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3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的内涵及特征
主题3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的内涵及特征
随着教学设计学科的不断发展成熟,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规律、原则、理论方法不断得到认可并拓展到各学科教学领域中发挥其特有的功效。同样,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需能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要求即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这一理念,结合教学设计自身发展所形成的原则方法,以形成独特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的内涵
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以信息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特点来探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可以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理解为: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总体目标,依据中小学生的特征、相关的教与学理论知识及课程要求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学习者能力及需求处理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与学习者密切相关且能促进其积极发展的学习主题,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的教学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预设学习者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困难并形成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和策略等,对信息技术教学要素进行系统规划与修正的动态过程。[9]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的特征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具有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即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以系统方法为基本手段,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以学生特征为出发点,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10]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其特殊的教学目标使得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的内涵及特征得到了延伸与丰富。
(一)以提高信息素养为目标
信息素养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并备受关注,而且人们所遇到的问题远不止是依靠单一领域知识得以解决的,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从信息科学角度出发总结信息问题解决的规律方法变得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学科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需从信息素养的培养出发充分体现目标实现的方法与途径。
(二)受客观教学条件的制约较大
信息技术学科以信息科学为依据探讨信息加工与处理的原理方法,而除了确定所要处理的问题外,信息的检索、获取、加工、交流、表达、共享等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大都依赖于技术平台才能得以实现,另外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不断丰富,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学时有限等等诸多客观因素都制约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设计中能综合考虑各种客观教学制约,从实际出发探求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学习主题的选择是关键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信息技术学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上,即解决的是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由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主要通过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注重过程体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相应任务、问题的选择显然是学科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选择和他们密切相关、能引起他们兴趣且能促进他们积极发展的学习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先决条件,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四)信息问题解决思路的相对稳定与解决方式的丰富多样
在信息科学的指导下,人们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原则方法与规律步骤相对稳定,然而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不断丰富了使用技术手段处理信息的方式,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在信息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追踪和比较分析各种问题解决方式的优劣,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问题解决方式予以呈现。
(五)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联系密切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是当代教学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该学科教学与学科及教学相关的科研成果联系密切。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需密切关注教学科研的发展,以不断完善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以上在主题1 中介绍了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课程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学习建议,以使学习者能对课程整体有初步的认识与把握。在主题2中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为信息技术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学习提供简要参考。主题3探讨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的内涵及特征。希望通过这三个主题的学习,信息技术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来思考相应的教学问题及对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更多的学生能从信息技术课堂中获益,促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3]信息技
术
课
程
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EB/OL].http://. [4][5][8]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变了吗?(义务教育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5-16):15-25.[6]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EB/OL].http://.
[7]董玉琦,黄松爱.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亟待改进[N].中国教育报,2009-7-31(6).[9]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3):19-21.[10]杨威.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第二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特征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特征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应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想。一堂成功的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而这堂课中教师设计的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概念性与技巧性极强的学科,它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无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一些传统课程相类比,一般说来集体讲授式(包括多媒体大屏幕演示)、任务驱动式、小组协作式、自主交互式、学生练习、老师答疑式及启发式、欣赏式等应用的比较多,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课堂教学进程,往往又是互相穿插、配合运用,由此而派生出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媒体则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用于承载、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常常与信息技术相关,不同的技术往往提供不同的学习媒体。而信息技术学科又不同于其他学科,他更多的依赖于网络媒体,传播获取的信息量更大。
对于学生,教学媒体有助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教学媒体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更多的信息巩固加强所学内容;对于教师,教学媒体有助于教师的“教”,教师节主教学媒体能够获得丰富充实的教学资源;对于师生,借助教学媒体可以更好地向学生展示传递教学内容,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
