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民主义革命的崛起公开课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姚锴
【新课导入】
这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他出生于安徽安庆,他是清末秀才,他的很多往事又鲜为人知。他是谁呢?请看这首诗。文化潮头唱大风,科学民主显真情。世间盛传新文化,改故鼎新总司令。神州大地兴马列,引导青年业绩重。殚心竭虑兴中华,创立共党第一功。师:他张起“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缔造了一个伟大的政党,他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于神州大地。他就是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陈独秀。让我们伴随陈独秀一起走进那激情燃烧的红五月。观影,设问:
问:他经历了怎样的一场激情动荡? 生:1919年五四运动。
师: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和精神领袖,他一直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并直接参与了这场运动。【看PPT】
问:五四运动一触即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问:陈独秀和学生们的斗争矛头直指?
生:北洋政府与西方列强 师:可以看出此时我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问:哪一口号最能体现? 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师:结合表格与教材,大家花1分钟时间了解一下五四运动的过程。【 PPT、表格】
问:纵观整个五四运动时期,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在运动中, 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6月5日起,上海工人六七万人举行罢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师:所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问:阅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新在哪里?【PPT】 生: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问:新旧民主革命还有哪些区别?请完善表格。
生: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目标: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师:陈独秀和激情的红五月带给我们哪些反响?请看中国各界的反应。【PPT】 生:„„
师:军阀吴佩孚对学生爱国运动的支持,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浪潮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包括常州在内的一百多座城市。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运动,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这正是中国民主革命中特别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新觉醒。这就是蕴含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课堂讨论】是否应该火烧曹宅?
师:游行从5月4日下午开始,学生们原来的目标是到英美各使馆递交说帖,但因是周日,公使们都不在。失望与愤怒转变为迁怒,有人提出 “到曹汝霖家去”。学生一拥而进,捣毁家具。在曹家做客的章宗祥遭到群殴,被打成脑震荡。学生用汽油点火,烧了曹家的汽车及住宅。
陈独秀肯定学生的过激行为。【PPT】
他认为,五四除了爱国救国以外,还表现出的精神是“直接行动”„„就是人民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于法律,不依赖代表。”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认识就是这样。
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决不能说我们做的都对,就犯法也使得。”
【总结】五四运动的确是爱国运动。学生出于爱国、公愤,也由于年轻,火烧了赵家楼。但是,以现代的法制观念看,学生的行为明显属于侵入民宅、砸烧私人财产、打人致伤的违法行为。正义应该得到表扬,但因此犯罪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审判。道德、道义上的正确,不能掩盖行为上触犯法律。任何人都不能以行为的正义为借口违反法律。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这样的法律意识。传承理性爱国,弘扬五四精神。
师: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他们的斗争尚处于自发性斗争阶段,难以释放出这个阶级最大能量。迫切需要一个按照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陈独秀就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展翅凌云缔政党——中共成立(大家请看中共的诞生)问:他出席了这场会议吗?【教材】
生:没有
师:尽管陈独秀因受聘广东省教育厅长(后不到职)没有出席大会,只派包惠僧代表他参加。在缺席情况下被推举为中央书记。为什么?
生:威望„„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大力鼓动,被师生视为领袖,曾一度被捕。出狱后他在思想上转向共产主义,前往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前身。1921年中共召开“一大”时,正是由上海组织发起并通知各地代表到会。
师:他为缔造中共做出了哪些努力?中共的成立还有哪些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国际援助——共产国际的帮助
师:“一大”闭幕后,陈独秀遂回上海专职任党的领导。放弃了北大月薪300块大洋,就靠组织上每月三四十元的津贴和出版的《独秀文存》的版费维持生活,有
时只有一件汗衫,一天喝两顿稀粥。
问:陈独秀带领的中共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什么?
生:新面貌
①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②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③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师: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
设问:大家请看陈独秀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共中央局总书记,他是怎样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
生: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共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恐慌。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吴佩孚调动两万多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镇压罢工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这使得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在对抗北洋军阀过程中的弱小,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携手合作促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方式、结果、失败原因)【《学思之窗》】
问: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师: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担任军校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师:他努力推动的国共合作有什么成果?【PPT,播放国民大革命北伐军军歌】 生:推动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等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师:由于政治原因,陈独秀被开除出中共。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想拉陈独秀出来任职,得到的回答是:“蒋介石杀了我那么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与他不共戴天。
然而革命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儿子共产党员陈延年在1927年7月4日晚(被捕后第9天),被国民党刽子手以乱刀残忍地砍死。生: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师:其父陈独秀终生伤感。
问:作为中共领导人的陈独秀当时在思想上有何错误?【PPT】
生: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共产党的独立性和革命的领导权。师:党内合作模式从体制上剥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中共既要按苏联的指令办事,又要服从国民党的纪律;既要加入国民党,又要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等于给年轻的中共带上了沉重的镣铐。问: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影响:加速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国共合作的破裂,也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问:从中给年轻的中共怎样的深刻教训?
