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田园诗鉴赏教学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1:1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鉴赏之田园诗鉴赏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鉴赏之田园诗鉴赏教学案》。

第一篇:诗歌鉴赏之田园诗鉴赏教学案

⒈《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

⒉《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近年来高考诗歌命题有以下特点:

⒈取材多样化。唐诗宋词虽然仍占主要地位,但古诗、元曲、明清诗词也有录用。⒉题材丰富多彩。遍及田园、山水、咏怀、羁旅行役、边塞、风物、咏史等多个侧面。⒊考查方式多样。除传统的单诗鉴赏外,2007全国高考卷中,比较鉴赏的比重明显加大,共有5套考查了比较鉴赏,其中浙江卷将三篇作品进行了比较鉴赏,一首唐诗,一首金词,一首元曲。

⒋主观题型是命题的主流。除上海卷有1题采用客观题外,其余各卷均为主观题。⒌考查综合程度高。往往有将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单独考查其中一个方面的很少。

⒍分值一般设定在6~8分,题量大多为1~2个。山水田园诗鉴赏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一、例析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辛夷坞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小结: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旅途情景的叙述等。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山水——风光优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怀 田园——生活恬然

二、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三、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四、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五、例1:(2008年上海春考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涣,绿阴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①闲身信马蹄。

[注]①散诞:逍遥自在。(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________。(1分)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3分)

[参考答案](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2)B(3分);A(1分)。值得注意的是:答B给3分;答A给1分。因为B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A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体会景中之情。(3)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例2:(2007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六、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七、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答: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

答案:

1、(1)答: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答: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2.答: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3.⑴、答: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⑵、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第二篇:诗歌鉴赏之咏物、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之咏物、山水田园诗

【解题钥匙】

一、咏物诗

咏物诗,指的是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象、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通过对客观之“物”的描写,表达诗人的襟怀情操、志向抱负或生活情理等的一类诗歌。

1.明确所咏之物,体察“物”之特征。咏物诗对物象的描摹不仅在于逼真和形似,更在于对物象神韵、品格的开掘与揭示。所咏之物的特征,一般通过其形态、色泽以及生长习性、环境等来体现。解读咏物诗先要做好对所咏之物特征的分析。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寓含的情感。解读咏物诗的关键是理解和把握诗人通过所咏之物透露出的人生态度、美好理想、生活事理等。由于诗人的经历、情趣以及对事物观察角度、认识深浅的不同,即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诗人往往也会有不同感受。因此,分析咏物诗所言之“志”要密切结合“物”的意蕴。

3.分析诗人在强化情理方面的技巧。咏物诗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等的载体或化身。咏物诗要凸显“物”的特征,强化情理,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艺术手段,如联想、想象、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双关、象征、寄情于物、借物喻人等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此外,从具体描写方式来看,除了正面描写,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方式。

二、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视线投向静谧的山林和悠闲的田野.表现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1.析物象,把握景物特征,明确情感所在。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山水田园诗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简笔勾勒。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都充满了生命意识,倾注了诗人的情感与追求,开拓了景物描写的意境。考生只有把握住景物特征.才能准确把握住诗人情感。

2.知作者,推断深层内涵。山水田园诗抒发的情感主要是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等。考生在鉴赏古诗词时,不能把诗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都归结为避世隐居思想,而要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个人追求联系起来。

3.看表达,分析艺术手法。山水田园诗离不开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但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写景方面,或浓墨描绘,或白描勾画,或灵活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修辞手法等写景方式,从而呈现出高、低、俯、仰等立足点和角度的变化。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中.作者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日独居

欧阳修

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味最优。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深睡美梦飘浮。

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

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

1.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指士大夫。

1.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招隐诗(其一)

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故投吾簪。

1.本诗描写出了怎样的隐居环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写隐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咏檐前竹

沈约

萌开箨[注]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箨:笋壳。

1.诗歌是如何写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两句显得突兀。你认为是否突兀?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①

