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探讨5篇

时间:2019-05-15 01:3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一篇: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高中地理选修课的开设正处在摸索之中,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本文仅就选修课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几点想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运用案例激活人文地理的教学模式;

三、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建立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模式。

由于我国普通高中长期以来运用分学科教学的模式,加之高考模式的影响,使必修课成为学校师生高度重视的教学内容,而选修课则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开展。然而单一的学科课程越来越暴露其片面性和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忽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着重提出:在高中阶段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最新公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也就高中阶段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其中结合高中地理三个必修模块为高中地理选修课程设计了七个模块。为学生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我们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如何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地理选修课,学好地理知识,是急需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和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以及对新课标的认真研读,并借鉴广东、山东等地区的教改的先进经验,想对新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建设性的设想。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

高中地理的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但是课时安排却只有36课时。如果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知识讲解为主,这样不仅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受局限,而且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高中新课程倡导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的广泛应用。在新课标中,选修课程的很多活动建议都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相关活动。如《旅游地理》中要求学生上网查询并下载旅游景区的信息,设计一份模拟旅游活动方案;《城市规划》中模拟“选房购房”活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很多教学活动方案都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平台才能开展起来。

为了更生动有效的开展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特点进行有机整合,如建立虚拟地理教学室、地理图书馆、电子刊物、电子论坛,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验与探索等等,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为学生展现广阔的知识空间,还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从而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为学生创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范例:《旅游地理》中“旅游活动设计”

首先,教师提供关于旅游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并提供相关的旅游网站。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提出学习讨论的主题(如设计五·一黄金周家庭旅游活动方案或设计当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

第二,学生到学校电脑房或在家上网查询并整理资料。

第三,小组讨论,汇集交流资料,进行材料归类工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四,结合课本知识和相关资料,设计旅游活动方案,撰写案本。第五,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二、灵活运用案例,激活人文地理的教学模式

在组成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中,人文地理占有一定比重。其中很多知识在课标中明确要求“运用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结合实例比较„„”,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效果评价中要注意采用案例等形式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尽可能的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在案例的运用上可以采用四种模式,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范例:《城市规划》中“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首先,请同学们总结前面所学的知识——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有哪些方面。第二,例举案例“北京为2008的绿色奥运如何改善城市环境”

第三,请同学们讨论案例,分析北京改善城市环境有哪些方面的措施。教师适当引导。第四,结合本地的城市环境现状,谈谈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案。最后,教师做总结,归类分析。

三、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建立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的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既有自然地理的内容,又涉及到人文地理的问题,同 2 时又展现地理学的新兴学科相关知识。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很高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积极汲取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合理开发校外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校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单位等。教师可以结合所开设的选修课题,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请人现场讲解。当然,学生也可以在课余以小组活动形式自由参观,但是教师要给予知识指导和安全教育。

通过对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范例:《宇宙与地球》中“星空观察”

首先,教师介绍天球坐标系、恒星、星座等概念。

第二,组织学生到天文馆观看“四季星空的变化”,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辨认主要星座。

第三,由天文馆工作人员指导学生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阳活动和月球面貌。

第四,请学生写一篇活动后记。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模式

今年来,在很多学校都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中很多研究课题都于地理学科相关。作为地理教师可以结合选修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设计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调查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模式。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地理选修课程设计的终极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范例:《自然灾害与防治》中“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指导选题。教师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分析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

实施研究。各学习小组围绕选定主题(如沙尘暴、地震、台风等)搜集相关资料,统计主要数据。如果出现技术难题可以请教老师、专家或走访科研机构等。

小组讨论某地自然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撰写小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各小组在自主研究学习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适当指导,撰写小论文,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

组织全班交流研讨研究成果。组织召开主题班会,让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研究主题及主要研究成果。

目前,新高中地理选修课的开设正处在摸索之中,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反思去总结。

第二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课程的实施与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与探究方式的转变。在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尝试与探索,淡一淡对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

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反复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了“导学案自主预习-检查预习、交流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学生小结-课堂检测、反馈矫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导学案的设计既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情。做到“质”的完美,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作为,又要做到“量”的完美,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使预习的效果达到预期。同时,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以免学生感觉问题太“大”,无从下手。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使课堂教学重难点更加明确。