教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权,必须坚持革命武装!总结:新觉醒——新面貌——新高潮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合作促进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问:陈独秀的一生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请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评价陈独秀。
生:在20世纪初黑暗混乱的中国陈独秀最早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推动了革命的进程;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陈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为中国革命带来严重挫折。由此可见,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唯物辨证思想评价历史人物。
问:陈独秀的一生跌宕起伏,这也反映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有何特点? 生:反映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充满坎坷和挫折,还需革命党人不断努力不懈追求。由此可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师:给大家推荐两本书《重返五四现场》《陈独秀风雨人生》
陈独秀也不仅仅是一个与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密切相联的政治人物,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经历复杂的、具有思想、文化、性格多个侧面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代表人物。
通过多方面的叙述,我们可以获得比以往仅仅从政治角度解读的陈独秀更加具体、完整、感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加深我们对陈独秀作为政治人物的悲剧性的理解。
【板书】
五四运动1919
新觉醒 中共诞生1921
新面貌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新高潮
第二篇:新民主义革命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创建的,它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问题以及以后去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成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与实践的突破与发展对具有重要意义,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也启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通过不断坚持学习、研究、认识、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际难题,这对对巩固社会主义阵地具有一定的好处。同时该理论也可以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指导纠偏,对于个人的发展有一定启迪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在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因脱离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而阻滞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告诉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盲目而行、随波逐流,探索适合个人发展的道路。在建国后毛泽东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和设想,忽视一些客观实际,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了嬗变,并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使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实现毛泽东所设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伟人如此,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自大,时刻自省,注意进行自我评判,要时刻提醒自己实事求是、少走弯路。
诚然,新民主主义理革命论的形成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而我们对于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探索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对于人生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不屈不挠、怀抱希望,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看看先辈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多少次道路陷入死胡同,但最后他们依然挺了过来,才有了我们今天对于在六十多年前生活的人们来说可望不可即的好日子
同时,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这启示我们要立足实际不断大胆创新,要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打破固有的保守观念,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我们要灵活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个人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石柱县师范附属小学校 宋明芝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的学生,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搜集证明中国崛起的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第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引读课题,激情导入
师(出示幻灯生1—引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让我们用清晰而又坚定的语气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老师听到了你们清晰而坚定的表达,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多么富有激情的表达。
2、问题启思,直奔主题
师(出示幻灯片2——过渡):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时候回答谁的什么问题时说的? 生(预设):周恩来在一次修正课上回答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说的。师(评价)„„ 3)对比朗读,升华主题
师:对于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呢?
生(预设):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中吃饭而读书”„„
师(评价):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能迅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师:请同学们对比朗读思考:周恩来与别的同学读书的目标有什么不同呢? 生:(预设)同学们想到的都是为自己,而恩来想的却是一心为国,振兴中华。师(评价):你能从他们的语言中,剖析他们内心的想法,可见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师(小结):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大的抱负和胸怀,怎能不让人为之一振?不敢相信。
二)质疑探疑,目标导学
1、激发质疑,引发思考
师:听了恩来的惊天动地的发言后,你有哪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想请教恩来呢?请发表: 生(预设):
1、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抓住了课文的题眼。生(预设)
2、读书与中华之崛起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生(预设):
3、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师: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2、提炼目标,直指原因。
师(出示幻灯片3):孩子们提的这些问题其实可以概括成一个问题,那就是——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3、提纲契领,把握重点。
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孩子们在昨天的学习中,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那就请诸生一起讨论讨论吧!
生:(汇报讨论结果):中华不振
师(边评价边板书——中华不振):能用课文的重点词进行概括,这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生:中国妇女被外国洋人欺凌却哭诉无助,无处说理。
师(评价):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这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三)、追根溯源,释疑解疑
1、回顾叔侄对话,质疑“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这句伯父痛心而无耐的回答,让恩来产生了一连串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疑惑不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恩来的脚步,一同闯进租界去探个究竟吧!
