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景文章怎么教
《牧场之国》学习设计
设计理念: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渗透学习方法,以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读悟,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尝试合作交流,为下阶段独立自主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以“想像画面”的学习方法贯穿学习过程
《牧场之国》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写景文章怎么读?通过语言文字想像画面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真正地感受文字所表达的美。课始导读引出读书方法:引领学生读“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抓住词语想像画面,掌握方法。课中两读运用方法:初步阅读整体感悟走进牧场之国,学生在与文本亲密接触中感受文本和谐之美,文本中如诗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眼前,由学生去捕捉画面;深入阅读个性品读欣赏异国风情,课堂中极力创造自由阅读的氛围,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选择的内容,有自己读书思考的过程,有自己运用方法后的阅读成果――通过品味语言文字看到动人的风景,甚至听到悦耳的声音。
二、以“自主与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创设自由阅读的氛围,更要倡导自主阅读的方式,这样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才能真正地读,才会积极地思考,才有学习的质量。在一堂课里分成几个环节安排几项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任务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要在每一次学习中都会看到画面,从全文、段落、句子、词语中分别看到不同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读书过后相互交流是可以深化学习效果的,养成与同伴交流学习所思所得的习惯也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得发展的。在初步阅读后作全班交流,以梳理学生的学习所得,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感受和文章脉络;在深入阅读后先有一个小组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和展示的机会,再作全班交流,由部分学生为全班作引领,打破文本叙述顺序作“跳跃式”阅读交流,同时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充分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三、以“反复咏叹”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趣味
当我们面对美丽的风景,便情趣盎然、流连忘返,“牧场之国”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在本文的学习中,运用作者的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加上读者的感受“好一个牧场之国!”,在课堂里师生反复咏叹,层层深入,升华情感,语文的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体现,关注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尽可能的生机盎然。
文本分析:
1、本文是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提出阅读要求。
2、这是一篇写景文章,文中描写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展现了一幅自然动物人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从时间上看文中有两幅图――白天,家禽家畜的自由王国图;傍晚,宁静的牧场图。从自然段看有四幅图――花牛的家园、骏马的王国、家禽家畜的天堂、晚霞满天动物歇息的牧场。
3、文章语言生动,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句式优美,意境开阔,适合学生朗读和语言积累。
4、本文所描绘的是异国风情,适合引导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使学习更加丰富。文后有资料袋,有助学生学习。
学生分析:
四下年级学生对于略读课文已较为熟悉,他们已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也养成了读后相互交流、展示的习惯。查找学习资料,进行信息处理也不再陌生,能在教师的布置下开展学习活动。写景文章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一定的篇幅,大多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自觉进行语言积累,会选择欣赏的句段品读体会、摘录背诵。尝试过“通过语言文字想像画面”的学习方法,但是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整体感悟画面,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样的综合概括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自主朗读,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书边想像画面,感受荷兰牧场的风光美,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动物与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3、个性化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关于荷兰风景的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能作概括性介绍。教师准备幻灯片、学生课堂学习卡、拓展性学习资料。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牧场之国
1、揭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2、读课文开头,读出重点,抓住“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想像画面,掌握学习方法。(板书:读文想像画面)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牧场之美
1、明确读书要求:先朗读,正音,读通读顺;再默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2、学生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3、组织交流:说说画面,学生板书
4、小结:牧场之国如诗如画,难怪作者四次发出感叹――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深入阅读,欣赏感叹牧场之美
1、走进白天的牧场,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细细欣赏,品昧语言想像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个别引领。
3、四人小组交流:每人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欣赏的句子,交流想像到的画面。
4、组织全班交流:打破文本叙述顺序作“跳跃式”阅读交流,结合多形式、有感情朗读;补充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个牧场之国!”,回环朗读。
5、领略牧场夜晚之美,再次感叹。
四、作业
1、拓展阅读,用“读文想像画面”的读书方法领略《威尼斯之夜》独特的美,和同学交流读书收获。
2、在学习卡上用钢笔摘录最喜欢的段落,并写出自己想像到的画面,在班中展示。
板书预设:
牧场之国
读文想像画面
(学生板书)
略读教学过程更粗放
1. 设计开放的阅读交流话题。2.设计自主(合作)学习单
《牧场之国》是写景抒情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
写景的文章还有一个作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身边的风景,即“以读引写”,让学生也写一篇写景的文章。但是,不要研究写法。学生在充分地感受了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之后,再带着情感来观照自己记忆中触动过自己的风景,自然而然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真正的好文章,是不要教的。
写景类的文章,作者多是运用诗意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幅如画的景致。因此课前导入的设计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手段,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与文本相关的风景图画,并配以悦耳的音乐,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初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唤起学生进一步感受的欲望,为下一步深入文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附:《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一、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演示张家界风光,为索溪峪的景色配以悦耳的音乐与适当的解说词。
2、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抓住特点:
1、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边读边思考:索溪峪的风景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了解到的?你还提出什么问题?
