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神弗福也()4.小大之狱()..5.战于长勺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 ___ .....6.小惠未徧()小信未孚()公问其故()望其旗靡()....7.既克,公问其故()()8.彼竭我盈()9.忠之属也()....10.何以战()11.弗敢专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______
第 1 页
和__________。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时(用原文填空)。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训练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1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
第 2 页
是:。3《渔家傲》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的句子是。
4、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5、《观刈麦》中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__。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 ______。
7《观刈麦》中直接表现农民劳动繁忙辛苦的句子 _____。
8、《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一诗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 子。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出的后汉衰败的经验教训是。10《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叙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13.①《破阵子》是
为
写的一首表现作者
词风的词。②表现练兵场面的词句
③运用比喻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是
④写作者爱国激情的诗句是
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⑤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写出了许多体现豪放风格的词,请再写出两句并写出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
表现
。14“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
(作者)
; ”诗人借酒抒发了怎样的心情 如(作者)“
,诗人借酒抒发了怎样的心情。
15《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远大志向的句子
。16《出师表》中,表现形势危急的句子
①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句子:
②表明诸葛亮志趣的句子
③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的句子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拾麦者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抱子拾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重负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和关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描写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外秋景的词句是
,第 3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和建功的矛盾心理,抒发爱国情怀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以便御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追忆军营生活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21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22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沙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2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诗,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 ,.24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盂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辨:。
2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涵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26清代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描绘了一幅听竹的画面,我们学过的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也有一句描绘类似情景的诗句:。27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 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 28.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映劳动者这种复杂矛盾心理的诗句
29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赵朴初先生借用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为“冰心馆”题了词。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
30在我国古代,很多文人身处逆境还关心着社会,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 31《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32<<黄鹤楼》一诗中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的句子是:,?
3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
是:。
第 4 页
《曹刿论战》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参与 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3赐福,保佑 4案件 5.在 击鼓 驱车(追赶)
于是;追赶、追击 6.同“遍”,遍及(普遍);为人所信服(信服);原因(缘故);倒下 7.已经;战胜 8.“充满”或“士气正旺盛”.9.尽力做好本分的事10.凭借 11.独自占有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3.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5.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6.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7.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8.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9.(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三.简答题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3.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4.(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9.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1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2.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17.语言描写 议论
18.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第 5 页
第二篇:《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1.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 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3.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 1 页
三、古今异义
1、伐: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2、间: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3、牺牲: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鄙: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狱: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虽: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 今义:、可以: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四、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 》,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所作,是一部 名著和 名著。
四、课文解析: 【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写:
2、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2)他为什么要“请见”?。
(3)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4)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4.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6.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和__________。
第 2 页
7.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第二段】: 1.第二段主要写: 2.本段体现鲁庄公 “鄙” 的句子是: 。说明庄公 3.体现曹刿远谋的词句:两个: 两个:
4.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看到了什么? 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特点? 【第三段】:
1.第三段主要写: 2.本段体现鲁庄公 “鄙” 的句子是:。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出自本段的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 4.战后分析主要体现曹刿善于抓住有利的战机,即利于进攻的时机,利于反攻的时机。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内容和中心:
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说明必须
,运用正确的,并掌握,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 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是《左传》中的名篇。
2.课文以“肉食者”“未能远谋”与曹刿的____作对比,______只用几句话轻轻带过,而大部分的笔墨用来写曹刿与鲁庄公的_____。这样写有利于突出曹刿谋略过人的军事家形象。六.人物形象:
1.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曹刿:
鲁庄公:
2.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拓展延伸
1.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说一说?
第 3 页
第 4 页
第三篇:《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2007-12-14 16:32:48)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
远谋 曹刿论战 长勺之战 败绩 鲁国
《曹刿论战》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左传》的特点: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的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长于叙事,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将它按年代顺序附在《春秋》的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的经义的。
《左传》虽然是《春秋》的注释,但其述范围、时间、空间和内容方面都较完备,是一部比《春秋》更成熟的编年史,加上文笔生动,独具一格,因而深深影响后世史学家,在史学上有着不朽的地位。
二、实词积累
(1)师:军队。
(2)伐:攻打。
(3)请:请求。
(4)见:拜见。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谋:谋划。
(7)间:参与。
(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安:有“养”的意思。
(10)弗:不。
(11)专:个人专有。
(12)对:回答。
(13)惠:恩惠。
(14)彳扁:同“遍”,遍及,普遍。
(15)从:听从。
(16)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17)帛:丝织品。
(18)加:虚报。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信:信用。
(21)孚:为人所信服。
(22)福:赐福,保佑。
(23)狱:案件。
(24)虽:即使。
(25)察:明察。
(26)情:实情判断。
(27)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8)属:类。
(29)从:跟从。
(30)鼓:动词,击鼓。
(31)败绩:大败。
(32)驰:驱车(追赶)。
(3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34)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35)逐:追赶、追击。
(36)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7)故:原因,缘故。
(38)作:振作。
(39)衰:减弱。
(40)竭:消失。
(41)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2)测:推测,估计。
(43)伏:埋伏。
(44)靡:倒下。
三、相关对联
上:庄公鄙陋急躁迎战 下: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四、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
五、用原文答题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既克,公问其故。
8、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齐人三鼓。
六、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鲁国战前的准备。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放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我”是指鲁国。
4、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庄公对战争的浅薄的认识,也是鄙的一种表现。
5、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6、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3、曹刿答话观点的根源是什么?
