁能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大家齐读,感悟这幅朦胧浩淼的湖山夜雪图!
3、学生合作讨论:如何读出韵味、读出意境? 交流归纳:“沆砀”长音、颤音,三个“与”、“上下”、“唯”长音,量词长音轻读。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试读、集体读。
2、我们做一个尝试吧,把量词换一换,读一读,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投影出示:
湖上影子,唯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学生边读边体会已。
学生自由回答有什么不同之处
归纳:“上下一白”的“一”字表明天地间浑然一体,景物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则表明其状依稀可见,使人唯觉其小。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换后就没有茫茫然之感了。
3、展开想象入情入境
师描绘画面:“在苍茫浩淼的宇宙间,雾气迷弥,冰雪覆盖,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山、哪是水万籁无声,湖中的影子,只有远远地一痕长堤,像一个小墨点似的湖心亭、一叶扁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米粒大小的人,其他的景物都淹没在茫远的天际”。如此佳境,我们要长留心间。
学生背诵此句。(板书 欣赏雪景)
(五)、批文入情,悟心境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是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而张岱笔下的西湖如此清冷,浩大、朦胧、孤独这又是为什么呢?
投影出示: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他出身于宦官之家,自小极爱繁华,喜欢山水,过着一种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明亡之后,他不愿意与清廷合作,入山著书,生活贫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中缅怀往昔岁月的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引导:五十多岁的张岱怀着怎样的心境,回忆二十多年前夜游西湖的旧事呢?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讨论并回答
归纳:孤独、忧郁、孤傲、自命清高的心境 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来,就到大自然中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被压垮的腰杆,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一朵云是一片冰,在苍茫天地间寻找心灵的归宿。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有很多呀!抛砖引玉——如刘禹锡《陋室铭》
学生根据积累回答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
《桃花源记》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文本中标出)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作者惜墨如金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描述了夜泛孤舟、西湖赏雪的痴行。再读课文体会体会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感受作者冰雪独抱的雅兴和孤高自赏的志趣。(板书 冰雪2独抱的雅兴
孤高自赏的志趣)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1、背诵课文。
2.写“北方雪景”片段(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入手)
深夜独往
板书设计
痴
赏欣雪景
冰雪独抱的雅兴
孤高自赏的志趣
奇遇知己 教我的这节教学设计,注重了对文本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先放手让学生品学反味怎样读,然后老师指导归纳,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且通过咬文嚼字感悟人物性格,直思 击“痴人”“痴行”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冰雪独抱、孤高自赏的痴人心境,并拓展延伸联系学过的诗词,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另外运用换量词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然后通过闭眼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任何一堂课都是有缺陷的。如这节中批文入情悟心境这一环节中,领悟作者清高的性情时,没有抓住“独往”和“舟中人两三粒”的关系来分析。这是一点疏漏,所以课后一定与学生再学习再探讨。
第二篇:2015研修任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在山的那边 段丽娟
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教材分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析
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十二三岁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在山的学情分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析
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知识与(1)理解、运用重点词语;理解文中“山”与能力目标 “海”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2)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教学目方法目标 想感情。
情感态(3)通过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与哲理,标
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目标 实现自身价值。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
难点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略与 设计说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的时间)
学生初情景导由多媒体配乐展示山和海的图片学生回忆关步感受“山”入(引入情景)于山和海的诗句 和“海”的形象、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培养学
2、学生自读生自己思考
问题的积极把握语气和节奏
诱思导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性,使不同
3、学生齐读层次的学生学 点拨指导
整体感知 都 能积极
主动地获取
4、分组疏通知识。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1)“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
让学生(2)联系你的经历说说你对“山那边和学生的学习结合作探是海”的理解。合,成绩不错的学自主思考,究 生更注重积累,成深入理解文 绩略差的同学要章内涵。(3)你如何理解“山是用信念凝成的注意理解并及时海”? 消化。
通过提
男女同学持
问背诵课
分段朗读,自由朗
文,同时能
读,教师提问,学
为理解性默
生用书上的原句
写打下基
回答。
础。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体现语拓展延学生思考讨文“工具性”
2、写几句关于山和海的话,可以伸 论后回答 与人文性的是对山海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结合
对生活的态度的思考
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课堂小结 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
1、与山和海有关的诗歌 2分钟 一座座山。’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布置作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业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1分钟
c.抄写生字。
1.山的那边
板书设计
山
海
艰难险阻
理想境界
本课是一篇小诗,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联系全文,特别是“我”的经历,品味美词美句,从中受到人生的启迪。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师生点评等形式,然后学生在读中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品味美词,说话之前或之后缺乏读的环节,如学生一般都这样说:“我认为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表现了……”,然后没了。如果让学生品味之前或之后再联系整个句子,带着感情去读一下,可能效果更好。二是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关键性句子、词语进行品味,教师把握得不够,学生洋洋洒洒的发言,老师的引导不当,造成“收束全文”的环节很仓促.3三是学生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一堂来,基教学本上那个学生有问题或有感悟,那个学生就开始发言,小组内没有合作,在知识的探究方面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这可能与新环境、新反思 同学有一定关系。四是部分优生的发言,是否就代表了全体学生的意见,老师就认可全班学生弄懂了?这也是一直困惑本人如何去评价一堂课的问题。老师每提一个问题,都有学生回答,特别是总是几个人回答,假设这种回答很理想,是否一堂就完成了任务?五是分组合作的问题。教育有一个面向全体的原则。如何去真正面向全体?教师如何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建设者,本人有些困惑。如:全班50个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我介绍,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轮流上讲台讲,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参与面非常低,一堂课3分钟一个,最多只能有15个学生参与。如果我们分成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以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每人讲5分钟都有时间,而且做到了人人参与。而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学生分组的匀称问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都有待我们在今后去探索。