2、交流:(1)部分字词的音、形、义。
(2)索溪峪的特点:野——野性的、天然的美。
(3)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
三、默读批划,深入体会:
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索溪峪的“野”?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默读课文,抓住自己喜欢的关键句段深入体会。
1、学生默读批划,老师随机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为重点,体会其中的内容以及写法,并选择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
四、全班交流,品读评析:
1、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分四个方面即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来具体描写索溪峪的“野”。
2、鼓励学生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
如:“山野”部分,可以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汇报:文中山的野性美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的:“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可以安排组内男生朗读“惊险的美”,全组同学一起朗读“磅礴的美”,请女生朗读“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将三种不同的美表现得恰如其分,充分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感受。
3、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入情入境,重点部分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4、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倾听、补充纠正的情况,及时给予恰当的点拨。
五、回归整体,梳理写法: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刚刚小组学习和全班的讨论交流,边读边想想自己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梳理出这样几种表达方法:
(1)、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
(2)、在布局谋篇上,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
(3)、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4)、抓住景物的特点;
(5)采用对比手法等等。
六、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1)、模仿本文“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大连的一处美景,注意抓住特点。如:大连的海:晴天时,阴天时,雨天时;或者春,夏,秋,冬四季的海。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如:大连的广场,大连的夜,大连的绿……
(3)、摘抄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段话,在后面写出它的表达方法及其好处。
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
写景类的文章一般具有这些特点: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独特感受。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个相似的教学模式。所谓相似,是因为虽然同属于写景一类,但文章总是各不相同,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细节的处理上,一定要因文而异,适当调整。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其它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绝不能千篇一律。
教师活动特征:直观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抓住特点——默读批划,深入体会——全班交流,品读评析——回归整体,梳理写法——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学生活动特征:初步领略,直观感知——自由朗读,整体把握——默读体会,小组交流——品读交流,入情入境——回归整体,梳理写法——巩固练笔,内化提升
认知动态过程:初步感知——整体把握——默读理解——交流体会——梳理写法——巩固内化
从“三美”着手教写景类文章
今天我们坐到一起,是针对五年级写景类课文的教学的一个探讨,如何教好这一类课文。我在之前的整理中发现这类文章早五年级两册教材中相对集中在两个单元中它们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当然,还有一些零散在其它单元,教学侧重不一的如宋词《村居》课文《灰椋鸟》等。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
看来,审美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教学中应将审美教育当做一项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
我们今天说要交流的写景文章属于散文类,散文的特点就是处处给人以美的熏陶,正好将美育融入写景类课文的教学之中。散文的美主要表现在: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接下来,我就结合我们五年级教材中的写景课文说一说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从“三美”着手教写景类文章》
一、结构之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体现。也是散文结构美的神韵。
说起神韵,我们就会想起被誉为心灵窗口的眼睛。人之风采,全在眼神;文之韵味,全在“文眼”。散文教学要抓结构美的特点,就需抓“文眼”。抓住文眼,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清晰教学的重点。理顺我们的教学思路。
今天两位老师执教的《黄果树瀑布》,它的文眼就是开篇第一段“黄果树瀑布,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围绕杰作两字,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将所闻、所见、所感一一留驻笔端,最后用“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来结尾。此时沉醉的就是黄果树瀑布这一大自然的杰作。如此首尾呼应,结构井然。这一设计,将有血有肉、有首有尾的天赐神物——黄果树瀑布活脱脱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让人过目不忘。
