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景文章的教学模式
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初探
翻开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你会发现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生动有趣。特别是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中的精彩世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自身肤浅的认识,我对写景类课文进行了课堂教学初步探究,从中揣摩到一些关于写景类课文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课前预习,促求新知,储备美
课前预习,即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基础走进课堂,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首要任务。在进行写景类文章教学前,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观察、搜集有关文本内容的图片、文字和影像等资料,以促进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激发阅读期待。
比如,在执教苏教版第七册《九寨沟》一课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九寨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搜集资料有最基本的三个途径:第一,询问父母关于九寨沟的知识;第二,浏览图书查阅关于九寨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第三,上网搜集关于九寨沟美景的影像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对九寨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由此,我们认识到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就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次认知、储备的过程,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这是促进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二、创设情境,直观导入,激发美
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绘的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写景文章时,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如在新授《泉城》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手段,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与文本相关的泉水,并配以悦耳的音乐,带学生走进泉城——济南,初步领略泉城的美丽、闻名,从而唤起学生进一步感受的欲望,为下一步深入文本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检查预习让学生带着初步的感性认识自由地朗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这是阅读的最低要求,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从词语的认读、生字的读音、整篇课文的正确流利朗读三方面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便于做到以学定教。语言障碍解决了,这就为进一步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之后,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阅读感知,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如:课文写了哪里的美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这里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全景式的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初步感受到景物的美。
3、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时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相应地为课堂精彩地生成而做好准备。
四、精读文本,品读评析,欣赏美
1、批注阅读
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批注阅读。如:你是从哪些句段体会到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你是从哪儿感受到荷兰田园风光的如诗如画?„„写批注就是在圈点的基础上,在旁边写下自己对文章的思索、感悟。批注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反思、怀疑,还可以是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所产生的共鸣,甚至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重新举例等。再通过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景物特征,指导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欣赏
每一篇写景课文都有重点的段落,要么文字优美,词汇丰富,用语精当,要么是最能体现景物的特色,要么是最能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不管是哪一类型的段落,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情感体验、想象创造。
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展训练,以丰富学生语言,丰厚学生文化底蕴,这是有效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词语的拓展练习,比如学生对“色彩斑斓”一词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积累它的近义词,如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姹紫嫣红和五光十色等,以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
五、回归整体,梳理写法,升华美
读评析,欣赏过景物的美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在诵读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升华对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要把交流中感悟到的作者的表达方法加以系统地梳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
六、读写结合,拓展练笔,创造美
写景的文章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片段练笔,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第二篇: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写景类的文章一般具有这些特点: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独特感受。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个相似的教学模式。所谓相似,是因为虽然同属于写景一类,但文章总是各不相同,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细节的处理上,一定要因文而异,适当调整。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其它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绝不能千篇一律。
模式的操作程序:
1、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写景类的文章,作者多是运用诗意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幅如画的景致。因此课前导入的设计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手段,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与文本相关的风景图画,并配以悦耳的音乐,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初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唤起学生进一步感受的欲望,为下一步深入文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整体感知,抓住特点: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是:让学生带着初步的感性认识自由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景物的特点,理清文章的条理,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默读批划,深入体会: 这一环节这样操作:设计一个可以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批划出相关的重点语句,有感情的朗读,仔细品味内容与表达方法。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全班交流,品读评析: 承接上一个环节的设计,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为重点,体会其中的内容以及写法,并选择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当点拨,并注意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入情入境,重点部分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5、回归整体,梳理写法: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句段将一篇文章深入理解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全文的学习过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更主要的是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到的作者的表达方法加以系统地梳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作文打基础。
6、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片段练笔,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二、学生在阅读写景类文章时教师要注重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明确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因此明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景物类别;
二、理清层次: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位换景结构。前者简洁明了容易掌握,移位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这时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我们作者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清层次;
三、体会思想感情: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世界。这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寓景于情,这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对写景课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对写景课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和理解比较难的就是写景类课文,尤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写景类的课文,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情感,而情感需要堆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铺设情感基石,学生才能踩着石头,慢慢地走进文章的情景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那么,如何处理、把握这类课文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能从中领略到动人心魄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呢?
