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2范文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板题后 齐读课题
(二)质疑课题、时代背景简介。
1.根据课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这是谁在回忆?回忆谁?回忆他的什么事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正音,学习生字解决1、2两个问题。
3.李星华主要回忆李大钊同志的什么事情?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这些事情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1-)(2-7)(3-17)(18-29)(30-32)。如果按时间分段,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来。(找出“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等表示时间的词语。)
小结:段落的划分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可以找一些明显的表示时间 变化的词语。分清段落后逐段学习。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4.这篇文章发生在军阀割据年代,当时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被害时间)(心情很悲痛)(对反动军阀的憎恨之情)透过“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可以看出。
2.介绍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到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活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3.带上体会到的感受一起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被捕前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就得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神态来分析。自由读一读2-7自然段,划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学生交流: A、“那年春天„„文件”(早出晚归的父亲、忙碌、局势很严重)——感情读句 B、“带了一会„„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不想连累家人,爱家人)指名读句 C、“父亲是很慈祥的„„总是耐心地讲给我们听。„„含糊地回答我”(慈祥)、耐心。指名读句。
3.以往的问题,父亲总耐心地给我们解答,这一次,父亲的回答却是含糊的。什么叫含糊?为什么要含糊地回答?(孩子小,解释不清楚,不想孩子知道得太多,会受牵连。)齐读此句。D、“父亲坚决地对母亲„„我哪能离开呢?”(坚守岗位、把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人、勇敢无畏、执着)。指名读句2-3人板书:坚守岗位
4、D句包含着两个反问句,你能找出来吗?你会把它变成陈述句吗?
小结:面对危险,李大钊同志把革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是多么忠于革命,多么无畏呀,让我们怀着敬意一起再读一读第7自然段的句子吧。
(四)学习第8-17自然段 1.学生继续汇报句子: A、“父亲不慌不忙地从„„就向外走。”(勇敢、沉着、冷静)板书:不慌不忙)指名读句 2.李大钊为什么能这么冷静?(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把生死已经抛诸脑后)B、“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理由。”(处乱不惊、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大义凛然)指名读句。
3.这个部分除了写李大钊,还用了很长的篇幅谢了敌人,齐读13-16自然段。4.读后,你觉得敌人怎样?(凶恶)5.写敌人有什么作用?(反衬)
6.分角色读8-17自然段(旁白 全班——敌人——李星华——)
小结过渡:被捕后的李大钊表现得多么从容,因为他对敌人的到来早有预料,在法庭上父亲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第18-29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好好品读一下。
(五)学习第18-29自然段 1.学生继续汇报句子: A、“父亲仍旧穿着„„慈祥的脸。”(在监狱里受过酷刑或者受尽折磨,从“仍旧”“没戴眼镜”“乱蓬蓬”看出)
B、脸上为什么要平静而慈祥?(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对亲人的爱)
2.是呀!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
3.带着这种感情读19自然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C、“父亲瞅了瞅我们„„革命事业的信心。”(对革命充满信心、不怕牺牲、安定沉着)板书:安定沉着
4.为什么会那样安定沉着?(不怕牺牲、想家人化悲痛为力量、对革命充满信心)是呀!(引读第22自然段“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5.你想怎样读第22自然段呢?指名读——齐读 D、“父亲立刻会意了,接着说„„又望了望我。”(反应快、保护家人)理解会意的意思。
6.分角色读20-29自然段。
(六)学习第30-32自然段
1.齐读第30-32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得知李大钊被害,全家人无比的悲痛,从课文中舅老爷、作者以及母亲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
2.把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这样写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3.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是前后照应的?你又体会到什么? 4.学生汇报句子(1)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1)(“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2)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体会到局势很严重)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3)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4)父亲不慌不忙地从„„就向外走。
(4)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
(七)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革命志士李大钊的那种大无畏,忠于革命的优秀品质。当然,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
板书:被捕前:坚守岗位
被捕时:不慌不忙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害后:悲痛不已
第二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钊。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钊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第三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荔湾区河沙小学
黄绮绫
一、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
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生听。
师: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想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生谈自己的看法(无数革命先辈)。
2、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现在请同学默读45页单元的导读,想想本组课文学习主题是什么?(出示导读主要内容)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的李大钊同志。
4、出示李大钊的画像。谁来介绍一下李大钊的资料?
