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的喜剧》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01:1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菱角的喜剧》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菱角的喜剧》教学案例》。

第一篇:《菱角的喜剧》教学案例

《菱角的喜剧》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从生活现象中悟出道理,并张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述道理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认识事物要有正确方法的观点。体会口语化表达。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特点

教学手段:提问、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生平: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 年 8 月 19 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 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 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 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196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 10 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三、检查预习: 1 生字词 君臣佐使

酣然大睡

漫不经心 整体感知:作者从认识菱角的过程中 , 悟到了什么道理?

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四、研读 速读课文 1-6 段,作者如何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道理?

认识菱角-生活现象 朗读课文 7-12 段,从课文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胡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广泛砂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认识事物应掌握其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的特殊性。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这个观点?围绕着这个观点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印证?

对比论证

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正反对比举例论证

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良种变劣、养猪不活

小结:本文主要通过对菱角的认识等事例说明一切事物是复杂性,多样性。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掌握事物的一般性,更要掌握事物的特殊性,避免绝对化简单化地认识事物。

五、品味语言

作者推崇口语,那请大家找出文中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把它改为书面语,并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例如: 1 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改为: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情事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情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

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改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改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必须杜绝简单化绝对化的认识方法。

口语:通俗自然、简洁生动

书面语:词语雅正,结构严谨

六、总结

写作特点: 从构思上,从生活现象中感悟道理,并发挥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明道理。从语言上,给人明快晓畅的感觉。

七、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亡斧

[原文] 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俄而,鈇其谷而得其铁。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列子》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因此,看他走路的姿势,象是偷斧子的;看他脸上的表情,象是偷斧子的;听他讲话,象是偷斧子的。总之,看亿的一举一动,面目神态,没有一样不象是偷斧子的。不久,那个丢斧子的人却说山谷刨土,找到了那把斧子。过了几天,他又见到了邻居的儿子,看他的动作神态,就没有一样象是偷斧子的了。

第二篇:菱角的喜剧教案

《菱角的喜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题的妙处,学会梳理议论性散文的论证思路;体会口语化语言。2.过程与方法:熟练在快速阅读时提炼主要信息;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养成留心生活、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菱角的喜剧”这一标题,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及方法。2.难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言:我记得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行为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人是最疲惫、最倦怠的。那现在是第三节课,我希望大家能够推翻这个谬论,证明给老师看,高一1班第三节课也可以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的。请翻开书本第71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菱角的喜剧》。2.小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笑话。《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参考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北人掩饰无知,其结果是闹出了更大的笑话,令人捧腹。

那生活在南方的你们,认识菱角吗?吃过菱角吗?菱角是几个角的?

很好,你们比青年时代的秦牧先生还要见多识广呀,本文的作者秦牧先生年轻的时候可没有

这个觉悟,朋友们,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3.作者介绍:

刚刚让你们产生了自己比秦牧先生还有牛逼的错觉呀,秦牧先生何许人也?他是一位在文学造诣和道德修养上都值得我们仰望和崇敬的作家。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秦牧与刘白羽、杨朔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等。推荐书目:《长河浪花集》。

我最厌恶的是:恃势凌人,作威作福。

我对幸福的理解:对人民事业有所贡献,又受到人民的拥护。

我喜欢做的事:探索真理,献身人民。

也许他的志向过于伟大,所以在同学们看来有点假大空,但确确实实,秦牧先生就是以此为准则,坦坦荡荡、无怨无悔地走完了他的一生。我们的人生,是否也该这么过?这由你们自己去思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秦牧先生所写的《菱角的喜剧》

二、整体感知 1.行文思路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请朋友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给大家5分钟时间,边读边划,把重点句、中心句划出来。1.分层: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并概括大意。2.中心:纵观全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部分(1-6)作者叙述了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并提出一切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这一观点。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认识过程。(提问)

少时:两角;广西:三角;重庆:四角;辞书及后来:圆角、无角„„其他生物:蝗虫、蝴蝶;化学物理医学牙齿数目„„

那既然所有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我们该如何认识事物呢?第二部分提到。第二部分(7-12)论述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

我们来看看,作者用到了那些论证方法呀?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贯穿了作者说理性的分析)。2.文章中心

那作者通过这些论据和论证方法,是想表达怎样的观点呢?

