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11《陈情表》教案(语文版必修1)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5.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引导: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3.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4.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第二篇: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1
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1 [第一种]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 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 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 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 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
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 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 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第二种] A.课时安排:2001年12月5-6日周三四共3课时。No.75&76&77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苦情、亲情、忠情--真实情感的展示。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C.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D.教学难点:动笔的勤奋。E.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PowerPoint格式。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简介:
二、诵读提示:
1.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2.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流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柞薄、茕茕孑立、床蓐、猥以微贱、非臣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三、整体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1.第一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利'成立'的历史、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最后说到本人。与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戈祖母.尤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义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 的心消.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怎能离家远行呢?不言而喻,如此层 叙述的目的.就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 是为下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待都是跟它相照应。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闽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2.第二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叙朝廷 召之殷.是按时间 顺序记叙的.故有'前r''''''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这一层的叙述十分得体:[1].开头称颂朝廷的清明教化。
[2].'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用'辞不赶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3].表达了感恩心情。
本层是为下层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2)后一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先写朝廷、地方的催运。后后写自己的苦衷情词悲侧.动人心扉。
'刘病日笃'承上文'风婴疾病',又为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一句张本。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3.第三段指导要点
(1)本段须作一气读.但文势有三转:首先转入'以孝治大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 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宇.说明这是辞职的唯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推''且'''但'。
(2)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 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同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前段,又为下段'愿艺终养'''''一句张本。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4.第四段指导要点
(1)本段亦须作一气读:先以'愿乞终养'点明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听臣徽志'请求皇帝恩准语意直贯而下。
(2)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卒保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胜„„以闻'是当时表文结束时使用的套语。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四、鉴赏要点讨论:
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五、课后练习解题指导:
一题。设计此题目的,是为了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背诵时,最好结合诵读提示,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本题。
二题。设计此题目的,意在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侧动人'的效果。
三题。设计此题目的,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
1.臣以险衅,夙遭阅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门衰柞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4.寻蒙国思,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6.听臣徽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四题、设计此题,意在提醒学生注意本课中至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以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口簿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五题、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提倡'以求治天下'的伦理观.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至今仍未过时。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第三种] 教学目标:
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麽向晋武帝 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富于节奏和感情色彩,应让学生熟读并疏通文字。
2、了解这一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学生散读。
二、有关情况介绍。
1、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稳定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
2、李密为什麽要委婉陈情?(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三、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1、点拨疑难字、词。
鲜--少 废--停止 察--举荐 除--拜授官职 矜--注重、崇尚 擢--提拔 过--过分 盘桓--徘徊
2、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各段之间的联系。(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切感人。)
(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3、李密陈情的目的是什麽?作者抓住什麽来打动晋武帝?(能够为祖母尽孝,拒绝征召,又能得到晋武帝的恩准和谅解,免去疑忌和杀身之祸。作者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用“孝道”打动晋武帝,使晋武帝不得不承认他善于为自己辩护,并宽容了他。)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A、排偶句的运用,有不少是为了通过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的内容,来强化情意的表现。)