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

刘方平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人。本诗是作者宰相(661~663)任上所作。②广川:指洛水。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③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1.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了“月”,其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月”下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诗歌鉴赏二轮学案之山水田园诗【教师版】[定稿]

诗歌鉴赏二轮学案之山水田园诗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内容)这两句视觉听觉的角度,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结构:承上启下)承上: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启下: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任性自然、淡泊清高,的情怀。

【反思总结】

①关于山水田园诗

由晋代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风光表达隐逸情怀,由南朝(宋)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描写山水之胜抒发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

【盛唐山水田园诗】

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代表诗人为孟浩然与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②鉴赏常用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等。

(3)艺术风格: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自然。③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再试身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水流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参考答案】解: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析: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第四篇:诗歌鉴赏学案

课题: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课时

一、按内容分类:

1.怀古诗: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

形式标志:古迹、古人名、“怀古”

写法特点: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用典

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壮志难酬。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大前途命运。示例:《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2.咏物诗

形式特点:物象为题、“咏”

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抒情 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山水田园诗

形式特点:景物描写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内容特点;

1)热爱自然美景

2)喜欢田园生活恬淡闲适

3)归隐,厌弃官场,对现实不满 《归园田居》 4.战争诗(边塞诗)

形式特点:“塞”、“征”、“军”、行文中有“胡”字

写法特点:典故使用

内容特点: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3)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战争的惨烈

4)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痛苦 示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解析: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5.行旅诗

形式特点:特殊意象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对写法、想象、联想

内容特点:

1)旅途的艰辛、寂寞、飘零之感

2)思乡怀人

典型的意象:月亮、秋风、秋霜、衰草、梧桐、杜鹃、猿啼、沙鸥、鸿雁、浮云、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

6.闺怨诗

1)妇女队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2)盼归

3)希望丈夫建功立业

4)对战争的厌恶

7.送别诗

形式特点:“赠”、“送”、“别”

写法特点: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想象

内容特点: 1)依依不舍 2)慰勉或告白 3)想象别后

4)祝愿

总结:通过诗歌的分类大体了解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然后了解考试内容,明确“考什么”“答什么”

二、考试内容

1.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

答题步骤:①描绘(简单翻译)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答可不答,视具体情况而定)习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注:表达技巧四大方面:

一、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二、表现手法:

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白描 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 比喻(比兴)夸张 借代

四、行文结构:过渡 铺垫(伏笔)照应、卒章显志

五、描写手法:1.从空间的角度考虑(远近结合、自上而下等)

2.从时间角度考虑(景色是随着时间变化有了变化)

3.从感官角度考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4.从动静的角度考虑(动景、静景)

5.从修辞角度考虑(比喻、拟人、夸张等)

习题: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回答: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简要的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情感、主旨型解题方法 3.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简单翻译改字所在的诗句的意思)(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先说出该词的意思或者寓意(2)说出整首词要表达的感情(3)该词与整首词感情是什么关系 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5.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这首诗的前两联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趣?

(2)这首诗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练习:

说出下列试卷的修辞手法

(1)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6.分析形象题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提问变体:(1)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诗人通过此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1)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赠孟浩然(高二升级考试试卷)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中间两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孟浩然的形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情方式是怎么样的?

第五篇:诗歌鉴赏 学案

诗歌鉴赏

学案 考试内容:

2018年北京高考说明: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4、基于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

5、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的理解、感悟和评价 考察角度、题型:

详见语文专题复习“63”

P200 备考策略:

1、熟悉了解相关考点。

2、做好诗歌鉴赏知识储备,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体系。

3、利用各主要城区模拟题、高考试题,特别是考试说明中的样题,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训练解题思路,规范答题语言。

4、重点培养多个诗歌作品的比较和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知识储备

一、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意象:

“意象”是指在诗人头脑中所形成的,由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趣有机融合而成的心理表象。诗歌中的意象,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构成诗歌内容图景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物象。意境是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意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主要取决于读者的主观感受、联想和想象等。2.诗词常见意象 植物类意象:

菊花 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梅花 清高坚忍、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 傲霜斗雪的典范。三国时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①由于“莲”与“怜”音同,可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②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 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如苏轼《绿竹筠》:“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梧桐 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杨柳 ①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杨柳便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②又常作故乡的象征,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丁香结 指愁思。如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芭蕉”喻指心中郁结的忧愁。动物类意象:

燕子 ①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②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鹃鸟(子规)①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②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鸿雁

①鸿雁是大型候鸟,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②指代书信。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猿啼

表现愁绪。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自然景观意象:

月亮 ①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常蕴涵诗人的悲愁,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③月圆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喻亲友分离,事情不如意,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浮云 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黄昏落日 黄昏日暮带上了相思离别的意味,充满了人生悲凉的色彩。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人文景观意象:

长亭 一般与送别联系在一起。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王实甫《西厢记》中就有《长亭送别》一折,其中有“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凭栏 用于表达较为激烈的感情,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悲愤慷慨等。如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渔翁

多用以喻指隐逸清高、遗世独立之人。如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常见的人物形象 详见语文专题复习“63”

P204

三、诗词的表达技巧

A常见的表达方式——抒情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哀写哀)

绝 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借古(典故)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4.叙事抒情:将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B、常见的修辞手法

详见语文专题复习“63”

P204

四、古诗鉴赏常用术语

1.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2.表现手法: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思想感情:迷恋、依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愤懑、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作用效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点明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荡气回肠、妙笔生花、深刻有力等;

6.语言特色:清新自然、典雅隽永、质朴、平淡、飘逸、绚丽、明快、含蓄典雅、简洁、清丽婉约、气势豪放、沉郁顿挫等;

7.名家风格: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陶渊明——质朴平实 屈原——典雅华美 李商隐——含蓄隽永、清丽俊逸 苏轼——气势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清新凄婉 三曹——苍凉雄健 孟浩然——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恬淡含蓄和气韵生动

白居易——平白清新 刘禹锡——清峻明朗 杜牧——含蓄绰约 李煜——颓靡伤感,细腻感人 欧阳修——清丽明媚,语近情深 范仲淹——苍凉悲壮 黄庭坚——流畅自然 秦观——情真意切 杨万里——新鲜活泼 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沉郁豪放、气势雄壮……

五、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1)揭露了统治者的荒废政事、奢侈荒淫、昏庸腐朽。《过华清宫》(2)反映战争带给人民的离乱之苦。《春望》(3)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卖炭翁》《悯农》

(4)抒发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泊秦淮》《过零丁洋》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菩萨蛮》(5)年华消逝、报国无门的悲慨。《破阵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思乡怀人

(1)征人、迁客羁旅愁思。《渔家傲》《苏幕遮》

(2)游子思念亲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思妇闺中怀人。《闺怨》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闲适自在《归园田居》

(2)昔盛今衰的感慨《乌衣巷》(3)年华易逝的伤感《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4)仕途失意的苦闷《琵琶行》(5)对美丽风光、美好事物的赞美《秋词》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恋《雨霖铃》(2)情深意重的勉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

习题

真题解读

高考说明例题:2011年北京高考《示秬秸》

2014年北京高考《奉陪司马韦曲》

2015年北京高考《醉翁操》

“63”试题:2016年北京高考《西村》 2017年北京高考《晓行巴蜀》

示①秬秸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2】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2】禁:消受。

【1】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状写韦曲的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醉翁操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1】。

【3】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4】,水有时而回川。思翁。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1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下载诗歌鉴赏之田园诗鉴赏教学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鉴赏之田园诗鉴赏教学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案(共5则)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

    诗歌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大全]

    教学目标:1、把握三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

    山水田园诗鉴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山水田园诗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简介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

    鉴赏山水田园诗

    鉴赏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和边塞诗[教学要点]鉴赏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正像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题材一样,古典诗歌在塑造形象、......

    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鉴赏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山水田园诗属......

    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怡性情 一、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

    学案诗歌鉴赏之边塞诗[推荐]

    诗歌鉴赏之边塞诗学案 一、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派”,反映边塞......

    古代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学案

    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人物形象〈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