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走进美术鉴赏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掌握一些美术鉴赏知识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课作为课程开篇,对学生接触后面丰富的中外美术作品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及美术鉴赏的意义,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作品图片进行对比、欣赏、点评,学习掌握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鉴赏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美术鉴赏的四个基本环节,并懂得将之运用于具体的美术鉴赏活动中。
2、教学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美术鉴赏活动中,养成用美术术语来评价美术作品的习惯。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课型:欣赏课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源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与鉴赏的区别与联系)
师:我们将要学习什么是美术鉴赏。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美术鉴赏?(学生回答),引出“鉴赏”和“欣赏”两个关键词。
提问:鉴赏=欣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讲解:假设有两个人评价同一幅作品
甲:这幅作品我不懂得欣赏
乙:这幅作品我鉴赏不了
这两句话和这两个人的身份有什么本质区别?
(甲是外行,乙具备这一专业知识。“欣赏”强调“欣”字,指身心愉悦的看,可以走马观花似的。“鉴赏”强调“鉴”字,可以肯定赞赏,也可以批判否定)所以,我们说鉴赏不等于欣赏,但是鉴赏包括欣赏。
教师给出图片元代壁画《朝元图》和意大利波提切利的《春》。让同学们自主发言,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能读到那些讯息。(学生回答)
师:《朝元图》是绘制于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的壁画。永乐宫是元代初年为传说中的道教祖师吕洞宾建造的一座道教宫观。永乐宫内共存四座大殿,每个上面都有丰富的壁画,内容各不相同。其中,三清宫为主殿。“三清”即道教中的最高尊神,玉清、上清、太清,分别是指道教中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类似纯阳殿是以吕洞宾号纯阳子命名,描写吕洞宾出生成长成仙感化等52壁画)三清殿所描绘的是众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始天尊的画面。共画天神289身,有帝王、文臣、妃嫔、玉女等突出表现其各自不同的性别、年龄、表情及内心世界的瞬间思想变化,体现作者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卓越的人物画水平。
《春》是意大利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佛罗伦萨画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画派。文艺复兴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的解放。他的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作品采用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题材,把神人化。《春》是按照诗人波利齐安诺的诗来创作的:中间画维纳斯,维纳斯的左边画三位优美女神,他们在森林边沐浴阳光,携手起舞。右边一位象征“华美”中间一位象征“贞淑”左边一位象征“欢悦”,他们将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波提切利用中世纪的装饰风格来展现这三位女性形象,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形体美。画右边,自左至右分别是花神、春神和风神,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画面中唯一的男子—墨丘利,这位众神的使者在用他的神杖驱散冬天的阴云,报春的象征。此外,维纳斯的头上还飞着被蒙住眼睛的爱神丘比特,准备把金箭朝左边的人射去,谁要是中了它的箭,便产生如痴似狂的爱情,这一切都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写照。
可见,要对作品进行鉴赏就必须了解其历史地位、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成就等,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去感受理解分析作品。
(二)美术鉴赏的含义
所以,什么是美术鉴赏呢?即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进行认真的感受、分析研究和鉴别之后,对作品作出或肯定赞赏或批判否定的判断 其鉴赏依据有作者、生活年代、作品题材、表达内容、历史地位等。那么下面给出大家两幅作品,一幅是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一幅是宋代赵佶的《柳鸦芦雁图》,大家根据刚才所说的几大鉴赏依据,一起讨论鉴赏,找同学回答。
《墨葡萄图》以狂放泼辣的行笔和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出枝叶低垂掩映着的串串葡萄,画上方又以奇崛的行草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表现画家落魄、激愤。
《柳鸦芦雁图》则淡雅明丽、作画精致,临湖坡面上芦竹数杆,三只雁子傍水而饮,或是一株枝条低垂的古柳树,几只乌鸦栖息其间,悠然自得。整幅画面娴静安逸,带有一丝柔媚之气。
两幅作品都是中国花鸟画,但风格相差却特别大,为什么呢?我们就需要根据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赵佶,宋徽宗,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在书画方面却颇有才华。生活在宫苑之中,从小养尊处优,因此其绘画中无法超越其贵族精神生活的圈子。
而《墨葡萄图》作者徐渭是一介布衣,也就是平民,他非常有才华,自幼博览群书,弹琴、骑射、击剑、学佛、戏剧样样精通。但是乡试却屡应不中,37岁时幸得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赏识,招为幕僚。后来,胡宗宪因涉查严嵩案被查办入狱。徐渭怕被连坐,于是自己作墓志一篇计划自杀。用锤头击头,用锥刺两耳,用锤子击打下身,都没死成。最后精神失常,误杀自己的妻子,被捕入狱七年,出狱时已经53岁。《墨葡萄图》就是此时所作,一种饱经忧患、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和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下。他的绘画更多的是表现主观情怀,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抒发内心情感的高境界。
可见,一个人的生活处境、生平经历对他的作品影响是多么大啊!
(三)美术鉴赏的基础
1、美术语言
要进行美术鉴赏,首先要了解美术语言。什么是美术语言呢?(看ppt回答),美术语言包括美术作品的各种造型元素、艺术媒材和风格手法。
造型元素即美术作品最基本的组成元素---点、线条、形状、形体、明暗、色彩、肌理、空间等。
艺术媒介也就是所用材料---土、石、纸、笔、颜料等等很多。
风格手法就有豪放的、细腻的、唯美的、写真的、抽象的、具象的等等。
其中美术的造型元素是美术语言最基础的组成元素,凭借这些元素,艺术家便能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9-15页各元素分析)
P16 各元素在绘画中的表现 《结构之八》、《梦》 P17 学生讨论各个画所表现的主要元素
《列女仁智图》顾恺之 其线条被后人评价为“春蚕吐丝”,如行云流水。用连绵婉转、稠密流畅的线条表现人物的动态和神韵,线条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 是一座有纪念碑性质的著名俄罗斯风格建筑。红砖砌造,各细部镶以白色的石头。中央主塔用俄罗斯民间建筑特有的帐篷顶,各大小高低错落的葱头拱顶用强烈的色彩装饰,表现出欢快和饱满的气氛。它凝结着俄罗斯人民由于结束了几个世纪来遭受外族统治的奴役生活而产生的无比欢乐和激动的情感。
《地中海》 作者通过丰满的女裸体象征地中海丰腴的土地和悠久的文明。作品注重大的体面关系,减弱形体的细微起伏,其简括洗练的头发增强了作品的体量感,给人以含蓄、浑厚、健壮、朴实的美感。(1)美术造型元素的组织原理与法则
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动感与静感等。,《北京故宫太宫广场》 对称与均衡 中国古建筑以对称、稳定、博大、壮观取胜。从中轴线上逐次展开,纵横交替,主体建筑与次要建筑同中有异,统一而富于变化。
《八十七神仙卷》 人物组合高低疏密,错落有致,富于韵律和节奏感,寓变化于统一之中。
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长宽高比例尺度一直被作为古典建筑的典范。后人测量,高和宽的比例为19比31,,接近于希腊人喜欢的黄金比例。这一黄金比例不管是在绘画构图上,还是用在人体学上都是非常和谐的。
把人体进行分割,从肚脐以下的部分和人的整体身高比为0.618是最完美的身材比例。
波普艺术-pop art 流行的、廉价的、短暂的、年轻的、浮华的、性感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 头像作为基本元素一排排重复排列,色彩简单、整体单调的一个个女明星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浮躁)不是画的 是印刷品。
《掷铁饼者》希腊著名雕刻家米隆的作品。选取掷铁饼过程中即将使出爆发力前的一个最关键的瞬间动作来造型。倒三角形的构图增强了作品运动的感觉。两手的对称又使雕刻保持稳定感。运动员镇静的面部表情和紧张的肢体形成对比,作品静中有动,富于艺术感染力。
怀素《自叙帖》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美学法则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2、鉴赏方法
要进行美术鉴赏,除了要了解美术语言之外,还要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于如何鉴别、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古今中外美术理论家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方法。如,我国古代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中国绘画)
我们现在对作品的鉴赏往往是从对一件作品的感受感悟开始的,喜欢上之后便希望对其进行分析和理解。这一过程通常分四个环节: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
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
叙述----它是五代时期南唐画院画家顾闳中受李后主之命观察大臣韩熙载家夜宴情景后,凭记忆创作的长幅画卷,它描绘了韩熙载为逃避出任宰相而故意纵情声色的夜生活。画面以长卷的形式表现了夜宴的五个场景:听乐、观舞、休息、清吹、散宴。
形式分析---画家选取不同时间进行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五个片段,把它们组织在同一个片段上,每段巧妙的以屏风隔开,使之具有独立性,又连贯一气。画中人物虽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当。
解释---作者生动地刻画了韩熙载失意颓废、空虚苦闷、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显示了画家对主人公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
评价----此画用笔缜密,线条细润圆劲,设色浓丽沉着,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四)再现性艺术和表现性艺术
再现性艺术:《餐前祈祷》 夏尔丹描绘的普通市民家庭生活的场景。两个小孩坐上餐桌已经准备吃饭,但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吃饭前要做祈祷。画面上的小女儿似乎还不太会做祈祷,她的母亲正慈爱的看着她,好像正要告诉她如何说颂祷词。室内简单朴素的家具、斑驳的墙以及他们的道德修养,体现中下层人民的朴素、真挚。
唐伯虎《王蜀宫妓图》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她们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唐寅创作此画,则旨主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
真实再现当时当地的生活状况让我们了解了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表现性艺术:《带有红黄蓝的三色构图》几何抽象作品,画面由长短不同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块,然后在方格中涂上纯净的三原色,达到方块的平衡和稳定。
《蜗牛、女人、花朵和星星》画面被许多奇怪的、令人担忧的符号及生物形象和人类身体所占据,它们的周围是一些象形文字和一些看上去似乎让人放心却其实不然的线条。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米罗表达了那个社会冲突开始加剧的时代,纳粹主义、西班牙战争,使画家陷入巨大的悲伤。
(五)美术的功能及美术鉴赏的意义