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三、深入探究 1.品味标题

梳理了课文的脉络和掌握主旨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课文的眼睛,是什么?对,题目。其实,在文章刚发表的时候,是以《复杂》来命名的,后来在编入文集时才改为《菱角的喜剧》,秦牧先生为什么要改,对比《复杂》,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跟同桌讨论。

本文的原来的标题是“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这两个标题那个更好,好在哪里?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叫喜剧,电影界的喜剧之王是谁?周星驰。喜剧有什么特征?学生一:是很搞笑的东西。学生二: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地感觉。一般我们看喜剧,坏人最终都有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啊?失败,被正义的一方所打倒。那么这个结局一般是对不好的人或言行的一种„„揶揄和讽刺。对,喜剧的一个人重要的方面就事要对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进行揭发和讽刺。课文就是作者对自己片面认识的一次次揶揄和讽刺。《菱角的喜剧》更有针对性,“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

《复杂》题目一般化,且说教的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所以,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拟标题应注意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

引力的关系。The story about 105 men and 3 women 《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内皆兄弟:豹子的血(《水浒传》

2.品味语言

课文标题那么出彩,正文部分也不可能逊色。本文有个很重要的语言特色,就是平实、口语化。(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多用口语,平易亲切,通俗易懂)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典型的口语词和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改为文雅的书面语,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口语化的句子有很多,我们挑几句有代表性的来分析。

(1)原文: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 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改为: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

(5)原文: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改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必须杜绝简单化绝对化的认识方法。

明确:原文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明快晓畅,讲究变化,就像一个幽默风趣的好朋友跟你讲一些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改句属于书面语,词语雅正,结构严谨。3.一起举例

作者透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的一件小事,总结出一个正确认识事物的大道理。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5)如果我们要证明“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或者说“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可以举哪些名人事例呢?

①亚里士多德只知道物体的重量与降落速度有关,得出了重的东西先落地的错误结论。伽利略却经过实践,发现了空气阻力、体积、密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从正面论证掌握了事物的特殊性后的好处)

②苏东坡续王安石诗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结论。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黄州这个地方的菊花,是会被秋风吹落的。出现了这个反例,苏东坡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法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你平时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我抛砖引玉先说一个哈,小时候我总以为小鸟就是一种鸟,而麻雀是麻雀不是小鸟,后来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请同学们谈谈。

四、总结作者的思路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习题。

第三篇:高中语文 3.10 菱角的喜剧同步测控(含解析)

3.10 菱角的喜剧

一、语段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3题。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有一次我在田里跟一群农民一起劳动,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多数的农民都说一定要下大雨了,但有一个农民笑嘻嘻说绝对没有雨。过不了一会,果然又是丽日当空,一点雨意也没有了。大家问那农民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

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有些好种子,对甲地是良种,但是在乙地的土壤、风力等等条件下,却变成劣种。有些地方山洞可以养猪,但另一些地方山洞养猪却总是失败,原因是泥质、湿度等等不同的缘故。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这真是灵验极了的事情。

1.文中画线的“这样的认识方法”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指示代词“这样”的理解,从第一段中不难发现答案。

答案:只知道事物的一般性,而不对事物的特殊性、复杂性做深入研究的方法。2.第三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举了“一个农民”的例子,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效果可以从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等角度分析。

答案:第三段文字采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即用典型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能深入浅出地把深刻的道理讲明白,同时还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3.在节选部分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作者的观点对你的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段中有相关表述。关于启发,只要符合这种认识事物的规律即可。答案:在第一段,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但要掌握事物的一般规律,同时还要对事物的复杂性、特殊性有一定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才不至于“摔筋斗”。作为学生,我们对某一门学科的学习也是这样,我们对这门学科的知识既要把握其规律性,又要注意其特殊性。

二、语言运用

4.仿照下面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另选两样事物,写两段有哲理有意义的话。示例:茄子:不管是绿得发青还是红得发紫,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洋葱:只要敞开心扉以诚相待,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热泪盈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示例看,要巧借事物的特点,从中抽象出暗含人生哲理的意义:茄子是表里如一,洋葱能让人流泪。再选的事物也要有这个特点。