2.检查预习、交流质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交流,并引导学生试着在小组内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师生双方都会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另外,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不好意思请教老师,时间一长,问题越积越多,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是课堂上最常见的小组讨论形式。合作探究的内容要精心设计,难度适宜,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开放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排小组讨论时,不能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难度较高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选择的相关内容时,我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假如你是投资者,有意在我们家乡工业园区投资建厂,为了了解该园区的投资环境,在浏览该工业园区的网站时,你最希望看到的内容有哪些?简要说明你的理由。②如果你是县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参与了该园区的网站建设工作,在网站中介绍该园区的投资环境时,你认为需要向投资人展示哪些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最后总结得出工业生产区位条件。

4.教师点拨、学生小结。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把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和交流后,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补充。教师要针对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存在争议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并适当作出点拨,最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解决疑难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时,既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还要考虑技术条件。

5.课堂检测、反馈矫正。课堂检测必须在课堂中当场完成。检测过后,学生要展示自己的答案,并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改。检测的习题设计非常重要,既要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统一性要求,又要照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差异,分层次设计习题,避免“一刀切”。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有能力参与,最终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当遇到一些探索性的问题,仅靠个体的力量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而对于从课本中就能找到答案、难度很低的问题,则无须安排合作学习。

2.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否则学生在未进入问题情境,思维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容易被他人同化,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避免两极分化。有人说,小组合作学习完全是优等生的天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确实比较占优势,有时往往不等其他学生思考,他们就先把答案或者想法说了出来。这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使部分学生失去信心。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意识、口语交际、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第三篇:如何上好高中地理的选修课

如何上好高中地理的选修课

第一节课 地理选修课的开设

两个问题:课程标准的选修课程开设的相关问题和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程开设现状。录音采访:林春鸿老师

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更好的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2 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3 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特色和多样化

关于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录音访谈:赖淑英老师

针对07年第一年新高考我们适当的做了训练——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量,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说把课本的知识运用到相关生活当中。例如08年雪灾和汶川地震。

中学学生地理选修课有海洋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旅游地理,气象探秘,城市规划之类的。我上过旅游地理,气象探秘这两个,高一的时候选修的,我最喜欢旅游地理,因为有很多野外的实践活动。

选修课地理教学、学习、备考触动都非常大,作用也非常好。

中学阶段学生正式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在旧的课程里,由于课时是恒定的,开设的张度也是恒定的,在某些方面确实是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开拓学习能力有所限制,新的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必须由共同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

一、课程标准的选修课程开设问题

(一)新课程对选修课程的具体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必修课程在高二上学期就完全结束,之后的时间对一部分爱好地理,对地理学科有想更深探究的学生,国家课程标准按照学生情况相应的预设了七个选修模块,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

(二)中学阶段地理选修模块的开设目的 1.丰富了地理课程体系内容

这七个选修模块,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地方的开设特色。同样是36个学时,在基本的模块地理教学里涵盖了基础的一些知识以外,丰富、增加了地理体系的一些内容。模块1,设立的宇宙中的地球,模块2是海洋地理,模块3是自然灾害与繁殖,从我们的课程标准上说,它属于自然科学类,就属于科学的领域,跟必修1组成了高中地理的自然科学模块的部分。后面的三个,包括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旅游地理这三个属于人文社会的模块,也就是说地理通过选修模块,展现出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还有一个地理信息技术。那么这个模块是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比如现在的全修定位系统,GPS,它基本上跟地理学科密切关系,特别是跟地图的层面不能够分割的,所以作为地理学科,也开设这个选修模块。

2.加大了地理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其他

选修模块设计地理学科应用的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活生产,凸现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应用价值,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可以创造一些积极条件尽早接触前沿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选修课

修模块设计地理学科应用的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活生产,凸现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应用价值,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可以创造一些积极条件尽早接触前沿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选修课。

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3.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二、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程开设现状

(一)选修课的实施

1.教师在上选修课时面临着内容上和时间上的双重困难

内容上: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系,其实大家也知道,这门课可能难度相对比较大,老师自身也存在困难

时间上:课时问题

2.各地区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 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

第一,在保证学习必修内容地理1,地理2,地理3的基础上,进行文科,理科学生的分流,学习选修课建议,同时根据广东省的一些实际情况,也把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建议提在日程上。希望学生在选修的模块里最小要获得四个学分以上,总共可以达到十个学分的要求。建议学校结合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课程,统一安排。

深圳市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 经费不同:选修与必修课统一选用相同版本的教科书,有利于教研活动开展; 时间不同:规定选修课放在必修课复习后开设。

选修课的四种模式:第一种是穿插式或者是拓展式,就是说把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扩展;

