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

时间:2019-05-15 01:4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

第一篇:人教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教学重点] 目标1、2、3、[教学难点] 目标2、3、[教法学法] 诵读、讲授、讨论、[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简释《左传》。

二、范读课文,注意个别生字的读音及部分句子的内部停顿。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四、翻译课文:

1、对照注释,学习第一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间、鄙、遍、牺牲、信、福、狱、虽、可以、2、对照注释,学习第二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鼓,驰,故、3、对照注释,学习第三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故、靡、五、诵读课文,逐句翻译课文,熟读、初步背诵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内容,总结课文,背诵课文,完成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词语,文言句子。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归纳课文中心事件,理清课文结构层次,讨论明确课文的详略安排。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三、完成课后练习。

四、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一、文言词语:

二、课文内容: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详写)

战争过程:略写。

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详写)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详写)

三、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才能卓著

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轻进

第二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正确。

5、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6、曹刿根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做出了追击敌人的决定,这样做的原因是:。(限四字应为:)

7、我们常引用《曹刿论战》中用以强调作战要鼓舞士气的成语:。

8、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交待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

10、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二、问答题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简要分析。

4、二、三段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三篇:语文: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给加横线字注音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牺牲玉帛()线4.下视其辙()5.登轼而望()6.望其旗靡()

: 2.在括号中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

号 考 1.齐师伐我()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牺牲玉帛()5.小信未孚()6.小大之狱()7.可以一战()8.齐师败绩():

名 姓订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1.伐()2.将()3.请()4.谋()5.惠()6.必():

级 班 4.下面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犏”的“偏”同“遍”。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级装年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5.下面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B.小惠未编,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一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6.比较阅读

第1页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画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第2页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今译》)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3)既克()(4)望其旗靡()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刺客列传(节选)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封鲁③②

第3页

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1)以勇力事鲁庄公。()(2)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2)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横线?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予曰:“昔吾先君桓佘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第4页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分食食之 ②言之公 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④一豆之食

⑤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 ⑥婴闻之 ⑦以君之赐 ③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②⑧ D.③⑤⑦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年。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1)子必为政()

第5页

(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3.读此文后,你有什么认识?治理国家和百姓,是用宽政呢,还是用猛政?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诫太子勇

杨 坚

我闻天道无亲,惟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舍天意,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我昔曰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又拟分赐汝兄弟。恐汝以今曰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今高颊赐汝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所常食如此。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

1.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以自警戒”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承宗庙之重。B.恐汝以今曰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C.上以为渤海太守。D.属予作文以记之

2.“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一句中“我心”指什么?

3.既是训诫之词,就应讲一番“大道理”,隋文帝在训诲儿子的时候,为什么说要给儿子留下旧时衣物服饰,一把刀子,一盒菹酱? 12.写出生活中的惯用语。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第6页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13.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粗茶淡饭()流芳百世()井然有序()指鹿为马()固若金汤()精雕细刻()雪中送炭()伶牙俐齿()

14.给加横线字注音

又何间()焉

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

15.《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16.《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17.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第7页

19.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其中的“我”是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曹刿请见(4)战则请从

3、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一层。二层。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第8页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①分食食之 ②言之公 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④一豆之食

第9页

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 ⑥婴闻之 ⑦以君之赐 ⑧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②⑧ D.③⑤⑦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1)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答案1.1.jiàn 2.bǐ 3.bó 4.zhé 5.shì 6.mǐ

2.1.军队 2.参与 3.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4.指猪、牛羊等 5.为人所信服 6.案件 7.可以凭借 8.大败

3.1.征伐2.将要3.请求 4.谋划5.恩惠6.必定 4.D 5.A 6.1.语言 议论 2.A 3.B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B 6.古仁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7.1.(1)(共同)乘车(2)追击(3)战胜(4)倒下 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3.示例: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4.略

5.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8.1.(1)替„„做事(或侍奉)(2)结盟(或会盟)2.(1)曹沫是鲁国的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2)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 3.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

9.1.C(“进”向上,指在朝廷)2.A(“食”。音sì,给„„吃)

第10页

3.D 4.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5.(1)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10.1.(1)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2)句首语气助词、发语词,表示发议论

2.因为火性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的

3.略(提示:子产向大叔传授的道理与经验是,管理国家和百姓的方法其一是宽政,其二是猛政。不过,前者有个条件,那就是“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而大叔的执政实践是,他的党政失败了,最后只有采取猛政,发兵攻打芦苇大泽之盗,将盗全部杀死,才使社会国家稍有安宁。由此看来,管理国家和百姓,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宽猛相济,灵活运用)

11.1.D 2.杨坚的良苦用心,就是担心儿子“奢华”,而不能使其统治长久维持。“历观前代帝王”这一道理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有前车之鉴

