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与写训练在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读与写训练在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和考试当中的一个重点,对于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当中也是如此。阅读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在考试当中会有很多针对于中心思想的设问,需要学生来写出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所以阅读这一道阅读题目就考查出了学生读与写这两项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如何应用读与写的技能,来提高阅读的质量,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读写训练;阅读教学;语文技能
一、读与写二者对于阅读的意义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于语文学习有一种误区,那就是语文重点在于理解,但是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来说,如何运用才是关键。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上。所以我认为,学生从读到理解,是一次飞跃,从理解到可以写出来又是一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是对于第一次飞跃的升华。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六年级语文阅读的难点,不在于理解,而是在于如何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如何运用语言。由读的理解,到可以用文字写出中心思想,再从写作中,可以读懂作者的布局。使得读与写二者相互促进。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读与写训练同时展开,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做阅读题目的时候,得心应手。
二、通过加强读写训练来提高阅读的方法
(一)通过讲解课文中的写作知识,来以读促写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以及时间描写顺序的好处等等。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的主要思想的同时,又让学生明白了写作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等等,对于中心思想的表达的作用。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到这些手法,来为文章增加亮点。
1.比如在《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当中,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中的老桥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自然景物和动物都比作为自己的好朋友。这足以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也体现了自己的童心。这样奇特的构思和比喻,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可以要求学生们模仿着这种构思,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一篇作文。
让学生们在运用当中,体会到自己是怎样构思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增强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2.在《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叙事性的文章中,让学生注意作者对于人物现象的细致描写,仔细阅读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出,通过作者的肖像描写,可以勾勒出怎样的一个主人公形象。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体会作者运用肖像描写在文章中产生的作用和情感。让学生明白这些语句如何对于文章主旨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3.学习《大瀑布的葬礼》、《草原》这些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时,让学生仔细体会课文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好处,文章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才能使文章更生动。
4.学习《唯一的听众》这节课文时,课文中埋下了很多伏笔,来吸引读者阅读,并且让读者觉得文章的前后呼应以及构思的精巧性。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可以运用铺垫的方式。来使得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二)加强写作训练,通过对课文中精彩片段的仿写来以写促读
比如模仿《火烧云》一课中的描写方式,首先所要仿写的火烧云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之后它如何变化。最后又是什么样的状态,来进行描写。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学生写作的训练,来使得他们熟练地运用各种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的一些记叙方法。当对这些方法熟练掌握之后,再来阅读文章,就更加能够容易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从宏观的理解到微观的细节把握,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读写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在每次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所有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大家十分钟时间,来自己读课文,读完之后 让大家黑板上的挖空补全。比如先在黑板上写出本文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每个小组随机点名学生来发言,每名答对的小组会获得一面红旗,红旗最多的小组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可以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来让大家读读自己仿写的段落,或者是来让学生们讲一下自己看过的课外书。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录名言名句的本子,把看到的优美句子以及名言警句都记录下来,将整理的最多最好的人的本子给大家拿来欣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激励。
四、总结
六年级学生的阅读难度相对之前有所增加,更加加强了对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中,是既考查了学生能否读懂文章的理解能力,又考查了能否明确表达准确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的增强,并不能只单纯的靠阅读量的积累,还需要多动笔写来完成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严丽:《小学语文阅读教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12
[2]卢立坤,王春艳:《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点的设计与实施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2.3
[3]赵铭、张名扬:《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的结合与应用》[N]山东大学学报,2013.7
[4]付环宇、王攀丰:《论六年级语文阅读中读与写的作用》[J]当代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4
[5]李晓春:《读写结合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2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
遂平县 和兴后楼小学 刘晓晓
通过这次学习,明确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小学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老师和学生从这种单调乏味的教与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动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重难点突出,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在《拔苗助长》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事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禾苗都枯萎,种田人无可奈何”。教师转而向学生提问:“你想对这个人说什么?”让学生从中表达锻炼能力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诸城市朱泮三村小学
宋新民
内容提要: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旦养成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训练放法是: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段进行研读,仔细揣摩感受。
3、结合语境,揣摩词的具体含义。
4、加强朗读和背诵。整个训练从整体阅读出发,进行局部研读,再回到课文的全局认识上来。正文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叶老所谓“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语道破了语文学习规律的实质之所在。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言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相统一的复杂心里过程,一个人一旦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他就不但会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说、写能力(运用语言能力),而且同时会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听读能力(理解语言能力)。可见,“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但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达到了。所以是否具有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语感训练应贯穿在读写听说训练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语感训练。如何进行语感训练的培养与训练呢?