(1)依据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知识内容适合何种技术媒体来呈现、传输,主要考查教学媒体支持信息表征的全面性、信息表征的准确性、信息传输的及时性与信息应用的交互性方面的功能。(2)依据师生特征。
(3)依据媒体本身特征与功能:了解各种教学媒体本身的特征和功能是教师进行教学媒体选择和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二、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文字表达直观、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掌握
信息技术学科部分教学内容的文字表达枯燥晦涩,难以理解。教师选择文字材料呈现教学内容时要关注所选文字材料是否具有通俗性,并且注意知识呈现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教学案例直接、形象化、贴近学习者生活
信息技术学科中一些抽象程度较高的内容仅仅使用概念性的文字描述并不足以使学习者深入理解,此时需要利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做以说明。
(三)教学内容实时性强
学科内容更新快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是保证其较好教学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
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所有教学内容并非占有同等地位,重难点突出的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有较强的教学性。
(五)教学内容系统性强
一方面,课堂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与系统中其他元素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制定教学目标设计
(一)制定教学目标要有所依据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需要有所依据,清楚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也是教师设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学活动中由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课时教学目标,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主要依据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习者特征。
1.依据课程标准。
2.依据使用教材。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使用的主要教学资源是教材,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依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各章节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3.依据学习者特征。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储备状态、心智发展水平、情感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等特征都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的。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设计
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材呈现的学科知识、由经验获得的意会知识、多渠道获得的信息知识。
(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技能目标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技能目标多体现在动作技能方面。《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动作技能目标的表述为:“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
《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情感领域目标的培养要求是:“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制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设计的灵活性由以下四方面主要因素决定。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
第二,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起点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等特征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学习者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同一套教学内容效果必然有很大差异。
第三,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来说并不面临应考问题,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灵活掌控空间更大,对同年段的不同水平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不同教学内容是可行的。
五、制定教学环节设计
(一)信息技术学科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导入环节起着引课的作用,因此不宜过长。导课的方式,应遵从启发性、趣味性原则。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来灵活运用。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主要是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和音乐渲染等方式,或利用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兴趣。
2.巧设悬疑法
提问法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问题也会产生悬念,使学生不断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学习的主题。
3.温故知新法 这是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它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
(二)信息技术学科新授教学环节的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新授教学环节设计应有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尽可能的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做到学以致用。此环节的设计应注意与导入环节的连贯性。
1.演示讲解,实践操作。
此种方法通常用在学生无前期知识储备学习新知时,在教师演示讲解后,组织学生实践操作,以获取新知。
2.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这种方法是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根据教师的提示或提供的资源,自主完成任务。课前,教师要做好任务设计,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监控课堂、答疑解惑、评价活动、注重反馈。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方法要求学生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3.插入复习,自学新知。
该方法是利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来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找到知识的共同点,进而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新知。主要用于自主学习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4.小组讨论,探究新知。
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教师依据目标,围绕新课内容,抛出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或现象,学生根据这些现象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及时启发学生,将讨论引导至教学内容上,并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好记录,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最终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
(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巩固训练环节设计
巩固训练环节是对新课教学目标的必要强化和训练,对新课知识内容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学生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基本巩固和消化所学新教材,为继续学习和进行独立作业做准备。
1.基础训练。
这种设计方法是在学习新知后,教师再抛任务,让学生趁热打铁,进行及时性训练。
2.综合训练。
主要用于进一步巩固新知,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用于巩固训练环节之后。
3.拓展训练。
当学生经历了对新知的基础训练及对新旧知识的综合训练后,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设计,学生运用新授知识内容,结合已有的知识,通过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训练,实现巩固新知,复习旧知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总结强化环节设计
教学总结环节是新课知识内容的梳理,它包括课中小结强化和课尾总结提升,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清知识脉络,深化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整合。
1.学习新知后师生小结。这种设计方法是在学习新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总结归纳,起到落实目标,突出重点的作用。