散文文眼虽不固定在某段某处,但是它总在每一处静静地摆着,我们五年级的几篇写景类散文的文眼还是很清楚的。多是在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莫高窟》: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秦兵马俑》:文首: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文尾: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文首: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写景类课文的结构之美还表现在语言形式和内容结构都会呈现出有因有果,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如《黄果树瀑布》一文先写“听到瀑布声”,接着是“看到瀑布”,最后是“临潭感悟”,景中暗藏着记叙的线索——“我”去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经过。再如同一单元的《秦兵马俑》一文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依据,也是理清层次结构的标尺。有些老师认为写景文章很难教,感觉这类文章太美了,以至于每一句话,每一个地方都不能抛弃,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我想这个时候,教者就应该静下心来,试着领略文章的结构之美,从文眼着手,理清内容的逻辑关系。自然,教学思路就不难缕清了。
如果教师只是抓住某些词句和段落反复推敲,随意发挥,远离文本的表达脉络,进行“走四方”式的课堂教学,“东一榔头西一锤”,整个课堂支离破碎,不仅不能给学生以整体美的感受,更不能给学生今后对景物的描写以指导。
二、语言之美
语文课,它的本质属性是学习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和情感。离开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课就不称其为语文课。因此,阅读教学始终应该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放在首要位置,学习写景文也不例外。
写景文的景与情,均属课文内容这个范畴。教材中的写景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从教学价值来说,值得学生领悟的是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并通过它来传递的优美的景物和优美的情感。
我们教师在教学写景类文章时经常碰到这样问题,当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谈对文章所描述的美景的感受,多数学生只会一说上“我觉得真美啊!”至于怎么个美法,就无从着落了,这种情况在学生的习作中也是屡见不鲜。
这主要是学生对语言之美的欣赏能力不够。
在教学写景类散文时,我们就要注重对学生语言之美进行培训指导。
比如在《黄果树瀑布》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以比喻句为最多。“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
对于这些优美的句子,我们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将句子的比喻成分去掉,让学生将两种句子进行比较,有什么区别?那一种好?好在哪里?这样学生对语言美的品尝就有了深度。对语言美的品味也能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
再如《秦兵马俑》一文中,每个俑因为身份职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穿着、神态与动作特征。文中“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惟妙惟肖”“ 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绝无仅有”等大量准确生动的成语,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积累并指导运用。
《黄山奇松》要领略松树的“奇”,我们就不能够放跑“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 “枝干蟠曲、千姿百态、神奇秀美”等词语的表现力。
而对语言之美的感受,我们应坚持“读”占鳌头,要多读多悟,甚至熟读成诵。今天两位老师……
三、意境之美 意境,是抒情文学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作者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作品的客观景物与作者的主观感情二者的完美统一。古人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现代人常把意境称为“情景交融”。
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受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
所以对意境之美的感受是教学的重点。
有人说:“意境,是形象思维派生的奇葩。在教学中对文章意境开掘的深度,决定着所确立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认识的高度。”
这就注定对意境之美的感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黄果树瀑布》无论是远看还是近观,都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动态的诗画美;《秦兵马俑》传递的是恢宏的气势和士兵的神武之美。《音乐之都维也纳》又渲染了音乐时刻回响耳畔的意境。
怎样来感受这些意境,我想可以通过一下一些方式:
一、指导朗读,理解语言文字感知情境。朗读是把书面作品变成有声的、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活动,可以给书面语言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起死回生,给人留下具体生动、久久难忘的印象,是体味作品意境的主要方法之一。指导朗读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味文章意境的过程。就小学生而言,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要达到这一要求,除牢固掌握普通话基本发音以外,还必须正确地理解文字表达的内容、文章的格调、作家的艺术风格以及作品浸透的思想感情等相关内容。指导朗读必须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出作品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就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二、直观展示,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直观展示主要通过录像和图片来向学生介绍文本文字所展示的景色。这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两位老师……
在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今天,如此教学的效果就不需要多介绍了。当然,东西再好也是教学辅助手段,我们对情境的体会主要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千万不能以次废主,丢了语文的“文字”这一根本。
三、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再现和想象。在语文教材中看似闲笔,实则体现着作者的良苦用心,对文章主题的表达、意境的开拓和材料的组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文字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往往含而不露,不加指导学生会理解不出,详细分析又可能索然无味,破坏文章的整体之美。可以采用了再现和想象的方法,在尽量不破坏文章整体之美的前提下,努力把这些文字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明朗化,使学生在感悟美的同时领悟到这些文字的表达作用。