第三篇:研修任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500字)(本站推荐)
教学设计
名称 《看云识天气》
基本信息 执教者 张俊平课时 1
云的特点来
所属教材目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 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教材分析 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看云识天气》一文,选取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 ——云,对于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初一年级的学
生们了解得甚少;再者这篇文章也是他们初次接触的说明文,对学习
学情分析 说明文没有经验上的储备。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
要多鼓励,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多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他
们的“合作”意识,告诉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
1、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识记关于天气的谚语 知识与
能力目标
2、了解关于说明文的知识。
1、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
过程与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方法目标
2、学习说明性文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1、学习本文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2、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目标 趣。
结构层次。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重点 教学重难点 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 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教学策略与 设 计说明 2.小组合作法:集体的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 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 之结构层次清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
说谚语 设计意图
(3 明每个环节预设 的时间)
(一)、导教师活动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云就学生活动 语设计 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 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分钟)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 学生
以师生对
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
起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说明文,一篇科
普说明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 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
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
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
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的 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创设一种诗的意境引入 引导学生
让学生了解学习说明文基
一些科学知识,唤本的说明方
(二)、讲解
3、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或事理 起学生探索自然、法,体会作者说明文文体知识
科学奥秘的兴趣,准确地用词、4、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五分钟)激发学生勤奋学形象地表达,习的自觉性。并在习作中加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以运用。可以综合运用。
5、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九种举例
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引用。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标注各自然段
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
字词典疏解,积累到词语本上。
学生体味和阅读真正
推敲重要字词在成为“学生的(三)、初读投影显示:
语言环境中的意个性化行为”,课文
(1)注音: 义,体会不同的修进一步巩固了
(五分钟)辞方法在文中的教学重点的学
峰峦(luán)预兆zhào 轻盈yí作用。习。
ng 崩塌tā 弥mí漫
一霎shà间 称
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
具体思考云的并根据学生
2、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以分为三
(四)、再读形态和云的光的回答分别板书课文整体感知 个部分,是哪三部分,分别讲述了哪些彩与天气变化云的不同形态的内容? 的关系 名称,及不同光彩(三分钟)的名称。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
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
况。
1、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很难
描摹的云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
每组同学从
2、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文中找出运用打
(五)重点研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说明不仅能够比方和分类别的讨,掌握说明方法 法。如: 第一段“有的像羽毛,轻轻地把不同事物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合作探究,小组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不同特征说得并分析它们的作合作)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更明白,而且用。每组推选出一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会使说明的条(5分钟)位同学回答,老师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理更清楚。随时点拨纠正。像奔马??”运用了八个比喻,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
的动态特点。
1、说明方法:分类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引用。
2、抓住云这种自然现象的特点和本质说明
课堂小结
2分钟
3、语言特点:(1)形象生动,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引用、拟人、比喻、对比
等修辞手法
(2)准确性
4、结构:总--分--总
小练笔:仿照课文第一段写几句话: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
布置作业 示例: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
瘦弱的骆驼,被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的打着1分钟 盹;有的像巨蟒,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一、看云可识天气:云是天气“招牌”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轻高薄
云的形态与天气关系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低厚密 板书设计
二、怎样看云识天气:光彩现象与天气关系—晕、华、虹、霞
三、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局限
本节课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事先准备一定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并选择一种云或光彩进行介绍。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教学反思