第二就是必修式的选修,那就是文科班一定要选。第三个是专题式的选修,及研修性学习。第四主题探究活动。

提升老师个人的教学的理念,以及内涵,对开设地理选修课也非常重要。

(二)地理教师提高自身应对地理选修课的途径

1.读书看报

(1)高等教材类:如: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资源与开发》——理解概念

(2)数据统计类:如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收集数据

(3)相关知识类:如《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拓展知识和案例

(4)地图分布类:如《中国旅游地图集》——熟悉空间分布

2.命题

(1)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命题双项细目表

(2)先命大题再命小题

3.看图象、影象资料

(1)拓展知识

(2)积累课程资源

4.参与性体验

(1)增加感性认识

(2)关注评价

(3)收集素材

(4)提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能力

课例:周立“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教学案例及反思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选修课的关系

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很多形式,例如团队协作等,教师可以把本人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写到博客上,供其他老师学习。

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选修课的教学相辅相成。

第二节课选修课程的教学建议和怎样开展教学工作

本讲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结合七个模块谈谈具体教学建议,怎样看待或者怎样更好地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结合各个模块的内容,以《海洋地理》为例谈具体教学建议

(一)开展选修课存在的困难(以林春鸿老师为例)

1.课时量大、课程量大、排课难

地理一共有七门国家选修课,再加上学校开发的校本选修课,一般十几门,这无疑对开设课程带来很大的困难。只有抓住基础,体现工具性特点,又要体现选择性,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不要平均用力,要突出重点,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兴和创造性,一般认为在教材处理上要学完,未必是教完。2.备课量大、师资缺口

设置选修课使得必修客观有了比较好的补充,但是开设选修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师数量都比较少,工作量很大,而且要开好一门选修课,它首先要求教师有自己的专业优势,特别是有一定的创造性的思维。3.学生配合度差

由于学时水平的限制,中学生不可能像大学生那样,对选修课有很强的兴趣,所以老师要开设好选修课,必须选准课程,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不能像大学那样满天撒网,一旦学生不配合,选修课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4.学科内容难易程度难以把握

选修课只是选读,它不应是必修课的复习,或是应试的辅导,也不能简单照搬大学的选修课模式,而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在深度、广度上进行适度的拓展,即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

(二)以海洋地理为例分析选修课的设置 为什么设置海洋地理?它是根据国情和世界形势提出来的,它既有有现实的意义,同时在国土层面,在国家发展层面上,也有它很大的政治意义,所以海洋地理的选择,它是既融合了国家的目前的学习需要,同时也是结合我们地理自然科学的知识,来形成的一个模块。

1.海洋地理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2.能够使学生认识海洋环境、感悟人海关系; 3.能够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了解海洋国情;

4.海洋地理因其所具有的综合分析价值、推理价值,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二、怎样看待或者怎样更好地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

提高自身素养可以达成传授知识的可能性,以下方法也可以解决现有的选修课程开展的困难。

(一)对于和必修内容相符合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加大能力训练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思路

案例:冯丹老师代袁孝庭老师讲《海洋地理中空间教学规律》

案例:梁晓荷老师的《梁老师评课片段》和《环境保护课件》

对这类方法论特点比较明显的课,我的处理方法一般是首先明确概念和内涵,以及这一内容的基本情况介绍。比如这些内容特点、分类等等。然后学生阅读教材里头的所选择的案例,或者自选的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提炼该内容的一般研究分析方法,最后是落实和巩固,也就是分析方法的应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寻找适合的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地观。环境污染一章的的教学流程是:

第一,环境污染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明确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的一般分类方法。

第二,环境污染现象的一般分析方法,有就是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过程、危害,典型分布区以及采取的治理措施等等。第三,分析方法的掌握。分析方法掌握的落实和巩固,也就是通过分析某一种污染来了解对这一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第四通过联系来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这节课下来我自己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对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的指导作用也是明显的,教和学的方式是同学们熟悉的,学生很认真地研读了案例,讨论并归纳出知识提纲,并提炼出环境污染这类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课堂当中的主动性必须非常突出。

