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小案例

时间:2019-05-15 01:4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理教学小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理教学小案例》。

第一篇:物理教学小案例

“透镜”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3.体现学习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生:„„

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

新课教学

2.1 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

实验1:透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看近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透过这滴胶水看近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透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近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2.2 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像情况分成两类。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2.3 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

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生: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近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2.4 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

2.5 整理知识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2.6 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近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近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 生:„„

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 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

(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 生:去过。

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 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 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生:„„

一、课程设计背景

授课内容为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将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游乐场的过山车,说明了身边的圆周运动,接着通过运用较多的实验器材配合概念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我在处理这一节内容时,除了根据教材要求,运用“过山车模型”替代游乐场的过山车导入外,还视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采用其他的替代实验进行演示。但我认为采用教材的导入还不够,若能增加“水流星”的实验导入将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节课将成功一半。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设计时就将“水流星”的实验增加到导入过程里了。

二、教学过程

上课时,我按照设计好的顺序,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在南极附近通过慢速暴光得到的 星空照片,体会地球的圆周运动,接着通过“过山车模型”说明了游乐场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开始被激发起来,但还没有达到高潮。这时我拿出了自制的“水流星”装置问:“哪位同学上来表演水流星?”,在大家的推举下,有位同学大胆地走上讲台,在没有任何指点的情况下表演了“水流星”。由于缺乏经验,这位同学在收回“水流星”装置时,不小心将“水流星”中的水洒了一半到地上,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他有些不好意思,有退缩的表现。这时我鼓励他要大胆表现自己,要勇于克服困难。在我的指导下,这位同学将“水流星”装置重新装满水,再次进行了表演。这次表演“水流星”中的水洒了一点点到地上,只引起同学们轻微的叹息声。接着,我将“水流星”从他的手中接过来亲自表演,并将有关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清楚。当表演即将结束时,我照着“水流星”的惯性顺势一带,“水流星”便稳稳当当地停了下来,一滴水都没掉出来。表演获得了圆满成功,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程内容上。接下来可想而知,整堂课上得非常活。

三、反思与评价

我对这一堂课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的是我在导入过程增设“水流星”的实验,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

在“三维目标”中必须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所以我们应做好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只有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才能更好地让

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与价值,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激情的火花。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快乐,领悟自然的和谐与奇妙。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案例小结

实验导入:

1、“大气压强”:准备一个大水槽,一个盛有高浓度品红水的烧杯,一个大试管和一个橡胶管。上课后,将烧杯中的高浓度品红水倒入大水槽的清水中,一水槽的清水倾刻时变成了通红(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开场白:我们知道水面总是水平的,风起浪涌,那是需要外力作用的,今天,我不用风吹人搅就能让水自己竖起一个水柱,而且还能控制它的上升与下降。将试管没入品红水中,使其排尽空气,然后试管口朝下提起试管,便会看到一个竖立的水柱。接着,将一个橡胶管一端封闭,开口一端伸入到试管的底部(可请学生帮忙),松开封闭端稍许,就会看到试管内的水柱下降了,下面通过向橡胶管内吹气、放气就会实现对水柱高度变化的控制。反思:这个实验引入法,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通过橡胶管吹、放气预知到大气压的作用,可谓一石双鸟。激发和保护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切不可小觑。

2、流体压强:(1)取一只纸杯,里面放入乒乓球,沿着杯口,水平方向吹去,结果乒乓球跳出了纸杯,好多学生讲,这是怎么回事?一下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籍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烧杯中装水,直立一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先问学生:拿吹风机吹玻璃管上方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有种种猜测。提醒学生仔细看,开始吹,结果有大量水雾从管中喷出,学生哗然。带着兴趣听课,自然收效显著。