3.旧时衣物服饰、刀子、菹酱等,这是“实物教育”,时时使太子想起父王的教诲、自

12.(1)主心骨(2)智多星(3)东道主(4)阶下囚(5)铁公鸡(6)糊涂虫(7)老油条(8)门外汉(9)三脚猫

13.山珍海味 遗臭万年杂乱无章 点石成金 危如累卵 粗制滥造锦上添花 笨嘴拙舌

14.jiàn biàn bó zhé mǐ bǐ 15.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16.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 齐人辙乱旗靡时 17.C 18.(1)参与 中间(2)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3)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案件 监狱

19.(1)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2)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第11页

20.1、战争的双方 性质 鲁国

2、(1)徧 同“遍”,遍及(2)动词 赐福(3)请求(4)请让我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乃入见。‖问:“何以战?” „„ 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5、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21.1、C(“进”向上,指在朝廷。)

2、A(“食”,音 sì,给„„ 吃。)

3、D 4、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

5、(1)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第12页

第四篇:初三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

“以自学为主的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题曹刿论战授时间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的主旨。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学习重难点1/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的主旨。学习过程设计(学案)教学过程设计(教案)一.

预习展示文言文的学习以会读/会背/会翻译为主,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析文。1/齐读文2/展示背诵3/解释文书下注解。4/动笔写注解,同桌互改,用红笔订正/中考链接:常见的句子翻译。方法指导:翻译原则:

雅翻译方法:

留:

留专有名词2

增:将文言文省略语句补充完整3

删:

删除一部分语气助词4

调:

调整倒装句语序

换:

将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

夫大国,难测也。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二、朗读指导

人物刻画方法1/关于文内容上的理解还有疑议的吗?那老师问几个问题①

曹刿与谁论战?②

论的是哪一次的战争?③

文三段话照应了战争哪几个阶段?④

那题能否改为“长勺之战”?为什么?2/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指导语速/语调,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让学生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2)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3)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得当

三、辩论人物、竞答总结。鲁国取胜,谁的功劳最大?大家都很欣赏曹刿。那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曹刿?请大家思考我很赞赏同学们的口才、气势,也很赞同同学们全面看问题、看人物的思维方法,总结两者性格。句式:这是一位()的曹刿。这是一位()的鲁庄公。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2: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二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四/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鲁国取胜原因,尤其是军事上、政治上的原因。战前得到人民支持,获得民心。作战时抓住了时机。凭借了勇气、智慧。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地点——长勺。

五/拓展训练我们能否在曹刿的胜利和齐国的战败上汲取训练运用到我们学习,生活中去。我的一点成功:学生积极的展示自己对人物的形象地理解,堂学生参与面广,生生互动的做的比较到位<<曹刿论战>>学案

一资料链接

1、关于左传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说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左传》长于写战争,雄辩地显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语言简练、精严贴切。

2、背景资料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候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候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前68年齐国发生内战,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的公子小白都抢先赶回了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将要抵达边境地的时候,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公子纠被逼死。当时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已的威风,建立威信,便又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鲁之长勺。

二/给加横线的词注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中考链接

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新标第一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分)

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

些?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_________________

20、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曹刿论战》教案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4.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了解文学常识。1.《左传》简介。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 6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3.关于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划出停顿,并注出读音。

2.学生自由阅读,要求能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错读,不断读,不漏读。

四、检查朗读情况 1.正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下视其辙()夫战()登轼而望()牺牲玉帛()....彼竭我盈()()望其旗靡()...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指名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疏通理解课文第一节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相互讨论交流,疏通课文第一节,理解课文。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是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怕遭牵累,想出奔他国。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奔莒国(今山东莒县一带);齐国大臣杀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子纠避往鲁国。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将要抵达边境的时候,先期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派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鲁军被打败,公子纠被逼死。当时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己的威风,建立威信,便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之长勺。

2.教师指名学生逐句翻译课文;集体帮助修正、补充注解、翻译课文。3.教师指点,让学生划出重点字词,记录讨论理解的内容。4.师提问:

(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

这是一场齐国发动的恃强凌弱的战争,鲁国并无充分的准备,而庄公却决定立即迎战,这时形势十分危急。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衬托曹刿的爱国。

(3)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

/ 6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六、拓展迁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节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参与。)(2)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3)战则请从(跟随。)(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不是。)..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B)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附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百姓赞同(政事)社会就会安定,百姓辅佐(君王)国家就能富强;百姓非议(政事)天下就会危险,百姓反对(君王),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有的人们不良善,徒然相怨在一方。如果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国家却不灭亡的情况,3 / 6

下载人教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⑵在......

    曹刿论战学案

    21《曹刿论战》学案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填空。 本文选自《 》,相传是 时期的 所作,是根据 史编写的 (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 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1.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无答案) 作者:yaping 作者EMAIL:hyping666sohu.com 《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遂逐......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2007-12-14 16:32:48)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 远谋 曹刿论战 长勺之战 败绩 鲁国 《曹刿论战》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

    曹刿论战练习题

    1、 曹刿不顾邻人的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2、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 情 。 3、 鲁军发起反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