答案:(示例)辣椒:要想交到真心的朋友就要有副热心肠。蒜:团结就是力量。莲藕:处事要留心眼。5.(2014·深圳市高一月考)某年某月某日,“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用手机短信通知王老师参加“读书月”有关会议,此时在老家的王老师回复短信道:“家父昨日病故,正办理丧事,请通知我单位另行派人赴会。”该工作人员收到王老师的短信后却没有任何回复。这种做法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人情物理。请你替“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拟写一条回复王老师的短信,不超过50字(含标点符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文段的内容,回复的短信应包含悼念、安慰之情,同时还要注意语言得体,称呼、落款恰当。

答案:(示例)王老师:令尊故去,深表悼念。节哀并保重。会议安排已妥。(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挑选/挑拨 假借/假期 椎骨/椎心泣血 ......B.灯泡/泡沫 压顶/压轴 肖像/惟妙惟肖 ......C.磨坊/磨损 创伤/创造 落枕/落叶归根 ......D.绷直/绷脸 夹袄/夹杂 藤蔓/蔓草难除 ......解析:选B。A项,分别读tiāo/tiǎo,jiǎ/jià,zhuī/chuí;B项,分别读pào,yā,xiào;C项,分别读mò/mó,chuānɡ/chuànɡ,lào/luò;D项,分别读bēnɡ/běnɡ,jiá/jiā,wàn/m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世界级建筑学大师梁思成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研究,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酷暑严寒、劳顿旅途,一遇到各地小县城的各式古建筑,他便不厌其烦地察访。..B.董建华20号表示,日本从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到政府修改历史教科书,都是妄图窜改日本侵华的历史的卑劣行为,这势必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C.日前,有官方媒体首次公布习近平漫画形象,详细解读习近平的时间到底都去了哪儿,中国最高领导人以“萌味”十足的漫画形象出现在新闻媒体上,可谓是吉光片羽。....D.成都的集市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和重庆的码头文化相比,真是半斤八两,不.... 但体现出交易和交流的特点,而且展示出一步一步地走向现代的崭新面貌。

解析:选A。B.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历史、经典、理论、政策等。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应该将“窜改”改为“篡改”。C.对象错误,“吉光片羽”指残存的极为珍贵的文物。D.褒贬误用,“半斤八两”为贬义词。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面对政治真空所造成的乱象纷呈的局面下,伊拉克各个联盟派别已经认识到,伊拉克需要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美国撤军后的安全保障。

B.在为期两天的广州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中,市民欣赏了粤剧、广东音乐、剪纸、刺绣、广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底蕴。

C.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无数的临场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D.地震发生后,在平均海拔4 100米的玉树,尽管工程救援队的部分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仍坚持率先搭乘汽车前往重灾区展开积极的救援。

解析:选C。A.结构混乱,应为“面对„„局面”或“在„„局面下”;B.成分残缺,应在“体现”前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D.语序不当,“尽管”放到“队员”后。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屋后的山在冬天可以阻挡呼啸而来的北风,起到防寒的作用。

②池塘既可供农田灌溉、村落消防,又能调节气候,给村庄带来勃勃生机。

③岭南地区的村落,家家户户周围都有山丘、池塘、河流、田野等形成的生态景观。④许多人认为,好的住宅就应该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⑤夏天从南边吹来的凉风经过水面,穿过竹林后,吹进住宅,使屋内空气清新凉爽。⑥屋前的池塘与池塘边种植的树竹融为一体,在整个房屋布局中不可或缺。A.③④①⑥②⑤

B.③④⑥②⑤① C.④③①⑤②⑥ D.④③⑤②⑥①

解析:选A。先说岭南地区村落的生态景观特点,然后分别从“背山”“坐北”和“面水”“朝南”两个方面来解释这种住宅的好处;在讲“面水”“朝南”时,先讲池塘和树竹,再分说它们的作用。

二、阅读理解

(2014·广州市高一综合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浮生半日闲

琦 君

忙碌的现代人,无不叹闲暇不易得,于是也格外怀念当年农村社会的悠闲岁月。我学习英文时,读到一篇好文章,题目叫作“Puttering”,照字面解释是漫无目的地摸摸这样,碰碰那样,让时间闲闲地溜走,心也闲闲地一无挂碍。