(二)结合学科竞赛开展选修课的授课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博士关于《如何开展天文科普活动》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儿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的天文的一些情况,那么天文学学它和其他的自然学科基础学科的区别,首先是它的研究对象不一样,我们天文学研究对象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天体,也可以说是在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最远的学科,研究的东西最远的学科,那么在宇宙实验里,它为天文学家提供了特别丰富的,在我们地球实验里所远远不可能的各种极端的物理条件。这样的话,随着观测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和观测也非常相关的理论方面的推进,天文学的发现是层出不穷,可以说几乎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会在整个国际天文领域,都会有容易被大家理解或者关注的一些重要发现,同时它也经常会发生一些比如像日全食,流行雨这样,很容易被我们普通公众来观测的天文现象。有的时候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进展,它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客观事件和客观规律的基本认识的改变,那么神秘的宇宙作为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它永远是激发人类好奇心和挑战人类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的源泉。这几年数字投影技术发展的非常快,所以现在这个天文馆本身现在越是越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做天文教学的这么一种手段,所以有的学校,其实它除了有天文台以外,它还有天象厅,特别是有这些数字天象厅的学校,那么这种情况下就说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学校里面的天象厅,或者是利用这些大中城市他们的科技馆里面天象厅来开展提问教学活动,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我们现在正在组织,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下面我们成立了天文馆专业委员会,这个天文馆专业委员会是希望能够把全国的这些天文馆,天象厅能够大家组织起来,那么比如说我们会一起来开发一些天文教学的软件,实际上是以数字天象节目的形式,来开展天文教学,这样的话就是说如果有数字投影的天象厅的学校,实际上就会在我们网络当中以后就有可能,非常方便地进行天文教学,那我们天文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很快的,非常及时的根据最新的天文发现,近期的天文观测,来不断地更新我们天文教学的内容。我们北京天文馆现在是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也是北京校园教育协会的挂靠单位,我们自己就说一直利用天象节目,展览、讲座、观测,兴趣小组,暑期的天文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开展科普,也在北京的一些高校和中学进行天文教学,同时我们这几年其实一直在推动全国的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另外也在组队去参加各个级别的国际天文奥赛,这样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推动天文学在中小学的普及,同时在我们的这个天文爱好者杂志里面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在增加中小学天文教育方面的内容。这几年由于国家经济形势的飞速的发展,各方面工作的发展,那么天文学它会越来越在中小学教育里面,它会越来越显得重要。最近这些年,我们中国整个在航天领域,有几个大的项目,另外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在中国境内可以看到日全食的天象,在全国范围内都能看到日偏食,2009年国际天文年,像这些事它都会在青少年和公众当中掀起一个非常大的天文的热潮,所以我们预计这几年会是我们天文科普和天文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形势。

关于天文奥赛是从2002年开始,中国组队参加国际天文奥赛,那么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在国内正式地举办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每年年初要进行全国的预赛,然后在4、5月份进行决赛和邀请赛,从获奖的选手里面,挑选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集训,然后再选拔参加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亚泰地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国际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这三项国际比赛的国家队的成员,关于天文奥赛的详细的情况,可以在北京天文馆网站,以后我们的天文爱好者杂志上面,可以看到。

关于国际天文年是在整个2009年全年,国际天文学联会会,以及各国的天文学会都会在全国,以及世界各地开展大量的活动,其中当然也包括天文教师培训在内,我们天文爱好者也对这个活动进行了介绍,那么我们现在也在建立国内的专门的国际天文年的网站,这些情况大家都可以通过网上和我们的杂志进行了解,谢谢大家。

(三)选修课结合校本教材进行了学科特色的拓展和延伸 实例: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冬夏令营活动《在岛上的活动》

我们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夏令营跟冬令营活动,而冬夏令营是结合学科特色,进行开展的。

每一次的实习我们都会请专家,地质方面的专家,植被方面的专家等等这些学科专家,来共同参与。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拍摄的一段,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学习基地,教育基地,海岛的一个教育基地,它的一个片断,那么在这个片断里面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去这个地方进行科学考察,并不是仅仅带着孩子走一圈。在那里可以呆7到10天,甚至15天以上,那么在这个岛上我们可以做非常细的,微观的科学研究,比如说我们可以研究泥质海岸,我们可以研究沙质海岸,我们可以研究草海里的动植物的一种蜕变,我们可以研究环境污染对水的一种影响,这种活动,不但只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其实对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一个非常大的更新。

学生在开展这种野外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地理选修知识的一个补充,它从地理的层面上,特别是综合的层面上,学习到在书本上没有学到的东西,或者说在书本上看到,但在实际上不是完全这样的一些层面,所以学生的这种活动,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是大力开展。没有条件的学校,又怎么样去开展这一类的活动呢?其实我们可以在户内进行模拟活动,我们现在看一下一个片段,这个片段也是我为某一个出版社拍一个示范的课题,它是地球中的一个示范课题,它叫可透地层。大家可以看一下,在这节课上,我们在课堂里面,通过模型的制作,一样让学生可以像走出课堂外一样,来对地层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实例:《看透地层》