是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
14、第二自然段写了怎样内容?
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15、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绠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16、“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17、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
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战机的特征。
18、“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是这次战争的结局,它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是正确的。
19、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目的是养我军的锐气。为下文“彼竭我盈”铺垫。
2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曹刿细心观察敌情,这也是他恰当把握追击时机的根据。
21、文章的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2、“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23、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问题。
24、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确定追击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5、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1)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2)作战中心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26、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7、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远谋。
28、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两方面:抓住反攻时机;抓住追击时机。
29、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0、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31、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请你总结一下。(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2、史料裁剪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写得比较详细;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写得较略。
好处: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3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34、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的战机;他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35、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启示围绕“面对大事和变故应运用指挥沉着应对”来回答。
36、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指出一、二并分析原因。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得胜的原因围绕着“得民心者得天下”来谈。
37、读罢此文,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围绕“远谋”来答。
38、曹刿认为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取信于民。
39、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请根据加点字说说下列各句的语气: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对)(2)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否定)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
(4)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40、曹刿“请见”的最主要原因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肉食者鄙
4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2、选出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的“属”的意思相同的一项(B)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神情与苏黄不属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之”同“肉食者谋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是(D)
A、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B故逐之 C、登轼而望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4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C)
A、以天下之所顾,攻亲戚之所畔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5、下边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作出牺牲: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小大之狱:案件。
越狱逃跑:监禁犯罪的地方。(3)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以情动人:感情。
(4)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于人民:忠诚。
46、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47、“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进攻者(齐国)和防御者(鲁国)。其中的“我”是指鲁国。
48、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打仗? 鲁庄公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人民会服从他。
49、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 取信于民
50、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51、统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体现了他的远谋和肉食者的鄙。
52、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战前准备。
53、第2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写长勺之战的情况。
54、第2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在于表现曹刿什么?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
55、第3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 取胜的原因
56、“公与之乘”的“之”解释为 指代曹刿。
5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同“战与长勺”中的“于”的意思相同的是(B)
A、苟政猛于虎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余将高于莅事者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8、翻译下列句子。
(1)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2)齐师败绩:齐师大败。
(3)登轼而望之: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撤退。
59、把曹刿在“公与之乘……齐师败绩”中说的话摘出来。“未可”、“可矣”。
60、用原文回答: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说“可矣”? 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所以曹刿才这样对鲁庄公说。
61、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刿日:“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乱,旗靡)。
62、从“齐人三鼓”看出文言文使用数量词的特点是数词后省略量词。“鼓”的词性是动词,意思是击鼓。
63、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说明曹刿的
指挥正确
64、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并分析句式特点。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已经消失了。句式特点:省略句式
65、“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两句中的“夫”的读音是fú,它的作用是引发议论。
66、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的? 两个方面:抓住反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
67、“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鲁庄公之 鄙
6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9、写出曹刿跟鲁庄公对话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0、指出第3段中出现的一个成语,并释义。一鼓作气 鼓足勇气,勇往直前。
71、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
一层到“故克之”,层意是: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为什么齐人三鼓之后而进攻的原因。二层到段末,层意是: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下视其辙……望之”的原因
72齐鲁战争中,弱国战胜了强国,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鲁国战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73、请你谈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启示:略。
第四篇:《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实词积累(1)师()(2)伐()(3)请()(4)见((5)肉食者()(6)谋()(7)间:((8)鄙()(9)安()(10)弗()(11)((12)对()(13)惠()(14)彳扁()(15)从:()(16)牺牲()(17)帛()(18)加()(19)信()(20)信()(21)孚()(22)福()(23)狱()(24)虽()(25)察()(26)情()(27)忠()(28)属()(29)从()(30)鼓()(31)败绩()(32)驰()(33)辙()(34)轼()(35)逐()(36)既克()(37)故()(38)作()(39)衰()(40)竭()(41)盈()
(42)测()(43)伏()(44)靡()
三下边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牺牲玉帛:()
作出牺牲:()(2)小大之狱:()
越狱逃跑:()(3)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情动人()
(4)忠之属也:()
忠于人民()四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10)何以战?