一、粗读全文,整体感知。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读,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析课文前的读很重要,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阅读课文两三遍,或在上课时用速读法读一二遍,初步了解文章轮廓或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进一步研读大下基础。这一步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初步印象就进行分析,必然会架空课文,学生会游离课文外,对老师的分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精读感悟。在粗读感知的基础上要选取重点进行研读,重点的确定当因文而异
三、结合语境,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词语往往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别。词典义是指改词的一般义、普遍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有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语义已经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阅读中很多词语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产生的,它的临时含义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它的这种含义也许就不存在了。因此要准确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具体把握语段甚至全文,必须推断词语的上下句、上下段,仔细推敲感悟,如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染与津。”如朱自清的《背影》写道:“唉,现在想想,我那是真是太聪明了!”句中“聪明”一词从感情色彩看是褒义词,而在此处,感情色彩却发生了变化,是反语,含讽刺意味,表歉疚惭愧之情,是对自己当时不能体察父爱的深深自责。如果不能联系全文就不能深刻理解他的特殊含义。《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句,“狡猾”的词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而文中却体现了孩子的特点:调皮、机灵、感情色彩也由贬义变成褒义。再如“摇篮”的本意指婴儿的卧具,在“地中海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中是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的意思,在“发展强烈的雷雨云是诞生龙卷风的摇篮”中则是指“首要前提或基础条件”的意思。只有结合语境的语言品味、辨析、反复考虑、推究其意味,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四、重视朗读与背诵训练,形成语感。朗读与背诵是形成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背诵要求连贯准确说出课文内容,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语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朗读、背诵既能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丰富句式、增添语感、增强记忆。反复诵读,能使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越深刻,最终,这些言语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气势等等,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需要表达或外在语言刺激时,就能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文气的滞畅、表达的优劣等。可见,语感的形成的却离不开熟读和背诵。熟读教学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文段应读出不同的韵味。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应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文字洗练清晰,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读时应语速缓慢,语调轻柔,充满喜悦。先发一遍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大体感受一下语速和情绪,再仿照录音小心的试读,找找感觉再大声的朗读,男生读,女生齐读,默读、泛读等。以致成诵。一幅幅优美的春色图便印在学生脑海里。在仿写联系时,一些优美的语句会自然而然的流露于笔端。有些文章,可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身体验,训练语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所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即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学生进入角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根据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再表演出来,增强语感。《范进中举》一文中的胡屠夫是个市侩小人,范进中举送与银两,屠夫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客套”一番后,又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句中的“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写的十分精彩,学生通过表演,就真切的体会到了胡屠户一副贪财而又虚伪,口是心非的嘴脸。背诵篇目除了《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和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段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彩片段来背诵。长期训练,积少成多,语感便能形成。
当然,进行语感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个别词句段的理解上,还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整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去领会全文的真滴,重新回到对课文全局的认识。如小说《孔乙己》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表面文字看,“大约”与“的确”好像是矛盾的,但联系全文来分析,这样写确实绝妙精到,文味十足。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无从知道孔乙己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是根据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当时的社会环境、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推断,他的结局只能是死。这句话就能准确深刻的揭示出孔乙己必然死亡的悲惨命运,有力的鞭挞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只有把具体词句放回到整篇文章的联系上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句含义。正如叶老所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一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使他们开窍。”
对诗词的理解,尤其需要反复吟诵,联系前后句,联系全文,从整体去理解,这样,诗词的意思才能准确的体会出来。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让学生反复有节奏的读,带着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去体会浅显易懂的文字,才能真切体会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悦。