制作岩层剖面的立体模型,我们说这个模型的制作,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在课室里更深入一步的,或者说更直观地了解在野外所观测到的局部的一些岩石背后的一些地理的知识,是这样子的,那么它需要的器材有以下这些东西,其实大家已经拿到了,你再检查一下齐不齐比如说我们说这一个活动的单张,就是我们依照的这次活动一个单张,还是直尺,还有剪刀,胶水,或者是我们说的双面胶,再来是彩色铅笔,然后我们说这个步骤大概要做四个有关的这样方面的一些手工的制作,首先我们看一下怎么样通过这个小小的一个,这种手工的制作,来了解野外一些大的地理背景下的一些地质构造呢,我们看,首先第一步看看我们的活动单张,那么它说这个老师先发下去的一些土层的这些模型图,你看每个组得已经做的好了,模型图,那么这些模型图,希望大家要在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按照地层。第一步首先我们把图一拿出来,图一是哪一个呢?就是我们这个,这个是图一,先把图一拿出来,按照说明上说,我们先把这个图一有层面的这个一面,岩层的这个面用彩色铅笔,或者是彩笔在不从的层先涂上颜色,先涂完之后,我做告诉大家怎么做,先涂一下,动作可能要快一点,来,对,几个同学帮忙。其他同学可以看一下,我们接下来的步骤是该干什么的?有的组是几个同学合作的。涂完之后,一边涂一边想,假如这是一个地层的话,这个地层发生了什么样的一个变动呢?它怎么能变成这个样子呢?假如把这个纸卡片,折叠成一个立体的,变成一个岩石的话,其他的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是A面的话,那么B、C、D、E这个面分别会是什么样的岩层,它的岩层是哪些岩石呢?或者说有什么颜色的图例来代表把它画出来呢?一边涂一边想这个问题,要是变成一个立体的岩石的话,也就说在野外可能我们只看到这个面,那么后面的这个山地层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思考的时候,我能不能恢复一下它的地层的一个面貌,是不是?首先我们看一下,一边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第一就是把岩层涂上颜色之后,该怎么样恢复它原有的一个岩层的地貌。思考一下,能不能想出来,我该怎么样去做,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假如把它变成盒子的话,我该怎么做?我听有的小组同学说,对面的这个面要对称,我们假设它的地层是水平状态分布,这个面要对称,想好的同学可以直接往上画,画完之后涂上颜色。我们先请一个组看一下他们画好了一个面,先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我们先请一个组,你们组先来跟我们讲一下,好像画和一个面,先来讲一下。你们画好了哪个面?

同学:我们画好了E面,因为从这个给出来的土层来看的话,这上面是黄色的,我们给它涂,那么从上面看下来的话,它这个边界地方看上去应该也是黄色的,那它这个上面。老师:每一个岩层称之为单层,这个单层跟单层之间又有什么?层里面,那么这些是有关的一些核心的概念,单层、层理,层里面,那么由各个单层构成一定时间段的沉积的一个地层,是这样子,好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假如我们在野外这种岩石的状态,不是呈褶曲的状态的话,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第二个活动。请把图二拿出来,图二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四个方面都有的,涂上不同的颜色,有的组可能都已经涂了一些了,然后把它折叠成立方体,这个不 需要填画的,只要涂上颜色就行了,观察这个立体面绘制时的规律,一边涂颜色的时候,一边观察它跟我们刚刚看到的那个层面的岩层,它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个岩层发生这样的一个变动?观察一下跟大家说一下。首先第一个问题,整个这个地层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动你觉得?

学生:我们发现这个面呢,首先它就像刚刚图一一样,有一个褶皱的发展,就是这里有一个弯曲,但是它比较特殊的又在于它同时在,应该是褶皱形成之后,它又一个错位发生,应该就是垂直运动,地壳垂直运动,大致了像这个连续的一个层面,发生了一些错位,所以就跟图一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老师:有没有其他同学不同意见的?就首先他看到了,这地层有个弯曲,这个弯曲是受什么力作用的感觉?是什么方向的力?水平,这么挤压的,? 一挤弯了,弯了之后然后怎么错动了这个错动是什么力量导致的呢?这又要思考的,反正觉得跟刚刚那个不一样了,因为这里有一个断层面,那么这个岩层呈现什么方向上错动呢?岩层垂直什么向,是上下方向的,好了,能不能看的出来哪个上,哪个下?你们这边左边,这边是右,你觉得这个岩层是什么样的?是这样错动,还是这样错动?这边这个岩层是向下,这个是向上,是错动的,为什么?你怎么看出来了?你的彩色的可能更容易,谁来说,为什么你看得它谁这样错的?