2.巩固训练后教师小结。这种设计方法是在学生进行巩固训练后,教师针对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3.课程结束前师生总结。这种设计方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整节课知识学习的梳理、总结、归纳过程。
(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作业拓展环节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检测学习状况、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常用的方法。
1.小组合作—完成课后作业。
即以某一任务为线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一研究。2.专题作业法。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所以对学生应该实施个性化教学,向学生布置一些专题作业是一项好措施。专题作业是依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而设计。
3.课外计划。
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分工活动的过程中,完成课业项目、学习技能、提高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和短期的实践,对各个工作进行评价。
六、教学方法设计
(一)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并借助形体姿态,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因此在教学中广泛被应用。
2、演示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很多还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重点,因此一些示范性的操作演示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仪器设备,通过操作、观察、研究,获得知识或形成技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操作实践性强的学科。
4、自主学习法
是指学生通过个人自学、交流讨论、互助合作、操作实验等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和小组及集体的优势,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5、计算机游戏引导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进行教学,也可以是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编写一些简单的游戏程序,是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6、小组讨论法
为了提高学生互助协作和研究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小组的成员围绕着指定的问题展开议论,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方法。
7、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其感兴趣的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诸如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寻师访友等种种途径最终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
8、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不同的信息素养水平层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层次且不断递进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其可持续性学习。
9、基于主题活动的教学方法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习时空、依据学生特征、依据教学规模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优化教学的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的教学评价对于优化教学效果可以起到诊断、激励、调控、教学、导向的作用。
(一)有效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
1.全面性: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是指要全面地评价学习者学习态度与意识、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应用与创新的能力、个人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等。
2.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发展性是指要注重评价学习者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比较或甄别,要基于对每一位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的了解关注其在自己原有学习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可以尽可能地鼓励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并为自己规划阶段性发展目标。
3.方法多样性:为了全面地、发展性地评价学习者学业情况,要注意使用多种评价方法。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1.设计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
任何教学评价都涉及到评价主体(谁来评价?)、评价取向(是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评价客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针对评价对象要评价哪些方面?)、评价标准(有哪些标准?是否可靠?)、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分析具体的评价情境,依据上述因素设计合理的评价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2.设计教学评价的基本流程
教学评价的基本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六个环节:一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尤其是核心内容;二是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三是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四是设计完整的评价实施方案;五是评价的具体实施;六是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利用。
(二)教学评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般地,设计教学评价需要关注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诊断、评定、激励、导向(学习导向与教学导向)的功能,使教学评价切实为提升学习者学习绩效、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是要以课程整体教学目标为基准,既面向全体学习者,又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整合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全面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评价内容的确定
一是分析课程整体目标,在评价内容中体现对课程核心目标的评价,可以借助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确定评价维度。
二是分析课程内容,基于对课程内容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把握,确定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与技能内容。
三是从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出发,确定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内容。
四是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对团队协作能力、信息素养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第三篇: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第四篇: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p.76、77
鸣玉小学 游霞
教学内容:p.76、77 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倍数,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后进行观察,知道不能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确定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计数器表示出3的倍数,并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所用算珠颗数的共同点,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不是3的倍数。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尝试亮旗:
说说关于2的倍数、5的倍数的知识,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成:
2的倍数(偶数),个位上是0、2、4、6、8
(奇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二、合作亮旗: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出50以内3的倍数
检查写的个数:50÷3=16„„2,应该有16个3的倍数
具体交流并板书: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3的倍数的?(依次加3,或是乘法)
2、观察特点: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从个位角度去说,那可引导学生分别找到个位上是0、1、2、3、4、5、6、7、8、9的3的倍数,发现这个思考方向是错误的。
可能有的学生知道要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再比较。
老师板书:各位
问:各位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一位数,那就这个一位;如果是两位数,那就要分别把个位和十位加起来;如果是三位数,那就要把三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举例加一加:一位数3、6、9不用加,而且很熟悉,一看就知道是3的倍数