美术的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 李嵩《货郎图》描述中年货郎担来到农村时,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画面上大大小小12个儿童,动态表情各异,生动有趣,布局疏密得体。《人民和总理》是画家周思聪在1978 年创作,表现了邢台地震后,总理第一时间赶去灾区视察慰问。为创作《人民和总理》,周思聪深入灾区,画了大量速写,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这幅作品中的人物众多,总理搀扶着一位白发的老妇人,周边围拢了许多乡亲,男女老少的表情凝重、悲痛,期盼的眼神催人泪下。画面右上方题写着:俺们舍不得总理走,他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如今灾区变成了新村,俺们大伙等啊盼啊,就盼着那一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左下是防震棚的一角。构图上,这块三角形的空白,即使画面不显得拥挤,又更突出了人物群像的中心—总理的形象。
《胜利渡长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部分,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
美术鉴赏的意义:通过鉴赏美术作品,我们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可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思想境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
(六)课外拓展延伸
选取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练习。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鉴赏除了需要“经验”之外,还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门道”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达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确信“知识”的价值。只有在这一课学习中为学生树立了这一价值观,以后的学习鉴赏活动,才能学得有意思、有效率,才能掌握鉴赏的能力。
第二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鉴赏《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4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了具象艺术之后,理解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是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意象艺术的入门,也为学生后续学习较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初中的美术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等视觉艺术中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美术类型。他们能列举出中国画的写实性作品——工笔画,表现性作品——写意画等。但没有认识到意象美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艺术美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不能意识不同形态的作品表达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不懂得“怪异”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艺术观念。高中学生具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 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题学习有研究精神。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美术语言运用于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鉴赏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运用视觉感知和美术知识对意象艺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想象与体验,并与生活相联系,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能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进入教师创设“‘意术’(意象艺术)魅力大家谈”的讨论。根据课前教师布置自主学习课题内容,搜集相关作品资料,围绕“意象艺术的‘真实’与具象艺术的‘真实’”、“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比哪一种更有表现力?”为题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引导自主学习并参与课堂主题性讨论,既检验学生的学习实效,也有利于生成课堂教学。)
2、比较与研究。选择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与前一课学习过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两幅作品进行对比,来说明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异。委拉斯凯兹笔下“教皇”形象那幅凶狠与狡诈的面貌和性格被真实地刻画出来,而培根以委拉斯凯兹的“教皇”为蓝本,两片血淋淋的大肉片被置于肖像左右两侧,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更加阴险恐怖的教皇形象。这幅画所产生的艺术震撼力更为强烈。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形象上反复对比、研究两幅作品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就表现在它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另一个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为此,艺术家就要调动一切手段(常用夸张与变形)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我们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这样,我们可以认定,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的形象。
3、分析与理解。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探究不同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意图。选出有代表性作品作为赏析重点:A、蒙克的《呐喊》主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成长历程,艺术家的论述,美术语言方面进行分析、判断。B、达利的《内战的预感》主要从人体的肢解,打破、重组,画家责任与唤醒无知方面进行感受、体验。C、凡高的《星月夜》主要从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创作激情,色彩表现方面进行想象和评价。D、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主要从艺术家的个性,情感,艺术观,创新方面来理解中国写意画的特点:不求形似,惟取物之意气和神韵,笔墨只是画家寄情之物。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相关作品资料谈个人对作品的见解,教师再做小结。指出意象艺术是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密切相关的。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越“怪异”。在赏析凡高作品时教师介绍了凡高选择别人没有画过的向日葵作为自己主攻的项目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
多角度地从不同的侧重点去分析理解作品,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帮助学生厘清意象艺术的“怪异”现象与艺术家观念的关系。而教师介绍凡高确定自己主攻方向的事例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4、三分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要完成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知识梳理。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决,或个人对作品的看法提出来与教师交流。三分钟质疑创设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能将自己的疑惑问题提出来要求教师解答;
另一方面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联想与体会。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地方就存在着意象艺术美的形象,只是我们不经意去发现它。比如说;毕加索从废弃物中挑选出自行车把和椅座,将两者组合起来,创造出一件《牛头》的装饰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生活中的意象美的种种形象……
之后,教师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资料,以及天空漂浮云彩的影像。接着,朗诵一段散文“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他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要求学生以文学作品或图像资料为素材,运用形象思维创作一幅简单的意象艺术作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意象艺术的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 准备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课程资源,主动参与交流。
二是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美术类型的艺术特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研究的方法。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他们能独立探究解决。例如:在比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分辨出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意图,以及影响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这种学习方式直观、感受快、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愿望。
三是通过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比如:讲述凡高选择向日葵作为自己研究目标获成功的事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也说明了艺术家心里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引起共鸣。
四是通过倡导学生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意象艺术形象,并动手创作,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心灵轨迹,尝试创作的滋味,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而朗诵散文,创设艺术情境,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另外,课堂教学中的三分钟质疑,虽然时间不长,但让学生当场质疑却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有了问题,教师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通过当场反馈教师才能知道教学预设的目标是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共存,会让教学变得更实际和有意义。如:在本课质疑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意象艺术都采用变形与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问题就提醒了我,界定意象艺术不能以表现方式作为评价作品类型的唯一标准,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意象”相对于“实象”,它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因此,意象艺术也可以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见不到的形象(情景)。例如:石涛的中国画《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一例。这幅作品看上去像一幅具象艺术的作品,实际上它属于意象艺术。当然,在一节课里就要让每一个学生一下子就把意象艺术弄得一清二楚也是有困难的,需要针对学生的认识,在今后的美术课程学习中,不断深化知识面,提高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三篇:美术鉴赏——原始人的创造教学设计