3、平面镜成像:(1)演示实验器材:支架、玻璃板和俩根相同的蜡烛 老师:今天给大家给变个魔术,学生都瞪大眼睛好奇的盯着老师的动作。

我首先把俩跟蜡烛前后放在玻璃板两侧,学生从座位上明显看到玻璃板前后俩跟蜡烛。然后老师同时点燃它们,于是我用俩手同时用打火机点燃蜡烛(其实我只点燃了前面一根蜡烛,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并未真的点燃),学生从前面看到俩根蜡烛都被点燃了。我说我能够只吹前面的蜡烛就让俩根蜡烛同时熄灭,同学们表示疑惑和不信。于是我轻轻吹灭前面蜡烛,同学们看到俩根蜡烛同时灭了。紧接着我再提出问题:老师还能只点前面蜡烛就能把俩根蜡烛一起点燃。学生惊叹,更集中了注意力,我用打火机只点燃了前面一根蜡烛,同学们看到俩根蜡烛同时被点燃。这时候大家踊跃讨论,有的同学提出来,后面的蜡烛老师根本就没点燃,我这时把装置转过来,大家看到后面蜡烛根本没被点燃。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我让同学们讨论,并开始分组用实验探究,最后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结论。通过魔术表演的方式设疑,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难点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得以解决。(2)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放置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从而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3)拿一块平面镜放在桌面上,把一个苹果放在平面镜的前面,让学生观察这时看到了几个苹果,同学们都会说出看到了2个苹果,然后接着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来吃的话,你选哪一个?同学们也都会选前面的那个苹果,继续提问:为什么?这时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出后面的苹果是前面苹果的像,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后面根本没有苹果,这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解释并引出新课。这样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4、汽化:(1)用手指蘸了些水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字,一会儿消失了,引入了蒸发。这样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设疑:医生给病人测体温之前,通常要拿着体温计作一个什么动作(向下甩一甩)?为什么?如果你生病发烧,父母会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退烧,这又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洗澡的时候不冷,刚洗完澡还没穿衣服的时候感到很冷?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是谁“偷”走了它?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而剥开之后冰棒又会冒‘烟’,再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过一会就会出‘汗’,为什么?

5、压强:(一)、(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碎一段粉笔,或用整只手去捏扁一只乒乓球,或捏开一只核桃。让学生来体验,让学生来想法,引起学生求知欲望。

(2)我们专门做了两块钉板,用两只相同的塑料袋装上同样的水,放在两块钉板上,比较最后的效果。

(3)用两个手指分别顶住铅笔的两端,比较最后的效果,然后看留在两个指头上得印记。以上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最高,学生真正参与了进去,最后他们有渴望学习的念头。课堂效果也较好。而第二种方式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他们觉得有趣,也有质疑,但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十分强烈。总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入的情境效果越好。而第三种方式,学生时空见惯,不足不奇,不以为然,对后续的学习影响不是太大。由此,我想课堂情境的引入首先要以学生周围的事物为主,不要离得太远。其次,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学生有了质疑想探个究竟,有了想解决问题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找出法子的想法,才能很好的组织教学。

(二)、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小孩在将要破的冰面上,如何逃生来引入课题。

(三)、向学生展示人陷入松软的泥土时的情景和踩在木板上就不会下陷的情景进行对比,提出问题:为什么踩在木板中就不会下陷?

(四)、用两块和物理课本一样大的木板,一块钉上一根钉子,另一块钉上8排6列的同样的钉子,准备两个气球、一块砖,把这两个气球分别放在钉子上,用砖分别压在两个气球上。让学生观察实

验结果,这时全班学生眼睛发亮,被这个实验紧紧吸引。老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积极思考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在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休的时候,教师顺势引入压强知识,启发学生自主寻找答案的欲望。

6、《大气压强》:(1)趣味实验引入,即在一试管中装满水,将一小试管(内部放有红纸,使现象明显)放在装满水的试管中,倒置后,发现小试管上升。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发问:小试管没有掉下来,反而上升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看看我们周围只有大气,莫不是大气起的作用?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同后,引出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大气压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好大气压强的强烈愿望。(2)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小试管和一个与试管口大小形似的小蜡头,我把小蜡头放在试管内,小蜡头起初处于漂浮状态。此时我发问:如果我把试管倒立,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叽叽喳喳,各抒己见,而后都集中精力观看接下来的结果。当他们看到试管倒立后,惊奇地发现:水往下流,但小蜡头却缓缓上升。这样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我很自然地引入了本科主题。(3)把易拉罐放一些热水再到出,把口用橡皮泥封口,放入冷水中,易拉罐变瘪,证明大气有压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瓶吞鸡蛋的实验,不知您考虑过没有怎样把鸡蛋从瓶中取出?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办法,将瓶子倒置,在瓶底浇热水,鸡蛋就出来了。)(4),选一个矿泉水瓶,把它的底和盖钻上一个小孔,做实验时,在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盖上瓶盖,让塑料瓶倒立,水会从瓶盖的孔处流出,让学生仔细观察流水的现象后,接着把瓶底的小孔用手指堵住,过一小会,水不再往下流了。学生看到这种情况,大都很惊奇,充满着疑惑,此时可以趁机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刚才水通过小孔往下流,而现在却不流了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大气压强的知识后就能自己回答了。”(5)我准备了一盆水,一个杯子和一块干手帕。上课的时候我就对同学说:“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于是我模仿电视上的魔术师,给同学们展示了杯子和手帕,并让同学摸一下,确认手帕是干的,杯子也是正常的。接下来我把手帕放进杯子里,然后把杯子口向下放入水中,水平按住杯子转了几圈。把杯子拿出来,手帕取出,让学生摸,手帕还是干得。这就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兴趣,为什么手帕还是干得?我于是因势利导,引出了“大气压强”,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起劲!