《埃及的金字塔》“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指导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语言的引导,去再现四千五百年前的画面:那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成千上万的埃及人民在辛勤地搬运着石块。这些石块切割平整,每块平均重2.5吨,怎么搬运呢?埃及的劳动人民想到了木橇,他们将厚重的石块放在木橇上。拉不动怎么办?他们牵来马和驴等牲畜帮忙着一起运送。在休整平坦的碎石路上,有人驱赶着牲畜,有人指挥者方向,有人向木橇下抛洒尼罗河中的湿泥,或油脂,润滑着木橇,将一块块建造金字塔的巨石搬运到热火朝天的金字塔建筑工地。
通过语言描述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使他们在丰富的遐想中,在想象中沉思、顿悟,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的非凡。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自然地走进作品创设的情境,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特有魅力。
要指导学生欣赏散文中的意境美,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文艺理论修养和较广的知识面。教师自身必须博学并不断拓宽知识领域逐步提高理论修养。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彭老师冯老师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巧妙创设游览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走进文本赏读、美读、趣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抓关键词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充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受了颐和园景色的优美,并进行了有效地读写结合。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享受着教师运用自身的文化积淀,通过话语向我们描述情景,通过媒体、图片等创设情境,让我们入情入境,在情境中体会、感悟,形成对游记的初步印象。
一、发挥情境教学优势 激发兴趣
我一直认为教学写景类课文,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在这两节课上,两位教师在教学写景文章时,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两位老师并不是让学生接触文本前给学生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或者在接触文本后作为一种对学生的奖励而播放,而是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后,在学生已经基本上读进语言文字之中后再有目的地播放和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
例如,《长城》在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后,再利用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例如,彭老师配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受到美的熏陶。
在看完多媒体资料后,学生的认识就变得感性起来,同时也丰富完善了自己的想象,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让学生意犹未尽,此时教师趁势把学生的这种情绪转移到文本中来,老师再带着学生体会好词佳句的意境和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在进行写景课文教学时实施情境创设,能使学生在愉悦、欢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巧析路线,渗透游记写法
最让我欣赏的是彭老师巧析路线,渗透游记写法。
明确游览路线,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课堂上,老师分了三步,让学生了解游览顺序。彭老师不是仅仅抓住表示方位的词语教学,比如,“两旁”、“左边”、“下面”、“正前面”等,而且以文中的过渡句为突破口,巧妙地让大家跟随作者游览的顺序一个个的景点游览,让大家欣赏到了颐和园美丽的风光。先请学生读书找出四个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这四个句子体现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彭老师紧紧围绕这四个句子展开教学,师生合作,用箭号在版画上标出游览路线,直观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进了、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先找景点,再说景物特点,最后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样有效的让学生理清层次、掌握了写景写法,非常值得我学习。
三、读中想象 品味语感 体验情感
我认为,由于小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对写景文章的阅读与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进行这类文章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情感,两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铺设情感基石,让学生踩着石头,慢慢地走进文章的情景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两位老师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边读边想象的训练,他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情感。比如,冯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文中第三段时,她这样与学生交流:长城高大坚固,你试过亲临其境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吗?我们来读第三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利用补充资料,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在想象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情感中,然后,教师再饱含深情的引导学生朗读“多少劳动人民……万里长城”在反复读中想象,品味语感,体验情感,水到渠成之后,冯老师很巧妙的引导学生写“印象长城”,学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学写景类课文强调品味语感,读中想象,体验情感是有效教学策略。
第二篇:写景文章
第一场雪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晨,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籁籁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1、写出文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骤然——()充分——()
2、写出文中画线词语的反义词。
寂静——()欢乐——()
3、把文章分成四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自然段是写下雪时的情景,按()顺序写的。第()自然段是作者由第一场雪产生的联想。