进行语感训练,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要训练学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色和感情内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速读和阅读声调。一般文章抒情性很浓,节奏就是感情的波纹;只有训练学生读的文字顺,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只要学生带着激情去读,把情感注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感知课文,读懂课文。
根据语文教学规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经常有意识的进行语感训练,必然会受益匪浅,对写作大有帮助。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几乎不需要经过思考过程,凭着语感就能迅速的得到其中的内蕴,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唯以用言语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这种思维的直觉性,带来快速理解的领悟性。经常阅读,经常感知语言,对文章中表情达意的语言感知力灵敏了,自己也会聪明起来,下笔就形如流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第四篇:浅谈二年级写话训练形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浅谈二年级写话训练形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要是作文教学达到整体目标,必须有具体的阶段目标,内容和形式作保证。因此二年级训练目标结合教材,合理利用训练形式,对于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把想说的,所想的写出来,保持轻松的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看图写话、观察日记、用词造句、连词成段、仿写。
《语文课程标》再“总准标准”中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小学,初中阶段地作文教学的目标,要使作文教学达到整个整体目标,必须有具体的阶段目标,内容和形式作保证”【1】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二年级训练目标是:1.能乐于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2.能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3.能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简单的日记。训练内容:1.能看图展开想象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2.能通过观察大自然和周围的事物、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逐步向连词成段过渡。3.能用几个词语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4.会写留言条、请假条和简单的日记。从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考虑训练形式是:1.看图写话。2.观察日记。3.用词造句。4.连词成段。5.结合阅读练习仿写、续写。【2】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合理运用训练形式对于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记下来,让学生对写话出于一种轻松的心态,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为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训练形式,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和写话水平的提高,同时各训练形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一:看图写话是二年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在看图写话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看图,把看图写话和看图学文结合起来,把看图写话和发展学生想象结合起来。看图写话教学首先是训练学生会看图,引导学生正确、细致地观察。只有把图看懂,才能正确理解图意,才能写得具体。这是看图写话教学中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观察图时的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在观察时容易被他们最感兴趣的局部画面所吸引,忽略了整体画面。所以,教师指导学生画面时要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事?以了解画面的基本要求;接着指导学生具体观察景物,认清画面中的环境,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再指导学生具体观察人物,看人物的外貌、人物的身材、年龄;通过动画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人物的动作,想一想人物在干什么,怎么干的;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想一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学会了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例如:在教学一篇〈〈扫雪〉〉的看图写话中,教师先创设情境。比如:在看图学文中学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视察什么,观察之后要有合理的想象及学生真实的感受进行写话训练。有时在教学一篇看图学文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训练,再读课文既填补了学生思维上的空白,又对学生思维上的开拓及学习作者遣词造句方面也是很好的学习,其次看图写话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个性。
二:观察日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在春夏秋冬来临之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后写出天气的变化。在写观察日记之前引导学生对课文《秋天的图画》中观察方法的学习及本课佳词妙句的应用与自己的观察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但写起来容易,而且提高了观察水平。
二、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学生写日记的好材料,把自己参加过或看到、听到、想到的,只要有意义就可以写下来。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可以丰富日记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参加活动,并对活动留有深刻的印象,必须指导学生
一、激发学生写观察日记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家乡社会的新鲜事和身边事物日新月异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等,都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如开学之初,学生们回到焕然一新的校园,这时适时地引导他们观察校园,看看我们的校园都有哪些变化,学生带着问题亲身体验,然后把这些变化写下来。一段话很快完成,内容都比较真实丰富。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活动过程。例如:指导写《拔河比赛》。比赛前先上一课观察日记的指导课。首先教给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当拔河比赛之前,参加拔河的队员是怎样准备的?观众是怎样等待的?心情怎样?当拔河比赛一开始,队员们是怎样表现的?观众队伍发生了什么变化?表情怎样?当听到同学们的“加油”声时,运动员又是怎样的表情。然后指导学生抓住自己观察到的人物的表现进行描写。