例:“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将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强化,突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通过上下、左右、内外的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的情景。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通过时间“长”与“短”的比较,巧妙地提出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生”与“死”的对举,表明了一定要报大恩的决心。2(B.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连用,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诏书切峻,责臣 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如星火”一连 六个四字句,三层排比,短语迫促,一气呵成,造成一个上责下催,透不过气来的紧急气氛。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连四个四字句,借比喻,用夸 张,将祖母刘危在旦夕的情势形容殆尽。
积累成语:
零丁孤苦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急于星火 进退狼狈 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气息奄奄 更相为命 皇天后土 实所共鉴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第三篇:高三语文陈情表教案1
陈情表
教学目标 :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
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三、解题:
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划线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微贱 非臣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提示:
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第二段: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第三段: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先尽孝后尽忠。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2、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分组检查背诵。(四人一组)
二、分析段落,掌握重点字词(1)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作者是怎样形容自己的处境的?共同的特点是?(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提示: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问题: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提示:为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三、分析理解第二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二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提示: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问题: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提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三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问题: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提示: 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五、分析理解第四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四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提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问题: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提示: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六、总结全文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夙道闵凶 第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辞不就职 第三段:提出以孝治国之大理。愿乞终养 第四段:表明尽忠尽节之诚心。尽忠日长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
第四篇:陈情表教案1
《陈情表》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生自学与课堂点拨,积累文言知识。
2、能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鉴赏本文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鉴赏作者的陈情技巧,学习作者情理结合、含蓄委婉的抒情方式。
2、通过梳理全文及段落层次,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听读、朗读,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拳拳之情,通过延伸思考,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孝的思考。
二、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2、情理交融的陈情技巧
3、感受亲情的感人力量。
三、学习难点:结合背景,透过文字,体会李密的复杂情感。
四、学习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
五、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篇表文——《出师表》,古人言,“忠则出师,孝则陈情”。通过《出师表》,我们知道了诸葛孔明为了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百年来写孝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陈情表》,感悟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板书课题《陈情表》)
(二)合作探究
1、研读第一段,了解李密的悲苦身世,感受祖孙情深。
(1)指定读,提示语调低沉,读出凄楚悲凉之情,赢得晋武帝的同情。(2)该段的总纲是什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3)作者诉说了自己哪些悲惨的遭遇?——通过不幸更能突显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不可废离。四大闵凶: ①父死母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幼弱孤苦。——为何强调自己年少体弱?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门衰祚薄,茕茕孑立。——为何强调门衰祚薄?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④祖母刘氏,年迈多病。——为何强调祖母常年患病?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密的少多疾病,刘的夙婴疾病,以及无近亲相助,使得刘的躬亲抚养更显艰难,刘的养育之恩更显深厚,而刘此时能依靠的也只有密一人而已。四个闵凶的安排是是时间顺序又符合逻辑。
前两个“闵凶” , 突出了祖母刘的养育之恩,后两个“闵凶” , 则强调了祖母刘需要自己侍奉。前者即下文的“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后者即下文的“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门衰祚薄、孤苦伶仃的情形?
在此段中,李密通过叙述自己悲惨的身世博得了晋武帝的些许同情,同时暗示,臣必须尽孝以报刘养育之恩,刘只能由臣来侍奉,无人可以取代。两层意思因果关联。这一段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揭旨, 但把臣与祖母的相互依赖关系写全写足, 为下文揭旨作了坚实的铺垫和有力的蓄势。(5).齐读一遍。
一味的诉苦稍稍触动了晋武帝的内容,但是,现在是提出请求的时候吗?这同情足以让晋武帝答应自己的请求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不与新朝合作的托辞,李密将会怎样提出自己的要求呢?我们继续赏读第二自然段。
2、研读第二段,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两难处地的。
(1)指定读,要求读出焦急不安、诚惶诚恐的心情,让晋武帝体恤自己两难处地。
(2)简述作者在此表达了几层意思?试着概括。
前一层写朝廷屡次征召及感恩之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后一层写郡县催逼,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矛盾冲突:尽忠不能, 尽孝不成。
(3)虽是进退维谷,但是字里行间,李密倾向还是十分明确的,说说认识。如果没有外界的施压,李密会作何选择?(揣摩作者复杂情感)(4).作者为何在第二段一再申明自己沐浴皇恩,进退狼狈?