我觉得这位作者,对闲适情操的体认,颇近乎我国诗人陶渊明。陶靖节的东篱采菊,正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散动作,南山“悠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又何曾用力去看。所以他才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顺应自然,享尽田园之乐。

现在人活着似乎只为抢时间,可是把时间抢下来又何曾好好地过呢?我好怀念小时候在家乡的闲荡日子,漫步在田埂上,自然而然会让路给吃草的黄牛。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大街上,一路都有人笑眯眯地喊我的乳名。那时的人情是多么温暖,天地是多么辽阔,时间是多么富裕啊。记得那时整个村庄,只有我家老屋大堂正中挂有一口自鸣钟,而钟摆常常是停止摆动的,即使有时发出的嗒嗒之音,指针所指的时间,和长工们的作息毫无关系。他们只看日头的高低,听公鸡的啼声,就知道是什么时辰。在忙月里,他们胼手胝足,却是口哼小调,面带笑容。闲月里,他们嚼着自己种的花生和胡豆,下象棋、钓鱼,也是口哼着小调,面带 笑容。他们从来没有和时间赛过跑,可是从日出到日落,他们都在工作中,他们也都在游息中。

至于像前文所引述那样“puttering”的情趣,我的外公,我的母亲,就十足地在时时享受着。我外公有一只八宝箱,是他自己用洋油箱装钉而成的,我每回掏时都发现添了些新东西——他自己用竹节做的烟嘴,文旦皮晒干做成的碗,千佛手,我玩厌了的地螺陀。三炮台香烟罐里各色各样的香烟招牌纸、邮票。此外就是父亲送他的白玉烟嘴,绿玉扳指,杭州舒连记的檀香骨折扇。这些都是我百玩不厌的。至于母亲的八宝箱,乃是一只竹编的针线盒,那更耐人翻弄了。盒子分上中下三格,上格是五彩丝线、纸花、绣了一半的鞋面、剪刀、顶针等等,中格是《花名宝卷》、她手抄的《心经大悲咒》。最下一格藏着一个像红柿子似的朱砂圆盒。里面是我小时候挂的长命百岁金锁片,母亲的旧珠花、银耳环、银手镯等等。我当时觉得最有趣的是外公的八宝箱里存着舅舅小时候的银锁链,母亲的八宝箱里,存着我小时候的金锁片。后来想想,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绵延,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把对儿孙的爱埋藏在一个摸得到,看得见的地方。让长大了的儿孙们,有朝一日,打开来摸摸看看,重新领略一下长辈的爱,再一代一代往下传。可惜时至今日,为生事奔波的人们,再也无暇去打开尘封的旧物,而且也无心把虽无用却不舍得丢弃的东西,归在一只箱子或一只盒子里了。这,对他们自己和儿女们来说,都少了一份“puttering”的乐趣,怎不令人惋惜。

可是人来到世间,难道就为了赶时间,赶完了时间就与世长辞吗?想想该有多傻!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闲荡?我们这些劳碌的现代人,是否舍得把时间花在闲荡上,或搞搞所谓的“puttering”,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呢?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有删改)5.从全文看,“puttering”的情趣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有字面意思的解释;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又用陶渊明的生活情景对这一情趣做了形象地诠释。

答案:漫无目的,一无挂碍,生活状态悠闲;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享受(领略、感受)真挚的情感。

6.作者提到外公和母亲的八宝箱时,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列举里面的物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外公和母亲的八宝箱中,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许多包含生活情趣的物件,有对过往生活的珍视,对子女的爱等。详细写这些内容,正是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眷恋。

答案:八宝箱中的各种物件,能够勾起作者对过往生活的回忆。详尽地列举这些物件,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怀念,更细腻地展现真挚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7.作者为什么要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意图,可以结合现代人生活的状况和作者对生活情趣的追求等分析。

答案:①“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闲适生活的乐趣。②“偷得浮生半日闲”,能够创造“puttering”的乐趣,感受亲情,珍惜亲情。③“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让现代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回到生活本真。