三:用词造句,词是构成句子的基础和作文一样,造句也必须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不同的是造句要用指定的词语正确地反映事物,这对儿童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设法为儿童创造条件,丰富学生语言把句子写具体,如在指导(第三册《一株紫丁香》)课文中“感谢您时时把我们牵挂”这句话时。紧扣“牵挂”展开讨论,说说老师对你的牵挂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进行写话练习。或者利用一幅图进行写句子练习并把句子写具体,就这样,通过观察一幅图或紧扣一个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造出了好几个内容不同而又具体的句子。.提线索,帮助造句。有些词供语使用范围很广,有的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这就需要多角度引导,提供线索帮助造句。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词汇,才能写出主动、具体的优美句子,除学生平时学习中的积累外,主要还要靠教学中注意用词方面的练习,其次在课文感悟理解中引导学生体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作用,练习说话强化语言训练,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优美句子应用到写话练习中,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如:“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与“苹果红红的”在表达上的作用的不同。多写几个词练习写话,提高了学生用词的技巧性。
四:连句成段是学生从写几句话到向段发展,在学生句子掌握比较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段的练习,如:写一个人可以引导学生从外貌做事几个方面去写等,写动物,写其他事物使学生学会连句成段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话水平。五:结合阅读练习仿写、续写,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仿写、续写。如:在《黄山奇石》中“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进行仿写。学完《难忘的一天》仿写自己生活中难忘的一天,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对《坐井观天》中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什么进行续写。在《假如》这首诗中借用马良的神笔来弘扬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在续写中学生能结合四川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心。在拍手歌中通过仿写掌握了这种题材结构。在《泉水》这课教学中通过续写不但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同时思维得到开拓在《葡萄沟》这篇课文学完后仿写自己的家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我为你骄傲》中“我”写便条,使学生在写话过程中受到深刻教育。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习作联系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同时对学生在思维的开拓、词、句、段、篇的积累与应用上都是很大的提高。
【1】参考《语文课程标准》 【2】参考《语教通讯》
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学校 邮编:830022 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学校:吴英芳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现代的教育手段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众多媒体综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多媒体走进课堂,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种种平淡的、静态的、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其多彩性、随机性、立体化的方式把信息形象、生动、全方位地展现给学习者,使学习者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有效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电教器材的应用,让课堂更接近生活,能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关键词:信息技术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 丰富知识面
信息技术教育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启动联想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文大多数选的是文质兼美、情意共融的文章,其教学手段自然要借助于情感上的激发和熏陶。因此运用信息技术的跨时空、跨地域的教育功能。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我教《鸟的天堂》这一课,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船桨那有节奏的划水声而欣喜时而为榕树的繁茂的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有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去学习呢?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1、审美能力。
语文不仅仅是文化的语文,更是科学的、美妙的语文。它不仅拥有鲜活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更具备独特的情感体验。有人说:语文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这无不昭示着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因此,把语文课文中的美的形象事物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审美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教学《雷雨》运用课件再现雷雨倾盆而下的情景,逼真的声响效果再现惊天动地的雷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想像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知识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进行写活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如教《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了?’”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悱,我播放录像《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的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继光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等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而是用自已的创造性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
在教学《桂林山水》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凭借美妙的旋律想象“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写出自己游桂林的感受。也可以选择播放一段沉重的音乐,让学生凭借沉重的音乐想像“若桂林山水遭到环境污染”的景象,写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大胆的设计,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想像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会不断提高。