策略之一:布置预习促求新知
教学写景类课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首先是布置预习,让学生带着知识基础走进课堂。在进行写景类文章教学前,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观察、搜集有关文本内容的图片、文字和影像等资料,以促进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激发阅读期待。
策略之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学写景类课文,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写景文章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策略之三:读中想象 情感体验
对写景课文实施的第三个有效策略是边读边想象,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情感体验。由于小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对写景文章的阅读与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进行这类文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情感体验。
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那美丽的画面,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在想象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秋天的画卷里,融情于景,体验到秋天的景色特点。读中想象是教学写景类课文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读进去,再读出来
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篇章,语言优美明快,遣词造句生动形象,特别是琅琅上口的丰富词汇和巧妙而富有趣味的比喻句,给人一种百读不厌的精神享受,如何把这样的阅读感受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我想就是语文老师应该承担起的使命吧。为了实现这种传递,我想应该先引领学生读进去,再从语言文字中读出来。读进去——把心整个地沉浸在文章的美好境界中;读出来——初步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表达魅力。对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一、想着画面读课文,读进语言文字中去
1.提出明确的要求
读课文时,脑海里不能一片空白,要在读的同时闪现出画面来,想得越多,读得就越投入,体会得就越深!对于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种阅读体验应该及早地教给学生。所以,进入三年级下学期,我更加明确地要求学生:真正优秀的朗读不仅仅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能在眼前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长时间以来,每遇到这样的课文,我往往并不提其它方面的要求,只是提一个要求: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2.给予热情的肯定
边读课文边想画面,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否在想了,想到了什么,这些都是无法直观呈现的,那么如何评价学生读书的用心程度呢?其实,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可以告诉我学生是否读进去了,或欣喜,或悠远,或惊奇,或陶醉……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他们的心也跟着飞翔起来,孩子天生不会掩饰,他们在读课文时自然流露出的丰富表情就是我肯定他们的依据,“你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你想象出的画面,你把心放进去了!”“你的眼神让我和一起分享了想象的美妙,真好!”这样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乐意接受老师的要求:想着画面读课文。
二、想着课文看画面,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没让学生接触文本前给学生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或者在接触文本后作为一种对学生的奖励而播放,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够科学理智,前者剥夺了学生想象的主动权,让接下来的文本阅读毫无期待;后者为了欣赏而欣赏,不再有进一步的探究,浪费了宝贵的视频资料。我认为,当教师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后,在学生已经基本上读进语言文字之中后再有目的地播放和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当然播放前也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
1.把看到的画面和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做个比较,不盲目地看
2.边看边回忆,课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描绘了看到的画面
在看完视频资料后,学生的认识就变得感性起来,同时也丰富完善了自己的想象,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让学生意犹未尽,此时趁势把学生的这种情绪转移到文本中来,告诉学生:丰富多彩的画面能让人得到一种享受,但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弦的,还是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文字,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仔细来体会作者是怎么把这优美的景色用语言描写出来的!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带着学生来体会好词佳句的意境和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了。
读进去,让优美的景色吸引学生的视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读出来,让丰富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感受,滋润学生的心田,在祖国魅力无限的母语中熏染,拔节……
策略之四:词句积累 丰富语言
写景文章大多文字优美,词汇丰富,用语精当,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展训练,以丰富学生语言,丰厚学生文化底蕴,这是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策略之五:理清层次 学习方法
写景类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积累好词佳句,还应该进行学法指导,渗透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进行美文美读的同时,获得写作方法的综合训练。
第三篇:写景文章(模版)
写景1雨天
今天的天气真可怕呀!天空密密麻麻的铺满了天空。这雨像一盆大水,气势汹汹地冲向地面。嘀!嗒!地上溅起许多晶莹的水花。
天空中的乌云像黑棉花,把蓝蓝的天空给罩住了。可怜窗子好像在洗澡,瞧,窗子背面像流水一样冲着玻璃,把玻璃冲得宛如透明的水晶,good!