5、“瑞雪兆丰年”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这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时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欠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第1、2两题,考查近义词、反义词,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一个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往往不只一个,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骤然”近义词可以写“突然”,“充分”的近义词是“充足”;“寂静”的反义词是“喧闹”,“欢乐”的反义词是“悲伤”。
第3题,考查我们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把握。划分文章层次,归纳段落大意,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经验,掌握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划分层次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篇文章的层次可以这样划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第3自然):下雪时的情景。
第三段(第4、5自然段):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第6、7自然段):入冬以来第一场雪引起的联想。
第4题,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问在做第3题时已经明确,写下雪景色的是第3自然段;写作的顺序是“从雪小到雪大”;第三问在第3题中也已明确,是第6自然段。
第5题,考查我们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这是一句谚语,它的意思是:大雪预兆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第二问是要求对这句话作出解释,答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从科学的角度予以阐释:因为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需要的水分,所以说瑞雪兆丰年。关键是答出后面的这一点。
第6题,考查我们对文章中心的把握能力。写景抒情的文章,其中心一般是表达作者对某种景物的热爱之情,同时还可能具有一些深层意义的东西。这篇文章,不但表达了作者喜爱瑞雪、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三篇:教学写景的文章可以这样教
教学写景的文章可以这样教
-----教《望月》有感
《望月》中的第1、2自然段是写作者在夜晚欣赏月夜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1、轻声读这一段,并划出描写月光下景色的语句,轻声读
一读。
2、指名读你划下的内容,其他同学轻轻闭上眼睛,边听边
想像一幅画面。
3、指名说说,你听的时候,头脑中闪现出来的一幅画面。
4、让男生先起来读一遍,希望你们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送
给女同学。完了问:“女同胞,你们收到了吗?”再让女同学把这幅画面送给男同学。
5、你们一起把这幅画面送给老师,好吗?全班齐读。
6、你们猜,老师收到你们送的画面了吗?
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发现学生们朗读的兴趣特别高,且朗读也很有感情,还在读、想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我认为这要比老师一味地讲解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课文的效果要强得多。
第四篇:写景文章指导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其实,写景的文章并不难写,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要写出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
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
还有一种
第二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 具体写作时,注意运用好以下的几种写作方法。
l、认真观察,细致描写
描写景物,第一要认真地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具体描写,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内容来。比如我们观察水的特点,可从水面的颜色,流动,浪潮,倒影,水中的船舶等等方面来进行。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细致地观察水面的动态和静态的特点。例:小溪是从山间泉水里流下来的,又清又亮,像一幅透明的绸子,抖动着铺向远方。它顺着山势自高向低,“叮咚叮咚”弹着琴弦,“哗啦哗啦”唱着歌儿,再绕过山坡向东流去。水中有许多小鱼、小虾,还有青蛙……
这里写小溪的流水的特点,有形状,有颜色,有声音,有静态,有动态,有景物,有情趣……如果小作者没有进行认真地观察,是不可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的。这说明小作者认真地观察了溪水的形状、颜色,声音、静态、动态等等方面。12、运用比喻和拟人
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例:春天,她像童话里的仙女。山顶的嫩绿色的落叶松,像仙女的纱巾。山间的绿树,像仙女的绿袍,其间盛开的白色梨花,就像点缀在绿袍上的花朵。山下的樱桃花丛就像仙女的花裙。山脚下的一片片蒲公英花,就像仙女穿的黄色绣花鞋。
3、立体描写,色、形、音、势都有
所谓立体描写,就是抓住景物的形、色、态、势、音、味等方面的特点,全方位地进行生动具体地描写。
例:午后一点钟左右,从远出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惯江面,形成一道6米多高的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蹦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段关于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的描绘,有声——从远出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在滚动;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蹦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有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形成一道6米多高的白色城墙;有色——白线,白色战马,白色城墙;有势——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蹦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写景物,就应该这样,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等等各个方面都具体地描写出来。
4、静态动态相结合抓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特点,进行细腻传神的描写,才能写出景物的情趣,才能得高分。比如我们要描写一个小小的池塘,应该注意到景物的静态和动态。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趣。
例:你看下面的小池塘的静态描写:
黄昏,我爱坐在塘边静观,火红的太阳落进水里了,平平稳稳地躺着,像个红脸娃,全身发着红光。四处散开着的绿水,像一张松软平滑的床,轻轻地托住了它。绿绿的塘水托着红红的太阳,婀娜多姿的垂柳依依向水,多美的一幅画啊!