2、租界查看,体会“中华不振”
师(出示课件4——学习目标):让我们自主合作学习“课文7、8自然段——闯入租界。” 1)边读边想象,租界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画下你感受最深刻的词或句子,在旁批注读后的心理感受——(喜?怒?哀?乐?)
3、交流汇报,控诉“中华不振” 师:租界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预计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
师:建议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时用“读了这一句,我心里怎样,因为什么原因”这样的表达方式,会使你的表达更清晰而有条理?谁来试试吧!
生(交流):我读到这句时,心里很悲哀,因为他们的街道那么豪华、气派、而别的地方却是那么贫穷落后。
师(播放幻灯片5激情解说):是啊,孩子们,这就是租界,一个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租界,一个只容许外国洋人在此花天酒地,享受荣华富贵,却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还有哪些令人揪心的场景呢?请继续交流。
预设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生:当我读到这句时,我心里很悲伤,也很愤怒,因为衣衫褴褛的妇女是多么可怜不幸,大个子洋人却还那么得意扬扬。
师(出示幻灯6):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妇女的可怜与不幸? 生:衣衫褴褛 哭诉
师:一个四字词,一个外貌,神态动作特写让我们痛从心来,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
师:而那个大个子洋人呢?他的神态怎样? 生:得意扬扬。
师:你从“得意扬扬”这个神态感受到什么? 生:大个子洋人对中国人的蔑视、瞧不起,盛气凌人。师:你还会用哪些四字词来形容此时这个大个子洋人的神态?
生:洋洋得意、皮开肉笑、神气十足、自以为是、理所当然、飞扬跋扈、狗仗人势、蛮横无理„„
师:课文像这样的四字词还有很多,我们在阅读时细细品味这些重点四字词,它会魔化你的情绪。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朗读传达出“衣衫褴褛和得意扬扬”所带给你的情绪吧!
师(过渡):这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什么呢? 生:读——
预设3: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说说当你读了这句话时,心情怎样,因为什么原因?
生:很伤心、难过:因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他是多么悲伤、痛苦啊!很愤怒:因为中国巡警不帮助自己的骨肉同胞,反而训斥这个不幸的妇女。
师:你们想象一下,那个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不幸的妇女? 生:哭什么哭,滚出去,在这里扰乱社会秩序。生:哭什么哭,自己走路不长眼睛,你还有理了!
生:哭什么哭,你不觉得别人洋人比你高人一等吗?你就是自找苦吃。
生:哭什么哭,你这种下等人就该被洋人欺侮,谁让你那么穷酸,窝囊啊!谁瞧得起你呀!
师(小结激情引读):这一声声训斥像一把把锥子刺向中国妇女和你我的心。也激起了你我打抱不平的愤怒。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读——
1、被轧死的也许是这个妇女活泼可 4
爱的孩子,他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可是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2、被轧死的也许是这个妇女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他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可是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3、被轧死的也许是这个妇女相依为命的丈夫,他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此时此刻,你最真想怎么做? 生:真想上去砍了洋人的狗脑袋。生:真想为中国妇女打抱不平。生:真想冲上前去,揍那个巡警一顿?
师:这个中国巡警该不该惩处?中国老百姓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能不能惩处?——不敢。哪里看出不敢?
预设4: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呢? 生: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师(追问):不敢怎样? 生:不敢杀了洋人。生:不敢反抗。
生:不敢为妇女打抱不平。„„
4、追问释疑,顿悟“中华不振” 师(再追问):这又是为什么? 生(顿悟):“中华不振啊!”
师(出示幻灯片7小结):是啊,孩子们,这就是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啊!”——“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啊!”。
5、拓展资料,强化“中华不振” 1)阅读资料,强化体验。
师(出示幻灯片8拓展):孩子们,在当时的旧中国,像这样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事件又何止发生在东北沈阳呢?请阅读老师给你们搜集到的几则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曾经挂出这样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2)小结过渡,引发沉思
三、陷入沉思,立下宏志
1、租界见闻,刺碎心灵。
师(出示幻灯片9过渡):这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受人凌辱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恩来的心,所以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请默读9-17自然段,并联系租界那一幕幕场景,体会周恩来的内心的独白。
2、陷入深思,立下宏志。
预设:
1、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思绪万千,他忘不了中国妇女在自己国土上有冤难申,于是他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中华崛起)
2、他忘不了洋人在我国国土上横行霸道,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想到中国巡警在自己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欺压百姓,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想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板书:振兴中华)
四)、中华崛起,振奋人心。
1、苦尽甘来,感受幸福。
师:现在我们的中国崛起、振兴没有呢? 生:崛起了、振兴了。
2、寻找证据,扬眉吐气。
师:从哪些事件证明我们的中华现已崛起?请孩子们把你们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生:九三大阅兵——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庆典。
生:两弹一星的研发成功——原子弹、导弹尖端核武器的爆炸试验成功;人造卫星,神舟飞船的一次又一次成功升天发射,蛟龙号载人潜水艇的下海。
生:诺贝尔得主屠呦呦科学家、莫言文学家都向世界宣布,中华民族不再是那头沉睡的雄狮,中华这条巨龙已经腾飞。
师: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去感受祖国的崛起与辉煌吧!