学生:首先看这个图,然后这也是弯曲嘛,然后这里是凹起来。教师谈体会:

第一,假如它的课是延长两节课,可能效果会更佳。

第二个我觉得就算是在课堂上可以模拟,我觉得在座的老师,千万不要就是大量地去做课内的这种活动,还是要走出户外,是最好的活动活动方式,宁愿在户外走一趟,都好过在课内上十节课,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而是我们地理最大一个特色。而且我们的选修课程,校有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大家千万把这个阵地给遗忘了。

归纳以上的观点有几大方法: 1.对于和必修内容相符合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加大能力训练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思路

2.结合学科竞赛开展选修教学 3.开展特色校本教材活动的研发

第四篇: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理论支撑

1、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体精神、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体性。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模式的应用,使学生系统掌握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形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学地理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操作序列

1、课前发放学案,指导学生预习。(学案内容有:学习目标、重难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当堂训练题等)

2、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板块: ⑴系统梳理知识。教师先提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要求,可以针对本课重点知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4—6个问题,然后限定时间,指导学生结合问题认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归纳、整理,不要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在书上画出或写出这些问题的答题思路和提纲,可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部答案而只说出答题思路或提纲,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点拨。本环节时间约为10分钟。

⑵案例分析。教师结合学生知识系统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典型问题,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习题)加以分析,拓宽加深,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本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提高教学容量。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本环节时间约为10~15分钟。

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本环节时间约为15分钟。

⑷质疑讨论,师生互问。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开展质疑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时间约为5分钟。

四、教学策略

1.复习方法指导策略:

(1)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鉴于高考命题内容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在“考试说明”要求的全范围内抽样检查,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这就要求考生必须以“考试说明”指导全程复习,回归课本,全面复习,弄清“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特别是最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主干知识。

系统掌握基础知识,要求复习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加强地理学科的综合,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建构知识体系时,要讲究方法。一方面要从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另一方面要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如区域地理复习时可以从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人口、重要城市、港口、交通、分布、成因)等方面去研究,把握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还要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联系。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要注意与史、政、数、理、化、生知识的联系。例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经纬度的计算等,需要数学的计算;光合作用、岩溶作用、酸雨的产生、光化学烟雾的产生等都需要应用化学知识;而地球的公转、风的受力等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因此复习时,不但要将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的、纵向的对比和延伸,而且也要跨学科的联系,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考生能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体系时,他在解题时就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从而避免遗漏答案要点。

(2)充分使用图表特别是地图,做到图文结合。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理高考题目中,几乎都有地图。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将课本的文字系统与图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左图右书,充分运用课本上的图象资料和地图册,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3)突出重点、难点,关注时事热点

地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因此,要抓好这些内容的复习。如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时间的计算、地图的判读、大气运动规律、气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候类型、海水盐度变化及其原因、地震、工业的区位布局、人口、环境问题、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都属于常考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由于高考试题,越来越注意把课本知识与最新研究的理论成果、国内外形势、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及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要善于

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沙尘暴问题、赤潮问题,中东问题、恐怖袭击事件、台湾问题、阿富汗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2008年奥运会、我国飞船发射、着陆等。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学以致用。

2.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要明确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首先应熟练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这是灵活运用的关键。例如,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等。对这些知识要注重理解,这种理解不是机械的记忆和表面的理解,而是要理解它们的内涵、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正吸收消化这些知识。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经常运用比较法。包括不同地理概念的比较,如震级和烈度、资源和能源、地壳与岩石圈、时区与区时、冷气团和暖气团、冬季风和夏季风、内流河和外流河等。不同区域的比较如中国与美国、东亚和中亚等,不同原因的比较如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不同项目的比较如人口分布方面的比较,工业特征的比较等。通过比较加深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应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练习中不断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解题方法指导策略:

选择题解法。做好选择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审清题干的题意,明确题干的要求、给出的条件。针对题干联系掌握的地理概念、分类、原理、规律、时事热点等知识,综合思考,运用排除法,得出结论。