多媒体课件导入

1、摩擦力:(1)、录像:在黑暗的夜空中飞过发出耀眼光芒的流星。录像放完以后屏幕逐一显示以下两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流星会发出耀眼光芒?生A:因为流星在大气中高速运动要受到摩擦力作用,而摩擦生热使流星发光。接着问:你能举出生活中碰到的摩擦力吗?学生举出很多摩擦力,根据摩擦力产生的不同机理,由学生将摩擦力分成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不同类型。从而引入本节的课题。

2、电荷:(1)小实验加上多媒体展示。首先是小实验,一束细塑料丝,越梳越散开得厉害;用摩擦过毛皮的橡胶棒靠近细细的水流,发现水流被吸引过来,跟着橡胶棒移动。多媒体展示:用手摸到静电球后“怒发冲冠”的图片;电闪雷鸣;加油站“严禁用塑料桶盛装汽油”的标语等,让学生观察,讨论,然后引入电现象和电荷的概念,学生很有兴趣,学习也很积极。

(2)问:你知道在干燥的冬季,生活中有哪些人们平常说的摩擦带电现象吗?你如何让你身边的物体摩擦带电呢?

学生:拿塑料尺在衣服上摩擦;拿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 ;有的学生双手摩擦

教师:你怎么知道你摩擦过的物体带电了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让塑料尺去吸引碎纸屑。孩子们很高兴 师问;为什么双手摩擦不会带电呢? 在学完结构时请同学们告诉老师答案好吗? 学生;认真读书,解答问题

小魔术导入

透镜:我利用小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学习到凸透镜的作用时,我取出一个口径约20厘米的凸透镜,和一片树叶,故作神秘的说:我能用这块玻璃点燃树叶。同学们质疑。我用这个透镜正对太阳光,让焦点落在树叶上,很快树叶被烤焦并燃烧起来,同学们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到此让学生用小凸透镜模仿刚才的实验,用白纸代替树叶找到透镜的焦点,可发现一段时间后纸也会被烤焦,从而一入焦点、焦距和凸透镜的作用。故事导入

1、《运动和静止》: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听说过用手抓子弹的事吗?”待学生凝神倾听后,教师便介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一个小虫在身边蠕动,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用手抓住飞行的子弹呢?你想弄明白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动和静止》,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就可以弄明白其中道理了。

2、惯性:(1)小故事:一天,有个老学者坐公交车。车子在行驶的过程中突然来个急刹车。老学者一下子就扑到了一个人身上。那人回过头来,白了他一眼,然后说“德性”。老学者正了正眼镜说“同志,这不是德性而是。。。。。"。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善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2)教师脱下外衣,掸衣服上的灰尘。问题导入

1、比热的概念时,首先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烧开水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水吸收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讨论很快就能得出:在同样的燃气灶下加热半壶水比一壶水先烧开(沸腾),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在燃气灶下加热同一壶水,加热时间越长温度升的越高(在没有沸

腾前),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跟升高的温度有关。接下来提出如果我们加热的不是水而是其他物质,结果又会如何呢?怎样比较水和其它物质间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研究方案,并加以实验验证,分析归纳一下有什么样的结论。生活中的煮面条烧热水引起,同样是煮方便面,是多烧水还是少烧水节省时间,是烧半壶水还是更多的水节省时间,很简单很明了解释了吸热多少的影响因素。很多章节都会有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所以老师们都要从生活中的事情出发创设情境,不必拘泥于课本。