原始人的创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美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中国与西方原始艺术的多种形式。
3、探讨原始艺术与原始人观念之间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原始美术作品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远古美术的愿望及对美术的热爱。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促进学生多元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原始人的审美观念;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的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笔记本、笔、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教师:通过欣赏教材图片,可以初步了解到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原始社会的人们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掌握了较复杂的手工技术,创造出了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除了我们看到的陶器之外,原始社会的人们还会制作些什么美术作品呢? 展示出问题:
①原始人希望他们的生活用品美观一些,如何在彩陶上进行装饰? ②我们会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或者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物品,那原始人呢?你觉得课本哪些范例可以说明对原始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③原始人在制作生活用品的时候,除了希望它们美观,还希望它们的造型和功能符合他们的生活要求,举例说明。
④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大玉琮是否说明了原始人类的某些观念和信仰? ⑤你认为中国的“龙”这种图形最早有什么作用? ⑥你认为女性在原始时代的地位重要吗?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提问:通过阅读课教材,我们可以知道原始社会的美术作品除了陶器,还包括玉器、雕塑以及岩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大家能不能不能作出合适的答案。
展示问题,分别让各小组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①原始人希望他们的生活用品美观一些,如何在彩陶上进行装饰?(彩陶上的装饰纹样,自然界的一些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用点、直线、曲线、圆形等最简单的几仃图形加以组合,创造出饱满而富有韵律感的图案)。
②我们会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或者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物品,那原始人呢?你觉得课本哪些范例可以说明对原始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人面鱼纹盆----是否是反映遥远的图腾信仰,玉器----原始图腾符号,彩塑女神像----渴望自身繁衍的祈愿)
③原始人在制作生活用品的时候,除了希望它们美观,还希望它们的造型和功能符合他们的生活要求,举例说明。(尖底瓶、白陶规)
④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大玉琮是否说明了原始人类的某些观念和信仰?(见课本14页:倒梯形的羽冠人纹是夸张变形了的人形图案。它可能是当时紧成熟的图腾形式,即以人形为原型的图腾。)展示玉琮(cóng)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gǖi)、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种玉礼器,古代人谓之为“六瑞”。
⑤你认为中国的“龙”这种图形最早有什么作用?(图腾)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此玉龙属红山文化。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⑥你认为女性在原始时代的地位重要吗?为什么?(种族繁衍,红山文化女神像、孕)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在中国上古时代,促使先民创造各种形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巫术。如玉琮、良渚文化墓地的?五器、彩塑女神头像。2.原始图腾。如红山文化的玉龙雕像。3.实用性与装饰性。如彩陶制品及表而装饰。4.生殖崇拜。如红山文化的孕妇像。
陶器的产生: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
展示彩陶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彩陶图案装饰纹样)。
1、分别展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仰韶文化特点:仰韶文化的彩绘纹样大多画在最显眼的位置上,质朴明快,绚丽多彩。马家窖文化特点:装饰面积更大,纹样繁密,回旋多变。
2、大汶口文化 彩陶。
通过彩陶图片的展示,总结中国的彩陶的艺术特点:
1、以意写形
2、彩陶图案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
3、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
4、彩绘纹样与造型的完美结合
5、单纯强烈的艺术风格 然后针对彩陶的特点展示图片,然后让学生进行辨别分类。
学习活动:参考原始彩陶作品装饰纹样,装饰器皿。
学生进行创作,进一步研究彩陶纹饰的形式演变规律。
a、学生观察彩陶图案,展示一些图例。
b、定出图案的骨架。
c、学生创作。
三、对活动以及课程进行总结
①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
②课堂小结:人类的文明是无数代人辛勤积累的结果,而原始美术就是我们现代美术的源头,原始人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凝聚了原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的辛勤劳动。这些美术作品向我们揭示了原始人的生存秘密。通过这些原始美术作品的欣赏我们应当理解了美术这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四、课外拓展:收集一些西方国家原始美术作品,思考: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还是起源于巫术?
第四篇: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 本: 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 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世俗题材 长卷构图形式 难 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板书:乐
学习新课:PPT《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板书:吃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板书:喝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板书:玩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用心
爱心
专心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五篇:《美术鉴赏》教学教案
《美术鉴赏》教学教案
(2005年2月修订)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安排
“美术鉴赏”是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要求,面向全院各系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本课共36学时,2学分,授课方式基本上借助多媒体边讲解边演示。教学时一方面系统介绍关于美术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能力的教育。
本门课安排一次作业,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考试采用当堂开卷的形式,题目为讲授过的内容(占期末考试内容总量的60%)和具体分析若干幅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占期末考试总分的40%)。
本课现在尚无可直接使用的教材,在教育部统编教材没有到位之前,先采用授课教师自编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以后再慢慢完善。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课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1 提高艺术素养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较完整地掌握艺术中的具体门类——美术的理论体系,了解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发展历史,美术的一般特征,美术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古典美术与现代美术(亦包括后现代美术)的异同,欣赏世界美术宝库中的经典作品等,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开阔思路。2 陶冶审美性情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一个会审美、懂艺术的人,一个道德水准提高、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以丰富、情趣得以升华的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学会鉴赏评论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艺术原理和艺术规律科学地评价不同美术作品的文野优劣,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能力。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的基本特征;什么是美术,人们对美术的含义的不同理解,美术的基本特征与具体分类等。绪论部分授课需用2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
一、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定义说明:
1.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具体的反映
3.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具有典型性与集中性 4.艺术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物化表现 5.艺术必须以美吸引人,以情感染人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1.形象性
2.审美性 3.情感性 4.典型性 5.真实性
第二节 什么是美术
一、美术的含义
1.对“美术”的不同认知: ①“泛美术”观点
凡是用艺术的方法对现实进行的形象化创作,都叫做美术。②“小美术”观点
美术就是绘画。③“大美术”观点
美术是艺术中的一个部类,它的特点就是美目,即通过看来欣赏和把握的艺术。我们这里所讲授的“美术”即大美术。2.美术的定义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二度或三度空间的范围内展示美的形象,并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①在艺术分类学中,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②在形象的塑造上,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③在创作的手段上,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二、美术的分类
在所有艺术门类当中,美术是最庞大、最复杂的一个门类。1.按照美术的品种部类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六大品类:①绘画;②建筑(包括园林);③雕塑;④书法;⑤摄影;⑥工艺美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实用美术)。2.按照美术的社会功能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两大类:①观赏性美术;②实用性美术。3.按照美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两种:①再现性美术;②表现性美术。
思考题:
1.什么是艺术,如何理解艺术的定义? 2.艺术的基本特征?