作者为了申明,自己是知恩感恩的,目的在于消除晋武帝的疑虑和恼怒。君不见,因为李密几次三番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朝廷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的潜台词很明白,我并不是不知感恩的狂妄之徒,您的每一点恩惠我都记在心里,但是我没有办法:“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亦难,退亦难,实在无可奈何。李密言辞恳切,大胆暴露心迹,使人觉得他真的是在推心置腹。借此消除朝廷对自己不奉诏的恼怒和猜疑,求得理解。(5)参照结构图,齐读第二段。
摆出自己的两难处地,览表之人或许也能设身处地,并且双眉紧锁,转念一想,虽然百善孝为先,但是,以儒家思想而言,忠君应该是大于孝亲的,你李密是个儒学家,不能不知道这点吧?所以,这时候不适合提出要求。那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如何让晋武帝认为孝亲重于尽忠,或者孝亲就等同于尽忠呢?我们课下自己读一读第三段,看看李密是如何机敏地解决这个问题的。
3、研读第三段,体悟陈情艺术。
(1)指定读,要求情真意切,使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及孝心。(2)提醒学生关注“且”“但”两个词语,概括该段表达的三层意思。①抓住“以孝治天下”的国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尽孝实乃尽忠。
②针对晋武帝的猜忌,自陈心迹,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对新朝的器重感恩戴德。③祖母病重,与祖母更相为命,不能废远。
(3)诵读经典语句,体会拳拳亲情。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以将沉西山的落日写祖母苍老多病、奄奄一息的形象,读者脑中自然会显现日落西山的悲凉之景与两鬓苍苍、卧病在床急需孙儿供养的孤弱老人,不免心生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母孙二人的相依为命,上慈下孝,感人肺腑。
表文进行到第三段,接近尾声了,李密向晋武帝诉说了自己身世的悲苦,说了欲孝不能,欲忠不成的处境,向皇帝表明了自己不矜名节的心志,接下来是不是为尽孝不能尽忠了呢?如果他直接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晋武帝会有别的想法吗?会答应他的请求吗?我们在课下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看看李密是怎么提出自己的请求的。
李密先是悲情诉说自己的身世,意在表明祖母对自己有躬亲养育之情;随后交代圣朝屡次征召的情形,自己处于两难境地;继而拿出晋国孝治天下的国策,并声明自己并非眷恋故国,只是不能废远。读到第三自然段,读者以为,或者晋武帝以为,李密要亮牌了,他必定是弃忠尽孝了。如果你是晋武帝,你会有什么想法?能不能同意李密的弃忠尽孝的请求呢?
若是所有官员都以尽孝为由不在朝尽忠,又有何忠可言呢?
李密很聪明,他给了晋武帝一个台阶,实现了自己的忠孝两全。我们来一起读读第四段。
4、研读第四段。
(1)齐读。要求情真意切,读出恳求晋武帝答应自己要求的心情。(2)文章的结尾至关重要,李密必须把握住这最后的机会,明确请求,势必要得到晋武帝的许可。他摆出了关键的三点,概括一下是哪三点?
①先尽孝后尽忠,尽孝短尽忠长。——既维护“以孝治天下”的大义,又不违效命晋朝的诏令。
②对天起誓,所述句句属实。——为尽孝而无别图。③听臣微志,生死以报。——举手之惠,一世相报。
“愿乞”、“矜悯”、“愚诚”等词语表达了李密对晋武帝无以言表的忠心;“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仅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达到极致,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3).参照结构图,全班齐读第四段。
(三)拓展延伸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有许多关于孝的故事,请大家列举一些
(四)、迁移。
祖母与李密,一个是夙婴疾病的老人,一个是体弱多病的小儿,祖母在抚养李密的过程中历尽艰辛。密深感祖母养育之恩,侍奉汤药不曾废离,朝廷封官不愿废远。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打动了历代多少人的心弦!
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我们不妨环顾一下自己身边的亲人,说说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说说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回报他们的?