(2)读文选择题由于题干、可选答案的设置均是依据原文而确定的,因此,认真阅读原文,从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步骤。

(3)读图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读图选择题是以图象(分布图、原理图、景观图及统计图表等)给考生以信息条件,题干和选择项目均围绕着图象展开的。因此,解题时应仔细阅读图上所有条件(图例、注记、以及具体图象),分析它的特点(分布规律、基本原理、个体形态等),结合选项,作出判断。

还有的选择题图文结合,则解题时要仔细阅读图和文,找出解题的关键信息。非选择题的解题要领。非选择题通常是以图形出现的综合试题,并包含了填充、填图、绘制简图、读图分析、综合分析等几种类型。近年来还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图文结合,对考生能力要求高。做这类题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审题,这是做题成功的关键。仔细阅读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找出关键词,挖掘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从总体上把握图示的内容、题目的总要求,判断所涉及的是那方面的地理知识。

(2)要善于综合分析。由于试题本身大多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因此,要分析题目所需要的地理知识,确定回答方向和要点。此外对一个问题的解释,也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要分析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其中哪个是主要的因素。如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肯定是综合的问题。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

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的各方面原因,如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3)答题时要组织好答案的结构。答案要点要结合材料内容,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应把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还要注意答案的逻辑性,文字表达要专业化,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语言简洁、准确,详略得当。

(4)统计图表的分析技巧。统计图表包括单线图(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扇状百分比图、相对百分比曲线变化图(如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多年变化图)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图,如气候类型图了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两种图的结合。判读单线图时,要善于从曲线、折线的起伏把握该地理事物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由于这类图通常是以坐标的方式体现的,读图时,要特别注意横纵的数值含义。一般情况下,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量,这样就能读出某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特征,从而分析地理现象。柱状图、饼状图和扇状百分比图,要侧重对比,对比地理事物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及反映的问题。(5)地图的判读和填绘技巧。包括世界和中国的区域地图判读及专题地图的判读。要充分利用图象系统中的条件,对图象中的图例、注记、比例尺、方向、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等要高度重视。判读区域地图要求考生要熟悉区域位置,要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如经纬线、轮廓、河流、湖泊、山脉、城市等。判读专题地图时要确定是那方面的知识,如等高线地图用来判断地形,等压线图用来判读气压分布,等温线图表示气温分布规律。

(6)原理图的判读。要联系地理原理进行分析、推理。此外对各种各样示意图,如表达地域联系的、生态系统的、因果关系的,甚至各种景观图、漫画等,都要善于从图形中找出已知的地理现象或原理等具有解题价值的信息,结合题目准确判断图形知识方向,然后采用简练、准确的地理语言进行表达或作图。

五、模式评价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采用本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本模式要求教师注重学法指导,特别是解题方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实现由“学会了”到“会学了”的转变。本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高。

主要教学步骤:

(一)、针对标、纲,确立目标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2.向学生展示出本课时所复习的范围中,包括哪些知识点,其中哪些是复习重点和难点,在课标和考试大纲中,这些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等级。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新授课,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整合性。

(二)、自主梳理,构建网络

1.教师根据复习内容,设计好复习课的学案。在学案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梳理本课时知识点的方法或平台,如:列表比较、填图、知识纲要、问题提示等,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知识梳理。

2.在完成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构建出本课时复习内容的知识网络。通过编制知识网络,以达到整理知识点、理顺关系、构建知识结构的目的。对于知识间联系的脉络清晰、比较容易构建网络的内容,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构建。对于构建网络比较困难的内容,教师可在学案中设计出一个框架,指导学生完成构建。并在组内、班内展示评价。该环节也可安排在后面的总结反思时进行。

(三)、疑难点拨,典题辨析

1.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所复习内容在新授课时的教学效果,必要时可事先进行一些调查,找出学生学习难点和易错、易混点,以及学生不易掌握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在学案中列专栏讲解。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适当的方法,把问题完美解决。

2.每一个讲解的知识点都列举出1—2个典型例题,师生共同分析和解决这些题目,通过对例题的解析,教师能归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每道例题解决后,跟上1—3个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四)、达标训练,提升能力

1.设计达标训练题和能力训练题各一套,前者的题目较容易,强调考查基础;后者可有一定难度,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量不能太大,能基本覆盖本课时复习的主要内容即可,能让学生当堂完成。所用题目应经过教师的细心挑选,不能有错题、偏题、超纲题。每道题目应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同一知识点不要重复考查。