窗子倒是美了,可我们却惨了。瞧!那些没带伞的人,个个像一只落水鸡,有伞的虽保住了头,但不确定鞋子湿子没……
大雨也像个魔术师,它经过的地方一定会可怕。山被它经过,变得死气。但,这打不倒我们的小伞。啪!一下,在黑色蒙蒙的天空中,开出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2美丽的小院
秋去冬来,万物凋谢,可我们的小院还是美丽如画。
走进小院,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两株高大茂盛的桂花树,棕黄的花瓣躲在叶子下面,摇一摇桂花树,桂花就像雨点似地纷纷落下。哇!两株桂花树中间有一棵石榴树,石榴有的像仙桃一样高高的挂在枝头,有的石榴红得裂开了嘴,好象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似的,咦?什么东西这么香?啊!是四季桂呀!金黄色的桂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在眨眼睛。微风拂过,清香感染了空气,使空气中有了一丝香气,真是沁人心脾。
那红通通,又有绿颜色的果子是什么?原来是四季果。靠着墙那边的枇杷树,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耀眼,似乎每一片叶子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吊兰”不知谁喊了一声,我一看,原来桂花树上有一盆吊兰,我还没发现呢!你看,那一盆吊兰像淘气的小孩在无忧无虑地荡秋千。“四季松”一个要好的同学拉着我去看四季松,我用手摸了一下四季松,哇!好痛啊!四季松叶上有一些小刺,大概是防止人们动它的武器吧!青翠的栀子花花期已过,它的叶子黄中泛绿,绿中带黄。还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树,可就是叫不出名来。有一棵紫红色叶子的树,像在点头微笑着说:“欢迎光临。”还有一串红宝石似的花正在开放中,太多花不知到名字,还有五颜六色的菊花,让小院充满生机。
我爱这景色迷人的小院。
3我们的校园
我们的华美校园美丽极了。操场是一片绿色,一望无际;游泳池中戏水的人们,开心无比;综合楼后面那粗壮的大树,高大挺拔。反正美丽之物是应有尽有,但是我最爱的,还是那个美丽的青春广场。
慢慢看见青春广场时,首先看见的是一个花坛。湿润的土质,培育出一丛丛、一簇簇鲜艳、芬芳的花朵。可爱的玫瑰、粉嫩的杜鹃丛中缀满了不知名的绿草、白花,显现出无限的生机。这个美丽的花坛像一个大大的三层蛋糕,但比每一个蛋糕都香、都美。
从花坛向前走,便看见一些“水喷”(就是一些水从一个管子里冒出来的东西)。每到大家有空时,就爱来这儿玩游戏。同学们矫健的身子、灵活的双手、有力的双腿在躲避球的球上一次次的翻越。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见到了一张胜利的脸——流着些汗,露出爽朗、带些疲乏而又透着些霸气的微笑。
再往前走,就能看见一些梨树。春天时,梨花如一道雪白、薄薄的轻纱遮住了梨树光秃秃的枝干。走道梨树旁,一股沁人心脾的芬芳扑鼻而来,让你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青春广场,我爱你!美丽的校园,我爱你!
4秋天的公园
秋天的公园真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瞧,一片绿色的“地毯”从脚下一直延伸到公园内部,草坪上错落有致的生长着银杏树、桃树、柳树、松树等。小草的草尖虽已有些发黄,但那不正是秋天的色彩吗?秋天是黄色的,那片片飘落的柳树叶、桃树叶似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秋天是绿色的,那苍翠欲滴的松树和柏树似个个卫士迎风挺立着。秋天是红色的,那手掌似的枫叶似顽皮的孩子荡着秋千轻轻飘落„„草坪上的树木用她的五彩缤纷诉说着秋天的美丽。看啊,那些躺在草地上的落叶也不甘示弱,一片搭在另一片身上,像是停歇的蝴蝶,与挺拔的树木形成一种错落的美。远远望去,草坪上像是铺了一层黄色的地毯。所有的树木中,最引人注意的要数那些不
知名的树木了,它的叶子呈细细的硬硬的针形,半绿半黄,真像童话里的圣诞树!
随着公园外的小路向里延伸,我们来到了公园内的木桥上。站在木桥远远望去,好美啊!假山、云朵、柳树、石头的倒影都映在水里,真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成群结队的小鱼给这个平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生机,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像是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河面漂浮着片片荷叶,这些荷叶显然少了夏天那种勃勃的生机,但却焕发出另一种凄清的美!荷叶长莲藕了,莲藕和细长的茎连在一起,让你想到那是青蛙歌唱的话筒!圆圆的荷叶正是青蛙演唱的舞台!荷叶上那晶莹透亮的一不小心就会滚落下来的露珠,是大自然赐予的独有的舞台效果。微风吹过,水面漾起层层波纹,忽然感觉自己也随风舞动起来。顺着蜿蜒的木桥向南望去,一座横架在水面的白色拱桥映入眼帘,和水中的倒影连在一起,像是少女那只透彻的眸子。
从木桥上下来,我们会看到一条通往远方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如果这时候你脱了鞋子踩上去,会有点痛、有点痒。每到夏天的夜晚,人们都喜欢脱了鞋子到这里走路,据说这样有按摩的功效呢!