(五)、全文总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陈情表
身世悲苦,祖孙情深。沐浴皇恩,进退狼狈 喻之以孝,不矜名节
第五篇:陈情表教案1
《陈情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自学与课堂点拨,积累文言词语。
1.重要实词:
险衅 夺 鲜 祚 吊 婴 察 除 听
2.常见虚词:
以 见
3.通假字:闵 零丁 蓐
4.古今异义:不行 至于 成立 秀才 奔驰 告诉
区区 辛苦
5.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外 内 上报 日(日新月异)犬马
使动用法: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保卒余年
形容词作动词:猥以微贱
6.特殊句式 :被动句、判断句
(二)通过梳理全文及段落层次,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三)通过听读、朗读,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拳拳之情,通过延伸思考,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孝的思考。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情理交融的陈情技巧
感受亲情的感人力量。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透过文字,体会李密的复杂情感。
课时设计:三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预习任务:自读,解决字音,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介绍了解文学常识,即文体、作者、创作背景等内容。
2.通过听、读,能有理解有感情地读课文。
3.通过推测、参照课下注释及教师点拨掌握基础知识。
一、整体把握
文体学习。
1.复习“辞”与“序”两种文体。
2.引入另外一种文体——“表”,作简要介绍。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文心雕龙之“章表”篇:章以谢恩,奏以弹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篇表文——《出师表》,古人言,“忠则出师,孝则陈情”。通过出师表,我们知道了诸葛孔明为了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百年来写孝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陈情表》,感悟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历代学者对《陈情表》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历叙情事, 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悱动人。”
苏轼:“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
宋代李格:“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写尽慈孝, 使人读之欲涕
今天我们来一起走入这篇表文,看它到底蕴含着怎么的感人力量。
知人论世
1.“陈情表”是哪个臣子向哪朝君主上的表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上表人与览表人的情况。
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忠孝之邦”)人。幼年父死母嫁,由祖母养育成人。曾仕蜀汉,蜀亡后,对晋王朝四招四拒。
教师补充资料: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jiào。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李密师出名门,年少时曾随名儒孟孝琚读经,尤其对《左传》颇有研究,后又师事西蜀大儒谯周,而且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其次,李密颇有才干,在蜀汉做了三年尚书郎后,被怀帝刘禅推荐给大将军姜维任主簿,处理军机要务;后多次出使吴国,以其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和人格魅力说动孙权,消除弥隔,再次结成联合抗魏的统一战线。蜀吴联盟有效遏制了曹操雄霸三国的野心,一度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晋武帝介绍:(可由学生说出)
司马昭灭蜀,不久中风而死,东吴盘踞江东。司马炎废魏称帝,即晋武帝。其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为笼络人心,所以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就职。拒绝朝廷征召,会有眷恋旧朝,自矜名节之嫌。
“建安七子”稍晚的“竹林七贤”例举阮籍、向秀等人例子。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嵇康文章颇负盛名。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向秀二人,交谊很厚.嵇康因不服晋王司马昭独揽朝政,被诬陷杀害.向秀在嵇康被惨杀后,在统治者的高压下勉强出任官职.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读15分钟 4分/ 听 听录音,说说李密的表文大概说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师不置可否。
再听(师范读)
课文里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看投影上的课文,边看边再听一遍朗读。注意课文里每个字的读音。
总结:说了祖母躬亲抚养自己长大历尽艰难,现在祖母年迈多病,不忍废离。圣朝恩宠,感激涕零,但祖母病重,难以奉诏赴任。请求先尽孝后尽忠。
3.默读 ——处理字词
1.把1-2段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写到练习本上。
2.把1-2段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写到练习本上。
3.先用邢老师讲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再打开书借助注释。还不理解的提出来。
4.标出重点词句,以问答的方式点拨巩固。
第一段:以 见 夺 躬 不行 零丁 成立 鲜 祚 外 内 僮 孑 吊 蓐
第二段:
字音:洗马
古今异义:秀才 郎中 星火 告诉 奔驰
常考虚词:以(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链接《归去来兮辞》相关知识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使,让
舟遥遥以轻飏
连,修饰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把
引壶觞以自酌 连,表承接
词类活用:孝廉 上报 微贱 具以表闻
第三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以:凭借)
但以刘日薄西山(以:因为)
无以至今日(无以:没有„„的办法)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因此 以:因为)
薄:迫近。(义薄云天)
区区: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注意“盘桓”与《归去来兮辞》中“盘桓”的不同。
第四段: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指示代词,这样。)
辛苦:古义,辛酸悲苦。
所见明知:表被动。
庶刘侥幸: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保卒余年:使动,使保全。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以闻:使动,使之闻。
胜:读一声。解释?