2.如果时间允许,可当堂检查训练效果,做出评价。如课堂时间不允许,则收缴学生答卷,课后批阅,另择时反馈。

(五)、总结反思,巩固提高

1.教师引领学生对本课时复习的内容做出总结,对复习的效果做出评价。2.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时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可以让部分学生口头进行反思,也可以在学案的最后用书面形式进行反思,教师通过批阅,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于对后面教学工作做出调整。

第五篇:高中地理地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高中地理地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地理地图教学模式是紧密地联系着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具体实践及实施地理课程的主要途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笔者用建模的方式构建了两种高中地理地图课堂教学的两种模式。

关键词:地图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18-01

地图是一种图形语言,地图上的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各种要素,表示出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表示出它们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地图储存和浓缩了大量的空间和时间的信息,又以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的图像形式传递给人的大脑,成为客观存在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是任何文字或其它语言描述无可比拟的。

在高中新课标地理教材中,尽管课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材料,但地图却是地理知识结构的“骨架”,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地图形象、直观,便于图文对照,有利学于生理解、记忆。同时,也正是它们具有鲜明性、科学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风格,起着课文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加强地图运用的研究,重视地图教学,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不仅是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地图教学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各类地图和图表,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读图分析。

我国的地理课堂教学,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影响很深,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展开。具体的说,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主动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因此,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多数是对知识甚至是对图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相应的,学生对知识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就非常欠缺。

笔者结合普通高中教育实际,探索出了高中地理中地图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种有效的地图教学课堂教学理念模型,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传授者到促进者,从控制者到引导者,从独白者到对话者。而学生则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这样就使教师由开始的“教”到后来的“不教”,使学生由开始的“学会”到后来的“会学”。

在这种教学理念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两种有效的地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均利用多媒体作为上课的手段,以各种地图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引导学生学习。

一、情景──提取加工──归纳型

该模式基本步骤为:备课时教师研究地图教学内容,综合各种教学地图素材,制作有关地图教学内容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当然也可以从网上、地理资源库里挑选适当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课件创设地图教学情景,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各种地图教学信息,引导学生进入地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接受地图教学信息,最后教师和学生在价格地图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归纳地图的规律。

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如地球运动及其意义、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及变化、海水运动、地壳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因而它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课堂呆板的状况,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

二、咨询──研究型

咨询──研究型基本特点是在网络教室里,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图教学资源,选择学习预备知识、基础地理知识或拓宽知识,而教师则从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看监听学生单机上的电脑屏幕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微机进行轮流监视监听,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这种形式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提前对地图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地图资源并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过程由教师监控和辅导,教师总结归纳地图规律。

这种模式的优点体现在学生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习者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跟着教师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程序进行,抹杀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的监控和辅导又防止了学生的放任自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弥补了个别化教学的不足。可以说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它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其运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首先它对硬件设备、教学软件要求都比较高,要求每个学生都有电脑。其次,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及时监控,如果班级人数比较多,监控的力度就会大大减弱,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再次,这种模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要求,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

高中地理地图课堂有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着眼点和侧重点,特点、条件、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某种教学模式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言是最佳的。但没有一成不变,对任何具体教学过程都普遍有效的模式,“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广泛模仿,结合教学实际择优选择;也可以同时选用多种教学模式交替配合使用,最优地发挥各自职能,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下载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探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探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 教育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应注重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加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对新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对新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山西省浑源中学 赵燕利 【摘 要】:学校和教师应当而且必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学校最终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现代化的建设者,这是学校的使命也......

    “MOOC+SPOCs”背景下高校校选修课教学模式探索

    “MOOC+SPOCs”背景下高校校选修课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MOOC、SPOC等网络教育模式的兴起对高校选修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强烈冲击,基于“MOOC+SPOCs”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

    选修课教学总结

    选修课教学总结本学期我担任高二(7)(8)班《矩阵》选修课的教学,回顾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1、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 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对于教材,我并不十......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1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抛锚式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或实例式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中通过听对知识进行间接了解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学生走进教学实际环境......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

    高 中 地 理 教 学 总 结 宁陵县第二高级中学:郭金花 从2003年以来,我一直担任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 1、本论文课题国内外概况 进入新世纪,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掀开了中学地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序幕。在国家教育部制订《地理课程标准》的实......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又到学年的尾声,回顾这段时间,经历了学业水平测试,而后又专注于地理选科的教学,其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