三、语言表达

8.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例句:梦想之于人生,正如星光之于黑夜,即使一点,也会驱走黯淡;梦想之于人生,正如色彩之于白纸,即使一抹,也会带来绚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例句的特点看,仿句要紧扣“梦想与人生”的关系打比喻,采用“正如„„即使„„也„„”的句式强调“梦想”的作用。

答案:(示例)①梦想之于人生,正如清风之于炎夏,即使一缕,也会驱走烦躁 ②梦想之于人生,正如甘泉之于沙漠,即使一汪,也会带来生机

9.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三个方面指出儒、道“离异而对立”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乐观进取;一个出世,消极退避。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字共三层(以句号为标志),每一层都从一个角度将两者形成对比,阐述了“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观点。从对比的内容可以体会出对比的角度。

答案:①人生态度;②美学观点;③不同的影响。

第四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曾接触过简单议论文的阅读,对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普遍对议论文的学习感到枯燥,不愿意学议论文。本单元是他们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议论文单元(广东版高中教材共3个议论文单元,本单元标示为散文单元,个人认为此处广东版教材标识欠妥,可参见2004年12月《中学语文教学》),应在教会学生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议论文的理解,加深他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

[教学内容分析]

《菱角的喜剧》是(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文由“我”吃到不同的菱角从而了解到菱角的多样性,再讲到生物(昆虫)的多样性,进而阐述一切事物都有着复杂性、多样性,从而得出本文的观点:“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先讲认识事物(菱角、蝴蝶、蝗虫)如果只是凭自己看到的而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是不精确的(反面事例论证),再举农民看天气的例子,说明认识事物应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掌握它的复杂性(正面事例论证),然后通过良种变劣种、一些地方山洞养猪总是失败的例子说明如果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后果常常使我们做事摔筋斗(反面事例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正面事理论证),最后总结做事时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本文思路清晰,文章的1----6段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层层递进说明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再在第7段提出本文的论点:因为事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既要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才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然后8----11段运用事例和事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12段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教学方法]

本文难度不大,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建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老师从旁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习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定学习目标,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建议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网络,以对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有大致的了解;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注重应用,要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关注学生创造的能力,要能对文中的观点有自己新的见解;注重学习探究的方法,使本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和潜能,在学习时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所述观点的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1.层层递进引用生活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

3.课题“菱角的喜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每位同学上网查找资料,了解秦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也可以是轶闻趣事。用100——2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介绍,最好以多媒体形式制作成课件,可配合图片。下面是老师推荐的可上网浏览的资料与网址:

《杂文大家——秦牧》http://gd.southcn.com

《不老之道》http://202.64.132.79/v0305/04r.htm

《一句赞语救了秦牧》http://www.xiexiebang.com 二.课堂学习过程

1.新课导入:

《淮南子》中“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同样是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我想应该是由于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造成的。南方的荔枝、芒果到了北方是不能成活的,而北方的苹果、梨子在海南也不能成活,这说明了什么呢: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要求,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既掌握其一般性,又要了解其特殊性,才能少走、乃至不走弯路,今天,让我们学习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一起领悟其中的道理吧!

2.每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秦牧的资料。(不重复)

在同学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老师补充介绍秦牧: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之一(刘白羽、杨朔、秦牧)。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及姐妹篇《语林采英》。

3.默读课文后,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初步探究。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分析。

(1)《菱角的喜悦》这篇文章论证的层次是什么?(学生自做图表,下为教师设计的板书,供参考用。)

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认识菱角-----生活现象---提出中心论点

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良种变劣、山洞养猪不活

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2)文章为什么以“菱角的喜剧”为题?(见教参课后练习分析)

2(3)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语言总体来说是平实的,推崇口语化的句子,如:“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但有些语句如“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等使文章既生动又说理透彻。学生可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可持批评的态度进行评论。)

4.深层探究。再次通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每组提出一二个问题,同学们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老师可提供以下问题做参考:

(1)作者是怎样概括生活中的现象并由此提出论题的?(见课文内容分析)

(2)为什么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

(3)“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联系时代背景谈)

(4)联系生活实际论述观点有何好处?

5.深层拓展探究

细读文章第1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本段以“君臣佐使”为喻,指出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这个比喻十分恰切,你是否还可以再用一至两个比喻?