2、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改进方法。
1、科学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开展课堂教学,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合理安排每节课的内容、时间,从40分钟里要质量。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课程介绍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全屏
发表时间:2012-11-15 23:14:48 浏览:261 评论:1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第一,中学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习语言运用,在于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对“什么叫语文”作过解释,他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38页)本人认为,叶老这段话通俗而精辟地说明了“语文课应该主要的教什么、学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语文课还要学其他内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可以有若干条,但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学习语言运用,即叶老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是以文章选编为主的,教学一篇课文,要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作为“中学语文课”,如果这也讲了,那也学了,而唯独把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忽略了,就等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犯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忌。学习一篇课文是这样,学习整个语文也是这样。语言运用是语文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是口头表达的基础,也是文学和文化表达的基础,一切“人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一切“人文”精神乃至一切思想意识也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当然也可用影像等其他方式表达),我们平常说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也是主要看他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不能设想语言表达基本功甚差而“人文精神”或“文学创作”却表达很好,那是不可思议的。本人认为,中学语文课应该姓“语”,这个“语”字的基本意思,首先是指“学习语言运用”,当然也是指“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第二,中学语文课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对此,“大纲”中已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不必作过多的阐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中,应该体现普通中学的“基础性”,不能任意“拔高”。例如“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按“大纲”要求打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基础,不应要求会写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当然,个别学生有文学爱好,能写诗歌、小说,这也是好事,可以作个别的指导和培养,不过那只是个别情况,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基本要求还是应该“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第三,中学语文课应该使学生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文体知识、读写知识,乃至课文涉及的一些其他相关知识。本人认为,学生在校学习,学习和积累一定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天职,不能因为新的教育思想重在能力培养,就可以忽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学生学的知识,不能超越学习阶段的要求,不能任意扩展和随意拔高,只能按“大纲”的规定学习“基础知识”,有些甚至只能是“常识”。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范围及要求,有些难以表述得十分具体,有些也不可能“量化”,有些确实难以掌握,这就更需要尽可能正确地把握“基础性”的精神,尽管有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展和延伸,但是要适当,高中和初中也应有所不同,中学的语文课所应学习的知识不能超越阶段作过高的要求,所学知识的内容更不能拔高到高校的范围。
第四,中学语文课应在“文道统一”的原则精神指导下,学习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健康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有关的意志、态度、心理等非智力教育。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应该与上述语言运用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自然和谐地进行,而不应割裂开来架空说教,尤其不能忘记“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特性,不能忘记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语文”。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有些中学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的教训应该记取。
第五,中学语文课不应忘记各门学科共性的任务,例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要教会学习方法等等。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尤为重要。本人认为,这些任务同思想教育的任务一样,应该在培养语文能力和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统一实施,而不应脱离“语文”孤立架空地进行。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为了阐述方便才分开来,实际上这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世界大学城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研修日志
初中语文教学研修日志
教好语文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责任在教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教好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狠下功夫,充分利用好现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没有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要想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发现有的班级学生普遍喜爱语文课,但也有的班级学生普遍厌学语文。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所造成的。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进行认真研究,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厌学语文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教师态度过于严肃,语气生硬,课堂缺少温声和谐气氛,师生之间较少有感情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在不自觉中移植到对语文学习上,长期以往便导致学生厌学语文。
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一课课,教师设计好环节,让学生一步一步按老师的思路去走,串问串答,过程简单,程式化;一本书,一支粉笔,便是整堂课的教具。
三、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繁琐重复的读、背、抄、写成了学生的语文作业固定模式。如何针对以上症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注重自身形象,威严之中应不乏亲和力。尊重爱护学生,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感情慢慢移植到对语文学习中。
二、改变教学结构,丰富课堂内容。40分钟的课堂,应统筹安排,将听、说、读、写穿插并进,眼、耳、口、手多种器官交替进行。因此,课堂应引丰富多样的现代教学设备,如挂图、幻灯、录音机、录像、多媒体等。
三、布置常规作业,培养良好习惯。语文学习贵在积累,我采取“强制-督促-自觉”的连贯作法,让学生准备一笔记本,命名为《每**随笔》,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随手笔录,不拘一格,可写心得、体会、杂感、笔记等。
四、组织丰富的活动,如参观、访问、演讲、知识竞赛……使学生身临其境,触发写作灵感。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没有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要想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