公园里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如假山、凉亭„„说也说不完。但不管哪种景物,都被秋天这位魔术师赐予了充满灵性的美!
秋天的公园,好美!好美!
5秋天
秋天的校园是多彩多姿的,你看!在暖暖的阳光中,菊花仙子穿着五彩的衣服在微微的秋风中摇曳,让我们怀疑自己到了鲜花盛开的春天。在金色的秋风中,一片片树叶像蝴蝶一样美丽,它们的颜色是那么多彩:有的红的像火球、有的半绿半红、还有的半灰半百合色,什么颜色都有„„它的形状是多彩的:有的细得像针,让人觉得身上麻麻痒痒的;有的宽得像扇子,卷成了圆形;有的干缩得什么也不像,歪歪翘翘的„„
下课后,同学们把落叶收集起来,拼成美丽的图案,例如:漂亮的孔雀、可爱的小鸡、笨笨的小狗、火红的太阳„„于是,我们的笑声也多彩了。在校园的花园里,已经开放了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很是艳丽。那叶子,片片不同,浅绿中见淡黄,中间还夹着星星点点的花骨朵儿,煞是好看。我想再过几天,那些花骨朵儿会争先恐后地绽放出来,为秋天增添生气。
我爱那生机勃勃的春天,更爱那五彩斑斓的秋天。
6冬天
冬天到了,外面一片白色。
在校园里,柳树姑娘早已脱去那嫩绿的衣裳,树枝上挂满了白皑皑的雪。从天上落下来的雪花像许许多多鹅毛又像正在翩翩起舞的蝴蝶美丽极了。在操场上那些小孩有的在堆雪人有的在打雪仗他们都高兴极了。
在山上,别的树都脱去了嫩路的树叶,可是松树爷爷依然挺拔在那有着嫩绿的衣裳,还有梅花,远远望去梅花洁白像天上的雪花但心里明白他不是雪,因为它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在黑龙江最好看的就是冰雕冰雕的形态各异有雕刻老鹰有雕刻大雁等等„„
啊!寒冷的冬天我爱你!因为你给人带来了快乐。
7雪花
雪是白色的,是可以融化的,在空中的雪是那么漂亮,落到地上,就会立刻消失。
雪花落在松树上,松树就变成了圣诞树,好像给松树盖上了一层雪白雪白的棉袄。雪花飘到房子上,房子上的雪花又松又软,犹如给屋顶换上了白色的长袍。雪花跑到了一望无垠的草原上,把草原染成了一片白色的平地。雪花飞到了荆棘上,把那坚硬的荆棘变成了软软的棉花。雪花去跟小朋友们玩耍,把小孩子的全身都变成了白色的。雪花飞到了大地上,看!大地爷爷笑的多开心,就连那些小雪花笑得都合不住嘴了。雪花飘到了窗户上,从家里都望不出去了,还得用手指轻轻把雪拨一拨,才能看见外面美丽的景色。雪花„„
啊!雪是白色的,冬天也是白色的!
8家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小河缓缓流着,河水清澈见底,叮叮咚咚的响声犹如歌曲一般。
春天,小河两旁开满了野花,甜丝丝的香气飘荡在整个村庄。小朋友们在河边打闹嬉戏,玩累了就跑到小河边洗洗手和脸。
夏天,小河两边的大树茂密而葱郁,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很多,那碧玉般的绿叶像小精灵一样在河面上空跳跃着,闪耀着迷离的光点,如梦如幻。秋天,小河上面落满了黄色的树叶,河水就像泡着菊花的茶,黄黄的。冬天来了,小河上面盖满了一层“白棉被”,小河被盖得严严实实的,就像个怕冷的孩子躲在被窝里不肯出来。
啊!我爱家乡的小河,美丽的小河。
9美丽的夏天
落红还没完全化作春泥,石榴已有了笑意。接踵而来的是销声匿迹已久的第一声蝉鸣。夏天,就这样来了。夏天像一个青年人,灼热的阳光是他灿烂的笑脸,迸发的热量是他蓬勃的气息,葱茏的草木是他厚密的头发,水涨潮急的山洪是他的力量,速来忽去的骤雨是他的脾气。
夏日的绿,在天地间挥毫泼墨,在蓝天白云下,描绘着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画卷。映入眼里的或墨绿,或清绿,都完全地脱了鹅黄的底子,它是这般的葱茏和葳蕤着,不再浅薄、不再稚嫩,浓浓的把生命的层次极尽展现。它充满激情地吸纳着烈烈的阳光,悠悠的呼吐出纯纯的气息,让你在这样绿的庇护中,神清气爽,尽享清凉。可是那天也有不测风云,带了阴和阳电的云朵在午后热吻,闪电是不经意露出的含情脉脉的目光,雷声是他们快乐的笑语,而雨后七色的彩虹呢是他们爱的结晶。蓝的天,白的云,绚丽的彩虹,交织盛夏日最美的风景。
池塘里,告别了苞蕾的荷花,绽放着清丽的笑靥,在轻风拂送下,舞动着叠翠的裙裾,婷婷的妩媚着矜持的身姿,凝雾噙露着似若一婉约的女子在轻轻呤诵“掉拂荷珠碎却圆”的诗句,隽秀的枝杆无不在向你展示着夏的风情,不由得让你在赞叹那绝佳的韵致间。于蓦然回首中,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夏天的夜色,总是挂着迷人的色彩,有点深沉却带着浪漫。天空的云朵在晚霞的映射下,五彩缤纷,幽悠的明艳着自己的美丽。那高悬着银镜似的圆月,把那如水的清辉漫漫倾泻,在蛙鸣虫啁中,繁星调皮的眨着眼,快乐的欣赏着婆娑的树影。这时,习习的凉风便把昼日里的烦与忧轻轻的弥散开来。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沉静的是湖蓝,纯洁的是乳白,高贵的是米黄,热烈的是大红,典雅的是银灰,庄重的是墨黑……缤纷的色彩把温煦的夏日画满了。清雅的雏菊、馥郁的郁金香、娇艳的山茶花、妖娆的牡丹……芬芳的香气把幽幽的庭院溢满了。脆亮的蛙鼓、知了的聒噪、蚊蚋的低吟、婉转的鸟叫……丰富的声响把轻飘的空气充满了,这就是夏的神韵。让冬苏醒,让春灿烂,让夏多姿,让秋辉煌,让生活多彩。有了天地间的滋润,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有了彼此的关爱,才有了春华秋实。
走过了春的旎旖,迎来了夏的蓬勃,是这般的缤纷着绚丽,灿烂着热烈。这夏天很美丽啊,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展现了抖擞激荡着夏的精神。
10美丽的春天
我爱春天,我爱看周围生物欣欣向荣的景象,爱听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和鸟儿叽叽喳喳的唱歌声,爱嗅各种植物的清香。
转眼间,春天终于回来了,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人间,给大地披上了绿装,撒下蒙蒙的细雨为大地轻轻地洗涤。我们来到郊外,到处的花草树木长出了嫩叶、嫩芽,开出了鲜花,大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嫩草。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唧唧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的景色真美啊!空气真清新,我爱这里的春天。”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偶尔用尾尖沾了一下水面,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河里的小鱼儿在绿波中嬉戏,不时嘴里还冒出几个泡泡,小鸭子在水面上欢快地游动。许多五颜六色的小蝴蝶在美丽的花头上站着,好象在赞美花朵的美丽。鲜艳的花引来的许许多多的蜜蜂,他们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上向大地展示着他们优美的舞姿,花儿陶醉了,也轻轻地舞动着。一阵清凉的微风习习吹过,阵阵袭来的芬芳使我不由得驻足细细品味。那些带有淡黄色的柳丝被轻轻的微风吹过都不自觉地扭动着她那纤细的腰肢。