封建国君掌有生杀大权,何况晋武帝生性残暴,阴险多疑,作为故国旧臣的李密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晋武帝已有不悦。表中言辞稍有不慎,就会被试为眷恋故国,别有他图,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我们可以想象,李密执笔之时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纸《陈情表》干系着李密的身家性命,李密双眉紧蹙,思考着如何得体而有力度地陈述自己的实情与真情,这篇表文送出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他这篇表到底写得怎么样呢?我们默读一遍,在自己心里给他打个分,注意字词。
(五)齐读课文,抓内容,梳理陈情的思路。(理解创作意图,文章主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陈情技巧,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获得信任。
体会情感:血浓于水诉亲情,急于星火表忠心。
二、精读课文,抓住作者陈情的技巧,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情。
(一)研读第一段,了解李密的悲苦身世,感受祖孙情深。
指定读,提示语调低沉,读出凄楚悲凉之情,赢得晋武帝的同情。
该段的总纲是什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作者诉说了自己哪些悲惨的遭遇?——通过不幸更能突显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不可废离。
四大闵凶:
(1)父死母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幼弱孤苦。——为何强调自己年少体弱?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门衰祚薄,茕茕孑立。——为何强调门衰祚薄?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祖母刘氏,年迈多病。——为何强调祖母常年患病?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密的少多疾病,刘的夙婴疾病,以及无近亲相助,使得刘的躬亲抚养更显艰难,刘的养育之恩更显深厚,而刘此时能依靠的也只有密一人而已。
四个闵凶的安排是是时间顺序又符合逻辑。前两个“闵凶” , 突出了祖母刘的养育之恩,后两个“闵凶” , 则强调了祖母刘需要自己侍奉。前者即下文的“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后者即下文的“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门衰祚薄、孤苦伶仃的情形?
在此段中,李密通过叙述自己悲惨的身世博得了晋武帝的些许同情,《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时暗示,臣必须尽孝以报刘养育之恩,刘只能由臣来侍奉,无人可以取代。两层意思因果关联。这一段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揭旨, 但把臣与祖母的相互依赖关系写全写足, 为下文揭旨作了坚实的铺垫和有力的蓄势。
5.依据结构图齐读一遍。
一味的诉苦稍稍触动了晋武帝的内容,但是,现在是提出请求的时候吗?这同情足以让晋武帝答应自己的请求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不与新朝合作的托辞,李密将会怎样提出自己的要求呢?我们继续赏读第二自然段。
(二)研读第二段,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两难处地的。
指定读,要求读出焦急不安、诚惶诚恐的心情,让晋武帝体恤自己两难处地。
简述作者在此表达了几层意思?试着概括。
前一层写朝廷屡次征召及感恩之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后一层写郡县催逼,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矛盾冲突:尽忠不能, 尽孝不成。
虽是进退维谷,但是字里行间,李密倾向还是十分明确的,说说认识。如果没有外界的施压,李密会作何选择?(揣摩作者复杂情感)
4.作者为何在第二段一再申明自己沐浴皇恩,进退狼狈?