(2)本段又用多种方法论述怎样才能“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你是否可举出其它的方法?

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3)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除了用事实做论据,还需要理论的支持。名言警句、传说故事、经典言论都可以成为说理的好助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说理具有权威性,除了文中的事例和事理,你的记忆宝库里还有哪些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不妨说出一二。

三.课后拓展:

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可是有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具体事情来时,却产生意外的结果。阅读下面这篇题为《扔掉可惜》的小说,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既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又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秦牧的《菱角的喜剧》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来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换成其他的角度,如伦理、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事物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将有助于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扔掉可惜 〔日〕 齐藤肇

我左手因事故彻底毁掉了。本来早已死心塌地就这么着终此一生了,可是有一次身边传来了这方面的喜讯。

据云:有个医治伤残的最新式医院,可以将身体失掉的某一部分修复如初。于是我便决定试一下。

医院是座洁白而干净的大厦。院长是个有点神经质、面部苍白而消瘦的男子。

“只要把左手进行移植手术,就能修复得完好如初!不过,这要花费好大一笔费用呢!”

“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拜托了„„可是从哪儿弄到这一只手呢?是假肢,还是什么?”

“别担心!当然是用您自己的手了!‘克隆’这玩意儿您知道吗?”

所谓的“克隆”,是通过细胞增殖手段制造“复制人”的技术。在人的基因中因为含有制造人类的信息,所以如将其培养,理论上,是可以制造出同一个人来的„„

“咦?这医院就是制造克隆人的?那就是说,从我这只手的切除部位可以重新长出一只新手出来罗!对吧?!”

“不对。那是不可能的。培养的细胞,需要特殊的条件,并不是把您整个身体都浸到那种培养液中去。”

“那,该怎么做呢?”

“使用克隆技术,重新制造左手,然后把它进行移植。反正是自己的肉体,所以移植大多是成功的。”

院长用手术刀采了我身上的细胞。他一边往一只箱子上贴标签,一边说:“好了!制成左手尚需3个月时间。到时候会通知您的,那时请求您再来。”

3个月后,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终于成功了。虽然是只多少有点显得白嫩的手,但手的活动自如同前。

“院长,太谢谢你了。不愧是高超的技术啊!”

可是院长却一脸的心事重重的样子。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也许今后会有什么副作用?”

“不,不是因为这个。”

“这不是蛮好吗?这不,左手已经完好如初了嘛!”

“不过,这技术的费用过于巨大呀!照这样下去,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呀!”

“唔,原来是为了这个呀!不过,过不了多久,费用会逐渐降低的,不是吗?”

“是啊,要是能减少浪费的话嘛,多少还总算是„„”

院长那苍白的脸上,眉宇之间皱起一个川字。院长的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刨根问底地询问院长。于是院长终于泄露了秘密。

“是这么回事儿,根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只培养出您的左手的,想尽了办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整个儿的您。”

“那其余部分呢?”

“全扔掉了,真可惜!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

第五篇:喜剧美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鉴赏》 湖南文艺出版社

2、年级:高一

3、课时:1

4、课题:喜剧美

5、执教者:江苏省石榴高级中学

张东东

二、教学目标

1、能跟琴唱出《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对唱部分,从中体验喜剧美的韵味和愉悦感。

2、简述音乐喜剧美的基本概念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思路

1、本课融多种体裁音乐为一体,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得到喜剧美的享受。

2、本课导入部分是从普罗科菲耶夫的童话音乐剧《彼得与狼》的节选部分开始的,先让同学们理解或者感受喜剧效果,进而了解什么是喜剧美。

3、《跳蚤之歌》、《看秧歌》和《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是欣赏的重点。通过欣赏作品中的“讽刺、幽默和滑稽”内容,使同学们真正认识喜剧中的“美”。

4、课堂活动主要围绕《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来展开。

四、教材分析

1、《跳蚤之歌》是穆索尔斯基在1879年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创作的一首著名讽刺歌曲,作者巧妙地将半朗诵、半歌唱结合在一起,极富表现力,又颇有喜剧性,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艺术效果。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性的音调,描述国王养了一只大跳蚤,召来裁缝给它做件龙袍。第二部分,描写跳蚤在宫中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丑态。第三部分将第一和第二部分的旋律交替呈现,描写跳蚤为非作歹,搅得宫廷里的人上下不安,以捏死跳蚤的人民群众爽朗、痛快的笑声结束。