3.什么是美术,美术中包括哪些艺术种类?
第二章 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内容,题材和主题在美术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美术作品的内形式和外形式,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物质要素,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等。做到不仅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手法和技巧,更能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本章授课需用5学时,其中第一节和第二节各用2学时,第三节用1学时。
第一节、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关系
一、美术作品的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指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也包括艺术家对这些生活及故事的认识与评价。
这里,“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称为题材; “艺术家对这些生活及故事的认识与评价”,称为主题。主题和题材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两大基本要素。1.题材:
题材是艺术作品中直接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有所感动而选取来予以加工表现的生活材料。题材分广义与狭义两种: ①广义题材是艺术作品描写的生活的基本性质和大体范围。②狭义题材是对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体现,是艺术家对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动,从而有意识地选取、提炼、加工过的生活材料,是经过艺术家的感情“过滤”之后的生活。2.主题:
主题是作品内容中的主导因素,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和揭示出来的主要思想内涵。主题通过题材而体现,主题又叫“主题思想”、“中心思想”、“题旨”等。3.主题和题材的关系
二、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用来表现美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1.内形式:
是内容的各个要素的内在排列结构和组合方式,它包括结构、艺术语言和体裁。①结构:是按照主题的要求对题材进行的组织和剪裁。②艺术语言:是题材的表现手段,即怎样去表现题材,它包括:写实的语言、夸张的语言、隐喻象征的语言等,现代艺术的出现还增加了抽象的语言。③体裁:艺术作品完成之后的整体表现形态。2.外形式
即美术作品的外观,在“形式美”当中具体分析。
三、美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3.不同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往往有不同侧重点。
第二节 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
一、色彩要素
美术作品中色彩的使用和划分 1.按照色彩所造成的视觉效果分 ①三原色:红、黄、蓝; ②三非色:黑、白、灰; ③金银色。
2.按照美术作品的设色需要划分 ①光源色 ②固有色 ③环境色 ④空间色
3.按照人对色彩的心理反映划分 ①冷色、暖色; ②近色、退色; ③中性色。
二、点线面要素
1.点:视觉艺术的最小单位。点的轨迹构成物体的线,点的集中构成物体的面。点连接的实线具有实体的确定性,点勾勒的虚线具有某种关系的暗示性。2.线:点移动的轨迹,也是面的分界线。线可分: ①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 ②曲线:有波状线、蛇形线、弧线等; ③折线:有锐角、直角、钝角等。
3.面:点的聚集或线的密布,是造成物象立体感的重要因素。
三、空间要素
空间艺术在表现对象时的突出特征
1.静态性:凝固为一个静止的瞬间,即“瞬间永恒”; 2.突现性:欣赏者可一览全部形象;
3.外在性:将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形象;
4.暗示性:用暗示的方法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
四、构图因素
构图是艺术家将若干个别的或局部的形象及符号合理安排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之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手法。
中国传统绘画中将构图称为“章法”、“布局”和“经营位置”。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构图有: 1.三角形构图(∧):具有坚实稳定的感觉; 2.对称性构图(+):具有沉静平衡的感觉; 3.平行垂直构图(≡、⊥或‖):具有安定规整的感觉; 4.楔形构图(∠):具有广阔深远的感觉; 5.圆形构图(Ο):具有旋转流动的感觉。6.倒三角构图(∨):具有动荡不安的感觉 7.S形构图(S或∽):具有行进变化的感觉
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一般为散点式构图和九宫格构图。
第三节 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
一、比例与尺度;
二、对称与均衡;
三、对比与调和;
四、节奏与韵律;
五、反复与连续;
六、多样与统一。
思考题:
1.具体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 2.具体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
3.空间艺术所表现的对象突出特征? 4.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构图形式 5.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
6.能具体分析某一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特征、构图等
第三章 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美术作品中最重要的部类 — 绘画的基本知识,包括什么是绘画、绘画的分类、中国画的特点、西方画的特点以及中、西方绘画比较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对绘画艺术的技法有初步理解。本章授课需用5学时,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3学时。
第一节 绘画的定义与分类
一、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特有的艺术语言,在二度空间(即平面)的范围内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造型艺术。
我国晋代的陆机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二、绘画的分类 1.从体系上划分: ①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中心的东方绘画体系; ②以欧洲传统油画为中心的西方绘画体系。2.从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上划分: 绘画分为:①中国画;②油画;③水彩画;④水粉画;⑤粉笔画;⑥版画;⑦壁画;⑧素描等。
3.从绘画的题材、内容上划分: 绘画可分:①宣传画(招贴画、广告画);②年画;③连环画;④漫画;⑤组画;⑥插图等。
第二节 绘画的特点
一、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 1.工具材料上:
西方的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厚布、木板或硬纸板上画成,这种画的特点是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画中的物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油画颜料覆盖能力很强,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创作中精益求精的条件。2.审美趣味上: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的完美结合,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西方绘画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注意结合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的科学成果,使作品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3.表现方式上:
西方绘画主要通过光和色来展示物象,人或物与周围环境的区分,主要靠不同光色的团、块、面、来完成。
二、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1.在工具材料上:
中国画往往采用特制的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宣帛上作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对象;“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的专有术语。笔法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 墨法有:
①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墨分六彩:焦、浓、重、淡、清、白); ②墨用五时:新、陈、宿、退、埃; ③墨有五质:枯、干、润、湿、离; ④墨显五度:死、实、虚、渺、无。⑤墨遵四法:烘、染、泼、积……。材料有:
宣纸:有500余个品种,主要分生宣(适宜画写意山水);熟宣(适宜画工笔重彩)。宣帛
2.在构图方法上:
中国画不受“焦点透视”的限制,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又叫“可移动的远近法”,即艺术家站在不定点上,随心所欲地选择主体与对象间的距离与角度。3.在章法形式上:
中国画讲究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的有机结合。4.在审美意识上:
中国画重视物象的内在精神和作者的主观情感。5.在分类方法上:
主要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或曰小写意)画三种
三、东西方绘画的区别:
1.中国画尚意,西洋画尚形;
2.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洋画重再现、重理性;
3.中国画有时空转换的随意性,西洋画严格遵守时空界限; 4.中国画以线条来勾勒形体,西洋画以色彩来填充形体。
思考题:
1.绘画的含义与分类
2.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3.中、西方绘画的视点有哪些不同
第四章 西方传统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西方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代表人物、艺术观点、创作手法、经典作品等,并能对以上人物和作品进行评价。本章授课需用8学时,其中第一节之作简介,第三节和第五节各用1学时,其他节各用2学时。
第一节 文艺复兴以前的绘画
西方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的岩洞壁画。这之后还有:
一、古希腊的瓶绘;
二、古罗马的壁画;
三、中世纪的拜占廷美术;
四、西欧蛮族美术;
五、罗马式美术;
六、哥特式美术等。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
一、莱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艺术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齐名,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1.特点:
思想深刻,内容含蓄,富于理智,追求创新,更具精神的感染力。2.代表作: ①《岩间圣母》(1483-1493),借歌颂神来赞美人,是人世间幸福家庭的写照; ②《最后的晚餐》(1495-1497),突出了耶稣的镇定、安详和慈悲的性格以及犹大的狡诈、阴毒和胆怯的嘴脸。特别是犹大既在众人之中,又被隔离出来的画法是前所未有的。③《蒙娜丽莎》(1503-1506),用“薄雾法”展示了蒙娜丽莎“斯芬克斯式的微笑”。
二、米开朗基罗·波那罗蒂(1475-1564年,意大利):
雕塑家、画家、建筑学家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之一。1.特点
形体雄健,动感强烈,笔法夸张,气势磅礴,富有精神的震撼力。2.代表作:
①《创世纪》(1508-1512年),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所作的天顶组画。共9幅,最著名的是其中的《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创造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最完美的上帝和亚当的形象。②《最后的审判》(1535-1541年),画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祭坛的墙壁上。特点为圆形构图,已经有了最初的巴洛克艺术的味道。
三、拉斐尔·桑齐奥(1483-1520年,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之一,最崇拜和画家是达·芬奇。1.特点:
拉斐尔的画不像达·芬奇那样深湛、含蓄和富于理智,也不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雄伟、强健和躁动不安,拉斐尔的画具有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感、优雅的形体、宁静的气氛与和谐的造型,具有精神上的安定感。2.代表作: ①《雅典学院》(1508年),这是为罗马梵蒂冈宫绘制的三连作之一,《雅典学院》代表哲学,象征真;《巴尔纳斯山》代表艺术,象征美;《圣典争论》代表神学和法律,象征善。②《西斯廷圣母》(1515年),圣母被描绘成意大利平民妇女的形象,气质高贵而不高傲,性格善良而不软弱,富于理智而不失柔情,被誉为最美的圣母像。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绘画
一、威尼斯画派 1.产生及特点
产生与十五世纪,极盛于十六世纪,创始人为贝利尼一家:父亲亚可波·贝利尼;长子贞提尔·贝利尼;次子乔凡尼·贝利尼。
特点:画面热情欢乐,情节富于想象,色彩丰富艳丽,调子活泼明朗,充满装饰意味,是华美灿烂、生机盎然的人生幸福的颂歌。2.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年,威尼斯):
威尼斯早期最卓越的画家。画风豁达宁静,真挚自然。喜爱描写风景并将其诗化,擅长画圣母子,以此表现人世间母子之情。
代表作:《俄狄浦斯》、《诸神之宴》、《乔凡尼·埃真像》等。3.乔尔乔内(1478-1510年,威尼斯): 乔凡尼·贝利尼的学生,与同学和朋友提香一起,标志着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到来。
代表作:《牧人贺圣》《战争中的圣母子与两圣徒》《暴风雨》等。其中《暴风雨》使风景不再是人物或故事的陪衬,而成为画面独立的主题。开创了西方风景画的先河。
4.提香(1490-1576年,威尼斯): 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除画坛三杰之外最有成就和影响的画家,他的画作壮美豁达,热情奔放和富于想象,特别是着色彩非常讲究,仿佛光与色的交响曲,被称为“使用色彩作画的巨匠”。
经典作品:《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其他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照镜子的维纳斯》、《查理五世骑马像》、《基督下葬》、《酒神》、《赞美》、《红衣主教彼特罗·本博》等。
二、尼德兰画派
主要奠基人为胡伯特·凡·埃克(1379-1426年,尼德兰)和杨·凡·埃克(138?-1441年,尼德兰)兄弟。
贡献:将胶与粉状颜料调和的“胶粉画”改为油脂与颜料调和的油质画,使运笔更加流畅,真正意义上的油画由此诞生。主要作品:《受胎告知》等。
三、勃鲁盖尔(1525-1569年,尼德兰): 1.特点: ①欧洲第一个在绘画中自觉而大量地描绘农民生活形象的画家。人称“农民勃鲁盖尔”; ②用色简单鲜亮,主要是红色、黄色、蓝色、黑色、白色; ③形象夸张滑稽,不大讲究透视和比例; ④喜爱用平光,很少描绘物象的投影; ⑤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正义感和战斗性。2.代表作: ①《农民家的婚宴》(1567年左右); ②《农民舞蹈》(1567-1568年)。
第四节 十七世纪的绘画
一、委拉斯凯兹(1599-1660年,西班牙): 西班牙十七世纪最著名的绘画大师。1.特点: ①形象上:早期画风受拉斐尔影响,成熟期的作品具有提香的风格,画面宁静和谐; ②作品的表现方式是现实主义的,内容大多是下层劳动者,把民间的生活景象带到宫廷绘画中来。③擅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戏剧性冲突。
2.代表作 ①《三贤来拜》:画出了妻子和女儿的形象,是人世间母女之情的写照; ②《纺织女》(1657年):背对观众的身穿白色上衣粗布蓝裙的少女,被誉为“欧洲绘画史上第一个最美的劳动妇女形象”。大量采用了对比手法:老年织工与青春少女的对比,明亮厅堂与幽暗工作间的对比,劳作的织工与悠闲的贵族的对比,神话故事与现实的对比。③《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三角形构图,画出了教皇外强中干的本性;
二、彼得·保尔·鲁本斯(1577-1640年,佛兰德斯): 被公认为欧洲画坛的无冕之王。1.特点: ①巴洛克风格绘画的开创者; ②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擅长描写男性人体的画家; ③创造了“牛奶与血”的女性肌肤上色法; ④善于展示充满活力的人体,剧烈冲突的情节,富有律动的节奏,强烈饱满的色彩和欢乐感人的情绪,具有独特的装饰性。2.代表作;①《劫持吕西普的女儿》(1617年):“牛奶与血”的肌肤着色; ②《画家和他的妻子》:着装华美讲究,画面细腻逼真。
三、伦勃朗(1606-1669,荷兰):
十七世纪荷兰画派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者,是公认的肖像画、历史画、风景画和风俗画大师。代表作: ①《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成名之作; ②《夜巡》(1642年):采用厚涂法,人称伦勃朗技法,此画是伦勃朗命运的转折点。③《戴金盔的人》(1650年):用明暗对比和明暗渗透的笔法描绘金属光泽,被称为“素金色黑暗”。④《自画像》(1668年):采用铜雕法绘制了金光灿烂的形象。
第五节 十八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
一、特点:
追求消闲的趣味,淫欲的肉感,艳丽的色彩和繁复的装饰。它的标准是画面的优美华丽,而不是其思想内容。