在这里,“绿绿的塘水托着红红的太阳,婀娜多姿的垂柳依依向水,多美的一幅画啊!”静得惹人喜爱。
小池塘的动态呢?更惹人喜爱:
清晨,微风唤醒了沉睡的苇塘,芦苇发出沙沙的响声。举目向远处望去,芦苇随风起舞,好像绿绸子在摆动。各种鸟儿有的盘旋于芦苇上方,有的在芦苇丛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清脆、悦耳的布谷鸟鸣声,不断从芦苇塘深处传来;尖嘴的翠鸟在水中捉着小鱼;一只画眉鸟落在芦苇尖上兴奋地唱着;白色的海鸥从这里路过,给这芦苇塘又增添了生趣。
在这里,“芦苇随风起舞,好像绿绸子在摆动”,“ 各种鸟儿,有的盘旋于芦苇上方,有的在芦苇丛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清脆、悦耳的布谷鸟鸣声,不断从芦苇塘深处传来;”还有翠鸟捕鱼,画眉鸟唱歌,白色的海鸥从这里路过……这些动态的细腻描写,情趣无限;犹如一幅幅动态的电影画面……
5、条理清楚,写出变化
我们描写景物,都要注意时间的变化顺序,要注意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来描写景物的变化。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小池塘的作文,就可以按一天中的清晨,中午,傍
3晚,夜晚的时间变化的顺序来描写。再如我们要描写海潮,就可以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时间变化的顺序来描述;写雨,就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变化来描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能给人一种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之感。、加入自己的感情
把感情渗透在景物之中,就是在写景时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如,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对奇丽景观的陶醉之情,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只有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文章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使读者也随之动情。佳作赏析:
日出
天刚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嵌着几颗稀落的星星,我便爬上山巅,观看久已向往的日出。
此时,大地静悄悄的,四周黑沉沉的。我站在山顶的巨石上,迎着清晨的凉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这种环境中,我的心情舒畅极了。天边,启明星眨着眼睛,好像在提醒我:“请注意,黑夜即将离去,旭日即将升起。”
片刻,东方天际露出了鱼肚白,可以看清云朵了。云朵一会儿就变成了浅红色,黑暗正在慢慢消逝。黎明揭开了蒙在大地上的乌纱,只见东边远处的峰峦在朦胧的云雾中连绵起伏,近处苍松翠柏上的露珠映着红霞闪闪发亮。转眼间,天边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红霞,很快地向四周扩散,大地在不知不觉中披上了红纱。
不久东方天际出现了赤红色,只见火红的太阳露出来了,慢慢地从云雾中升起,跃出了山峦。它像一团火球悬挂在东方的山尖上,刹那间,万道霞光沐浴大地,四周披上了五彩的外衣,苍松翠柏在阳光的抚爱下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这时候,我不禁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也正像这红日一样吗?她正在冉冉从东方升起……
佳作评点:
本文的小作者用生动的笔法,具体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日出前后的瑰丽景象。细致描绘天空中色彩的变化,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黑暗→变白→发亮→红霞→红纱→火红→赤红色→……结尾联想之笔,使文章的意境升华到更高的境界:由赞美日出升华到赞美祖国;由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升华到抒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写景文章阅读
如何阅读写景文章
我们所学过的写景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一类是游记;一类是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风、雨、雷、电等);一类是描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物。阅读写景的文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点:
第一,点的景物的特点一般是从它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我们应该注意从这些方面考虑文章是如何运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来描绘景物的。
第二,理清文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和层次来描写景物的 一般来说,文章描写的对象是固定的,作者也常常采取这样几种顺序描写:(1)按空间顺序写;(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4)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三种: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二是移步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三是按时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第三,的恰当的比喻能使景物生动形象;拟人的手法更是增添了景物的勃勃生机和情趣;夸张、排比等手法则可以增加语势、强化效果。领悟文章是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形象逼真了解文章是怎样运用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特
第四,体会作者热爱景物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我们在阅读中应努力抓住文章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语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