作者为了申明,自己是知恩感恩的,目的在于消除晋武帝的疑虑和恼怒。君不见,因为李密几次三番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朝廷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的潜台词很明白,我并不是不知感恩的狂妄之徒,您的每一点恩惠我都记在心里,但是我没有办法:“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亦难,退亦难,实在无可奈何。李密言辞恳切,大胆暴露心迹,使人觉得他真的是在推心置腹。借此消除朝廷对自己不奉诏的恼怒和猜疑,求得理解。
参照结构图,齐读第二段。
摆出自己的两难处地,览表之人或许也能设身处地,并且双眉紧锁,转念一想,虽然百善孝为先,但是,以儒家思想而言,忠君应该是大于孝亲的,你李密是个儒学家,不能不知道这点吧?所以,这时候不适合提出要求。那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如何让晋武帝认为孝亲重于尽忠,或者孝亲就等同于尽忠呢?我们课下自己读一读第三段,看看李密是如何机敏地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三课时
(三)研读第三段,体悟陈情艺术。
指定读,要求情真意切,使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及孝心。
提醒学生关注“且”“但”两个词语,概括该段表达的三层意思。
抓住“以孝治天下”的国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尽孝实乃尽忠。
(2)针对晋武帝的猜忌,自陈心迹,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对新朝的器重感恩戴德。
(3)祖母病重,与祖母更相为命,不能废远。
诵读经典语句,体会拳拳亲情。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以将沉西山的落日写祖母苍老多病、奄奄一息的形象,读者脑中自然会显现日落西山的悲凉之景与两鬓苍苍、卧病在床急需孙儿供养的孤弱老人,不免心生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母孙二人的相依为命,上慈下孝,感人肺腑。
表文进行到第三段,接近尾声了,李密向晋武帝诉说了自己身世的悲苦,说了欲孝不能,欲忠不成的处境,向皇帝表明了自己不矜名节的心志,接下来是不是为尽孝不能尽忠了呢?如果他直接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晋武帝会有别的想法吗?会答应他的请求吗?我们在课下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看看李密是怎么提出自己的请求的。
李密先是悲情诉说自己的身世,意在表明祖母对自己有躬亲养育之情;随后交代圣朝屡次征召的情形,自己处于两难境地;继而拿出晋国孝治天下的国策,并声明自己并非眷恋故国,只是不能废远。读到第三自然段,读者以为,或者晋武帝以为,李密要亮牌了,他必定是弃忠尽孝了。如果你是晋武帝,你会有什么想法?能不能同意李密的弃忠尽孝的请求呢?
若是所有官员都以尽孝为由不在朝尽忠,又有何忠可言呢?
李密很聪明,他给了晋武帝一个台阶,实现了自己的忠孝两全。我们来一起读读第四段。
(四)研读第四段。
齐读。要求情真意切,读出恳求晋武帝答应自己要求的心情。
文章的结尾至关重要,李密必须把握住这最后的机会,明确请求,势必要得到晋武帝的许可。他摆出了关键的三点,概括一下是哪三点?
先尽孝后尽忠,尽孝短尽忠长。——既维护“以孝治天下”的大义,又不违效命晋朝的诏令。
对天起誓,所述句句属实。——为尽孝而无别图。
听臣微志,生死以报。——举手之惠,一世相报。
“愿乞”、“矜悯”、“愚诚”等词语表达了李密对晋武帝无以言表的忠心;“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仅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达到极致,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4.参照结构图,全班齐读第四段。
三、《华阳国志》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陈情表》为何能够使阴险多疑的晋武帝收回诏命,且对李密大为赞赏?仅就文章而言,《陈情表》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内容与形式
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句句发自肺腑,诚挚恳切,深沉哀婉,动人心弦,使人产生共鸣。
第一段:回顾脉络,祖母对李密有养育之情(板书“养育之情”),而且,李密少多疾病,刘夙婴疾病,老祖母抚育弱孙,更兼无亲友帮扶,刘抚养密的艰难可想而知,所以祖母对“我”的恩深似海。所以,“我”理当乌鸦反哺,使其终养。(板书:反哺之情)
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孤苦伶仃,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
博取同情,《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在第三段中点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自曝自己曾为蜀国故吏的污点?
作者为何在第四段絮絮叨叨地拿自己与祖母的年龄做对比?
形式
结构:是层层相因,步步深入,前呼后应
语言:在语言表达上,叙事语言极其精炼。多用四字短句,掺杂长句,读起来抑扬顿挫,情调悲凉,正适合表达急切哀婉的感情。例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又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加强悲哀的气势,感人至深,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六、迁移。
祖母与李密,一个是夙婴疾病的老人,一个是体弱多病的小儿,祖母在抚养李密的过程中历尽艰辛。密深感祖母养育之恩,侍奉汤药不曾废离,朝廷封官不愿废远。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打动了历代多少人的心弦!
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我们不妨环顾一下自己身边的亲人,说说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说说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回报他们的?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