二、代表人物:
1.华多(1684-1721年,法国): 罗可可艺术的创始人。
代表作:《惜别西苔岛》(1717年)2.布歇(1703-1770年,法国):
继华多之后将罗可可艺术风格发展到顶点的画家。
代表作:《狄安娜出浴》《蓬巴杜夫人》《绘画的寓言》 3.弗拉贡纳尔(1732-1806年,法国):
将华多的优雅欢宴的贵族风情和布歇的男欢女爱的牧歌题材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从而将罗可可艺术的装饰主义和色情风格推向极致的画家。代表作:《秋千》(1766年),《捉迷藏》。
第六节 十九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与罗可可艺术针锋相对,最初具有进步意义。十九世纪初,古典主义开始成为讨好贵族的工具,形式变得僵死,内容变得空虚,离现实越来越远。1.特点: ①内容上:选择历史题材,并借用这些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 ②形式上:仿效古代的技法,重视雕塑般的人物形象,忽视色彩的丰富多样性。2.代表人物: ①达维特(1749-1825年,法国): 古典主义的先驱。
代表作:《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1805-1807年)。②安格尔(1780-1868年,法国): 将古典主义推向艺术巅峰
代表作:《土耳其宫女》:拉长了人物的腰肢,使人物显得更加纤细、修长。
二、浪漫主义
兴起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表现为对美好世界、安宁生活的幻想。1.戈雅(1746-1828年,西班牙): 浪漫主义艺术的奠基人。
代表作:《波萨尔像》(1806年);《查理四世一家》;《1808年5月3日的枪杀》;《穿衣的玛哈》;《裸体的玛哈》等。2.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法国):
代表作:《自由领导着人民》(1830年);《希柯岛的屠杀》等。
三、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
1.米勒(1814-1875年,法国): 代表作:《播种者》(1850年)(已失);《拾穗》(1857年);《晚钟》(1858年)。
由于三幅画的主题和题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又都以田间劳动为场景,因而被称为米勒“农民题材三连作”。
2.库尔贝(1819-1877年,法国):
代表作:《石工》(1848年左右);《画室》(1855年)。3.卢梭为代表的巴比松派。
思考题:
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坛三杰”是哪三位画家,他们的创作手法有哪些不同 2.勃鲁盖尔绘画的特点
3.评述罗可可艺术的产生、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4.分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的不同特点、长处和不足 5.能对介绍过的画家的所有经典作品进行分析
第五章 印象主义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印象派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了解印象派的主要观点和创作手法,印象派的分类、发展和分化,为研究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创作手法寻找依据。本课需用6学时,第一节和第三节各用1课时,第二节和第四节各用2学时。
第一节 印象主义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一、印象派的产生
印象主义亦称印象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约1866年前后),在手法与风格上仍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体系,但对传统绘画有了种种更新,为现代主义绘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印象派的主要观点:
印象派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于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和色彩。离开了光与色这两大要素,世界就不存在。画家要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应当主
要在光和色的效果上下功夫。而具体的对象和事件,它们自身的意义是不重要的,它们不过是画家表现光与色的媒介和道具而已。
所以,在印象派画家看来,社会生活题材远不如自然风景更有吸引力,即使描写了生活,画面上的人物和背景也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人物不是突出于环境当中,而是凭借光与色的效果溶解在环境之中。
第二节 早期的印象主义
一、爱德华·马内(1832-1883年,法国): 1.特点: ①从创作上体现印象主义观点的第一位画家。②以淡雅明净的色调和轻逸潇洒的笔触,来描写对象给予画家的瞬间印象,不大注意体积、质感、透视等。③第一个打破了肖像画必须对对象进行逼真描写的禁律,开阔了肖像画的新思路。④从不参加印象派画展,与印象派的联系是精神上的。2.代表作: ①《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排斥主题,为了形和色的目的而画画,为了色彩去描绘对象,而不是依据对象去寻求色彩; ②《女神游乐场酒吧》(1881年):被称为“不可辨识之谜”。
二、克罗特·莫奈(1840-1926年,法国): 1.特点: ①把印象主义的外光理论,通过艺术创作不折不扣地加以实现的人。②绘画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画面艳丽的色彩和鲜明的光感,然后才是模糊不清的物象。
2.代表作: ①《日出·印象》(1874年左右):印象主义以这幅画而得名; ②《草垛(系列)》(1888-1891年); ③《睡莲》等。
三、毕沙罗(1830-1903年,法国):
印象派当中“先知”式的长者,点彩派的鼻祖。
代表作:《巴黎卡胡塞尔广场》;《戴草帽的村姑》;《红色屋顶》等。
四、德加(1834-1917年,法国):
口号:“我需要人为的生活”。其“外光描写”主要描摹室外照进屋内的自然光和舞台上的灯光。
代表作:《四位舞衣》;《歌剧院的舞蹈练功房》(1872年);《蓝色舞衣》等。
五、雷诺阿(1841-1919年,法国): 擅长画人物肖像,特别是妇女和儿童。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当中第一个细腻地描绘人物模糊形象的画家。代表作:《包厢》(1872年);《露天音乐会》:
第三节 新印象派(点彩派)
将色彩分解为一个一个色点作画的艺术流派
毕沙罗是点彩派的鼻祖,但真正创造了点彩派技法的是修拉。
一、修拉(1859-1891年,法国): 1.特点: ①回避一切轮廓线,将所有物体都分解成五颜六色的斑点,由斑点聚集成“色面”,整个画面中各种物体的区分没有一处是依靠线条来完成的。②形象模糊不清,一般在六英尺以外才能借助视觉的整合作用将色点理解为画面。③形象和造型被最大限度地消弱了。画面中的人物像木偶一样缺乏情感与个性。2.代表作:《大碗岛的假日》;《翁夫勒尔的灯塔》;《诺曼底贝桑湛海景》等。
二、西涅克(1863-1935年,法国): 1.特点:
西涅克与修拉手法类似,但也有两点不同: ①修拉用的是色点点上去的,西涅克多用小色块抹上去; ②修拉用色较多,而西涅克基本上只使用三原色 2.代表作:《马赛港》等。
第四节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前奏,也有人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如:
塞尚—立体主义; 卢梭—超现实主义; 高更—野兽主义;
凡高—表现主义。
一、保罗·塞尚(1839-1906年,法国): 1.特点: ①追求“我心灵的作品”,倡导“永恒的形和坚实的结构”,即根据自我的需要和感觉,用厚重清晰的轮廓和简单的几何图形描摹对象。②他的“几何程式构图法”影响和启发了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和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派的艺术追求。
2.代表作:《玩扑克者》;《静物》等。
二、亨利·卢梭(1844-1910年,法国): 1.特点 ①被称为“朴素派画家”,绘画没有章法,不讲究基本功,有一种特有的质朴与天真; ②喜爱描绘自己梦幻中的世界,如:“卢梭的热带风情”; ③平面性,缺乏立体感; ④人物多臃肿可笑。2.代表作:《激发诗人灵感的女神》;《森林里的约会》;《赤道丛林》;《梦》等。
三、保罗·高更(1848-1903年,法国): 野兽主义的奠基人。
代表作:《塔希提岛的妇女》(1898年);《自画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902年)等。
四、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荷兰): 1.特点: ①喜爱用条形笔触,从下向上运笔,②不允许任何宁静的气氛,情节和画面躁动不安,③喜爱用蓝色和黄色,特别是喜爱用“烙黄”,2.代表作:《吃马铃薯的人》(1885年);《唐基老爹》(1887年);《割耳后的自画像》(1888年);《向日葵》(1889年);《加歇医生像》(1890年);《麦田与乌鸦》(1890年)等。
思考题:
1.印象派的艺术观点,早期印象派对传统绘画的背离 2.点彩派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观点 3.评述塞尚的艺术观
4.卢梭、高更、梵高等后印象派画家绘画的创作手法