2、浮力:(1)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一步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2)用酒精和水的混合液里滴入了油,然后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看油滴的浮沉情况;接着又加入酒精,看油滴的浮沉情况。这种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激发兴趣,并会引起疑问,这样,浮力的教学相对来说,会起到更好的效果。(3)沉浮条件:把一个鸡蛋投入一杯清水,观察到鸡蛋沉入水底,然后不断向水中添加食盐并搅拌,这时鸡蛋漂浮上来,最后再向杯中加水,鸡蛋又沉入水中,鸡蛋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状态呢?如此情境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增,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浮力>>一节时,讲漂浮悬浮 下沉时,我用了三个杯子,装有密度不同的盐水,让鸡蛋在鸡蛋在里面,处于漂浮 悬浮 下沉状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堂效果比较好.反思物理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摘 要】本文就新课程实施使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都有了大幅度的改革,提出了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困惑,借实践中的经验经过反思摸索出自己的对策,以

抛砖引玉,来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 困惑 对策 情感 兴趣 认知 方法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都有了大幅度的改革,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制度、老师和学生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动手能力普遍很差,而物理学科又有其特殊性,相对其它等级科目学习更加困难,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明显下降,成绩好一些的学生觉得花在学习物理上的时间不如去学习语、数、英;成绩中等的学生在讲授新课时还略有兴趣配合听课,可完成作业和课后练习却是极其地被动,没有真正起到巩固的作用;而成绩中下等学生则存在较严重的厌学现象,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敷衍了事,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在实验时普遍学生存在着玩的思想,而不是用心地在思考、探究,致使实验器材被大量地破坏却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诸多的因素导致物理的教学质量急剧下降,这一现象如果不及时扭转,势必影响学生将来高中的学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为此困惑呢?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来新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如何改变学生厌学的情绪,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具体对策就是一手抓“情感”,一手抓“认知”。抓“情感”,就是为了提升物理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因素水平;抓“认知”主要是从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法指导入手,教给他们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以期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

一、“情感”———提升物理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因素水平

1.尊重学生,与学生拉近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

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现在有一部分初中生认为是给老师读书,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尤其是物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心理上都有一定的压抑感和自卑感,不太愿意接近老师,有问题也不敢问,他们既怕老师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因此我平时利用下课或课外活动时间常跟学生聊天、活动,让他们帮我做一些琐碎的事情,这样就能进一步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和心理,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把我当成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聊天时还可以解决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意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然后用物理知识向学生解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可物理,喜欢物理。通过师生之间的一起活动,能提高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促进他们为老师认真学习。

2.保护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有一些学生长期以来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更兼受社会不良习气和网络影响,形成一些不良思想和恶习。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无视老师,故意惹事捣乱,将会影响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乱了自己的阵脚,再好的教学计划由于无法实施而变得毫无用处。遇到这些学生,我会事先与这些学生促膝交谈,让他们站在老师的角度上,理解老师的心情,支持老师的工作,尽量把自己变成他们的朋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大大减少跟他们的矛盾、冲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我从不用粗暴的批评挫伤学生的自尊,造成厌恶学习物理的心理。我会尽量做到多一份真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幽默,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比如讲“运动和静止”时,有“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中穿行……”的歌词,我就带动学生一起唱,活跃了课堂气氛,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时我会用笑话举例,跟学生一起哈哈大笑,这样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宽容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信心源于成功。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只要是认真地、进步地作业,我都会打上“A”,给予鼓励;作业中有错的地方,我用红笔勾

出,然后一一改正,哪怕我明知他是照抄的;作业乱七八糟的,我会夹张纸条,写上“老师相信你再不会有这样的作业”。在单元考试中,适当降低难度,改卷中我会适当放宽要求,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这样能激发学生敢想、敢写,把他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想法,发表出来,有时还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适当降低难度和放宽要求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 利用故事、身边的事、或者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物理世界。比如讲“摩擦力”时,我将两只相同的不锈钢碗倒放在桌上,其中一只碗上沫了少许油,让一位力气大的男生拿起,另一只碗让一位小女生拿起,结果出乎意料,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学习“惯性”时,取熟鸡蛋、生鸡蛋各一个,先让熟鸡蛋在桌面上旋转起来,然后用手瞬间按住外壳后再放手,发现熟鸡蛋停止转动了;再换用生鸡蛋重复实验,发现生鸡蛋还能继续旋转,这又是为什么?由此引起课堂教学悬念,让学生的学习产生欲罢而不能的效果,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尽量把难懂的、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生动比喻等,变得既通俗又易懂的语言。例如:在平面镜成像原理中,像和物等大,虽然这个结论是实验得出的,但许多学生会提出说:他距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我就举例说,当我班某同学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看他又高又大,当他站在对面的城墙上时,我们看他很小,是人在变化吗?同学们哈哈大笑,一下子恍然大悟,问题就解决了。在讲到“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我让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自己身体表演,学生坐、蹲、躺、单脚站、脱衣服、拿东西等多种变换,把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们在哈哈大笑中领悟了方法。我还组织了课外学习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多动手,课前布置他们完成一些小制作,比如简易照相机、人造喷泉、简易喷雾器、潜水艇模型、水气压计、机翼模型等,既能在课堂上应用,还能带动许多学生的兴趣,把现实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