3、观看影片,升华情感。
生(出示幻灯片10视频):观看《九三大阅兵》纪实片。师:说说你现在心里的感受? 生:骄傲、自豪、激动„„
五、总结全文,学习立志
1、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师(出示幻灯片11总结):孩子们,正是因为有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才把帝国主义赶出了我们的中国,给我创造好了今天这么和平而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少年,你们现在为什么而读书呢?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请拿起你手中的笔,静静地沉思,为祖国立下你一生的誓言吧!
2、书写志向,学习立志。生:书写、汇报—— 生:为中国更加强大而读书。生:为祖国和平而读书。生:为人民谋幸福而读书。生: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3、激励奋进,有为有为。
师(出示幻灯片12总结):好哇!有志者当铭记我们今天的誓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愿相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七、板书设计: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终结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说的。(板书:周恩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读一下课题。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要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来学习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情况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吵嚷
惩处
巡警
轧死
撑腰
训斥
模范
帝国主义列强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师:其中一些红色字是必须掌握的,你觉得哪一个字容易写错,想要提醒大家?(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来学写一个字:嚷、巡、惩、铿、锵等)
2、师:生字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事让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师: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
生: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了中国人遭受欺凌.三、理解第1—6段:耳闻——“中华不振”
师: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呢?找3位同学分角色(伯父、周恩来、陈述部分)读一下他们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遭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师: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
生:外国租界地。
师:什么是外国租界地呢?“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弱国,并在弱国划分一些地方作为他们自己的领域,在那里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弱国的管制,同时不允许弱国人进入。
(设计思路:在此处初步认识租界,在第二部分课文学习中还要进一步认识“租界”这个世界。)
师:伯父为什么不让他去租界地玩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三、重点研读第7、8段:目睹——“中华不振”
1、解读第7段
师过渡:周恩来从伯父那里听到了“在中华不振”(板书:耳闻),为什么伯父会说这么说呢?您不让我去租借地,那租界地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眼见为实,他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偷偷地去了那里。请大家大声地读第7、8段,看一看租界里是个什么情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边读边用笔画出来。师:租界里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从这里可以看出租界地怎么样?生: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2、解读第8段
(1)师:究竟周恩来在这里看到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此句)生回答:“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妇女很可怜。一个“衣衫褴褛”,“哭诉”,一个“得意洋洋”地“站”着。
师:这两个人站在一起怎么样?(你预感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谁来读一读这句?(重点指导读出“衣衫褴褛”、“得意洋洋”)教师范读。(2)师:原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随机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①分析妇女的不幸,读出同情。
师:同学们,这个妇女可怜,不仅仅是因为她衣衫褴褛,更是因为—— 生:她的亲人死于横祸。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妇女的亲人有可能是什么人?她在哭诉着什么呢? 师:你感觉这个妇女怎么样? 生:很可怜,我很同情她。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句吗?我听出了你对这个妇女充满了怜悯之情。②分析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读出愤怒。师:此时这个妇女最盼望的是什么?
生: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洋人。师:但是中国巡警这么做了吗?是怎么做的?
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中国巡警太可恶了,中国人竟然不帮助中国人。纵容洋人。欺软怕硬。师:你能不能把你对巡警的愤怒读出来?谁再来读读这句?(指导朗读:重读“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会这么做?
生:因为这是在外国租界地,中国人说了不算,一切要听外国人的。
中国太弱了,只能遭受外国的欺辱。③分析洋人的可恨,读出恨和愤怒。师:此时轧死人的洋人干什么去了? 生: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师:你觉得洋人此时心里会怎么想?
生:不就轧死个中国人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师:看到洋人这个样子,你有什么感受?(愤怒,很想揍他一顿)
你能把你的愤愤不平读出来吗?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课件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师:为什么洋人会这么逍遥法外呢?