处在春季盎然的环境中,我倍感心旷神怡。真想变成一只小鸟,飞到九霄云外俯视大地,痛痛快快地欣赏春天所创造的各种奇迹。春姑娘到来带给大地一片新的景象,到处都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到处都光彩夺目、鸟语花香,使我好像进入了仙境一样。
第四篇:写景文章
第一场雪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晨,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籁籁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1、写出文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骤然——()充分——()
2、写出文中画线词语的反义词。
寂静——()欢乐——()
3、把文章分成四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自然段是写下雪时的情景,按()顺序写的。第()自然段是作者由第一场雪产生的联想。
5、“瑞雪兆丰年”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这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时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欠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第1、2两题,考查近义词、反义词,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一个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往往不只一个,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骤然”近义词可以写“突然”,“充分”的近义词是“充足”;“寂静”的反义词是“喧闹”,“欢乐”的反义词是“悲伤”。
第3题,考查我们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把握。划分文章层次,归纳段落大意,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经验,掌握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划分层次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篇文章的层次可以这样划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第3自然):下雪时的情景。
第三段(第4、5自然段):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第6、7自然段):入冬以来第一场雪引起的联想。
第4题,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问在做第3题时已经明确,写下雪景色的是第3自然段;写作的顺序是“从雪小到雪大”;第三问在第3题中也已明确,是第6自然段。
第5题,考查我们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这是一句谚语,它的意思是:大雪预兆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第二问是要求对这句话作出解释,答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从科学的角度予以阐释:因为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需要的水分,所以说瑞雪兆丰年。关键是答出后面的这一点。
第6题,考查我们对文章中心的把握能力。写景抒情的文章,其中心一般是表达作者对某种景物的热爱之情,同时还可能具有一些深层意义的东西。这篇文章,不但表达了作者喜爱瑞雪、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写景散文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景散文”教学模式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
【寻根溯源,把握意图】
||
【质疑深化,小结收获】
||
【反馈练习,拓展延伸】
||
【设置话题,探究新知】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设计一个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场白,制造引人入胜的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迅速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
第二步: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后,精心准备课文的音像资料,或预先录制好的范读,或通过上网查寻现成的音像资料,通过听读录音,让学生进入课文,形成并表达整体感知。
第三步:寻根溯源,把握意图。为了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编者、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先由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有关作者相关资料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注:此内容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其他人补充,最后教师作小结归纳,通过大屏幕加以展示,便于学生更好地对文章内容理解。
第四步:设置话题,探究新知。教师针对编者的意图,教材的功能,学生的现状与发展,找到线索,精心设置话题,引发学生探究。这是教学的主体阶段,分步环节如下:
1、自主学习,个人尝试探究。学生针对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挖掘思维原动力,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充分地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文字。