第六章 西方现代派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方现代派绘画是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流行的新型画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否定传统绘画的一切法则,力图创造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新的艺术体系。本章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派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现代派的艺术主张,不同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观点和绘画手法,开阔眼界,提高鉴赏和评判能力。本章需要6课时,其中第一和第二节2课时,第三和第四节2课时,第五、第六和第七节2课时。
第一节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一、现代派绘画的产生 1.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2.自然科学的进步 3.阶级矛盾的激化 4.艺术观念的更新
二、现代主义的艺术观
1.否定传统的艺术本质论,认为人的直觉体验即艺术; 2.否定艺术的具体形象性,认为音乐化表现即艺术; 3.否定艺术的审美特性,认为丑即艺术;
4.否定艺术反映生活的典型性,认为生活本身即艺术; 5.否定艺术创作的结果论,认为行动过程即艺术;
6.否定艺术的逻辑性,认为人主观情感的随机表露即艺术。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马蒂斯与野兽主义
一、野兽派的产生及观点:
产生于1905年,代表人物:亨利·马蒂斯
野兽派艺术家认为,绘画的目的不是说明事实,没有必要去忠实地描写客观事物的形象,而应当去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客观对象本身的性质,对艺术家来说毫无意义。画家应该是强烈的个性所有者,应该只按照自己的主
观意图去作画,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不必考虑画面上的物体与真实的物体在形象和色彩上是否吻合。
色彩上,一般喜欢将不经调和的原色直接涂在画布上,特别是被称为信号色的红黄绿色,更是他们经常直接使用的颜色。通过色调来达到鲜明刺激强烈的效果。
构图上,野兽派追求的是单纯化、简约化,构图十分精炼。一切细节都会毫不犹豫地省略掉,而原本平滑的曲线也会变成粗重夸张的直线。
二、马蒂斯(1869-1954年,法国): 1.特点:
色彩强烈,形体夸张,线条粗野,具有一种放荡不羁、不受束缚的野性。
2.代表作:《豪华。宁静与享乐》(1904年):带有印象派痕迹;《戴帽子的妇人》(1905年):“野兽主义”因这幅画而得名;《马蒂斯夫人》(1905年):新的用色观念和造型方法;《舞蹈》(1910年);《抬起双臂的女奴》等。
第三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一、立体主义的产生及观点 产生于1908年。
立体主义是在野兽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早期的立体主义带有一些野兽派和痕迹。立体主义刻意追求的,不是色彩的强烈与单纯,而是传统的造型结构。历来的绘画都是从二度空间的角度观察事物并加以描绘,而立体主义认为,这种描述方法是不真实的。因为物体在空间的形态并不止一个立面,而是很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得到不同的视觉形象。绘画要完整地展现事物的整体状貌,就必须采用“解构”再“重构”的手法,打破物体本来的自然形态,运用几何语言把它分解为许许多多不成形体的碎片,再根据画家的主观意图将碎片重新整理和装配起来。这就构成了具有一定的抽象意味的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是抽象主义的前身。
色彩上,立体主义除使用红、黄、蓝、绿等基本色外,还特别喜爱黑色、白色、灰色、棕色等,他们不讲究画面的装饰性,而是突出几何形体的清晰度和硬度。
三、巴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裔法国人): 绘画生涯分期及不同时期代表作: 1.蓝色时期(1901-1904年):
较多接触下层劳动者及他们的贫困生活,画面充满忧郁和悲哀的情调,以蓝色调为主。
代表作:《人生》(1903年)。
2.粉红色时期(1905-1906年):
第一次婚姻使他性情开朗起来,他以轻盈优雅的线条取代了以往沉重扭曲的线条,以温饱富足的形象代替了从前穷困潦倒的形象,以轻快温柔的粉红色代替了沉重压抑的深蓝色。
代表作:《情人》;《江湖艺人》等。3.野兽主义即黑人雕刻时期(1906年):
毕加索画风的过渡时期。喜爱粗犷野性的形象和原始古朴的灰褐色。代表作:《斯坦因画像》(1906年);《手持调色板的自画像》(1906年)。4.立体主义时期:(1906-1916年): 分四个阶段: ①立体主义诞生时期(1906年):
代表作《亚威农的姑娘》(1906年),被称为“立体派宣言”。②塞尚立体主义时期(1907-1909年): 崇尚塞尚风格的静物画。③分析立体主义时期(1909-1912年):
在分解对象和抛弃色彩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代表作:《伏拉像》;《诗人》(1910年);《卡恩维勒肖像》(1910年)。④综合立体主义时期(1912-1916年):
代表作:《持乐器的男人》(1912年);《穿衬衫的妇人》(1913年)。5.古典主义与立体主义交织时期(1917-1924年):
代表作:《海滩上奔跑的两个女人》;《三个乐师》(1921年)。6.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45年): 代表作:《三个舞蹈者》(1925年);《镜前少女》(1932年);《少女(梦)》(1932年)、《海滩上的人像》(1937年);《格尔尼卡》(1937年)。7.多种风格混合时期(1945年以后): 代表作:《公牛》(1946年)。
第四节 未来主义
产生于1909年的意大利,与立体主义几乎同时。代表人物: 波丘尼(1882-1916年,意大利); 巴拉(1871-1958年,意大利); 卡拉(1881-1966年,意大利)等。1.观点与特点:
竭力赞扬革命之美、战争之美、**之美、现代技术和运动速度之美。曾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有一定的破坏性甚至反动性。
艺术上,认为时代是不断前进变化的,生活也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艺术也就不应当是静止的、停滞的和瞬间的现象,而应当充分表现出物体的力感、运动感和速度感,表现画家对于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观察而获得的连续印象。未来派的名言:“疾走的马岂止4条腿,20条也不止。” 2.代表人物和作: ①波丘尼:
代表作:《城市的兴起》(1910年);《美术馆里的骚动》(1909年)等。②巴拉:
代表作:《快速飞翔》(1913年);《女人与狗》(1912年);《路灯:光的研究》(1909年);《沿着阳台奔跑的孩子》(1912年)等。③卡拉: 代表作:《无政府主义者加利的葬礼》(1910-1911年);《爱国庆祝会》(1914年)等。
第五节 超现实主义
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1.产生:
超现实主义一词的最早运用是在1917年,而它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的艺术流派是在1924年。
1925年,第一届超现实主义画展举办,参加者有基里科、恩斯特、米罗、毕加索等人。2.观点:
超现实主义认为,人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物质世界,一个是非现实的、人的心理和精神的世界。而心理精神世界也包括两部分:意识现象和无意识现象。意识现象所遵循的是继发思考法则,它来自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它虽然符合逻辑,并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对应,但它却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无意识现象所遵循的是原发思考法则,它是与生俱来的,是真实可信的自我。艺术的超现实主义,就是超越现实的物质世界的限制,去表现那种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在艺术家心理和精神世界当中真实地反映出来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现象。
二、约安·米罗(1893-1983年,西班牙): 1.生平与评价:
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方式进行思维,用儿童的手法从事创作。画面很幼稚也很具有装饰性,被誉为“把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揉为一体的大师”。主要表现儿童的无意识现象。2.绘画生涯: ①探索和准备时期(1918-1924年):
代表作:《站立的裸女》(1918年),带有很深的野兽主义痕迹。②超现实主义时期(1924-1934年):
代表作:《农场》(1921-1922年),《耕地》(1923-1924年),有卢梭的影子.③野蛮绘画时期(1934-1944年):
代表作:《绘画》(1934年),《坐着的女人》(1939年)。④星座绘画时期(1944-1948年): 代表作:星座系列。⑤自动绘画时期(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代表作:《绘画》(1953年),《自画像》(1960年)。⑥月亮女人和鸟时期(70年代以后)
《红翅膀的蜻蜓围着彗星盘旋》;《人向鸟投一石子》;《蜗牛、女人、花和星星》。
三、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年)1.生平: 2.特点: ①善于用写真的方式表现子虚乌有的梦境