生:因为在这里他们洋人至上。中国太弱小了,任人欺负。④分析围观的中国人,读出无奈。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那里,目睹了这一切,你打算怎么做? 但是当时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打抱不平、声张正义了吗? 他们怎么做的?
(出示课件:“围观的中国人…”一句。重点讲授“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无奈)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无奈和隐忍的怒火?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没有站出来替妇女评理?带着感受,读该句。指名读,同桌互读。(3)引导、提升理解:“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指着板书)? 生: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肇事的洋人轧死了人却事不关己,得意洋洋?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声张正义,秉公执法,反而无情地训斥受害者,纵容洋人?还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同样是中国同胞,围观的中国人不能为自己人打抱不平,反而隐忍无奈呢?更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再读,读书屈辱,读出愤怒,读出无奈!)
师:是的,中华不振啊!这就是百年前屈辱的中国!是不是周恩来租界之前不会发生这样的一幕?或者说走之后也不会发生?当时的帝国主义在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都有租界地,比如南京、上海、武汉等等,这样令人痛心的一幕每天都再上演„„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再来重温这悲惨而又让人愤怒的一幕,再读——
师:这样的一幕只不过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屈辱不但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同样也震撼着年少的周恩来的心灵!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亲眼目睹了(板书:目睹)“中华不振”的周恩来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升华情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过渡:从租界地回来之后,少年周恩来常常陷入深思,他一下子从这一幕中看清了“中华不振”的本质,他经过日日夜夜的深思熟虑,终于,立下了自己要为之奋斗一生的誓言(板书:立志)。在一次修身课上,他终于向同学们和校长表明了心志,那就是为什么而读书?(指着板书,生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再次追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更加铿锵有力地回答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激情昂扬的):为了不让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为什么而读书?(指着板书)生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总结,反省自身
师:时至今日,周恩来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然震撼人们得心灵,周总理也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诺言,为新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现在咱们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站起来了,告别了亡国奴,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那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少年们,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读书志向呢?课下请以《我的理想》为题目,写一段话。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耳闻------中华不振-------目睹
立志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 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一、出示问题,激情导入(5分钟)
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同学们是否细心想过,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指两三名同学回答)
师:每个人都有理想。有的人理想很现实,有的人理想很崇高。在封建社会,读书无非是为了升官发财,衣锦还乡,耀祖扬威。现代,有的人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未来的安逸,生活的美好而读书,有的人为爸爸妈妈而读书,有的人为老师而读书,有的人为做官而读书,有的人为挣钱而读书,有的人为吃饭而读书。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他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课。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清理思路
(一)背景了解(2分钟)
1、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2、学习生字 齐读 小老师带读 开火车读
(二)整体感知(5分钟)
老师:同学们在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了解到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
1、故事一:疑惑(1-6自然段)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2、故事二:租界察看(7-8自然段)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话中的深意。
3、故事三:立下宏志(9-16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读书目标(17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一)聚焦“中华不振”
1、引出“中华不振”
师:“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兴起)课文中有一个与它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齐读1至6自然段,找找是哪个词语?(板书: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2、引入历史背景解说。
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中国——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圈占土地——建造楼房、强占租界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④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径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话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播放课件)
师:这都是因为什么?(中华不振)
3、分角色朗读。
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伯父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他的话应该怎样读才好?
师:怎样才能读出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疑惑呢?(播放课件)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小组合作
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大大方方、声音洪亮地回答,认认真真地倾听,必要的时候做补充。
【预设】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师: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
(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师:从这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齐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大不相同、耀武扬威)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为什么巡警在租界里“耀武扬威”?(中华不振!)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预设】
A、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说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师: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中华不振)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B、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师:“不但不„„反而„„”这一关联词体现了周恩来对中国巡警的行为有着怎样的感受?(愤怒、痛心、失望……)中国巡警的行为表明了什么?(中华不振)这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C、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师: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师:唉!中华不振!这是我们的无奈呀!(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妇女)D、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出示: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这位被洋人轧死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训斥。)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敢怒不敢言。)
师:看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让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三)参读“中华不振”
师: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出示资料)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悲哀„„)
师:这到底是为什么?(中华不振)
(四)思考“中华不振”
1、展开想象,走进周恩来
师:然而,在当时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
3、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师: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梁启超说过:
(出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
师: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铮铮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师:(配乐)是啊,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是他学习的动力,让我们从心底轻声地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的一生)
图一: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二: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图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四:这是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师: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5、总结
师:同学们,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一十一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三十三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因为他从小就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让我们在缅怀周总理的同时,谨记他的教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