有物理、处处是物理,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认知”———进行物理学法指导

1.重视实验,让学生知法。“知法”即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的再现。实验是教与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和方法,奇妙的实验现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我特别重视实验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实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资源条件,给学生创设“课课要动手,堂堂有实验”的环境。在课堂上将部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来做,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的操作,也可将部分演示实验验转化为学生实验,甚至可以将部分演示实验的简单器材让学生自已准备。这样能既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生动有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利用一些瓶瓶罐罐做实验,学生感觉特好奇,兴趣更浓。如在做“光的色散”时,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做实验。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矿泉水瓶和一些沙子做实 在验。“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用、温度计测温度”等等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去做或者让学生去准备器材。只要勤动手,学生就会了解学习物理的方法。

2.总结归纳,让学生守法 “守法”即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力求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习惯。比如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就教会学生口诀:“一倍焦距成虚实,二倍焦距成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总是倒立的;物近像近像变小,虚像总是正立的。”学生理解口诀意义来轻松解决凸透镜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深化,培养学生科学复习的习惯。每一章节学习完之后,我会让学生归纳章节框架结构图,让学生复述本章节重要概念、理论和实验等内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3.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悟法 “悟法”即在传授物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方法,掌握要领。我经常选取典型章节和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学法训练,让学生感受,信服,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指点。例如,利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坐标→建立方程→解方程→讨论结果,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和应用此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自觉按这套方法程序解决物理问题,“言传身教”,并引导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运用这种方法,自悟此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否则,只知道甚至背诵下这种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是不会有帮助的。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正是求学的大好时机,可现实却不容乐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面对困惑,尽自己最大能力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者:合肥市永和学校

王传树

(本文曾获得合肥市优秀教案评比一等奖)

这是一堂区级公开课活动,面对全区的物理教师和部分学校领导。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第三篇:物理教学案例 (精选)

物理教学案例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0.5度电。我们家少用0.8度电。我们家少用0.6度电?? 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0.5度电、0.6度电、0.8度电、1度电的家庭数字。师:好,少用0.5度电的家庭数是10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灭。??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重点突破: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

教 具:音叉、小锤。

教学过程:引入: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问: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答: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问: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总 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出: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sound source)。过渡: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

学生发言: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实验探究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讨论: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3 页)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过 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大家首先看课本上声速的定义,然后看一下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本节总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同学们家庭作业 探究声是否有能量。(见课本 34 页)板 书 设 计

§ 1 什么是声音

一 声音的产生。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水源、声源

二 声的传播 1、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4、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 中 物 理 教 学 案例

课 题 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 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没有?

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摩擦力》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摸索探究进行高效的物理科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参与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如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乐意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是目前物理老师所关注的问题。针对我校物理教学现状,结合我校物理科学习实际情况,我组确立了“增强学生物理学习力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子课题进行研究。而其中研究探索提高物理学习力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提高合作学习的策略,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合作学习在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具有显著实效,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被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案例:

在学习《认识动能和势能》这节课时,上课前,我按全班学生的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差的分到一起,分成15小组,每组4人,每组配备钢轨、小球两个、纸杯、斜面、盛沙子的盒子(内有三个小球)、木块、橡皮筋2条等器材,教室的布置尽量营造一种随意宽松的氛围。

整节课的重难点是: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我是这样安排的:大家根据生活经验来分组讨论,动能、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小组学生猜想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小组长合并类似猜想,我综合总结可能的因素。接着,我把整个实验探究交给各小组来完成,并提醒各小组成员在讨论实验方案中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生活实例、经验或可利用分配给小组的器材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不同意其他成员观点的,要提出反驳。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都能先根据猜想讨论后,得出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分工。有的负责设计实验表格,可以填写实验数据,有的负责操作实验,有的负责测量实验结果,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完成实验而竭尽全力。大约20分钟后,我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因为质量不同的小球,在铁轨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后,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动能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因为质量相同的小球,在铁轨的不同高度自由滚下后,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高度有关。”