5、师生介绍资料
同学们,对于李大钊这个人,对他所处的时代,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我和大家一样,我也作了预习,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些资料──同学们,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比别人多了整整一倍。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李大钊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下577篇文章。
6、师板书课题:10 十六前的回忆
生齐读课题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学生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2.读书反馈。
(1)读词(书籍 抽屉 严峻 瞅了瞅 披散 散步 勉强 待了一会儿)(2)整体感知。
A、师: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B、十六年前是那么远,可作者李星华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十六年作者失去了亲爱的父亲)
C、那么课文主要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师:(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师:(指板书)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找出时间的词语。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真会读书。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首尾对应
2、讨论:
(1)指名读第一段。
A、“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钊同志被害)
B、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
C、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过渡语:过渡 对于孩子的问题李大钊的回答是含糊的,对于妻子和朋友的劝告,他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给句子换个说法:我哪能离开呢。。。(我不能离开)
A、(四人小组)讨论父亲为什么不能离开?
──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B、这句话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语言)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联读、指名读、评读、欣赏读)
(c)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李大钊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钊不离开工作岗位,说明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第四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5.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素材】
1.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2.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3.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课件播放《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去感受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的英雄事迹!
二、了解作者、李大钊、写作背景
1.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交流:(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2.了解革命先烈——李大钊。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课件出示)
3.了解写作背景。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课件出示)
三、学习字词
1.自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14个生字。(课件出示重点生字)
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
4.认读新词。(课件出示词语)
军阀、僻静、恐怖、绞刑、宪兵、肥胖、苦刑、舅老爷、娱乐场、押下去。指名认读,同学们纠正。5.解决词语意思。(课件出示)
四、把握内容
自读提示:(课件出示)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交流:
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五、布置作业(课件出示作业)1.熟读课文。2.会写14个生字。3.填空。
4.《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________,写于_______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写的是________的事,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六、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
二、品读课文
1.被捕前。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问句可以体会到什么?
交流:(课件出示)
●1947年,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课件出示)
●烧掉文件书籍、张作霖要派人搜查、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课件出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课件出示)
2.被捕时。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课件出示)
●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3)指名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3.被捕后。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2)交流:(课件出示)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4.被害后。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2)交流:(课件出示)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四、体会写法
1.出示提示,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请在文中找出和下列句子相对应的句子: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2.交流:(课件出示)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总结好处:(课件出示)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深刻。
五、总结全文
1.出示提示,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2.交流:(课件出示)
●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作业内容)1.把自己的感想写在小本本上。2.查找其他革命烈士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课文比较长。怎样实现学生自主、老师从旁协助,顺学而导呢?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抓住文章的整体脉络,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体会课文表现的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孩子们体会的比较到位。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学习本课对比描写方法的好处,并指导学生运用于写作中(小练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对比描写方法的好处,并指导学生运用于写作中。课前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好吗?一二组的同学请你们闭上眼睛,没有我的允许不能睁开眼睛,三四组的同学请你们睁着眼睛,下面我们要进行听写,我只念一遍,请认真听要求:请同学们在语文本第4行公整地写—“永远怀念李大钊!”请睁开眼睛(出示PPT及听写结果,将第一二组和第三四组的听写结果进行对比。)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请问课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二、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课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扫读、跳读,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李大钊、敌人以及“我”相关的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1、被捕前:态度变化,形成对比。
(1)局势的严重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烧文件、张作霖派人检查、工友阎振三的失踪。)
(2)父亲对待我和母亲态度变化的句子。(PPT展示:“不要了就烧掉了„„”、“父亲很慈祥,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怎么能离开呢?”)
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很慈祥的父亲以前和现在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节,(重点指导学生读反问句,读出父亲严厉的语气。)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2、被捕时:父亲、“我”、敌人形成鲜明对比。
(1)指名读描写敌人的句子,看看敌人的表现是怎样的?(残暴、心虚)
(2)听到纷乱的枪声,“我”的表现怎样呢?(恐惧)李大钊的表现又怎么样呢?(不慌不忙、保持严峻)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对他们没有仁和道理可讲的。”)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英勇无畏)
3、法庭上:父亲、“我”、法官形成对比。
(1)“我”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朗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从父亲的外貌可以看到父亲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2)从父亲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象李大钊在牢里发生了什么事?看到这些我们的感受如何?
(3)面对我们的哭喊声,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
(PPT展示:重点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指导学生读。(4)师: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父亲的表情是安定沉着的。
板书:安定沉着
师: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生: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正是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坚定、沉着影响亲人,让亲人化悲痛为力量。这体现了李大钊的什么品质?(板书:坚贞不屈)
学生再读,感受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4、被害后:悲痛欲绝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得到了一个„„这是多么令人悲痛欲绝呀!(煽情,营造氛围)来,同学们,请有感情读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三、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出示革命先烈的图片(PPT),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总结学法,进行练笔。
本文在描写人物上,抓李大钊、“我”以及敌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体会到李大钊是一个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同事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作业:小练笔
(PPT展示图片)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运用对比的写法,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比较,表达出你对两个人的情感。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英勇无畏 被捕时 忠于革命 法庭上 坚贞不屈 被害后 悲痛 欲绝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