2、协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在个人探究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课堂气氛宽松起来,使学生在与老师与同伴的协同学习中消除恐惧感,消除拘束感。学会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创新学习,大家交流启悟。素质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所以学习能力中最可贵的便是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合理的“异”要大加鼓励;不合理的“异”要小心保护,适度引导。
第五步:反馈练习,拓展延伸。通过此环节,在对学生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而加以强调、点拨和巩固。另外此环节也正是对学生大语文观形成的一个良好的契机。教师可以渗透一些与本文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第六步:质疑深化,小结收获。此环节能有效的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导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恰如其分的课堂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
附:《春》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编者的意图,把握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珍惜青春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活泼欢快的歌曲《嘀哩哩》导入,并配以相应的花红柳绿、蜂飞蝶舞的画面,创设了浓重的气息,可谓春意盎然,使学生不由得想“说一说‘我眼中的春天’”,达到了引发学生向往品读、学习朱自清先生写的著名散文《春》的欲望的效果。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一)先听范读(放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朗读的感情基调(急切喜悦——轻松明快——高昂奋进)并受到感染(体会到与《背影》的感情完全不同)。接着,指导学生朗读(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注意句式、语气的变化。
3、读出感情。)。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春景,精心组合,读出最佳效果(教师配备相应的画面,以便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整体感知:通过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寻根溯源,展示编著
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筛选最佳信息,交流展示,教师最后加以适当明确,并揭示编者意图。
四、设置话题、探究新知
话题1 文章写得好在哪里?哪些词语用得好?
话题2 作者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
话题1 主要体现自主学习,个人尝试探究这一环节。学生针对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挖掘思维原动力,自己很快就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
话题2 主要体现协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个人探究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五、反馈练习、拓展延伸
一提到春,就会令人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能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对春的内容再拓展延伸,你能背诵一些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总结:(课件显示)
(这样设计有如下作用:①帮助深刻理解本课内容,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体验;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六、质疑深化、小结收获
当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春天的景物那么多,而书中只写了五幅图画?”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也很有深度。是学生在深入思考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教者必须课前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充分的估计、猜测。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教给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质疑,辅以教师的点拨,就能达到“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的境界。
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认识、领悟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收获加以概括。先由学生概括,然后教师总结: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本文以春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设计说明: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印象;②肯定成绩,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实践反思】
经过教学实践,我对“写景散文”类型的课文从教学模式的角度进行探索,效果非常明显。此教学模式中,我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来组织实施课堂的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另外,我还注重对学生大语文观的培养,无论课内课外,都重视和社会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