“因为质量相同的小球,在铁轨的不同高度自由滚下后,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有关。”

“因为质量不同的小球,站在的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后,盒子里原来平坦的沙面凹陷程度不同,这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因为重力不同的小球,站在的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后,盒子里原来平坦的沙面凹陷程度不同,这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跟重力有关。”

“因为质量相同的小球,站在的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后,盒子里原来平坦的沙面凹陷程度不同,这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跟高度有关。”

“根据橡皮筋的形变程度不同,这说明弹性势能跟它的材料有关。” „„

我把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全部写在黑板,再让各小组讨论、交流、反思,最后总结出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且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来分析:

1、“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的车型的限制速度不一样?”

2、“一盆花放在你的身边,你会看到它的美.可是当把这盆花放在楼顶的边沿处,你从下边走过时,这时你注意到的不是它的美,而是心中充满了恐惧.这是为什么呢?”课堂在学生热烈的讨论气氛中结束。

案例分析:

上面这个案例,借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启发诱导更不可少,教师是“学生中的首席”,要参与到讨论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度掌握教学节奏,不断的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整堂课中,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在关键时刻进行点拨。改变了以往传统式教学以“教”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的课堂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诸多功能。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为避免课堂教学中那种仅仅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深刻领会合作学习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总结这次课题研究的经验,要保证合作学习较高的实效性,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这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情况的基础上,优化学生的组合,并且让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分工。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般每个小组可以4—7人划分,小组座位的编排的空间格局可以为“T”型、“马蹄”型、“田字格”型等,按照“组内合作、组外竞争、促进发展”的理念,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目标。分组完成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明确的组员分工及合作意识的启发,既要使组内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又要让他们知道作为小组的一员,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进行配合,懂得学习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道理。

2、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灵活、开放,也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结论要有开放性和挑战性。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学生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3、把握合作学习最佳时机。合作的目的是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清晰、全面。它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我们应当正确把握合作时间,合理分配合作时间。一般是在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于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且跃跃欲试的状态下,交流才有意义。或是学生迷惑、混沌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澄清概念,加深理解。或是在出现矛盾时进行,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形成独特的认识。

4、教师要监控和适时指导、点拨或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合作学习,并非意味着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相反,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监控和适时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如有时学生在实验猜想后,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能会偏离实验主题,或者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教师都要及时加于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主题来。

通过近半年的课题实践与研究,我们物理组成员在“增强初中生物理学习力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受益匪浅。在教学策略上,我们积极、大胆地实施激发兴趣、培养合作学习能力的各种教学方式,创设一个全员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氛围,实行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比实践,改善了课堂内外的物理学习气氛,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课题实践与研究,我组在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改进:

1、小组个别成员,特别是下层生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肯自己动脑子想,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询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

2、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有时有限的小组合作时间成了好学生的一言堂,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增强学生物理学习力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不仅决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而且将影响他们未来人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主要举措,它提升我校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力,也提升了我组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已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进完善。今后,我们将按照已形成的初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巩固,并不断学习新方法、更新理念,尝试新教法。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物理知识的机会,既让他们学到知识,又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乐趣。经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继续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有关合作学习教学特色的新篇章。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谈几点感受。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再如,地球时刻在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笔直向上跳时,地球走了,我们落下来怎么还会落在原来起跳的地方呢?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 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下载物理教学小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理教学小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北城中学王桂香 教材分析: 对声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声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这两个知识点,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物理教学优秀案例

    陈文峰 所教科目:物理 *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让每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星火教育长安校区理综科组组长,对高中物理有独特的教学方法; *提倡高效的学习、轻......

    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物理教学反思案例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 探究调光台灯的奥秘——电阻与变阻器 【教学目标】 1. 从自身的动手实践中,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 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 教法展示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自身的师范技能,为以后的教师生涯做准备,我在大学期间做了几份物理家教。在我做第一份家教时,我虽然备课很认真,准备的也很充分,学生貌似也听进去了,但是取......

    物理教学小论文

    一个物理规律的两种不同教学经过 彭阳三中物理课题组任世功 在力学的万有引力与航天这部分学习内容之中,有这样一个物理规律:将同样一颗卫星发射到离地面较高的圆周轨道需要的......

    物理案例

    2013年度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成果评选 统一封面 成果名称: 利用浮力知识测物质的密度 成果形式: 作者姓名: 所在单位: 电 话: 手 机: E - mail: 1 为了提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