代表作:《飞舞的蜜蜂所引起的梦》(1944年);《原子的丽达》(1949年);《内战的前兆》(1936年)。②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或者说表现人的性欲 代表作:《凄惨的游戏》(1929年);《性感的幽灵》(1932年)。③用时空转换的方式同时表现意识与无意识这两个世界的内容 代表作:《公寓式梅·维斯特头像》(1934-1935年);《达利幻觉中的林肯》(1976年);《变成谈话中三人的委拉斯凯兹肖像》(1974年); ④用现实中的事物和它的影子表现相同轮廓的不同内容
代表作:《倒影变大象的天鹅》(1937年);《那咯索斯的变形》。
第六节 抽象主义
又叫“无具体对象的艺术。泛指儿十世纪初产生的一种反对模仿自然和再现自然的绘画风格。
一、主要观点:
认为艺术的使命不是反映现实的表象,而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艺术家对事物本质的感受。因此,他们拒绝在绘画中描写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抽象主义的大体形式有两种:
一是将自然的外貌约减为最简单的形式,一般称为抒情抽象或热抽象; 二是不以自然形貌为基础的艺术构成,一般称为几何抽象或冷抽象。
二、康定斯基(1866-1944年,俄国)的抒情抽象(热抽象): 1.艺术观点:
康定斯基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好比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顶端是精神贵族(知识阶层),下端是平民百姓。精神贵族有着强烈的文化艺术需要,而平民百姓是没有这种需要的。艺术家是精神贵族的一部分,他只为精神贵族服务。对社会而言,艺术家不负任何道德的责任,没有必要劝导民众去求真、向善、审美。艺术家所面对的精神贵族又有很高的欣赏和创造能力,也没有必要把自然复制出来给他们看。
所以,艺术家应当摒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而应当主要表现艺术家绝对的自我精神。①形体上,主要是抽象的三角形、方形、圆形、梯形等等。②色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主张画家应闭上眼睛,将画笔靠近画布,不加选择地自由使用色彩,这些色彩不标志任何物体,只表现色彩本身。
2.代表作:《向左的箭头》(1923年),《弧中的点》(1927年),《光效应559号》(1931年),《小重音》(1934年),《蓝天》(1940年)等。
三、蒙德里安(1872-1944年,荷兰)的几何抽象(冷抽象): 1.艺术观点:
蒙德里安认为:艺术要追求表与里的平衡、自然与精神的平衡、物质与意识的平衡。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展示对象的本来面目,而要表现人抽象的主观精神。所以,艺术必须摆脱自然的外在形式,努力去追求人与精神统一的绝对境界。蒙德里安在他的艺术探索当中找到了他所认为的最合适的形和最完美的色。就形的方面而言,蒙德里安认为平行线和垂直线构成的几何形体是艺术形成的基本因素;
就色而言,认为色彩应当是纯粹的、原始的基本色。2.代表作:《红树》(1908年),《色彩的构成》(1917年),《构图》(1930),《胜利布吉—沃吉》(1943-1944年)。
四、波洛克(1912-1956年)的抽象表现主义:
特点:将画布平铺在地上,自己一边在画布周围走来走去,一边将手里提着的各种颜料滴溅到画布上面,再将一些碎玻璃、细沙粒小木棍等洒在上面,和颜料混合在一起。由于作画是身心彻底地放松,其颜料的泼、洒、滴、漏、浇、倒、淋、甩都是随心所欲的,人们称之为“蹦蹦跳跳的画家”。
代表作:《牝狼》(1943年);《五英寻深度》(1947年);《拂晓的明星》(1947年);《气味》(1955年)。
第七节 波普艺术
本节之作简要介绍
思考题:
1.分析现代派绘画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2.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叛逆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析这种叛逆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3.野兽派的产生、观点和代表人物 4.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风格的异同
5.介绍抽象主义的艺术观点,介绍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波洛克的不同特点 6.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第七章 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画家的技法和贡献,了解中国画的分类,了解中国画的现代走势,从绘画这个视点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章授课4课时,第一和第二节2课时,第三和第四节2课时。
第一节 中国画的历史渊源
一、史前的绘画
二、夏商周到秦汉的绘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1.文人画家的出现
2.山水画的形成 3.绘画理论的成熟 4.佛教绘画的兴起
四、隋唐及宋代绘画
五、元明清绘画
五、现代绘画
第二节 中国画的分类:
一、从色彩上分:
水墨画和淡色画;
二、从工具上分: 界画和法画;
四、手法上分:
工笔、写意、兼工代写(小写意);
五、内容上分:
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草虫、走兽、鱼虾、瓜果、博古等。
六、技法上分: 1.山水类:
水墨、浅绛、小青绿、大青绿、金碧青绿、没骨等; 2.花鸟类:
白描、勾勒、勾填、没骨、点垛、勾花点叶等; 3.人物类:
白描、工笔重彩、兼工代写、简笔、彩墨等。
七、按画家的身份分:
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等。
第三节 中国画的审美追求
一、心物交融
二、重神轻形
三、虚实相生
第四节 中国现代绘画
一、中国的现代派绘画的产生和发展 1.具有开拓意识的星星画派
2.摹仿为主的第一次现代美术展 3.盛况空前的人体艺术展
二、中国绘画的现代流派 1.政治波普 2.艳俗艺术 3.大地艺术
4.玩世现实主义 5.文化错位 6.香港凡·高
思考题:
1.中国画的分类
2.分析中国画的意境
3.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不同 4.评价中国现代绘画的艺术价值
附:
参考书目:
一、艺术理论类:
1.《剑桥艺术史》,苏珊·伍德福特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西方艺术史》,迈克尔·列维(美)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3.《人类的艺术》,房龙(美)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
5.《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6.《艺术概论》,六所艺术院校合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7.《艺术文化学》,丁亚平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8.《艺术哲学》,丹纳(法)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9.《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美术类:
1.《欧洲美术史》,王琦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西方八十年代艺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英)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4.《西方当代美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英)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5.《西方艺术事典》,J ·霍尔(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6.《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H.H.安纳森(美)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7.《视觉艺术》,王伟明、王德广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8.《视觉艺术的含义》,E.潘诺夫斯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9.《西方现代派美术》,鲍诗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0《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正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11《美术鉴赏》,张道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2《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王庆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3欧洲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八、杂志类;
1.《艺术世界》,2.《美术界》,3.《现代艺术》,4.《世界美术》,5.《艺术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