两位数:12、15、18加得的也是3、6、9,是3的倍数„„
问:如果是三位数47□,你说□中可以填哪些数?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是四位数647□呢?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3、小结:
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三、汇报亮旗:
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
找几个这样的数算一算,并将研究结果交流。(选几个同学说一说)
四、拓展亮旗
1、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29、45、51、67、84、96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3、57÷3、342÷3、567÷3、802÷3
问:这道题的要求还可以怎么理解?(被除数是否是3的倍数)
学生完成后交流
3、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7□,20□,□12,3□5
先以第一题为例:想7加2等于9,是3的倍数;再2加3得5得到第2个答案;再加3得8,得到第3的答案。
指出:这种题的答案不唯一,我们一般可以先填写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再依次加3。
学生完成剩下的题。
4、把下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
涂完后问: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
你还有什么发现?(可能会有学生说“9的倍数各位上加起来都是9的倍数”)
5、从下面选出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你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
要求学生有序的思考并写完成10个符合条件的数。
第五篇: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所教授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26课《月光曲》。本课时第二课时,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思想,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课14个生字。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意,并完成课后第四题的练习。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小组交流、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设计特色: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上机自学,小组质疑、协作学习、口语交流、分组汇报,完成课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同学们,请听。(播放乐曲《月光曲》)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
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学生汇报: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教师板书: 谱写经过: 听——弹—再弹—记
(三)、精读感悟
1、教学3——8自然段。
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
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
生:心里很痛。
师:对,皮鞋匠当时心里隐隐作痛。那么怎样读这句才能表现出皮鞋匠买不起入场券时心里隐隐痛楚呢?(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
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
师:只是好吗?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师:你们体会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赞美、惊喜表现出来呢?
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出示插图)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2、教学9——10自然段内容。(《月光曲》响起)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
(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
生: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抽生解答)引读“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层读一读呢?看这事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候兄妹俩都已经完全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起来。(板书:高昂激荡)师:好,谁能从头到尾完整的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这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随着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媒体出示《月光曲》学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的拍击
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海浪。
生:音乐响起,我仿佛置身在小湖边,一轮皎洁的明月慢慢升起来,把平静的小湖,湖边的蒲草、芦苇都镀上银光,异常美丽。忽然,只听见一声水花溅落,一条金黄色的鱼儿跃出了水面,在空中划出了美丽的弧线,接着又钻进水中。接着第二条、第三条??一条条鱼儿跃起有落下,似乎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的热闹非凡??
生:听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海面幽静而美丽,探险家坐在船舱性能上这窗外的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来。这时探险家竭尽全力的摆动方向盘??勇敢者最终取得了胜利。
师:能不去掉联想部分?为什么?
生:不能去掉。因为没有了联想部分就不知道《月光曲》表现的内容了。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生动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写文章时,不仅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更丰富。
(四)、总结
同学们,刚才老师被优美的琴声和你们有感情的朗读深深地陶醉了。是的,美妙的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而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就让我们记住贝多芬这个名字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背诵课文第九段。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上网或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评析:《月光曲》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情感丰富,富有文学美感。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满足学生基于文本的理解,而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个性化阅读理解上获得成效。课中教师在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播放《月光曲》,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想象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情感起伏跌宕,心灵的火花不断喷发出耀眼的智慧。从一个个优美生动的个性化语言,我们看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巨大魅力,不只是让课堂教学增添的一个富有现代化的教学环节,而是充分的调动而学生学习和表达的欲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篇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
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
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片断4:情景的设置,乐学的源泉。
师:这里的山很美,这里的水更美。现在我们坐着竹筏,到九曲溪上游览一番。请打开“九曲溪”。画面上出现了九曲溪的风光,溪水很静,很清,几条竹筏在水面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漂行,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能身在其中而欣喜,时而为清绿的水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这天下美景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山水这间,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片断5:广阔的空间,自由地探究。
师:武夷山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可以点击“美丽的武夷山”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自由浏览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
师: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评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维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自由浏览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使学生开阔了得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条件
篇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爱莲说》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
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