3、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例如上《一个村庄的故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分别为学生展示村庄的美丽景象和遭到破坏后颓废的景象,让学生对比画面,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分析原因,最后归纳总结小村庄给我们留下的启示,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空间概念不深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他们口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某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说话” 能力,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重视利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据,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扩大范围的特点,使许多在教室里或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景象,通过电教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把他们的视野引向古今中外,以及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各个领域,从面提高观察效率,降低“说话”难度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秋天》时,我请学生来说说秋天,因为孩子生活经验不丰富,头脑中缺乏秋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说出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秋天树叶落了”,“秋天天气变凉了”,“秋天人们穿上毛衣了”„„这时,我播放了录像片《秋天》,在美妙舒缓的音乐声中,一幅幅金色秋天的美丽图景呈现在学生眼前,湛蓝的天空,金色的田野,铺满落叶的公园小径,充满笑声的菜园。果园;动物们在准备过冬,人们在忙着收获„„同时,我利用计算机把大雁的队伍与“一”字。“人”字相对比,把飘荡的落叶与飞舞的彩蝶进行对比,把胀裂的石榴与人们的笑脸进行对比„„学生们仿佛投入了秋天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看完录像,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学生们说道:“秋天到了,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去,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大多数树的叶子黄了,一阵秋风吹来,树叶仿佛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松树.柏树还是那样苍翠”;“田野里.果园里可热闹啦!沉甸甸的谷穗一片金黄,红玛瑙似的高粱压弯了腰,葡萄像珍珠,广柑黄澄澄,石榴露白牙,逗得娃娃口水三尺长”;“秋天真美丽啊﹗”可见,电教媒体使自然界的景象再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将有着相似之处却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路不再干涩,语言不再贫乏,他们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重点难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百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信息技术资源能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有利于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达到“居其所感,守其所唯”的目的。因此,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内容相关的画面,设置一些与内容音乐,提出一些与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其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重点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从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伊始,我应用多媒体演示一幅人来人往的“桥”的图画,并设问“你是怎么理解桥的,又是怎么理解生命桥的?”启发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待读懂课文之后,让学生把通过读课文体会到的“生命桥”的含义与课前自己的理解进行对比。这样学生更很容易理解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爱心桥、是血脉桥、是亲情桥、是生命的火种得以继续燃烧的桥。在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时,我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内外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材料,丰富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了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语文写作教学。
作文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难以突破自身局限性。而信息技术在写作工具、写作过程和形式上为语文写作教学带来变革:1)手写输入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2)写作方式走向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3)构思与写作的超文本结构化趋向;4)教师的单一评阅走向大众化评阅。
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没有激情,写出的作文必然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第一项就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创设的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多媒体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学生耳闻目睹这些“真实情境”,很容易产生兴趣,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网络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名山大川、日月星辰可尽收眼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此外,教师可根据写作目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有了创作激情,就需要进一步的作文框架的构思。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激发彼此的思想火花,促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书写的高效为学生多写多练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学生电子写作的同时,教师可随时通过教师控制台的监控检阅学生的成果,了解学生的进度及遇到的困难,及时得到学生写作的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个别化辅导。
六、可为教师备课节省时间,提供教学便利。
网络教学资源库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总体目标,使学科教学可以共享的、专门性的数据库。语文资源库是以多媒体手段制作的、可按程序检索的、具备一定规模的、用来支撑语文教学活动的视频、音频、文本、图片、动画等种种材料的总汇,它既是教师授课、辅导、测试的资源,也是教师备课、进修、开展语文教研活动的资源。除了包括足够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资源,资源库还包括在教学中便于教师使用的各种教学课件、课案和工具软件。有这些专门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共享资源库,为师生上网自由搜集素材提供方便,教师不用自己制作课件,可增加教师钻研教法、学生学法的时间。利用因特网提供的资源,同时也要利用专门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资源库及根据先进教学理念整合的语文资源,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中走得更深更远。
当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从而拓宽语文学习资源,有效地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效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虽然身处课堂小天地,却在学习天地大语文”的奇妙与快乐。
参考文献:
[1]郑晓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2,(2)[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3]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