2、《看秧歌》全曲旋律热烈、欢快,诙谐活跃,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表现了人们在节日里扭秧歌、看秧歌的情景。

3、《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歌剧《洪湖赤卫队》插曲。以男声表演唱的形式演唱的这首歌曲,表现了赤卫队员们打了胜仗后,在洪湖边上休息时,回忆他们在战斗中活捉白匪兵的情景。歌曲风趣、幽默、欢快、乐观、向上。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提问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怀着非常高兴的心情来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欣赏和讨论什么是喜剧美,喜剧美有什么具体的实际意义。生:略。

师:播放《彼得与狼》视频片段,提问学生观后感。生:略

(二)、授新课、先请同学们看《跳蚤之歌》歌词,(课本62页)。

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意义?(讽刺)

老师范唱几句歌词,歌曲中几个“哈哈”用夸张的方法演唱,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欣赏原文《跳蚤之歌》视频。听后学生讨论:

(1)这首歌曲的喻义是什么?

(2)“跳蚤在王宫中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同学们听了是怎样的心情?

2、歌曲可以表现喜剧美,还有其他音乐体裁能表现喜剧美吗?

观看交响曲曲《看秧歌》视频。

提问学生观看《看秧歌》视频的观后感?(欢快的节奏、夸张的舞蹈语汇和面部表情)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

3、我们欣赏了用歌曲和交响乐表现的喜剧美,在音乐中还有什么形式可以表现喜剧美?

七、教学总结。

现实意义 ;喜剧在现实中是不可或缺的。喜剧,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让观看的人笑一笑,更重要的是从喜剧或有喜剧美内涵的音乐中发现美,并得到启迪,得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积极的面对生活,乐观的面对一些困难的事情,让我们在笑声中感悟生命,了解人生。

下载《菱角的喜剧》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菱角的喜剧》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菱角中学家庭教育工作计划

    菱角中学家庭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部......

    《菱角》作文指导材料

    观察菱角: 1.菱角的外形极像一个牛头,和《西游记》里牛魔王的头一模一样,据说菱角就是牛魔王的化身。 2.菱角长得像一对牛角,它穿着咖啡色的皮袄,两个弯弯的尖角是它的防身武器。......

    国庆节喜剧小品

    国庆节喜剧小品《我们都做代言人》场景:公司大厅内一角、桌子、椅子、讲演台人物:小马(公司宣传部)、张大爷、小刘(女大学生)、小王(中年男子)小马上,小马:国庆到,国庆到,公司准备做广告......

    反腐倡廉喜剧《考验》

    反腐倡廉喜剧小品剧本《考验》人物:郑清关:男,乡长,38岁,正装打扮。郭玉兰:女,乡长妻,36岁,普通打份。郭二嘎:男,乡长的小舅子、战友,34岁,一身名牌。场景:一套三加一的组合沙发,中间放一张......

    喜剧小品剧本

    喜剧小品剧本--公园有约 喜剧小品剧本--公园有约人物:孙勇男二十多岁简称:孙王晓丽女二十多岁简称:王李楠男二十多岁简称:李时间:一天上午地点:公园一角幕启:[舞台中央放置一张排......

    喜剧《爱情,现实》

    本剧为无厘头搞笑喜剧,讲述一个收入较低的房产销售员因为多次被以住房作为衡量对象标准的女友的打击,他决定用跳楼向房地产开发商示危抗议,他希望房价能像自己从楼上落下的速......

    喜剧的笑话

    蛮喜剧的笑话 1.发一条“生日快乐”给她, 一人发一个字, 我领到了第二个。 结果, 他们都没发。 2.学生课间去厕所,拉完发现没带纸,又等不到人,手机又欠费。绝望中他给 10086......

    结婚纪念日(喜剧小品)

    结婚纪念日(喜剧小品)结婚纪念日(喜剧小品)结婚纪念日场景:家中人物:夫妻妻(正在摆置饭桌):都什么时候了还没回来,今天是什么日子啊。夫推门入妻: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奥运都办到家门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