五相关对联
上:庄公鄙陋急躁迎战
下: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六、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
七、用原文答题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
3、曹刿请见的原因: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6、写出曹刿跟鲁庄公对话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的句子:
7、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8、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
10、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18、鲁国反攻的时机:
八、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4、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了什么?
5、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6、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13、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4、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
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说明曹刿的()
15、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17、“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8、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9、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20、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21、用原文回答: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说“可矣”?
22、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刿日:“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3、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24、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5、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26、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27、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28、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请你总结一下。(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9、史料裁剪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0、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31、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2、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3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指出一、二并分析原因。
34、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的?
35、指出第3段中出现的一个成语,并释义。
36、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
《曹刿论战》复习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实词积累(1)师:军队。(2)伐:攻打。(3)请:请求。(4)见:拜见。(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6)谋:谋划(7)间:参与。(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9)安:有“养”的意思。(10)弗:不。(11)专:个人专有。(12)对:回答。(13)惠:恩惠。(14)彳扁:同“遍”,遍及,普遍。(15)从:听从。(16)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17)帛:丝织品。(18)加:虚报。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9)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20)信:信用。(21)孚:为人所信服。(22)福:赐福,保佑。(23)狱:案件。(24)虽:即使。(25)察:明察。(26)情:实情判断。(27)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8)属:类。(29)从:跟从。(30)鼓:动词,击鼓。(31)败绩:大败。(32)驰:驱车(追赶)。(3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34)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35)逐:追赶、追击。(36)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37)故:原因,缘故(38)作:振作。(39)衰:减弱。(40)竭:消失。(41)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42)测:推测,估计。(43)伏:埋伏。(44)靡:倒下。三下边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作出牺牲: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小大之狱:案件。
越狱逃跑:监禁犯罪的地方。(3)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以情动人:感情。
(4)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于人民:忠诚。四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10)何以战?
五相关对联
上:庄公鄙陋急躁迎战
下: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六、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
七、用原文答题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写出曹刿跟鲁庄公对话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8、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既克,公问其故。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10、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齐人三鼓。
18、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八、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鲁国战前的准备。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放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我”是指鲁国。
4、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庄公对战争的浅薄的认识,也是鄙的一种表现。
5、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6、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3、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更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14、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说明曹刿的指挥正确
15、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目的是养我军的锐气。为下文“彼竭我盈”铺垫。
1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曹刿细心观察敌情,这也是他恰当把握追击时机的根据。
17、“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8、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问题。
19、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确定追击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0、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1)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2)作战中心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21、用原文回答: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说“可矣”?
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所以曹刿才这样对鲁庄公说。
22、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刿日:“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乱,旗靡)。
23、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4、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远谋。
25、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两方面:抓住反攻时机;抓住追击时机。
26、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7、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28、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请你总结一下。(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29、史料裁剪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写得比较详细;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写得较略。
好处: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30、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31、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的战机;他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32、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启示围绕“面对大事和变故应运用指挥沉着应对”来回答。
33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指出一、二并分析原因。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得胜的原因围绕着“得民心者得天下”来谈。
34、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的? 两个方面:抓住反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
35、指出第3段中出现的一个成语,并释义。一鼓作气
鼓足勇气,勇往直前。
36、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
一层到“故克之”,层意是: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为什么齐人三鼓之后而进攻的原因。二层到段末,层意是: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下视其辙……望之”的原因
第五篇: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一、填空
1、曹刿战后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与进攻的战机,即(),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
2、体现战前准备“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3、体现曹刿作战思想的句子是()
4、本文选自(),文中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终之属也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再而衰
望其旗靡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夫战,勇气也。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阅读理解。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4、请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5、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阐述理由。
6、作者为什么不在第二段交代选择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原因?
7、曹刿作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他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8、本文是以弱胜强的战例,文中曹刿两次抓住有利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回答)
答案参考:
一、1、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夫战,勇气也
4、左传 一鼓作气
四、1、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3、在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4、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5、我认为鲁庄公“不鄙”。他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6、作者埋下伏笔,把两个问题留到下文去解答,更好地突出了“论战”的主旨,同时也形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7、冷静 善于观察和分析
8、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